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研讨课教案_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2、朗读感悟, 结合典故,理解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词人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学习在诗词中运用典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了解词人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习在诗词中运用典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首先从词牌名引入,引出爱国将领岳飞的《满江红》,先渲染一下爱国的氛围,再接入作者的详细介绍。比较详细地抓住词人的生平作为引入,让学生对词人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迫切了解词义的心情。

二、介绍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体会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一)

1、作者生平

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安庆起义失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秋瑾生于小官僚家庭,自幼入读家塾,尤其喜爱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幼时即仰慕英雄豪杰,立志做巾帼英雄一样的人物,写下诗句“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

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0岁的秋瑾嫁给了丈夫王廷钧。王家虽是湘潭首富,秋瑾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一不好读书,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

秋瑾时常劝丈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要好好读书,为将来国家的

繁荣富强和个人的前途着想。”王廷钧却说:“朝廷只能割地赔款,委曲求全,我们这些匹夫有个屁责。”还有一次,他们谈到了谭嗣同,秋瑾赞扬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视死如归,是一位伟大的维新志士。而王廷钧却大骂谭嗣同是中华乱党、士林败类。两人互不相让,差点吵了起来。秋瑾内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暗示婚姻的不幸,表达了她对王廷钧的不满。

2、名家评价:

(1)绍兴三杰:秋瑾、鲁迅和周恩来。

(2)辛亥三杰: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

(3)秋瑾是一个带头打破三从四德封建束缚的新女性,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驱者。——周恩来

秋瑾为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付出了生命。

——吴玉章(中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称秋瑾为“最好的同志秋女侠”;

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

3、作者作品

《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

《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二)写作背景,

1900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醉心功名,无心国事。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

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王廷钧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1904年7月)即自费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赴日本留学前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通晓词义,当堂背诵

1、学生听朗读,老师指导朗读技巧。

2、逐句解释词义: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赏析:借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品表面上是写深秋佳节孤独寂寞的心绪,实则表达了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人比黄花瘦”用来比喻人憔悴,暗示相思之深。

秋季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赏析:引用汉军破楚的典故,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封建牢笼的喜悦之情。

译文: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赏析:“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引自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3、学生齐读课文,概括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四、详解典故,体会词人情感。

(一)详解典故

(1)“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

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喻指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

(3)“因人常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