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

乡村四月宋代:xx卷绿遍山原白xx,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xx:xx和原野。

xx: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xx。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xx。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乡村四月》课件

《乡村四月》课件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蚕桑
插田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闲人少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才了又来自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翁卷
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
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诗风清苦。他喜欢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是一位真正的
布衣诗人。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 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标题:古诗《乡村四月》教案引言概述:古诗《乡村四月》是中国著名诗人林徽因创作的一首优美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四月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

如何设计一份教案,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是每位语文老师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诗歌内容、诗歌形式、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五个部分展开讨论,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乡村四月》教案。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作家、诗人和建筑师,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对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

1.2 作品背景:《乡村四月》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她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1.3 时代背景:诗歌创作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情感。

二、诗歌内容2.1 描写景色: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四月的美丽景色,如绿柳拂堤、桃花潭水、红杏出墙等。

2.2 表达情感: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作者对简单纯真生活的向往。

2.3 反映人生:诗歌中蕴含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诗歌形式3.1 诗歌结构:《乡村四月》是一首七绝诗,每句四个字,共四句,形式简洁明快。

3.2 语言特点: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3 韵律节奏:诗歌的韵律优美流畅,朗朗上口,适合朗读和赏析。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乡村四月》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4.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4.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感悟生活,体验美好情感,增强对自然和乡村的热爱。

五、教学方法5.1 听课导读:通过导读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朗诵赏析: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关于春天劳动的古诗词

关于春天劳动的古诗词

关于春天劳动的古诗词
1、《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农家望晴》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贫女》唐·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5、《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6、《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翁卷《乡村四月》阅读答案及翻译

翁卷《乡村四月》阅读答案及翻译

翁卷《乡村四月》阅读答案及翻译《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诗中“”、“”两个字突出反映了农事的紧张和繁忙的程度。

(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才;又(2)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如:仿佛。

才:刚刚。

了(liáo):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译文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愉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繁忙,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赏析一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错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赏析二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错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织,一道道弥漫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和繁忙的农事活动,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画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诗人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坡田野间草木葱茏,一片碧绿,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白茫茫一片。

这“绿遍”和“白满”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了乡村四月的生机勃勃。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满山遍野的绿色,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不小心打翻了绿色的颜料瓶,让整个世界都被绿色所浸染。

而那白茫茫的稻田水,就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天空,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鸟的啼叫声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回荡。

子规,也就是杜鹃鸟,它的叫声总是那么哀怨凄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而那如烟的细雨,更是给这乡村增添了一份朦胧的美感。

就好像是一位羞涩的少女,轻轻地蒙上了一层面纱,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揭开,看看她那美丽的面容。

我记得有一次,在这样的细雨中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雨滴轻轻地打在脸上,凉凉的,痒痒的。

路边的野花野草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娇艳欲滴。

远处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四月的乡村,人们都忙碌起来,没有一个闲人。

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忙着去插秧了。

这一句真切地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在乡村,人们总是遵循着自然的节奏,春种秋收,一刻也不敢停歇。

我曾亲眼看到过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情景,他们弯着腰,手持秧苗,一株一株地插进田里。

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滴落,他们却顾不得擦一擦。

他们的脸上虽然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希望。

他们知道,只有辛勤的付出,才会有丰收的喜悦。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却生动地描绘出了乡村四月的美景和农民的忙碌。

翁卷用细腻的笔触,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繁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乡村四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乡村四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乡村四月体裁:诗题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名字:翁卷年代:宋代描述: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

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

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

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

以诗游士大夫间。

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翻译:原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烟雨蒙蒙下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在杜鹃声声啼叫下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文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四月到了所以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

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赏析三:艺术特色“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乡村四月》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乡村四月》

作业
搜集1~2首其他描写乡村风光古 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采桑
给桑
“上山”
结茧
插田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我会写诗: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 /白满川, 子规声里/ 雨如烟。 乡村四月/ 闲人少, liǎo 才了蚕桑 /又插田。
绿遍山原白满川, 写景{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写人 { 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 绿遍山原白满川, 遍 子规声里雨如烟。
白满川
绿遍山原白满川
绿遍山原白满川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遍绿绿白满川绿遍山原白满川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绿遍山原白满川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兴国列宁九年一贯制学校 执教:王莉
翁卷简介
翁卷,南宋诗人,字续
古,一字灵舒。永嘉 (今浙江温州)人。一生 没有做官。与赵师秀、 徐照、徐玑合称“永嘉 四灵”。

《乡村四月》全文及分析

《乡村四月》全文及分析

《乡村四月》全文及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和繁忙景象,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绿遍山原白满川”,诗人开篇便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

山坡原野草木葱茏,一片碧绿,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

一个“遍”字,形象地写出了草木经春后的繁茂,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而“满”字则凸显了稻田里水色的充盈,仿佛整个山川都被绿色和白色所覆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子规声里雨如烟”,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传来了杜鹃鸟的声声啼叫。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凄切,往往能触动人们的思乡之情。

这里的“雨如烟”,将细雨比作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而子规的啼叫声,又为这幅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乡村四月闲人少”,诗人由景入情,笔触转向了乡村中的人们。

四月正是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没有一个闲人。

这一句直接点明了乡村生活的忙碌与充实,也反映出农民们的勤劳与辛苦。

“才了蚕桑又插田”,刚刚结束了采桑养蚕的工作,又要忙着去插秧种田。

此句生动地描绘了农民们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场景,他们没有片刻的停歇,为了生计辛勤劳作。

这种对劳动的赞美,没有丝毫的夸张与做作,而是通过简洁的语言,真实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优美,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独特风光和农忙景象。

诗人没有刻意雕琢词句,却能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画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中,“绿遍山原”和“白满川”是静态的描写,展现了山川的静态之美;而“子规声”和“雨如烟”则是动态的描绘,赋予了画面以灵动之感。

动静结合,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

小学古诗: 《乡村四月》

小学古诗: 《乡村四月》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乡村四月宋代: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体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原文译文赏析《乡村四月》宋代: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杜鹃一声声啼叫在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中。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胖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赏析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赏析

乡村四月宋代: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
[宋] 翁 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景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人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解释
作者简介:
翁卷
(宋朝著名作家),字续古, 一字灵舒,宋柳川(今柳市区) 人 ,毕生擅长诗歌,多尖新刻画之 作。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形成 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永嘉四灵” 流派。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上一句
乡村四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解释1
解释2
乡村四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解释1
解释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 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 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 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 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 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挥墨 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 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 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
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 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 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蹄叫,天 空中烟雨蒙蒙。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下一句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与
赞美之情.


乡村四月古诗五下

乡村四月古诗五下

乡村四月古诗五下《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衍生注释:“绿遍山原”描绘出山野间到处都是一片绿色的景象,“遍”字强调了绿色覆盖的范围之广。

“白满川”中“川”指的是河流、平地,“白满川”是说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一片白茫茫。

“子规”就是杜鹃鸟,它的啼叫声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才了蚕桑又插田”,“了”是结束的意思,这句是说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就又要去插秧了。

二、赏析:这首诗就像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展开。

前两句通过描写视觉上的绿和白,听觉上的子规啼叫,还有那如烟似雾的细雨,将乡村四月的景色勾勒得美不胜收。

后两句则从景转到人,“闲人少”三个字一下子就点出了乡村四月的忙碌氛围,大家都在忙着农事,刚忙完养蚕采桑,又马不停蹄地去插秧,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勤劳与充实。

这诗把乡村的美和乡村人的勤劳融合得恰到好处,多妙啊!三、作者介绍: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

他一生未仕,喜欢游历山水,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清新自然,善于描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光,这首《乡村四月》就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四、运用片段:在写作文描写乡村生活的时候,我就想起了翁卷的《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色的海洋和波光粼粼的水田,听到了子规鸟的叫声。

我把这种景色描写到作文里,老师还夸我写得生动呢。

就像我把乡村四月的美景像拍照一样印在了作文里,让没去过乡村的同学也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美。

这诗可真是个描写乡村景色的宝藏啊!《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衍生注释:“种豆南山下”,南山就是庐山,诗人在庐山下种豆子。

“草盛豆苗稀”,一个“盛”一个“稀”对比很明显,说明杂草长得很茂盛,而豆苗却没长好。

“晨兴理荒秽”,“晨兴”就是早晨起来,“理荒秽”是清理杂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赏景入情,走进乡村1.欣赏乡村的春景。

(播放乡村风光图)师:孩子们,你们到过乡村吗?今天教师要带你们去的是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

让我们一道去看看吧,走进婺源。

2.师生交流:孩子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看看它与城市的风光有什么不同呢?[设计意图:开课直入乡村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乡村,感受乡村独特的宁静、朴实、恬淡宜人,为新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乡村,走近《乡村四月》。

看老师板书课题,(板题)四月指即春末夏初的季节,正是农忙季节。

(生齐读)3.板书课题。

4.介绍作者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

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

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ǎo的时候,表示结束。

3.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4.师生合作读诗。

(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

)5.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好是学习古诗的前提,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来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了读的层次性,让学生初步感受诗韵美,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师:咱们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

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借助书中的注释,看看插图,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感知诗人情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师:你看到的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置身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板书:景美人忙(二)学一、二句,感受“景美”1.师:孩子们,你从哪几句诗句中感受到乡村景美呢?2.品读,感悟“绿遍山原白满川”。

①理解“山原”师:(山陵和原野)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

那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

交错着,绵延着,这就是——(生:山原)②品读“绿”师:瞧,四月的乡村,哪都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生反馈:山下菜园里的菜,路旁的树,还有美丽的春江水……师:迎着徐徐的春风,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摆动,你会想到什么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草木成荫满目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在语言练习中运用以学过的诗句,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深化学生对诗句的记忆。

这样以诗引诗,架起师生文本之间情感的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诗”。

]③抓“遍”来悟景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这么多的绿,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是哪个字?师:一个“遍”字,给你怎样的感觉?(我感觉到生机勃勃。

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感受到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大地一片欣欣向荣……)[设计意图: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能抓住关键字词,以点带面,使学生在文字基础上拓展思维,领会作品每一个字的深刻内涵,也学会了在写作时斟字酌句。

]④理解“白满川”。

(课件出水稻图)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一片葱茏。

⑤指导朗读第一句。

(课件出示:绿遍山原白满川)师:孩子们,这乡村四月色彩鲜明,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这绿白辉映的情景呢?学生评价,师指导读出绿的辽阔,白一望无垠。

⑥板书:绿原白川3.品读,感悟“子规声里雨如烟”①[渡]知道吗,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水色,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

孩子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②生交流:“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蒙蒙细雨”……③课件出示子规图及声音。

师: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子规就是杜鹃鸟,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布谷)“布谷、布谷”每当布谷鸟啼叫的时候,就在提醒农人们赶紧播种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嘛!现在这子规就在细雨中啼叫,你能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吗?④板书:子规啼雨⑤师播放背景音乐深情朗读。

“闭上眼,我们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的乡村,这里有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

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熟悉的歌声(播放布谷鸟声音)……声音是那样清脆,是那样悦耳,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我们屏住呼吸,继续听,我们听到了无数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草丛中,池塘边,小溪旁,树林里,田野里……慢慢睁开眼睛……”[设计意图:教师的精彩朗读营造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同时以清新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乡村田园的一切美妙的声音。

]师:同学们,你能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生反馈)乡村四月,到处都有声音,这无数的音符凑到一块,组成了什么?(一首无名的歌,乡村交响乐……)师:这就是美妙的音乐,同学们,就带着这样的感觉,想像这些声音,读一、二句诗。

(课件出示乡村烟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

这两句诗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时我再综合运用画面、语言、音乐创设情境,同时积淀文学底蕴。

]【结语】烟雨江南,子规如歌,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朦胧的乡村画卷。

(三)学习三、四句,感受“人忙”【渡】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 生活在这里的水乡人家,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1.学生齐读第3、4句古诗。

2.解读“蚕桑”,了解养蚕人的辛劳。

(课件出示养蚕画面,师简介:清晨农民要担着箩筐去桑园采摘新鲜的桑叶,采叶回家要把它们擦干净,一片一片放在蚕筐上,每天至少四次的喂养,清早、中午、下午、半夜,家家养蚕,户户忙蚕,蚕儿要上架了,从吐丝结茧到销售,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你觉得怎么样?)3.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

——那就请你们时常记住这句话:(课件展示: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

)4.抓字“才”“又”,体会“人忙”师:在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

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两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两个字?(才又)5.指导读诗:谁来读出这份繁忙和紧张呢。

6.板书:养蚕插田(乡村四月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啊!)师:四月农忙季节,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学生反馈。

7.学生用“才……又……”仿写诗句。

(例: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8.拓展:乡村人家忙得不亦乐乎啊!你从这忙碌中还能体会到什么?这田园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它究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9.学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快乐舒服勤劳朴实……四、链接拓展,体验乡村风情。

1.链接乡村乐趣的古诗,升华“乡情”。

师:正是因为诗人了解、热爱、怀念这美好的田园生活,正是因为他饱含了这种深情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啊。

同学们,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想去看一下吗?看,田间来了一群放风筝的孩子。

(课件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宋高鼎《村居》师:放假了,到小河边去钓鱼,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事。

(课件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师:在金黄的菜花地去追一下蝴蝶,多么开心呀……[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课件出示相对应的诗句画面,顿时接近了诗歌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中,在画面中感悟诗意,入情入境地去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感悟诗情。

①好了同学们,乡间有这么多快乐的事情,学了这首诗,你有没有什么愿望?②学生交流。

五、反复品读,回归整体1.引读古诗。

师:(指板书)乡村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

也正是因为农民的辛勤劳作才给我们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啊——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生读: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渡]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2.齐吟全诗。

师:孩子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吧,此时此刻记得你们就是那诗人,行走在田间小径,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让我们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用声音表达出来,齐读诗。

3.课件播放《乡村四月》歌曲,与学生共同唱古诗。

[设计意图: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音乐中重现整首诗的意境,实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堂1.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2.请你为《乡村四月》配画。

[板书设计]乡村四月绿原白川景美快乐、忙碌、充实……子规啼雨人忙养蚕插田一、赏景入情,走进乡村1.欣赏乡村的春景。

(播放乡村风光图)师:孩子们,你们到过乡村吗?今天教师要带你们去的是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

让我们一道去看看吧,走进婺源,但见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真是“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2.师生交流:孩子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看看它与城市的风光有什么不同呢?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乡村,走近《乡村四月》。

看老师板书课题,(板题)四月指即春末夏初的季节,正是农忙季节。

(生齐读)3.板书课题。

4.介绍作者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

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

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ǎo的时候,表示结束。

3.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4.师生合作读诗。

(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

)5.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师:咱们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

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借助书中的注释,看看插图,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你看到的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置身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板书:景美人忙(二)学一、二句,感受“景美”1.师:孩子们,你从哪几句诗句中感受到乡村景美呢?2.品读,感悟“绿遍山原白满川”。

①理解“山原”师:(山陵和原野)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

那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

交错着,绵延着,这就是——(生:山原)②品读“绿”师:瞧,四月的乡村,哪都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生反馈:山下菜园里的菜,路旁的树,还有美丽的春江水……师:迎着徐徐的春风,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摆动,你会想到什么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草木成荫满目翠……)③抓“遍”来悟景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