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后感600字(五年级六年级)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后感600字(五年级六年级)

守望传统文化芬芳——龚鹏程先生《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东坡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渊明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后主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

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文化元素。

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然而,近观这些年来,让人惊叹的是,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被后世子孙所遗弃,深深地被现代化给湮没!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却使得一片片良田被毁,一道道名胜被摧。

推倒的是一座座传承建筑,损失的是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

可我们最该做的难道不是秉着一颗守望之心,好好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吗? 现代化发展就一定要破坏传统化吗?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至今令人叹惋,难道也要让后人为我们叹惋吗?保护好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应该让“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恶性循环也发生在我们身上。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已经使我们受到了惩罚,不仅建筑被毁坏,源于中国的皮影戏被别的国家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了。

人们在愤怒,在惊讶中华传统文化被他国占有的同时,是否有在反思我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珍宝的呢?难道有些东西真的在被人抢了之后才会恍然发现它的珍贵?看来,我们确实到了该反思民族文化的时候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延续至今的汉字到世代流传的古诗,从先民歌唱的《诗经》到近现代革命者谱写的诗章,从太阴历的制订到“神六”遨游太空,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无不反映出中化文化丰厚的底蕴。

身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白,守望传统文化的重要,不忘过去,引领未来。

因为中华大民族,上下五千年,其历史和文化是其他一切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千百年来,不知汇聚了多少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李煜、苏轼、陆游、毛泽东……数不胜数,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便是中华民族在漫漫长路上创造的一部辉煌文化史,我们应该庆幸,先人们为我们留下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

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

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

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

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

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

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

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

中国十五讲心得体会

中国十五讲心得体会

中国十五讲心得体会中国十五讲是一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书籍,作者罗辑思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十五讲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历程。

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从农村改革到城市化进程,从内外需重塑到国企改革,全面展示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巨大变化。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和背景,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和路径,增强对中国发展的深刻理解。

其次,中国十五讲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指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独特之处,强调中国所追求的是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这种强调也可以从中国政府一系列政策和行动中得到验证,比如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行动等。

通过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三,中国十五讲深入讲解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关系。

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打破体制机制的僵化,提高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

而且,中国改革的持续推进也为企业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机遇,这对于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中国十五讲也提醒我们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政府机构改革、环境保护和社会平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同时也需要中国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最后,中国十五讲带给我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就,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综上所述,中国十五讲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书籍,它提供了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了解,并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概说《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概说《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讲二者 也 , 其剖析饮 食之于 国统 , 引 国之饮 食思 维 成 为儒道 诸
家思 维 传统 与 习 惯 , 证 华 之饮 食 文化 导 致 中 国更 注重 礼 而非 法 。 忆 深处 : 凡 祭 祀 , 皆 备牲敬 酒 何 , 为? 盖 众人 相 信 饮 食之 沟 通 功 能 , 迷 信也 , 以 其示 好 鬼 神 , 故 其 愿 意 “ 福 我 “ 尔 , 然 不 脱 于 饮食 , 可知 饮 食 传统 之地 位不 可 小觑也 。
讲 四 讲 封 建 , 传统 五 千 年 , 皆笼 于 封 建 , 此 之 不 可不 提 , 不 可 不 析 。 封 建 , 书 中 自言 为宗 法 制 度 , 道 德 反 映 , 其 实 也然 。 宗 法 为礼 , 礼之 敬 鬼神 , 而敬 鬼神 需 重德 , 于是 君统 与 宗统 相 结合 而 治 国治 民 , 其然 也 。 封 建 之礼 , 囊内天 下 之 礼 , 成 网成格 , 包 裹人 文 世 界 , 凡 共 祭周 之 宗庙 者 , 即封建 。 因此 , 天 命 , 宗 庙 , 封建 连 成一 体 , 表 现 为封 邦建 国以 成 王 之社 樱 , 社 樱 由天 赐 , 故需 宗 庙祭 祀 。 封 建 之道 , 由此 开始 , 有 福有 祸 , 延绵华 夏千 秋 也 。
令读令书 令文令摘令
概 说 《中国传 统 文 化十 五 讲》
口 赵昌方 刘佳佳
摘 要 全 书 内 容 安排 得 当 , 语 言 浙 沥 , 论 述 切 中肯 萦 , 将 述 史 与 论 辩 融 合 得 唯 妙唯 俏 , 阅 之 不 乏味 , 审之 有 精 辟 。 书之 概要 , 形 在 于 中 西 文化 之 差异 , 旨在 于 寻 找 中华传 统 之精 髓 , 所在 十 五讲 也 。 列之 为 : 感诸 万 物之 体 气 , 解 审 美之 取 向 也 ; 礼 文肇 兴 之饮 食 , 解饮 食 文 化之 特 殊 也 ; 人伦渐 备 之 男 女 , 解 性 别 意 识 之 焦点 也 ; 立 此 家邦 之封 建 , 解 封 邦 建 国 之道 德 也 ; 内 圣 外王 之道 术 , 解文 化体 系 于礼 也 ; 通 乎 神 明 之 天 人 , 解 宗教 之 于 文 明 分 吱也 ; 理性 之礼 制 社 会 , 解诸 子 百 家 源 于 王 官之 学 也 ; 史 官与 历 史 意 识 , 解 史 学之 可 延续 也 ; 思 维模 式 与 方 法 , 解哲 学 差 别 之 于 用 思 也 ; 气 感愉 悦之 世界 , 解情 感 哲学 之抒 情表 现 也 ; 德 业政 治 之 担 当 , 解君 权 至上 仍 具 有 忧 患也 ; 文化 实践之 圣 王 , 解周 公 确 中华 传 统文 化 也 ; 孟德 斯 鸡 之 歪 脸 谱 中 国 观 , 解 近代 知 识 分子 误 解 国 统 也 ; 由 法 律 看 西 方 之 于 中国 文 化认识 , 解 中华 法 系被 西 方 人误 解也 ; 华 夏 文 明 之 异化 与 再 生 , 解 国 统处 于 变 动 之 中也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2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2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3)精选2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近期,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讲座,深受启发。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体会到了它对我们现代人的重要意义。

首先,讲座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内容。

我们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结晶,涵盖了诸多方面,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文化、传统艺术等等。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还承载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文化,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灵感,并且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其次,讲座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也是我们的根基。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进一步弘扬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底线,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当今社会,让我们面对许多挑战和困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指引道路,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最后,讲座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遗忘或者被置于一边,它应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它的积极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体现,通过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现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底蕴。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会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与他人分享。

我相信,只有通过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通用15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通用15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通用15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通用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篇1《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使我受益非凡。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讲中国书法的老师,知识渊博,举的例子深刻有趣,上课轻松快乐,使那些埋头作业的同学都忍不住听课。

但在这里我想讲一讲读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感想。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的同时,也是对后来这个民族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对这个民族向前良好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信息都是由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在史学著作上保存下来的。

历史上有很多很出名的名著。

例如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

从汉代就开始,《史记》的文学价值就被人们进行着广泛的分析与研究,到唐代《史记》的文学地位被奠定下来。

《史记》以人物为叙事的核心,是历史学创造中的一次全新革命。

宋代的众多学者对于其叙事写人的风格充分进行了分析。

比如:宋代大文学家苏洵对于《史记》叙事写人的评价特点是简而明、直而宽、隐而章。

如:苏洵评价到《史记》在写人叙事中对于像廉颇、郦食其等人物缺点进行指出时,往往是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进行叙述,而在其本人的传记中则充分的`展示出此人的优点与长处。

这种互见性的风格使得《史记》的叙事写人更加饱满。

可见司马迁在文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

这也使中国传统史学更加丰富多彩。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想到中国,我心中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

什么尊老爱幼,什么执著追求,都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代名词。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5篇2023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5篇2023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5篇202X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5篇202X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动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方便大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1在公司李总关心和组织下,我参加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培训我的感受非常的大。

陈老师讲得深入浅出,环绕着五伦、五常、四维和八德还有很多课程,真的是培训内容丰富,让我一直停留在感恩和激动中。

培训中第一讲到的是孝,所谓百善孝为先,中华文明五千年孝子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日益繁忙的生活中,渐渐的将父母给遗忘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和照管我们的孩子。

全部培训对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王希海大哥的感人事件,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灵,王希海大哥为了照管他植物人的父亲,舍弃了出国工作的机会,为了让自己家里的哥哥姐姐安心工作,他一个人全心全意的照管父亲20多年,每天帮他父亲搽身、换裤、床单等,还每天帮他父亲吸痰,抠大便,这不是一样人做得到的。

他不愧为真正的男人,他的事迹将永久留在我们的心中,也成为了我们的学习榜样,在参加培训前,我也一直认为我是个比较孝顺的儿子,但经过这次培训,比起王希海的感人事迹,我觉得我做的太不到位了,太不称职了,我相信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会做得更好。

通过这次培训的课程中,我知道了只有每个人都知福、惜福,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工作,把责任进到位,和谐的环境就会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公司给予了我这次培训的机会,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家庭和亲人相处也有了新的意识,作为伟宏的员工更是教会了我如何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去对待我的每一位学员,认认真真去教好他们。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2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

听《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后的感想

听《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后的感想

听《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后的感想9月23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听取了《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本次讲座范老师的精彩讲解以及生动有趣的互动给了我们内心很大的震撼和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或许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来越远了,特别是90后会认为那已经过时了,用他们的口头禅来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对他们来说我们七八十年代的人思想早已经“OUT”了。

其实不然,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文明到何种境界,中国传统文化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不可背离的,也永远不会过时的。

因为它是我们从古至今有智慧的人、圣人所亲身经历、日积月累以及用历史证明所得出的经验和结论;它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和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一种世间万事万物和谐共存的境界,它的普及和延续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学习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之结合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论是对我们个人、对团队、对企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在此次传统文化的讲座中,范老师主要给我们讲解了“孝”----“天下大孝”,以生动的游戏互动和现实生活实例以及视频里老师过春节全家人给长辈、父母三跪九拜的传统文化行动无一不证明了“百善孝为先”、“万善之门孝为基”的名言谨句。

而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年的我们谁又会在平时对父母说一些感恩的话、过节时给父母行跪拜之礼呢?在讲到关系之道时,老师一一阐述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的和谐之道,并分别运用到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同部门同龄人之间、不同部门同龄人之间关系上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期间通过体验互背、编花篮等有趣的互动,使我们不但体会到小时候的快乐,更让我们懂得了团结一致、和谐发展的真谛。

浅析_传统文化十五讲_的独特性

浅析_传统文化十五讲_的独特性

大众文艺摘要: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有关介绍评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也层出不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思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而台湾学者龚鹏程所著的《传统文化十五讲》,则是在众多传统文化研究著作中,研究视角较为独特的一部著作。

本文将对该书所体现的独特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视角独特;中西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撰写的一本介绍和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

龚鹏程先生精通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宗教,是当代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顶级学者和著名思想家,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深和独到的研究。

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可以看出龚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是独特而深刻的。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所体现出的独特性进行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注:以下简称《十五讲》)立意独特,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不是罗列性的,不是从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艺术戏曲、政治制度、历法礼俗、饮食起居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知识性的讲解,也不是对传统经典著作、各种历史文化思想流派进行进行介绍和简单的观点分析,而是另辟蹊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内涵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

而作者在分析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用更广阔的目光审视华夏文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样不但为读者拓展了文化视野,更能引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思。

纵观全书,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特点。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视角独特在《十五讲》中,作者没有分门别类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知识性的介绍和讲解,而是通过分析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和特点,对产生这些文化现象和特点的根源进行分析。

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视角是独特的,在《十五讲》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希望通过《十五讲》为读者描绘出传统文化的“神”,所以其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更倾向于研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是一本由阮大铖先生所著的经典文化书籍。

该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深层内涵,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自己在阅读该书时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对文化和历史颇为感兴趣,而“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正是一本让我幸运地接触到了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好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深远影响。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文学,同一篇的奥秘以及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文化精髓,一一叙述让人如同亲历历史,感受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迁和演化。

其次,书中还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诸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由、佛家的智慧等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以及传承至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影响并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最后,本书讲述了一些在传统文化中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成就。

如武则天、杨贵妃、海瑞等历史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独特的思想贡献。

阮大铖先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和分析,深入挖掘了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精髓,让读者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更加深入地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博大。

总之,阮大铖先生的《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是一本好书。

它带我们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认识中国文化,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受启迪,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更好地呈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一本,全书总共有十五讲。

由中国人对“人”的基本认定讲起,前面的十二章都是在讲春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描述中国文明,如何在饮食、男女、用思、抒情等各个方面建立其面貌,发展其文化方向。

而从第十三章以后,着重讲前面阐述的中国观是怎么形成的。

比如:十三讲,以孟德斯鸠为中心,介绍欧洲从崇仰中国文化到鄙夷的过程,论析中国国情特殊论、欧洲社会停滞论。

第十四章,再以法律为例,说明西方对中国法律体系之误解。

这本书将中国的文化从体气开始顺理成章的逐渐延伸至圣王如何开中国的礼乐文德之教。

与此同时,每一讲主要采用横向比较之论析方法,跟古希腊、古印度的文化相比较。

比如:比较中国人的身体观和古印度、古希腊的不同。

古印度、古希腊,他们很注重体相,认为人拥有好的相貌定由修行善法而来。

而中国人正好相反重内而不重外、重心而不重形,中国人的体相观的特点: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象好,通常是指德行好;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文化及审美价值。

紧接着又比较了中外饮食之不同、性别思维的中西文化之分。

让我从中明白了,整个中国哲学是形神合一、身心合一,人被视为精神与形体整全的存在。

食与色,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需求和欲望,人生的快乐,主要是和这两种欲望之满足有关。

而在基督教中,认为人只有摆脱性欲对人的控制,不受魔鬼的引诱,才能入神圣或觉悟的领域。

可以说,西方哲学的核心部分(存在论与认识论)无性别意识,中国传统的主流哲学思想则有鲜明的性别意识,造成了中西哲学的重大不同。

比如:有性别意识的中国哲理传统会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并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家族、名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

此外,还比较了中西封建之殊、关怀型文化和西方惊异型知识系统的差别、中西方不同的神人关系、天人关系等等,这里我就不再一一的做论述了。

本书最让我感触深的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点的阐述,我觉得这几个特点确确实实的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点描述的淋漓尽致:其一是“本—末”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因此才有做事勿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一诸子出于王官之学 二王官本于宗法礼教 三理性化的支配型态 四社会变迁下的官学
一 “旧法”世传之史 二旧法世传之“史” 三旧法“世传”之史 四历史性的思维
一思维的模式 二思维的方法
一风气声乐以生万物 二声歌舞踊以成君子 三君子兴诗感情成乐
一天下:受命于天的帝国 二革命:应顺于民的政权 三国家:参错于家族的邦 四治国:异于家政的国务
读书笔记
好书!分析中国传统思想和行为,并有与西方之比较。 文化是情感的体用。 纸质版的书正读着,在新疫情-非必要不离渝-的严控中,洗涤着心中的疫。 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结合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分析,思辨充分,立论深刻。 讲传统文化就好好讲传统文化,非要跟西方、跟现代化较劲;道家讲无为而治,儒家讲三纲五常,佛家讲随 缘,哪个教你争名夺利了?。 开始和结尾读的时候都很珍惜,文中古文理解起来好头疼,但诸类讲述寻其根源而求知,真的吸引到我去一 一了解中国文化,不管其怎么变化怎么被认识。 只看孟德斯鸠的十三章,不喜欢这种评述的方式,而且很多辩驳很无力。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很多东西看似应该理解的,但事实上并不理解,这 本书给与了非常好的解读。
目录分析
《名家通识讲座书 系》总序
《名家通识讲座书 系》编审委员会
第一讲体气:感诸 万物
1
第二讲饮食: 礼文肇兴
2
第三讲男女: 人伦渐备
3
第四讲封建: 立此家邦
4
第五讲道术: 内圣外王
5
第六讲天人: 通乎神明
01
第七讲王官: 理性的礼制 社会
02
第八讲史学: 史官与历史 意识
03
第九讲用思: 思维模式与 方法
一思想史上的周公 二 “轴心期”之谜 三集大成的创制者 四中国观的确定者 五礼乐文德的教化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精选25篇)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精选25篇)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精选25篇)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篇1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里酝酿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中国历史十五讲》这本书重点突出,内容和间节明晰,深入浅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能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却也不会觉得乏味。

此书从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为第一讲,讲述了中国的古史,从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从而引发多源的文明和多元的文明,并发展了原始的农耕经济,促进文明进步。

这也是文明的开始,从而就是源源不断的中国历史的继续和发展。

依照朝代的顺序,接着讲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的更替,讲出了朝代的形成和更替,讲到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秦朝的兴亡,并对此引发思考。

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兴衰,更好地了解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交通以及文化的传播,还有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对文明传播的重视和取得的成就。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关系也采取了一些方针。

书中讲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并讲到中国大一统之后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提出了民族关系中的问题。

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

书中不仅提到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也有政治层面的,经济层面的,科技方面的。

我们没有办法亲身体会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璀璨光芒。

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我们中国的近代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曲折历程。

从而我们能全面看到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这本书只有十五讲,但是融合了中国历史上的精华,让我们能用最少的精力去了解最多的信息。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事件,中国的历史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描述,我们不能亲眼看到过去的时代带来的辉煌和成就,但是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

也看到中国历史得以传承的价值。

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仅仅以数字取胜,而是中国历史中蕴含的各种不可磨灭的价值,让中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得以进步和发展。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二)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二)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二)近日读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感受颇多。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确实如书的序言所言,“通识”是它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扩展知识的第一本好书。

顾名思义,书中主要讲了十五个非常重要内容,而且我们比较陌生的远古内容占了较大边幅。

书中对一些重要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说明与阐述。

此书进万家囊括了中国文明礼仪的起源、时代的更替、着名的“盛世”时期、古代的公路运输与文化、民族关系、政治法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军事、社会生活、思想演变、文学艺术、科技以及近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的方方面面。

此书中,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对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

于是选取这一点说点感想。

我们对“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康乾盛世”都很是熟悉。

我们惊叹那些集中地时代的昌盛与繁华。

这个时代的我们同样追求国家的均衡与繁荣。

“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成语是帝王将相的铭戒;“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民谣,是来自地方性的呼声。

或许我们了解古代盛世的形成与衰亡,我们会获得很多历史的启迪,是我们禁欲主义的追求更快得到实现。

古时候中国古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秦汉而且从秦汉起就建立的君主专制社会制度。

这样我们就很推算出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开明的君主是盛世出现的前提。

君主的品德与修养甚至对时代有决定性作用。

回过头来再说我们今天,我们有强有力的政府,也有为人民服务的政界人士。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些应该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在为自己牟取利益,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是贪得无厌。

我们的人民痛恨暴虐看到这样的跋扈,我们的国家不能有这样的蛀虫。

所以,不管是因是城里人一个官员还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我们都需要培养好看需要自己的修养,并用良好的修养去为人民服务,去影响身边的人,为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贡献塑造自己的力量。

盛世的出现需要有相应制度制度的保证。

盛世都强调制度强调指出建设和道德建设。

虽然这在各个盛世里凸显体现的并不算完美,但是至少那些时代都很努力去虽然建设这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合集5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合集5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合集5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第1篇我阅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泉,需要我们新一代接班人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智慧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中华文字起源,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岁时节庆,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的各个方面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不断发展,创新,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的认识转变帮助我们养成良好习惯。

由历史证明“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民族,必先灭其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力量,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给予丰厚滋养,让孩子们接触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严格要求自己。

知识可以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改变命运,还有我们通过学习《道德经》,《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认识,去思考去感悟去理解就会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传承为我们后人所品读,这些留给我们代代相传学以致用,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在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我们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五自”精神,蕴育“绿动”少年,社会实践研学系列活动,我感触很深,特别是尊老孝亲我先行,绿动少年显美德,中华传统文化使我知“孝”,使我尊“师”,还明白很多很多的道理,增长文化知识,砥砺道德品质,提升我们学生的文明素质。

从我做起,我们会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第2篇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寒假生活就要拉开帷幕了。

寒假生活中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知道了中华民族是源远流长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

传统文化读后感15篇

传统文化读后感15篇

传统文化读后感15篇传统文化读后感1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国学经典诵读《大学中庸孝经》,《孝经》的内容好象都比较难懂,爸爸妈妈又和我一起阅读了《二十四孝》,我觉得其中的故事都非常感人,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自古以来,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

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是人类一切德行修养的基础,是思想教化的源泉。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给予我们一切,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总是那样的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百事孝为先,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尽心尽力的供养父母。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能去爱他人、爱国家呢?现在我们中间的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些00后,经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己要向父母要点什么,想要怎么样玩耍,自己喜欢怎么样就要怎么样。

与父母一起时,自己一定要选最好的,要玩自己最喜欢的;吃东西时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吃的。

有时,父母指出我们的错误希望我们改正时,我们不仅不愿意承认,反而还会发脾气;有时甚至还会在对父母、长辈说话时很不礼貌。

所有这些表现,和《孝经》中的要求相对照,关键是“孝顺”二字没有做好,我们距离《孝经》中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读了《孝经》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让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吧!传统文化读后感2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

这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内容。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最喜爱手工剪纸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侯,奶奶就教过我剪纸,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还夸我心灵手巧。

每当手工课上剪纸时,我都兴奋不已,在手工课上我和同学们认真地学习剪窗花,剪燕子,做风车,这些在我的手上一点也不难,手工课的王老师经常奖励我一颗颗红星……当看了这本书我的剪纸兴趣更浓了,加上我有学画画的功底,剪的花样就更多了。

浅析《传统文化十五讲》的独特性

浅析《传统文化十五讲》的独特性

在 《 十五 讲 》 中 ,作者 没有 分 门别类 的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进 行 阴阳 、 中和 、 系 数 。而 中国 人 的 抒 情 感 性 则 是 “ 气 感愉 悦 的 世 知 识性 的介 绍和 讲解 ,而是 通 过分 析 传统 文 化所 体现 出的 文化 现 界 ” ,重 声教 诗 教 ,通 过乐 语 乐舞 让 人在 精神 上 成 为温 厚谦 和 、 象 和特 点 ,对 产 生这 些 文化 现 象和 特 点 的根 源进 行 分析 。作者 对 有 教养 的 人 。 因为传 统 教育 的 目标 就 是让 人成 为 有德 行 的君 子 。 传 统文 化 的研 究 视角 是 独特 的,在 《 十五 讲 》 中 ,可 以感 觉到 , 中国人 的 精神 世 界里 同样 充 满 了忧 患 意识 。中 国古代 国家 是君 主 作 者希 望 通过 《 十五 讲 》 为读 者描 绘 出传 统 文化 的 “ 神 ”,所 以 制 ,但 也 可 以说 是 族 长 传 统 的 延 续 , 所 以在 中 国 人 的传 统观 念 其 对传 统 文化 的研 究 更 倾 向于研 究传 统文 化 的精 神 内核 。作者 认 中, 国家 是参 错 于家 族 的邦 , 国家 的 兴衰 荣辱 同个人 的 命运 休 戚 为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 “ 大 纲大 维 ”在 春 秋 以前 就确 定 了 ,认 为将 传 相 关 。因 本书 所 讲述 的传 统 文化 都 为春 秋 战 国前 ,而 周 朝文 化 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化 研 究著 作 中 ,研 究 视 角较 为 独 特 的一 部 著 作 。 本 文 将 对 该 书所 体 中,捕 捉 到碎 片 式 的文 化特 征信 息 ,从而 努力 为 读者 挖 掘 出传 统
关键词 :中国传 统文化 ;研 究视角独特 ;中西兼顾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意义,既讨论了中国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和反思。

此书作者是彻底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

作者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

正如书名所写,此书分为十五讲,分别从体气,饮食,男女,封建,道术,天人,王官,史学,用思,抒情,忧患,周公,外国思想家的中国观,西方人在法律层面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华夏文明的异化和再生等十五个方面解析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这十五讲我们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许多都是根源于对饮食文化的不同见解。

中国重视传统文化由来已久,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殊性。

从这一讲我们能够认识到,从饮食思维出发,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礼而非法。

作为不可或缺的角色,人是不能不提的。

在此书中,作者在第三讲讲到了人伦关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人伦关系来源于古代中国对男女性别的关注。

正因为有了性别意识,使得中国式的思考区别于西方哲学。

从这一讲我们能了解到由于男女关系处理的重视,并且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仍然维持着两性架构和性别意识,也就导致了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无性别意识之间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这本书,我们能够从作者的视野看到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存在的价值。

然而中国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变动之中,并在新时期以新的面貌出现,它必将对今日的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观《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有感(合集5篇)

观《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有感(合集5篇)

观《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有感(合集5篇)第一篇:观《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有感观《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有感根据学校安排,周日晚上参加全体教师参加了传统道德文化系列讲座,学校邀了初中部刘安平老师,讲座主要围绕《孝经》,长大成人的标志及礼乐文明,对传统文化、孝道、感恩进行了逐一诠释。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古人对长大成人的理解。

孔子在《孝经》中这样告诉我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古人认为一个人长大成人要经历成人礼、婚礼,还有一种内在的礼。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深深重视,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

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

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

但是孝最终要落到礼上,没有礼的孝是空谈,礼时为大。

从现代意义角度来看,“孝”所指的,其实是一种精神,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内心积极向上的动力;一种德行兼备的道德修养;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的人本思想;一种目标明确的奋斗人生;一种对自己根的深深认可的历史感,并且对自己的根有一种强烈责任感的人生认识;一种对对自己有过恩情的人心怀感恩,并付诸行动的报答心。

古时孔子提倡“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当然还有前面所说的珍惜生命,扬名后世。

但这毕竟是古代人的要求,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我认为应该有新的阐释:作为子女,我们对待父母要有最基本的孝敬之心,能在日常生活中爱护自己身体、不让他们担心的同时,也要关心父母的健康,在这基础上,我们还要胸怀大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分力,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不辜负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恩情。

这便是对父母尽孝的最佳方式。

通过这次讲座,让我再一次受到关于“孝道”的心灵洗礼,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主动弘扬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更要时时刻刻重视对学生们“孝道”的培养,让“百善孝为先”的理念不断地传播下去,共同建造和谐、健康的社会。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第一篇: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刚开始接触到这本书这时候,翻了几次目录,就觉得内容好像很深奥而且无聊,但是,当你真的是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就会发现,其实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它会带你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美。

我觉得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

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

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

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

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

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

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

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

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有感
刚开始接触到这本书这时候,翻了几次目录,就觉得内容好像很深奥而且无聊,但是,当你真的是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就会发现,其实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它会带你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美。

我觉得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

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

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

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

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

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

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

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

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

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