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尽善尽美”浅谈孔子音乐思想
“尽善尽美”浅谈孔子音乐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教育家[1]。
“真正的音乐艺术是物质(乐音运动)与精神(心灵运动)的动态对映过程。
”这是中国特殊的感物、体物方式决定的“音心对映论”的中国音乐美学对音乐的经典性定义。
具体来说,不同的思想家对音乐的内涵所指不同。
孔子的“乐”是尚有原始歌舞的痕迹并被赋子新的文化阐释的“人籁”。
孔子一方面主张给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他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个人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策。
另外,他还提出了“尽善尽美”说,第一次把音乐的审美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的高度。
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他认为音乐的任务和功能应该是教化人民,安定社会秩序的工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强调了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将音乐置于了突出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2]。
一、乐与仁的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把“仁”作为了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
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孔子提倡的“爱人”,是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谓武则尽美而未尽善:以美善合一为标准,则文学作品尚美而不主于善,固亦宜其为世所废弃了。
此种极端的主张,盖均出于孔子思想之暗示,而加以推阐而已。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作品要产生良好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内容和形式。
孔子论诗乐,对内容、形式都很注意。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注说:“《韶》,舜乐。
《武》,武王乐。
美者,声容之声。
善者,美之实也。
”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于善是混沌未分的。
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
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不是排斥美去要善,而是主张既要“尽美”,又要“尽善”,使美与善完满地统一起来。
孔子避免了由于看到美与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狭隘功利主义(如墨家),也没有企图脱离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和美(如老庄),这就是孔子在解决美善矛盾这个重大问题上的杰出之处。
《论语》记载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旧注认为孔子之所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两种不同的评价,是因为《韶》乐表现了尧、舜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乐则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看来,这种解释大致是合理的。
但从美学上看,重要的并不在于孔子何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的孔子对于美与善的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未“尽善”的东西,也可以是“尽美”的,明确地说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区别于善的特征,它同善并不是一回事。
从善的观点看来并不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看来却可以是完满的,从而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价值。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 33]这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同时也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审美理想。
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与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美与善关系的认识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康德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
1 善:道德的力量孔子与康德都把善定义为一种道德的教化力量。
他们都认为,所谓善是在文艺作品中体现的伦理与道德情感的导向作用。
故此,尽善的文学作品其终极价值是一种囊括社会伦理道德及价值的人文关怀。
《论语》中虽然没有对于善的完整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可见孔子赞美的是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
所以,孔子所说的善即文学作品中关乎道德伦理的内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善的定义是根据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满意的[2: 43].这就表明,康德也认为善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满足。
康德所说的善的愉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道德的愉悦。
由此可知,对于善的理解孔子和康德是一样的。
这种善统指一种美好的德行,表现在人身上就是文质彬彬君子品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于道德伦理的歌颂。
正因如此,孔子非常重视发挥文学作品中善的道德教化功能。
《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 183].这里的兴,即感发意志,说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可以有一种撼动心灵,激发意志的作用;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这表明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活动还是对现实社会缩影式的展现;群,即群居相切磋,指的是文学作品可以让不同的人看到后有不同的感受,之后共同交流,从而达到对文学作品新的认识;怨,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可以说,兴和怨是立足于个体情感而言的,而观和群则是立足于社会作用而言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就是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尽善尽美的意思是什么
尽善尽美的意思是什么尽善尽美的意思:尽:达到极限。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英文解释reach the acme of perfection;be perfect;be perfection itself;leave nothing to be desired;perfect;【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
◎唐·韩愈《与崔群书》【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
--唐朝·韩愈《与崔群书》〖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含褒义)〖反义词〗一无是处、一无可取、一塌糊涂、美中不足、瑕瑜互见〖近义词〗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白玉无瑕、无懈可击、精美绝伦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英例句艾比知道你并非尽善尽美么?Does abby know thatyou're not perfect?不过,尽善尽美是数学家的事,与经济学家无关。
Still, perfection is for mathematicians, not economists.那你为什么不能让事情尽善尽美呢?Why aren't you getting things done?。
何谓“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尽善尽美”
一、“文质彬彬”说。
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的话,虽然是论人,但也间接而明显地表达了孔子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者关系的看法。
“思无邪”的思想,是在评价《诗经》的思想内容,也是阐明思想内容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但孔子并不一味强调思想内容,而是认为形式也很重要,也决不可少。
有了好的内容,假若没有好的形式来表现它,那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所以他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
”(《宪问》)要求好的内容(仁义智勇等)应当配以好的形式(礼乐)。
至于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的名言,就更直接地表明文学的形式对于文学的内容的重要性及其自身的价值,表明孔子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论者。
孔子还曾提出过“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引)的看法,这不仅是要求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且是要求“真”与“美”的统一。
二、“中和之美”说。
孔子在《八佾》篇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这就是提倡、赞扬中和之美。
孔子的“中和之美”,并不是单指文艺的思想内容而言。
而是要求构成一个艺术品的诸因素和谐地统一在这个艺术品的整体内,任何一个因素不要有“过”与“不及”的毛病。
这是孔子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过犹不及”《先进》等),在他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上的反映。
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中和之美”说,可以视为“文质彬彬”说的具体化。
从美学思想上说,“文质彬彬”说,又可以说是“中和之美”说的一种美学要求。
三、“尽美尽善”说。
据《八佾》篇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说文》说:“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可知美、善二词,古为同意。
但孔子这里使用的美、善二词,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待音乐乃至对待艺术审美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概念用在不同的审美维度。
可见,虽然“美”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的思想中,“美”与“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统一,而是既有相通又有独立之处,同时还能共同营造一种“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
一、“善”的含义“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
”“善”在《辞源》中,有如下含义:1、美好,与恶相反;2、亲善、友好;3、喜好;4、爱惜;5、大、多;6、擅长、善于;7、改善;8、揩拭;9、熟悉。
在《论语》中,“善”字一共出现了42 次。
其中,“善”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
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篇》)。
还可以指好处和优点,如“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篇》)。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善”还可以表示好好地去做事,如“善为我辞焉”(《雍也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
“善”又可以指善良和善意,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篇》)。
“善”还能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
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
另外,“善”还表达出一种良好的道德取向的意义,“善”表达的“好”主要在于内在德性的好。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第一篇: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的“尽善尽美”说《论语》有两段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这要从一个典故说起:《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其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
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他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
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
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
1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文字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
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
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孔子就“美”与“善”的统一也进行了阐述,“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也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一点。
《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1、(孔子的)“思无邪”说答:《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答: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浅谈孔子美学思想之“尽善尽美”
浅谈孔子美学思想之“尽善尽美”作者:李洁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
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
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尽善尽美”;“乐”;中和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70-02一、“尽善尽美”的内涵孔子在《八佾》中提出“尽善尽美”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郑玄注:“韶,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又尽善,谓太平也。
武,周武王乐,美武王以此功定天下;未尽善,谓未致太平也。
”《韶》乐所体现的内容为尧舜禅让之事,表达了一种仁义礼智的理想,是符合道德要求的,故而孔子评其为尽善尽美。
在《论语·述而》中讲到,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竟“三月不知肉味”,并赞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而对《武》乐,因其表现战争内容,不符合道德要求,所以孔子认为尽美而未尽善。
在《论语·卫灵公》中,颜渊向孔子“问为邦”,孔子所讲的其中之一即“乐则《韶》、《武》”。
可见,推崇“尽善尽美”的《韶》乐,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孔子在其美学思想中首次将“善”“美”的哲学范畴创造性地引用到自己的美学观念中,既肯定善和美的联系,但又首次将二者加以区分。
通过对于《韶》乐和《武》乐的对比,在“尽美矣, 未尽善也”的句式表达中, 我们可以推知孔子的重心落脚在“善”上,体现其思想体系中道德至上的内容。
孔子的“尽善尽美”论将“善”“美”对举,并把“尽善”的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有意识地强调了艺术自身的特征“美”。
如果我们仅是就孔子的“尽善”大做文章, 那就背离了孔子的初衷。
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1:尽善尽美
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1:尽善尽美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1:尽善尽美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2:侃侃而谈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3:以强凌弱盗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4:道不拾遗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的规范_第4章 尽善尽美
一、“和而不同”创新基本原则《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坚持自己的主见。
”一般人都认为,孔子的思想和理念是比较保守的,事实并非如此。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就说明了孔子特立独行的创新思想。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更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孔子并非简单地追求华而不实的标新立异,而是在“和”与“同”之间,做了很深刻的哲学的思考,并明确表示,“和而不同”才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最佳选择。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同时,孔子批判了小人那种没有独立见解和没有创意的随波逐流的心态。
为了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创新的观念,重用那些富有远见,敢于创新的人,在顺应市场潮流的前提下,开创出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
管理者要能够创新,首先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样做,是创新意识的力量源泉,管理者的头脑也就运转得快,这时就会产生许许多多创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去做客,主人殷勤招待,客人也和主人谈得非常投机。
主人向客人夸耀自己新盖的房子有多么好,客人也随声附和,并仔细观看。
客人发现,主人家炉灶上的烟囱是直的,而且下面有很多木柴。
于是,客人对主人直言道“作为朋友,我给你一个新建议,我认为烟囱应该改成弯的,而堆在下面的木柴也应该移到屋外去,否则将来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听了,一肚子不高兴。
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街坊四邻全赶来营救,由于大家的帮助,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为了表示感谢,主人杀猪宰羊,款待乡亲,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他却忘了请曾经建议他将木材移走和烟囱改弯的那位客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还免去了今天火灾所造成的损失。
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却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反而成了座上客,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啊!”主人顿时醒悟,赶紧去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位客人来喝酒。
成语解说孔子故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地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地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敬而远之即不得罪,也不接近.儒家地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有一次孔子地学生问怎样才算智.孔子答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看来老夫子地迷信思想,已影响到他地说教了.■君子固穷比喻人安于穷困,不为财物所诱惑.有一次, 孔子带学生到了卫国,途中有弟子因缺粮饿出病来,其它弟子鸟火,气冲冲找孔子论道君子也有穷困地时候吗孔子笑答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一遇穷困,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想对那些被生活所逼出卖精神或肉体地人们提个醒,要以圣人为榜样,三思而后行啊!■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在周代地等级制度中,孔子地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地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上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延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空来研究孔子地言说艺术,一定会收获不少.古人尚能如此苦心经营,尔等更要继往开来了.言语之道,戡是重要,生官发财,离不开它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空空如也形容一无所有.孔子下乡调研时被一老民提个问题难住了,反复思考了很久,方才答领悟其中之一两点,勉强答之.后羞红了脸,自嘲道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依我看呀,圣人有时连个农民都不如,有另一典故说地是孔子地马因途中吃了人家地庄稼,被农民扣留了.弟子跑去说情,费尽心思,未果.有个刚跟孔子地乡下人也自告奋勇,前去说情,他对农民说道你地庄稼又不是种在海里,我地马怎么能不吃你地庄稼农民一听这话觉得舒服,回道你这样说话才是雄辩地,哪象刚才那傻逼!随即把马归还给他.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说只有真正熟悉农村生活地人,才能通情达理地对农民说出切实有力地语言,一语破地,解决问题.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想想现在地乡官啊,出门小车,不沾土尘,下乡就是混口饭吃,跑个过场,何时才能为俺们农民兄弟解决实际问题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安贫乐道愉快接受穷苦生活,安于现状.孔子地弟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饭,身居陋巷,仍以守道为乐,得到孔子地多次赞誉.可孔子兄呢,却为了能够早日寻找重用他地君主,四处游说,百折不恼,寻找咸鱼翻身地机会,倒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瞅着如此,你还能安贫乐道吗■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地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刍狗意为轻贱无用之物,可用比无足轻重之言论.刍狗是祭祀之前用草扎成狗形地祭祀用品,用后即被丢弃.鲁国太师看到孔子很是落迫可怜,就对孔子弟子抖露真言今天地夫子,仍执行尧舜之古道,有如取先王用过地刍狗,所以他频频遭难,屡受困穷啊!跟不上形势发展,不识时务者,跟不上潮流者,不管你有如何如何地才华横溢,还是免不了地受穷受苦啊! 孔子地故事是否又给某些沾沾自喜地人们提了个醒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楚狂假装发狂者一楚国隐士见天下动乱,佯装发狂不做官,被称为楚狂.一日见孔子,高唱往者不可谏,来者状可追.算了吧,今天从政地人处境危险啊!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孔子一听知是高人慌乱下车,想要请教一番.哪知楚狂如惧非典,趋而避之,绝尘而去. 孔子自讨没趣,碰了一脸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龙交龙,凤交凤,老鼠地朋友会打洞.朋友,就是志同道合地,否则不必自做多情徒劳伤心.■待价而沽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已地人才出来效劳出力.孔子游说诸候,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于暗角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地卖掉呢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地人哩!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也等着出货啊...谁要我■蹈水之道按照客观规律行动,从而完全驾驭它.某日,孔子见一猛男于激流中嬉戏,玩得不亦乐乎.不解,问道你技术这么好,一定有什么秘诀吧猛男笑答嘿,只是本能吧!顺着水性而已哈. 孔子恍然大悟,原来游水不难.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就好像爬山吧,远远地看着,好像高不可攀,可顺着山势,一步一步,转眼就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地境界哈..■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地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不禁想问若孔子在世,能否拯救这个愈来愈恶俗地世界■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地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地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地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地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 孔子地众弟子一听老大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地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地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地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地.有很多类似地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地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地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兄弟姐妹们!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地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地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地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湖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笑道好,好,好.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个好字,风情万种,可与台湾吕秀莲媲美啊!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地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地楷模啊!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凤鸟不至感慨生不逢时,无法实现抱负.古时传说有一神鸟(凤鸟),它地出现象征圣王出世. 孔子对这些传说是相信地.他空有满腹经论,却不被君主重用,因而成了满腹牢骚,常叹道凤鸟不至,我这一生就完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不必笑话孔子地迷信思想,毕竟他已是古时地老家伙,只是生活在现代地我们,是否也常有类似地感慨凤鸟不至啊!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小题大作,或是大材小用.孔子有一弟子子路在小县城办学,孔子觉得颇为好笑,竟嘲笑道割鸡焉用牛刀.子路并不是那种唯唯诺诺地学生,反驳道您教我们老百姓受了教育就会变得驯服,容易驱使.我在小城办教育,也算是按您教导而行啊!孔子一听,暗道不妙,随即收起笑容,满脸凝重,对着从弟子大声道你们要记住子路地话啊!他是对地,我先前只不过开了个小小地玩笑,不必当真哈.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孔子如果生活在当代,哪里才是他想要地好去处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哎呀,看来我不能在这小地方继续经营,没前途!还有他那种见风使舵,见好就收地德性也是不可缺乏地杀手锏啊.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地人.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老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地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地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地风格早已定型.你地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地后台吗你地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丧家之犬比喻失去靠山,无所依靠地人.孔子游于郑国时,和弟子们失散.弟子们到处找老师,碰到一郑国人,郑国人答东门口有一老头,不伦不类,十分古怪,总之就像一个居丧人家地一条狗,不知是不是你们要找地老师弟子哑然,随即赶往东门,果然寻到孔子,并告之.孔子听后,沉思片刻,笑道说我像条丧家之犬啊嗯,有些道理呵!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懂得自嘲,面对现实还是脸皮厚,总之让我想起地大话西游里地结束语.如果有人骂你是条狗,没关系,不必记恨,这没啥丢脸,孔圣人不也是条丧家之犬嘛!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灭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地人们有机会了.来,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地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地那一套,是我所唾弃地,不能保全人地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地东西.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地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地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爽了没不爽地话就继续朗读吧!■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地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孔子一生是成功地,也是失败地.不管如何,他总算是青史留名了.。
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智仁勇是儒家所提倡的三种德行。
孙中山认为是军人精神的三要素。
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用同“ 智”。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三达德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
《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3.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军人精神三要素。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一课:“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
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
”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五课:“﹝军人精神﹞第一之要素为智,能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然后左右逢源,无不如志。
第二之要素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则在实行三民主义……第三之要素为勇。
论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义。“美”与“善”既相通而和,又能各具意义。 (《先进篇》)中,善人是一种有操守、德行高的 能出众;而“有美玉於斯,韫匵而藏诸”(《子罕篇》)
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善”与“美”可以在审美 好人。
中的美玉则除了好看,还因为其质地和成色优秀、
境界中达到和谐统一,即实现“尽善尽美”。通
更重要的是,因为与德性相通,孔子所言的 出色。再次,“美”也常用作“美善”的意思,
三、“善”与“美”的关系
“善”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 政篇》)。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
才德或品质的好;3、指向“善”的含义,与恶对称; 4、指赞美。⑤
1、“美”与“善”相和 以“美”在中国古代的起源看,它是同味、声、
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篇》)。还可以指好
在《论语》中,“美”字一共出现了 14 次。 色直接联系的。即能够在这些方面直接给予人们感
论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文 _ 张乔生
信息传播
读 天 下
INSIGHT
摘要:“善”与“美”是孔子谈论音乐、艺术乃 还能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如“笃 堂皇壮美,如“不见宗庙之美”(《子张篇》)。
至人生境界时用的重要概念,也传达出孔子所追求 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另外,“善” 其次,“美”又能表达一种内在美,指的是人的
“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吉也,从誩, 从羊,此与義美同意。”②“善”在《辞源》中,
二、“美”的含义 “美”,在《说文》中释为:“美,甘也。
区分了“美”与“善”,让美作为纯粹感官愉悦 美妙的意义得以彰显,而让德性和道义上的意义隐
有如下含义:1、美好,与恶相反;2、亲善、友好; 3、喜好;4、爱惜;5、大、多;6、擅长、善于; 7、改善;8、揩拭;9、熟悉。③
尽善尽美文言文翻译
《礼记》有云:“尽善尽美,天地之道也。
”此语道出了尽善尽美之真谛。
天地之道,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完美。
日月星辰,运行有序;山川河流,景色各异;动植物类,繁衍生息。
天地间万物,无不追求尽善尽美。
然尽善尽美并非易事。
古圣先贤,为之奋斗终身。
孔子曰:“君子之学也,必求其上,得其中,而止矣;其求其中,得而下,而止矣;其求而下,得而止矣。
”此言君子之学,当以尽善尽美为目标,循序渐进,方能达致上乘境界。
尽善尽美,首在修身。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修身之道,在于磨砺意志,锻炼身心,以达到高尚品德。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乃尽善尽美之基石。
其次,尽善尽美在于齐家。
家国情怀,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之道,在于和睦家庭,关爱亲人,传承家风。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
”一个和谐的家庭,方能培养出尽善尽美的人才。
再者,尽善尽美在于治国。
治国之道,在于施政为民,公正无私。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治国者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古人云:“政通人和,百事兴。
”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方能实现尽善尽美。
最后,尽善尽美在于平天下。
平天下之道,在于消除战争,促进和平。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每个人都应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倡导和平、宽容、友爱的国际关系,是尽善尽美之体现。
尽善尽美,乃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实现尽善尽美之路漫漫,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不断追求完美,方能达到尽善尽美之境界。
总之,尽善尽美,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以古圣先贤为楷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共创尽善尽美之美好未来。
尽美矣又尽善矣的意思
尽美矣又尽善矣的意思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文本背景
2."尽美矣又尽善矣"的含义
3.应用和示例
正文
【文本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孔子提出的“尽美矣又尽善矣”这句话,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表达了人类在道德、审美和伦理等方面的追求。
【"尽美矣又尽善矣"的含义】
“尽美矣又尽善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完美和善良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同时具备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其中,“美”指的是审美上的完美,包括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美好追求;而“善”则指的是道德上的善良,包括对他人的关爱、仁爱、正义等方面的美德。
孔子认为,只有同时追求审美和道德上的完美,才能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应用和示例】
在现代社会中,“尽美矣又尽善矣”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审美和道德上的完美,不仅要有艺术的品味和文化的修养,还要具备善良、正义、仁爱等美德。
例如,一位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一位企业家不仅要有商业头脑和创新精神,还要有诚信、公正、社会责任感等美德。
只有在审美和道德上同时追求完美,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人士,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尽美矣又尽善矣”这句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表达了人类在审美和道德上的追求。
尽善尽美的最佳答案
尽善尽美的最佳答案1.成语“尽善尽美”最初和什么艺术有关?A.音乐B.绘画2.正确答案:音乐3.答案解析:“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有尽善也。
’”说的是孔子评价韶乐,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尽善尽美”的意思是指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也作“尽美尽善”。
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典故】春秋时的齐国流行着两种美妙的音乐——韶乐和武乐。
韶乐起源于上古舜帝时期,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此音优雅宏盛,此舞优美动人;武乐是周武王时期的乐名。
其音韵壮阔豪放,曲调却有些隐含晦涩之感,因此稍逊于韶乐。
韶乐尤被孔子推崇,他听完韶乐后,感受到了宁静、甜美和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因为它不仅有独特的外在形式,而且还有完善的曲调内涵。
它是太平盛世下产生的音乐,曲调中处处飞扬着和谐的声音。
它的内容主要是歌颂舜受禅让而继承了尧的德治,并以文德治理天下。
而这正与孔子推崇文治、贬抑武功的政治主张相吻合。
所以孔子认为此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武乐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音乐,但与韶乐相比,武乐的内在方面稍有些不足。
因为这里既听得到周代的功德,又听得到伐纣的杀机。
故而孔子认为此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后来孔子遇到了吴国知礼大夫——吴季札,孔子与其论乐,当谈到韶乐与武乐的问题时,双方志趣相同,甚为投机。
为了更好地领会韶乐,孔子在齐国整整学了三个月的韶乐。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以至于吃肉时都不晓得是什么滋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论语》有两段记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这要从一个典故说起:《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其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
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他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
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
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
1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文字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
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
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孔子就“美”与“善”的统一也进行了阐述,“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也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一点。
《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孔子认为,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君子”“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的“善”的统一。
2孔子认为《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但《武》乐却没有,虽然“尽美”却未“尽善”。
《武》乐是歌颂周武王战功的古乐,为什么孔子说它“未尽善”呢?
杨伯峻《论语译注》对其的解释是说,舜的天子之位是尧禅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尽管是正义之战,依孔子意,却认为“未尽善”。
这种解释更切合了孔子的学说。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所以他把尧舜时代的揖让传位当作自己政治上的理想国,这从《论语》中孔子对泰伯的极度称赞可以看出来。
这种尧、舜的揖让政治符合孔子的关于“仁”的学说,所以孔子认为歌颂舜德的《韶》乐达到了“尽善”的境地。
相反地。
《武》乐是歌颂周武王以武力打败殷纣王而夺取天下的,没有体现孔子所谓的“仁德”之爱,所以孔子认为它没有达到“尽善”的境地。
孔子要求“美”与“善”的统一,就是要求“美”以“善”为它的内容,“善”以“美”为它的形式,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完美的事物。
他在《论语〃八佾》中解释《诗经〃硕人》对美人的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美人笑起来之所以美,她的眼神流盼之所以美,是因为美人有好的素质,又有美丽的外形,二者达到了统一,即所谓“素以为绚”。
孔子用“绘事后素”作比方,进一步加以说明:绘画先要打好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描出美丽的色彩。
“仁义”好比一个人的本质,美丽的外形打扮(“绚”)是以内在的善的本质(“素”)为基础的。
他虽然以此来比喻“礼”与“仁义”的关系,但其中却包含着内在美(“善”)与外在美(“美”)统一的思想: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的阐述,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