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合集下载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作者:吉恒莹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5期【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土壤的影响日益加深,为了能够更好的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要深入学习和了解环境土壤学知识。

高校本科、研究生课程学习作为这门科学的前沿阵地,对环境土壤学课程的普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此,为了培养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土壤学人才,本文对环境土壤学中的教学课程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环境土壤学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艾丁湖盆地植被斑块镶嵌格局与土壤特征的互馈效应研究。

基金编号:XJEDU2013S2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251-01一、环境土壤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环境土壤学是介于环境学和土壤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这对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学,更要掌握土壤学对环境的作用。

学习和掌握环境土壤学,可以更好的处理人们生活环境对土壤的影响,避免出现环境破环、土壤污染,或是在出现环境土壤污染时能够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治理,这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土壤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1.紧跟时代步伐,教材改革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环境土壤学专业人才,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教材进行科学改革,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要加强对前沿科学信息的了解,在选择教材时,注意土壤学、环境学的研究背景,二是要教材选择要增加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联系,21世纪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产生的生活垃圾与之前相比发生很多变化;三是注重土壤学课程科目的学习分量,土壤作为环境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人们对其影响最深的一个方面,把人们日常生活会给环境带来的破环进行探讨研究,作为教材改革的一个方向。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理念 , 高人 才培 养质 量也是 一 线教育 工作 者应 尽 的职责 .鉴 于 此 , 者 围绕“ 提 作 创新 型人 才培养 ” 一 目标 , 这
从教学 内容 体系 、 学 实践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 学手段 及方 法等 方 面对 《 境 土壤 学 》 程进 行 了改革 尝 试 ,使 本课 程 教 环 课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G 4 62
《 境 土壤学 》 环 是在 环境 问题 出现 以后 在土 壤学 和环 境 科学 基 础上 发 展起 来 的 ,与化 学 、生态 学 、生命
科 学和环 境科 学等 学科 内容 相关 的综合 性交 叉学 科 , 的任 务是研 究 自然 因素 和人为 条 件下 土壤 环 境质 量 它
有 较 强 的 时代 性 .随 着 环 境 问题 的变 化 及 学 科 的 发 展 , 境 土 壤 学 的 研 究 内 容 在 深 度 和 广 度 上 都 有 很 大 环
的扩展 , 来 的教学 内容 已不能 满足 现代社 会和 科技 发展 的需 要 .为此 , 教 学 内容 的调 整方 面 我们 注 重 原 在
20 4
西 南师 范大 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投稿 网址 ht :/ b jtS . n tp / x gx. WO c
第3 5卷
高等 院校使 用 了近 2 , 0a 讲授 的 主要 内容包括 :土壤 的形成 与 功 能 、土 壤 与外 界 的质 能交 换 、土 壤 背景值 与环境 容量 、土壤污 染与 防治 、土壤 资 源利用 、 壤生 态原 理及优 化 、环境 土壤 问题 的调 查 与研 究方 法 等. 土 与传统 的土 壤学 相 比 , 环境 土壤 学更倾 向于研究 人类 活动所 引起 的土壤 环境 质 量 的变 化 ,以及 由此对 农 业 生产 、 生态 环境 以至人 体健 康等 产生 的影 响 , 并探 索调 节 、 制 、改善 土壤 质量 的有效途 径 与科学 依据 , 控 具

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国内相 关 院校 环 境 科 学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总 学 分 一 般 控
制 在 1 0一l 0学 分 之 间 。其 中 实 验 课 程 I 6 8 3门 左 右 ,总
学分为 1 3—1 6学 分 。 实 验 课 开 设 课 程 数 和 学 分 由 于 专 业 方 向 不 同存 在一 定 差 异 。 目前 国 内环 境 科 学 专业 实 验 课 程 ,主要 有两 种 设 课 和学 分 计 算 方 式 。一 种 是 单独 开 设 实 验 课 ,独立 计 算 学 分 ,如 武 汉 大学 、吉林 大 学 、浙
加 研 究 、开 放 性 实 验 ,全 面 提 高 实 验 教 学 质 量 。
表 2 环 境 科 学 、 生 态 学 专 业 主 要 课 程 实 验 选 题
课 程名 称 实 验 题 目
1 5
多 年 来 ,我 系 专 业 课 程 实 验 多 附 属 于 理 论 课 程 ,根 据 教 学要 求 ,按 既 有 实 验 条 件 、课 时 和 经 费 投 入 , 以演 示 性 、验 证 性 实 验 为 主 。这 易 于 理 论 知 识 与 实 验 结 合 , 便 于 管理 ,有 很 好 的 可 操 作 性 。 但 这 种 方 式 很 难 达 到 培 养 新 型复 合性 人 才 的 要 求 ,存 在 诸 多 问 题 。如 课 程 实 验 程 序 化 ,以验 证 学科 基 本 理 论 为 主 ,学 生 照 方 配 药 ,给
2 1 本 科 专业 课 程 设 置 情 况 .


无机 及分 析化学
有 机 化 学 自然 地 理 学 基 础 生 态 学 环 境 工 程 学 环 境 监 测 环 境 化 学 环 境 仪 器 分 析 环 境 毒 理 学 环 境 噪 声 与 控 制

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国内外研究开发 的难 点和热点 , 并吸引 了广大 高年级 相关专 业本科 生和研 究生的浓 厚学 习
兴趣 。 土壤 环境 污染防 治技 术是环 境工程 和生 物技术 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 交叉性 、 其 专
业性 、 实践性 很强 。 我们通过 积极去周边 环保 企业调研 , 了解行业发展趋 势和 企业对环保人 才 培养的意见和建 泌; 同时参考 其他培 养研究 生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课程 改革 的经验 , 编 写 了土壤 环境污染 防治的 课程大 纲。在 大纲 中规 划设计 了符合 环境 、生物高 年级本 科生 和研 究生要求 的知识 目标和能 力 目标 。 在教学过 程 中我们 还以大 纲为 指导对 教 学 活动 进行 了合 理 的创新 。首 先 , 教学 方 在 法 上 采 取 研 发 项 目教 学 法 , 弃 了 传 统 的 摒 “ 填鸭 ”教学 模式 。授 课 中师 生通 过实 施研 发项 目工作而 完成教学活动 , 学生 在项 目实践 过程 中 , 解和把 握 了课 程要 求 的知识 和技 理 能 , 验到创 新的艰 辛与乐趣 , 体 培养 了分析 问 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 思想 和方 法 。其 次 , 在教学
组 织上 , 堂教学 与综 合 训练 并举 。学 生 以 课 组为单 位进行 实验选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出包括实 验设计 、 写 实验进度和预期结 果等内容的开题报告 , 在规 定时 限内独立 完成实 验。教 师负责 对学生全
传统成绩考核 方法是一卷定成 绩 , 实践动 手能 力很难考查 出来 。 所以 , 要全面 、 客观评 价学 生 的学 习状 况必须加 大对 实践能 力的考 核 力度 。我 们把土 壤环境 污染防 治的一 些基 本技能设计成 考核题库 , 在题库 中每项 技能从 考核方 案到考核评价标准一 应俱全 , 在考核时 从题 库 中随 机抽取 一项进 行考核 。对学 生来 说要能考 出好 成绩必须事先掌握 好实训项 目, 这样 就达到 了以考 促训 的 目的 。在成绩 评定 时 , 个学 生成绩是 按理论 考试成 绩 : 每 实训考 核成绩 : 时实验成绩= O 5 %:0 的比例 平 4 %:0 1 % 2 通过加强实训提高动手能力 凸显 了实训 的重要性 。 土壤 环境 污染 防治是 实践性 很 强的高 新 进行评 定, 科学技术 , 如果忽视 实训去 谈提高学生动手 能 力就是一句 空话 , 所以 实训教学改 革是 《 土壤 4 课程 教 学改 革效果 环境污染 防治》 课程 教学 改革的 重点 。 经过 几 2 0 年我们开始 实施教学改革 , 大部分 07 绝 年的建设 , 目前 已拥有 承担 国家和省部级科 研 同学感 觉上课 能学到 东西 , 增强 了就 业信 心 , 项 目的土壤 污染防治标 准实验室 2 0 在某 提 高 了研 发兴 趣和技 能 。学生 熟练 掌握 了基 2m , 科技示范 工程基 地还有 先进 的土壤污 染防 治 本理论 和实践 技能 , 教学 质量得到 明显提 升。 工艺设计中心 , 这些条件为 实训教学能保质保 从 另一方面来看 , 学生学 习环保技术的热情蔚 量 开展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 根据大纲 的要求 , 然 成 风 , 很多 学 生毕 业后 被环 保企 业 、研究 我们构建 了实验实训教学 内容体系 , 分为基 础 所 和高校录用并得到 单位好评 , 使我们 备感欣 技能 和综合技 能两大部分 , 至少包括 5 个实训 慰 。 当然 , 我们 的教学 改革还 处在起步 阶段 , 项 目。“ 基础技 能”部分的训 练 目的是让 学生 还 有很 多问题需 要在 以后的教 研工作 中努 力 熟练 掌握土壤污 染防治基 本实验技 术。 “ 如 原 解 决 。 位 土壤 中微 生物 活性测定 ”实验 对采 自某矿 山的污染 土样进行 了微生 物生物 量 、土 壤呼 参考文献 吸作 用和硝化 、 反硝化等作 用强度测 定 , 要求 … 罗思东 . 1 美国城市的棕 色地块 及其治理[ . J ] 每位 学生 重复练 习 2 次 , ~3 这样 可以培 养学 城市 问题 ,0 26 . 2 0 () 生扎实的操作基本功 ;农药分 解微生物的富篥 【 “ 2 】周启星 , . 等 污染土壤修 复原理与方法[ . M】 培养 ”实验用灭菌土 壤作对 照, 用农药溶液 进 北京 : 学 出版 社 , 0 4 科 20. 行环流 , 或是进 行添加 农药的 回收 试验来进 行 [ 3 】陈怀满 . 环境土壤学[ .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核对 , 最后添加 碳 、氮源 , 行农药 分解微 生 进 2 05. 0 物的分 离纯化 , 对单菌落中分离 出来 的微生物 [ 李俊梅 , . 目教学法在 电路分析与应用 4 ] 等 项 进行农药分解 力考 察, 系统地锻炼 了学生 的专 课程 中的 实践与思 考[ . J 中国职业技术 教 ] 业实验技能 ;重金 鼠污染土壤的淋洗修 复” “ 实 育 ,0 B 1 . 2 0 () 验分组 采用 不同的淋 洗剂修 复不 同类型的 重 [ 5 】徐凌飞, . 等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改革 [. J ] 金属污染土壤 , 同学们 进一步掌握 了淋洗 修 使 实验室研究 与探索 ,0 4 2 ( . 2 0 ,3 ) 3 复原理 、淋洗修 复 工艺与 设备以及 化学 一生 物协 同作用下 的时空动 态过程 。“ 合技能 ” 综 部分以基本实验为基 础, 内容上包含 了土壤 污 染防治技 术的几 个主 要应用领 域 。如 在科技 示范工程 建设上 得到广 泛应用 的原位 物化 一 生态联 合修复技 术和原 地生物 反应 器修复技 术等 。 作为实训 教学的 一项 重要 内容 , 我们还 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专业化 环保企业参观学 习 ,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环境土壤学》是我校环境类专业的限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出发,对教材、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探讨了《环境土壤学》的教学改革思路。

0 前言目前,随着土壤污染的日趋严重,土壤污染物由地球化学链、食物链进入生物体,给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甚至社会和谐带来严重隐患,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成为当代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1]。

自2008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了贵州独山县、湖南辰溪县、广西河池、云南阳宗海、河南大沙河、山东临沂等砷污染事件,以及陕西凤翔儿童血铅超标、以及湖南浏阳镉污染等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壤污染治理的高度重视。

作为环境和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是以土壤为核心的环境土壤学研究发展成为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因此,在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在土壤环境问题出现以后,在土壤学和环境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化学、生态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内容相关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环境类本科生的知识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自1999 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便开设了《环境土壤学》课程。

笔者自2007年以来一直承担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土壤学》的教学,至今有5年的教学实践环节经验,但在《环境土壤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学生对土壤学的基础知识较缺乏,以及《环境土壤学》内容偏多,课时偏少等诸多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讲授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教学质量是笔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1 因材施教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直使用1995年李天杰主编的《土壤环境学》教材,本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环境土壤学与其他科学的相关性以及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土壤环境的组成、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土壤学》是农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它涉及到农业生产、土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土壤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进行《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一、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扩展传统的《土壤学》课程主要围绕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肥力、管理等内容展开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土壤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向生物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发展。

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扩展教学领域,涉及到土壤水分运动、土壤有机质分解、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还可以引入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土壤学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可以介绍土壤污染防治、土壤修复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新兴领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土壤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实验和田间实习除以,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需要引入更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利用影像资料、模拟实验、虚拟实景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增加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和生动性。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案例分析和田间实习除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依靠教材、实验室和田间实习除以,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比较大。

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和共享,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化效益。

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到最新的教学资料和研究成果。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土壤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土壤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土壤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关键词:环境土壤学;教学内容;改革一、前言目前,由于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1]。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土壤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土壤生产力、土壤生态功能及人体健康等产生的影响,并探索调节、控制、改善土壤质量的途径、措施和方法2]。

与传统土壤学内容相比,《环境土壤学》课程关于传统土壤学的基础知识较少,而更多地加入了土壤污染原理及效应、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及土壤质量监测和评价方面的内容。

如何合理安排《环境土壤学》中的基础土壤学内容和土壤污染与环境部分的内容、如何增强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相关知识解决土壤环境问题的能力等值得引起关注。

因此,对《环境土壤学》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双向改革,以培养创新型及复合型的环境科学人才势在必行。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完善近年来,根据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组对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改。

本校环境土壤学大纲修订过程中所依据的参考教材历经熊顺贵主编的《基础土壤学》3]、牟树森主编的《环境土壤学》4]和陈怀满主编的《环境土壤学》5]共三个阶段,我校2007版和2022版教学大纲推荐使用的教材均为陈怀满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土壤学》。

修改后的大纲突出了环境土壤学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首先,强调基础土壤学知识的重要地位,以土壤圈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线索对基础土壤学进行提炼和重点介绍;其次,强调环境土壤学在环境科学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重点强调介绍土壤中大量元素C、N、S、P和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最后,重点讲授土壤污染及其治理技术、土壤退化机理与监测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面向农科专业的《土壤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面向农科专业的《土壤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天津农业科学 Taj giu ua Si cs ini A r l rl c n e n ct e
・三 农 问题 研 究
面 向农科专业 的 《 土壤 学》 课程 改革与实践
黄 界 颍 - 胡 宏 祥 , 道 林 , 林 , 启 荣 , 海 生 一 , 李 朱 徐 曹
( . 徽农业 大 学 资源与 环境 学院 , 1 安 安徽 合 肥 20 3 ;. 肥工 业大 学 资源 与环境 工程 学院 , 306 2合 安徽 合 肥 200 ) 309
E gn eig Hee U ies yo eh ooyHee,n u 30 9 C ia nier , fi nvri fT cnlg , fi hi20 0 , hn ) n t A
A s at bt c:”S i si c r o c n e”w so eo sei i dbs o r so ear u ua m jr. nodrt ipoet ”o cee ” l e a n f p c le ai cus ft g cl rl aos i re o m rv h si si e az c e h i t e l n
Ke od : g cl rl aos o cec ;ec igrf m yw r s ar ut a m jr; isi e t hn e r i u sl n a o
土壤是 重要 的 自然资源 , 是人 类 、 动物 、 植物
和微 生 物 等 一 切 生 物赖 以 维 持 生命 活 动 的能 量 来 源 , 是 农 业 生 产 链 环 中 物 质 和 能 量 循 环 的 枢 更
r s a c u l y c o d n o t e ta h n rc ie r fr a d e p o ai n w r x c t d o e c i g c n e t , to s a d o h r e e r h q a i a c r i g t h e c i g p a t , e om n x l r t e e e e u e n ta h n o tn s meh d n t e t c o a p cs a d a h e e o d r s l . s e t, n c i v d g o e u t s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中国电力教 育 CE E P
2 0年 7 0 9 月上 总第 10 4 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 学改源自探讨 蔡 全英 吕辉雄 吴启 堂
摘 要 :华 南农业 大学环 境 科 学与工程 专业的实践教 学体 系主要 由课 程实验 、课 程 实习、毕业论 文 、毕业实习和 其他 辅 助实践活 动组成 。
环境科学 专业开设 了实验的课程 ,有水体环境及污染 防治、环 设 计要求 ,规范实验 内容。要求学生 自己查 阅文献资料 ,选 择 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环 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大气环 境及 试 验项 目和试 验方 法, 自己制定方案 。()为学生进 实验室提 3
污染 防治,水污染控 制工 程、固体废物处 理与处 置、环境生物 供宽 松的条 件,让学生 善于发现 问题 ,做 好场外指导。()制 4 与毒理学 等。环境工程专业开设 了实验 的课程有环境 监测、环 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体系。 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 弃物处理 与处 置等。以上各 专业实验均 附属于相应的理论课程 。 课程实验以实验 室为主, 以自然班 (8~3 人 ) 2 5 为一个小班 。
本文介绍了 华南农业大学环境科 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 节的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分析了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 学存在的
问题 ,并针 对 问题 提 出了 应的改 革建 议 。 相
关键 词 :实践教 学;环境 科学 ; 环境工程 ;教学改革
作者 简介:蔡全英 ( 7一 ,女,广西荔浦人 ,华南农业 大学资源环境 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 1 4) 9 有机污染控制技 术 ;吕辉雄
( 7一, 男,湖北荆 州人 ,华 南农业 大学资 源环 境 学院 ,讲 师,主要 研 究方 向 :大 气污染 与防 治。( 东 广 州 50 4) 1 了) 9 广 6 2 7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以《环境土壤学》为例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以《环境土壤学》为例
1引 言 .
30 8 ) 0 3 4
在 设 计 实 验 内 容 时 ,我 们 除 参 考 全 国其 他 高 校 相 同课 程 的设计外 , 同时 针对 天 津 地 域 的 特 点 , 计 相 应 的 实 验 内 容 , 设 如 : 渍 土 壤 盐 分 测 定 分 析 , 郊 土 壤 重 金 属 测 定 分 析 . 约 盐 城 集 化 菜 田 土 壤 硝 态氮 测 试 分 析 , 等 。 等
23削减 验 证 性 实 验 , 加 综 合 性 、 计 性 实验 。 - 增 设
实验 教 学 是 高 校 教 学 中 的重 要 环 节 。《 境 土 壤 学 》 为 环 作 高 校 环境 科 学 专 业 重 要 的专 业 基 础 课 程 .是 研 究 自然 因 素 和 人 为 条 件 下 土 壤 环 境 质 量 变 化 、 响 及 其 调 控 的 一 门 学 科 …。 影 它 是土 壤 学 和 环 境 科 学 交 叉 融 合 的综 合 性 学 科 ,是 现 代 土 壤 学发 展 的新 特 点 。 我 国 , 在 随着 经 济 的 发 展 , 壤 污 染 加 重 , 土 其 对人 类 的健 康 带 来 了很 大 的威 胁 , 因此 以土 壤 为 核 心 的环 境 土壤 研 究 是 环 境 科 学 领 域 的 重 要 方 向之 一 。 《 境 土壤 学 》 环 实 验教 学 是 本 课 程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对 于 加 强 课 程 的系 统 实 践 训 练 , 高学 生 对 土 壤 环 境 问题 的综 合 分 析 与 解 决 能力 . 养 提 培 学 生 的 创 新 能力 具有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而 目前 我 们 的 实 验 教 学 多 以 验 证 性 的 、 立 的 基 础 实 验 为 主 , 对 于 提 高 学 生 对 本 孤 这 门知 识 的 综 合运 用 能 力 非 常有 限 , 因此 , 改 革 的 目的 旨在 提 其 高 学 生 对本 门知 识 实 践 应 用 的 能力 。 以及 独 立 思 考 、 自主 创 新 的能力。

新形势下本科《土壤学》教学改革探讨

新形势下本科《土壤学》教学改革探讨

新形势下本科《土壤学》教学改革探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本科《土壤学》作为农业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

本文将就新形势下本科《土壤学》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社会需求推动《土壤学》课程改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国家重要战略。

土壤学作为研究土壤性质、功能、分类、肥力、改良和保护等内容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土壤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具备深厚的土壤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科《土壤学》课程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学科内容与研究热点结合,更新《土壤学》教学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土壤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领域。

本科《土壤学》课程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可以增加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污染防治等内容的讲解,开设相关实验课和实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还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数字化教学工具,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土壤学》教学效果传统的《土壤学》教学模式多为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

在新形势下,应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建立多种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综合素质。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土壤学》网络化教学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的学习方式。

课程思政视域下“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2年7月第27期Jul. 2022No.2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课程思政视域下“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王 芳,马 晓,林妍敏,李文慧(宁夏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观念的塑造,即将思政元素与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效果。

专业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对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更有利于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探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准确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路与手段,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精细打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课程思政;环境土壤学课程;知识+观念塑造[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课程思政”精品项目“‘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改革实践”(NXSZ20203073);2020年度宁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NXDXJG202028)[作者简介] 王 芳(1983—),女,陕西汉中人,博士,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土壤环境调控研究;马 晓(1989—),女,山西晋中人,硕士,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助教(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李文慧(1998—),女,河南周口人,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级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壤碳氮循环。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073-04 [收稿日期] 2022-02-2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教学改革探究《土壤学》课程的背景下,迫在眉睫。

通过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学生对于土壤学知识的兴趣普遍不高,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互动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呼唤着对《土壤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旨在探讨《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和内容,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教学改革,为培养具有土壤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1.2 目的和意义土壤学作为农学、林学、园艺学等农学类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掌握土壤的性质、功能及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不断提升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土壤科学思维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而为其未来的从事农业生产、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还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实需求的对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深入探究《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推动土壤学科的发展和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现状分析传统的土壤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学习要求。

由于土壤学领域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和不足之处,导致学生缺乏对于最新土壤科学理论和技术的了解。

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常采用传统的讲授和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对于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难以真正掌握土壤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

土壤学课程的评估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环境土壤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土壤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土壤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概要:《环境土壤学》实践课程研究表明:通过实验及实习环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加强了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学生对喀什地区土壤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环境土壤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目前《环境土壤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教学方面目前,《环境土壤学实验》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辉2009年主编的《环境土壤学实验》,该教材与本专业目前使用的201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吴启堂主编的《环境土壤学》理论教材内容不完全配套,不符合本课程实验大纲的要求,不能体现本地区土壤资源的优势及特点。

本课程原有的實验均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完成后学生都不清楚药品的配置方法,仪器设备的调试方法,样品的来源,因此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十分不到位。

由于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

(二)实习教学方面土壤是环境领域的一个主要环节。

目前,本专业没有针对《环境土壤学》课程方面的实习,使学生缺乏对土壤直观的认识,课程学完后,学生不会正确的取土壤样品,不会对土壤剖面进行正确的观测,不会制作土壤的比样标本及整段标本,对土壤类型,成土条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不能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兴趣。

一、实践教学研究(一)实验及实习教材的编写组织本专业教师,编写符合《环境土壤学》课程的实验及实习大纲及符合本地区土壤资源特点及土壤环境分析的实验及实习指导书。

此教材中的内容一定要准确及完善,可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实验指导书及相关专业进行环境土壤分析的工具书。

(二)实验课内容的完善在本课程需要安排实验的章节(主要包括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土壤固体物质组成、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改革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改革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6期 20 0 8年 6月
井 冈 山 学 院学 报 ( 自然 科学 ) Junlo igaghn U iesySinea dT cn l y ora fJ gn sa nvr t ce c n eh oo ) n i( g
的理 论与 实践 的研 究 , 为 环 境科 学类 的专业基 础 作 课 程 ,在 学生 的知 识构 建 中起 着 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
它 是一 门综合 性很 强 的课 程 , 括 化学 、 包 生物学 、 物
2 实验教 学 的 改革模 式
21 整合 实验教学 内容 .
根据 环境 科学 专业 培养 目标 的要 求 , 合实 验 结
V0 . 9 1 No6 2 .
J n2 0 u .0 8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 学改革
尹 丽 , 刘 强
( 冈 山大学 生命 科学 学 院 ,江 西 井 吉安 330 ) 40 9
【 摘要】本文探讨 了环境土壤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思路 , 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增进学 生的
思考 力 和创 造 力 , 革 实 验 教学 模 式 , 而 提 高实 验 教学 质 量 。 改 从
f 关键词】环境土壤学 ; 教学改革
【 图分 类号 】G 2 . 中 44 1 3 【 献标 识 码】A 文 【 章 编 号】17- 782 0 )6 0 3- 2 文 63 4 1(0 80- 10 0
环 境土壤学 是一 门综合性 学科 。环境土壤 学是 环 境 问题 出现 以后 在 土 壤 学 和环 境 科 学 中发展 起
教 学形 成 以探 索性 实验 为主 的一 种趋 势 , 更好 地培
养 学生 的探 索和创 新精神 。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实践
研究 。
① 本 文属 中国 地 质 大 学( 汉 ) 学研 究项 目( J 2 1 0 ) 出论 文 。 武 教 SC 008产
第3 3卷 第 5期
胡学 玉 : 境工 程专业 “ 环 环境 土壤 学” 程教学 实践 课
创设一 个人 人想说 、 人人 乐说 的课 堂环境 。
其次 , 结合课 程 内容体 系 , 时地 向学生传 达政 适 府 关于土 壤污染 治 理 的决 心 和举 措 , 向学 生 介 绍 国 家层面 、 省部级层 面 的 科 技管 理 部 门关 于土 壤 污染 治 理 的科技 立项 情况 , 并接 受 部 分 有兴 趣 的 学 生参
土 壤 、 壤 圈在 地 球 表 层 系 统 中 的 作 用 。地 球 表 层 土
程亦 成为大 部分 高校 环 境科 学 、 境 工 程专 业 重要 环
的专 业 基 础 课 程 。
系统是 由岩 土圈 、 土壤 圈 、 大气 圈 、 圈 、 物圈所构 水 生 成 的地 表 自然 社会 综合体 , 是人 、 地相 互作用 最直接 的复合 生态 系统 , 土壤 圈 处 于这 一 复 杂开 放性 系 而 统的 中心部位 , 与 其 它 圈层 相 互交 接 。由于这 一 并
培 养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和 创 新 能 力 出发 , 讨 环 境 土 壤 学 教 学 的 教 材 选 取 、 程 内容 的 优 化 组 合 , 探 课 运 用 多种教 学方 法。
关键词 : 境土壤 学 ; 学 内容 ; 学方 法 环 教 教
分 类号 : 6 1 文献标 识码 : G4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2 1 ) 5 0 8 —0 1 7 — 3 5( 0 0 0 ~ 1 2 2 教学 工作更 加完 善 。

《环境土壤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环境土壤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环境土壤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关键词:环境土壤学;教学方法;目前,由于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及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土壤学是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在环境土壤学教学内容中,基础土壤学与土壤环境保护内容均具,基础性与实用性内容并存,课时紧且内容较多,学生感性认识土壤的机会亦较少,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一大难题。

过去,环境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然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学习过程中仍然是被动接受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本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如下几种方式的与实践。

一、多媒体教学结合网络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建立在拥有大量动态或静态图像、文字、声音等教学资料基础上,利用各种电教器材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技术。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能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和更具感染力,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例如,環境土壤学课程中基础土壤学部分的知识内容量大面广,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此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及模拟演示,对引导学生掌握土壤的组成、结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土壤形成及分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课堂则具有信息量大而全、网络讨论快捷方便、网上师生互动快、易、绿色化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受课时限制难以拓展的教学内容如土壤分类体系、土壤形成过程模拟、国内外土壤退化现状、土壤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及监测方法等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上的内容上传、讨论主题发布、作业布置、网络留言等功能来实现。

二、网络课堂讨论结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是对讲授内容的扩大、加深和运用,本课程采用由老师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炼问题发布于网络课堂,学生课后经过查阅资料后再进行网络课堂讨论的模式。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潘晶;李光哲;王艳;于龙;金海涛【摘要】专业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充分发挥专业系统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中的作用,满足培养环境学科创新人才的要求,针对沈阳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了新的考评机制.通过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践技能、综合和创新能力.%Profess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ractical,search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undergraduates.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ffect of profess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fost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talents and satisfy the social demand of innovative personnel,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was carried,which aimed at resolving the problem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The illustration was made on the specific measures which include constructing multipl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s,optimiz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and practice,and structuring achievement assessing systems.Students have practical skill,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capacity by means of profession experiment learning.【期刊名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1)003【总页数】4页(P359-362)【关键词】实验教学;环境科学;创新能力【作者】潘晶;李光哲;王艳;于龙;金海涛【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沈阳110034;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沈阳110034;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沈阳110034;沈阳师范大学实验中心,沈阳 110034;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沈阳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2007年国家教育部在“十一五”规划中全面启动了教学“质量工程”研究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摆在了各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4期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2月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秦华姜培坤徐秋芳叶正钱(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程, 同时也是研究生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要深入探讨了环境土壤学的教学改革思路,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出发, 对教材、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关键词: 环境土壤学; 教学改革; 实践环境土壤学是土壤学与环境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是现代土壤学的主要内容和标志。

在普通高等农林院校的课程体系中, 它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中元素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土壤污染和退化的发生与防治(包括土壤污染和退化的形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复) 。

环境土壤学作为环境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包括了土壤学、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传统的环境土壤学内容以及简单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要求, 必须对教材、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以适应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实践(一) 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学科最新进展环境土壤学是介于土壤学与环境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既是土壤学向环境学渗透的分支, 也是基础环境科学的一部分。

与传统的土壤学相比, 环境土壤学更倾向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 以及由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至人体健康等产生的影响, 并探索调节、控制、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与科学依据, 因此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在过去十几年中, 普通农林高校大多采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环境土壤学》一书, 在该书中, 除了土壤学的基本知识外, 主要研究内容还包括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容量、土壤环境的污染与净化、土壤资源利用及保护、土壤生态优化原理与技术、土壤质量调查研究与评价等。

但是,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环境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书中的部分知识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也有了解更多更新知识的迫切要求。

因此, 笔者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重新选取近期的优秀教材, 充分体现了知识的时代性和内容的新颖性。

2005年, 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环境土壤学》教一、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土壤科学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 其所涉及的范围已经扩展到自然界的各个圈层, 土壤学是一门综合而又十分复杂的自然科学。

我校从1958 年开始就一直开设土壤学课程, 在课程结构、内容体系、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并成功申请了国家级精品课程,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环境土壤学课程则是我们面向环境科学专业所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 既要扎实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 又要重点掌握土壤污染、土壤环境方面的知识。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新的形势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根据当今科技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主观需要, 同时兼顾环境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安排, 充分发挥该门课程作为环境科学类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 立足于学以致用, 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 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3 本文为浙江林学院《土壤学》国家精品课课程项目( 2006 ) 资助。

材, 作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该门课程的通用教材, 首次明确了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土壤学的主要内容和标志。

该书在章节内容安排上的特点是: 首先, 绪论在全书中占据了不少的篇幅, 详细论述了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 阐述了环境土壤学的发生与发展, 是全书的总纲。

其次, 作为学习本书所必须具备和掌握的基础知识,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在这本书中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部分供学生学习。

全书从第三章开始, 紧密围绕当今的各种环境问题展开环境土壤学的知识体系, 包括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3第24卷第4期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因此, 笔者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2007年12月质量; 土壤- 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和放射性物质污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土壤退化过程与环境质量; 污染土壤修复和土壤环境工程以及环境土壤学研究法等等, 这些内容无一不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时, 教材中又体现出了许多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推荐了大量的参考书目及文献,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背景、完善知识结构并提高了整体素质。

课后反馈结果表明, 学生普遍认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二) 科学分配教学学时, 注重因材施教首先, 重视绪论的讲解, 因为绪论是一门课的缩影和向导, 也是对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的一个整体概括。

教师要阐明本课程在学科领域中的地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涉及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以及该课程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很多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对环境土壤学这门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为这是土壤专业的学习内容,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不大, 这也是导致学生放松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

笔者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强调, 环境土壤学课程在整个环境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就土壤而言,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由地表向地球各个圈层扩展, 土壤学的研究也从仅限于土壤圈中质能的研究开始向地球各圈层扩展,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如土壤中碳、氮、硫、磷与大气及水体的关系、土壤污染与生态健康及环境质量的关系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 强调这门课程对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由于环境科学专业不安排专门的土壤学课程教学, 而环境土壤学这门科学是以土壤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为重点, 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壤造成的环境危害及其解决方式, 因此, 熟练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本新的教材中, 土壤学基本知识所占的篇幅没有太大变化, 大部分仍然是环境方面的内容。

这对于从未接触过土壤知识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土壤知识的学习时数显得远远不够, 而在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中, 又会有专门讲述化学、生态学以及微生物学方面知识的课程, 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 课程组经过讨论后, 决定将重点放在土壤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与土壤密切结合的环境知识上。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 土壤学的基本知识占了全部课时的 1 /3, 而土壤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等环境化学方面的内容仅占了几个课时。

同时, 笔者将传统土壤学中所没有的一些知识点如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中的物质循环(碳、氮、硫、磷等) 以及能量变化(土壤退化) 等作为本课程着重讲述的内容。

另外, 虽然其他课程也涉及到污染土壤的修复, 但由于内容比较分散, 多是一笔带过,而环境土壤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专门讲述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因此重点来讲解。

(三) 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课时, 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避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 体现在几个方面:( 1 )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

课件质量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与新教材相配套的课件建设是本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 课程组注重信息量密度的同时, 更关心信息的质量, 减少文字出现的篇幅, 尽量使文字信息图像化和表格化。

在制作过程中, 课程组通过查找资料以及野外考察拍摄等途径, 整理出相关图片200 多幅, 将这些图片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配以文字讲解, 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

( 2 ) 采取提问和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环境土壤学课程是一门既有完整理论体系, 又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

为此, 笔者在每次课堂教学中, 都事先安排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同时在课堂上适当留出时间, 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提问的基础上, 还要结合启发式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比如在讲解污染土壤的修复时,先问土壤重金属污染有哪些修复方法, 再通过回忆重金属的污染特性以启发学生回答这些修复方法各具有什么优缺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 3 ) 采取小论文和课堂讨论结合的教学方法。

小论文是笔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学习效果也比较差强人意。

学生对课程内容往往是被动吸收, 停留在课本的表面层次,主要学习书本上讲述的内容来应付考试。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完全依赖于教师所讲的内容, 主动学习和发散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

另外, 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其手段单一、方法死板,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 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因此, 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将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启发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着重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崭新的教学方法。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对课程的重视。

兴趣是者在教学中长期坚持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过布置题目,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查阅文献资料, 提交读书报告, 并组织开展交流和专题讨论。

比如在学习土壤水蚀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中国河道淤积情况的典型案例, 如洞庭湖、太湖等我国主要湖泊的面积演变历史, 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追求其发生根源。

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土壤水蚀的严重状况, 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 又提高了解决问最好的老师。

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就会提高学生的课堂热情, 增加其课后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同时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另外,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也是学习热情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 24卷第 4期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 12月题及文字表达能力 。

同时 , 这样的小论文也使同学们对我 国的环境现状有更深刻的认识 , 增加了主人翁的历史使命 感 , 坚定了他们献身祖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决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