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俄狄浦斯王_中的侦探小说因子_袁洪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tle:Detective-Story-FactorsinOedipusTyrannus Abstract:BeforeEdgarAllanPoeinauguratedanewgenreinthemid19thcenturywithhis“ The MurdersintheRueMorgue” thatmarksthebirthofmoderndetectivestory, detective-story-factors haveexistedinWesternliterature.ThepresentauthorstudiesresemblancesandinterrelationsbetweenOedipusTyrannusand“ TheMurdersintherueMorgue, ” pointingoutthatthesefactorsare essentialtothecrime-detection-punishmentparadigmsharedbymanyliteraryworks, nomatterif theyarelabeledasadetectivestoryornot.Suchaparadigm servesasanappetizertowhetthe reader' scuriositytoperusehisbook.However, itishopedthatintheprocessofreadingheis entertainedandmorallyorotherwiseadvised. Keywords:detectivefiction detective-story-factor OedipusTyrannus nameandsubstance Author:YuanHonggeng(Ph.D., TheUniversityofHongKong)isprofessoratLanzhouUniversity.Retaininganactiveinterestindetectivefiction, hehaspublishedarticlesinWenyiYanjiu, ForeignLiteratureReview, ForeignLiteratures, andsomeotherleadingjournalsinthefield. Email:yuanhg@lzu.edu.cn
这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古希腊悲剧其实已具备现代侦探小说的基本程式 :有人被杀 、旨在 “究凶 ”的调查 、真相大白的调查结果 。待侦探小说问世后 , 坡的 “莫格街凶杀案 ”、阿瑟 · 柯 南 ·道尔的 《巴克斯维尔魔犬 》、阿迦莎 · 克里斯蒂的 《尼罗河上的惨案 》等典范之作因循的 仍是这一基本程式 。 “《俄狄浦斯王 》犹如一个精彩的侦探故事 (此剧是我们叙事传统中这 类故事的蓝本 ), 它在调查讯问中向前逐步推进 , 目的在于回顾与重现此剧开场前早已发生 的罪行 ”(Miller9)。文学教授在课堂上亦将 《俄狄浦斯王 》作为侦探故事介绍 :“从本质上 讲 , 这是侦探大师寻找犯罪大师的故事 ” (VanMeter12)。而罗兰 · 巴特索性把所有的故事 都视为俄底浦斯故事的翻版 , 他断言 “所有的故事都旨在寻根 , 都表达了人与规训对抗时的 心境 , 都反映了爱与恨的纠葛 ” (Barthes36)。所谓 “寻根 ”是指俄狄浦斯在调查老国王拉伊 俄斯被害案过程中无意间对自己身世的了解 , 这一部分剧情的确可以视为一个十分典范的 侦探故事 。 俄狄浦斯的 “寻根 ”或对自己身世的重构也正是对自己犯罪的调查 (Bloch255 -61)。
将它当作一部 “前侦探小说 ”读时 , 读者注意到贯穿始终 、扣人心弦的悬念 。 虽然俄狄 浦斯不为人知的罪行从一开始便为冥冥中的神知晓 , 神的参与只是一种预设 , 它反衬出人的 渺小无助 , 使作为命运悲剧读的 《俄狄浦斯王 》立意更高远 。 “命运是作为本源之物而凌驾 于可描绘的神祗之上的 … …命运始终是一种因果的量 ……只有当我们无法思量它的时候 , 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斯宾格勒 243)。
从叙事技巧方面审视 , 一个神秘的 、仅为当事人 (即罪犯 )所知 (但是他却并不一定认识 到自己知情 )的犯罪故事 (通常是一具尸体 ), 是侦探小说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 虽然它在侦探 故事开始前已结束 , 只是通过闪回得以重构 。 俄狄浦斯登场伊始的第一段台词点明此剧的 意旨之一便是解谜 :“这是怎么回事 , 孩子们 、卡德摩斯古老家族的后人们 ? 你们为什么都 坐在这里 , 像一群戴着桂冠的请愿者 …… ”(Sophocles349)
二 、《俄底浦斯王 》与 “莫格街凶杀案 ”的相似情节范式
1841年 , “莫格街凶杀案 ”刊发在当年的 《格雷厄姆杂志 》四月号上 。篇名点明故事的 主题是生与死的二元对立 , 由最极端的犯罪方式引发 。 在这篇小说中 , 坡塑造了首位业余侦 探 C·奥古斯都 · 迪潘 。此后 , 擅长推理 、性格古怪 、有贵族气质的迪潘又在 “失窃的信 ”和 “玛丽 · 罗热疑案 ”中出现 。几十年之后 , 大侦探福尔摩斯即是以迪潘为原型塑造的 。 这类 业余侦探遂成为与私家侦探和警探并列的 、西方侦探小说中的三类正面人物 。
袁洪庚 :《俄狄浦斯王 》中的侦探小说因子 119
对这些天神进行准确的描述 。 他们既谈不上善 , 也谈不上恶 ;正义与非正义 , 残酷与同情这 类区分在他们身上完全失去了意义 。 这些天神是黑洞 。”①
其实 , 作为侦探 , 俄狄浦斯的疏漏早在他进入忒拜之前 、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时便已暴露 , 他的悲惨结局早已预示 。 斯芬克斯之谜的答案是人 , 俄狄浦斯回答得非常正确 。这实为知 识论中的原认知问题 :只有回答人是什么 , 人才能存在 , 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 。然而在这个 场合下更准确的回答或许是 “一个人 ”(Grossvogel37)“某个人 ”或 “一个像我这样的人 ” 。
虽然俄狄浦斯对犯罪者身份或自己身世的探究是 《俄狄浦斯王 》成为侦探小说的初始 类型之一的理由 , 神的干预却始终是一个神秘事件 , 无法由人类破解 。 在 “莫格街凶杀案 ” 等现代侦探小说中 , 读者发现诸多乍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神秘罪案均由人的罪恶动机驱使 、完 成 。索福克勒斯的初衷显然不是写一出类似于侦探小说的神秘剧 。
《俄狄浦斯王 》中的侦探小说因子
袁洪庚
内容提要 :在现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诞生之前 , 侦探小说因子业已普遍存在于西方文学中 。 考察古希腊悲剧 《俄狄浦斯王 》与 “莫格街凶杀案 ”等时间跨度极大 、体裁全然不同的文本之 间的相互指涉关系 , 我们不难窥见以 “犯罪 -探罪 -罚罪 ”为主要内容的侦探小说因子的跨 时代普遍意义 。 或有实无名 , 或名实皆备 , 侦探小说以及含有侦探小说因子的作品兼具 “教 化 ”、“怡情 ”的社会学 、美学功能 。 关键词 :侦探小说 侦探小说因子 《俄狄浦斯王 》 “名 ”与 “实 ” 作者简介 :袁洪庚 ,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 主要研究英美侦探文学等 。 本文为兰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基金项目 “中西现当代侦探文学比校研究 ” (编号 :LZUGH07010)的 阶段性成果 。
考察 “莫格街凶杀案 ”的情节 , 我们不难发现它与俄底浦斯故事中破案部分的情节十分 相似 。 离奇血案发生在巴黎毛格街一幢房子的四楼 , 凌晨 , 居民被凄厉的尖叫声惊醒 。列士 巴奈太太和她女儿被杀 , 老太太尸首分离 、不复人形 , 女儿的尸体则被硬塞进烟囱里 。 警方 在邻里展开调查 , 但是没有破案线索 。迪潘在 《论坛报 》上读到这一则新闻 , 便与他的朋友 、 故事的无名叙事者亲临现场 。 他们发现警方忽略了进入房间的通道 , 又根据证人提供的情 况 (如听到有人说一种谁也听不懂的外语 )和细致观察推论出作案者并非人类 , 只是某一法 国水手豢养的大猩猩 (暗喻人性中兽性的 、恶的一面 )。以往的批评大多对这篇小说持赞赏 的态度 , 认为它是现代侦探小说的发轫之作 , 其作者坡的功德无量 。 近年来 , 新的批评视角 使有关学者窥见一些以往被忽视的 、却又饶有兴味的问题 。 如有人根据坡对作案者 、“东印 度群岛的茶色大猩猩 ”的描述揣测坡对黑人怀有种族偏见 。 实际上 , 态度暧昧的迪潘在此 只是 “引用 ”法国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居维易 (GeorgesCuvier, 1769 -1832)对这种哺乳 类动物的描述 :“体格魁伟 , 力大无穷 , 灵活非凡 , 生性残酷 , 爱好模仿 ”(Rzepka69)。
除了巴特的读法 , 此剧尚有多种解读方式 , 如映射现实的读法 , 即剧情对人类历史上由 家庭血缘联姻过渡到家庭人伦限定的反映 ;如存在主义的读法 , 即俄狄浦斯同命运抗争的努 力 、自我放逐的决定等均凸显出人生的价值 、人的勇气和智慧 ;又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式的 读法 , 他将其中的乱伦和凶杀视为经过矫饰的性心理学 , 从中发现了源于童年时期愿望的 “恋母情结 ” 。
《俄狄浦斯王 》中拉伊俄斯的死不仅为神洞察 , 也体现了神的意志 。 他的死早已命定 。 鉴于该剧的剧情源于神话 , 早在索福克勒斯时代观众亦已事先知晓罪魁便是以侦探面目出 现 、发誓必将凶手绳之以法的国王本人 。 俄狄浦斯是唯一能确定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的人 , 也是立誓要将凶手缉拿归案的人 :“不将真相大白于天下我绝不住手 。 阿波罗神已指明 、你 们也已指明我们应对死者尽的义务 … …不消除玷污我绝不住手 , 不仅是为了另一个人的缘 故 , 也是为了我自己 ” (Sophocles351)。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发人深省的悖论 :作为 “侦探 ” 的俄狄浦斯由作为 “罪犯 ”的俄狄浦斯创造出来 , 最后将自己绳之于法 。 然而俄狄浦斯无 罪 , 他只是神的意志的执行者 、一只替罪羊 。在 《俄狄浦斯王 》的姐妹篇 《俄狄浦斯在科洛诺 斯 》中 , 晚年的俄狄浦斯经历多年飘泊 , 意识到自己原本无罪并对人世间的律法提出抗议 , 指出过去的一切均是 “注定的命运 ”作祟 。理性本是断案的基础 , 但是在仍由神操纵 、以俄 狄浦斯自己充当法官处置自己的结局中并无理性可言 。 希利斯 · 米勒指出 :“该剧最为偏 离理性的地方 , 即它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最为水火不相容之处 , 在于表明天神是地地道道的 他者 。 人们根本无法理解或看透这些天神 , 因为他们与 `清晰明了 ' 相去甚远 。 难以用词语
侦探小说之 “名 ”立于 19世纪 , 应在埃德加 ·艾伦 · 坡发表现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 “莫 格街凶杀案 ”(“TheMurdersintheRueMorgue” , 1841)之后 。然而侦探小说因子 , 即侦探小 说之 “实 ”, 在时间上早已存在 、在空间上则已与叙事文学的诸种次文类 (subgenre)发生种种 联系 , 如基本相符 、包孕 、变形等 。笔者姑且将侦探小说之 “名 ”确立前后散见于各类西方文 学作品的侦探故事称之为 “侦探小说因子 ”。研究侦探小说因子及张力有助于更全面 、客观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118 外国文学研究 2008年第 6期
地认识它 , 进而加深对有关文学现象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一些彼此间时空跨度很 大的典型个案的分析 , 笔者试图廓清侦探小说因子的演化规律及其意义 。
一 、《俄狄浦斯王 》:嵌入悲剧中的 “前侦探小说 ”
早在 “侦探小说 ”这个术语出现之前 , 旨在发掘罪案真相的侦探活动便见于探讨 “罪与 罚 ”主题的作品中 , 索福克勒斯根据希腊神话写成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 》(公元前 431)便是 一例 。 《俄狄浦斯王 》结构严密 、情节整一 、布局巧妙 , 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 。 悬念系于究竟 谁是杀害老国王的凶手 。 通过 “发现 ” 、“突破 ”, 索福克勒斯使谜底一个个地揭开 , 逐渐把 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