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
被害人的精神创伤:是指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被害人的精神障碍以及社会功能障碍。
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刑事政策学:是一门以打击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研究现行的刑罚及有关制度,探讨如何改善和运用刑罚及有关制度的科学
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它对具体研究犯罪起指导作用。
定性研究:是指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研究
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研究方法: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追求而采用的发现真实和求证真实的手段和方式·
加洛法洛: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学生,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85 年发表代表作《犯罪学》,提出自然犯罪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犯罪预防观。·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探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描述性研究:通过科学方法发现并叙述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和具体情况。
思辩研究:是人们用自觉进行辩证思维的逻辑手段
犯罪测量:是指为把握犯罪现状·结构和变化趋势而采取的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量化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犯罪统计:是一种定期地·有计划地收集·比较·汇编关于犯罪数字材料的活动。
官方统计:是以机构的名义进行对某些需要知道的数据的统计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研究设计:是指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
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是对相匹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关变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
究。
调查研究: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
刑法学:研究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制度的学科
犯罪社会学:研究社会因素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分析犯罪的社会因素,探索治理犯罪的对策。
自然犯罪:一般指违背人类的正常伦理道德观念的犯罪
法定犯罪:国家基于某种目的,为增益社会生活,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某种行为为犯罪
社会防为论:社会为了自我保护,防止犯罪人威胁大众,制定刑法来对犯罪行为处罚
行为中心论:由于人们都有同等的意志自由,人们主客观条件是完全平等一致的,因而判处刑罚必须以客观表现出来的犯罪行为作为标准
报应刑论:认为刑罚的本质在于对犯罪的报应,表明刑罚是国家对犯罪这种危害的反动和否定
犯罪行为在社会学中的表述:违反社会规范并损害社会秩序,应当受到规范处罚的行为犯罪行为在刑法学中的表述: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刑法处罚性的行为犯罪学中犯罪的概念:做出违反法律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暴力犯罪行为:对被害人使用武力或使用武力威胁的犯罪行为
财产犯罪行为:以非法占有·挪用或者毁坏公私财物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性犯罪行为:一种与性有关的犯罪行为
经济犯罪: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破坏经济运行秩序的犯罪行为
毒品犯罪行为:违反毒品法律法规及破坏国家禁毒活动,危害公民健康,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无被害人犯罪:以行为各方自愿同意或积极参与为特征的犯罪行为
恐怖主义犯罪: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身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到达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初犯: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
偶犯:不经常实施犯罪行为,尚未形成犯罪恶习,因偶尔的因素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惯犯:故意地·多次地实施同种犯罪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人犯了多个同种罪行
个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单个自然人
犯罪团伙:两人以上(含2人)临时纠集起来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形式
犯罪集团: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黑社会组织:是指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
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
会秩序的犯罪组织。
复仇刑罚罪人:指在报复性动机驱使下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
贪利性犯罪人:是指在非法获取物质利益的动机下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
淫欲型犯罪人:为了获取某种性满足而实施行为的犯罪人
游戏型犯罪人:为了追求刺激并感到快感而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
预谋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时情绪状态相对稳定的犯罪人
激情犯罪人:受强烈的突发的情绪控制下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
常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精神状态正常,能够理性辨别行为性质及后果的犯罪人
病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精神处于异常的状态的犯罪人
犯罪条件: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可分为事实条件和理由条件两种。
社区环境: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们共同生活的区域
职业环境:人们从事某种职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
犯罪状况: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发生量及其比率·类型·以及犯罪人的构成状况
犯罪特点: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犯罪与犯罪人的特殊性或共性
犯罪规律: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变化发展的一般趋势或必然趋势。
犯罪被害人:广义: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或潜在承受者
狭义:指的是刑事被害人
无责性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责任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
既然被害人:指已经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或者承担了侵害后果的人。
潜在被害人:又称为“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已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
机会性被害人:又称“偶发性被害人”,是指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
直接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
间接被害人:是指没有遭到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但因为与直接被害人有某种利害关系而使其利益遭受损害的被害人。
轻浮型被害人:是指因为言语举动不严肃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疏忽型被害人:指受到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遭受损害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粗心大意而导致被害的人。
轻信型被害人: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容易相信他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暴躁型被害人:是指遇事急噪、不善于控制感情、往往采取激烈的方式处理问题与人际关系的被害。
怯懦型被害人:是指由于胆小怕事、性格软弱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贪婪型被害人:是指贪图钱财或贪得无厌地压榨他人的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