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https://img.taocdn.com/s3/m/40b85c0a33687e21ae45a940.png)
乡村四月宋代:xx卷绿遍山原白xx,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xx:xx和原野。
xx: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xx。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xx。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乡村四月》课件
![《乡村四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c4f96558fafab069dc02e0.png)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蚕桑
插田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闲人少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才了又来自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翁卷
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
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诗风清苦。他喜欢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是一位真正的
布衣诗人。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 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51a99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d.png)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标题:古诗《乡村四月》教案引言概述:古诗《乡村四月》是中国著名诗人林徽因创作的一首优美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四月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
如何设计一份教案,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是每位语文老师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诗歌内容、诗歌形式、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五个部分展开讨论,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乡村四月》教案。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作家、诗人和建筑师,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对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
1.2 作品背景:《乡村四月》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她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1.3 时代背景:诗歌创作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情感。
二、诗歌内容2.1 描写景色: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四月的美丽景色,如绿柳拂堤、桃花潭水、红杏出墙等。
2.2 表达情感: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作者对简单纯真生活的向往。
2.3 反映人生:诗歌中蕴含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诗歌形式3.1 诗歌结构:《乡村四月》是一首七绝诗,每句四个字,共四句,形式简洁明快。
3.2 语言特点: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3 韵律节奏:诗歌的韵律优美流畅,朗朗上口,适合朗读和赏析。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乡村四月》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4.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4.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感悟生活,体验美好情感,增强对自然和乡村的热爱。
五、教学方法5.1 听课导读:通过导读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朗诵赏析: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关于春天劳动的古诗词
![关于春天劳动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bd0dbe1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a.png)
关于春天劳动的古诗词
1、《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农家望晴》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贫女》唐·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5、《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6、《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翁卷《乡村四月》阅读答案及翻译
![翁卷《乡村四月》阅读答案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086b02e1ed9ad51f01df2fc.png)
翁卷《乡村四月》阅读答案及翻译《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诗中“”、“”两个字突出反映了农事的紧张和繁忙的程度。
(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才;又(2)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如:仿佛。
才:刚刚。
了(liáo):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译文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愉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繁忙,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赏析一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错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赏析二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错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织,一道道弥漫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dcf8b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c.png)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和繁忙的农事活动,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画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诗人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坡田野间草木葱茏,一片碧绿,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白茫茫一片。
这“绿遍”和“白满”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了乡村四月的生机勃勃。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满山遍野的绿色,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不小心打翻了绿色的颜料瓶,让整个世界都被绿色所浸染。
而那白茫茫的稻田水,就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天空,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鸟的啼叫声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回荡。
子规,也就是杜鹃鸟,它的叫声总是那么哀怨凄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而那如烟的细雨,更是给这乡村增添了一份朦胧的美感。
就好像是一位羞涩的少女,轻轻地蒙上了一层面纱,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揭开,看看她那美丽的面容。
我记得有一次,在这样的细雨中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雨滴轻轻地打在脸上,凉凉的,痒痒的。
路边的野花野草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娇艳欲滴。
远处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四月的乡村,人们都忙碌起来,没有一个闲人。
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忙着去插秧了。
这一句真切地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在乡村,人们总是遵循着自然的节奏,春种秋收,一刻也不敢停歇。
我曾亲眼看到过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情景,他们弯着腰,手持秧苗,一株一株地插进田里。
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滴落,他们却顾不得擦一擦。
他们的脸上虽然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希望。
他们知道,只有辛勤的付出,才会有丰收的喜悦。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却生动地描绘出了乡村四月的美景和农民的忙碌。
翁卷用细腻的笔触,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繁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
乡村四月古诗五下
![乡村四月古诗五下](https://img.taocdn.com/s3/m/b73e30b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9.png)
乡村四月古诗五下《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衍生注释:“绿遍山原”描绘出山野间到处都是一片绿色的景象,“遍”字强调了绿色覆盖的范围之广。
“白满川”中“川”指的是河流、平地,“白满川”是说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一片白茫茫。
“子规”就是杜鹃鸟,它的啼叫声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才了蚕桑又插田”,“了”是结束的意思,这句是说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就又要去插秧了。
二、赏析:这首诗就像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展开。
前两句通过描写视觉上的绿和白,听觉上的子规啼叫,还有那如烟似雾的细雨,将乡村四月的景色勾勒得美不胜收。
后两句则从景转到人,“闲人少”三个字一下子就点出了乡村四月的忙碌氛围,大家都在忙着农事,刚忙完养蚕采桑,又马不停蹄地去插秧,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勤劳与充实。
这诗把乡村的美和乡村人的勤劳融合得恰到好处,多妙啊!三、作者介绍: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
他一生未仕,喜欢游历山水,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清新自然,善于描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光,这首《乡村四月》就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四、运用片段:在写作文描写乡村生活的时候,我就想起了翁卷的《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色的海洋和波光粼粼的水田,听到了子规鸟的叫声。
我把这种景色描写到作文里,老师还夸我写得生动呢。
就像我把乡村四月的美景像拍照一样印在了作文里,让没去过乡村的同学也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美。
这诗可真是个描写乡村景色的宝藏啊!《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衍生注释:“种豆南山下”,南山就是庐山,诗人在庐山下种豆子。
“草盛豆苗稀”,一个“盛”一个“稀”对比很明显,说明杂草长得很茂盛,而豆苗却没长好。
“晨兴理荒秽”,“晨兴”就是早晨起来,“理荒秽”是清理杂草。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乡村四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乡村四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1bcae2ee009581b6ad9ebc5.png)
乡村四月体裁:诗题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名字:翁卷年代:宋代描述: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
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
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
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
以诗游士大夫间。
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翻译:原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烟雨蒙蒙下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在杜鹃声声啼叫下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文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四月到了所以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
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赏析三:艺术特色“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乡村四月》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乡村四月》](https://img.taocdn.com/s3/m/fc5d5e08192e45361066f5a0.png)
作业
搜集1~2首其他描写乡村风光古 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采桑
给桑
“上山”
结茧
插田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我会写诗: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 /白满川, 子规声里/ 雨如烟。 乡村四月/ 闲人少, liǎo 才了蚕桑 /又插田。
绿遍山原白满川, 写景{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写人 { 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 绿遍山原白满川, 遍 子规声里雨如烟。
白满川
绿遍山原白满川
绿遍山原白满川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遍绿绿白满川绿遍山原白满川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绿遍山原白满川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兴国列宁九年一贯制学校 执教:王莉
翁卷简介
翁卷,南宋诗人,字续
古,一字灵舒。永嘉 (今浙江温州)人。一生 没有做官。与赵师秀、 徐照、徐玑合称“永嘉 四灵”。
《乡村四月》全文及分析
![《乡村四月》全文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cf203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4.png)
《乡村四月》全文及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和繁忙景象,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绿遍山原白满川”,诗人开篇便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
山坡原野草木葱茏,一片碧绿,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
一个“遍”字,形象地写出了草木经春后的繁茂,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而“满”字则凸显了稻田里水色的充盈,仿佛整个山川都被绿色和白色所覆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子规声里雨如烟”,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传来了杜鹃鸟的声声啼叫。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凄切,往往能触动人们的思乡之情。
这里的“雨如烟”,将细雨比作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而子规的啼叫声,又为这幅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乡村四月闲人少”,诗人由景入情,笔触转向了乡村中的人们。
四月正是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没有一个闲人。
这一句直接点明了乡村生活的忙碌与充实,也反映出农民们的勤劳与辛苦。
“才了蚕桑又插田”,刚刚结束了采桑养蚕的工作,又要忙着去插秧种田。
此句生动地描绘了农民们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场景,他们没有片刻的停歇,为了生计辛勤劳作。
这种对劳动的赞美,没有丝毫的夸张与做作,而是通过简洁的语言,真实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优美,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独特风光和农忙景象。
诗人没有刻意雕琢词句,却能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画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中,“绿遍山原”和“白满川”是静态的描写,展现了山川的静态之美;而“子规声”和“雨如烟”则是动态的描绘,赋予了画面以灵动之感。
动静结合,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
小学古诗: 《乡村四月》
![小学古诗: 《乡村四月》](https://img.taocdn.com/s3/m/1415423016fc700abb68fc67.png)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乡村四月宋代: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体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074fb6b9f3f90f76c61b6e.png)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原文译文赏析《乡村四月》宋代: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杜鹃一声声啼叫在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中。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胖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赏析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ede97e3968011ca200912c.png)
乡村四月宋代: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https://img.taocdn.com/s3/m/aa4f8438cc175527072208e8.png)
[宋] 翁 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景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人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解释
作者简介:
翁卷
(宋朝著名作家),字续古, 一字灵舒,宋柳川(今柳市区) 人 ,毕生擅长诗歌,多尖新刻画之 作。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形成 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永嘉四灵” 流派。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上一句
乡村四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解释1
解释2
乡村四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解释1
解释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 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 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 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 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 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挥墨 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 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 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
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 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 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蹄叫,天 空中烟雨蒙蒙。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板
书
下一句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与
赞美之情.
板
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初稿)【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
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设计理念】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
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描绘生动的画面。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举目高楼大厦,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总是来去匆匆。
假日里,我们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地方在哪里?(乡村)好吧!跟老师来看看吧!(播放课件2-7)2. 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那么恬静;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那么灵动;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那么朦胧;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那么忙碌。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有关乡村的诗歌,板题:乡村四月。
请齐读诗题(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吗?读出向往之请)3.时间是农历四月,春末夏初,草长莺飞。
哪里的乡村呢?是江南一带的乡村,因为那里是诗人翁卷的故乡啊!(课件8,介绍翁卷)二、初读,悟诗意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自由读)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生1(你能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顺)生2(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你心中的乡村四月)全班读(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做游戏,拍手读(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4.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你明白了哪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你用什么办法理解的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这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
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三,品读,描美景1.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子规烟雨2.师导: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绿辐射:绿遍山原,这是怎样的绿呢?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了无数种“绿”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晚春:树头花落未成阴初夏:草木成荫满目翠在“山原”前面加个词,描绘出你想象到的山原。
(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遍3.看啊,山间的原野怎么样?——绿了!往山脚下看,怎么样?——绿了!往上看,山腰怎么样?——绿了!再往上看,山顶怎么样?——也绿了!这座小山怎么样?——绿了!那座小山怎么样?——也绿了!这片原野怎么样?——绿了!那片原野怎么样?——也绿了!是啊,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也绿了。
这就是——绿遍山原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这“川”让我想起了两个词“一马平川、川流不息”。
这“川”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解“川”意)这里的“川”指的又是什么?(平地——是稻田啊!)5.师:适逢农历四月,乡村的人们已经在翻耕好的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
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着,显得怎样?——白亮亮、白茫茫。
(出示课件9)看啊,就是这样的白亮亮、白茫茫,诗人称之为“白满川”!师:是呀,乡村四月,到处都是青山,到处都是白水。
绿得鲜亮,白得耀眼,绿白辉映,令人陶醉!美吗?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诗?6.雨如烟这般的乡村,这般的美。
青山白水,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闭上眼,落在你脸颊上,那软绵绵的,凉丝丝的是什么?(细雨)那绵绵细雨的,像什么?(牛毛,花针青丝轻尘烟雾。
)就是这样的细雨,轻轻的,它飘落在你的脸上,抚摸着你的脸颊,轻吻着你的额头,惬意至极。
就是这样的细雨,密密的,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
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生:烟)”再读轻些,“雨如——烟。
”7.子规听(播放子规声),这是什么声音?(杜鹃鸟,子规,布谷鸟)它在歌唱什么?师(染情导读)孩子们,看啊,那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看着这样的美景,置身在这样的蒙蒙细雨之中。
我真想高歌一曲,直达胸臆,又想静静的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以表示我满心的愉悦!难怪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课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结语】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朦胧的乡村画卷。
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这14个字啊!诗人竟用14个字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
四、品读诗句,感受人忙生活在这里的水乡人家,他们此时又在干什么呢?咱们看看去。
(课件出示鸡群乡村)咦?人都哪去了?怎就不见一个人呢?小朋友,请你告诉我,村子里的人都干什么去了?(生:蚕桑插田)你知道什么是“蚕桑”吗?养蚕要做些什么?你知道水乡人家是怎么养蚕的吗?咱们去见识见识吧。
(课件出示养蚕画面,师简介:采桑——给桑——“上山”——收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尘泪始干)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怎么样?(繁忙辛苦)是呀,多么繁忙而辛苦啊!这边要忙着蚕桑,那边又要忙着插田!你知道什么是插田吗!(播放插田图)这就是插田。
你们插过田吗?面朝黄土,背朝天。
实在是辛苦!饭桌上的粮食——来之不易!因此,请记住:(师)谁知盘中餐,(生)粒粒皆辛苦!师:就是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既要忙着蚕桑,又要忙着插田。
(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师:这边人们要忙着——(生:蚕桑)那边又要忙着准备——(生:插田)这边刚忙完了——(生:蚕桑)那边有忙着开始了——(生:插田)今天刚忙完了——(生:蚕桑)明天又忙着开始了——(生:插田)你看,乡里人家,这边要忙着蚕桑,那边又要忙着插田;今天要忙着蚕桑,明天又要忙着插田。
孩子们,蚕桑辛苦吗?插田辛苦吗?那就请你们时常记住这句话:(课件展示)读: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
(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
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三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三个字?(才了。
又)读:才了蚕桑又插田(感受乡村人家的繁忙与辛苦)读到这,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5、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那朴实的美,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读读这两句。
师:四月的水乡人家,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链接农忙谚语)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花正当时。
一句一句的读,你读懂了什么?师:趁着这美好的时光,乡里人家忙完了蚕桑,又要插田,忙完了插田,又要忙着栽瓜点豆,这样的乡村四月,如此繁忙,人人不得闲。
难怪留守家里的只有那群老母鸡、大公鸡。
所以诗人会说:乡村四月——闲人少。
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
(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鼓励学生作诗: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
过渡:但诗人中也有一般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之分,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指导:联系上两句诗读读,前两句最后一个字是“雨如烟”的“烟”,现在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又种田”的“田”,这两个字的音都有“an”,因此读起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
这也是诗的魅力。
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五、赏读诗句,感悟诗情【渡】这样美的乡村,这么忙的人们,组成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四月。
让我们再来回味回味吧!(播放配乐)师(导读):孩子们,让我们怀揣着对乡村四月,乡里人家的热爱与赞美,请亮出你的嗓子!读!——(全诗)你能把诗印在心间吗?(背)师(导读):多么动听的诗歌啊!此时,如果你就漫步在这乡村四月的小路上,看到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
你要赞美这里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你要赞美这里繁忙勤劳的乡里人家。
那就把你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文字中!读!——(全诗)【结语】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