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志
山东黄河作文
山东黄河作文
《山东黄河》
咱山东的黄河啊,那可真是一条了不起的大河!
我记得有一次,我专门跑到黄河边上,就为了好好看看它。
到了那儿,哇,那场面可真是震撼!河水奔腾不息,就像一群狂野的骏马在奋勇向前。
我站在岸边,感受着黄河带起的风,吹在脸上,有点凉凉的,但心里却是特别的畅快。
我看着黄河水一直流啊流,那势头,感觉啥都挡不住它。
水面上时不时会泛起一些波浪,就跟小孩子调皮地玩耍似的。
我干脆就坐在岸边,听着黄河水的声音,“哗哗哗”的,像是在给我讲着什么故事。
我盯着河水看了半天,感觉自己都快被它吸进去了一样。
然后我捡起一块小石头,扔进了黄河里,“噗通”一声,石头瞬间就被河水给吞没了。
嘿,黄河还真是厉害呀,不管什么东西,它都能“照单全收”。
我就这么在岸边待了好久,一直看着黄河,它好像永远都不会停歇,一直那么有活力,那么有气势。
山东的黄河呀,就是这样,充满着力量和魅力。
不管啥时候再想起它来,我心里都热乎乎的,觉得它真的是咱山东的一大宝贝呢!
大概就是这样啦,哈哈,我眼里的山东黄河就是这么牛!。
1855年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的几点影响
1855年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之前,由江苏云梯关入海。
今日之山东黄河河道时称“济水”或“大清河”,为“盐运往来通津,亦曰盐河”1。
既无水患,且饶水利。
乾隆年间薄毓泰诗云:“济水何清清,遥向沧海注。
”2由此可知当时河道含沙之少。
当时的大清河是一条水深岸阔的地下河,是鲁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
据《利津县志》记载:明朝至清朝前期, 大清河从利津铁门关入海, 槽宽30余米, 槽深20余米, 当时最大的船只行于河中, 人在岸边平视不见桅杆。
在大清河中行船,因岸高挡风,无论顺风逆风,很少用帆;倘若逆水而上,则用牛拉牵。
大清河入海口铁门关在利津城东北35公里处(现在的汀罗镇前关村),曾是明清两代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几百年前曾驰名省内外。
《武定府志》载:蛎浦朝宗,济水达于千里;铁门锁浪,沧海长于百川。
大清河内接大运河、会通河,连接内地各省;外连诸海,北达天津、营口,东至朝鲜,南通闽粤,加之丰富的海盐产量,如此战略要地,膏腴之乡,从来为兵家所重,历代统治者焉有不控之理。
当时大清河上的船只大部分是用来运盐、贩盐的,称之为“盐河”,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1855年,黄河的一次决口改变了这一状况和局面。
这年(清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在河南铜瓦厢三堡决口,之后黄水北徙,夺大清河(即济水)入海。
铜瓦厢决口改道是近代黄河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它结束了长达七百多年黄河南流夺淮入海的局面,开始了现行河道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这次改道,对滨州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据统计,自1855年黄河改道至清末的57年间,因黄河决溢,三角洲累计有594县(次)成灾,平均每年有11个县受灾。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浸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毙。
洪水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三角洲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
目前我国通用的公文载体
目前我国通用的公文载体、书写、装订要求的格式一般为:公文纸一般采用国内通用的16开型,推荐采用国际标准A4型标题的字体:字体一般宋体、黑体,字号要大于正文的字号。
正文用3号仿宋体字,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28个字。
作者的字体:字体字号与正文相同(3号或4号仿宋体)日期的字体:字体字号与正文相同(3号或4号仿宋体)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为:37mm±1mm公文用纸订口(左白边)为:28mm±1mm 版心尺寸为:156mm×225mm(不含页码)公文标题红色反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
页码用4号半角白体阿拉伯数码标识,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一行,数码左右各放一条4号一字线,一字线距版心下边缘7mm。
单页码居右空1字,双页码居左空1字。
空白页和空白以后的页不标识页码。
公文中的表格公文如需附表,对横排A4纸型表格,应将页码放在横表的左侧,单页码置于表的左下角,双页码置于表的左上角,单页码表头在订口一边,双贾码表头在切口一边。
公文如需附A3纸型表格,且当最后一页为A3纸型表格时,封三、封四(可放分送,不放页码)应为空白,将A3纸型表格贴在封三前,不应贴在文件最后一页(封四)上。
我国通用的公文载体、书写、装订要求的格式一般为:公文纸一般采用国内通用的16开型,推荐采用国际标准A4型,供张贴的公文用纸幅度面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保密等级字体:一般用3号或4号黑体紧急程度字体:字体和字号与保密等级相同(3号或4号黑体)文头的字体:大号黑体字、黑变体字或标准体、宋体字套色(一般为红)发文字号的字体:一般采用3号或4号仿宋体签发人的字体:字体字号与发文字号相同(3号或4号仿宋体)标题的字体:字体一般宋体、黑体,字号要大于正文的字号。
主送机关的字体:一般采用3号或4号仿宋体正文的字体:常用3号或4号仿宋体附件的字体:常用3号或4号仿宋体作者的字体:字体字号与正文相同(3号或4号仿宋体)日期的字体:字体字号与正文相同(3号或4号仿宋体)注释的字体:小于正文的的4号或小4号仿宋体主题词的字体:常用3号或4号黑体抄送机关的字体:与正文的字体字号相同(常用3号或4号仿宋体)或小一号的文字印发说明的字体:与抄送机关的字体字号相同(常用3号或4号仿宋体)或小一号的文字行政公文处理中常见的格式问题分析《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格式》)对行政机关的公文格式规定了十分严格的标准,但在我们黄委系统的公文处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和问题。
“讲好山东黄河故事”主题征文2022(精选10篇)
“讲好山东黄河故事”主题征文2022(精选10篇)黄河,是中国北部大河,对于黄河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不如来写一篇征文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讲好山东黄河故事”主题征文2022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讲好山东黄河故事”主题征文2022最新(篇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哺育着中华儿女,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
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西段北麓卡日曲河的涌泉,蜿蜒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在黄河沿岸,可以追寻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场所,仰韶文化遗址,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地,伏羲陵以及邻近众多姓氏发源地,从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古代重镇三门峡,千年古都格阳,商城郑州,宋都开封等,都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兴衰。
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了3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的就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它在中国的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灵魂。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死。
那土黄的浪滔无令人叹为观止。
进入龙门,黄河两岸森然,绝壁万韧,河水波涛翻卷,气势磅礴。
而在三门峡,大自然鬼斧神功力劈三门,有高山平湖,碧波苗漾,船行柳林,重峦叠嶂,又有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
这里可看到烟泼浩森的容颇,又可领略排山倒海的气势,这里是阳刚与柔美的结合。
古代就有对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美赞。
它集中华五千年来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以顽强的毅力游遍中原大地;凭一身的傲骨冲过绝壁断崖;以万丈豪情跨过坦荡平原;以无限勇气挤过崎岖险境。
华夏因你而辉煌腾达!“讲好山东黄河故事”主题征文2022最新(篇2)在去宁夏沙坡头的车上,别人都在睡觉,可我却是无比兴奋。
山东黄河历史故事
山东黄河历史故事一、引言山东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自古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印记。
从大禹治水到现代的黄河开发,这段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本文将带领大家领略山东黄河的历史变迁,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并探讨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山东黄河概况1.地理位置山东黄河位于中国山东省境内,东临大海,西接中原大地。
黄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整个山东省,全长约628公里。
2.河流走向山东黄河起源于河南,流经鲁西南、鲁中、鲁北三大地区,沿途汇集了众多支流,如济水、汶水、泗水等。
3.流域面积山东黄河流域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6。
黄河为山东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滋润了这片土地。
三、山东黄河历史故事1.大禹治水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黄河流域。
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解决了黄河水患,为我国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2.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治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在黄河流域开展水利建设,如齐国修建了第一条灌溉渠道——小白河。
3.汉武帝时期的黄河开发汉武帝时期,国家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推动了农业生产,使得黄河流域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4.唐宋时期的黄河治理唐宋时期,国家对黄河进行了多次整治,使得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控制,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5.明清时期的黄河改道明清时期,黄河多次改道,给山东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但同时,这也促使了当地人民加强对黄河的治理。
四、黄河文化在山东的传承与发展1.农业文明山东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黄河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农业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2.文化交流黄河文化在山东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都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播。
3.民俗风情山东黄河流域的民间风情丰富多彩,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五、山东黄河风景名胜区1.济南大明湖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市中心,是济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一是高度重视
一是高度重视,在生活中对他们关心。
二是寻求突破,在工作上助他们成长。
三是加强管理,在制度上为他们把关。
四是强化引导,在发展上给他们方向。
文字秘书,无非就是领导讲话稿,起草规章制度,计划,总结等等,一般的规章制度、计划、总结皆有模板可借鉴,这个容易一些。
难是难在领导讲话和一些具有指导性的言论,要有高度,有深度,有指导性,新颖性,很多新人觉得难以应付,下面是某位前辈的几点建议。
对新人而言,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法:1、学习。
所谓学习,就是多看以前的资料,包括以前领导的讲话稿,别人写的稿件。
还有外地的领导稿件,都可以借鉴。
2、收集。
所谓收集,就是注意在工作中时刻注意收集领导的发言,观点。
最简单的办法,领导重要场合的工作观点都记录下来,用笔,用MP3录音。
3,分析。
这个是弄文字稿的高级阶段。
经过前面的第一,二个步骤,你已经了有了一个领导讲话稿的框架,有了一堆素材,你就该分析,这些素材摆在哪个地方,要讲究特色突出,观点突出,重点突出。
4、润色。
初稿出来了,就是润色,也就是把稿子先通读一遍,然后把普通的观点,上升到适应新形势的新观点,把重点更突出,突出新意。
5、审阅。
请领导初审,这个是领会领导意图的重要途径,特别要是领导打回来以后,要认真琢磨他修改的地方,以后就记住了最后,记得多保留版本,也就是每修改一次就另存一个新文件,不要覆盖原来的版本,送给领导的最后签字稿,要让领导知道是第几次修改的(投机取巧的一个小经验,)。
经验:写稿子不要急着下手,除非是特别紧急的,一般的,接到任务后先好好想想,自己手头有哪些资料,还有哪些资料需要收集,这些资料可以怎么排列。
特别是按照领导的意图,怎么组织这些材料等想得差不多了,才动笔。
另外,写稿子的时候不要受打扰(所以,自己一个人加班就少不了)不管如何,想好了,拿出一个初稿,有了基础就好改了。
个人的一个经验,多逛逛行业网站,能有很多收获的,比如你是教育的,就多看看外地教育局的网站一个是看别人领导怎么说的,一个是看一些理论研究的,还有就是别人的新做法,新思路。
郑工合龙处碑
郑工合龙处碑作者:张怀记徐新军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5期郑工合龙处碑又被称作“郑州石桥清代堵口碑”,现保存于黄河博物馆,碑通高2.86米,宽0.76米,厚0.15米。
该碑因长期埋没在淤土之中,个别地方有残损,但正反两面碑文无损。
碑首为高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并有阴刻楷书“皇清”二字。
碑肩为浅刻云水图案。
碑身阳面正中阴刻隶书“郑工合龙处碑”5个大字。
碑身阴面为满幅篆书文字,共8竖行128个字,满行最多18字,全文如下:“郑工堵筑决口,经始于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讫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竣工。
钦差督办礼部尚书高阳李鸿藻、前署河东河道总督义州李鹤年、前河东河道总督觉罗成孚、河南巡抚望江倪文蔚、今河东河道总督吴县吴大澂勒石纪之。
而系一铭,铭曰:兵夫力作劳苦久,费帑千万堵兹口。
国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2014年2月下旬,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始后,黄河博物馆专门邀请河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对馆藏历史类文物进行鉴定与定级,郑工合龙处碑因其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三合一的独到特色被专家组一致评定为国宝级一级文物,成为黄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郑工合龙处碑记载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决口南泛,致使15个州县约180万人受灾,清廷先后授命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礼部尚书李鸿藻督修河防未果遭处分后,吴大澂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办堵口大工,由于措施得当,终于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合龙成功并立碑纪念的史实。
郑工合龙处碑的发现及出土情况郑工合龙处碑从发现到保护,其过程一波三折。
该碑最初立于郑州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西的黄河大堤背坡上,原有四角碑亭,造型端庄,后来碑亭被毁,只剩四根石柱。
1987年左右,当地建碑林征集石刻,准备将这通石碑纳入其中。
当时,黄河大堤还不是标准化堤防,堤顶没有硬化,专业设备无法在其上面作业,人们只能用钢丝吊拽石碑,不料将石碑拉断。
红船口木版年画类别浅议
88侯卫国:红船口木版年画类别浅议红船口木版年画类别浅议侯卫国(菏泽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山东 菏泽 274000)基金项目:菏泽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鄄城红船口木版年画研究》,项目编号:XY12SK06。
作者简介:侯卫国,男,汉,山东菏泽人,菏泽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本科,美术学方向。
【摘 要】鄄城红船口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东红船镇,原为黄河古河道沿岸渡口。
红船口木版年画字号“复兴永”,是清代和民国时期鼎盛一时的年画产地,流传非常广泛,红船口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源自于鲁西南地方戏剧和民间神话故事,主要表现类别有神马像、扇面年画、书本子等,在表现形式上涵盖了大多数的年画形态,并以“书本子”这一特色年画在中国民间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红船口木版年画造型夸张,色彩雅致,构图饱满,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鲁西南文化特色,是鲁西南文化的重要典藏记录,也是中国民间年画艺术的瑰宝。
【关键词】红船口;复兴永;书本子;年画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88-02一、红船口木版年画发展概述红船口位于现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东红船镇,根据史料记载,《黄河志》写到:“州治东南三十里,地名红船口,即黄河故道也,与郓城县接界。
明永乐九年,疏河流经次,东北入会通河。
正统十三年,河决于河南荥泽县东黑阳山,由蒲经澶四十余里,合黄河故道,决于张秋沙湾,泛溢兖、济,遂夺运道而东……”宋末金初,红船是黄河渡口,因此处水流湍急,洪浪滔天,因此叫“洪川”、“洪川口”,后改称红船口,当地流传至今的另外一个传说是,有人看到一艘很大的红色官船在附近沉没,就把这里叫做红船口。
红船口“复兴永”字号木版年画的创始人为曹河宴(1884-1967),据红船口年画传承人曹洪诺(1944-)回忆,其祖父曹河宴从范县学艺后回到红船口开设年画作坊,范县年画属于东昌府年画的一支,从年画风格和题材类别等方面分析,红船口“复兴永”木版年画和东昌府木版年画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山东吕剧研究现状述评
色,进一步的讲述了山东吕剧在场强中的发音及其特色。在此书 中,通过对不同剧目的德唱词及谱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对不同 角色进行了细化。与吕剧相关的资料文献还有许多,例如,山东政 协文史委员会就曾编写过一本名为《齐鲁戏曲春秋》的书籍,以及 许金榜编写的《山东分体文学史·戏曲卷》[4]等。对于山东吕剧的 发展与现状,一些专业的戏曲院校经常组织活动,且有专门研究戏 曲方向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细致的描述和记载。这就是山东吕剧的 理论高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图]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图]2009-03-29 18:56河流决⼝后放弃原来河床⽽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常,改道⼗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
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之间,⼏⽆⼤的变化。
在孟津以下,汇合洛⽔等⽀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河北省,⼜汇合漳⽔,向北流⼊今邢台,巨⿅以北的古⼤陆泽中。
然后分为⼏⽀,顺地势⾼下向东北⽅向流⼊⼤海。
⼈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次重⼤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了有记载的第⼀次⼤改道。
洪⽔从宿胥⼝(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东⾏漯川,⾄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海。
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决⼝,再次向南摆动,决⽔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淮河。
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河,六七⼗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东朝城、阳⾕、聊城,⾄禹城别漯川北⾏,⼜经⼭东临、惠民等地,⾄利津⼀带⼊海。
此后⼏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
北宋初期,决⼝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
直到宋仁宗庆历⼋年(1048年)六⽉,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名,经聊城西⾄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海。
这条河宋⼈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棣⼊海、宋⼈称此河为“东流”。
东流⾏⽔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年(1128年),为防御⾦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和济⽔⼊海。
吕剧文化的传承意义
吕剧文化的传承意义作者:延廷云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35期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艺术园地中一朵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绚丽之花。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吕剧在东营市时家村一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仅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渊源,而且也有着独特的地域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艺术源于劳动,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艺术。
吕剧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发源于黄河尾闾的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一带,当然也是与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自青藏高原,穿山越峡,携泥裹沙,虎啸龙吟,一路滚滚东来。
到了孟津以下,河出峡谷,穿行于冀鲁平原,地势变得平缓,水流随之减慢,泥沙沉淀,河床加高,黄河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
就是这条“悬河”,在150年前,流到广饶北部和利津境内,堤坝却突然消失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1884年,广饶、利津以下黄河岸堤消失,无堤防。
后来,虽有老百姓为保护田地村庄,自发顺河筑起堤坝土堰,地方政府也加以资助,加培堤坝,渐渐形成了统一的堤防,但由于堤坝低矮单薄,根本无法约束咆哮的黄河,因此决口不断。
牛庄镇时家村就位于黄河岸堤与区坝相邻的下游、不足百里之处的黄河三角洲荒原上,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遭受黄河水害,无疑首当其冲。
据《东营黄河志》记载,仅在1855年到1911年的56年间,黄河在这一带决口28个年份,平均2年一次。
真谓洪水灾难“史不绝书”。
黄河每一次决溢,都给人民留下深重灾难。
“黄河决溢,洪水横溢,庐舍为堰,舟行陆地,人畜漂流”,便是这一幅悲惨场景的真实写照。
饱受洪水之害的时家村一带的人们,每当大河决口后,便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乞讨,等洪水下去,重又回到故乡。
隔年后,又这样重复一次。
其实,这一带人民几乎周而复始地永远生活在乞讨之中。
洪水使人们饱受苦难,苦难让人们变得聪明。
吕剧教案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垦利县黄河口镇小学张振坤吕剧教学目标:1.了解吕剧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2.了解吕剧的艺术特点。
3.了解部分著名吕剧演员。
教学重点及难点:吕剧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播放视频)大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戏种吗?对,是吕剧。
吕剧是山东省的代表剧种,它的发源地就在我们东营市的东营区牛庄镇的时家村,这是我们黄河入海口地区的骄傲。
二、关于吕剧(一)概述(出示课件)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20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这一时期出现了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著名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安徽、河南、天津、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
2008年6月7日,吕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起源与发展(出示课件)约1900年,乐安县北部(现已划归东营区)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第一次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当地群众称之为“驴戏”,而演员自称为“化妆扬琴”。
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和坠琴,主要曲调是“凤阳歌”,后来发展成了“四平”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1.名称由来1900年前后,老艺人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山东黄河申论作文素材
山东黄河申论作文素材1. 黄河的历史文化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它孕育了中原文化的发展,如先民文化、夏商文化和周文化等,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中国的文化中,黄河被视为一种象征和精神的象征。
许多古代文人都以黄河为背景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歌曲。
- 黄河也是中国农业的摇篮。
在黄河流域,人们从古至今一直依靠黄河水源进行灌溉农作,保障了丰富的粮食供应。
2. 黄河的灾害与防治:- 黄河经常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附近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
例如,1931年的黄河大水灾,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 为了防治黄河的灾害,中国历代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黄河治理工程,如夫子庙、铁索桥等。
这些工程不仅起到了防洪的作用,还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3.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乱砍滥伐和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流域土壤贫瘠和水源减少。
-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污染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保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4. 黄河的经济价值与发展:- 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矿产等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支撑。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经济繁荣。
- 黄河流域还依托黄河资源,发展了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多个产业。
比如,通过灌溉黄河水源,使该地区的农业获得了丰收的机会;利用黄河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5. 黄河流域能源于全球发展:- 黄河位于中国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地区,流经多个省份和城市。
因此,通过开发黄河资源,可以带动整个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黄河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可以用于发展水利、发电、交通等领域。
比如,黄河水可以通过建设水利工程供水,解决用水的问题;利用黄河流域的水电资源,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发展。
吕剧的兴衰与发展
(上接第68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虽然目前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也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
否则,即使经济搞上去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没搞好,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经济建设也必然会受影响。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率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现代化是党的根本任务。
所以能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是现实对全党的重要考验。
共产党人要责无旁贷地完成好这个答卷。
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各级干部必须掌握辩证法,学会“两手抓”。
一是要在思想方法上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二是要在工作布局上确立“一个中心、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是要在管理方式上确立依靠法制的思想。
依靠法制,落实“两手抓”,必须以法律形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要把精神文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的一个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法,以法制的强制力保证全社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以法制手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效的提高,使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都依法办事。
这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齐鲁文化 ★马光俭吕剧的兴衰与发展 吕剧发源于博兴县闫坊镇、纯化乡一带,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它由民间艺术———花鼓、小曲、杂调为主,并吸收了“腔”、“梆子”、“京剧”等戏曲艺术和山东琴书的艺术成分,不断丰富壮大而形成,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一、吕剧发源的地域和成戏前的艺术背景据山东《黄河志》载:在清代光绪九年(1884年)前,黄河下游(济南以东)并无防洪大坝,入海处的蒲台(今属博兴县)境内无固定河床,除春旱季节外,基本长年成漫流状态。
山东通志全文及译文
山东通志全文及译文摘要:一、山东通志概述二、山东通志的内容三、山东通志的历史价值四、山东通志的现代意义正文:一、山东通志概述《山东通志》是一部关于我国山东省的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山东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地方志文献,也是研究山东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山东通志的内容《山东通志》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详细记载了山东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信息,以及山东的人文地理特点,如名胜古迹、历史建筑等。
2.历史沿革:对山东地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详细记载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政治变革。
3.政治制度:介绍了山东地区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包括地方行政区划、官员设置等。
4.经济发展:对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程。
5.文化特色:对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如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名人才子等。
6.教育科技:介绍了山东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科技成就,包括书院、学派、科技发明等。
三、山东通志的历史价值《山东通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为我们了解山东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同时,它也为我们研究地方志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四、山东通志的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山东通志》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作为一部资料丰富的地方志书,供人们查阅研究,还可以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帮助我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山东通志全文及译文
山东通志全文及译文摘要:一、山东通志简介1.山东通志的编纂背景2.山东通志的主要内容3.山东通志的历史价值二、山东通志全文及译文概述1.全文概述a.地理环境b.历史沿革c.经济发展d.社会文化2.译文概述a.翻译的目的与意义b.翻译的过程与方法c.译文的质量与评价三、山东通志全文及译文的现实意义1.对山东历史研究的贡献2.对文化旅游发展的促进3.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动正文:【山东通志简介】山东通志,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山东省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志书。
该书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历经明、清、民国等多个历史时期,不断进行修订、补充,至民国时期,共有七个版本。
山东通志是研究山东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山东通志全文及译文概述】山东通志全文共分为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四大部分,全面展现了山东省的自然、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1.地理环境部分详细介绍了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情况,为人们了解山东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2.历史沿革部分梳理了山东地区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等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山东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经济发展部分阐述了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工业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展示了山东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
4.社会文化部分则从教育、科技、文化、风俗等方面展示了山东地区的社会风貌,为人们了解山东地区的社会文化特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为了更好地传播山东通志的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的历史文化,学者们对山东通志进行了翻译。
译文部分采用了忠实、达意、优美的原则,力求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使译文通顺易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山东通志全文及译文的现实意义】山东通志全文及译文的出版,对于山东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它为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详实的资料,有助于深入挖掘山东历史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动山东历史研究的发展。
山东黄河志
山东黄河志山东黄河志是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第一部新志,是一项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
志书上限自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黄河夺大清河从山东入海起,下限断至1985年。
志书以志为主,记、传、图、表为辅,做到了图文并茂;按照详古略今,古为今用的原则,志为记述体、语体文,通顺、流畅、简明、易懂。
篇目采用篇、章、节、目的结构,设7篇26章,首列概述,以下按专业分为:黄河简况、治黄基本工作、防洪工程、防汛防凌、水利、管理、机构人物及其他七篇。
篇以下分章、节记述,节以下条目分一、(一)、1、三级序号。
《概述》对黄河的地位、河道及流域情况做了介绍;对1855年以来,清朝、民国、建国后黄河的水资源及水患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1976年除害兴利的总方针:“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方策,即上中游拦水拦沙,排洪排沙如海,两岸分洪放淤,具体策略有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建设、河口治理、防洪防凌、引黄灌溉、科技发展;经过39年防洪斗争的胜利,扭转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保卫了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发展引黄灌溉,为振兴山东经济富民兴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篇黄河简况》从流域简况、山东黄河概况、河道变迁、灾害四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情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流程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是75.2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共有耕地2.7亿亩,总人口1.3亿。
黄河自兰考县如山东省境,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惠民、东营7地、市,在山东省汇入的支流有金堤河、大汶河、南沙河、北沙河、玉带河、浪溪河、玉符河等。
黄河来水来沙的特点是:水多沙多,水沙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平均;流量、含沙量变幅大。
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中游暴雨降水。
黄河下游河道属于强烈堆积性河道,河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及河口的淤积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黄河志
山东黄河志是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第一部新志,是一项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
志书上限自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黄河夺大清河从山东入海起,下限断至1985年。
志书以志为主,记、传、图、表为辅,做到了图文并茂;按照详古略今,古为今用的原则,志为记述体、语体文,通顺、流畅、简明、易懂。
篇目采用篇、章、节、目的结构,设7篇26章,首列概述,以下按专业分为:黄河简况、治黄基本工作、防洪工程、防汛防凌、水利、管理、机构人物及其他七篇。
篇以下分章、节记述,节以下条目分一、(一)、1、三级序号。
《概述》对黄河的地位、河道及流域情况做了介绍;对1855年以来,清朝、民国、建国后黄河的水资源及水患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1976年除害兴利的总方针:“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方策,即上中游拦水拦沙,排洪排沙如海,两岸分洪放淤,具体策略有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建设、河口治理、防洪防凌、引黄灌溉、科技发展;经过39年防洪斗争的胜利,扭转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保卫了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发展引黄灌溉,为振兴山东经济富民兴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篇黄河简况》从流域简况、山东黄河概况、河道变迁、灾害四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情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流程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是75.2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共有耕地2.7亿亩,总人口1.3亿。
黄河自兰考县如山东省境,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惠民、东营7地、市,在山东省汇入的支流有金堤河、大汶河、南沙河、北沙河、玉带河、浪溪河、玉符河等。
黄河来水来沙的特点是:水多沙多,水沙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平均;流量、含沙量变幅大。
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中游暴雨降水。
黄河下游河道属于强烈堆积性河道,河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及河口的淤积延伸。
沿黄地区是全省粮棉的主要产区,在山东农业生产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沿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布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沿黄地区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运输发展很快,济南市是全省交通中心。
黄河铁路公路桥截止到1985年已建成6座。
山东是齐鲁之邦,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
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德州西瓜、曹州耿饼、青州山楂、乐陵金丝小枣等温带水果为山东的著名特产。
另外,黄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石油和渔业资源。
黄河在历史上是一条多泥沙决溢改道频繁的河流,从古代的“禹王故道”,到目前的现行河道,在四千多年中,较大的改道迁徙达26次之多,其中有7次大的改道迁徙。
黄河的灾害主要有决溢灾害、旱涝碱灾、风暴潮灾、地震灾害等。
山东黄河入海口风光《第二篇治黄基本工作》包括水文工作、测绘与勘探、规划与设计、科学技术工作四个方面。
洛口水文站是山东黄河干流下游设立最早的水文站之一,建国后,山东黄河基本水文站网的建设经历了恢复整顿、调整发展、稳定巩固三个阶段,布局逐步合理、设置越来越科学。
为了研究下游河道泥沙运动及冲淤变化规律,建国后水文系统和河务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河床演变观测工作,根据观测任务,进行普遍观测和重点观测。
建国以后,随着水文系统的逐步完善,水文建设队伍也不断扩大。
1982年各水文站先后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进一步完善了测站管理工作。
水文测站的测验项目不断增加,主要有气象观测、水位观测、流量测验、含沙量测验、输沙量测验、河道和河口观测、滨海区测验六项。
基本的测验设备,如断面基线标志,水准点,移渡设备,水位、流量、沙量测验设备,新仪器设备等测验设备逐步完善充实。
水文测验的技术与方法有水文气象观测,河道、河口测验、滨海区测验等方法。
建国后,报汛的水文站有所增加,制定了具体的报讯标准,报讯技术不断更新,所有都使洪水预报、冰清预报、枯季预报
及长期预报等水文预报的预报方案更加合理、及时,为沿岸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的晴雨表。
建国前,水文测验资料系列短、残缺不全;建国后,水文资料整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建立了体系完善的水文资料检索系统。
台儿庄运河风光黄河测绘工作最早开始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九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后注重测量查勘工作。
建国后山东黄河测绘技术逐步提高,完成了水准、水准测量、地形测量、大堤从横断面测量、施工测量等大量测绘成果,并不断更新高程系统。
山东黄河的地质勘探工作主要有工程地质勘探,土木试验,临黄堤的地形与地质,临黄堤决溢口门处地质构造、平阴外三桥位断面、平阴公路桥地质断面、曹家圈铁路桥地质断面、洛口铁路旧桥地质断面、济南公路桥地质断面、北镇公路桥地质断面、东营公路桥地质断面等项目。
山东黄河整治工程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逐步完善。
山东黄河治理工程的设计主要涉及堤防工程设计、河道整治工程设计、险工坝案设计、涵闸工程设计、虹吸和扬水站设计、工业和民用建筑设计等。
1980年规划设计室成立后,由河务局拨给勘察设计事业费,承担局里下达的任务。
建国后,随着治黄工作的需要,建立了科技管理组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取得了丰硕的可延长过。
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是我国历史上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篇防洪工程》主要介绍了建国以后山东黄河的防洪任务和防洪措施。
有史以来,防洪主要靠堤防,对于黄河来说,堤防并不能解除洪水和凌汛威胁。
建国后,对黄河下游的治理采取“宽河固堤”的方针,加强了修防工作。
山东黄河现行河道两岸堤防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口之后逐渐形成的。
建国后,对堤防进行培修、加固并进行机械化放淤固堤。
险工是黄河堤防的一部分。
在经常靠水的堤段,为了防御水流冲刷堤身,依托大堤修建的防护工程,即称险工。
埽坝是险工的主体建筑,多以薪柴(秸、柳、苇)土为主体,以桩绳为联系。
建国后,黄河下游进行了三次修堤,同时对险工坝案进行了加高改建,逐步将秸埽改建为
石坝。
险工的类型可以分为凸凹不平型、凸出型、凹入型、平顺型,就控制河势的效果而言,以凹入型为最佳。
山东黄河的分滞洪工程除了险工以外,还修建了东平湖分洪工程、北金堤滞洪区、小街子减凌溢洪工程,南岸(垦利)展宽工程、北岸(齐河)展宽工程等。
山东黄河河口和海岸线几经变迁。
1953年以来,河口的治理工程主要有小口子裁弯改道、罗家屋子人工改道、西河口改道、水沙资源利用等,在治理过程中加深了对黄河的认识。
《第四篇防汛防凌》中主要介绍了山东黄河防汛工作中险情抢护、清障、迁安救护,并详细记录了防洪斗争;防凌一章中主要介绍了凌汛成因和灾害、防凌措施和防凌斗争纪实。
防汛和防凌工作都离不开通讯建设,通讯建设包括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两类。
《第五篇水利》中第十八章主要介绍了山东黄河的水资源利用、引黄灌溉工程、放淤与稻改和城镇工业用水。
第十九章介绍了位山、洛口、王旺庄三处枢纽工程的兴废历程。
第二十章主要介绍了汶河以及其他支流的治理情况。
第二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山东黄河航运的发展概况和船队建设情况。
《第六篇管理》主要介绍了山东黄河工程管理中的堤防管理、河道管理、涵闸管理、综合经营和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物资供应与管理、石料采运等。
《第七篇机构人物及其他》主要介绍了山东黄河的治理机构从晚清、民国到当代的沿革,当代治河人物以及治黄英模,工会工作、职工教育、医疗卫生等情况。
治理开发黄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要达到“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目的仍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黄委、省局大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水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全过程,将黄河水资源调度管理与沿黄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接,将黄河水生态、水文化要素融入治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黄河水资源、水景观、水工程的各个要素之中,继续绿化、美化黄河两岸,建设黄河两岸生态文化长廊,建设美丽黄河”。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经过黄河上、中、下游人民的长期努力,根治黄河的伟大理想必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