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2)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短文,要求涵盖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历史思维。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一系列与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图片,以及当时英国舰队侵略中国的画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氛围。
-分析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对比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探讨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课堂互动:
-设计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战争影响,培养合作精神和多角度思考能力。
3.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会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对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进行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将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置身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以及鸦片战争的起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林则徐的禁烟令和英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3.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历史事件的国际背景和影响;
4.学会尊重历史,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偏激、不盲目;
5.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具体措施包括:
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将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作业可以包括撰写心得体会、论文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同时,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教学的引入:本案例通过引入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成功地创设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具体措施包括: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二)课标分析根据课标,识记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对于中国社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阅读相关史料,把握三元里抗英的斗争事迹的性质与历史意义;概述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探讨其认识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专题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专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
自此,以“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和“华夏儿女的救亡图”存为两条主线的近代史由此展开,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即战争爆发的深刻历史大背景(根本原因);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以全球史观作为认识鸦片战争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民族复兴范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影响1) 林则徐 《四洲志》魏源 《海国图志》徐继畲 《瀛寰志略》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影响2)【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6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因---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 (冲击---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应---应对) 根本原因: 农业文明VS 工业文明 直接原因:“林则徐禁烟” 基本过程 战争结果: 《南京条约》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 基本过程 战争结果: 《北京条约》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列出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并分析这些战役的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阐述它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4.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关天培等,选择一位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人物传记,介绍其生平、事迹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少于800字。
4.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战争背景、主要战役、重要历史人物、条约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形式不限。
5.结合课堂讨论和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贡献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1000字。
4.讲解相关条约的内容,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影响、重要战役等。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全班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2.教学目的:
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2.难点:
(1)理解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
(3)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相关知识,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重要性,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等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影响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存在一定困难。
(4)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学案 第16课 天朝的“倾斜”---通过近代大运河看《两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1、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分析理解其影响。
新课讲解一、 觊觎天朝—析鸦片战争之因请同学们结合教材90页-91页内容和上面这个时间轴,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摘编自《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在我们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如果不是英国,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至于重点是鸦片、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回答1.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2. 鸦片战争的借口:思考: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这场中英之间的战争能避免吗?二.风雨天朝---历鸦片战争之程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材料: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摘编自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目的:三.天朝梦碎---感鸦片战争之殇(一).思考:你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是技不熟也。
——摘编自林則徐《致姚椿、王柏心》 (1842) 材料二:(大清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程。
3.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比较世界中国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时代01封建社会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0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0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军事力量船坚炮利,战斗力强作战能力低下外交政策争夺殖民地闭关自守,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1.第一次鸦片战争(1)直接原因:虎门销烟⎩⎪⎪⎪⎪⎪⎨⎪⎪⎪⎧①原因: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去广州严厉禁烟。
②经过: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2万多③影响⎩⎪⎨⎪⎧ a.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b.英国认为这损害了英国利益,议会通过决议批准对华发动战争。
(2)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1843年《虎门条约》、1844年《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英、美、法等国从中国获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提出修约,遭到拒绝。
(2)过程:1856-1860年,英法出兵,美俄帮凶。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3)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①等大量权益。
②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
③《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与俄国签订,使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1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先进的资本主义打败落后的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时空观念:结合教材、运用地图,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始末。
3 .历史解释:利用多种史料,探寻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理解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的意义和局限性。
4.家国情怀:运用教材,概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学习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时空定位】r —太平大阊运动II算片我争:第二次色片战争中法故争甲午中U 战X 八网收军侵华..., ......... 4 ...................... 4∙∙∙∙4 ...... 4 ............ ............+......4 .......................... 4—F .. (II)1840∣A42IftSIIR56I8601864 18InIHHS1894IR95IOoo1(M)1(年)【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经济方面: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思想文化方面:列强肆意破坏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教育的近代化。
【名词解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论文:
a.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b.两次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
c.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d.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扩张
4.结合所学内容,为我国政府制定一份关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政策建议,字数不少于800字。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战略、战术失误及其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主权、领土、关税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5.进行一次课堂演讲,主题为:“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汲取的历史教训”,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时长控制在5-8分钟。
6.制作一份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思维导图,涵盖战争背景、过程、影响等关键信息,要求条理清晰,便于理解。
4.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避免类似历史悲剧的重演。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主要战役和结果。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
两次鸦片战争第一部分课标解读,聚焦学习内容第二部分紧扣教材,自主预习部分一、两次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面对愈演愈烈的,1839年,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将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史称。
此举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的决心。
此事被英国作为了发动的借口。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9世纪50年代,英国等侵略者为进一步,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1856年,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三)两次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影响1.《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从此成为的开端。
2.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和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二、开眼看世界(一)背景:鸦片战争前后,皇帝和高层对“岛夷”情况一无所知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愚昧和。
(二)概况1.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等书稿,供时参考。
2.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
这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福建布政使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一书,该书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著作。
(三)意义、、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的主张。
第三部分独立思考,材料分析部分材料1:思考1:表格中反映出什么问题,其原因是什么?材料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者,十室而九”…思考2:通商口岸开放后民众大量购买洋布说明了什么?材料3: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思考3:从经济角度思考,自然经济基础下农产品呈现什么趋势?第四部分随堂小练,巩固提升部分『随堂小练』一、选择题:1.费正清在《鸦片的动力》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关注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简答题: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涵盖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影响等方面,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工业革命、鸦片贸易、林则徐禁烟等。
2.鸦片战争过程: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南京条约的签订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鸦片战争的后续影响,英法等国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4.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等。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主要战役、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领土割让、赔款、通商口岸开放、关税自主权丧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
-鸦片战争为何爆发?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何关联?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二,进入本课的第二个子目,两次鸦片战争,在这里,我通过给学生材料,材料里有后面19世纪初期几年的英国走私鸦片到中国的数量以及一个表格,表格是反映英国输华总值和中国输入英国总值,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中英贸易出入超情况中国是属于出超的,也就是贸易顺差,这个中国在对外贸易当中是处于有利地位的,但是相反的,英国是入超,属于贸易逆差,这是不利的,所以他们就是为了弥补这个贸易空缺所以将鸦片这个恶习传到中国,在中国沿海地区走私鸦片,(这里可以给学生解释出超,入超的意思),鸦片传到中国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不仅弥补了英国的贸易空缺,还带来了极大的利润。所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我归纳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因为之前已经大概点到过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中国成为他们垂涎欲滴的对象,所以他们要找到市场,,还有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目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两次鸦片战争,熟知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等史实,所以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重复学生已经熟悉的基本史实。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对某些理论的理解能力有较大提高,所以这节课重点放在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反思。在此,应借用图片、视频、材料、等创设情境,使其学生身临其境,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展现当时战争的场面,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氛围。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为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本课第一子目,主要讲述战前西方国家社会和中国社会的不同,指出西方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并积极扩张海外市场,而中国仍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第二子目,主要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概括,如时间,直接原因,签订的条约,影响等等。第三子目,讲述开眼看世界的几位人物,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洞悉国内腐败封闭自守而外国先进的事实,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图自强的史实。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说明:西汉时期,儒家逐渐成为西汉国家哲学,司马迁将孔子称为至圣之人。
面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盲从孔子。
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为改制创教的“制法之王”。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李大钊等人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总而言之,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依据表格中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历代对孔子评价不同但都突出其作用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孔子评价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第16课错位文明的相处之道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等,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教学重点:强调错位文明在鸦片战争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文明差异导致的历史冲突。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错位文明的相处之道。
2.难点:分析鸦片战争背后的中西方文明差异;理解错位文明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作业中,提高历史素养。
4.作业评价要公正、客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1)鸦片战争背后的中西方文明差异有哪些?
(2)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3)错位文明相处之道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讨论质量。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巩固。
2.教学方法:教师设计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历史奥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错位文明的相处之道两次鸦片战争”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掌握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3.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1856-1860)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梳理,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了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
难点1.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关键词汇和人物;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并带领学生热身。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25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第十四章,课堂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教师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说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
3.教师让学生翻阅教材,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关键词汇和人物。
第三部分:思考探究(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并由教师进行引导和辅导。
第四部分:练习巩固(2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由教师进行梳理和分析。
第五部分: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和研究两次鸦片战争,写一篇有关两次鸦片战争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讨论和提问的参与度;2.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3.学生课后写的有关两次鸦片战争的文章的质量。
七、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电子资料等渠道加深对两次鸦片战争的了解,并结合历史时期的全貌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2.学生可以了解并分享相关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继承和现实意义,启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和思考。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材料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
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
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
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试解释上述材料中,为什么会对那次战争有不同的称谓?材料一“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材料二“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
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摘自《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问题一:请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乾隆皇帝及林则徐的观点。
材料三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二: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这一叙述进行解释。
材料一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三: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这一叙述进行解释。
材料二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三中国士大夫便逐渐了解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中心主义的荒诞性。
帝国的朝贡体系崩溃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被迫纳入到新的等级性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材料四以往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的结果......19世纪以后出现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先进”与“落后”的文明涵义已被资本主义形态下的奴役和被奴役的经济涵义以及侵犯主权与丧失主权的政治涵义所取代。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原因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讲解、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1.选择题:围绕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设计10道选择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简答题:设置2-3道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3.论述题:让学生结合所学,论述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1.必做题: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2)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轴,标注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加深对战争过程的理解。
2.选做题:
(3)针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启示。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评价与反馈:
(1)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这部分历史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分析历史影响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2.引导学生从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和启示等方面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掌握鸦片战争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史实,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3.能够运用史料,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性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平凡人的努力和奋斗构成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场面、历史图片和相关文献,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会发生?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习目标]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1)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1)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5)社会矛盾: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问题思考材料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思考根据材料说明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提示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①原因: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每年流失大量白银,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②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损害了其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概况①时间:1840年-1842年8月29日。
②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3)后续①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②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③影响: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历史遗留:英国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②根本原因: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③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被拒绝。
问题思考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
(2)过程①1856年10月,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③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
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①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睁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知识图示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注意图示中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空间,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应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列强的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大到北方口岸和北京,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针对练“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是指()A.黄巾起义B.安史之乱C.第二次鸦片战争D.鸦片战争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它”发端于广东,最终进入华北且攻占过北京,性质是外来侵略,故C项正确。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针对练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故B项正确。
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应用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虎门销烟,其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英国人马尔丁说:“鸦片贩卖者腐化了、降低了和毁坏了不幸福的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还毒杀了他们的身体。
鸦片贩卖者时时刻刻向贪婪无厌的吃人神贡献新的牺牲品,而充当凶手的英人和服毒自杀的华人,就彼此竞争,向吃人神的祭台上贡献牺牲品。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应用根据材料说明鸦片输入的危害。
提示摧残了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降低了人们的道德底线。
林则徐禁烟运动中的爱国情怀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一方面唤醒了当时的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
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
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针对练在福州一纪念馆的檐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
”楹联歌颂的是()A.魏源B.林则徐C.文天祥D.郑成功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焚毒冲云霄”可知,该楹联歌颂的历史人物与禁毒相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
1.(P91)思考点: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提示鸦片战争之前,英法美等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向海外扩张;而此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落后腐朽、阶级矛盾激化,因此,地大物博、封建落后的中国必然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
2.(P93)学思之窗: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提示(1)马克思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站不住脚的。
(2)马克思认为中国人民的“反抗”是英国的侵略所引发的,具有反侵略的正义性。
3.(P94)问题探究: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清政府拒绝修约的合理性。
提示条约明确规定“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
1.1839年3月,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名学子入贡院“考试”,试题中包含的问题有“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
由此可知()A.禁烟已成为社会共识B.林则徐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C.清末知识界关注社会问题D.林则徐为禁烟运动做准备工作答案D解析A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结合题干中林则徐召集三大书院的学子考试可知这不是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排除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结合题干中关键词“林则徐”“鸦片”“弊端”“禁绝之法”等可得出D正确。
2.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答案A解析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淡化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标准。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
”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结合时间“1840年”可知这与鸦片战争有关,再结合关键词“划时代”可知此处强调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答案为D 项。
4.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
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答案D解析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在对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正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到海外的,故D项正确。
5.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A.割占中国土地B.强迫中国赔款C.开放通商口岸D.破坏关税自主答案A解析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在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故选A。
6.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
”这表明《海国图志》()A.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D.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答案B解析题目中的信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表明《海国图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