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合集下载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4.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基本的利率决定模型。

它把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作为外生的变量,并假设利率调整使货币市场的供求均衡。

这一理论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

(1)假设:①货币供给M是一个外生政策性变量,固定不变;②短期物价水平P也是外生固定;③利率是人们选择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

(2)内容: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是外生变量,所以用一条垂直的货币供给曲线代表固定的货币供给。

因为利率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上升,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因此,货币需求减少,因而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因此,如图34-1所示,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市场均衡。

图34-1 流动偏好理论2.货币市场与总需求曲线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了货币需求,提高了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

由于利率代表借款的成本,所以,较高的利率减少了投资,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因此,物价水平与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34-2所示。

图34-2 货币市场与总需求曲线的斜率3.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决策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

货币供给增加使货币供给曲线向右从MS移动到1MS,货币需求曲线不变,因此均衡利率降低,较低的利率增加了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的物品2和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34-3所示。

相反,货币供给减少通过提高利率减少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 货币制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  货币制度)

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29.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据此定义,货币只包括在物品与劳务交换中卖者通常接受的少数几种财富。

2.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

3.货币的种类货币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

4.美国经济中的货币现金、活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账户余额等。

货币层次(美联储):1M =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如NOW 账户,ATS 账户等)21M M =+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基金账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几种不重要的项目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货币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liquidity )指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由于货币经济的交换媒介,所以它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其他资产在流动性方面彼此差别很大。

5.联邦储备体系(1)结构:联储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地方级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2)职能:管制银行并确保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行,控制经济中的货币量。

6.银行与货币供给(1)如果银行全以储备金持有所有存款,银行就不影响货币供给。

(2)银行进行货币创造的前提:非现金结算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

(3)重要概念:准备率、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7.货币乘数货币乘数(亦称存款乘数)又称作“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的是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西北大学2008研)答: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

这种理论最早由16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提出,现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

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货币数量论还提供了一种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即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物价水平与其货币供应量成正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交易方程式为依据,只考虑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而未考虑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作用。

2.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nominal variables & real variables)答:真实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真实变量。

3.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西北大学2008研)答:古典二分法指古典模型中将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进行理论划分,从而使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class=txt>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

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

11曼昆宏观-第十一讲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1曼昆宏观-第十一讲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乘数效应: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 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12
乘数效应图示
P 政府购买增加最初 使总需求曲线向右 AD3 移动,移动量=政 AD 2 AD1 府购买; P1 收入Y 的增加使消 费C上升,使总需求 $20 billion 曲线进一步右移动, 总需求变动超过政 Y2 Y3 Y Y1 府购买。 除乘数外,政府购买如果引起企业增加新设备或 厂房投资,刺激了投资品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总 需求对政府购买的反应,这称为投资加速数。
r2
P
P1 r1
MD M
Y2 Y1
AD1 AD2
Y
美联储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了利率r; r 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总需求缩减。
7
货币政策的利率目标
美联储用货币供给或利率作为目标来实施货币政

策,从而移动总需求曲线。 最初美联储的政策工具是货币供给;近期美联储 货币政策把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作为目标。 原因:难以准确衡量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的波动 引起利率、总需求和产量的波动;把利率作为目 标,通过相应调整货币供给(公开市场操作)来 调整每天货币需求的变动,从而移动总需求曲线。 扩张性(紧缩性)货币政策指的是货币供给的增 加(减少),意味着利率的下降(上升),旨在 扩大(减少)总需求。
认为政策可能不是稳定经济,而是不稳定经济:
当政策引起总需求变动时,经济状况可能已经发 生改变。
24
3、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衰退时,决策者不采取任何
有意行动,可以自发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税制:经济衰退时,收入利润减少,政府征收的 税收量会自动减少,刺激总需求。 政府支出:经济衰退时,更多人申请社会补助 (福利补助、失业保险补助) ,政府在这些项目上 的支出自动增长,也会刺激总需求。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北京工业大学2005、2006研;山东大学2006研)答:菲利普斯曲线是指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在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

他们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货币主义的说法。

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垂线。

2.自然率假说(natural-rate hypothesis)答:自然率假说指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自然率假说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10章总需求Ⅰ:建立IS LM-模型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IS LM- model)-模型(IS LM答:IS 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把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IS LM-模型。

2.IS曲线(IS curve)答: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

它反映产品市场均衡状态,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

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剩的供给;位于IS曲线左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的需求。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讲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讲解】

目 录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9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第25章 生产与增长25.1 复习笔记25.2 课后习题详解25.3 考研真题详解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6.1 复习笔记26.2 课后习题详解26.3 考研真题详解第27章 基本金融工具27.1 复习笔记27.2 课后习题详解2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8章 失 业28.1 复习笔记28.2 课后习题详解2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29.1 复习笔记29.2 课后习题详解29.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30.1 复习笔记30.2 课后习题详解3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1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31.1 复习笔记31.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1.3 考研真题详解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35.1 复习笔记35.2 课后习题详解3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3篇 最后的思考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36.1 复习笔记36.2 课后习题详解3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在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衰退(recession )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 )答:萧条是真实GDP 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

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 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11章总需求Ⅱ:应用IS LM-模型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传导机制(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答:货币传导机制也称货币传递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一个过程。

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传递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二是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

在西方,关于货币传导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前者的理论思想可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形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

这一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M r I E Y→→→→。

在这个过程中,利率是最主要的环节,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

货币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这一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

M E Y2.庇古效应(Pigou effect)答:庇古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

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

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圣才出品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用IS-LM模型解释波动★★★★★1.财政政策使IS曲线移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会使IS曲线右移,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均衡利率就会上升,产出增加;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减少政府购买或增税,使IS曲线左移,假定货币供给不变,则均衡利率下降,产出减少。

但IS-LM模型中均衡收入的变化小于凯恩斯交叉中均衡收入的变化,原因是在凯恩斯交叉中假定利率不变,而在IS-LM模型中利率会发生变化。

如政府购买增加,在产品市场上,使计划支出增加,收入增加;在货币市场上,收入增加会使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增加,导致实际利率上升;实际利率的上升又会抑制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使投资减少,抵消部分政府购买带来的计划支出和收入的增加。

2.货币政策使LM曲线移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因为短期价格水平P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增加,LM曲线右移,假定财政政策不变,则均衡利率下降,产出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实际货币余额减少,LM曲线左移,假定财政政策不变,则均衡利率上升,产出减少。

货币政策也是通过影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最终实现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如增加货币供给,在货币市场上,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大于意愿持有量,因此会减少实际货币余额持有量,使得利率下降,货币市场重新恢复均衡;利率下降刺激产品市场上计划投资增加,使得投资和产出增加。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货币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产出和就业。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在现实中,一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要受到其他政策的制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对经济发挥作用。

因此,当分析一种政策变动时,必须作出它对其他政策影响的假设。

比如,要考虑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就要看中央银行对此政策做出何种反应。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货币制度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货币制度

1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货币(money )答:货币指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有三种主要职能:价值储藏、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

货币有两种形式: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

商品货币是以某种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

法定货币是由政府强制力确定为货币的,它是没有内在价值的。

在价值的。

货币按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层次,我国的货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货币按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层次,我国的货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0M =流通中的现金流通中的现金10M M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21M M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存款 32M M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中,1M 为狭义货币供应量,2M 为广义货币供应量,3M 为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货币供应量。

而设置的货币供应量。

2.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答:交换媒介指货币作为对商品和劳务交易进行支付的中介,它是货币的一项重要职能。

货币作为交换手段,把物物直接交换分割成买卖两个环节,降低了物物直接交换的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货币克服了商品交换中在时间、空间上需要严格的需求双重巧合的条件这一局限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

的条件这一局限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

3.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 ) 答:计价单位指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计价单位指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作用。

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第三十四章 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解析

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第三十四章  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解析

政府购买的变动
• 政府购买的变动有两种宏观经济效应:
• 乘数效应 • 挤出效应
乘数效应
• 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乘数效应。
• 政府支出的每1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 需求大于1美元。
• 乘数效应 指的是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收入 因而增加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 移动。
图 4 乘数效应
物价水平
• 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
支出乘数的公式
•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 MPC = ¾ ,乘数就是:
乘数 = 1/(1 – 3/4) = 4
• 在这个例子中,政府支出200亿美元将引起 800亿美元的物品与劳务需求。 • 一个较大的 MPC 意味着较大的乘数。 • 乘数效应的逻辑并不限于政府购买的变动。.
挤出效应
•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不如乘数效应所 说的那么大。 • 政府购买增加引起利率上升。 • 较高的利率减少了投资支出。
挤出效应
• 当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 少被称为挤出效应。 • 挤出效应倾向于减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 响。
图 5 挤出效应
(a) 货币市场
(b) 总需求的移动 物价水平 4. . . . 又部分抵消 了总需求最初的增 加。
(b)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
0
Y2
Y
产量
4. . . . 这又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货币供给的变动
• 当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的时候,它会使总需 求曲线移动。 • 货币供给的增加使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 货币需求曲线如果不变,利率就会下降。 • 利率下降增加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图 3 货币注入
图 1 货币市场的均衡
利率 货币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货币制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货币制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读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money )答:货币指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有三种主要职能:价值储藏、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

货币有两种形式: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

商品货币是以某种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

法定货币是由政府强制力确定为货币的,它是没有内在价值的。

货币按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层次,我国的货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0M =流通中的现金10M M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21M M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32M M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中,1M 为狭义货币供应量,2M 为广义货币供应量,3M 为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货币供应量。

2.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答:交换媒介指货币作为对商品和劳务交易进行支付的中介,它是货币的一项重要职能。

货币作为交换手段,把物物直接交换分割成买卖两个环节,降低了物物直接交换的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货币克服了商品交换中在时间、空间上需要严格的需求双重巧合的条件这一局限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

3.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 )答:计价单位指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作用。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师生参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世界上最流 行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也被众多院校列为经济类专业考研重要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本教材,我 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它的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 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2.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5小时高清视频】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4.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5.曼昆《经济学原 理(微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模拟试题】6.曼昆《经济 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7.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7小时高清视频】8.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9.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 详解10.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 模拟试题】本书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国外教材的英文答案 和相关资料对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另外,部分高 校,如武汉大学、深圳大学等,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真题就来自于该书课后习题,因此建议考生多加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一、概念题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

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

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

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3.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答:乘数效应指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

例如,如果政府支出的每1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1美元,就可以说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它的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

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

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它的内容: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I ∆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或减小量)(以Y ∆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i Y k I ∆=∆,其中i k 称为投资乘数。

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乘数效应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4.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在IS LM -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

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

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

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

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5.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答:自动稳定器是指当经济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①自动调整的税收。

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占有重要地位。

所得税一般是累进的。

当经济高涨特别是过热时,大多数居民或居民家庭收入随之增长,因而不仅有更多的人进入交纳所得税的行列,还有许多人将按更高的税率交税。

其结果是,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不仅增加,而且增幅还会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这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即抑制总需求的进一步扩张,给经济增长降温。

假如经济衰退,情形正好相反,由于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于总收入下降的幅度,自然对经济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公司或企业所得税的作用机制与个人所得税类似。

②财政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

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失业救济金的支付大大减少,税收则大量增加,有利于遏制需求进一步膨胀;而一旦经济萧条,失去工作的人可立即从政府得到收入(失业救济金),以维持一定的消费需求,这就能减轻社会经济进一步下滑的程度。

其他福利支出因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也有内在的反周期、促稳定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税收结构、转移支付结构及其水平。

但总的说来,它的作用很有限。

内在稳定器只能对经济的剧烈波动起到某种遏制作用、缓解作用,而不能改变经济波动的大趋势。

二、复习题1.什么是流动性偏好理论?这种理论如何有助于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答:(1)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

它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流动偏好是指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它由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构成。

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经济活动水平所导致的收入状况,与利率变动不太敏感。

而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受利率的影响。

包括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大创新。

(2)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是因为:①较高物价增加货币需求。

假设经济中物价水平上升,在较高物价时,人们将选择持有较多量的货币。

②增加货币需求导致较高利率。

对于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为了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利率必然上升。

利率的这种提高不仅对货币市场有影响,而且对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也有影响。

③较高利率减少物品与劳务需求。

在较高的利率时,借款的成本与储蓄的收益都大了,因而借款投资或消费的少了,储蓄的多了,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这种分析的最后结果是物价水平与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2.用流动性偏好理论解释货币供给减少如何影响总需求曲线。

答:货币供给的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如图34-1所示,货币供给减少使货币供给曲线从1MS 向左移动到2MS 。

由于货币需求曲线未变,为了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利率从1r 上升到2r 。

利率上升又影响了物品与劳务需求量,较高的利率增加了借款的成本和储蓄的收益,抑制了投资需求。

家庭储蓄多了,用于消费品的支出少了。

由于这些原因,在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1Y 减少到2Y 。

总之,在任何一种既定物价水平时,货币供给减少引起较高的利率,这又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因此货币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由1AD 左移到2AD )。

图34-1 货币供给减少的影响3.政府支出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

解释为什么总需求的增加会大于30亿美元或小于30亿美元。

答:当政府支出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时,总需求的增加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30亿美元。

分析如下:(1)当政府支出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时,直接增加警车生产企业的利润,这种增加又使该企业雇佣更多工人,并增加生产。

随着工人看到收入更多,企业所有者看到利润更多,他们对这种收入增加的反应是增加他们自己对消费品的支出。

结果,政府对警车的购买还增加了经济中许多其他企业产品的需求。

由于政府支出的每一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一美元,所以说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

在这第一轮之后,这种乘数效应还会继续。

当消费支出增加时,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企业雇佣了更多工人,并有更高的利润。

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又刺激了消费支出,以此类推。

因此,当政府支出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时,总需求的增加会大于30亿美元。

(2)在政府增加30亿美元用于购买警车刺激了物品与劳务需求的同时,它也引起了利率上升,而且较高的利率往往减少了物品与劳务需求。

这就是说,当政府购买增加了30亿美元时,它也会挤出投资。

这种挤出效应部分抵消了政府购买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可能会小于30亿美元。

总之,当政府增加30亿美元的购买时,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大于或小于30亿美元,这取决于是乘数效应大还是挤出效应大。

4.假设对消费者信心衡量指标的调查表明,悲观主义情绪蔓延全国。

如果决策者无所作为,总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动?如果美联储想稳定总需求,它应该怎么做?如果美联储无所作为,国会为了稳定总需求应该做什么?答:(1)当悲观主义情绪蔓延全国时,家庭会减少消费支出,企业会减少投资支出,结果是总需求减少,产出减少,且失业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