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文化传统(十八):魏·何晏谈《论语》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学而》《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学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B.子贡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孔子不满。

C.孟子所说的“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一致的。

D.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盈科不行”,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小题2: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2: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

何晏论语注疏

何晏论语注疏

何晏论语注疏
《何晏论语注疏》是明代学者何晏所著的《论语》注释。

何晏(1514年-1593年),字克明,号涤生,山东东平人,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以其对《论语》的研究和注释而闻名。

《何晏论语注疏》是何晏对《论语》进行的详细注释和解释,对每一章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

何晏的注疏注重于对《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原则的解读,对于其中的经典故事和名言警句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何晏的《论语》注释,一方面注重对原文的字词、句法的解读,力求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另一方面,他还注重对《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

《何晏论语注疏》在明代以及后世都有很高的影响力,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它对于理解和传承《论语》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研究《论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富有)(尊贵)21.于.我如.浮云(对于)(好像,如同)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其中,在里面)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跟从,学习)24.子在川.上曰(河,河流)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放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统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男子汉)(志气,志向)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何晏《论语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

何晏《论语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

何晏《论语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何晏《論語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台湾大学中文系蔡振丰一、問題的提出秦火之後,基於師徒的口耳傳誦,漢初《論語》之學已分《齊論》、《魯論》、《古論》三者1。

西漢末,安昌侯張禹混合齊、魯之說,開《論語》不遵家法之先;鄭玄復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而後今古文之爭乃息。

曹魏時,何晏基於鄭玄注解多重訓詁,且當時學者注解多有不同,故突破家法、師法在章句訓詁上的歧異,集《論語》諸家訓注之善者,而有《論語集解》之作,可說是漢魏時人訓解《論語》之大成2。

《論語集解》舊稱何晏所撰3,然由《論語集解》之序文可知,此書之編撰除何晏外,另有孫邕、鄭沖、曹羲、荀顗等人4。

單稱何晏所撰,大概的原因有二:一是此書1劉向《別錄》云:「魯人所學,謂之《魯論》;齊人所學,謂之《齊論》,孔壁所得,論之《古論》」。

2 《論語集解·序》言:「安昌侯張禹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

至順帝時,南邵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說。

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

近故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

前世傳受師說,雖有異同,不為訓解;中間為之訓解,至於今多矣,所見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諸家之善者,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

」見《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第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清·阮元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頁0003-0004,又李方《敦煌論語集解校證》(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頁3-43《隋書·經籍志·經籍一·經》著錄:「集解論語十卷」,注:「何晏集」。

《舊唐書·經籍志·甲部經錄·論語類》著錄:「論語十卷何晏集解」、《新唐書·藝文志·甲部經錄·論語類》著錄:「何晏集解十卷」。

论语集解(一)

论语集解(一)

论语集解(一)论语集解[魏]何晏等撰(元盱郡覆宋本中华民国二十年故宫博物院影印)论语序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校,户教反;向,舒尚反。

)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大子大傅夏侯胜、(大,并音泰。

)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於《鲁论》。

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坏,音怪。

)《齐论》有《问王》、《知道》,多於《鲁论》二篇。

《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大守马融亦为之训说。

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凤麟按:宋邢昺疏:“周生烈,燉煌人,《七录》云: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

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

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凤麟按:《晋书》列传第三《郑冲传》:“初,冲与孙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

成,奏之魏朝,于今传焉。

”则《论语集解》又非何氏一人之力也。

其《序》末已自标明,而今人独归功于何,以其驸马官贵欤?〇此为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前有序目,今略。

今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同治陈立刊本)作校。

】——盱郡重刊廖氏善本——注者传略[孔安国]《史记·孔子世家》:“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

何晏论语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何晏(?前4thc.BC),字仲义,原籍楚国,楚怀王之后,楚县(今湖北鄂州东南)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何晏以被称为“论语家”而闻名,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影响的思想家。

何晏的论语,包括八十条上篇、下篇、樊闻篇、韩诗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政治言论、忠孝礼仪、书法论等众多话题。

其中,包罗万象的智慧思想,是何晏思想体系中具有政治色彩的有力主义注脚,使他在传统思想史上被称之高度。

下篇的首句即是“君子学习,虽晚必起”,给人一种勉励的力量,激发人们勇于改变自己、向上拓展自己的坚定毅力。

所以,这句话是何晏教育观念中最为突出的观点。

其中,“虽晚必起”,表达了何晏教育观念中行动至上的思想,激发人们用行动来触及梦想,追求自己的理想。

进一步,何晏在论语中提出了“学习要坚定,具有恒心”的思想,告诫学者要持之以恒,朝着自己的标杆一直努力。

这就是“谦谦君子,尊尊孔子”的思想,宣扬学习的重要,并且强调自我坚强的精神。

何晏在其论语中提出:“专一要守,勿轻口言,勤勉行动”,这句话回答了“为何学习重要”的问题,提倡人们重视行动,努力实践。

此外,何晏以“威仪执法,格而不容”为重要思想,强调了严格要求自己。

他认为,自己要坚定不移,良好的行为模式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保持一贯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成为可以信赖、可以信任的人。

最后,何晏以“勤心求学,进而求智”为首要。

他强调,学习必须以心为本,坚定不移,用勤奋的精神去追求知识,以达到“学致智”的境界。

总的来说,何晏的论语是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思想古典名著,深刻而简洁的言论,把孔子的五千年来传统思想,以言、论谑和智慧问答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极高的古文学价值。

关于何晏的论语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基督教义的前言,或是把它当作一部以文学的方式传达思想的古籍,它更像一个现代的论文,它教会人们如何做人,以及意识形态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论语中的思想,以及它的文学精髓,对于现今的解释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七年级语文第17课《论语》十则;第18课《扁鹊见蔡桓公》人教四年制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第17课《论语》十则;第18课《扁鹊见蔡桓公》人教四年制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第17课《论语》十则;第18课《扁鹊见蔡桓公》人教四年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17课《论语》十则;第18课《扁鹊见蔡桓公》二. 学习重点:1. 了解古文的作家作品。

2. 识记文中的生字、实词,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

3. 理解每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及其蕴含的哲理。

三. 请跟老师一起学:17课《论语》十则(一)关于作家作品《<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十条。

这都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

“论”(lún)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所以从标题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的谈话和他与弟子问答的书属于语录体的散文集,《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全书共20篇492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先后有三千人,著名的有72人。

孔子主X“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自汉朝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基础知识1. 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知”通“智”,智慧。

“女”通“汝”,你。

2. 重点词语解释: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罔:迷惑。

殆:疑惑。

耻:动词,认为……可耻。

是以:因此。

是,这,此。

以,因为、由于。

默而识.之:“识”读作zhì,记的意思。

川:河流。

斯:这,文中指河水。

逝:流逝。

舍:止息。

尝:曾经。

诲:教导。

愠:怨恨。

善者:指优点。

倦:疲倦。

厌:满足。

(三)按内容归纳句子1.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2. 谈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 谈学习兴趣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 谈个人道德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四)连词“而”字的用法。

《论语》文学常识

《论语》文学常识

《论语》文学常识
《论语》文学常识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语都不陌生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文学常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创作背景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

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

《论语》的作者中有孔子的'学生。

《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

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作品赏析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训诂研究

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训诂研究

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训诂研究孔安国(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大臣,古文尚书学派的开创者,孔子后裔。

字子国,鲁国(今曲阜)人。

著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孔子家语》等。

[5]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叙孔子及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汉初就颇受重视,有《鲁论》、《齐论》《古论》之学。

从汉初的孔安国到曹魏时的陈群、王肃、周生烈为《论语》作注的训诂学家可谓是此起彼伏、风起云涌。

何晏《论语集解》所收录了孔安国郑玄马融等八家注解,本着“集诸家之善”,“有不安者,颇为改易的原则,既包括了以孔安国为首的重视对文字本身训诂的古文学派的观点,也涵盖了以陈群王肃为代高表的重视义理阐发的今文学派的学说。

《论语集解》可谓代表了从汉到魏时《论语》训诂的最高水平。

自魏晋南北朝至今,世人对《论语集解》的何晏注或郑玄注的研究较多,而对集解中注释条目最多时间最早的孔安国注的研究却重视不够。

孔注很重视文字训诂,但也涉及不少的经理阐释,角度较为合理。

孔注主要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

此外,又通过引入大量的历史史实和礼仪制度训释经典字词。

孔注采用的训诂术语不多,基本代表了汉代学者的用法,使我们能窥见汉代训诂术语的概况。

因此本文只以集解中孔安国注为考察对象,而暂不考虑其他七家的注释。

一:孔注的训诂视角汉代经学的古今文之争直接影响到了古籍训诂。

古文学派强调文字训诂,认为训诂不明,经义不彰,主张通过文字训诂去理解经义。

经文学派把阐述义理作为训释古籍的主要任务,竭力探求典籍所谓的“微言大义”,且常以己意述之。

虽然孔安国是古文学派的代表,其训释以文字训诂为主,但是也涉及不少经理的阐释。

视角较为合理。

下面列举数例,并略作阐述。

1,文字训诂据我们统计,《论语集解》中收录的孔安国注仅字词训释就有295条,占总数的八分之三。

其中涉及词语训释和单纯原文句意说解的四分之三之多。

何晏论语集解特点

何晏论语集解特点

何晏论语集解特点
何晏的《论语集解》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创立了经学注释中的集解体。

何晏等人本着“集诸家之善”、“有不安者,颇为改易”的原则,从注释经典的方法上对汉魏“论语学”进行了总结。

2. 保存了大量的汉魏古注。

3. 改易先儒,自下己意。

何晏等人在所上的《论语集解序》中称“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其中“颇为改易”一词,反映了何晏等人以新的义理来注释《论语》,改变原有注经方法的思想。

4. 引《易传》注《论语》。

最后一点,一般被认为是《论语集解义疏》最有特点的地方。

总的来说,何晏的《论语集解》是一部在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它对后世的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创作背景《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二十篇。

四百九十二章。

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鉴赏

《论语》鉴赏

《论语》鉴赏2020-11-10《论语》鉴赏1《论语》十二章春秋战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魏晋《论语》注学著录考述

魏晋《论语》注学著录考述

魏晋《论语》注/学/著录考述撰著/著述下面再就东晋魏晋时期的《论语》注的大致状况,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东晋《论语》注家及其注经,略加评述。

正始元年(240年),何晏33岁,先后任散骑常诗、诗中史部尚书,据王晓毅先生考证,景初三年曹爽执政后何晏可能曾任散骑侍郎,并在于年助曹爽等尊司马为太傅。

不过在243年何晏迁为史部尚书则确定无疑。

固何、裴同为玄学家且同在吏部供职,王弼又在243年与裴徽论孔老名声大振故在243年之后尤其是244年能参与何晏之清谈。

正始四年(243年)王弼17岁,玄学思想初步形成,与吏部郎裴徽论圣人与老子之关系。

(王弼在17岁前已通《老子》故王弼能在裴徽的提携下在18岁时初见何晏、王弼“自为客走数番,皆一座所不及”在244年的这次何晏、王弼初会后,王弼注《老子》以孔庄)正始九年十月管辂为秀才,12月28日何晏、管辂相会论《易》九事。

正始九年248年王弼22岁,任尚书郎,吏部尚书,何晏41岁,与术士管辂谈《易》,作《鸿鹄》诗。

陆倪如先生认为,王弼与何晏的关于圣的有情无情的争论应在公元1248年,王弼早年,晏为23岁,王弼的圣人有情论的提出及胜利,是贵无论玄学体系已经成熟的一个明显标志。

先生之论正始五年244年,王弼18岁,参加何晏的清谈一举成名,此后又注释了《老》、《易》,定了玄学的理论基础。

何晏37岁,与王弼等人清谈玄学理,见王弼《老子注》胜己,放弃自己所注《老子》、《道德论》何晏在《论集》中阐发的玄学思想片断零碎,尚未形成为体系,(p90页中间一段分析精当以精读之)。

《魏晋士人论何晏》、《何晏其人及其魏晋评论》《论语释疑》考辨一、关于王弼著述《论语释疑》具体年代的推测与考证1、与《论语集解》的写作上、下很对比,王弼注《论》不早于何晏上在的243年(何晏编《论集》盖始于是年)不晚于248年。

2、从内容上看,王弼明显是对何晏《集解》的难句释本意,甚至部分是对何晏本义的发挥和深化,故王弼善不可能早于《集解》上限。

专题22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鉴赏

专题22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鉴赏

专题22: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一)考查内容:《世说新语》《论语十二章》(18分)(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中)读古文,遇古人。

请你解答下面的问题,给同学们介绍两位新朋友。

【甲】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

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选自《何氏之庐》)【注释】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2分)请用“/”断开下面的句子。

(标一处)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2.(4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因.欲以为子: (2)人问其故.:(3)期.日中: (4)下车引.之:3.(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

(2)待君久不至,已去。

4.(4分)何晏为什么要“画地令方自处其中”呢?5.(4分)面对困境,何晏和元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回击,你更欣赏谁?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答案】1.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2.于是原因约定拉,牵拉3.(1)何晏七岁时,就聪明得仿佛神人,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

(2)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您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4.何晏既不乐意留在宫中,又不能直接拒绝魏武帝,就用“画地令方自处其中”的方式暗示自己想要回家,人在框中正是个“囚”字。

5.示例1:我更欣赏何晏,他机智聪慧。

面对位高权重的魏武帝的垂爱,他不能直接拒绝,用画方自处的方式委婉地拒绝了曹操。

示例2:我更欣赏元方,他懂礼识仪,聪明智慧。

面对父亲友人的侮辱,尊称对方为“君”,从“信”与“礼”两方面阐述观点,折服了父亲的友人,让他感到惭愧,体现了元方的。

2021中考文言文何晏

2021中考文言文何晏

9.(2021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

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①,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张吴兴年八岁,齿亏,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

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③。

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④之颜回。

”仁祖曰:“坐无尼父⑤,焉别颜回?”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令方:使其成方形。

②将:带,领。

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

④坐:座位。

⑤尼父:指孔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年②戏③咸(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氏之庐也。

译文: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3)选文中四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答:【答案】9.(1)①年龄②逗弄③全、都(2)①这是何家的房子。

②就好像人的眼中有瞳孔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3)示例一:我最喜欢何晏。

何晏从小就聪明,深受曹操喜爱,当他知道曹操想要收他为义子的时候,他聪明地用行动表明自己的志向,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示例二:我喜欢谢仁祖。

谢仁祖为人谦逊,面对众人的夸奖,没有被冲昏头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然后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庐,房子。

②句重点词:譬如,如同、好像;瞳子,瞳孔;明,明亮。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任选一个并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论语》的文化传统(四):钱穆先生谈读《论语》书目、目的及思路

《论语》的文化传统(四):钱穆先生谈读《论语》书目、目的及思路

《论语》的文化传统(四):钱穆先生谈读《论语》书目、目的及思路春节后文化传统平台将启动“一起学《论语》”课程,课前我们将发布“《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再次深入论语并从态度上点出“吃紧为人”为孔子核心教导,并告诉大家以孔子的思路来理解论语,最为扼要。

2017年2月钱穆《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读《论语》必兼读注。

历代诸儒注释不绝,最著有三书。

一、何晏《集解》,网罗汉儒旧义。

又有皇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

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注之渊薮。

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大体具是。

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一结集。

为《论语》作新解,事有两难。

异说既多,贵能折衷,一也。

《论语》距今两千载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注距今八百年,刘氏《正义》距今亦一百六十年。

时代变,人之观念言语亦多随而变。

如何用今代之语言观念阐释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遗训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悦而解,二也。

(:此也是本次文化传统平台一起学《论语》课程讲义编纂之原因所在,为了方便现代人学习,同时也为了不离经典之根而能承接古人之传统。

)———选自《论语新解·序》《论语》二十篇开始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一生为人,即在悦于学而乐于教。

人之不知,亦当指不知此上两端言。

故又曰:“若圣与仁,则我岂敢。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

”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则孔子之自居,在学在教,不在求为一圣人。

《论语》书中岂不已明言之。

此犹言:“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抑且秋收冬藏之后,岂能不复有春耕夏耘。

而且耕耘仗己力,而收获则不尽在己力。

固亦有既尽耕耘之力,而复遇荒歉之来临者。

孔子生前其道不行,又岂孔子之过。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此即天命之所在矣。

人之为学,又岂能超乎其天之所命。

此惟西方人战胜自然、克复自然、有此想。

《论语》的文化传统(三):钱穆先生劝人读《论语》及其读法

《论语》的文化传统(三):钱穆先生劝人读《论语》及其读法

《论语》的文化传统(三):钱穆先生劝人读《论语》及其读法春节后文化传统平台将启动“一起学《论语》”课程,课前我们将发布“《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从论语的读法上给大家提供了多种深入了解论语的方式,并在文中提出了三本注解论语的经典之作,这是钱穆先生肺腑之言,循循善诱,令人感动!2017年1月钱穆《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读《论语》并不难,一个高级中文中学的学生,平直读其大义,应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

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

如是反复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

如是也就够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

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

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

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

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工夫,应可读《论语》一篇。

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

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上面一段话,我是为每一个识字读书人而说。

下面将为有志深读、精读《论语》的人说,所说则仍有关于如何读《论语》的方法问题。

读《论语》兼须读注。

《论语》注有三部可读:一是魏何晏《集解》,一是宋朱熹《集注》,一是清刘宝楠《正义》。

普通读《论语》,都读朱子注。

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

数字十八的典故

数字十八的典故

数字十八的典故《论语》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有一篇名为《子罕》的章节,其中提到了数字十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子罕》开篇,孔子的弟子子罕向孔子请教:“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孔子回答说:“或者有恶者,斯辱。

”意思是即使是在一个小城市中,也一定会有像丘那样忠诚可信的人,但是他们的学习并不如丘那样好。

在这里,数字十八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通过对话的脉络,我们可以推断出来。

孔子说“十室之邑”,意指一个较小的城市,而“如丘者”则是指像丘那样好学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在一个较小的城市中,必然会有至少十八个像丘那样好学的人。

孔子的这个观点,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以丘那样的好学精神去奋发向上。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典故会被广泛引用的原因之一。

丘,即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之一,被孔子誉为“吾日三省吾身”。

他的好学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给后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对于丘那样的好学者,孔子十分赞赏,认为他们是忠诚可信的人。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追求卓越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成为忠诚可信之人的关键。

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够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数字十八在这个典故中,虽然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通过对话的脉络,我们可以推断出来。

数字十八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而是代表了一个相对较大的数量。

它告诉我们,在一个较小的城市中,至少会有十八个像丘那样好学的人。

这个数字的使用,使得这个典故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以丘那样的好学精神去奋发向上。

无论是在一个较小的城市,还是在一个大都市,我们都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追求卓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文化传统(十八):魏·何晏谈《论语》
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荐读
(一):李炳南先生谈《论语》
(二):钱穆先生谈《论语》
(三):钱穆先生劝人读《论语》及其读法
(四):钱穆先生谈读《论语》书目、目的及思路(四):读钱穆作《孔子年表》,感悟圣人的一生(五):民国·程树德先生谈《论语》
(六):江谦居士谈《论语》
(七):印光大师谈《论语》
(八):清·康有为先生谈论语
(九):清·刘恭冕先生谈《论语》
(十):清·陈澧先生谈《论语》
(十一):清·焦循先生谈《论语》
(十二):清·程廷祚先生谈《论语》
(十三):明·蕅益大师谈《论语》
(十四):宋·张拭谈《论语》
(十五):宋·朱子谈《论语》
(十六):宋·郑汝谐谈《论语》
(十七):梁· 皇侃谈《论语》
《论语》的文化传统(十八)
魏·何晏谈《论语》
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大(太)子大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

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

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至顺帝时,南郡太守马融亦为之训说。

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近故司空陈群,大(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前世传受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

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邑,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选自“中华民国二十年故宫博物院影印元盱郡覆宋本何晏《论语集解·序》”
何晏(?~249年),字平叔。

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

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

何晏有文集十一卷,著有《老子道德论》二卷,《新
唐书·经籍志》于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讲疏》四卷。

曾与郑冲等共撰《论语集解》。

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

袁宏在《名士传》中将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

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评价:
王广:“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华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


傅嘏:“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管辂:“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见者清,所不见者浊。

神在广博,志不务学,弗能成才。

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则智由此惑。

故说老、庄则巧而多华,说易生义则美而多伪;华则道浮,伪则神虚;得上才则浅而流绝,得中才则游精而独出,辂以为少功之才也。


傅玄:“是时何晏以才辩显于贵戚之间。


荀勖:“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


范宁:“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

搢绅之徒,翻然改辙,洙泗之风,缅焉将坠。

遂令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

古之所谓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者,其斯人之徒欤?昔夫子斩少正于鲁,太公戮华士于齐,岂非旷世而同诛乎?桀纣暴虐,正足以灭身覆国,为后世鉴戒耳。

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吾固以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罪重,自丧之衅少,迷众之愆大也。


司马光:“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尤好老、庄之书,与夏侯玄、荀粲及山阳王弼之徒,竞为清谈,祖尚虚无,谓《六经》为圣人糟粕。

由是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风流,不可复制焉。


按:玄风竞起,中原板荡。

一起学《论语》课程公告
我们倡导的学习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时习;尊重文化道统(荐读《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多措并举,解悟经典,感应圣贤气质:诵读原文、抄写原文、了解基础字意词意、领会先贤精义、品味原文并尝试自己解读、了解相关故事、旁通相关经典、与学友交流讨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课,就近参加线下活动……
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