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的作品风格的描述中,后随着此类影片数量的增多,泛指将影片中的暴力场景仪式化,结合视觉与听觉,将枪战、打斗等场面符号化,抽离其中的意义,发扬其形式上的美感,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暴力美学”风格属于后现代主义文艺基本审美特征中的主体消失和深度消失,即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现代主义中的个性与风格被彻底消除,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且不再具有思想与意义,仅仅追求感官上的快感。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暴力美学”的具体表现也因此更加多元化。

二、暴力美學在东方电影中的体现(一)吴宇森英雄系列与暴力美学的产生吴宇森出生于广东广州,是一位香港导演。

吴氏暴力美学有着相当显著的特点,吴宇森早年受法国著名的黑色电影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影响,再加上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抱负与情感,因此拍摄的电影人情味浓重。

另外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吴宇森的不同影片中重复出现,比如双枪,教堂,白鸽,飞扬的风衣。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为自己立下门户的同时也推动着香港电影的发展。

吴氏暴力美学初期代表作《英雄本色》,就是最经典的吴宇森式主题——男儿义薄云天、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部片子奠定了吴氏暴力美学的基调。

影片中使用慢镜头和正常速度交替的拍摄方法使打斗场面更具有“舞蹈美”,使人物动作更加流畅优美,由此突显整体的美感,而刻意忽略其暴力本质。

除此之外,吴宇森暴力美学电影还有着重刻画细节,注重听觉与视觉美感,使用蒙太奇手法多画面切换等特点,有人也将其电影特点总结为“纯粹形式主义”。

电影《变脸》是吴氏暴力美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一部作品,甚至被评论为“吴宇森的最高峰”。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摘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

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

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

关键词:暴力美学大众文化“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

1994 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

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美学和暴力的结合似乎是一种悖论,但两者在现代艺术和电影中常常紧密交织。

尤其是在电影中,杂耍蒙太奇和暴力美学的运用使得影片在呈现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美学思考。

本文将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关系,以及杂耍蒙塔奇在这一领域的新发展。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并非指实际上的暴力行为,而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力。

在电影中,这种美学的暴力常常通过镜头语言、音乐、色彩等元素来表现。

它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情感波动。

美学的暴力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帮助影片营造紧张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合适的语境下,美学的暴力可以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将暴力行为美学化的艺术手法。

它通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音乐和色彩等元素,将暴力行为转化为一种美的享受。

在暴力美学中,暴力的残酷和血腥往往被淡化或美化,而更多地关注暴力的形式和过程。

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它可以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影片更具观赏性;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引发观众对暴力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是一种电影剪辑手法,通过将不同镜头进行组合和排列,达到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在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的表现中,杂耍蒙太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杂耍蒙太奇可以使得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不同的剪辑方式和镜头组合,可以将暴力的残酷和血腥与美的享受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杂耍蒙太奇也可以帮助影片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影片的内涵。

五、杂耍蒙太奇的新发展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杂耍蒙太奇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歌女红牡丹》中国最早的两部蜡盘发音有声片之一。

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

编剧,洪深;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主要演员,胡蝶、王献斋、夏佩珍、垄稼农。

影片描写一个名叫红牡丹的歌女,歌女声名极盛,月入虽丰,仍不够丈夫挥霍,为此屡受刺激,以致嗓音失润,沦为三四等配角。

丈夫一直对她百般虐待、盘剥,她只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后来,丈夫因失手杀人入狱,她仍不咎既往,探望营救。

影片通过红牡丹的形像,暴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心灵的催残和毒害,抨击了红牡丹的丈夫——一个封建遗少的无耻寄生生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影片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节目的节断。

明星影片公司为拍摄此片,费时6个月,先后进行了5次试验,方获成功。

1931年3月15日起在上海公映。

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也吸引了南洋侨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希区柯克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

他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

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

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从希区·柯克拍摄的电影中挑选出《电话谋杀案》、《群鸟》等10部最佳影片,其中,《群鸟》是希区·柯克电影生涯中在电影技术上受到的一次最有力的挑战。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说是一名最好的导演,他那种远见卓识的创作风格和创新的摄影技巧令许多现代制片人倾倒,竞相学习甚至模仿他。

【电影学】上大电影学历年真题(01~15)

【电影学】上大电影学历年真题(01~15)

2015※※电影理论与电影史※※一,填空题(每个2分,总共10个。

基本是关于电影理论的)二,名解(十选八)1,《小城之春》,2,香港新浪潮电影3,《武训传》,4,新兴电影运动5,《公民凯恩》,6,上镜头性7,库里肖夫效应,8,明星制9,软性电影10,三,简答(四选三)1,第五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2,解释昆仑影业公司,并列举代表作品3,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4,场面调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四,(二选一,300字以上)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艺术风格,主要观点2,十七年电影,任选一个导演,分析他的作品五,论述(40分)以下电影任选一部任选角度分析,500字以上建国大业,1942,泰囧,黄金时代,小时代,归来,中国合伙人※※电影产业与电影文化※※一,名解(每个五分,总共50分)1,海斯法典,2,合拍片3,完片保险,4,明星制5,合一影业,6,忠武路系统7,弹幕电影,8,台湾健康写实主义9,功夫片,10,电影分级制二,简答1,作为文艺片的《白日焰火》,但是票房三周破亿,实属少有,有人说是文艺片的春天来了。

请分析一下《白》的营销策略2,归纳当下华语片市场中青春片的类型三,论述(每个35分)1,对未来只存在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和没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影的认识。

2,海报引进分账大片20年对我国市场和产业的影响。

2014※※电影理论※※一、名词解释:(50分)1、新好莱坞电影2、B级片3、迷影文化4、香港新浪潮5、黑泽明6、<论谢晋模式的缺陷>7、第五代导演8、<电影手册>9、景深镜头10、二、简答:(40分)1、简述2、金基德的美学特征3、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4、美国西部片的类型元素三、论述(60分)1、中国青年粉丝文化与当前国产电影创作生产的关系。

2、结合影片分析侯孝贤的美学特征,及对当代华语电影的影响。

※※中外电影史※※一、名词解释:(40分)1、本杰明•布拉斯基2、庄子试妻3、格里菲斯4、罗曼•波兰斯基5、杜甫仁科6、赛尔乔•莱翁内7、左岸派8、<红色沙漠>9、但杜宇10、安哲罗普洛斯二、简述(30分)1、巴赞的"木乃伊情节"2、安东尼奥尼的情感三部曲(其实就是蚀三部曲,我当时想不起来了,居然写错了!)3、为什么说山田洋次是平民导演?三、简答(30)1、诗电影的代表人物、作品及观点。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中,美学与暴力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手法,更是常常在处理暴力题材时发挥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关系,并以杂耍蒙太奇为视角,展开新的理论论述。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并非单纯指电影中血腥、残酷的场面,而是指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暴力。

这种暴力往往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审美快感。

在电影中,美学的暴力常常通过镜头语言、音乐、色彩等手段来表现。

镜头语言的运用,如特写、慢动作等,能够突出暴力的细节,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音乐和色彩的运用,则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暴力的情感色彩。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以暴力为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暴力转化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在暴力美学中,暴力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令人反感的元素,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元素。

在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通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表演等方式,将暴力与幽默、悲剧等元素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及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是一种以杂耍、魔术等元素为特点的电影手法,它通过将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线的画面进行剪辑、拼接,从而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在处理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时,杂耍蒙太奇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首先,杂耍蒙太奇可以通过将暴力的场面进行剪辑、拼接,使其呈现出一种荒诞、夸张的效果。

这种效果可以增强暴力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可以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审美快感。

其次,杂耍蒙太奇还可以通过将暴力的场面与其他元素(如幽默、悲剧等)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可以引发观众对暴力的深思,使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视觉刺激,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元素。

09上大电影学考研资料之 (1)

09上大电影学考研资料之 (1)

****外国电影理论总结****经典电影理论部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影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理论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纳克、冈斯、莱谢尔等人。

先锋派电影的具体发展见上图。

【名词解释:印象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1884—1949)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二、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正是以超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先导,反对电影表现故事,认为电影应当在纯粹的视觉中寻找激情,将电影作为抒发主体潜意识或无意识心理冲动的手段,将梦幻境界作为电影最高的美学境界代表作:法国杜拉克《一条安达鲁狗》第二章一、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的乃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

他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交错地使用远景和大特写,使得片中有些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别是其中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二、爱森斯坦(开创、地位、贡献、代表作)(1)爱森斯坦为电影带来的贡献——思维蒙太奇正是电影语言的独特手段发明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

(2)无论是电影创作还是电影理论,爱森斯坦(1898—1948)都堪称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极其辉煌的成就。

代表作:《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总路线》、《墨西哥万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伊凡雷帝》等。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理论上升到哲学美学的高度,使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这个方面,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三、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维尔托夫(1896—1954),苏联纪录片大师,也是著名的“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

维尔托夫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光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一切虚构和编造。

他特别倡导将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也就是在被拍摄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来拍摄“生活即景”。

“电影眼睛派”又强调指出,电影真实地纪录现实并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电影眼睛应当在保持镜头内容真实的条件下,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以及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李雪公共管理学院2008100661摘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

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

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

关键词:暴力美学大众文化“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

1994 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

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张艺谋的《英雄》可谓将此发挥到极致。

“暴力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包括:美国昆廷·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由中国香港赴美国发展的导演吴宇森的《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等。

清华大学尹鸿认为“‘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

”尹鸿的观点显然是针对目前“暴力美学”被当作流行概念和时尚标志到处引用,从而使暴力美学含义泛化的现象而提出的。

在尹氏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暴力在电影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美的形式,即隐匿暴力的侵害性,通过艺术性和伦理道德产生美感,这里面情感和理性的内容多一些,这种形式的隐藏性很大,经过了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加工、改造,较具合理性和美感而易于接受;另一种是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展示、甚至渲染暴力过程与结果,是显露式表现形式,但也正因为这种表现形式的直观展示特点使其更接近暴力的自然面目,观众对这种表现方式的美丑评判也颇具争议。

前后两种表现形式的区别在于表现与再现的差别。

暴力美学倾向于在形式上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暴力美学的特点即是创作者对暴力的形式美感的表现和探求。

在暴力美学影片中,暴力与美和谐共存。

整体的氛围是美,不是残酷和血腥。

无论作为一种美学风格还是电影表现手法,暴力美学都体现对电影暴力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的唯美主义追求。

暴力美学的本义是以形式的美钝化暴力,它的发展轨迹是由表现暴力出发,向美驶去。

它的极至是美,完全纯粹的美,以至让人忽视暴力的存在。

暴力被彻底消解,在美的羽翼下,暴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点缀其中,失去其实际意义。

这是暴力美的发展方向,也是暴力美学的作用所在。

2.“暴力美学”电影史简述在电影史上,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风格样式,它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时代特点。

按照时间顺序,不同时期的电影暴力美学发展情况简述如下:(1)20 世纪 60-70 年代:这一时期电影暴力美学主要表现在美国的“新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的武侠电影。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世界掀起反传统、反理性、反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思潮。

当时在美国,国内反对越战的情绪高涨,以文学中的“垮掉的一代”、“愤怒的青年”、音乐中的摇滚乐为代表,兴起了反社会、反文化的青年文化潮流,后现代文化思潮也于此间生成,与现代主义分庭抗礼。

美国暴力美学的奠基性影片《邦尼和克莱德》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青年一代的心理。

这种非理性思潮反映在电影界,表现为“新好莱坞”的形成。

“新好莱坞”是欧洲新浪潮电影的美国翻版。

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被围困在自身造就的藩篱,已不能满足观众更新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传统好莱坞仍是维护意识形态和政治秩序的工具,而且走不出类型片的模式。

而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如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和《枪击钢琴师》,雷乃的《广岛之恋》、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费里尼的《甜蜜生活》等,这些影片以新鲜的视角、新颖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构思深入到美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内心郁结的狂躁而无法发泄的不满情绪在观看这些影片时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

这时出现了一些独立制片团体,他们开始捕捉社会中的新气息和新情绪,并以新的形式来表现。

与传统好莱坞影片迎合政治形式不同,“独立”制片人为电影找回它真实的社会内容。

电影暴力美学就在这种形势下起步开始获得发展。

美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影片有1967年由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1969年萨姆·佩金帕导演的《野帮伙》,1971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橘子》,1976年由马丁·斯科西思导演的《出租车司机》。

其中,《邦尼和克莱德》里的反传统、非理性风格及黑色幽默、反讽手法、《野帮伙》中升格夸张暴力及其浪漫化的手法、《发条橘子》的戏谑、《出租车司机》的写实主义都为暴力美学成为一种风格类型做了有益的积累。

《邦尼和克莱德》结尾邦尼和克莱德被机枪打得浑身是洞的场面被导演佩恩用慢动作加以表现,堪称“暴力美学”的开始,80年代香港的《喋血双雄》、90年代的《天生杀人狂》都能看到这部影片的影响。

此外,影片的情节具有浓郁的黑色幽默风格。

这种风格在后世的昆廷的电影《水库狗》、《低俗小说》里皆得到延续和发扬。

在美国电影暴力美学起步的同时,中国电影暴力美学也迈出了开创性的脚步。

主要表现在新派武侠片的创作上。

当时的新派武侠片创作背景是:观众对电影娱乐的要求提高以及要求对银幕阴柔之气的摆脱。

著名电影评论家蔡洪声也曾指出,从1967年到1978年,是香港电影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的要求发生变化,娱乐要求加强。

香港电影的创作开始由重视教育作用的现实主义转向娱乐为目的的各种类型电影。

新派功夫武侠片成为这个时期的创作主流(与世界性注重官能刺激的电影潮流不谋而合,70年代初占产量80%以上)。

张彻是新派武侠片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港台地区)电影史的重要意义在于他“阳刚美学”的理论和实践。

在电影表现技巧与形式上,张彻的武侠片具有一下特点:1、白衣大侠形象。

这是张彻电影的标志性符号。

2、主角必死。

张彻的武侠电影中总是以英雄悲剧性的死收场,渲染一种悲壮的美感。

3、赤膊上阵。

即男主人公在影片中露出上身肌肉,这样做使人物形象具有阳刚的感觉,又增加了真实感。

4、慢镜表现。

在华语武侠片中使用慢镜头是由张彻开始,他以慢镜头抒发悲壮感,影片《十三太保》中“五马分尸”的场面就是用慢镜头拍摄,成为张彻电影中的经典性镜头。

5、手提机拍摄。

张彻认为这样可以拍出武侠动作片的动感,在《独臂刀》中首先使用。

6、西乐配音。

古典音乐往往太慢、太柔,不大适应动作片节奏及其阳刚奔放情调。

张彻大胆改革,使用西乐配音。

张彻的武侠电影以阳刚和悲壮为主要美学基调,这种风格及他对暴力动作的电影表现形式与技巧都对后世动作片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其弟子吴宇森的“英雄片”的创作。

(2)1979年—90年代中期:暴力美学作为具有电影史意义的风格形态的形成,是在中国香港。

代表性导演为吴宇森、徐克、林岭东。

1979年,香港兴起“新浪潮”运动,以电影导演追求创作个性,表达主观意识为特征。

在拍摄技巧上,导演们力求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他们醉心于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而不是注重题材或故事情节的“写实性”,由此造成既真实又鲜明、大胆,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徐克以其《蝶变》一片成为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

在《蝶变》中,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二为一,刷新了香港观众对武侠电影的观念。

也由此奠定了徐克日后武侠片以“介于科幻与神话之间的想象”为特征的暴力美学风格。

1986年,吴宇森编导的《英雄本色》拉开了“英雄片”系列的序幕,其后,吴宇森又相继拍摄了《英雄本色 II》、《义胆群英》、《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构成他的“英雄片”系列。

吴宇森继承其师张彻的阳刚美学风格,把武侠精神注入现代枪战片、警匪片,同时融入了美国歌舞片的舞蹈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吴氏暴力美学”。

浪漫、激情、悲壮是主调,往往推到爆炸性极端,高度风格化、美化的打斗、枪战,往往被推到超现实的程度。

将武打动作奇观化,导演徐克居功至伟。

90 年代,徐克以五部《黄飞鸿》系列影片及《笑傲江湖》系列、《新龙门客栈》等影片开创了“徐克武侠电影时代”,徐克使武侠电影彻底摆脱了实用技击的束缚,创立了“武侠神话”的表现样式。

拍摄武打场面已不用纯粹依靠武打演员的功夫,而使用科技手段、电影表现手段制造武侠电影奇观。

动作特技、光学视觉特技、拍摄特技、及灵活多变的剪辑,营造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