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合集下载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名词解释

罪学名词解释:■1.犯罪学: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问题的综合性科学,准确地讲,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据以确立对策防卫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刑事社会科学。

■2.犯罪人: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当对其采取矫治措施的人。

■3.犯罪社会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与犯罪之间关系的学说,它侧重于以社会因素解释犯罪原因。

■4.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可以定义为:引起犯罪发生和变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整体。

■5.犯罪预防:犯罪预防就是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限制、消除犯罪的原因,控制“犯罪场”,减少或防止犯罪现象的发生。

■6.被害人:被害人或刑事被害人,是指其人身和财产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或法人)。

■7.犯罪人类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是以人类学为基础,从人体特征出发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说。

意大利医生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著作是《犯罪人论》。

龙勃罗梭的学生、意大利学者菲利和加洛法罗是其主要支持者。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天生犯罪人论。

”他认为,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是向野蛮人退化的返祖现象。

原始人类和低等动物的残忍本能在他们身上的再现导致其实施犯罪行为。

菲利提出,犯罪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三因素犯罪原因论,加洛法罗提出了自然犯罪论。

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两种。

■8.犯罪预测:犯罪预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社会内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数量、发展趋势以及特定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内容所进行的有根据的推测和估计。

■9.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街道、农村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政法机关的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各种手段,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挽救失足者,教育和保护青少年,不断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增强防卫,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犯罪学名词解释1

犯罪学名词解释1

犯罪学名词解释1一、名词解释1 、犯罪学是以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为基础,融汇各种有关学科知识,以研究犯罪现象为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2 、被害人是指自身的合法权益被他人的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自然人、单位和国家。

3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指内部结构紧密,成员固定,首犯的操纵、控制行为突出并且具有相当的权威,通过暴力、威胁等手段称霸一方、为非作恶的犯罪。

4 、犯罪对策是指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和各种社会组织以至全体公民,为预防或者减少犯罪现象而采取的一切宏观、微观的政策、策略、措施、方法的总和。

5 、犯罪规律是指犯罪状况的变化、犯罪行为的实施和犯罪主体的条件等诸多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包括犯罪数量的增减起伏、犯罪类型的分布与传播、犯罪手段的更新与升级、犯罪运行的条件与转换等,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背景以及具体时空环境的内在的、本质的关系。

6 、犯罪原因是指由各种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和作用机制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一系统总体上决定犯罪现象的存在,而具体表现为诱发、影响犯罪行为的产生。

1 、犯罪数量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的犯罪总量。

可以分为两种数据来表示,一是犯罪案件数,二是犯罪人数;而一般多表示犯罪案件的数量,2 、暴力犯罪,是指使用暴力或以强暴手段相威胁,侵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攻击型犯罪。

3 、犯罪的相对性,是指对某一行为的犯罪标定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此时此地是犯罪行为,彼时彼地则可能不是犯罪行为;反之亦然。

4 、犯罪动态是指犯罪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与发展趋势情况,以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类型结构等的发展变化来综合反映出来,其中,各类犯罪的增减变化与发展趋势是最重要的指数。

5 、职务犯罪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不尽职责,严重违背职务要求,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6 、犯罪对策犯罪对策是指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和各种社会组织以至全体公民,为预防或者减少犯罪现象而采取的一切宏观、微观的政策、策略、措施、方法的总和。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是一种多变的社会现象。

它是犯罪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

犯罪动力:即推动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犯罪被害人: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犯罪预测: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犯罪动力:即推动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后果: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第二位原因,对犯罪的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犯罪动态:是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犯罪行为:既包括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违法行为和一切严重不良的行为。

犯罪诱因:是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食物或现象。

对其可具体理解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凡是能够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与抑制犯罪产生的各种因素互相作用,前者形成的合力与后者的合力之差的现象和过程。

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犯罪学的名词解释

犯罪学的名词解释

犯罪学的名词解释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学科。

它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犯罪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简要解释一些犯罪学中的重要名词。

1. 犯罪:犯罪是指个人或团体违背法律规定,并且对社会秩序造成危害的行为。

犯罪行为可以包括暴力犯罪(如谋杀、抢劫)、财产犯罪(如盗窃、欺诈)、毒品犯罪、性犯罪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犯罪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经济动因。

2. 犯罪率:犯罪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发生的犯罪数量与总人口或特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犯罪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社会治安的情况,是判断犯罪问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犯罪率的监测和研究,我们可以评估犯罪控制政策的有效性,并对犯罪趋势进行预测。

3.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动机以及制约因素等。

通过分析犯罪者的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人更容易犯罪,从而为预防和治理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心理学并不能将全部的犯罪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和结构因素同样重要。

4. 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犯罪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它包括了针对犯罪的全面预防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犯罪的发生和危害。

犯罪预防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如社会层面、个体层面和环境层面。

社会层面的犯罪预防注重改善社会权益分配、提供平等机会和改善教育系统;个体层面的犯罪预防强调提高个体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识;环境层面的犯罪预防侧重于改善城市设计、提高监控技术等。

综合各种手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犯罪预防是保持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5. 犯罪控制:犯罪控制是指通过相关机构和法律手段,对犯罪活动进行干预和制约。

犯罪控制可以分为刑事控制和非刑事控制两种形式。

刑事控制是指依法对犯罪行为进行定罪和惩处,通过刑法的威慑和制裁来遏制犯罪活动。

非刑事控制则是通过社会机构和组织,如教育、就业和康复等,对潜在罪犯进行干预和帮助,减少犯罪的发生。

犯罪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犯罪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犯罪学名词解释引言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原因、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它通过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试图揭示犯罪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方法和措施。

在犯罪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和整理。

社会学社会学是犯罪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研究人类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和行为规律。

在犯罪学中,社会学主要用于分析犯罪行为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社会角色等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社会控制:研究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制约,以及社会控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社会化: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探讨社会化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率犯罪率是指犯罪事件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的发生频率。

犯罪率是衡量犯罪程度和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犯罪率包括总犯罪率、暴力犯罪率、财产犯罪率等。

犯罪率的计算通常是以每年犯罪案件数目在总人口数或特定人口群体中的比例来衡量的。

犯罪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犯罪类型犯罪类型指的是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划分的分类。

常见的犯罪类型包括:1.暴力犯罪:指以暴力手段对他人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的犯罪行为,如谋杀、伤害、性侵等;2.财产犯罪: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诈骗等;3.毒品犯罪:指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等涉及毒品的犯罪行为;4.经济犯罪:指侵占、职务侵占、贪污受贿等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行为;5.环境犯罪:指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等的犯罪行为;6.网络犯罪: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

不同的犯罪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犯罪学致力于分析各种犯罪类型的成因和特征。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心理过程、人格特征和心理变化的学科。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名词解释

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究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揭示犯罪原因,又称犯罪原因学。

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4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5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的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9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10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

11抽样调查:又称概率抽样,是依照一定方式和规则,从犯罪现象的总体中抽取犯罪现象的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以其调查结果推论犯罪现象的整体状况。

12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即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

13个案调查:是对特定的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

14统计研究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22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即研究者根据某种标准首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分成若干类,每类称为一层,然后在各类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样本。

23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和机械抽样,是指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24整群抽样:是以某种标准将总体分为若干群,将各群编码后,按随机原则,抽取这些群中某些群作为样本。

25非随机抽样:就是研究者根据主观判断和愿望,从总体中选取某些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

名词解释犯罪学的犯罪概念

名词解释犯罪学的犯罪概念

名词解释犯罪学的犯罪概念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的一门学科,主要观察和解释犯罪行为的原因、模式和影响因素。

通过犯罪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的本质,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指导和策略。

一、犯罪与犯罪学的定义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社会普遍视之为不正当和不道德的行为。

而犯罪学则是研究犯罪现象的科学领域,它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系统地分析犯罪行为的成因、类型和后果,并提出有效的控制和预防犯罪的方法。

二、犯罪学的研究领域犯罪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动机和决策过程,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为预防和识别犯罪行为提供依据。

2. 犯罪社会学:研究犯罪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犯罪行为受到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犯罪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行为的社会背景,从而找到更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

3. 犯罪统计学:通过收集和分析犯罪数据,研究犯罪行为的时空分布规律、犯罪类型和变化趋势等,为公安管理和社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4. 犯罪预防学:研究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措施,包括社会预防、家庭预防和个体防范等。

通过探索犯罪行为的成因和机制,犯罪预防学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预防犯罪的政策和措施,减少犯罪的发生。

三、犯罪行为的原因犯罪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对其解释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犯罪行为成因:1. 个体因素:个体的聪明才智、教育背景和人格特征等影响了其对法律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尊重程度。

如,缺乏道德观念和自制力的人更易于产生犯罪行为。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和贫富差距等因素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经济贫困和社会不公平会增加犯罪的发生率。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背景下,吸食毒品、赌博或对暴力行为的包容会增加犯罪行为的风险。

4. 周围环境:人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关系也是影响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犯罪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犯罪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犯罪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引发犯罪行为的原因、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犯罪的社会影响等方面。

以下是犯罪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犯罪定义与分类:犯罪定义: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的性质与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犯罪分类:-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个体犯罪指个人单独进行的犯罪行为,群体犯罪指团体共同策划和实施的犯罪行为。

-普通犯罪与政治犯罪:普通犯罪包括盗窃、抢劫等一般性质的犯罪行为,政治犯罪是指与政治权力、政府机关的稳定运行有关的犯罪行为。

-蓝领犯罪与白领犯罪:蓝领犯罪主要指劳动者群体中的犯罪行为,白领犯罪则主要指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涉及的犯罪行为。

2.犯罪理论:-机会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于犯罪机会的存在和诱因的作用而发生的。

-社会控制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受到社会制约的程度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社会控制越强,犯罪行为就越少。

-偏差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于个体对社会规范的不适应和反抗而产生的。

3.犯罪心理学:-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学研究了犯罪行为的动机,包括金钱、权力、复仇、心理疾病等因素。

-犯罪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还研究了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如缺乏责任感、冲动、同理心缺失等。

4.犯罪预防与刑罚执行:-犯罪预防:犯罪学研究了预防犯罪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教育环境等。

-刑罚执行:犯罪学讨论了刑罚的目的和方式,包括惩罚、改造、威慑等。

总之,犯罪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犯罪定义、分类、犯罪理论、犯罪心理学、犯罪预防和刑罚执行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犯罪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和背后的动机,为制定科学的犯罪预防和刑罚执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犯罪学 名词解释

犯罪学  名词解释

犯罪学名词解释1.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顿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主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犯罪社会学派:是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原因、探计犯罪对策的犯罪学派4.1社会解组论:认为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来达到社会控制的,一旦缺乏交流和影响,就会出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无效,由此导致社会解组,引起犯罪的发生。

4.2犯罪区域分布: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5.龙勃罗梭:是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者、法医学者和犯罪学家,长期以犯人为对象进行解剖学和人类学研究,于1876年发表《犯罪人论》。

他是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

被视为犯罪学的鼻祖。

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及刑罚目的在于防卫的预防观。

6.贝卡利亚:是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其著名的代表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对后世的犯罪和刑罚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犯罪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7.李斯特:是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犯罪学家,他对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的研究成果丰富,对其后的犯罪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8.塞林:是美国社会学家,他于1939年提出了文化冲突论。

塞林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存在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各种文化,上层阶级以刑法形式把阶级的文化规范,道德准则规定下来,要求全社会服从。

不能适应统治阶级文化及其行为模式的人,就会陷入犯罪。

9.文化:是指人类劳动、智慧和感情创造的产品的总和,是通过人类彼此协作,满足个人所属的社会特定环境、时间和空间里人类的需要,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公认方式。

已考犯罪学名词解释

已考犯罪学名词解释

36.犯罪中预防3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8.文化39.李斯特40.观察法41.群体性犯罪36.狭义犯罪学37.比较分析法38.犯罪类型结构39.犯罪的辐射律40.犯罪原因结构41.精神障碍36.犯罪现象37.物防38.性格39.滚雪球抽样40.犯罪社会学派41.拟制的犯罪人36.比较分析法37.犯罪后果38.犯罪的起伏律39.人格障碍40.职业型被害人41.因果分析预测法36.犯罪对策37.贝卡利亚38.犯罪原因系统39.犯罪行为发生机制40.抽样调查41.犯罪预测6.犯罪的起伏律37.犯罪组织形式38.犯罪原因等级39.职业型被害人40.因果分析预测法41.疏导性预防36.犯罪原因学37.社会调查法38.有责性被害人39.代际转换40.技防41.社会整合36.广义犯罪学37.自由意志论38.模拟实验法39.犯罪组织形式40.犯罪原因系统41.人格障碍36.犯罪现象37.边沁38.比较分析法39.漏斗效应40.犯罪动机41.改造性预防36.犯罪学37.犯罪人38.标签论39.犯罪消长律40.模拟实验法41.犯罪预测31.“天生犯罪人”32.广义犯罪被害人33.理性选择理论34.劳动矫正36.个案调查37.犯罪条件38.犯罪预防39.犯罪预测40.犯罪消长律41.犯罪被害人36.犯罪消长律37.犯罪暗数38.模仿论39.犯罪的时空条件40.犯罪后预防36.被害率37.犯罪的起伏律38.犯罪动力39.犯罪高峰年龄40.指数平滑法41.犯罪预防36.抽样调查37.龙勃罗梭38.犯罪动态39.犯罪预测的因素分析法40.犯罪辐射律41.犯罪原因系统36.菲利37.文献法38.犯罪暗数39.犯罪的辐射律40.特尔菲法41.犯罪预防36.广义犯罪学37.犯罪动机38.等距抽样39.犯罪被害现象40.特殊预防41.自由意志论。

犯罪学(00235)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学(00235)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综合知识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 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 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 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 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 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 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 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 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 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 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 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 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 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 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 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 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 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 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 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名词解释

自考犯罪学名词解释1、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又称为犯罪原因学。

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4、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5、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7、认识犯罪:就是客观分析犯罪行为及犯罪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科学地认识犯罪现象的事实和本质,并演技和发现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8、刑事政策学:是一门以打击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研究现行的刑罚及有关制度,探讨如何改善和运用刑罚及有关制度的科学。

9、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10、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检索和运用证据揭露、证实犯罪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11、研究方法: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追求而采用的发现真实和求证真实的手段和方式。

12、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是指可用以收集、整理、分析能够反映犯罪现象特点、规律、成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状况与效果的资料和各种方法的总称。

13、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14、现场调查法:是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为查明或验证犯罪原因、描述犯罪人的犯罪生涯、分析犯罪文化、提出犯罪预防措施或验证现有措施的效果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15、现场实验法:主要用于推断因果关系,查明某一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联性或者验证某项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公安大学自学考试犯罪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公安大学自学考试犯罪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社会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犯罪行为;(2)一般违法行为;(3)不道德行为。

2、我国古代思想家管仲如何论述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系的: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野芜旷则民乃菅”。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

意思是说,生活有了保障,就会遵守礼义,减少犯罪,生活无保障,为了生活去铤而走险,犯罪就多起来了。

3、犯罪学概念的含义:广义:就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据以确立对策,防卫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刑事社会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因果关系的科学。

4、何为亚文化理论:亚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中,由于个体互动机而产生的特定的生活处理方式及各种观念(如信仰与价值观)。

亚文化理论通常包括两种含义:(1)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2)由奉行这些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5、何为国家权力真空理论:犯罪原因的国家权力真空理论认为,任何国家权力的行使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由于一系列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国家权力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间里,在一定问题上出现真空状态是难以避免的。

在控制犯罪的活动中出现权力真空(该罚的未惩罚,该重罚的未重罚)就会助长犯罪。

6、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主要理论内容: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是意大利医生、犯罪学家龙勃罗梭。

主要理论内容:(1)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观点是”天持犯罪人论”,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是倒退到人类发展的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

即犯罪人内心或先天注定要去犯罪的某种犯罪性个人;(2)犯罪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提出自然犯罪论,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两种。

7、何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街道、农村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政法机关的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各种手段,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改造犯罪,挽救失足者,教育和保护青少年,不断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增强防卫,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00235犯罪学-重点内容

00235犯罪学-重点内容

00235犯罪学基础内容-名词解释1.犯罪学: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问题的综合性科学,准确地讲,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据以确立对策防卫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刑事社会科学。

2.犯罪人: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当对其采取矫治措施的人。

3.犯罪社会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与犯罪之间关系的学说,它侧重于以社会因素解释犯罪原因。

4.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可以定义为:引起犯罪发生和变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整体。

5.犯罪预防:犯罪预防就是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限制、消除犯罪的原因,控制“犯罪场”,减少或防止犯罪现象的发生。

6.被害人:被害人或刑事被害人,是指其人身和财产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或法人)。

7.犯罪人类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是以人类学为基础,从人体特征出发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说。

意大利医生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著作是《犯罪人论》。

龙勃罗梭的学生、意大利学者菲利和加洛法罗是其主要支持者。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天生犯罪人论。

”他认为,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是向野蛮人退化的返祖现象。

原始人类和低等动物的残忍本能在他们身上的再现导致其实施犯罪行为。

菲利提出,犯罪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三因素犯罪原因论,加洛法罗提出了自然犯罪论。

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两种。

8.犯罪预测:犯罪预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社会内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数量、发展趋势以及特定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内容所进行的有根据的推测和估计。

9.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街道、农村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政法机关的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各种手段,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挽救失足者,教育和保护青少年,不断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增强防卫,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犯罪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犯罪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

被害人的精神创伤:是指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被害人的精神障碍以及社会功能障碍。

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刑事政策学:是一门以打击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研究现行的刑罚及有关制度,探讨如何改善和运用刑罚及有关制度的科学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

它对具体研究犯罪起指导作用。

定性研究:是指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研究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研究方法: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追求而采用的发现真实和求证真实的手段和方式·加洛法洛: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学生,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85 年发表代表作《犯罪学》,提出自然犯罪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犯罪预防观。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探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描述性研究:通过科学方法发现并叙述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和具体情况。

思辩研究:是人们用自觉进行辩证思维的逻辑手段犯罪测量:是指为把握犯罪现状·结构和变化趋势而采取的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量化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犯罪统计:是一种定期地·有计划地收集·比较·汇编关于犯罪数字材料的活动。

官方统计:是以机构的名义进行对某些需要知道的数据的统计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研究设计:是指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是对相匹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关变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

犯罪学犯罪的名词解释

犯罪学犯罪的名词解释

犯罪学犯罪的名词解释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犯罪的原因、类型和预防等方面,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本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

在犯罪学中,对于犯罪这一概念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

犯罪通常被定义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它不仅危害到个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秩序。

在法律体系中,犯罪往往被归类为刑事犯罪和民事犯罪。

刑事犯罪是指违反刑法的行为,涉及违禁行为,如盗窃、抢劫、杀人等。

而民事犯罪则是指违反民事责任法律的行为,如侵权行为、不当竞争等。

尽管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违反法律并对社会造成了伤害。

犯罪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犯罪的原因。

人们犯罪的动机和背后的因素可以是多样的。

社会学派认为,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有关,比如贫困、失业、教育程度低下等都可能导致犯罪的发生。

心理学派则强调个体的心理因素,比如不稳定的情绪、低自控力等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参与犯罪行为。

生物学派则认为,遗传和生理特征也可能与犯罪行为有关。

这些不同的解释视角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犯罪行为的有效工具。

除了犯罪的原因,犯罪学还探讨了犯罪的类型。

犯罪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罪、中罪和重罪。

轻罪通常是指不涉及严重伤害行为的犯罪,如违反交通规则。

中罪则是指一些具有一定严重性但不致命的犯罪行为,比如盗窃、诈骗等。

而重罪则是指那些危害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社会秩序的严重犯罪行为,如杀人、强奸、恐怖袭击等。

除了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和类型,犯罪学还致力于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是犯罪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了解犯罪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预防犯罪可以从预防犯罪机会、培养社会意识和提高社会公正性等方面入手。

此外,犯罪学还研究了刑罚适用和司法公正等问题,旨在通过刑罚的威慑作用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传递来减少犯罪。

总之,犯罪学是一门旨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对于理解犯罪的本质、原因和类型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犯罪学

犯罪学

一、名词解释:1、天生犯罪人理论:天生犯罪人理论是在做为意大利帕维亚监狱的监狱医生的龙勃罗梭提出的著名理论,他指出人的犯罪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通过遗传而获得,因而犯罪人是天生的,并非基于人们自由意志而实施犯罪的。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犯罪者通过许多体格和心理的异常现象区别于非犯罪人。

2、犯罪人是人的变种,一种人类学类型,一种退化现象。

3、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是蜕变到低级的原始人类型。

4、犯罪行为有遗传性,它从犯罪天赋中产生。

2、犯罪饱和法则:资产阶级刑事社会学派代表人物菲利提出的一种理论。

菲利反对刑事人类学派代表人物龙勃罗梭一元论的犯罪生物学观点,认为犯罪原因不仅在于人类学的原因,而且要加上社会原因和物理原因。

他认为,一定社会具有一定的饱和状态,就会产生犯罪,这就是“犯罪饱和法则”的基本意义。

“无论是自然犯罪还是法定犯罪,在总量上都是继续增加的,但每年的变化有时增多,有时减少,这些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会积累成为一系列真正的犯罪浪潮。

由此可见,它与某些化学定律的法则相一致,我称之为犯罪饱和法则。

就像一定量的水在一定的温度下会溶解一定量的化学物质,而且不多也不少那样,在有一定的个人和自然条件的特定社会环境中,也会发生一定量的犯罪,不多也不少。

”这一法则的典型表现是犯罪的周期性波动和犯罪的周期性增长。

3、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

二、材料分析:课堂观看视频:《药家鑫案件》《马加爵案件》《薄熙来案件》《lie to me》三、论述题:1、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以犯罪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

犯罪学

犯罪学

犯罪学名词解释1、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就出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4、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5、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6、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

7、犯罪现象是指在阶级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是一种多变的社会想象。

8、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9、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10、犯罪组织形式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11、犯罪方式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12、犯罪动态是指犯罪想象在一定时间内变化情况,一般指法案最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3、犯罪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指其造成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4、犯罪的起伏率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发展变化。

15、犯罪的消长率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6、犯罪的辐射率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7、犯罪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8、犯罪行为在刑法学中只指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而在发最雪中则不仅包括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违法行为以及一切严重不良行为。

19、犯罪行为基质是指犯罪行为发生机制和运行机制。

20、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食物或现象。

21、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犯罪的相关因素22、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

被害人的精神创伤:是指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被害人的精神障碍以及社会功能障碍。

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刑事政策学:是一门以打击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研究现行的刑罚及有关制度,探讨如何改善和运用刑罚及有关制度的科学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

它对具体研究犯罪起指导作用。

定性研究:是指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研究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研究方法: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追求而采用的发现真实和求证真实的手段和方式·加洛法洛: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学生,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85 年发表代表作《犯罪学》,提出自然犯罪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犯罪预防观。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探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描述性研究:通过科学方法发现并叙述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和具体情况。

思辩研究:是人们用自觉进行辩证思维的逻辑手段犯罪测量:是指为把握犯罪现状·结构和变化趋势而采取的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量化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犯罪统计:是一种定期地·有计划地收集·比较·汇编关于犯罪数字材料的活动。

官方统计:是以机构的名义进行对某些需要知道的数据的统计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研究设计:是指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是对相匹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关变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

调查研究: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刑法学:研究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制度的学科犯罪社会学:研究社会因素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分析犯罪的社会因素,探索治理犯罪的对策。

自然犯罪:一般指违背人类的正常伦理道德观念的犯罪法定犯罪:国家基于某种目的,为增益社会生活,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某种行为为犯罪社会防为论:社会为了自我保护,防止犯罪人威胁大众,制定刑法来对犯罪行为处罚行为中心论:由于人们都有同等的意志自由,人们主客观条件是完全平等一致的,因而判处刑罚必须以客观表现出来的犯罪行为作为标准报应刑论:认为刑罚的本质在于对犯罪的报应,表明刑罚是国家对犯罪这种危害的反动和否定犯罪行为在社会学中的表述:违反社会规范并损害社会秩序,应当受到规范处罚的行为犯罪行为在刑法学中的表述: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刑法处罚性的行为犯罪学中犯罪的概念:做出违反法律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暴力犯罪行为:对被害人使用武力或使用武力威胁的犯罪行为财产犯罪行为:以非法占有·挪用或者毁坏公私财物为目的的犯罪行为性犯罪行为:一种与性有关的犯罪行为经济犯罪: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破坏经济运行秩序的犯罪行为毒品犯罪行为:违反毒品法律法规及破坏国家禁毒活动,危害公民健康,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无被害人犯罪:以行为各方自愿同意或积极参与为特征的犯罪行为恐怖主义犯罪: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身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到达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初犯: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偶犯:不经常实施犯罪行为,尚未形成犯罪恶习,因偶尔的因素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惯犯:故意地·多次地实施同种犯罪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人犯了多个同种罪行个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单个自然人犯罪团伙:两人以上(含2人)临时纠集起来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形式犯罪集团: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黑社会组织:是指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的犯罪组织。

复仇刑罚罪人:指在报复性动机驱使下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贪利性犯罪人:是指在非法获取物质利益的动机下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淫欲型犯罪人:为了获取某种性满足而实施行为的犯罪人游戏型犯罪人:为了追求刺激并感到快感而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预谋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时情绪状态相对稳定的犯罪人激情犯罪人:受强烈的突发的情绪控制下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常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精神状态正常,能够理性辨别行为性质及后果的犯罪人病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精神处于异常的状态的犯罪人犯罪条件: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可分为事实条件和理由条件两种。

社区环境: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们共同生活的区域职业环境:人们从事某种职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犯罪状况: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发生量及其比率·类型·以及犯罪人的构成状况犯罪特点: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犯罪与犯罪人的特殊性或共性犯罪规律: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变化发展的一般趋势或必然趋势。

犯罪被害人:广义: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或潜在承受者狭义:指的是刑事被害人无责性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责任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既然被害人:指已经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或者承担了侵害后果的人。

潜在被害人:又称为“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已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

机会性被害人:又称“偶发性被害人”,是指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

直接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

间接被害人:是指没有遭到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但因为与直接被害人有某种利害关系而使其利益遭受损害的被害人。

轻浮型被害人:是指因为言语举动不严肃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疏忽型被害人:指受到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遭受损害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粗心大意而导致被害的人。

轻信型被害人: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容易相信他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暴躁型被害人:是指遇事急噪、不善于控制感情、往往采取激烈的方式处理问题与人际关系的被害。

怯懦型被害人:是指由于胆小怕事、性格软弱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贪婪型被害人:是指贪图钱财或贪得无厌地压榨他人的被害人。

纵欲型被害人:是指由于沉迷于不正常的性关系而遭致犯罪侵害或可能遭致侵害的人。

孤独型被害人:是指具有孤僻、自命清高、喜欢独处的性格特征的被害人。

抑郁型被害人:是指具有抑郁倾向,甚至患有抑郁症的被害人。

挫折型被害人:是指正在经历或经历过重大失败、打击,尚未从失败和打击的痛苦以及压力中摆脱出来而遭受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遭受损害的人。

流动型被害人:指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居无定所的被害人。

一次性被害人:指只遭受过一次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

重复性被害人:是指受到一次犯罪侵害后,又遭受了同样或相似的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多次被害人:指受到第一次犯罪侵害后,又遭受了其他类型的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状态性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时由于自身具备被害性的被害者被害后果: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和引发的反应被害人精神损害: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精神利益损失共同被害:承受同一危害结果、直接因此而受害、二人以上的被害群体。

创伤后应激性障碍: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

再次被害:广义: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所受的一切损害以及受到其他社会组织等的不公正待遇狭义: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所受的一切损害堕落型的角色转换: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自甘堕落为犯罪人的转换防卫过当型的角色转换:被害人采取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严重损害结果时,被害人与犯罪人发生的角色装换。

双重角色型的转换: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行为人同时具备犯罪人·被害人双重角色最终的角色取决于犯罪结果的转换形式暴力循环型:暴力行为在代际之间的循环被害性:指在犯罪过程中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各种条件中属于被害人的各种条件的总括生活方式暴露理论:一个人之所以被害,是由于其生活方式具有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个体经常处于被害的危险情景日常活动理论:实施掠夺性犯罪的潜在犯罪人同质群理论:犯罪人与被害人非常相似,他们在很多方面具有同质性。

个人被害因素理论:某些人或团体具有被害倾向,具有许多导致被害的因素被害人化理论:个体、法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继而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古典犯罪学理论:又称刑事古典学派,产生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其核心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相对自由意志论:人的自由意志并非并非绝对相同,意志自由在某些情况下会受限制刑罚个别化论:是指在制刑、量刑和行刑的过程中,国家根据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大小,在报应观念所允许的对已然之罪适用的相当刑法区间内,设定、宣告和执行相应的刑罚的一项原则。

刑罚威慑论:刑罚对犯罪人的威慑作用隔离与特殊威吓主义:探讨采取何种方法预防犯罪,建立统一量刑制度,再犯加重刑期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犯罪心理学科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对精神活动分析的理论堵塞性预防: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一种预防犯罪方法。

人防:是指直接由人力对易发案地段、场所,部位和易受侵害目标所进行的巡逻和守护。

被害预防:为避免各种被害性原因和条件的产生、存在,防止、减少潜在被害人初次受害或既然被害人的再度被害,而在一定时空内由各方采取综合性措施、方法、手段,从而形成的对被害人保护和被害人自身保护相结合的有机过程。

重点预防:对主要的或重要部分进行预防一般预防:是指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情境预防:在于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遏制潜在犯罪人的犯罪之决断来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惩戒性预防:对犯罪分子或犯罪迹象的人采取或其他惩戒性措施的预防保护性预防:针对青少年采取的犯罪预防控制性预防:对有不良行为和处于犯罪边缘、具有犯罪危险性的社会成员采取的管束性措施罪犯:亦称犯人,是指因犯罪而服刑役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