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的作品风格的描述中,后随着此类影片数量的增多,泛指将影片中的暴力场景仪式化,结合视觉与听觉,将枪战、打斗等场面符号化,抽离其中的意义,发扬其形式上的美感,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暴力美学”风格属于后现代主义文艺基本审美特征中的主体消失和深度消失,即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现代主义中的个性与风格被彻底消除,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且不再具有思想与意义,仅仅追求感官上的快感。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暴力美学”的具体表现也因此更加多元化。

二、暴力美學在东方电影中的体现(一)吴宇森英雄系列与暴力美学的产生吴宇森出生于广东广州,是一位香港导演。

吴氏暴力美学有着相当显著的特点,吴宇森早年受法国著名的黑色电影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影响,再加上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抱负与情感,因此拍摄的电影人情味浓重。

另外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吴宇森的不同影片中重复出现,比如双枪,教堂,白鸽,飞扬的风衣。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为自己立下门户的同时也推动着香港电影的发展。

吴氏暴力美学初期代表作《英雄本色》,就是最经典的吴宇森式主题——男儿义薄云天、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部片子奠定了吴氏暴力美学的基调。

影片中使用慢镜头和正常速度交替的拍摄方法使打斗场面更具有“舞蹈美”,使人物动作更加流畅优美,由此突显整体的美感,而刻意忽略其暴力本质。

除此之外,吴宇森暴力美学电影还有着重刻画细节,注重听觉与视觉美感,使用蒙太奇手法多画面切换等特点,有人也将其电影特点总结为“纯粹形式主义”。

电影《变脸》是吴氏暴力美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一部作品,甚至被评论为“吴宇森的最高峰”。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摘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

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

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

关键词:暴力美学大众文化“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

1994 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

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美学和暴力的结合似乎是一种悖论,但两者在现代艺术和电影中常常紧密交织。

尤其是在电影中,杂耍蒙太奇和暴力美学的运用使得影片在呈现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美学思考。

本文将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关系,以及杂耍蒙塔奇在这一领域的新发展。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并非指实际上的暴力行为,而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力。

在电影中,这种美学的暴力常常通过镜头语言、音乐、色彩等元素来表现。

它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情感波动。

美学的暴力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帮助影片营造紧张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合适的语境下,美学的暴力可以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将暴力行为美学化的艺术手法。

它通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音乐和色彩等元素,将暴力行为转化为一种美的享受。

在暴力美学中,暴力的残酷和血腥往往被淡化或美化,而更多地关注暴力的形式和过程。

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它可以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影片更具观赏性;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引发观众对暴力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是一种电影剪辑手法,通过将不同镜头进行组合和排列,达到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在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的表现中,杂耍蒙太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杂耍蒙太奇可以使得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不同的剪辑方式和镜头组合,可以将暴力的残酷和血腥与美的享受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杂耍蒙太奇也可以帮助影片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影片的内涵。

五、杂耍蒙太奇的新发展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杂耍蒙太奇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歌女红牡丹》中国最早的两部蜡盘发音有声片之一。

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

编剧,洪深;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主要演员,胡蝶、王献斋、夏佩珍、垄稼农。

影片描写一个名叫红牡丹的歌女,歌女声名极盛,月入虽丰,仍不够丈夫挥霍,为此屡受刺激,以致嗓音失润,沦为三四等配角。

丈夫一直对她百般虐待、盘剥,她只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后来,丈夫因失手杀人入狱,她仍不咎既往,探望营救。

影片通过红牡丹的形像,暴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心灵的催残和毒害,抨击了红牡丹的丈夫——一个封建遗少的无耻寄生生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影片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节目的节断。

明星影片公司为拍摄此片,费时6个月,先后进行了5次试验,方获成功。

1931年3月15日起在上海公映。

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也吸引了南洋侨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希区柯克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

他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

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

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从希区·柯克拍摄的电影中挑选出《电话谋杀案》、《群鸟》等10部最佳影片,其中,《群鸟》是希区·柯克电影生涯中在电影技术上受到的一次最有力的挑战。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说是一名最好的导演,他那种远见卓识的创作风格和创新的摄影技巧令许多现代制片人倾倒,竞相学习甚至模仿他。

【电影学】上大电影学历年真题(01~15)

【电影学】上大电影学历年真题(01~15)

2015※※电影理论与电影史※※一,填空题(每个2分,总共10个。

基本是关于电影理论的)二,名解(十选八)1,《小城之春》,2,香港新浪潮电影3,《武训传》,4,新兴电影运动5,《公民凯恩》,6,上镜头性7,库里肖夫效应,8,明星制9,软性电影10,三,简答(四选三)1,第五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2,解释昆仑影业公司,并列举代表作品3,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4,场面调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四,(二选一,300字以上)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艺术风格,主要观点2,十七年电影,任选一个导演,分析他的作品五,论述(40分)以下电影任选一部任选角度分析,500字以上建国大业,1942,泰囧,黄金时代,小时代,归来,中国合伙人※※电影产业与电影文化※※一,名解(每个五分,总共50分)1,海斯法典,2,合拍片3,完片保险,4,明星制5,合一影业,6,忠武路系统7,弹幕电影,8,台湾健康写实主义9,功夫片,10,电影分级制二,简答1,作为文艺片的《白日焰火》,但是票房三周破亿,实属少有,有人说是文艺片的春天来了。

请分析一下《白》的营销策略2,归纳当下华语片市场中青春片的类型三,论述(每个35分)1,对未来只存在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和没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影的认识。

2,海报引进分账大片20年对我国市场和产业的影响。

2014※※电影理论※※一、名词解释:(50分)1、新好莱坞电影2、B级片3、迷影文化4、香港新浪潮5、黑泽明6、<论谢晋模式的缺陷>7、第五代导演8、<电影手册>9、景深镜头10、二、简答:(40分)1、简述2、金基德的美学特征3、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4、美国西部片的类型元素三、论述(60分)1、中国青年粉丝文化与当前国产电影创作生产的关系。

2、结合影片分析侯孝贤的美学特征,及对当代华语电影的影响。

※※中外电影史※※一、名词解释:(40分)1、本杰明•布拉斯基2、庄子试妻3、格里菲斯4、罗曼•波兰斯基5、杜甫仁科6、赛尔乔•莱翁内7、左岸派8、<红色沙漠>9、但杜宇10、安哲罗普洛斯二、简述(30分)1、巴赞的"木乃伊情节"2、安东尼奥尼的情感三部曲(其实就是蚀三部曲,我当时想不起来了,居然写错了!)3、为什么说山田洋次是平民导演?三、简答(30)1、诗电影的代表人物、作品及观点。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中,美学与暴力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手法,更是常常在处理暴力题材时发挥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关系,并以杂耍蒙太奇为视角,展开新的理论论述。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并非单纯指电影中血腥、残酷的场面,而是指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暴力。

这种暴力往往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审美快感。

在电影中,美学的暴力常常通过镜头语言、音乐、色彩等手段来表现。

镜头语言的运用,如特写、慢动作等,能够突出暴力的细节,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音乐和色彩的运用,则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暴力的情感色彩。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以暴力为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暴力转化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在暴力美学中,暴力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令人反感的元素,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元素。

在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通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表演等方式,将暴力与幽默、悲剧等元素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及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是一种以杂耍、魔术等元素为特点的电影手法,它通过将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线的画面进行剪辑、拼接,从而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在处理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时,杂耍蒙太奇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首先,杂耍蒙太奇可以通过将暴力的场面进行剪辑、拼接,使其呈现出一种荒诞、夸张的效果。

这种效果可以增强暴力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可以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审美快感。

其次,杂耍蒙太奇还可以通过将暴力的场面与其他元素(如幽默、悲剧等)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可以引发观众对暴力的深思,使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视觉刺激,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元素。

09上大电影学考研资料之 (1)

09上大电影学考研资料之 (1)

****外国电影理论总结****经典电影理论部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影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理论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纳克、冈斯、莱谢尔等人。

先锋派电影的具体发展见上图。

【名词解释:印象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1884—1949)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二、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正是以超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先导,反对电影表现故事,认为电影应当在纯粹的视觉中寻找激情,将电影作为抒发主体潜意识或无意识心理冲动的手段,将梦幻境界作为电影最高的美学境界代表作:法国杜拉克《一条安达鲁狗》第二章一、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的乃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

他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交错地使用远景和大特写,使得片中有些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别是其中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二、爱森斯坦(开创、地位、贡献、代表作)(1)爱森斯坦为电影带来的贡献——思维蒙太奇正是电影语言的独特手段发明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

(2)无论是电影创作还是电影理论,爱森斯坦(1898—1948)都堪称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极其辉煌的成就。

代表作:《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总路线》、《墨西哥万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伊凡雷帝》等。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理论上升到哲学美学的高度,使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这个方面,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三、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维尔托夫(1896—1954),苏联纪录片大师,也是著名的“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

维尔托夫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光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一切虚构和编造。

他特别倡导将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也就是在被拍摄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来拍摄“生活即景”。

“电影眼睛派”又强调指出,电影真实地纪录现实并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电影眼睛应当在保持镜头内容真实的条件下,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以及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

电影问题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电影问题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电影史分期1.形成期:(1895-1927),即爱迪生和路易卢米埃尔同时在美国和法国发明电影之日起,经历了短片到长片,单镜头到多镜头剪接,从而形成视觉语言的三十多年的历史。

2.成熟期:(1927-1945),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电影获得了声音和色彩,具备了电影艺术一切必要的表现元素,人们不仅对无声电影的经验开始了总结,并且在运用音响和彩色方面、探索电影形象潜力方面都展开了认真的研究和实验。

3.发展期(1946-),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在技术上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术发展不再对艺术表现有重大的影响。

电影从此进入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阶段,并在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从过去单纯的模仿吸收进入到有取有予的阶段。

此外,更值得重视的是,电影这时已具有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它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品。

战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变化彻底打碎了好莱坞的梦幻制造机器。

战后欧洲电影尤其明显地表现出了它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这时的电影艺术的发展名副其实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同样在这些年里,电影开始取得学术地位,在西方各国的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内越来越受到重视。

尽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电影似乎受到了电视的严重排挤,票房收入逐年下降,电影院大批倒闭,各国的影片产量也大幅度下降,但这对于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发展没有多少有害的影响。

诚然,因为西方电影的商业性质,在电视强大竞争下,曾一度使它追求噱头,渲染色情暴力的歧途,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相反,因为电视节目在反映生活,反映时事方面要求严格,倒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电影对真实性的追求。

再者,电视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同广播一样,无非是一种传播方式、手段,电视如果失去电影,就好比广播失去音乐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电源技术的发展不仅不可能在艺术上给电影造成必然的损害,反而会因为播映面日益扩大,进一步促进电影创作的繁荣。

在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电影和电视的对立很快将成为陈迹,而电影通过电视的传播继续繁荣发展,必将成为电影在其他发展期的重要一章。

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2019年文档

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2019年文档

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电影中, 刚开 始是通过香港电影导演吴宇森的一系列电影向我们展示出来, 随 后,昆汀等大师对暴力美学进行了发展, 该类型的电影受到人们 的欢迎。

那么,究竟什么是“暴力美学”呢?暴力美学是伴随着对吴宇森电影的评论出现的, 因为理解不 同,学者对暴力美学有着几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北京电影学院的 教授郝建认为: “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 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 它就是指中国的 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的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 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 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暴力的含义就是强制性的力量, “暴力美学”有着很宽泛的涵义,指的是将暴力行为通过形式美的改变达到观众可以欣赏的 种场面以一种形式美的方式展现出来。

二、暴力美学的产生原因一种推崇暴力美的情结, 所以暴力美学的电影一经出现就受到人[1] 。

程度。

因为有时候电影中要表现暴力血腥的场面,观众的年龄层 次多样, 太过暴力血腥的场面会让观众产生不适,所以需要把这宣扬暴力美学的电影多不胜数, 古今中外,人们内心存在着们的喜爱与广泛认可。

为什么人们会追求这样一种形式的美感呢?它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暴力美学为什么在当今社会如此受到关注?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说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集体无意识分为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暗影四个模式,其中暗影是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人类就形成了不道德感、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 [2] 。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暗影的部分,在生活中受到压抑打击的时候想要爆发出来,因为道德与法制的约束没有办法实现,一部暴力美学的电影能使观众听到自己心中最原始的声音,与电影画面产生共鸣,并形成顿悟,进而产生美感。

&&&总结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总结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老电影:●●《定军山》中国第一步电影1905《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

丰泰照相馆任景丰设置。

●1913年,郑正秋编写了《难夫难妻》,只有男的,没有女的。

是我国摄制故事片的开端。

中国电影界有了导演这一说,,摄影机永远放在那个位置,远景,吩咐演员在镜头前面做戏,连续不断演下去。

全本长4本。

解除了社会现实生活内容,提出了社会问题。

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

●1920年,中国第一步长故事片《阎瑞生》。

是中国买办、流氓、商人利用电影进行投机买卖的典型,开了中国电影界投机的恶劣风气的先河。

●中国三步长故事片《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孤儿救祖记》:1923,张石川导演和郑正秋编剧。

是我国第一部在商业上和艺术上获得巨大的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首先,巨作内涵与社会思潮上有所应和。

五四以后,催生了启迪封建遗产提倡平民教育的热门话题。

其次,编剧上,借鉴了中国传统“传奇”方法,运用悬念和突变手法,使人物命运之“奇”与情节安排之“巧”相交织。

故事进展又佐以“插科打诨“,张弛有度。

人物处理,善恶对比。

视觉语言上,达到了此前国产片没有的成就。

运用平行蒙太奇,环境造型,合理用光,均为人称道。

●1909《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反串庄子妻子,而他的妻子严珊珊,扮演使女,是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

也是中国电影运往国外放映的开始。

(到美国放映)。

●明星影片公司:20世纪20年代,其群体是这个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群。

包括张石川、郑正秋、洪深和包天笑,是当时最富盛名的主创。

正整修和张石川是同时作为公司的决策人进行创作的,因而他们的创作思想在整个群体中起到了主导影响。

主张商业娱乐与社会教育价值并重的创作方向,代表作《玉梨魂》、《最后之良心》《空谷兰》等。

●洪深: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申屠氏》编剧,是中国第一片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

编导主演《赵阎王》,导演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以后》。

●史东山:编导《杨花恨》。

强调唯美主义:“电影是件包含最广,魔力最大的东西,在美术论,除了音之美,无论色彩美,线条美,动作美,统言之,无论天然美,人造美,都能在银幕上有调有序的表现出来。

【电影学】2006—2016上海大学电影学真题

【电影学】2006—2016上海大学电影学真题

2006 年上海大学电影学试题电影理论部分一、填空(20分, 每题2分)1、<影戏话本创作>的作者是;2、<电影的锣鼓>的作者是;3、<谈电影剧本写作的几个问题>的作者是;4、<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作者是;5、<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的作者是_ ;6、<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的作者是 _ ;7、罗伯特、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写的关于电影史的理论著作是8、摄影机自来水笔是___ 在1948年提出的;9、作者论是导演____ 在<电影手册>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10、<电影是什么?>的作者是 _ ;二、名词解释:(30 分, 每题 5 分)1、库里肖夫效应 2 、三突出 3 、摄影机眼睛4、类型电影 5 、场面调度 6 、上镜头性三、简述:(40 分, 每题10分)1、女权主义电影批评2、蒙太奇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对世界的贡献3、作者论电影批评4、文化研究批评四、问答:(60 分, 每题30分)1、简述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及演变情况?2、如何看待华语电影的内涵?你对近来华语电影的发展有何看法?中外电影史部分一、名词解释:(30 分, 每题 3 分)1、希区柯克 2 、<十字街头> 3 、<公民凯恩>4、<罗生门> 5 、弗拉哈迪 6 、库里肖夫效应7、明星公司8 、开麦拉是支自来水笔9、电影的锣鼓二、简述:(30 分, 每题6分)1- 为什么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2- 简述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和风格特点?3- 简述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和美学风格?4- 简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和风格?5- " 营业主义加点良心" 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三、辨析题:(40 分,每题8分)1、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政治说教和解释, 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2、法国导演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3、巴赞主张电影和现实的关系的"渐近线"理论, 是机械主义的反映观念;4、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由于作品长期不能公映, 因此在世界电影史上被称为"地下电影"、5、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是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四、分析题:1、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中国传统电影中的精华?2、试结合具体影片分析谢晋模式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和地位2007 上海大学电影学电影理论(一)填空(2*10=20 分)1、《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的作者是---2、《谢晋电影十思》的作者3、劳拉穆维尔写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代表论著是4、陈鲤庭30 年代写过的有关电影创作的论著是5、张暖忻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二)名词解释1、电影的锣鼓 2 、电影眼睛派 3 、谢晋模式(三)简答(6选4)1、爱因汉姆电影理论的内容和特点2、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特点3、真实电影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特点4、电影文化批评的内涵和特点(四)论述1、论述新时期倡导“影戏离婚”的前提背景以及“影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2、论述80 年代“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进程与中国电影发展的关系中外电影史一、名词解释1、《公民凯恩》 2 、《小城之春》3、太阳族电影 4 、新电影运动 5 、收视率6、电视电影7 、电视真人秀8 、吊床效应9、库里肖夫效应10 、印象派电影二、简答1、文化公司代表、作品、产生背景及美学特征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产生背景及美学特征3、香港新浪潮作品、产生背景及美学特征4、电视“戏说剧”的代表作品及美学特征5、电视情景喜剧制作和播出上的特点三、辨析1、明星公司代表人物张石川主张“营业上加一点良心” ,而郑正秋主张“唯兴趣是尚”。

名词解释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电影一、复习要求:要求考生了解最基本的世界电影发展史,了解中外电影史上的题材、类型、样式及风格变化状况,并针对一些基本问题做出分析和读解。

二、主要复习内容:1、了解电影发明的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基础,以及早期电影传播、接受的条件和形式;了解早期电影的题材、类型、样式、风格;掌握早期电影代表性的导演及其作品;掌握电影如何从一种杂耍成长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样式,它区别于其它艺术样式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2、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理解电影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掌握中国最早的制片活动、人物、影片;3、掌握世界主要电影生产国(包括中国)在二十至六十年代的主要电影思潮、流派、代表性导演、作品;了解二十至六十年代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以及对电影创作风格、样式变化的影响;4、掌握三十至四十年代,五十至七十年代,八十至九十年代,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中国电影美学风格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5、掌握九十年代至今世界电影的一般发展动向、特征,重要导演和作品,重要流派和美学风格,能够对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电视一、复习要求:要求考生熟悉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当下电影创作,电影理论新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并能记住一些基本知识点。

二、主要复习内容:1、了解早期电影艺术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性人物,以及如何在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的比较中确立电影艺术的特性;2、熟练掌握苏联蒙太奇学派蒙太奇电影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其与苏联文化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掌握与运用各类蒙太奇概念;3、掌握爱因汉姆电影视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辨析其贡献与局限;4、熟练掌握安德烈·巴赞、克拉考尔纪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各类概念、观点,并理解其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5、掌握传统电影理论的各种流派,它们各自的代表性人物、主要观点,彼此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6、了解以“影戏”观念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电影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相互关系;7、了解中国传统电影批评所擅长的社会、政治、伦理批评方法;8、了解电影符号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重要分析方法;9、熟练掌握结构主义电影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分析方法,并能运用它进行文本分析;10、熟练掌握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重要分析方法,并能运用它进行文本分析;11、熟练掌握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理论、后现代主义、第三世界与后殖民主义批评、大众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和主要分析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初步的文本分析;12、了解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与海外电影理论的关系;一、复习要求:要求考生熟悉影视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当下影视审美,电视理论新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作者:李沐慈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将“暴力美学”一词拉进人们的视线,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人出现,暴力美学也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以东西方著名导演的影片为例,概述了暴力美学的定义、特征、意义,向读者展示了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不同时期的发展,力求引导更多人合理看待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入理解暴力美学的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东西方一、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的作品风格的描述中,后随着此类影片数量的增多,泛指将影片中的暴力场景仪式化,结合视觉与听觉,将枪战、打斗等场面符号化,抽离其中的意义,发扬其形式上的美感,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暴力美学”风格属于后现代主义文艺基本审美特征中的主体消失和深度消失,即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现代主义中的个性与风格被彻底消除,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且不再具有思想与意义,仅仅追求感官上的快感。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暴力美学”的具体表现也因此更加多元化。

二、暴力美學在东方电影中的体现(一)吴宇森英雄系列与暴力美学的产生吴宇森出生于广东广州,是一位香港导演。

吴氏暴力美学有着相当显著的特点,吴宇森早年受法国著名的黑色电影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影响,再加上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抱负与情感,因此拍摄的电影人情味浓重。

另外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吴宇森的不同影片中重复出现,比如双枪,教堂,白鸽,飞扬的风衣。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为自己立下门户的同时也推动着香港电影的发展。

吴氏暴力美学初期代表作《英雄本色》,就是最经典的吴宇森式主题——男儿义薄云天、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部片子奠定了吴氏暴力美学的基调。

影片中使用慢镜头和正常速度交替的拍摄方法使打斗场面更具有“舞蹈美”,使人物动作更加流畅优美,由此突显整体的美感,而刻意忽略其暴力本质。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的殿堂中,美学与暴力的关系历来备受争议。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杂耍蒙太奇这一电影技巧的兴起,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

本文旨在探讨杂耍蒙太奇在电影美学中的运用及其与暴力美学的关系,以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二、杂耍蒙太奇的起源与发展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剪辑技巧,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电影。

它通过将不同场景、不同视角的镜头进行非线性、跳跃式的剪辑,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杂耍蒙太奇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影作品中。

三、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定义美学的暴力指的是在电影作品中,通过画面、音效等手段表达出的强烈情感冲击力,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震撼。

而暴力美学则是指以暴力为主题或背景的电影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美学价值,它不仅关注暴力的表现形式,更关注暴力的内在意义和美学效果。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杂耍蒙太奇在电影中的应用往往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震撼。

通过非线性、跳跃式的剪辑方式,将不同场景、不同视角的镜头进行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氛围,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正是美学的暴力所追求的效果。

因此,杂耍蒙太奇成为了一种实现美学暴力的有效手段。

五、杂耍蒙太奇与暴力美学虽然杂耍蒙太奇在电影中常被用来表现暴力的场景,但它并非仅仅关注暴力的表现形式。

相反,它更关注如何通过暴力的内在意义和美学效果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在许多以暴力为主题或背景的电影作品中,杂耍蒙太奇被用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社会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

这种表现方式使得电影作品具有了更高的美学价值,也使得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

因此,杂耍蒙太奇与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六、杂耍蒙太奇新论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杂耍蒙太奇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 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

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

(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

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

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

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

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

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

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

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电影考研笔记】世界电影名人资料整理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电影考研笔记】世界电影名人资料整理

【电影考研笔记】世界电影名人资料整理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

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卢米埃尔兄弟:定性:卢米埃尔兄弟是法国著名导演,是电影和“活动电影机”的发明人,是纪录片的开山鼻祖,被公认为“电影之父”。

生平:①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机,即“活动电影机”。

②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了他们的影片,这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作品:①他的作品有《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水龙出动》。

②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特色:①卢米埃尔的绝大多数影片都是在纪录着周围世界的运动,他无意让“活动电影”成为一种叙事艺术。

②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说:从卢米埃尔的影片中人们了解到,电影可以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

③在形式上,卢米埃尔的影片大都是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的。

意义评价:卢米埃尔的电影观念,为我们研究电影美学奠定了更为广阔的、更为科学的基础。

梅里爱:定性:乔治.梅里爱是法国著名导演,是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被称为“技术主义电影的真正先驱者”。

生平:①1896年执导了《贵妇人的失踪》是梅里爱运用“停机再拍”的技术手段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②他拍摄的新闻片《德莱罕斯案件》,开创了电影“再现历史”的先河。

③神话片《灰姑娘》,创造了银幕上的“多幕剧”。

④在《橡皮头人》中“移动摄影”成为一种电影特技形式的表现手段。

⑤科幻探险片《月球旅行记》,是梅里爱的登峰造极之作。

特色:①他系统地将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应用到电影上来,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暴力美学讲义

暴力美学讲义
《低俗小说》剧照
暴力美学的经典模式:
• 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 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或者把它们 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 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 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 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 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 功能和道德功能。 •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暴力电影出 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 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 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 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 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 的残酷性。
暴力美学的兴起
• 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 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 (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 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 视网的热烈讨论。1994 年戛纳电影节 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以一部 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 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一时 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 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 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 3. 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 . 历史感消失。 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 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 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 4. 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 . 距离消失。 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 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 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 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 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昆氏暴力风格
• 昆廷·塔兰蒂诺笔下的暴力在总体 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喧 嚣、玩闹。他的暴力题材影片充满 了一种荒诞的黑色情绪,暴力场面 充满一种诗意、趣味性和宗教仪式 性。在他的影片中,暴力不再是黑 帮小喽罗之间的混乱的火拼,而是 精心架构的情境、充满机锋的对白、 时髦的服装、狡猾调皮的叙事、可 笑而煞有介事的暴力仪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李雪公共管理学院2008100661摘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

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

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

关键词:暴力美学大众文化“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

1994 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

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张艺谋的《英雄》可谓将此发挥到极致。

“暴力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包括:美国昆廷·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由中国香港赴美国发展的导演吴宇森的《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等。

清华大学尹鸿认为“‘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

”尹鸿的观点显然是针对目前“暴力美学”被当作流行概念和时尚标志到处引用,从而使暴力美学含义泛化的现象而提出的。

在尹氏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暴力在电影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美的形式,即隐匿暴力的侵害性,通过艺术性和伦理道德产生美感,这里面情感和理性的内容多一些,这种形式的隐藏性很大,经过了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加工、改造,较具合理性和美感而易于接受;另一种是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展示、甚至渲染暴力过程与结果,是显露式表现形式,但也正因为这种表现形式的直观展示特点使其更接近暴力的自然面目,观众对这种表现方式的美丑评判也颇具争议。

前后两种表现形式的区别在于表现与再现的差别。

暴力美学倾向于在形式上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暴力美学的特点即是创作者对暴力的形式美感的表现和探求。

在暴力美学影片中,暴力与美和谐共存。

整体的氛围是美,不是残酷和血腥。

无论作为一种美学风格还是电影表现手法,暴力美学都体现对电影暴力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的唯美主义追求。

暴力美学的本义是以形式的美钝化暴力,它的发展轨迹是由表现暴力出发,向美驶去。

它的极至是美,完全纯粹的美,以至让人忽视暴力的存在。

暴力被彻底消解,在美的羽翼下,暴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点缀其中,失去其实际意义。

这是暴力美的发展方向,也是暴力美学的作用所在。

2.“暴力美学”电影史简述在电影史上,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风格样式,它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时代特点。

按照时间顺序,不同时期的电影暴力美学发展情况简述如下:(1)20 世纪 60-70 年代:这一时期电影暴力美学主要表现在美国的“新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的武侠电影。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世界掀起反传统、反理性、反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思潮。

当时在美国,国内反对越战的情绪高涨,以文学中的“垮掉的一代”、“愤怒的青年”、音乐中的摇滚乐为代表,兴起了反社会、反文化的青年文化潮流,后现代文化思潮也于此间生成,与现代主义分庭抗礼。

美国暴力美学的奠基性影片《邦尼和克莱德》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青年一代的心理。

这种非理性思潮反映在电影界,表现为“新好莱坞”的形成。

“新好莱坞”是欧洲新浪潮电影的美国翻版。

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被围困在自身造就的藩篱,已不能满足观众更新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传统好莱坞仍是维护意识形态和政治秩序的工具,而且走不出类型片的模式。

而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如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和《枪击钢琴师》,雷乃的《广岛之恋》、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费里尼的《甜蜜生活》等,这些影片以新鲜的视角、新颖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构思深入到美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内心郁结的狂躁而无法发泄的不满情绪在观看这些影片时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

这时出现了一些独立制片团体,他们开始捕捉社会中的新气息和新情绪,并以新的形式来表现。

与传统好莱坞影片迎合政治形式不同,“独立”制片人为电影找回它真实的社会内容。

电影暴力美学就在这种形势下起步开始获得发展。

美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影片有1967年由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1969年萨姆·佩金帕导演的《野帮伙》,1971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橘子》,1976年由马丁·斯科西思导演的《出租车司机》。

其中,《邦尼和克莱德》里的反传统、非理性风格及黑色幽默、反讽手法、《野帮伙》中升格夸张暴力及其浪漫化的手法、《发条橘子》的戏谑、《出租车司机》的写实主义都为暴力美学成为一种风格类型做了有益的积累。

《邦尼和克莱德》结尾邦尼和克莱德被机枪打得浑身是洞的场面被导演佩恩用慢动作加以表现,堪称“暴力美学”的开始,80年代香港的《喋血双雄》、90年代的《天生杀人狂》都能看到这部影片的影响。

此外,影片的情节具有浓郁的黑色幽默风格。

这种风格在后世的昆廷的电影《水库狗》、《低俗小说》里皆得到延续和发扬。

在美国电影暴力美学起步的同时,中国电影暴力美学也迈出了开创性的脚步。

主要表现在新派武侠片的创作上。

当时的新派武侠片创作背景是:观众对电影娱乐的要求提高以及要求对银幕阴柔之气的摆脱。

著名电影评论家蔡洪声也曾指出,从1967年到1978年,是香港电影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的要求发生变化,娱乐要求加强。

香港电影的创作开始由重视教育作用的现实主义转向娱乐为目的的各种类型电影。

新派功夫武侠片成为这个时期的创作主流(与世界性注重官能刺激的电影潮流不谋而合,70年代初占产量80%以上)。

张彻是新派武侠片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港台地区)电影史的重要意义在于他“阳刚美学”的理论和实践。

在电影表现技巧与形式上,张彻的武侠片具有一下特点:1、白衣大侠形象。

这是张彻电影的标志性符号。

2、主角必死。

张彻的武侠电影中总是以英雄悲剧性的死收场,渲染一种悲壮的美感。

3、赤膊上阵。

即男主人公在影片中露出上身肌肉,这样做使人物形象具有阳刚的感觉,又增加了真实感。

4、慢镜表现。

在华语武侠片中使用慢镜头是由张彻开始,他以慢镜头抒发悲壮感,影片《十三太保》中“五马分尸”的场面就是用慢镜头拍摄,成为张彻电影中的经典性镜头。

5、手提机拍摄。

张彻认为这样可以拍出武侠动作片的动感,在《独臂刀》中首先使用。

6、西乐配音。

古典音乐往往太慢、太柔,不大适应动作片节奏及其阳刚奔放情调。

张彻大胆改革,使用西乐配音。

张彻的武侠电影以阳刚和悲壮为主要美学基调,这种风格及他对暴力动作的电影表现形式与技巧都对后世动作片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其弟子吴宇森的“英雄片”的创作。

(2)1979年—90年代中期:暴力美学作为具有电影史意义的风格形态的形成,是在中国香港。

代表性导演为吴宇森、徐克、林岭东。

1979年,香港兴起“新浪潮”运动,以电影导演追求创作个性,表达主观意识为特征。

在拍摄技巧上,导演们力求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他们醉心于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而不是注重题材或故事情节的“写实性”,由此造成既真实又鲜明、大胆,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徐克以其《蝶变》一片成为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

在《蝶变》中,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二为一,刷新了香港观众对武侠电影的观念。

也由此奠定了徐克日后武侠片以“介于科幻与神话之间的想象”为特征的暴力美学风格。

1986年,吴宇森编导的《英雄本色》拉开了“英雄片”系列的序幕,其后,吴宇森又相继拍摄了《英雄本色 II》、《义胆群英》、《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构成他的“英雄片”系列。

吴宇森继承其师张彻的阳刚美学风格,把武侠精神注入现代枪战片、警匪片,同时融入了美国歌舞片的舞蹈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吴氏暴力美学”。

浪漫、激情、悲壮是主调,往往推到爆炸性极端,高度风格化、美化的打斗、枪战,往往被推到超现实的程度。

将武打动作奇观化,导演徐克居功至伟。

90 年代,徐克以五部《黄飞鸿》系列影片及《笑傲江湖》系列、《新龙门客栈》等影片开创了“徐克武侠电影时代”,徐克使武侠电影彻底摆脱了实用技击的束缚,创立了“武侠神话”的表现样式。

拍摄武打场面已不用纯粹依靠武打演员的功夫,而使用科技手段、电影表现手段制造武侠电影奇观。

动作特技、光学视觉特技、拍摄特技、及灵活多变的剪辑,营造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