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年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6de72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0.png)
2024年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苗岭的歌声》,重点学习歌曲《苗岭的早晨》。
该歌曲是一首具有苗族音乐特色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描绘了苗岭美丽的自然景色和苗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旋律和歌词,能准确、流畅地演唱。
2. 培养学生对苗族音乐特色的认识和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合唱形式表现歌曲,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旋律和歌词学习。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苗族音乐特色,如滑音、颤音等演唱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苗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苗族音乐特色,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教师示范演唱《苗岭的早晨》,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滑音、颤音等技巧。
(3)分小组合作练习,相互纠正,共同提高。
3.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演唱歌曲,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合唱练习:将全班分成两个声部,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苗岭的早晨》2. 歌曲旋律:五线谱展示3. 歌词:展示歌曲歌词4. 苗族音乐特色:滑音、颤音等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为家人演唱歌曲《苗岭的早晨》,并分享所学到的苗族音乐特色。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拓宽音乐视野。
如:组织学生观看苗族音乐表演视频,开展“我是小音乐家”创作活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苗族音乐特色,如滑音、颤音等演唱技巧。
2024年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下载 [完整版]
![2024年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下载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21ee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5.png)
2024年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苗岭的早晨》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自然美。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名字叫《苗岭的早晨》。
请大家先guess一下,这篇课文可能会讲些什么内容呢?2.自读课文师:下面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自己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大意。
3.课堂讨论师:现在请大家谈谈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分享一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好。
生1:我觉得课文开头写的“晨雾笼罩着苗岭,大地一片朦胧。
”这句话很美,让我感受到了早晨的神秘感。
生2:我喜欢“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在歌唱新的一天”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
4.分析课文师: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请大家找一下课文的中心句。
生:中心句是“苗岭的早晨,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师:很好!那么课文是通过哪些方面来描绘这幅画卷的呢?生:课文通过描绘晨雾、鸟鸣、阳光、山川等自然景物,展现了苗岭早晨的美。
5.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苗岭的早晨》,通过阅读和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苗岭的早晨》,大家背诵得怎么样了?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课文内容。
2.课堂讨论师:请大家谈谈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分享一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好。
生1:我觉得课文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早晨的美丽。
生2:我喜欢课文中的比喻,如“晨雾笼罩着苗岭,大地一片朦胧。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早晨的神秘。
3.课堂活动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1)晨雾________着苗岭,大地一片________。
(2)鸟儿在________头________唱,仿佛在________新的一天。
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教案
![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37221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5.png)
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苗族的音乐风格,感受《苗岭的早晨》的美妙旋律。
2. 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歌词及旋律。
2. 苗族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苗岭的早晨》。
2. 了解苗族的音乐特点。
四、教学难点:1. 音准、节奏的掌握。
2. 合唱部分的协调。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
2. 乐器(如吉他、电子琴等)。
3. 合唱用具(如乐谱、耳机等)。
4. 苗族文化相关资料。
教案内容:一、导入:1.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苗族音乐的美感。
2.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特色,如旋律、节奏等。
二、新歌教学:1. 教师讲解歌曲《苗岭的早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苗族的文化特点。
2. 教唱歌曲,重点讲解音准、节奏。
3. 分组练习,加强合唱部分的协调。
三、课堂练习:1. 学生跟随伴奏练习歌曲,教师及时指导。
2. 针对难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四、课堂展示:1. 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评委进行评价。
2. 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拓展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苗族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学习。
2. 邀请苗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苗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3. 组织苗族音乐实践活动,如苗族歌曲演唱比赛、苗族舞蹈表演等。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歌曲《苗岭的早晨》。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3. 下周课堂检查,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苗岭的早晨》音频,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2. 歌曲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学唱《苗岭的早晨》,注意指导学生的音准、节奏。
3. 苗族音乐文化介绍:教师讲解苗族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苗族音乐文化。
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
![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1c5b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4.png)
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第一篇: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欣赏乐曲《苗岭的早晨》二、教材分析《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
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
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
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
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
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三、教学目标1、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2、初步认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3、体验乐曲的情绪特点并能随着音乐动一动。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5、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五、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六、教学具准备1、地图、录象资料、多媒体、音响。
2、学生准备彩笔、白纸。
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导言(出示地图)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吗?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能说出几个民族的名称吗?并能在地图上指出它们所在的位置吗? 生1: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
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
![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f4f186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6.png)
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陈岱媛一、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作品表现的意境、A-B A的结构形式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
2.积极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跟音乐模唱苗族飞歌的曲调。
3.在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学唱苗族“飞歌”。
1.师:苗岭的早晨》,感受作品表现的意境、A-BA的结构形式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
2.积极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跟音乐模唱苗族飞歌的曲调。
3.在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学唱苗族“飞歌”。
1.师》,它是根据苗族飞歌的音调创作的。
飞歌的旋律就藏在当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飞歌的旋律就跟着哼唱。
2.引导学生关注小提琴的音色,引出乐器,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是小提琴独奏。
3.简单了解小提琴:(1)认识小提琴的外形。
(2)了解小提琴有四根弦,最里面的l弦最细,最外面的4弦最粗。
(3)跟着老师或同学学习拉奏小提琴,再次体验小提琴优美的音色。
4.分组演奏小提琴与钢琴,体验两种乐器的相互配合的效果。
设计意图:模仿小提琴演奏,初步了解小提琴的外形和音色,了解弓与弦的粗细,为后面的欣赏做铺垫。
通过模仿小提琴与钢琴的互相对答,感受两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熟悉“飞歌”主题。
欣赏全曲。
1.师:下面我们完整感受乐曲《苗岭的早晨》,听听飞歌出现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几次。
引导学生参与“飞歌”的欣赏。
2.老师出示色块、图形和线条,引导学生用色块、线条和图形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
苗岭的早晨的详细教案
![苗岭的早晨的详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14e2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3.png)
苗岭的早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苗族的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苗岭、早晨、苗族、风俗、文化”等词语;(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苗岭早晨的美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苗族的特点;(2)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中描绘的苗岭早晨的景色;(3)学会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苗岭早晨的美景;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苗族文化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苗族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的理解;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2. 与苗族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苗族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苗族的特点;(2)邀请学生分享了解到的苗族文化;(3)教师简要介绍苗族的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3)学生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朗读感悟:(1)学生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体会苗岭早晨的美景;(3)学生自由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苗族的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和尊重少数民族。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苗族的文化;(2)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了解苗族的其他文化特点,如服饰、音乐、舞蹈等;2. 教师组织一次苗族文化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3. 邀请苗族代表到校进行文化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苗族文化。
小学教案:《苗岭的早晨》
![小学教案:《苗岭的早晨》](https://img.taocdn.com/s3/m/654a906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4.png)
小学教案《苗岭的早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苗岭的早晨》。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苗岭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苗族的文化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苗岭的早晨》。
2.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通过课文内容,了解苗岭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
3. 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苗岭的早晨》的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苗岭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3)老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让学生进行认读练习。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苗岭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4. 体会作者情感:(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感悟。
5. 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对苗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苗岭的早晨》的内容。
(2)学生进行生字词认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苗岭的早晨(教案)人教版
![苗岭的早晨(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f8843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7.png)
-文化理解方面,通过讲解苗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团队合作中,注重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配合与协调,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难点
-音准把握:歌曲中的某些旋律跳跃较大,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唱出;
-节奏掌握:苗族音乐的节奏特点,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对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苗岭的早晨》这首歌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让学生们分享对苗族音乐的印象,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新课讲授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苗族音乐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这让我感到很高兴。
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我发现旋律和节奏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尤其是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需要通过反复示范和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更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手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节奏。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苗族音乐相关的问题,如苗族音乐的特点或乐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学习并实践基本的苗族舞蹈动作,通过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节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舞蹈动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舞蹈动作练习的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他们积极参与,相互协作,展示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简单的辅助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性。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苗族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引导讨论时,我也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深入挖掘苗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2024年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91a6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7.png)
2024年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音乐之声》第四册第四章《民族风》,详细内容为《苗岭的早晨》。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苗族音乐的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苗岭的早晨》的旋律、节奏,并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旋律的掌握。
重点:熟练演唱《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音乐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书、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苗族风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苗族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风情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苗族的歌曲。
2. 新课教学(15分钟)a. 教唱歌曲《苗岭的早晨》。
b. 讲解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和旋律。
c.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指导、交流。
3. 例题讲解(10分钟)a. 出示歌曲《苗岭的早晨》的谱例,分析节奏、旋律。
b. 结合钢琴伴奏,讲解歌曲的演唱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练习演唱《苗岭的早晨》。
b.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5. 小组合作(10分钟)a.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歌曲演唱比赛。
b. 教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b. 拓展延伸:介绍苗族的其他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苗岭的早晨》2. 内容:a. 旋律、节奏特点b. 演唱技巧c. 小组合作演唱比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苗岭的早晨》,并录制视频。
2. 答案:正确演唱歌曲,节奏、旋律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苗岭的早晨》的旋律、节奏,达到了教学目标。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小学教案:《苗岭的早晨》
![小学教案:《苗岭的早晨》](https://img.taocdn.com/s3/m/e8bd9a2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b.png)
小学教案:《苗岭的早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苗岭的早晨》。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苗族的风俗文化和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苗岭的早晨》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了解苗族的风俗文化和自然景观。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苗族风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诗歌《苗岭的早晨》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欣赏苗族的音乐和舞蹈,激发学生对苗族的兴趣。
(2)展示苗族的自然景观和风俗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歌《苗岭的早晨》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教学内容:(1)逐句讲解诗歌,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背诵,互相评价和鼓励。
(2)引导学生了解苗族的风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情感的把握。
3. 理解与表达: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意境的感受,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024年四年级下册音乐《苗岭的早晨》教案
![2024年四年级下册音乐《苗岭的早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e131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7.png)
2024年四年级下册音乐《苗岭的早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三单元《山歌飘扬》中的《苗岭的早晨》。
该曲以苗族音乐为素材,展现了苗族山寨晨曦的美丽景色。
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歌曲的旋律、歌词和简单的舞蹈动作;分析歌曲的节奏、调式和结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苗岭的早晨》的旋律和歌词,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苗族音乐特色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的旋律、歌词和舞蹈动作。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乐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黑板。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苗族山寨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苗族的民族特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苗岭的早晨》。
2. 新课学习:(1)教师范唱,学生跟唱,熟悉歌曲旋律。
(2)学习歌曲歌词,注意歌词中的音准和节奏。
(3)分析歌曲的节奏、调式和结构,讲解苗族音乐特色。
(4)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音乐表现力。
3. 随堂练习:(1)分组练习歌曲的演唱和舞蹈动作。
(2)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讲解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
六、板书设计1. 《苗岭的早晨》2. 歌曲旋律、歌词、舞蹈动作。
3. 歌曲节奏、调式和结构。
4. 苗族音乐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练习演唱《苗岭的早晨》,并尝试创编舞蹈动作。
2. 答案: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特色,如藏族、维吾尔族等,激发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新课学习中的歌曲旋律、歌词和舞蹈动作的教授。
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5篇材料)
![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4ddec53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1.png)
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5篇材料)第一篇: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篇一: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
在听赏中我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
先从导入新课说起,运用苗族特有的舞蹈“芦笙舞”引入主题,让学生们去欣赏去思考,这样的舞蹈属于哪个民族,学生们通过电视等媒介肯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苗族的风俗、文化,让他们谈谈对苗族的了解。
再有教师简单讲解,很自然的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导“苗族”,一边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
导入课题以后,就趁热打铁,介绍乐曲作者,完整的欣赏乐曲,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乐曲划分段落。
接着就分段聆听,在分段聆听的过程中,加以讨论、律动。
最后,再一次欣赏全曲,让同学们再一次置身于美丽而神秘的大山中,融入美丽的劳动人民中去。
通过教学,感触颇深:1、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师不要去刻意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2、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能过多,以防打乱学生的思维。
3、教师的口头语不能太多。
篇二: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
在听赏中我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爱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题,重在欣赏。
具体表现为:导入时我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辨音色。
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之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有学生竟然根据所听赏的音乐自己描绘了一段苗家山寨的>故事,扩展了丰富的想象力,虽与我要表现的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听赏得来的。
《苗岭的早晨》教案(必备10篇)
![《苗岭的早晨》教案(必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4a191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7.png)
《苗岭的早晨》教案(必备10篇)《苗岭的早晨》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
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教材分析】《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六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乐曲可分为三段。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
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
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思路】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
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课:1、播放课件: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
2、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
(板书)二、欣赏作品初步感知1、完整的欣赏音乐。
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
![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e46c46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d.png)
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早晨,是一天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也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在苗岭小学的早晨教学中,我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苗岭的早晨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首先,要提高早晨教学的效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早晨是学生们一天中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刻,他们需要一个积极、开朗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习的热情。
因此,我决定在早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尝试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在早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
这可能与孩子们早晨精力不集中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我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比如开展问答游戏、进行问题解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具,如幻灯片、视频展示等,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早晨教学中的课堂管理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苗岭小学的早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内不够规范,有时会出现嘈杂、争吵等情况,这不仅会干扰到其他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决定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明确他们在自由活动时间内应该注意的行为准则,并配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展早晨教学工作。
因此,我决定参加一些教育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
我还会积极参与学科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苗岭的早晨教学反思,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总结。
通过深入反思和不断改进,我将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开朗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进一步,我会积极关注课堂管理问题,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使早晨教学更加规范和有序。
2024年人教版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
![2024年人教版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12014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e.png)
2024年人教版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一单元《美丽的苗岭》中的第二课时《苗岭的早晨》。
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苗族的音乐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 感知和体验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学会演唱歌曲《苗岭的早晨》,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了解苗族音乐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以及苗族音乐特有的节奏和音阶。
教学重点: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学会歌曲的演唱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苗族的服饰和道具。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苗族的服饰、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苗族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苗族音乐的特点。
2. 欣赏歌曲:播放歌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3. 歌曲学习:a. 教唱歌曲,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b.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提高歌唱技巧。
c. 集体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歌曲分析:a.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了解苗族音乐的特点。
b. 讲解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引导学生正确演唱。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苗族的舞蹈动作,体验苗族的音乐风格。
六、板书设计1. 《苗岭的早晨》2. 内容:a.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
b. 高音部分的演唱技巧。
c. 苗族音乐文化背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苗岭的早晨》,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苗族音乐的特点。
2. 答案要求:正确演唱歌曲,语言通顺,描述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歌曲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演唱技巧的掌握,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加苗族音乐文化活动,深入了解苗族音乐。
2024年精选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年精选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88df9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e.png)
2024年精选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欣赏》教材,第三章“民族音乐”的第二节“苗族音乐”,主要内容为欣赏和分析苗族歌曲《苗岭的早晨》。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苗族音乐的特点,学习《苗岭的早晨》的旋律、歌词及节奏,探讨苗族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苗族音乐的基本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苗岭的早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苗族音乐的特点及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演唱技巧。
2. 教学重点: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旋律、歌词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黑板。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苗族风土人情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苗族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介绍苗族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苗岭的早晨》。
3. 歌曲欣赏:播放《苗岭的早晨》,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4. 歌曲分析:a.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用彩色笔在乐谱上标记旋律走向,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
b. 歌词分析:讲解歌词中的生僻字词,理解歌词的含义。
c. 节奏分析:让学生用手拍击节奏,感受歌曲的韵律美。
5. 演唱技巧指导:教授歌曲的演唱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歌曲情感。
6. 实践演练:a.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b. 班级合唱:各组汇报练习成果,全班合唱《苗岭的早晨》。
六、板书设计1. 《苗岭的早晨》2. 内容:a. 苗族音乐特点b. 歌曲旋律、歌词、节奏分析c. 演唱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苗岭的早晨》的旋律走向,用彩色笔在乐谱上标记,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旋律走向分析及个人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_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e537541b9f3f90f76c61be2.png)
【学情分析】-《苗岭的早晨》
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都普遍较高,但是学生对于乐谱乐理知识的掌握理解却稍显薄弱。
对于学习歌谱,学生的畏难情绪特别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自信,我有时会在黑板上写些学生特别喜欢的歌谱,让大家哼唱然后猜是什么歌曲,当公布答案时,孩子们都很激动,巴不得马上学会。有时我也会布置学生准备一首他们自己喜欢的曲谱歌词,当然最好是老师没听过的,然后我用最短的时间演唱给学生听。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歌谱的学习兴趣果然增添了不少。
【教材分析】-《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首音乐欣赏课,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全曲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段(时间:1分10秒)是一个较长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走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的春色晨景之中。开始部分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名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1—3)(1—b3),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接着,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描绘出:林间布谷鸟清脆、婉转的呜唱,百鸟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勃勃生气。
师:现在老师把我们的第二乐段分成了五个小乐段,让我们分别来聆听一下,这五个乐段都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①聆听第一个小乐段,请同学回答。
师;好同学们,第一个小乐段我们已经聆听完了,那哪个同学能说说它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场面呢?
生:....(姑娘们跳舞)
师:那么热闹欢快的场面,同学们想不想加入呢?
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
![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c96691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c.png)
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篇: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陈岱媛一、教学目标1.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作品表现的意境、a-ba的结构形式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
2.积极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跟音乐模唱苗族飞歌的曲调。
3.在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学唱苗族“飞歌”。
1.师:小朋友们,老师放假到南方旅游,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
(教师范唱飞歌曲调)2.情境模唱,学生初步感受“飞歌”音调。
3.(出示旋律图形谱)老师把这首乐曲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写出来,请学生跟着老师唱,并用手势帮助唱准音符的高低。
4.初步感受飞歌中的特色音b3,跟着音乐模唱。
5.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要求特别关注色彩音b3,并跟着音乐哼唱。
6.了解这段旋律就是苗族特有的“飞歌”。
7.结合短片,简介苗族。
(l)头上和脖子上都有漂亮的银饰。
(2)居住在西南的大山里。
(3)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
设计意图: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用“回声”来模唱“飞歌”的旋律。
通过画图形谱和对比演唱,初步了解“飞歌”中的骨干音和色彩音,并能跟着音乐模唱。
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进一步熟悉“飞歌”的音调。
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细化欣赏“飞歌”主题。
1.师: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欣赏的是《苗岭的早晨》,它是根据苗族飞歌的音调创作的。
飞歌的旋律就藏在当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飞歌的旋律就跟着哼唱。
2.引导学生关注小提琴的音色,引出乐器,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是小提琴独奏。
3.简单了解小提琴:(1)认识小提琴的外形。
(2)了解小提琴有四根弦,最里面的l弦最细,最外面的4弦最粗。
(3)跟着老师或同学学习拉奏小提琴,再次体验小提琴优美的音色。
4.分组演奏小提琴与钢琴,体验两种乐器的相互配合的效果。
2024精选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2db88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7.png)
2024精选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欣赏》教材第六章第二节“民族音乐欣赏”,详细内容为“苗岭的早晨”。
通过欣赏和分析这首具有代表性的苗族乐曲,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苗族音乐的基本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苗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板书材料等。
学具:笔记本、笔、乐器(如笛子、二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苗族歌舞视频,让学生感受苗族音乐的特色。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苗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例题讲解(15分钟)播放《苗岭的早晨》,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乐曲的特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5分钟)6. 音乐实践活动(10分钟)分组表演:让学生分组,选择一种乐器,为《苗岭的早晨》编配伴奏,并进行表演。
7. 课堂评价(5分钟)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
六、板书设计1. 苗岭的早晨2. 内容:1)苗族音乐特点a. 旋律:优美、抒情b. 节奏:自由、灵活c. 音色:明亮、清脆2)乐曲分析a. 结构:AABAb. 旋律特点:级进、跳进c. 节奏特点:多变、自由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苗族音乐的知识,如苗族其他著名乐曲、乐器等。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加深对苗族音乐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苗岭的早晨”这一主题,深入挖掘苗族音乐的特点。
2024苗岭的早晨教案
![2024苗岭的早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0f26a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3.png)
2024精选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欣赏》教材第六章《民族音乐》第二节《苗岭的早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苗族音乐特点,学习银饰、歌舞、芦笙等苗族音乐元素;欣赏《苗岭的早晨》,分析其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学唱歌曲,体验苗族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苗族音乐的特点,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学唱《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分析《苗岭的早晨》的音乐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苗岭的早晨》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苗族音乐特点,学唱《苗岭的早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银饰、芦笙等。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苗族的银饰、歌舞、芦笙等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苗族音乐特点,引发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欣赏《苗岭的早晨》,让学生感受苗族音乐的优美旋律;(2)分析歌曲的音乐结构,讲解表现手法;(3)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4)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所描绘的苗族生活场景。
3.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出现的银饰、芦笙等音乐元素,讲解其在歌曲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演唱《苗岭的早晨》,互相评价,提高音乐表现力。
六、板书设计1. 《苗岭的早晨》2. 内容:(1)苗族音乐特点:银饰、歌舞、芦笙等;(2)歌曲结构:A+B+A+C;(3)表现手法:旋律、节奏、和声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苗岭的早晨》中的音乐元素,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所描绘的苗族生活场景。
2. 答案:《苗岭的早晨》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苗族村落。
歌曲以悠扬的芦笙旋律为背景,展现了苗族人民在晨曦中忙碌的身影。
银饰的清脆声响与歌舞的欢快节奏相互交织,表现了苗族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岱媛一、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作品表现的意境、a-ba的结构形式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
2.积极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跟音乐模唱苗族飞歌的曲调。
3.在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学唱苗族“飞歌”。
1.师:小朋友们,老师放假到南方旅游,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
(教师范唱飞歌曲调)2.情境模唱,学生初步感受“飞歌”音调。
3.(出示旋律图形谱)老师把这首乐曲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写出来,请学生跟着老师唱,并用手势帮助唱准音符的高低。
4.初步感受飞歌中的特色音b3,跟着音乐模唱。
5.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要求特别关注色彩音b3,并跟着音乐哼唱。
6.了解这段旋律就是苗族特有的“飞歌”。
7.结合短片,简介苗族。
(l)头上和脖子上都有漂亮的银饰。
(2)居住在西南的大山里。
(3)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
设计意图: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用“回声”来模唱“飞歌”的旋律。
通过画图形谱和对比演唱,初步了解“飞歌”中的骨干音和色彩音,并能跟着音乐模唱。
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进一步熟悉“飞歌”的音调。
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细化欣赏“飞歌”主题。
1.师: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欣赏的是《苗岭的早晨》,它是根据苗族飞歌的音调创作的。
飞歌的旋律就藏在当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飞歌的旋律就跟着哼唱。
2.引导学生关注小提琴的音色,引出乐器,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是小提琴独奏。
3.简单了解小提琴:(1)认识小提琴的外形。
(2)了解小提琴有四根弦,最里面的l 弦最细,最外面的4弦最粗。
(3)跟着老师或同学学习拉奏小提琴,再次体验小提琴优美的音色。
4.分组演奏小提琴与钢琴,体验两种乐器的相互配合的效果。
设计意图:模仿小提琴演奏,初步了解小提琴的外形和音色,了解弓与弦的粗细,为后面的欣赏做铺垫。
通过模仿小提琴与钢琴的互相对答,感受两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熟悉“飞歌”主题。
欣赏全曲。
1.师:下面我们完整感受乐曲《苗岭的早晨》,听听飞歌出现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几次。
引导学生参与“飞歌”的欣赏。
2.老师出示色块、图形和线条,引导学生用色块、线条和图形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
3.通过学生在黑板上贴图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的结构为三段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飞歌”已经相当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全曲,借助“飞歌”出现的次数和位置,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音乐结构,并尝试用图形、色块与线条表现乐曲的aba三段体结构。
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1.欣赏第二乐段的第一主题b1,并与第一乐段进行对比。
2.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
3.边拍手边加上“535”唱一唱,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的“飞歌”主题。
4.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5.完整欣赏乐曲第二部分,了解第一主题bl在第二乐段中出现的次数,感受小提琴与钢琴的完美配合。
6.(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第二乐段第二主题b2的图形谱)引导学生跟着图形谱欣赏音乐。
(1)聆听主题b2开始的比较低的三个音符,了解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
(2)-边模仿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111,了解这段旋律仍然是由飞歌的曲调变化而来的。
(3)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
7.完整欣赏《苗岭的早晨》,参与音乐演奏。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二乐段的欣赏加入了演唱、律动、图形谱和打击乐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拓展延伸。
1.拓展欣赏含有“飞歌”的音乐片段:女声独唱——《苗岭飞歌》(阿幼朵)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女声独唱——《苗岭的早晨》(吴碧霞) 2.师:老师这里有几段音乐,你们听听当中有没有“飞歌”的曲调藏在里面,听到后举手告诉老师。
3.结语:今天我们欣赏了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还听了好几首含有飞歌曲调的音乐作品。
同学们对飞歌的旋律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
课后,希望同学们到网上下载这些音乐作品来听一听,体验飞歌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2.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听了三首含有“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一是作为检测,二是再一次让学生了解飞歌独特的主题,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学反思《苗
岭的早晨》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
苗族的飞歌明朗高亢,多连续的上下跳进,节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几个密集的音符后突然放开,任意延长,展现出站在苗岭上纵情高歌的律动特征,b3的运用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作曲家保留了原曲中苗族飞歌的音乐语言,同时吸收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结合小提琴的抒情特性进行创作。
这首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编人多套教材,我选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对欣赏该乐曲保持“持久的兴趣”,如何让他们能够熟悉和再认“飞歌”的旋律,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让学生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我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
1.情境导人,初步感受“飞歌”音调。
好的“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中去,做好学习的思想准备。
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征,我在课堂伊始,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老师假期里到南方旅游,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听,大山里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
(教师范唱飞歌曲调)接着通过做“回声”的小游戏,情境模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苗族“飞歌”的音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情境导人法使学生如临其境,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
2.参与音乐实践,强化音乐感受。
新课标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三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神。
因此,我设计了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反复聆听、模唱飞歌的旋律。
如,运用图谱解决“飞歌”学唱的难点,把飞歌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按照高低写在山的图形上,直观展现旋律的高低,引导学生较准确地演唱;请学生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让他们跟着模唱等。
在欣赏乐曲的第二乐段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
然后再加上“535”唱一唱,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飞歌”的主题。
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
欣赏第二主题时,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边画图形谱边欣赏音乐。
主题开始的三个音符比较低.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
教师通过模仿小提琴演奏,一边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ill,感受这段旋律仍然是用飞歌的曲调变化发展而来的。
最后,再请学生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关注母语文化,开阔音乐视野。
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了一个词语一“母语音乐文化”。
目前,世界音乐文化研究重点趋向本土母语文化,重视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是由55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各个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的。
这也是我选择《苗岭的早晨》作为教学内容的初衷。
在这堂课中我紧紧抓住苗族最有特色的“飞歌”音调,让学生了解“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
通过模唱和参与音乐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飞歌”的感受,让“飞歌”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中。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给学生听了三首含有苗族“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一是作为检测,了解孩子是否记住了“飞歌”的主题,尤其是色彩音的出现,能否准确辨别出来;二是再一次让学生聆听“飞歌”独特的旋律,加深对“飞歌”的印象。
三是让学生聆听不同作品中的“飞歌”旋律,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音乐作品,我们也让学生简单了解了苗族。
4.凸显音乐本体,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音乐素养”一词是2011版课标中重点关注的。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每一首音乐作品和每一节音乐课,不断提升孩子的音乐素养。
虽然这次上的是一堂音乐欣赏课,但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范唱,请学生跟着老师模唱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歌唱素养。
同时,音乐是听觉艺术,引导学生反复地听、对比着听、参与着听……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虹桥第二小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