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使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经验。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为此,构建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灵魂”。
还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节内容,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
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1.导入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 话音刚落,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分得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 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笑着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2.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山楂(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练习生活化,体验、感悟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太阳()从西边落下.(2)鸟()生活在水里.(3)一个星期()有7天.(4)明天()下雨.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二、让生活数学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活数学化.1.一日活动“数学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学生来学校后,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每班来了多少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家庭生活“数学化”学生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3.社会生活“数学化”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外出参观,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 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论文
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因此,我们要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学生活中的数学;结合生活实际,求解数学问题;活用数学知识,让数学指导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关键词:生活;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01-0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数学这一学科一开始便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而他的产生便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为了让小学数学的教学不在枯燥无味,我们就要重视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引入学习。
这就告诉我们,要打破传统数学的封闭性,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呢?一、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
论文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贾改玲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
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
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
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
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
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
”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数学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可求知识的脑海。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1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勇于创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有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质可供学生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2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然后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一、加工改造教材,激发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加工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出现的“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
我认为,对课本例(习)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不失为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以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工程问题”为例,在例题的教学并进行了适量的巩固练习后,我设计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李敏同学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钢笔,可以买5支,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2支,现在她先买了2支钢笔,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通过对该题的解答,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数学回归于生活
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
C ia d c to In v to H r l hn E u a in n o a in e ad
2 1 g
走 的 路 程 =两 地 距 离 。 出 甲 乙 的 速 度 和 同 给 行 的时 间 , 学 生列 出算 式 , 由算 式 中简 让 再 算 推 导 出解 决 相 遇 问 题 的 公 式 。 让 学 生 再 演 示 背 向 而 行 、 行 与 后 行 、 遇 与 不 相 遇 先 相 等 等 。 节课 在 学 生 的 演 示和 讨论 中进 行 , 整 气 氛 积 极 而 且 热 烈 , 情 趣 与 理 趣 的 交 融 在 中让 课 堂 焕 发 出 了生 命 的 活 力 。
新 的 《 学 课程 标 准 》提 出 : 加 强 数 数 应 学 与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相 联 系 , 学 生 的 生 从
括 经 验 和 已 有 的 知 识 背 景 出 发 , 系 生 活 联
《 学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 老 师 应激 发学 数 “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向学生 提供 充 分数 学 活动 的 机会 , 帮助 他们 在 自主 探 索和 合作 交 流 中 1 学 习 内容 回归 生 活 , 学 生 提 供 有 真 正理解 和 掌握 基 本 的数 学知 识 与技 能 、 为 数 价 值 的 数 学 学 思想 方法 , 得 广泛 的数 学 活动 经验 。 课 获 ” 数 学 知 识 具 有 高 度 抽 象 性 , 些 深 奥 、 堂 教学是 师 生互 动 的活 动 过程 , 一 是学 生生 活 难 懂 的 数 学 语 言 , 常 让 学 生 听 得 云 里 雾 的 一个重 要 经 历 , 常 这个 经 历应 该是 富 有情 趣 是 还 里 , 如 听 天 书 一 般 。 与 小 学 生思 维 的 具 的 , 获 取 知 识 掌握 技 能 的 过 程 , 是 获 得 有 这 也 思 体 形 象 性 产 生 矛 盾 。 抽 象 的 数 学 面 前 学 成 功 体 验 与 自信 的 过 程 , 是 学 生 潜 能 、 在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 到 无 能 为 力 , 而 产 生 恐 惧 感 , 至 厌 维 能 力 得 到 开 发 与 培 养 的 过 程 。 就 是 说 课 从 甚 也 能 情 德 恶 学 习 数 学 。 了 消 除 学 生 此 种 心 理 , 师 堂 教 学 是 实 现 知 识 、 力 、 感 、 育 等 诸 项 为 教 数学 中转 化 、 代换 、 计等 思 想 统 要 从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和 已有 知 识 背 景 出 目标 的过 程 。 发 , 植 一 些 学生 所 熟 悉 的 生 活 片 断 , 这 在 : 中常有 体现 , 多补 少 、 移 把 生活 移 平移 、 多加要 些数 学 语 言 用 一 些 鲜 活 的生 活 场 面 展 示 出 减 等具 体 方法 随处 可 见 。 了帮 助 学生 对这 为 来 ; 学 生 借 助 生 活 中 的 实 际 情 景 来 学 习 些 抽象 的 、 性 的思 想或 方 法有 一 个直 观 的 使 理 数 学 、 解数学 , 导学 生探索 、 考 、 理 引 思 交 了解 , 更好 地 把 握 知 识 的来 龙 去 脉 , 们 必 我 生 , 流 , 而切 实理 解 和 掌握 抽 象 的数 学 知识 。 须 找 出 它 们 的 “ 活 原 型 ” 帮 助 学 生 积 累 数 从 如 在 教 学 “ 遇 问题 ” , 先 让 一 个 学 的 学 习 经验 。 相 时 我 学 生 上 台从 教 室 门 走 到 对 面 墙 壁 , 学 生 让 例 如 , 教 “ 计——最 喜 爱吃 的 水 果 ” 在 统 课 时 , 在 组 织 学 生 对生 活 实 际 、 活情 我 生 了解 一 个物 体 运 动 。 让 两 个 学 生 分 别 从 再 门 和 对 面墙 壁 相 对 而 行 , 同时 走 , 可 可不 同 况 的 调 查 与 统 计 的 过 程 中 , 学 生 生 活 中 用 时走 , 中途 相 遇 , 学 生 了解 两 个 物 体 运 接 触 最 多 的 不 同 颜 色 积 木 代 替 不 同 的 水 让 动 , 解 “ 时”、 相 向 ”、 相遇 ” 数 学 语 果 , 一 块 积木 代 表 一 位 同学 最 喜 欢 的水 理 同 “ “ 等 而 在 言; 并说 出 求 路 程 的 方 法 : 甲走 的路 程 +乙 果 。 搭 积 木 的 实践 活 动 中渗 透 统 计 的 思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组织教学;巧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让所学的数学知识回归自然,用以指导生活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数学教学要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为他们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
1、整合教学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因此,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学会了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整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安排了这样的环节:“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时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的比大约时1︰1……”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
2、捕捉生活素材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北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重量,如:方便面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味袋和包装重5克。
这样,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同时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3、创设生活情境《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小数应用题”时,针对传统应用题教学题材内容封闭,人为编造问题情境,尤其时脱离农村小学生活实际的现状,因此,教学时有必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自己要买文具、教辅用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 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二、精选生活素材,获取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识,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本书有36页,还剩15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析想象、独立思考、组织交流,在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出一本书,边一页一页地翻阅,边说已经看了36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15页没看,怎么能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拢成整本书. 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四、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等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了“有余数除法”后,我们开展“亲子营”活动,要求本班每名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 班级将为大家准备一份点心:“每人一袋牛奶、一盒面包(爸爸妈妈吃大面包,大面包每盒4块装;小朋友吃小面包,小面包每盒5块装). 请大家算一算,自己所在的小组(各组学生数在14人到16人之间)至少要买几盒大面包?几盒小面包?几袋牛奶?”学生对于这一仿真性的探究任务倍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了解本组人数;根据大、小面包的不同包装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每组须买面包的盒数;对不能整除时所出现的商几余几作出合乎生活实际的灵活处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五、学会运用数学,享受生活乐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现代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与简单的数据分析”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和总人数,也可以统计班上同学的爱好、喜欢什么东西、喜欢什么颜色、喜欢看什么电视;还可以统计家里每月的用水、电的情况. 在学习了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超市去帮妈妈买点东西,算一算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在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出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卡片的面积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
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
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
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
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重庆 市 江 津 区高 牙小 学 胡 在 良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我认为应 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 。通过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 ,挖掘生活 中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 内 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数 学教 学 生活 化
一
、
活实际 ,首先老师 可以用 多媒体 出示 到超市 购物 的 画面 ,引起学 生的注意 ,问学生 : “ 我们 去超市买 东西会 用到是什 么?”这 时 有 学生就会 说是人 民币 。这 时候老 师可出示课题 :认识 人民币 。 并说: “ 我们买东 西就要用 到人 民币 , 今 天这节课 我们 就一起来 认 识它 。”这样课 堂就活跃 起来 了,学生发现数 学就在 身边 ,生 活 中充满 着数学知识 ,从 而体会到学 好数学 的重 要性 ,无 形 中就 激 发了学 生学 习数学 的兴趣 和调动 了他们的积极性 。 2 . 在 教材例 题中创 设生活情境 教 师在设计教 学时 ,不 能受教材 的束 缚 , 要 学会灵 活处理教 材 。把教材 内容和 生活实 际有机 的结 合起来 。例 如 :教 《 乘法应 用 题与常 见的数量关 系 》时 ,可 以让 学生课前 收集超市 购物结 帐 时的清单 , 从 清单上 找到单 价 、数量 、总价 ,知 道 已知单 价和数 量 用乘法就可 以算 出总价来 ,让学 生认 识到 “ 单 价x 数量= 总价 ” 这 个数量关 系式 ,这 样就把 生活 中的数学原 型生 动地展 现在课 堂 上 ,使学 生眼 中的数 学不再 是简单 的枯燥 的数学 公式 ,而是富有 情 感 、贴 近生活 ,具 有活力 的东西 。因此 ,把 日常生活 中的问题 置 于教 学 情境 中 ,不 但有 助 于学生 学 习兴 趣与 思 维积 极性 的激 发, 而且 也有助 于提高 学生发 现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3 . 在 练习中创设生 活情境 在 练习过程 中创 造性地对 教材 内容进行 还原 和再创 造,将 数 学 练习融合 于生活 中 ,就可 以使原有 的练 习为我 所用 。如 教 《 认 识 人民币 》 一 课 ,在 学生对人 民币有 了比较深 的认识后 ,练习 中 创 设超市购物 的生 活情境 ,组 织学生进 行小组活 动 ,用学 具 ( 人 民币 ) 按 出示 的物 品标价付 给小组 中的收银员 ,收银员按 标价收 钱 并负责找钱 ,其他 同学评价 他们 的交 易是否正 确。这样 用模 拟 的生活体验把 人 民币的应用掌 握起来 ,让 学生通过 买卖物 品 ,在 生 活中体验知 识 ,起 到 了巩 固知识 的作 用。这就是从 生活 中让 学 生 提炼数学知 识 ,然 后在情境 中巩 固所 学的新知识 ,感受 到数 学
数学感悟与心得体会(通用8篇)
数学感悟与心得体会(通用8篇)数学感悟与心得体会篇1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
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例如:赵曼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赵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
特别之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数学感悟与心得体会篇2在这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特别增加了第3条,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组织教学:出示一个圆形铁圈后,师问:看了这个铁圈,你们想知道什么?(周长)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生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再量出绕铁圈一圈绳子的长度,可以知道铁圈的周长。
生3:用铁圈在桌子边沿滚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滚过的长度,同样可以得出铁圈的周长。
师:你们真聪明!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小铁球转一圈的周长是多少?(师边讲,边演示)生:(疑惑数秒,犯难了)怎么求呢?刚才的方法都不管用了。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整个学习过程是亲切、自然、具体、现实,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是一门抽象且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数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尤其是科学技术迅速发着的今天,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技术,本质是一种数学技术。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生活化的目的。
二、数学怎样回归生活1.诱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生活,寻找数学的乐趣。
学习与实际结合,数学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例如,教数学中的“分类”时,可以这样设计:上本堂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逛一次超市,看看超市的物品摆放情况。
上课时老师问学生:“你们都逛过超市了吗?物品摆放整齐吗?”随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接着教师说:“同学们请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
”学生很快整理好桌子。
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类。
这样的方法,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拓展了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欲望。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关注生活。
例如,在教学生认知“元、角、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这样的游戏。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即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所以,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关注生活,感受发现数学问题;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实践探究,提高发展数学能力;应用创造,发挥数学应用价值,展示数学神奇魅力。
一、创设数学情境,感受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感受发现数学问题。
如一年级小朋友上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识我们的校园》,带着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学校有几个大花坛,几块草坪,几棵树,几幢教学楼……在观察中,学生通过数一数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有序思考,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初步感知10以内的数。
这样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数学的存在,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自然产生亲切感,不但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而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领会,同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二、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说的是教学活动中不能把数学知识简单地呈现传授,而应通过创设情境、挖掘梳理已有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
数学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数学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是为人所用的,是训练人的思维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使人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概括性,更简洁精练,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不难发现,数学教学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内容,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而是在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是怎样计算的?学生收集到大量资料:木工师傅制作箱子、柜子、装修工人粉刷房屋。
并深入到社会中询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
上课了,面对收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到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较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极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在自主探索中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创新个性数学是人们为了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观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和感悟(精选8篇)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和感悟(精选8篇)学习数学心得体会和感悟篇1教研组举办活动时,全体数学教师重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
“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
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
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
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
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一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乐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和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数学与生活的回归
数学与生活的回归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三方面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衔接点。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回归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而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在这竞争激烈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能力,他们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呢?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慢慢地积累了一些教学心得: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教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做到“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那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一、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如果我们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答案或结论。
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
率”不易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
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在学
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
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