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和承诺疗法、认知解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纳与承诺疗法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是新一代认知
行为疗法,中最为代表性的经验性行为治疗方法通过正念、接纳、认知解离、以自我为背景、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等过程以及灵活多样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增强心理灵活性,投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1起源
2理论背景
3心理病理模型
3.1经验性回避
3.2认知融合
3.3概念化的既往与恐惧化的将来
3.4对概念化自我的依恋
4核心过程
4.1接纳
4.2认知解离
4.3关注当下
4.4观察的自我
4.5价值观
4.6承诺行动
5治疗过程
起源
接纳与承诺疗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
(StevenC.Hayes)教授及其同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于行为疗法创立的
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继认知行为疗法后的又一重大的心理治疗理论。

ACT
与辨证行为疗法、内观认知疗法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最新发展。

ACT的目标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即提高心理改变的能力或坚持功能性行为以达到价值目标的能力。

旨在寻求建立更宽广、灵活、有效的应对方式而不仅针对狭窄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认知内容进行反驳;治疗中强调所检验
问题间的联系性。

理论背景
1、ACT的哲学背景:功能性语境主义
ACT起源于行为分析,现代行为分析以"功能性语境主义"作为基础[4]。

语境主义把心理事件理解成整体与具体情境(包括历史和环境)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寻求保持与整个心理事件及其情境之间的联系,并以其整体性不遭破坏的方式分析心理事件,并试图预测和影响整体与具体情境之间的连续互动,力求使分析达到一定的精确度、范围和深度。

相对于心理事件的形式,语境主义对心理事件的功能最为关注。

语境主义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脱离历史和当前情境的事件都不能称之为"事件";同样,行为也应该与具体的情境密切相关。

功能性语境主义作为ACT的哲学背景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ACT 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普遍真理,强调了有效性的重要性,并将价值观作为衡量是否有效的前提。

其次,ACT的行为分析将"预测和影响"作为整体目标,这就不得不将多维的语境变量也纳入分析的范畴。

此外,功能性语境主义的实用主义取向使得目标变得尤其重要,ACT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来访者被鼓励热情地投入与自己价值观相一致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不是去追求空泛的理论。

2、ACT的理论基础:关系框架理论
关系框架理论是有关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基础研究的一个全面的功能性语境模式,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语言,了解语言和认知是了解
人类行为的关键。

人类语言和高级认知的核心是具有一种习得的和受语境控制的能力,可以人为地将事件相互关联和结合,并根据这些关系改变具体事件的功能。

人们对语言和认知关系的学习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这一关系具有"相互推衍
性"。

如果一个人学习到A在某一语境中与B有着特定的关系,那么意味着在这一语境中B也对A有着这种关系。

第二,这一关系具有"联合推衍性"。

如果一个人学习到在特定的语境中,A与B有着特定的关系,而B与C有着特定的关系,那么,在这一语境下,A与B势必也存在某种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三,这一关系能使刺激的功能在相关刺激中转变,如"望梅止渴",听到"梅"的声音,就会联想起真实的"梅",然后就会刺激唾液分泌。

当所有上述三个特征确定并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时,我们就称这种关系为"关系框架"
心理病理模型
Hayes等(2006)以RFT的基本假设为基础,将ACT的心理病理模型总结为六大问题
指的是人们力图控制或改变自身特定的内心经验(包括躯体感觉、思想、情绪、记忆和自动行为等)。

由于思维压抑的悖论效应存在,经验性回避并不能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此外,单纯回避的方式即便能暂缓负性情绪,往往会造成来访者对刺激物的麻木或过敏,导致生活空间受阻。

指的是语言过程对行为的过度或不恰当控制。

语言法则通常会缩小直接经验的行为范围,限制偶然事件的影响力。

这样一来,人们并不能很好地接触此时此地的经验和直接的偶然事件,而是更倾向于受语言法则和评
价的支配[10]。

根据ACT/RFT的理论,认知的内容和形式并不会直接导致问题,除非语境特征使得该认知形式以不健康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比如,在语言法则的影响下,人们会把认知内容和认知对象混同,把对事件的解释与事件本身混同。

指的是由于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不断回想过去的错误或可怕的未来,这就导致人们不能感受当下,失去直接的和此时此刻的真实经验,新的可能性就会被排除在外。

指的是用概念化的语言限制自我,使自我变得狭隘,导致不灵活的行为模式。

比如,来访者对自己的描述是"我是一个恐怖症患者"而不是"我害怕"。

5、缺乏明确的价值观。

是指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历史导致来访者无法选择有意义的方式生活,缺乏价值感和自尊感。

6、不行动、冲动或逃避:指的是来访者为概念化的自我进行防卫,表现为缺乏有效投入各个生活领域的活力和行动;从短期效应来看,可能会降低来访者的负性反应,让来访者觉得正确,但此类行为会使来访者失去与所想要生活方式的接触,导致长远生活质量(价值观)退化。

核心过程
在ACT中,接纳不仅仅只是容忍,而是对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

即为痛苦的感受、冲动和情绪让出空间,不去抗拒、控制和逃避它们,将其作为客体去观察。

是指将自我从思想,意象和记忆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如同观察车辆,将思想看作是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意义,不受其控制。

正念练习可以有效帮助来访者关注思维本身的加工过程。

ACT鼓励来访者有意识地注意此时此刻所处的环境及心理活动,不做评价,完全接受。

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更直接地经验周围的世界,从而提高他们行为的灵活性,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痛苦的思维和感受对来访者的自我产生威胁,这种负面的感受在自我作为概念化对象时尤为显著。

观察的自我可以帮助来访者关注自己真实的经验,促进认知解离和接纳。

ACT通常采用正念技术、隐喻和经验化过程来帮助来访者达到观察的自我。

ACT中的价值观指的是用语言建构的,是来访者总体的、向往的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向。

价值观与人们的行为不可分离,有意识地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有目的的行动中。

基于价值观的行动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为了逃避痛苦的感受。

ACT不仅是一种接受取向的治疗策略,更是一种改变取向的治疗策略。

ACT的目的帮助来访者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改变,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支持有效的基于价值观的生活。

ACT的六大核心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念与接纳过程:ACT试图通过无条件接纳,认知解离,关注当下,观察性自我减少主观控制,减少主观评判,减弱语言统治,减少经验性逃避,更多地生活在当下。

与此时此刻相联系,与我们的价值相联系,使行为更具有灵活性。

第二部分是承诺与行为改变过程:ACT通过关注当下,观察性自我,明确价值观,承诺行动来帮助来访者调动和汇聚能量,朝向目标迈进,过一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

这一治疗模式之所以被称为"接纳与承诺疗法",其原因就在于这两大过程在ACT中被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治疗过程
1、挑战旧思路:由于ACT要挑战来访者日常使用的应对策略,所以治疗师通常在治疗开始就会让来访者反思之前尝试过多少种失败的方法,并询问来访者是相信自己的思维还是相信实际经验,目的在于用来访者的亲身经历去挑战之前的直接消灭问题的思路。

2、明确"控制是问题":试图压制思维与情感反而会使被压制的对象得到重复而增加,为了使来访者明白这个原理,治疗师会指导来访者进行"不要想咖啡"的实验:先简单描述咖啡的各种性质,然后要求来访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想任何前面提到的咖啡的性质。

通过类似实验使来访者明白他们试图控制自动化思维、情感与记忆的过程是在进行一场绝不会获胜的游戏。

3、去融合练习:"牛奶牛奶"是认知去融合技术的典型练习:治疗师和来访者在短时间内大声地重复"牛奶"一词,一段时间后来访者会发现"牛奶"一词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词汇。

这个练习使得来访者体验认知去融合的含义,理解词语仅仅是词语。

4、学习正念技术:为使来访者更好地掌握正念的技术,治疗师将正念技术形象化:要求来访者想象一队小人列队从左耳走出绕过眼前走进右耳,每个小人举着印有图片和词语的牌子,要求来访者保持旁观,让队列自由行进
而不使自己陷入其中。

这一过程经常作为家庭作业,可以使来访者体验观察自己的思维与依思维观察世界的区别。

生动的想象使来访者易于把握正念的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不带批判性的特点。

5、情境化自我:为使来访者从概念化自我的视角转换到情境化自我的视角,治疗师会用棋盘比喻:让来访者想象一个无限延伸的棋盘上摆着对阵的白子和黑子,白子是积极体验,黑子是消极体验。

来访者努力支持白子赢过黑子,因为黑子占优就意味着来访者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于是来访者的一部分体验成了自己的敌人。

而治疗师会提醒来访者,与其认为自己是白子,不如认识到自己只是棋盘,来访者可以有痛苦的记忆和不好的想法,白子和黑子的战斗也还会继续,但来访者可以让战斗继续,而不必生活在战区。

通过这一比喻,来访者对自我的理解,从被各种标签概念化的自我,转换成了
作为背景的自我。

通过这一转化,来访者不再视负性体验为威胁,进而也增强了与此时此地的联结。

6、澄清价值观:以价值观为行动导向是ACT的特色。

治疗师会问来访者希望自己的生命彰显了什么,甚至让来访者想象自己的葬礼,希望墓碑或悼词上写些什么,以此澄清来访者在若干主要生活领域的价值观。

治疗师会强调价值观是一个不断追求的方向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强调
价值观的澄清是个人选择而非受限于评估或判断。

7、行动承诺:最后来访者要承诺做出与价值观相联结的行动,这一部分广泛地采用传统行为疗法的各种技术。

此阶段会设定短期与长期的具体目标,使来访者一步一步地实践更加灵活的行为模式,在接纳与改变之间实现平衡,进而创造有价值的生活。

认知解离
——帮我们远离负性想法
改变“想法”发生的语境,可更好地处理好自己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我长得很丑,没有人会喜欢我……”“我太不中用了,总让人看不起……”很多人一说话就是对自己的否定。

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要改变来访者这种根深蒂固的负性想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时,妨试着运用认知解离技术,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谓认知解离,指的是将自我从思维内容、记忆感觉、语言规则中分离,如同观察外在事物一样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将想法看做是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从而使认知和行为不受其直接控制。

心理学家海斯指出,认知解离可以使个体和自己的想法、主观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只需要看着它们,不需要“相信”或者“不相信”,不需要“评价”或者“不评价”,只是观察它们就是。

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改变想法本身,而认知解离重视的是想法、情绪、体验和个体的关系,通过改变这种关系来改变其功能——也就是通过改变“想法”发生的语境,从而改变“想法”的功能。

根据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若能改变语言和情境的错误连接、削弱语言的影响力,个体会更好地处理好自己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调节当下的行为,因此得以减少由僵化的思维或行为规则带来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认知解离的目标是采纳认知灵活性的态度,避免单纯受想法、情绪、主观经验驱动,应基于自我价值观而进行行为选择。

通过快速重复使词汇仅保留语音的特性,以减轻消极想法的影响
最早的认知解离技术——“快速词语重复训练”早在约100年前便由心理学先驱铁钦纳提出。

近年来,多位学者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

“快速词语重复训练”的原理为,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时通常都有一定的语境,词语的含义也需要一定的使用背景方可传达。

快速词语重复训练就是通过快速地、机械地重复某些造成心理痛苦的核心词汇,使词汇仅
保留语音的特性,变成无意义的单纯“词汇”而存在,从而脱离语境和内在含义。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降低来访者对消极想法的确信程度,减轻消极想法带来的心理不适感。

举例来说,来访者可能被“我很笨”的想法困扰着,这种情况下治疗师可以采用快速词语重复训练的技术,指导来访者大声多次重复“笨”这个字“笨笨笨笨笨……”慢慢地,“笨”就仅是一种声音而已了。

有来访者如此描述进行此训练后的真实感受:“大概在第40次的时候,我听到的只是声音。

听起来很奇怪,事实上,我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感觉,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词。

它听起来更像是鸟的声音,而不是词。

”在认知解离状态下,想法,思想,都跟客观事物一样,只是文字符号本身,而不是它们原本代表的事物。

在“体验与顿悟”中,让自己与想法保持距离
认知解离的另一大技术是“体验与顿悟”。

由于接纳承诺疗法是一种体验性的行为疗法,治疗师也会设计一些体验程序,帮助来访者自己领悟到跟自己的想法保持距离的妙处。

“体验与顿悟”可通过以下两种练习来实现。

“语言自动性”的练习咨询师会给来访者一段文字描述,并在其中故意去掉几个词语,留下相应的空格,让来访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填补空格,从而理解到人类言语过程使得我们可以自动化地获取文本含义。

例如,治疗师在纸上写“人财两”,来访者若熟知这个成语,一般会脱口而出“人财两空”。

语言自动性用更生动的话来说就是“脑补”,通过体验“语言自动性”,治疗师会引导来访者去思考:人们往往不自觉“脑补”出很多“事实”,但这些未必真的就是事实。

“有哪些数字”练习咨询师将会教会来访者一串数字,如“1、2、3”,告诉来访者如果长期记住这串数字后会有奖励。

之后,治疗师会时不时在谈话中问来访者“有哪些数字”,而此时来访者会正确回答“1、2、3”,多次重复后,“有哪些数字”和这串数字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任意性的
联系。

这个练习可以让来访者亲自体验到人类竟然可以如此快速地、轻易地建立起事物之间任意的联系。

认知解离技术也可以通过直接指导语来引导来访者与负性想法保持距离。

比如,来访者可以闭上眼睛,跟着治疗师的声音一次次练习这段话:“现在,请你跟随着我的声音,想象着自己来到一条小溪旁。

身边有芬芳的青草和清脆的鸟鸣,有清凉的空气和拂面的微风,眼前是美丽而宁静的风景,茂密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清澈的溪流静静地流淌,溪水上漂浮着一片片绿色的叶子,漂来,又漂走。

你想象着各种烦恼、念头、想法、痛苦的想法就写在或画在一片片树叶上,漂浮在水面上,你看着它们慢慢地漂来,又轻轻地漂走,你看得清每一片叶子上都写着或画着你的念头、你的烦恼、你痛苦的想法。

”慢慢地,来访者就可以从自己以前的负性想法中抽离出来,从而做到认知解离。

经过多年临床应用,认知解离技术逐渐发展出了多种形式。

例如:想象你的想法在收音机中循环播放,尝试用孩子的声音说出这些想法等。

需要强调的是,认知解离技术的效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词语对行为的过分控制力往往是逐渐被削弱的,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