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学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守恒的条件和意义。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
2. 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动能公式KE=1/2mv^2,势能公式PE=mgh。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系统中,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加势能)保持不变。
4. 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做功为零。
5. 守恒的意义: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机械能守恒定律。
2.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展示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化的例子,如摆钟的上下运动,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机械能守恒问题,如抛体运动、滑块下滑等,引导学生运用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实例分析和练习题的解答情况,评估他们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机械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与其他能量形式(如热能、电能等)之间的关系。
2. 能量守恒定律: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关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案第一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简单问题的计算1.2 教学内容机械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证明1.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机械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变化通过实验演示机械能守恒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利用数学方法证明机械能守恒定律,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第二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2 教学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简单运动中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复杂运动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物理实验设备,模拟复杂运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3.2 教学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直线运动中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利用物理实验设备,进行力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四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2 教学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工程问题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五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2 教学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综合应用5.3 教学方法通过综合案例,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物理实验设备,进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六章:非保守力与机械能守恒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非保守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非保守力作用下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非保守力作用下的机械能守恒问题6.2 教学内容非保守力的定义与特点非保守力作用下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非保守力作用下的机械能守恒问题分析与计算6.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非保守力的概念及其对机械能守恒的影响利用数学方法分析非保守力作用下的机械能守恒条件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非保守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问题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碰撞问题的能力7.2 教学内容碰撞问题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弹性碰撞中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非弹性碰撞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碰撞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利用物理实验设备进行碰撞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碰撞现象结合数学方法与计算机软件,模拟碰撞过程,加深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地球物理学问题的能力8.2 教学内容地球物理学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地球内部运动中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地表运动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通过地球物理学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物理实验设备,模拟地球内部与地表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九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2 教学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其他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物理实验设备,模拟相关科技领域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十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综合应用练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拓展10.3 教学方法通过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物理实验设备,进行模拟实验与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为十个章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学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学案机械能守恒定律学案7.8《机械能守恒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能的概念,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重点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体会机械能的概念,体会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知识链接】1.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与其所处乘积叫重力势能能。
定义式Ep_________,是标量,具有相对性,只与位置有关,是状态量。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WG=___________,WG是过程量,决定于始末位置,与路径_________。
3.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弹力决定的势能叫________,是标量,是状态量。
弹力做功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W弹=___________,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少,数值对应相等。
4.动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Ek_________,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也有相对性。
5.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做的_________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W 总=_________________ 思维要点:__________________。
(1)明确对象和研究过程,找出____、______状态的速度。
(2)_________分析(包括重力、弹力等),明确各力做功的________。
(3)注意运动的_______性,明确各阶段外力做功的情况【学习过程】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1.阅读教材75页,列举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实例,课上交流2.阅读教材75页,列举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实例,课上交流3.什么是机械能?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机械能。
结论:以上实例表明,通过______做功或________做功,机械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尝试应用1】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最终学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主讲人:崔人杰一.机械能的定义1.定义:物体由于做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叫机械能。
用符号E表示,它是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统称。
2.表达式:E=E K+E P3.注意:①机械能是即时量,物体在某时刻的机械能等于此时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②机械能是标量。
没有方向,只有大小,可有正负(因势能可有正负)。
③机械能具有相对性,因为势能具有相对性(须确定零势能参考平面),所以机械能也具有相对性。
另外与动能相关的速度也具有相对性。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①确定好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弄清楚物理过程。
②分析系统所受各力的情况及各力做功的情况(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做功因素)。
③除系统内的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系统机械能守恒。
【例一】在下列实例中,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的是( )A.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
B.小球落在弹簧上,把弹簧压缩后又被弹起。
C.沿光滑曲面自由下滑的物体。
D.起重机将重物匀速吊起。
【例二】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A和B,在同一高度处,A物体自由落下,B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则它们到达地面时(空气阻力不计)( )A.速率相同,动能相同。
B.B物体的速率大,动能也大。
C.A、B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都守恒。
D.B物体重力所做的功比A物体重力所做的功多。
【例三】一根长L=0.4m的细线拴着一个质量为m=0.2kg的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经过最高点时速度为3m/s求①小球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②线所要承受的最大拉力;【例五】如图所示,把一把内壁光滑的细圆管弯成3/4圆周形状,且竖直放置,圆周半径为R。
管口A竖直向上,管口B水平向左,一小球从管口A的正上方h高处自由落下。
①若小球恰能到达细管最高点B处,则小球下落位置到A点高度h是多大?②若小球到达B处时对管恰好没有弹力,则小球下落位置到A点高度h是多大?③若小球到达B点后又从空中飞落进A口,则小球下落位置到A点高度h是多大?【例六】用一根长L的细线,一端固定在项板上,另一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定义及分类2.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4.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5. 实验探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复杂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受机械能守恒的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及守恒原理。
2. 讲解机械能的定义及分类,阐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3. 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4. 运用实例分析,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5. 安排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 总结归纳: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 评价内容包括: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验操作技能等。
3.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 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2.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分类,阐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篇一: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能力目标: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德育目标: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通过ppt的事件提出问题迪斯尼乐园的过山车情景,请问:“一辆滑车在下滑过程中,既然没有什么动力,为什么每次总能如此准确的完成一连串有惊无险的动作呢?”知识回顾①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形式的能?它们各是如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决定?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③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①本章我们学习了以下几种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②动能定理的内容是:物体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即:W总?112mv2?mv12221?mgh2 ③重力所做的功和物体重力势能之间变化的关系为: WG?mgh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且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做的功.相反,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教师总结:①同学们要注意动能定理中动能的变化量是末动能减去初动能,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之间关系式中初位置的重力势能与末位置重力势能的差。
②引入: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属于力学范畴,统称为机械能,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机械能的问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4.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2.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索机械能守恒定律。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和守恒现象。
2. 讲解: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设备,收集实验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微观机制。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物体自由下落、抛体运动等。
2. 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与其他物理学定律的关系,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七、课堂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 布置一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提出疑问和建议。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习题和应用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关于《机械能守恒》的教学教案

关于《机械能守恒》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 掌握机械能守恒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守恒的概念2.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3. 机械能守恒的计算方法4. 机械能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实验操作: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守恒的概念、条件、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难点:机械能守恒的计算方法,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机械能守恒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能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实验验证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条件,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计算:讲解机械能守恒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性计算。
4. 应用:分析机械能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5.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能守恒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能守恒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机械能守恒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机械能守恒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介绍机械能守恒在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如天体物理学、生物力学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学生使用的教材,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
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能转化现象,引发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3. 案例分析:分析多个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定律的应用方法。
4. 实验演示: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能量的转化过程。
5.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2. 实验器材: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方便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教案编写:教案编辑专员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方法。
3. 熟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操作步骤。
难点:1. 判断系统中哪些能量是守恒的。
2. 处理复杂的机械能转化问题。
3. 在实验中准确测量和计算机械能的变化。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基础。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加深对机械能守恒现象的理解。
4.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得出过程;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任务一、探究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放课件),让学生试着分析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下面几种情况动能和势能是怎么转化的?猜想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学生看完每一副图片后,相互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教师点评】上面几种情况都是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如果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任务二:演示实验实验一:如图,用细线、小球、铁架台等做实验。
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A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记住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C点。
如PAO点B点的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
可见,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系统内,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保持不变。
实验二:如图,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振子静止时在o点,把振子拉到A点放手后,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面问题:①、每次小球是否都能回到A点?都有哪些力做功?②、小球从A点到0点以及从0点到A点的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是怎样转化的?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N任务三、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1.如图,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经过某高度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到某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试分析在运动过程中小球受什么力?哪些力做功?并写出小球在A点时的机械能E A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E B,由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探究E A和E B的关系。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练习本上进行推导,推完后相互交流意见。
《科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导学案

《科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
3、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
2、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和方法。
三、学习难点1、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2、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
四、知识回顾1、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表达式为$E_{k} =\frac{1}{2}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表达式为$E_{p} = mgh$,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定理合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为$W_{合} =\Delta E_{k}$。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表达式为$W_{G} =\DeltaE_{p}$。
五、新课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一些物体的运动现象,比如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等。
在这些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会发生相互转化,但总机械能似乎保持不变。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律来描述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1、只有重力做功例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2、只有弹力做功例如,物体在弹簧上的振动。
3、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例如,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
八、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测量物体下落过程中某一时刻的速度和高度,计算出此时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比较动能的增加量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是否相等,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
3. 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机械能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
4. 应用实践:布置任务,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机械能计算方法的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与条件的理解,以及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实例分析报告。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PPT、实例分析、练习题。
3. 仪器设备: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重物、计时器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
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新课(20分钟)、案例分析(15分钟)、应用实践(10分钟)、总结(5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反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2. 实验装置及原理。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5.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原理。
2.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阐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3. 演示实验:展示实验装置,讲解实验原理,进行演示实验。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9. 课后反思与评价: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装置: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所需的装置。
2. 教学课件: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关于《机械能守恒》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2)掌握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3)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感受机械能的转化;(2)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机械能守恒;(3)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2)加强能量观念,认识能量转化的重要性;(3)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机械能守恒的定义(1)解释机械能的概念;(2)阐述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2 机械能守恒的判断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机械能的转化;(2)介绍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
2.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1)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能守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机械能守恒的概念与判断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机械能守恒的判断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感受机械能转化;(3)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机械能守恒;(4)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2)运用物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3)借助于物理仿真软件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话题:讨论生活中的机械能转化现象;(2)讲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与判断方法;(3)运用实例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4)开展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5)总结与评价。
5.2 时间安排(1)第一课时:介绍机械能守恒的概念与判断方法;(2)第二课时: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第三课时:开展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关注学生对机械能守恒概念的理解;(2)实例分析:检查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判断方法的掌握;(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4.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与应用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2.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实验中误差的分析与处理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增强学生的理解。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为什么需要研究机械能?2. 讲解新课: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应用。
3. 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4. 实验环节:布置实验任务,讲解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情况。
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数据处理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能概念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针对性。
2. 在实验环节,加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掌握实验方法。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学难点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教学方法演示法、演绎推导法、分析归纳法、交流讨论法;教具单摆,弹簧振子,铁架台,弹簧,铁锤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活动:前面已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2.教师活动:确定学习目标;二、进行新课1.机械能的概念E表达式:E=E K+E P2.动能与势能的转化趣味实验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请一同学,单摆摆球从同学的鼻子处开始摆动;提问:球会不会砸到同学的鼻子学生:不会;演示完一遍,提问该同学,砸到鼻子了吗该生:没有;在事先画好的黑板上再次演示该实验,如下图甲,可清楚看到,球摆到和释放时一样的高度;在悬点的下方某处挡把尺子,猜想:还会再上升到原来高度吗有的学生:会;有的学生:不会;演示完,球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能量守恒;提问: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对小球能做功;演示实验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提问:这个实验是哪两种能量之间的转化学生:弹性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演示实验3: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提问: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转化学生: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发生了转化;过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和是否真的保持不变下面我们就来定量讨论这个问题;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1描述这四种情况:自由落体运动、沿光滑斜面下滑、沿光滑曲面下滑、单摆摆动;在运动过程中,不计一切摩擦和阻力;现在以最简单的自由落体为例推导;2推导过程:第一步: ∵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A 点的机械能等于12121mgh mv + B 点的机械能等于22221mgh mv + 第二步:证明EA=EB 由动能定理得: W 合=W G =2221mv -2121mv 又据重力做功得到: W G =1mgh -2mgh第三步:由分析可知,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所以A 、B 两点的机械能相等; 即:1212222121mgh mv mgh mv +=+第四步:由于A 、B 是任意两点,所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但总的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即守恒;3图中其它3种情况,通过分析,也是只有重力做功,故机械能也守恒;3.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2表达式:或E2=E13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推广1:物体只受重力,且只有重力做功推广2:物体除受重力外还受其他的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从定义角度:E=E K +E P从做功角度: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4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弹性势能:由弹力的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系统5练习A .起重机匀速吊起重物B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C .水平弹簧振子D .拉一个物体沿光滑斜面匀速上升E .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F .铅球在空中做平抛思考与讨论:一小球在真空中自由下落,另一个同样小球在粘滞性较大的液体中匀速下落,它们都由高度为h1的地方下落到h2的地方;在这两种情况下,重力所做的功相等吗重力势能的变化相等吗动能的变化相等吗重力势能各转化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学生回答结论:重力势能减少了相同的量,但是左图里,势能完全转化成了动能,右图中,势能转化成了内能;4.例题与练习例1.用细线连接一个小球,绳长L,最大偏角θ,求小球到最低点的速度忽略阻力,以最低位置为零势能面;解: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设最低位置为零势能面,最高点为初状态;初态机械能: EK1+EP1=mgh=mgl1-cos θ末态机械能: EK2+EP2=1/2 mv 22 即: mgl1-cos θ =1/2 mv 22 解得:v2=)cos 1(gL 2θ-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和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中的受力情况,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3、分析运动的始末状态,选定零势能参考面,确定物体在始末状态的机械能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例2. 如图所示,下列四个选项的图中,木块均在固定的斜面上运动,其中图A 、B 、C 中的斜面是光滑的,图D 中的斜面是粗糙的,图A 、B 中的为木块所受的外力,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图A 、B 、D 中的木块向下运动,图C 中的木块向上运动;在这四个图所示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解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的作用,或者还受其它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依照此条件分析,ABD 三项均错;答案:C;课堂小结:1、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2、机械能守恒定律:a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机械能保持不变b 、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2112222121v m h g m v m h g m +=+3、表达式:或:EK2+EP2 = EK1+EP1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中3、4题;课后反思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本节知识点包括: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板书设计一、机械能表达式:E=E K +E P二、动能与势能的转化三、推导过程∴A 点的机械能等于12121mgh mv + B 点的机械能等于22221mgh mv + 由动能定理得: W 合=W G= 2221mv -2121mv 又据重力做功得到: W G =1mgh -2mgh 所以有:1212222121mgh mv mgh mv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2表达式:或E2=E13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推广1:物体只受重力,且只有重力做功推广2:物体除受重力外还受其他的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从定义角度:E=E K+E P从做功角度: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4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弹性势能:由弹力的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系统五、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和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中的受力情况,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3、分析运动的始末状态,选定零势能参考面,确定物体在始末状态的机械能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
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姓名
【复习目标】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2.能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及其转化
【复习重点、难点】
1. 能正确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抓基础
课前学生复习课本
67-73页,
二、课堂过程
1、基本概念回顾
练习:1、模仿范例说明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
范例:静止在桌子上的钢笔具有重力势能,是因为钢笔有质量也有高度;⑴在水平轨道上行驶的火车具有___
_,是因为;图例概念如图,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
如图,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
如图,物体由于而具有
的能叫。
影响因素
机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