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第二章清热药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清热药12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清热药12精品PPT课件
含义: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温 热病气分实热以及各种内科杂证脏腑实热的药物 ,称为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性味:苦寒或甘寒。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证: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 ,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心火烦 躁、肝火目赤等。
另蕴郁经络、关节,可见关节肿痛 ;蕴郁皮肤, 可见湿疹等。
配伍: 常配健脾益气药;湿浊重者,配伍利湿药
与化湿药;湿热致气机瘀滞配行气药。 使用注意:
苦寒多能伤胃阳、伤阴,故脾胃虚寒、津 液亏损者应慎用。
黄芩
黄连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柏
共性 性味:苦,寒,趋向沉降。 清热燥湿
湿热证(如湿热泄痢),如葛根黄芩黄连 汤、 白头翁汤。 泻火解毒
清肺胃 (1)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 (2)胃火牙痛、头痛、消渴,清胃散、玉女煎
煅用收湿敛疮: 治疮疡不敛,或湿疹,水火烫伤等。研末
外用,如九一散、石黄散、牡蛎散。或做剧毒药 的稀释剂。如升药加石膏,调整氧化汞浓度。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
外用宜火煅用, 【使用注意】:
病情→卫(轻)→气(较重)→ 营(重)→血(最重)
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常伴有头痛,咳嗽,口微渴,无汗或有少许汗,咽 喉肿痛。
气分证:
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 燥,脉洪大。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 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营分证:
一、概念
概述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二、病因
里热证:多因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证见 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溲短赤刺痛,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

第二章清热药课件

第二章清热药课件

夏枯草
决明子
夏枯草 清肝明目—目赤肿痛
降血压—高血压 决明子 (属肝热、阳亢者)
又能散郁结—治瘿疬、瘿瘤 —配浙贝母、昆布
又能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 —配郁李仁、柏子仁
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
——治各种火热壅盛的痈肿疔疮 ——红、肿、热、痛。
二、个性:
金银花
连翘 “为疮 家圣 药”
质轻透散— 疏散表热— 治外感风热 或温病初起 (银翘散)
又能解毒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 ——配黄连、白头翁
清暑热
又能消痈散结——治瘰疬、痰核 ——配浙贝母、玄参
清心利尿——治热淋涩痛。
贯众
穿心莲
贯众
杀虫—治多种肠寄生虫—配使君子、苦楝皮
——为清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三、应用: 1、温热病邪在气分——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配知母(白虎汤) 若温病高热,神错谵语,发斑——气血两燔
——配玄参、丹皮(清瘟败毒饮) 2、肺热喘咳——高热,咳嗽,气急
——配麻黄、杏仁(麻杏甘石汤) 3、胃火牙痛,牙龈肿痛,头痛,口腔炎
——胃火亢盛——配黄连、升麻 4、疮疡溃烂不敛口,湿疹,水火烫伤——外用煅
清气分热
• 功效:
内科杂病脏腑气分实热 – 心肝肺胃火 热证
清肝火、清心火、清肺热、清胃热
• 性能特点:
生津
性味:甘寒为主,其次为苦寒
归经:肺胃经(温病气分证)
心肝肺胃经(脏腑热证)
石膏
一、功效: 内服——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外用——煅用——收敛生肌
二、特点: 辛甘大寒,能清能散,以清为主——清气分实热

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药ppt课件
代表成药有牛黄解毒丸(片、胶囊、 软胶囊)、复方大青叶合剂、五福化毒丸、 银黄口服液、板蓝根颗粒、六神丸、如意 金黄散等。
编辑版ppt
5
牛黄解毒丸 (片、胶囊、软胶囊)
【药物组成】 人工牛黄、石膏、 黄芩、大黄、雄黄、冰片、桔 梗、甘草。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 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 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各论
第二章 清热药
编辑版ppt
1
概述
清热类成药多以寒凉药为主组成,具有清 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 清虚热等作用。
温、热、火皆为阳邪,同属一性,侵入则 生热证。里热证之成因或由外感六淫变生, 或由五志郁结而化,或由阴阳偏盛所致。 归纳起来,不外外感与内生两类。治当 “清法”,使热清邪除。
编辑版ppt
14
【注意事项】
1.阴虚火旺之喉痹、乳蛾者忌用。
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 助热生痰。
3.老人、儿童及素体脾胃虚弱者慎服。
4.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感染严重,有高热等全 身症状者,酌情应用抗生素,以促使炎症尽快消 退。
5.用本品治疗急性咽炎时和急性扁桃体炎时,可配 合使用漱口液含漱,以保持口腔清洁,或配合冰 硼散吹敷患处,以增强疗效。
编辑版ppt
6
人工牛黄功善清心泻火解毒,为君药。
生石膏清胃泻火,除烦止渴,
处 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方 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下通便,开实火下 分 行之途,共为臣药。 析 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桔梗味苦辛,归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共奏清热解毒之效。
2.急喉痹 系由热毒蕴结所致,症见咽部红肿, 疼痛较剧,发热较高,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赤,苔黄,脉洪数;急性喉炎见上述证候者。

中兽医学-第二章清热药

中兽医学-第二章清热药
中兽医学-第二章清景与注意事项 • 清热药的研发与展望
01
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清热药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等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温热病 证,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症状 。
分类
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和作用机制,可以 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 解毒药等。
传统与现代结合
在保持传统清热药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 技术和方法,对清热药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升级。
清热药的产业化前景
市场需求驱动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动物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 高,清热药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推动 产业化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
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清热药的品质和生产效 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功效
02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胃火亢盛、
头痛牙痛等症。
用法用量
03
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知母
药性
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肠 燥便秘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03
清热药的应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清热药在畜禽疾病中的应用场景
畜禽发热性疾病
清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功效,适用于 畜禽发热性疾病,如感冒、肺炎、胃肠炎等。
热毒症
对于由热毒引起的畜禽疾病,如口疮、痘疹等, 清热药可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感染性疾病
在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中,清热药有助于 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相互作用
清热药可能与某些药物产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如与金属离子类药物合用时 需谨慎。

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药PPT课件
总结词: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炽盛之证。常 见的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等。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最新第2章-清热药-第2节(1)ppt课件

最新第2章-清热药-第2节(1)ppt课件
易黄汤 湿热所致足膝肿痛,与苍术、牛膝同用,如三妙丸;
湿热泻痢腹痛,常与黄连、白头翁等同用,如白头 翁汤; 湿热黄疸,配伍栀子相须,栀子柏皮汤。
【临床应用】
2.热毒疮疡,湿疹湿疮 尤宜下部湿热疮毒。
热毒疮疡,配伍黄连、栀子同用,或单研末加猪胆汁调 敷;
湿疹、湿疮,配伍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等,内服外洗 均可
龙胆草
肺热咳嗽痰黄而稠,单用有效,如清金丸;亦 可配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等,如清肺汤;
外感热病,中上焦郁热之高热烦渴、溲赤便秘 唇焦,与薄荷、栀子等配伍,如凉膈散;
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每与柴胡相使,有和解 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黄芩
3.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常与金 银花、连翘等同用 。
【临床应用】
1. 湿热诸证 性味苦寒,清热燥湿,善于清肺、 胃、胆、大肠湿热,长于清中上二焦湿热。
①湿温、暑湿证。+滑石、白豆蔻、通草,如 黄芩滑石汤;
②胃肠湿热,泻痢腹痛。+葛根、黄连等,如 葛根芩连汤;
③湿热黄疸。+茵陈、栀子等, ④湿热下注膀胱。肺热咳嗽,热病烦渴 入肺经,善清肺火及上 焦实热。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不宜使用。
【鉴别药物】
黄芩: 枯芩--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
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 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黄连 《本经》
黄连
[来源] 为毛茛 科多年生草本
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
黄柏
【药性】苦,寒。 肾、膀胱、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退热除蒸
黄柏

第二节清热药PPT课件

第二节清热药PPT课件
软坚散结 阴疽
-
37
玄参
滋阴润燥止咳—劳嗽咳血 滋阴润燥退热—骨蒸老热 滋阴润燥 滋阴润燥止渴—阴虚消渴 滋阴润燥通便—肠燥便秘 上中下三焦
-
38
牡丹皮
cortex os the tree peony root
清热消斑—斑疹
清泄实热
清热凉血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热病伤阴,热退无汗
清退虚热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
截疟热:疟疾,寒热往来
用 阴虚患者慎用 不宜久用 部分药物可以茶水形式应用
-
5
清热泻火药
气分实热症—四大:大热、大汗、大渴、 大烦以及脉洪大
脏腑火热病证:肺热咳嗽,胃热口渴、 口臭、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暑热之证
-
6
石 膏——清透 gypsum
气分实热之证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肺热咳喘
胃火
收湿敛疮:煅用。疮疡溃后不敛,疮面淋 漓、口舌生疮、水火烫伤、湿疹等症
-
12
天花粉——清润消
热病伤津口渴 清热生津
阴虚消渴
肺热咳嗽 清肺润燥
阴虚燥咳
脓未成—解毒消肿
解毒消痈:痛肿疮疡
脓成不溃—促进排脓
引 产 — 中期妊娠引产
-
13
比较
天花粉 — 生津力强、润肺、
清泄肺胃
消肿排脓、引产
生津止渴
芦 根 — 清热力胜、清肺排 脓
清胃止呕、利尿
-
14
淡竹叶——清利
lophatherum stem and leaves
清热燥湿止 痢
湿热泻痢 热淋 湿疹
-
58
蚤休—重楼、七叶一枝花
《纲目》:蛇虫之毒,得此即休,故有 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利尿通淋——用于 热淋、小便不利等。
29.11.2020
中药学
竹叶与淡竹叶功效主治异同
• 相同点:二药同能清热除烦、利尿通淋, 用于热病烦渴、热淋尿痛等。
• 不同点:(1)清热除烦以竹叶为优, 为治疗心火上炎之口糜的常用药,且竹 叶兼入肺经,可用于肺经风热咳嗽等; (2)淡竹叶以利尿通淋为优,长于治 疗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 涩等。
• 同中之异:青葙子苦寒,清肝火力强,长于 治疗肝经实热目疾。密蒙花味甘微寒,功兼
滋养,治疗目疾,肝虚、肝实皆宜。谷精草
味辛能散,性凉清热,内生火邪、外感风热 之目疾俱效。
• 不同点:谷精草又能疏散风热,治疗风热头
痛等。青葙子又能降血压,但青光眼患者慎
服。谷精草又养肝血以除虚热,治小儿疳热
害目等。
29.11.2020
• 5 清虚热药。主治阴虚内热之午后发热、骨蒸 发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 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以及温病后期, 热伤真阴之夜热早凉、手足抽蠕、神疲倦怠 等。也可用于小儿疳热等。
29.11.2020
中药学
• 三、注意 • 1 不良反应。 清热药多寒凉,易伤脾胃,
脾胃虚寒者慎用,或适当辅以健胃药物。
• 泻火解毒——长于 清泄下焦火热。
• 注意:炮制品,配 伍(配知母,配苍 术),禁忌证等。
29.11.2020
中药学
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主治异同
• 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引 起的黄疸、泻痢、淋证、湿疹湿疮,三焦热 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痈肿疮毒等。
• 注意:炮制品,用量,禁忌证。
29.11.2020

中药学
知母
• 清热泻火(在外治 外感热病,高热烦
渴,在内上治肺热
咳嗽,中治胃热消
渴,下治阴虚骨 蒸)。
• 生津润燥(上养肺 阴,中益胃阴,下
滋肾阴)
• 注意:炮制品,配
伍。
29.11.2020
中药学
石膏与知母功效主治异同
• 相同点:二药同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 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 肺热咳喘等。同中之异:石膏大寒,清热泻 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 不同点: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 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 伤、外伤出血等;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 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 所不具备。
• 用法:
29.11.2020
中药学
决明子
• 清肝明目: • 平肝潜阳:用于肝阳
上亢之头痛、眩晕、 耳鸣、耳聋等。 • 润肠通便: • 现代研究:
29.11.2020
中药学
29.11.2020
中药学
谷精草、青葙子与密蒙花功效 主治异同
• 相同点:三药同能明目退翳,治疗肝热目生 云翳,视物昏花等。
29.11.2020
中药学
• 3 清热凉血药。主治血热证。温病热入 营血可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则神 昏谵语,斑疹隐隐或见多种出血现象, 舌质红绛。内伤血热证可见心烦,少寐, 手足蜕皮,毛发脱落,月经先期量少, 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
29.11.2020
中药学
• 4 清热解毒药。主治各种热毒证,内脏热毒如 咽喉肿痛、痢疾、肺痈、肠痈等,外科热毒 如疮痈、丹毒、痄腮等,他如毒蛇咬伤、癌 症等均有治疗作用。
中药学
熊胆
•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 疮痈,痔疮肿痛,咽喉 肿痛等。
• 清肝明目: • 息风止痉:
•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 1.5—2.5g。不入汤剂。
• 注意:实热则宜,虚家 当戒。
29.11.2020
中药学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 清热燥湿:
• 泻 火 解 毒 —— 特 点 : 长于清肺经热邪。 应用:肺热咳嗽等。
• 注意:品种,炮制 品,配伍,外用法。
29.11.2020
中药学
芦根
• 清热生津(特点: 清里热兼透表热。)
• 止呕除烦 (特点: 清胃热以止呕 )
• 宣毒透疹:
• 清热利尿:
• 附:苇茎 :以清热 排脓见长,为治疗 肺痈的要药
29.11.2020
中药学
竹叶
• 清 热 除 烦 —— 用 于 热病烦热口渴,心 火上炎之口舌生疮 等。
• 止 血 安 胎 —— 热 扰 胎元之胎动不安。
• 注意:炮制品,禁 忌证。
29.11.2020
中药学
黄连
• 清热燥湿: • 泻火解毒——特点:
长于清泄心经实热 和中焦实热。 • 注意:炮制品,配 伍(配木香,配吴 茱萸配肉桂),禁 忌证,不良反应。
29.11.2020
中药学
黄柏
• 清热燥湿——长于 治下焦湿热 证。
• 2 疗程。清热药中病即止,避免损伤阳 气。
• 3 禁忌证。真寒假热者禁服。
29.11.2020
中药学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 辛、甘,大寒。
•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 味辛透热,退热力强)治疗高热,有汗 无汗皆可,主治肺胃气分实热证(阳明 经证、喘咳,牙痛、头痛等)。
• 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中药学
第二章 清热药
29.11.2020
中药学
前言
• 一、概念:以清泄里热、主治里热证为 主要作用的药物。
• 二、分类 • 1 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大热、
大汗出、大烦渴、谵语、发狂、小便短 赤、舌苔黄燥、脉洪大等,以及肺热、 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热证。
29.11.2020
中药学
• 2、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如肝胆 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口苦、阴囊湿 疹、舌苔黄腻等,脾胃湿热之胃脘胀闷、 纳呆、呕恶、口腻、尿少等,大肠湿热 之泄泻、痢疾、痔漏等,膀胱湿热之尿 急、尿频、尿痛、尿浊、尿少等,肌肤 湿热之湿疹、关节肿痛,以及湿温病身 热不扬、汗出热不解等。
29.11.2020
中药学
天花粉
• 清 热 生 津 —— 用 于 热病烦渴,内热消 渴,肺热燥咳。
• 消肿排脓——用于 疮疡肿毒。
• 注意:配伍,禁忌 证。
29.11.2020
中药学
栀子
• 泻火除烦 :
• 清热利尿——特点: 导热邪及湿热之邪 通过三焦由小便排 除体外。
• 凉血解毒:
• 消肿止痛 :
29.11.2020
中药学
莲子心
• 苦,寒。 • 清心安神—心火亢
盛失眠、心悸等。 • 涩精止血—心肾不
交之遗精,以及血 热吐血。
29.11.2020
中药学
夏枯草
• 清 火 明 目 —— 用 于 肝火亢盛之目珠疼 痛,用寒凉药反剧 者,或入夜尤甚者 等。
• 散结消肿:瘰疬、痰 核等。
• 降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