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 章节小结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⑴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⑴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____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功能,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它们通过水循环相互转化。

4.陆地的基本构造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是地壳上海拔较高并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洋是被水覆盖的部分。

陆地主要构成有大陆和岛屿。

5.地壳的构造与运动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组成,具有不均匀分布和多样化的构造。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错和折叠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1.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

2.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体系是由城市和城市间的联系组成的空间网络。

城市体系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地理位置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

3.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工业地理与工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工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人口地理与人口分布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地理与自然资源1.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的划分方法、区域类型和区域发展等内容。

2.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3.能源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归纳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补充: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4、生物资源的利用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产业结构(二)产业转移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3、方向: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4、举例:亚洲:美国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越南第一次第二次珠三角:香港珠三角欠发达的相邻地区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自然:(1)黄土疏松(2)暴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4)植被覆盖率低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学习是个人生存和进展的基本手段。

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而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自然人是婚姻的产物,社会人则是学习的产物。

在学校里学习学科学问,你所获得的不单是学科学问,你还会获得做人的原则学问运用的技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

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三学问点(总结),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问点1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1. 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⑴特征: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以及肯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全都。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进展水平、进展方向。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四周,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暖和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⑴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进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进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相宜进展畜牧业。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汇总一、教材详解【教材P2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南部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距海远近不同.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为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旱作农业为主,在河谷、灌溉水源地种植水稻,且为一年一熟。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4活动】1.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从北到南,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教材P8思考】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大家总结记忆,小编这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下,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3篇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3篇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精选3篇(一)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位置和结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的位置和形状: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它位于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呈略微扁球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大气圈、地壳、地幔和地核。

大气圈是地球的外部包围层,有助于维持生物的生存环境;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构成;地幔位于地壳下面,是一层岩石的壳;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构成。

3.地理经纬度:地理经度是指经过地球两极的大圆线,用来说明地球上某个点的东西方位;地理纬度是指垂直于地球轴线的平行圈,在北半球用来说明地点的南北方位。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圈的运动,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5.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是一个生命存在的独特环境,它具有适宜的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等,为生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条件。

总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位置和结构,以及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精选3篇(二)地理必修一的期末考试主要涵盖以下几个知识点:1.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公转、倾角和地轴偏移等。

2.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以及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3. 气候与气象: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气候要素、气候类型、气候带、气象要素、天气变化等。

4. 自然灾害与防治:了解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等)和气象灾害(如风暴、台风、洪水、干旱等)的成因、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5. 人口与人口迁移:了解人口的概念、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和影响。

6. 经济活动与区位因素:了解经济活动的分类和特征,以及区位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小结

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小结

必修Ⅲ知识点小结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行政区界;有的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从总体上看,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通常要比城镇地域的范围大得多,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带动作用。

3、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农业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为岛状。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5、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

6、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就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根据这些指标,可将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注意,高收入地区不一定是发达地区。

2、衡量区域的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3、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平衡—不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最主要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范围:东部经济地带(12个):辽宁省(辽)、河北省(冀)、北京市(京)、天津市(津)、山东省(鲁)、江苏省(苏)、上海市(沪)、浙江省(浙)、福建省(闽)、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海南省(琼);中部经济地带(9个):黑龙江省(黑)、吉林省(吉)、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河南省(豫)、安徽省(皖)、湖北省(鄂)、江西省(赣)、湖南省(湘);西部经济地带(10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甘肃省(甘或陇)、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陕西省(陕或秦)、青海省(青)、西藏自治区(藏)、四川省(川或4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原因: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

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看探究思路·析核心素养][析图文材料·解探究问题]什么是生态足迹问题1.说明生态足迹大小与资源消耗量的关系。

[思维线索]生态足迹含义→生态足迹的表示→与资源的关系[答案]生态足迹大小与资源消耗量成正比,生态足迹越大,说明资源消耗量越大。

问题2.生态足迹大小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思维线索]生态足迹大→资源消耗多,排放废弃物多→影响自然环境[答案]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越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大,一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出现环境问题,就会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全球生态足迹现状力的年代。

[思维线索]分析图中信息即可。

[答案]全球生态足迹逐渐增大,按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约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生态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

问题2.生活方式选择对未来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思维线索]主要考虑不同的生活方式对资源消耗的影响即可。

[答案]选择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则所消耗的资源数量多,未来的生态足迹就会进一步迅速增大;而选择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则会使未来生态足迹增长趋缓。

执行任务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供给服务②非可再生资源③社会属性④有限性⑤人口数量⑥危害人体健康[学思心得]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1)“开源”的具体举措:①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②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

③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2)“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1.下图为某年全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针对A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指出该地应采取的措施。

(2)对比分析B、C两地区水资源人口超载状况的成因。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地理景观千姿百态,我们生活之中无处不见地理常识,地理作为我们一门中学必学的学科,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有关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进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外表的空间单元,具有确定的区位特征,以及确定的面积、样子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进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进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商量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商量: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御监测等(2)群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确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把握部分、用户设备部分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特地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全部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_2830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_2830

人教版地理必修 3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1、地区观点:地区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别的基础上,按必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地区既是上一级地区的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下一级地区。

地区的特色:层次性;差别性;整体性;可变性(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样:都是平原地域,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一样:①地理地点差别: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域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域的中部② 天气条件差别: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民风候区,夏天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民风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暖和季节短,生长久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别: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别,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均匀水平;松嫩平原黑土散布宽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均匀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别: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困穷,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别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优秀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种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种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家产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散布较广,适合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地区工业发展影响明显: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益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靠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益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域的煤、铁等资源。

4、地区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散布较广,地势平展,土质黏重。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界线有的是的,有的具有性质。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

(2)异:①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N,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的;松嫩平原位于°N我国的中部。

②差异:长江三角洲属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属气候,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为主,耕地多为,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耕作业,主要种植、、等,一年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耕作业,主要种植、、等,一年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发展,从国内外运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1)早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

(2)农业社会:①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提供了丰富且廉价的。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一】: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

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学考知识点总结
1.重塑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外力对其构造形成的,主要由外力如火山、地震、河流、海洋等共同作用而重塑地球。

2.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是造山运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它由来自地下的岩浆抬升到
地表,然后冷却凝固而形成火山。

它可以形成山脉、火山口等形态,并释
放大量气体与火山灰,影响到地理环境。

3.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是由地壳应力的变化引起的震动,它可以造成地表的剥蚀、
塌陷、折断等地质运动,从而影响地表构造地貌。

4.河流活动
河流活动是河流侵蚀与冲刷地表形成的活动,它可以在地表形成河谷、悬崖、滩涂等地貌。

5.海洋活动
海洋活动是指海洋的流动、潮汐等活动,它可以形成海岸线、沉积构造、海床变形等地貌地质现象。

6.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突发状况,它可以造成灾害性影响,如
洪水、龙卷风、地震、暴雪、滑坡等,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
影响。

7.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通过改变地表构造、地貌、水文、地表覆盖物等环境,从而满足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的需要,造成的地质运动,可以形成河道改造、坝址建设、开采挖掘等地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题。
全国 青海 河南 黑龙江 浙江
人均 GDP 与全国平 均值之比
1.00 0.86 0.82 0.93 1.65
城市化 水平(%)
52.57 47.44 42.43 56.90 63.20
人口对水 资源压力
指数 1.00 0.14 7.74 1.00 0.83
人口对 耕地压 力指数
1.00 0.95 1.07 0.29 2.56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第 3 题,据表中数据,浙江的人均 GDP 最高,但其水资源压力 不是最大,A 项错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但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黑 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小的是青海,B、D 项错误;根据表中前两列数据可 以判断 C 项说法正确。第 4 题,青海地处西部,不具有科技优势,A 项错误; 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B 项错误;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高,C 项错误;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低,适合发展商品农业,D 项正确。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 GDP 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 GDP 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4.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联系不大。 【答案】 5.A 6.C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 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 2.1 万年(图甲)、距今 5 千年(图 乙)和距今 5 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 第 5 题,遥感是通过各种遥测仪器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
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
新技术,只是感知地表事物,因此排除岩层和地下水。第 6 题,进行农业生产
活动的自然区位因素多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相联系,与居民点和岩层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5 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94880009】
GPS 获取云杉分布区的位置信息,然后建立云杉分布信息的数据库,最后用 GIS
进行分析处理,并输出数据(云杉主要分布区图),所以其研究过程是②①③,故
选项 D 正确。 【答案】 D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 8~9 题。
8.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7.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
是( )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 GPS 对野外采
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 GIS 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解析】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首先需要通过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第 1 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东亚)和西部沿海(西欧)都
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故 A 错;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
较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慢,但城市化水平高。东部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区,



·



整 合
末 综
章末分层突破






·




上Hale Waihona Puke 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 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①遥感(RS) ②地理信息系统(GIS) ③地理位置 ④矿产资源
[自我校对]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理;跟踪动态定位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网络信息不属于地理空间信息,
其整合、集成不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获取实时通讯信息是通讯工具的作
用。第 8 题,从示意图中可看出,智慧城市实际上就是高度信息化的城市管理
系统,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和智慧社区都属于城市管理和服务范畴。因此智慧
城市建设能够提升服务功能。 【答案】 8.A 9.D
【导学号:94880011】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9.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聚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
【解析】 第 7 题,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
【答案】 3.C 4.D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 5~6 题。
5.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6.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章末综合测评(一)
点击图标进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西部位于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属于发
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因此选 B;东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西部资金、知识密
集型产业发达,故 C 错;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西部乳畜业发达,故 D 错。
第 2 题,梅雨主要发生在我国江淮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南部,不会出现
在纬度较低的南海,故 A 错;轮船自东向西航行,此时印度洋北部盛行西南季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某年 6 月至 8 月,一艘邮轮沿“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 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风,夏季季风洋流自西向东流,因此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故选 B;红海
沿岸多热带荒漠,不可能看见大片森林,故 C 错;经地中海时,正值副热带高 气压带控制,多晴朗天气,故 D 错。 【答案】 1.B 2.B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
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