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和创作背景。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示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4. 实践法: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生僻字词的含义,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白居易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4. 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典故,分析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把握诗歌的主旨。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对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如何引导学生将诗人的人生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典故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讲述刘禹锡的生平故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疑难词句,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诗人先是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愤懑和痛苦,然后通过用典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最后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翻译。
(2)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讲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友谊之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2)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们了解了诗人白居易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
我们学会了如何鉴赏诗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友谊,积极向上,成为有情怀的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白居易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研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典故和成语,了解古代文化。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诗中的“乐天”指的是谁?为什么诗人要向他赠诗?2. 讨论: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背诵和作文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5.培养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一、教学内容
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导入:通过介绍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友情背景,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兴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背景、情感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作者刘禹锡的创作风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应和白居易的一首诗,它体现了唐代诗人之间的酬赠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诗人在久别重逢之际的喜悦与感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我会通过对比和联系实际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句情感表达相关的情境。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氛围较好,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我认为,我还可以在引导和启发方面做得更好,让学生们从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对于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诗歌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中的隐喻等深层次的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语文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美,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理解和传承我国的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形式、主题、情感和技巧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难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形象、意境和语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5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5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1)节奏;(2)重音;(3)韵脚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
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
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
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
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
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
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
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1.1 导入诗词欣赏:通过播放经典古诗词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1.2 介绍诗人白居易: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做好铺垫。
1.3 揭示诗词主题:介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词主题的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词的语言特点:分析诗词中的韵律、对仗、意象等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
2.2 诗词的主题思想:深入剖析诗词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2.3 诗词的鉴赏方法:介绍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
三、教学内容3.1 诗词原文:全文呈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让学生对照原文进行学习和欣赏。
3.2 诗词译文:提供准确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3 诗词解析:对诗词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原文、译文和解析,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5.2 教学重点: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词鉴赏能力。
以上是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详细的小结和细节说明,供您参考。
如果需要后续章节的教案内容,请告诉我。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PPT:制作包含诗词原文、译文、解析和相关图片的PPT,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6.2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古诗词朗诵视频,用于课堂导入。
6.3 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以便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字词的理解。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杨柳、桃花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为某个景物而感动,从而引出诗人与朋友间的情感交流。
3.2 诗歌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记忆力。
3.3 生字词学习:针对诗歌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进行学习。
讨论生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4.1 课堂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一句诗句,说明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2 作业:背诵诗歌。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某个特定自然景物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一、课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二、课程类型:新课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五、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赠初逢席上见赠》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理解鉴赏能力,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不够深刻,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分析不够充分,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诗歌注释,掌握如“烂柯(kē)人、侧畔(pàn)、长(zhăng)精神”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2.体会诗歌中所用修辞手法比喻、用典的好处。
3.感受诗歌语言沉郁中见豪放、壮美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感悟诗歌展现出的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的感情基调。
2.通过点拨法,分析诗歌中“沉舟、病树”的深刻含义,把握诗人复杂感情的变化。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要积极乐观、奋发向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思。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首诗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文笔优美,文思独特,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学生坚定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七、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的感情基调。
(2)深刻体会比喻、用典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1)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析“沉舟、病树”的深刻含义,领悟“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深刻哲思,分析感受诗人所抒发的“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思想感情。
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分钟)刘禹锡被贬时,白居易曾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送给刘禹锡,盛赞刘禹锡有才华,为刘禹锡长期被贬抱不平,刘禹锡很感动,回诗一首答谢白居易,后被收入《刘禹锡卷三十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解题(3分钟)1.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了解作者白居易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文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培养对友情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解释诗文的含义和背景。
2.2 诗文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注释,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白居易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关的背景故事,引起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3.2 诗文讲解:分段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3 活动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文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4.2 理解与运用: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文中情感和意境的把握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友情和人生哲理的古诗文作品。
5.2 课外活动建议: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者古迹,加深对诗文背景的理解。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比赛或者写作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教辅:教材中关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原文及注释。
教辅资料,包括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诗文解析等。
6.2 多媒体资源:与诗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诗文朗诵、解读视频等。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3篇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认识诗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作品集为《刘宾客集》三、复习诗歌鉴赏方法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
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五、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习诗歌。
(1)注释。
(2)译文6154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6154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6154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61548;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3)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刘禹锡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翻译和理解。
(2)诗歌结构、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描绘诗歌画面。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运用所学,自选一首古诗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正确翻译诗句。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描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意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2)体会诗人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体验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白居易和诗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美。
3. 疏通文意:讲解诗文中的难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赏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领会诗人的情感。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友谊的认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主旨和情感。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的文学鉴赏练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范文3篇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范文3篇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
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板书标题)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知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赠给好友白居易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朗读、默写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2)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诗歌背景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诗人简介、图片等。
2. 准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全文和注释。
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友谊。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提问:“酬乐天”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赠给白居易友谊、乐观、向上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要进行全面的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把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特点。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关键字词、句子入手,深入解读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其他唐代诗歌的异同,如《登高》、《春望》等,探讨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中对友情、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2.3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诗的背景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白居易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诗人要写这首诗,送给谁,以及诗中的“乐天”是指谁。
3.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押韵和韵律特点。
3.3 解析诗歌: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生僻词汇。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3.4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诗人为线索,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文本。
白居易的介绍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网络和多媒体资源,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刘禹锡的回答之间的友情。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朗读,提高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友情的重要性,并学会在困难中互相支持和鼓励。
学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并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意和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友情表现。
2.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诗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学生对于古典文学背景和文化价值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文。
关于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背景资料。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古代书屋的样式,增加古典氛围。
学生分成小组,准备小组讨论和展示。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以介绍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友情故事引入课题。
学生分享对于友情的理解和经历。
4.2 诗歌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句。
教师解释诗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友情表现和意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准备展示。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选择一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句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展示小组的分析结果和对诗意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6.1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比较和contrast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不同之处。
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2 文化传承:教师介绍唐代的诗歌文化和礼仪,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
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或与专家学者的讲座,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第13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背景、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体会到了诗歌创作的乐趣和挑战。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诗歌鉴赏:分析本诗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领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4.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诗歌创作的背景,尤其是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交往故事。
5.诗歌创作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增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所表达的友情主题,以及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态度。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掌握其结构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词汇应用: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歧路”、“沾襟”等,并能正确运用到语境中。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典诗歌中表达友情的基本方式。诗歌是通过韵律、意象、情感等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它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诗歌在传递情感上的独特魅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在讲解诗歌理论时,我尽量以简练明了的语言阐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难点知识仍存在理解困难,今后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联:千古名句。“沉舟”“病树”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七、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
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作为当代学生,要想真切地理解和感悟与生活年代相隔甚远作品的内容,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本教学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在了解古诗背景的前提下,为了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着重分析诗句含义并对名句作进一步的阐述,读写结合,从而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view/643972.htm)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熟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领会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育方面:
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
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发展方面:
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教学方法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唐诗是这些瑰宝中的瑰宝,它是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的标志。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把读贯穿全文。适当讲解诗意诗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再听录音,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programs/view/rnIwIQPt5rc/)
五、观图片,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图片链接:(/view/4aa8648da0116cew/rnIwIQPt5rc/)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学校:姓名:职称:电话: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