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主体功能区划

合集下载

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史力柯(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摘要:文章利用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地级市㊁市辖区㊁县以及主体功能区层面分析了山西省2010年 2020年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收缩变化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㊂结果表明:近10年来山西省县域层面人口收缩严重,且区域差距较大,人口增长的地区附近人口收缩程度较低㊂山西省常住人口在2010年 2015年收缩严重,城镇人口在2015年 2020年增长速度减缓㊂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人口收缩的地区主要位于山西省北部及南部的山地地区及全省的外部边缘地区,主要是农产品主产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㊂人口增长的地区点状分布于地级市市辖区,片状分布于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线状分布于东北 西南对角线附近,大部分为重点开发区㊂关键词: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人口收缩;山西省中图分类号:C924.25(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3)04 0003 04人口的集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人口规模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合理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较少的人口不仅使区域发展动力不足[2],也会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低下[3],产生资源浪费[4]㊂人口收缩是人口数量在地理空间内的减少[5],近年来,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剧了人口流动[6],突出表现在我国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7],对于人口收缩的研究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宫攀等(2022)揭示了中国城市人口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新趋势[1];陈棋等(2021)发现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收缩现象在区域 省 地级市尺度均呈 核心 外围 模式[8];陈肖飞等(2020)将黄河流域的县级单元划分为孤点式㊁连绵式㊁交错式收缩[9]等㊂中部资源型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减弱,加剧了人口的外流[10]㊂作为中部六省之一的山西省人口流失严重,2020年,山西省常住人口3492万人,城镇人口2183万人,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减少80万人,城镇人口增加467万人㊂山西省常住人口主要在 十二五 期间减少最为明显,城镇人口在 十三五 期间增加幅度降低,近10年来山西省总人口呈现收缩趋势㊂单一指标在识别人口绝对收缩方面效果更好[11]㊂笔者采用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市㊁市辖区㊁县级㊁主体功能区层面探究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12],对于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下,经济转型及空间布局重构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3]㊂1数据来源本文中2010年㊁2020年人口数据来源于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15年人口数据源于2020年‘山西省统计年鉴“㊂山西省行政边界矢量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提供的中国行政区划图G S(2020)4619㊂2山西省人口发展总趋势2.1数量上的变化特征为探究近10年来山西省人口的变化情况,从11个地级市市域㊁11个市辖区㊁117个县级层面进行对比分析[14]㊂人口增减变化来看[15],市辖区整体人口处于增长状态,而县级常住人口在近10年间减少293.27万人; 十二五 期间常住人口减少155.03万人, 十三五 期间常住人口减少138.24万人;城镇人口虽然增加,但 十三五 期间增加数量减少36.92万人,近年来山西省县级层面人口收缩严重㊂2.2增长速度上的变化特征2010年 2020年,山西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值,其中主要是县级常住人口负增长趋势明显;2023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 b r u a r y2023 4518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E c o n o m y N o.4T o t a l N o.518收稿日期:2022-10-12作者简介:史力柯(1997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㊂全省城镇人口虽然呈正增长,但是低于全国0.59个百分点;两个五年规划期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都呈现负增长,但是近5年人口收缩速度减缓㊂2010年 2015年㊁2015年 2020年山西省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增长,且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县级层面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㊂3常住人口收缩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3.1地级市常住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2010年 2020年间,仅太原市和晋中市的常住人口在增加,其他9个地级市人口均在收缩㊂收缩最为明显的是忻州市,其次为运城市;收缩相对较小的是阳泉市,其次为晋城市㊂从收缩速度来看,忻州市人口收缩速度最高,阳泉市人口收缩速度最低;朔州市虽然收缩量不大,但是其人口收缩速度相对较大㊂山西省西南部地区以及以太原市为中心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收缩程度最大,收缩幅度均在30万人以上;东南部地区以及以太原市为中心的东部地区收缩程度最低,收缩幅度均在10万人以下㊂ 十二五 期间,太原市和晋中市常住人口在增加,其余9个地级市人口数量均下降㊂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太原市常住人口增加51.8万人;人口收缩最严重的是运城市,5年间人口减少21万人㊂ 十三五 期间,除太原市和晋中市外的9个地级市常住人口呈负增长㊂3.2市辖区常住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将各地级市市辖区合并发现,2010年 2020年11个地级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均在增加㊂ 十二五 期间,仅朔州市人口出现收缩㊂此时太原市增长52万人,是第二位晋中市的3.1倍,吕梁市人口年均增长率最高㊂ 十三五 时期,太原市增长幅度是第二位运城市的4倍,朔州市增长幅度最小㊂为进一步探究市辖区常住人口收缩情况,对26个市辖区单元进行了分析㊂2010年 2020年常住人口收缩的市辖区共9个,占比34.6%,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北部㊁东中部地区,其中云冈区常住人口减少最多㊂2010年 2015年,出现人口减少的市辖区有8个㊂3.3县级常住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2010年 2020年,常住人口增加的县仅7个,收缩的县共84个,收缩县数量占比92.3%㊂收缩最明显的县是临县,10年间收缩18.4万人㊂收缩程度较低的县有中阳县㊁河津市㊁交城县㊁安泽县㊁五寨县,这些县常住人口减少幅度在8000人以内㊂从人口收缩速度看,偏关县收缩速度最大,年均增长率为-4.15%,其次是兴县㊁临县㊁浑源县等北部区域㊂运用自然间断点法(J e n k s)和M a n u l将收缩程度进行分级,可分为5种收缩等级(见图1),从空间分布来看,常住人口增长的县级单元大体沿东北 西南对角线分布,且集中于经济集聚作用较强的太原盆地[16];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高的地区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及南部地区,整体来看呈 Z 字形分布,且在东北 西南对角线上与人口高增长区域相间分布;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吕梁山南部㊁太行山南部且沿沁河及浊漳河分布㊂图12010年 2020年山西省县(区)常住人口分布变化山西省常住人口增长区域主要沿平城区 小店区 盐湖区对角线分布(见图2),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全省的北部㊁东部和南部边界;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增长的县(区)周边,广泛分布于吕梁山和太行山南部㊂ 十二五 期间,有7个县的人口在增加,收缩县占比92.3%㊂ 十三五 期间,常住人口收缩的县数量与 十二五 期间保持一致,收缩最显著的是临县,其次为浑源县㊁兴县㊁临猗县等㊂人口收缩较高的县是人口收缩较低的县78.6倍,人口收缩区域差异明显㊂4城镇人口收缩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4.1地级市城镇人口增长特征2010年 2020年间,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镇人口均在增加,太原市城镇人口增加最显著㊂城镇人口增长最少地级市为阳泉市㊂ 十二五 十三五 期间,城镇人口均在增长,增长最多的是太原市,增长最少的是阳泉市㊂4.2市辖区城镇人口收缩特征总第51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 2020年太原市㊁大同市和晋中市一直是城镇人口增加相对较多的区域,阳泉市是增加最少区域,此外吕梁市在 十三五 时期增加明显㊂两个5年阶段对比, 十三五 期间只有吕梁市和阳泉市的增速在持续增加,吕梁市较 十二五 时期提速1.55个百分点,吕梁市城镇人口增速明显加快㊂2010年 2020年各市辖区城镇人口数量只有云冈区㊁阳泉市矿区㊁平鲁区出现收缩㊂平鲁区年均收缩速度最高,其次是矿区㊁云冈区㊂ 十二五 时期,人口出现收缩,分别是云冈区㊁郊区㊁平鲁区㊂十三五 时期,城镇人口出现收缩的市辖区是矿区㊁平鲁区㊁阳泉市城区㊂此时山西省北部㊁南部地区市辖区城镇人口收缩严重㊂图2 十二五 (左)㊁ 十三五 (右)山西省县级常住人口分布变化4.3 县级城镇人口收缩分布特征及演变从全省的空间分布来看(见图3),近10年间城镇人口减少的县分布在全省北部㊁南部地区,尤其表现为沿长城边界分布;增长相对较高的县集中在太原盆地,主要由于此区域自然条件优良,产业基础发展较好,特别是近年来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政策扶持较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㊂2010年 2020年,城镇人口收缩的县有6个,在91个县中占比6.6%,城镇人口收缩最明显的绛县是收缩较低的汾西县的31.6倍,表明不同县之间的收缩程度相差悬殊㊂从增长速度看,绛县增长率最低,年均增长率为-1.93%㊂十二五 期间,城镇人口减少的县仅两个,而近5年来城镇人口收缩的县增加到15个,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北部边界㊁吕梁山北部及运城盆地㊁临汾盆地(见图4)㊂城镇人口增长2万以内的县分布广泛,而城镇人口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㊂ 十二五 期间,人口减少的县仅有绛县㊁偏关县㊂ 十三五 期间,城镇人口收缩的县共15个,占比12.82%,表明在 十三五 期间,山西省城镇人口收缩的县数量在增加㊂近5年来山西省县的城镇人口大量收缩,且不同县之间的收缩程度差距较大㊂图3 2010年 2020年山西省县(区)城镇人口分布变化图4 十二五 (左)㊁ 十三五 (右)山西省县(区)城镇人口分布变化5 主体功能区人口收缩特征基于山西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将117个县区单元划分为重点开发区㊁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农产品主产区,探究主体功能区下不同性质区域人口的变化情况(见表1)㊂2010年 2020年,山西省省级重点开发区常住人口㊁城镇人口占比最大,其次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占比最小㊂增长变化上,重点开发区人口均在增加,城镇人口在2010年 2015年间增加明显,常住人口在2015年 2020年增加显著;限制性开发区的常住人口均在减少,城镇人口均在增加而近5年城镇人口史力柯㊃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2023年第4期增加明显,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及省级农产品主产区城镇人口减少显著㊂表1山西省主体功能区人口规模变化情况项目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国家级省级国家级省级国家级省级常住人口2010年 2020年增量/万人133.9567.38-86.73-55.39-59.57-79.29增速/%1.610.74-1.23-1.80-2.21-1.572010年 2015年增量/万人65.0930.31-46.79-28.29-30.25-42.66增速/%1.630.68-1.29-1.76-2.12-1.632015年 2020年增量/万人68.8637.08-39.94-27.10-29.32-36.64增速/%1.590.80-1.17-1.84-2.30-1.52城镇人口2010年 2020年增量/万人192.09139.5048.3623.5218.7644.87增速/%3.202.211.821.891.852.31 2010年 2015年增量/万人96.1371.3728.4614.3612.9926.67增速/%3.462.392.222.402.642.88 2015年 2020年增量/万人95.9668.1319.909.165.7718.20增速/%2.942.041.411.391.061.756结论随着全国常住人口增速下降,山西省常住人口收缩速度减缓, 十二五 时期常住人口收缩程度相对较强㊂①地级市层面,人口收缩程度最高区域在山西省北部㊁西南部,东部地区收缩程度最低,人口收缩的地级市人口基数也较大㊂②市辖区层面,两个5年规划间常住人口增速基本一致㊂③县层面,常住人口收缩速度在 十二五 期间较强;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吕梁山南部㊁太行山南部;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全省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并呈 Z 字形分布,且紧紧围绕在人口增长的县周围㊂十三五 时期山西省城镇人口增速放缓,且城镇人口收缩县数量增加,全省各区县城镇人口增速大体均在降低㊂①地级市层面,太原市㊁晋中市㊁长治市增速较高,临汾市㊁晋城市㊁阳泉市增速较低㊂②市辖区层面, 十三五 时期城镇人口增速相对减缓㊂③县层面, 十三五 时期城镇人口增速下降1.028个百分点,表明县的城镇人口增速下降显著;近10年间城镇人口收缩最为明显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全省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例如北部长城沿线的左云县㊁恒山区域的浑源县㊁吕梁山南部汾西县及中条山地区的闻喜县㊁绛县㊂[参考文献][1]宫攀,张槊,王文哲.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22(3):1-15.[2]杨振山,孙艺芸.城市收缩现象㊁过程与问题[J].人文地理,2015,30(4):6-10. [3]吴康,孙东琪.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7,37(11):59-67. [4]龙瀛,吴康,王江浩.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5(9):14-19.[5]曲阳阳,崔丽.论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城市人口收缩与经济发展[J].北方经贸,2020,422(1):7-9.[6]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95.[7]刘涛,彭荣熙,卓云霞,等.2000 2020年中国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2):381-394.[8]陈棋,薛东前,马蓓蓓,等.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21,44(1):258-267.[9]陈肖飞,郜瑞瑞,韩腾腾,等.人口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6):37-46.[10]占思思,陈思伽,胡濒月,等.基于 六普 与七普 数据的中部五省人口变化特征与规划应对[J].规划师,2022,38(5):21-27. [11]刘振,齐宏纲,戚伟,等.1990~2010年中国人口收缩区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变 基于不同测度指标的分析[J].地理科学,2019,39(10):1525-1536.[12]刘振,戚伟,齐宏纲,等.1990 2015年中国县市尺度人口收缩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0,39(7):1565-1579.[13]刘风豹,朱喜钢,陈蛟,等.城市收缩多维度㊁多尺度量化识别及成因研究 以转型期中国东北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7):37-46.[14]邓沛勇,刘毅华.中国县域单元城镇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1-38.[15]周恺,钱芳芳,严妍.湖南省多地理尺度下的人口 收缩地图 地理研究[J].2017,36(2):267-280.[16]林雄斌,杨家文,张衔春,等.我国城市收缩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人口与经济变化的视角[J].人文地理,2017,32(1):82-89.总第51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县域主体功能区划中可利用水资源指标测算评价研究——以山西省河津市为例

县域主体功能区划中可利用水资源指标测算评价研究——以山西省河津市为例
方 向提供 依据 。
主体 功 能区规 划 是 主 要依 据 _= 牟 县不 同 区域 资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 有 开发 密度 和发 展潜 力 , 筹 考 虑 _ 全 省 人 口分 布 、 统 术来 经 济 布 局 、 上 利 朋 和 城 镇 化 格 局 , 国 土 卒 州 划 分 为 优 化 日 将 J 发 、 点 _ 发 、 制 丌 发 和 重 点 开 发 四 类 主 体 功 能 , 今 r 重 J f 限 红
推进 肜成 主体 功 能 区 , 按照 主体 功 能定 位 、 骼 、 善 区 调 完 域政 策 干 绩效 评 价 , 范 空 问 开发 秩 序 , 成 合 理 的 空 问 开 ¨ 规 形
发结 构 , 是 域 发 展 巾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的重 大 战 略举 措 。
镇 为 基本 单元 , 合各 个 乡镇 u 利用 水 资 源 与 用 水 量 , 出 结 J ‘ 得 各个 乡镇 人均 可利 用水 资源 的潜 力 , 为锊 个 乡 镇 以后 的发 展
— —
A C s t d fHei t fS a x r vn e a eSu y o jn Ci o h n i o i c y P
N I X i— pi U ng, ZH O U u — hui D
C l g fUr a n vrn n ce c ,No h s iest ,Xi n 7 0S in e e t r we tUnv ri y h 1 2 h ax)
01 1年 第 3期 第23卷 5 月 3
地 下 水
Gr un tr o d wae
M a .。 y 201 1 Vo. N O. 133 3
县域 主体功能 区划 中可利 用水 资源指标测算评价研究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2•【字号】晋政办发[2012]101号•【施行日期】2012.1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12〕10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2月12日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省”建设的重大契机,以全局循环、高端循环为基点,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一大批具有强大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循环经济园区、企业和重大工程应运而生,开启了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的转型跨越新篇章。

1.1进展与成效1.1.1重大项目投资效应凸显近年来,全省充分发挥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对循环经济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直接投资、贷款贴息和资本金入股等方式,重点支持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循环化改造,先后建设了余热、余压回收,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煤层气综合利用及污水、矿井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重大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了具有山西特点的煤电材、煤电铝、煤焦化等循环经济模式。

截止2010年,67%的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投向循环经济项目,《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08-2012)》确定的100个重大示范项目80%以上已经建成投产,带动全社会投资1400亿元。

1.1.2试点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继2007年我省被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省以来,2010年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省份,太原、晋城、长治、运城市成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市。

山西省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山西省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山西省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为实现我省确定的城乡生态化和绿化、气化、净化、健康山西的目标,促进“十二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确保全省人民优良的生存环境。

根据国家及省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蓝天碧水工程和污染减排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辖区内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环境管理。

第三条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等要求。

(二)符合各行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并满足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三)符合各行业、流域、区域等开发建设规划,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要求。

第四条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新建的煤化工、冶金、焦化等污染型项目须进园入区,遵循上下游配套、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和循环化发展的原则。

(二)新建项目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及污染治理措施应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气、余压须合理利用。

(三)凡具备使用条件的,必须采用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四)按照“清污分流、一水多用、循环使用”的原则,加强节水和统筹用水的管理。

鼓励矿井水、中水利用,最大限度提高水的复用率,减少外排量或实现零排放。

(五)重点行业的主要污染源、单台10t/h及以上燃煤锅炉须安装废气、废水在线监控装置,并联网。

(六)各类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应设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具备环境风险应急救援能力。

(七)设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得建设燃煤锅炉(确有必要建设的集中供热锅炉除外)和污染型企业,已建成的污染型企业要退城进园。

第五条建设煤层含硫量大于1.5%(含)的煤矿,必须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矿井型或群矿型选煤厂(化工原料煤除外)。

矿井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洗煤水必须实现一级闭路循环不外排;煤矸石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力求达到65%以上。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摘要通过对山西经济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山西产业结构趋同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此外,通过对山西区域经济格局——核心、外围和网络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出区域间经济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使山西经济有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山西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极辐射功能中心城市山西经济最近两年经过金融危机的低谷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山西无论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城乡收入,较先进地区,差距仍然显著。

从省内来说,省内各地区经济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建立省内协调发展机制是提升山西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一、山西区域经济现状1、山西行政区域简介山西省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六个地级市和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五个地区。

共计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18个市辖区。

其中太原市包括8区2县,人口401万;长治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5万;临汾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6万;运城市包括4区4县,人口297万;大同市包括4区3县,人口270万;侯马市包括4区3县,人口281万;晋城市包括4区2县,人口211万;朔州市包括3区3县,人口 234万;阳泉市包括3区2县,人口 198万;忻州市包括3区2县,人口 208万;吕梁市 3区2县人口 201万2、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

全省土地中含煤面积占到40.4%。

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山西中部盆地和西部山区。

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7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

从山西各地区的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最主要就是煤炭等资源性产业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地位,山西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太原为11.2,大同为36.7,阳泉为29.68,长治为38.17,朔州为54.35,忻州为21.7,吕梁为14.42,晋中为13.58,临汾为17.17,这些地区都是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只有运城市不以煤炭工业为重点。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称面积(平方公里)位置主要保护对象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7.43门头沟区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6延庆县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9.13滨海新区、津南区、宁河县、宝坻区贝壳堤、牡蛎礁等古海岸遗迹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3.6蓟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0昌黎县沙质海岸及近海生态系统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95抚宁县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等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8.33蔚县、涿鹿县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等野生动植物河北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15阳原县、蔚县标准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2.25赤城县森林生态系统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47兴隆县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猕猴等野生动植物河北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0.38隆化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0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北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79.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生态系统区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6.3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7.87衡水市湿地生态系统及鸟类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5.73阳城县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2垣曲县、沁水县、翼城县、阳城县森林植被及勺鸡、猕猴、大鲵等野生动物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4.53宁武县、岢岚县、五寨县褐马鸡及其生境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6.17蒲县、隰县褐马鸡、白皮松等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4.44交城县、方山县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等森林生态系统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85.77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森林生态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67.94阿鲁科尔沁旗沙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4巴林右旗森林生态系统及马鹿等野生动物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4.13克什克腾旗湖泊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8.62克什克腾旗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等内蒙古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6.38宁城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内蒙古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67.99敖汉旗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内蒙古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1.83科尔沁左翼后旗水曲柳及沟壑阔叶林生态系统等内蒙古鄂尔多斯147.7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遗鸥及其生境湿地生态系统等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旗内蒙古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4.1鄂托克旗恐龙足迹化石等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6.88鄂托克旗、乌海市四合木等孑遗、濒危植物及荒漠生态系统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68.48鄂温克族自治旗河流湿地、草原、沙地樟子松林及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5鄂温克族自治旗樟子松林生态系统等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400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湖泊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5.27额尔古纳市原始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73.48根河市原始寒温带苔原山地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等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69.87科尔沁右翼中旗湿地、草原、灌丛、疏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48.3扎赉特旗大鸨等珍稀鸟类及湿地生态系统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800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及沙地疏林等内蒙古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36磴口县荒漠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18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梭梭林、蒙古野驴及荒漠生态系统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77.1阿拉善左旗水源涵养林、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内蒙古额济纳胡262.53额济纳旗胡杨林及荒漠生态系统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722.75大连市斑海豹及其生境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5.95大连市旅顺口区蛇岛蝮蛇、候鸟及其生境辽宁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5大连市金州区滨海岩溶地貌、地质剖面和古生物遗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75庄河市森林生态系统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2.17桓仁县、新宾县珍稀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10丹东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4.67宽甸满族自治县原生型红松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等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4.59义县、北宁县天然油松林、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物辽宁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0.03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0盘锦市兴隆台区珍稀鸟类及沿海湿地生态系统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8.32朝阳县森林生态系统辽宁北票鸟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3北票市中生代晚期鸟化石等古生物化石吉林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65伊通满族自治县火山地质遗迹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0.61辉南县湿地、森林、火山湖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3.06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珍稀冷水性鱼类及其生境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6.84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0乾安县泥林、古生物化石及湿地生态系统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40镇赉县珍稀鸟类等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生态系统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54.67通榆县湿地生态系统及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吉林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39.4敦化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87珲春市东北虎、远东豹及其生境吉林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73.17龙井市松茸及赤松—蒙古栎森林生态系统等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64.65白山市、延边州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等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52.53吉林市、白山市松花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及野生动植物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2.30柳河县以泥炭沼泽类型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00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及湿地生态系统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7鸡东县松茸、红豆杉等野生植物及原始森林黑龙江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3.64虎林市丹顶鹤、白鹳等野生动物及湿地生态系统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24.88密山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及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黑龙江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0宝清县河流湿地生态系统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00饶河县东北黑蜂蜂种及蜜源植物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1.65伊春市五营区原始红松林生态系统等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1.33伊春市带岭区红松母树林黑龙江乌伊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38.24伊春市乌伊岭区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物黑龙江红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19.95伊春市红星区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物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0抚远县湿地生态系统及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8.36同江市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黑龙江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0同江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05.95富锦市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黑龙江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6.48牡丹江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黑龙江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00黑河市驼鹿及其生境黑龙江五大连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8五大连池市火山锥体、熔岩台地及火山堰塞湖等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88.49塔河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72.13呼中区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95.23松岭区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黑龙江东方红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5.16虎林市河漫滩沼泽、阶地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黑龙江大沾河湿2116.18逊克县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6.48穆棱市东北红豆杉及其生境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0.2上海市浦东新区河口沙洲地貌及鸟类等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1.55崇明县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41.79盐城市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及海涂湿地生态系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80大丰市麋鹿和丹顶鹤等鸟类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93.65泗洪县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及大鸨等珍稀鸟类浙江临安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2.52临安市梅花鹿、香果树等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4临安市银杏、连香树、金钱松等珍稀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浙江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6平阳县海洋贝藻类及其生境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62泰顺县黄腹角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5长兴县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等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58磐安县珍稀野生药用植物及其生境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1.07开化县白颈长尾雉、南方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5.25遂昌县黑麂、黄腹角雉、伯乐树等野生动植物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0.52庆元县、龙泉县百山祖冷杉等珍稀野生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5.18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巢湖市白暨豚、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及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3岳西县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7.13石台县、祁门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9.14金寨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4东至县、池州市贵池区白鹳等珍稀鸟类及湿地生态系统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5.65宣城市宣州区、泾县、广德县、郎溪县、芜湖市南陵区扬子鳄及其生境福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0.88厦门市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海洋生物及其生境、鹭类及其生境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0.605明溪县常绿阔叶林、南方红豆杉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6.93将乐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0.22建宁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0.15永安市长苞铁杉、猴头杜鹃等珍稀植物及其生境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4.72德化县黄山松林、福建柏林、长苞铁杉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晋江市海底古森林遗迹、古牡蛎礁等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6云霄县红树林生态系统福建虎伯寮国家30.01南靖县南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等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65.27武夷山市、建阳市、光泽县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3.65武平县南方红豆杉、钩栲、观光木群落及森林生态系统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1.68连城县、上杭县、龙岩市新罗区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3新建县天鹅、大雁等珍稀鸟类及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4永修县、新建县、星子县白鹤等珍稀鸟类及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5彭泽县野生梅花鹿南方亚种及其栖息地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4.12龙南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4.99井冈山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5宜丰县、铜鼓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8.67资溪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植物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0.07铅山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山东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74即墨市柱状节理石柱、硅化木等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30垦利县、利津县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及丹顶鹤、白鹳等珍稀鸟类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4.17烟台市梅花鹿等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15长岛县鹰、隼等猛禽、候鸟及其生境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国家级自然1.2临朐县第三纪中新世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山东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75荣成市大天鹅等珍稀鸟类及其生境山东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4.8无棣县贝壳堤岛、湿地、珍稀鸟类、海洋生物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7.8新乡市天鹅、鹤等珍稀鸟类及湿地生态系统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80三门峡、洛阳、焦作、济源等市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珍稀鸟类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1.6灵宝市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80.15南阳市恐龙蛋化石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60西峡、内乡、南召等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4.13内乡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40淅川县湿地生态系统及鸟类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17信阳市狮河区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8罗山县白冠长尾雉等珍稀鸟类及其生境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5.8新县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66济源、焦作、新乡等市猕猴及森林生态系统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5郧县恐龙蛋化石湖北神农架国家704.68神农架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及川金丝猴、珙级自然保护区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9.65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系统及珙桐等珍稀动植物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67石首市麋鹿及其生境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石首市白鳍豚及其生境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5洪湖市、嘉鱼县、蒲圻市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及河流生态系统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6.09通山县中亚热带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83.39利川市、咸丰县、恩施县原生水杉群落及其生境、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物种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5.5宣恩县珙桐等珍稀植物及其生境湖北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3.22黄梅县白头鹤、黑鹳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及湿地生态系统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7.86炎陵县银杉群落及森林生态系统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92衡阳市南岳区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5.9绥宁县森林生态及红豆杉、伯乐树、银杏、铁杉、大鲵等珍稀动植物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00岳阳市珍稀鸟类及其生境、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8.18桃源县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65.68石门县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85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大鲵及其生境湖南八大公山国200桑植县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南方红家级自然保护区豆杉、伯乐树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33宜章县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湖南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9.74桂东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银杉、水鹿、黄腹角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湖南永州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6道县、江永县森林生态系统及林麝、白颈长尾雉等野生动植物湖南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0.41沅陵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银杏、榉木、楠木等珍稀植物湖南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9会同县典型亚热带森林植被及南方红豆杉、银杏等野生动植物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8永顺县珙桐、南方红豆杉、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7.95双牌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湖南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39安化县中亚热带中低山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7.20新宁县南岭山地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83.68韶关市、清远市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5.45始兴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0仁化县丹霞地貌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22深圳市岛屿、红树林生态系统及猕猴、鸟类等野生动植物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0珠海市中华白海豚及其生境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3湛江市红树林生态系统广东徐闻珊瑚礁143.79徐闻县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8.65雷州市白蝶贝等珍稀海洋生物及其生境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33肇庆市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6.97博罗县森林生态及野生动植物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惠东县海龟及近岸生境、沙滩产卵场等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9.94武鸣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林及野生动植物广西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2.31灌阳县水源涵养林及野生动植物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1.33龙胜各族自治县、临桂县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0.09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广西合浦营盘港-英罗港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0合浦县儒艮、海草及海洋生态系统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合浦县红树林生态系统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防城港市防城区、东兴市红树林生态系统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1.95防城港市防城区金花茶及森林生态系统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82.77防城港市防城区、上思县、钦北县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9.94田林县、凌云县季风常绿阔叶林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209.24隆林各族自治县鸟类及其生境然保护区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2.13罗城县、环江县、融水县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8.30环江县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5.95金秀瑶族自治县水源林及瑶山鳄蜥、银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3.69龙州县、宁明县亚热带石灰岩季雨林和白头叶猴、黑叶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0.62乐业县野生兰科植物及其生境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37海口市美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三亚市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文昌市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珊瑚礁等海南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0万宁市金丝燕及其生境、岛屿生态系统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14东方市海南坡鹿及其生境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9.8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县黑冠长臂猿及其生境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3.89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县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南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4.36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乐东黎族自治县热带原始林生态系统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6重庆市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60.17城口县森林生态系统及崖柏等珍稀野生植物。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一、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概述
1. 临汾市位属山西省西部,处于动脉性水系交错及山谷连片地带,为典型的江淮流域中游漩涡区,在民用资源开发中实现山水绿道的结合示范,生态功能区划是临汾市实现持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是以临汾市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服务系统运行机理为理论基础,将全市压缩分解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以便达到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人类和自然共生环境的目的。

二、主体功能区划
1. 临汾市作为江淮地区的中心县,其主体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交通、经济和安全等因素,将临汾市划分为经济中心区、生活区和发展区。

2. 经济中心区,以运城市及隰县建有市、县两级政如何行政机构,着重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交通及文化中心作用,推动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 生活区:全行政区域内,集中了一部分迁入人口以及重点发展全市生活提升水平服务,同时广泛发挥旅游文化休闲资源开发提升本地经济发展动力作用。

4. 发展区:全省分为新农村重点发展区、欠发达区域发展区等,主要面向新村庄的发展,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社会生活条件,加快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及交通条件,推动整体发展。

三、结论
临汾市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起着分工合作,互补依存的重要作用。

它在市政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根据临汾市地理环境、经济形势、人文空间的状况,确定相应的基本总体构想,并以物种、生境分差为基础划分生态保护区和发展功能区,实现资源共享、人地共生的现实意义。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美丽山西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美丽山西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美丽山西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3.10•【字号】晋政发〔2023〕5号•【施行日期】2023.03.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美丽山西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的通知晋政发〔2023〕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美丽山西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年3月10日美丽山西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部署。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在美丽山西建设上拿出更大力度”的部署要求,制定本《纲要》。

《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丽山西建设的行动指南。

规划近期为2023-2025年,规划中远期为2026-2035年。

一、忠诚践行领袖嘱托,成就“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发展愿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2030年基本实现转型、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以满足三晋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出发点,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蹚出一条北方生态脆弱地区和资源型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表里共建、美美与共,呈现“空间布局美、绿色发展美、环境质量美、生态和谐美、锦绣家园美、三晋文化美、多元共治美、人人共享美”的大美山西,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山西篇章。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四、注释与说明)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四、注释与说明)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注释与说明(1)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

(2)党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对编制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

(3)战略性,指本规划是从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对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作出的总体部署。

基础性,指本规划是在对国土空间各基本要素综合评价基础上编制的,是编制其他各类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是制定区域政策的基本平台。

约束性,指本规划明确的主体功能区范围、定位、开发原则等,对各类开发活动具有约束力。

(4)我国陆地国土空间中,山地约占33%,高原约占26%,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丘陵约占10%。

(5)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指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6)据2005年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复查,64.7%的水力资源集中在四川、云南和西藏。

(7)化石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油、页岩油等。

(8)2008年全国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中,77%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75.9%的铁矿资源集中在辽宁、四川、河北、安徽、山西、云南、山东和内蒙古,62.4%的铜矿资源集中在江西、西藏、云南、内蒙古和山西。

(9)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必然要落到具体的国土空间。

从国土空间的角度观察,工业化城镇化就是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转化为城市化空间的过程。

(10)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第六章重点开发区域——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33)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城市化地区: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具备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大城市群或区域性城市群;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且对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重点开发区域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聚集创新要素,增强产业集聚能力,积极承接国际及国内优化开发区域产业转移,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通道和口岸建设,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新的窗口和战略空间。

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是:——统筹规划国土空间。

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空间,扩大服务业、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空间,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健全城市规模结构。

扩大城市规模,尽快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其他城市,推动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城市群。

——促进人口加快集聚。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城市规划和建设应预留吸纳外来人口的空间。

——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发展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提高发展质量。

确保发展质量和效益,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应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表格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表格

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 贝壳堤、牡蛎礁等古海岸遗迹及滨海湿 地生态系统 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359.13
9
蓟县
53.6
蓟县
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300
昌黎县
沙质海岸及近海生态系统
13.95
抚宁县
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等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等野生动植 物
218.33
呼伦贝尔草原 草甸生态功能 区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开鲁 科尔沁草原生 态功能区 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 右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 吉林省:通榆县 浑善达克沙漠 化防治生态功 能区 阴山北麓草原 生态功能区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沽源县、 张北县、尚义县、康保县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镶白旗、正蓝旗、 太仆寺旗、镶黄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 内蒙古自治区: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 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四川省:天全县、宝兴县、小金县、康定县、泸定县、丹巴 县、雅江县、道孚县、稻城县、得荣县、盐源县、木里藏族 自治县、汶川县、北川县、茂县、理县、平武县、九龙县、 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 川滇森林及生 物多样性生态 功能区 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马尔康县、壤塘县、金川县、 黑水县、松潘县、九寨沟县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不包括建塘镇)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勐海县、勐腊县、德钦县、泸水县(不 包括六库镇) 、剑川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苗族 自治县 湖北省: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神农架林区、 郧西县、郧县、保康县、南漳县 重庆市:巫溪县、城口县 四川省:旺苍县、青川县、通江县、南江县、万源市 秦巴生物多样 性生态功能区 陕西省:凤县、太白县、洋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 巴县、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 镇安县、柞水县、旬阳县、平利县、白河县、周至县、南郑 县、西乡县、石泉县、汉阴县 甘肃省:康县、两当县、迭部县、舟曲县、武都区、宕昌县、 文县 藏东南高原边 缘森林生态功 能区 藏西北羌塘高 原荒漠生态功 能区 西藏自治区:班戈县、尼玛县、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 494381 11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察隅县、错那县 97750 5.8 140004.5 1500.4 302633 501.2 96936.1 95.8 168048 288.1 111202 385.2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 45546 7.6

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问题

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问题
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几个问题
一、推进主体功能区划的必要性 二、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内涵特征 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制 定的指导原则和思路 四、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政策重点导向 五、福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一些构想 六、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制 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推进主体功能区划的必要性
4、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 自然文化保护区域。
• • • • • • 24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1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18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565个国家森林公园 138个国家地质公园 虽然它们占的面积很小,但却是国土 上最精华的部分。
(二)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特征
• 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 策制定的指导原则和思路 • (一)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 政策制定的指导原则 • 1、优化结构的原则 • 2、尊重自然的原则 • 3、有限开发的原则
(6)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岳阳、株洲、 湘潭、衡阳5个城市。 (7)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咸阳、宝鸡3个城 市。 (8)昆明周边地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3 个城市。 (9)呼包地区,包括包头、呼和浩特2个城市。 (10)山西中部地区,包括太原、晋中、阳泉 3个城市。 (11)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包括乌鲁木齐、克 拉玛依2个城市。
(一)优化开发区域的政策重点导向 • • • • 1、制定产业优化和转移导向目录 2、制定更加严格的产业效能标准 3、设定高于全国平均标准的产业用地门槛 4、有序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 用地减少挂钩制度
(二)重点开发区域的政策重点导向
• • • •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 2、有针对性地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 3、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及相关配套能力建设 4、鼓励和吸引人口在重点开发区域聚集居 住

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主 体 功 能 区建 设 与 西 部 特 色优 势产 业 发 展

(. 1 山西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山西 临汾
鹏 安树伟2 ,
0 10 ;. 40 42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西 西安 陕 702 ) 117
摘要 : 分析主体功能 区建设 的 内涵及其 对西部地 区发 展 的影响 , 为主体功 能 区建 设 既有有利 于西部 地 区发展 的 认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举措 , 是促进资源合理开发 和保持 自然 生态 环 境 的迫 切 需要 , 是促 进 城 乡 统 也 筹 和 区域协 调发 展 的重 要 途 径 。2推进 形 成 和加 快 [ ]
实 施空 间主 体功 能 区 , 将优 化我 国 的空 间结构 , 必 提 高 开发 效率 , 增强 区域 的可持 续发展 能 力 , 实有 效 切 地保 护好 国 土资 源和 生态 环境 。 3
1 主 体 功 能 区建 设 对 西 部 地 区发 展 的 影 响
对 于 西部地 区来 说 , 主体 功能 区建 设 既是机 遇 , 又有 约束 。这一 方 面要求 国家加 大对 西部 地 区的政 策支持力度 , 另一方面西部地 区也要积极采取措施 , 在 推进 主体 功能 区建 设 的同 时因地 制宜 的发展 特 色 优 势产业 , 促进 资 源 优 势 向产业 优 势和 经 济 优 势转 化 , 强 西部 地 区 自我 发 展 能 力 和 经 济 实力 。加 快 增 形成 主体 功 能 区 , 大力 发展 西部 地 区特色 优势 产业 ,
维普资讯
第 6期

鹏等 : 主体 功能 区建设与 西部特 色优 势产业发展
。2 ・ 9
突破 , 它根据资源环境 的承载能力 、 现有开发密度和

林业区划

林业区划

山西省林业发展区划1.山西生态总体特征分析山西作为黄土高原自然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的省份,生态环境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经过全省上下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层次的生态矛盾和问题也日显突出,山西生态基本上处于“治理与破坏的相持阶段”。

1.1自然条件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全省总面积1567.7万h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东有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全省土地的水、热、肥等因素组合和土地生产能力,在地域间有很大差别。

一般说来,晋南盆地和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主要指耕地)丰富,而水资源缺乏;晋东南山区水资源充沛,而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晋西北土地广阔,而水和热量资源较差;广大山区、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高差大,气温较低,土、水、热条件在时空上的不够协调,影响了土地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

1.1.1地形地貌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m-2000m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60m,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m。

山西全省土地主要特点:一是类型多样。

二是质量低,单产低。

三是分布不平衡。

山地主要分布于东西两侧,林地、草地大致集中于此。

耕地,特别是肥沃土地主要分布在中部盆地。

四是地形复杂。

由山地、丘陵、高原构成的山区明显多于由盆地、平原构成的平地类型的土地(前者约3/4,后者仅占l/4)。

全省有l/2的土地为林业用地,可见林业发展区划对山西发展是举足轻重的。

1.1.2气候条件山西由于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学习型资料: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国家层面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区域)

学习型资料: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国家层面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区域)
三、呼包鄂榆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陕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包头、鄂尔多斯和榆林为支撑,以主要交通干线和内蒙古沿黄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增强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应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苏州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旅游胜地,无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服务外包和创意设计基地。
——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节点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功能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该区域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南翼,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强化青岛航运中心功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的建设,构建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增强与香港、澳门的优势对接与功能互补,推进与港澳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2024年经营主体深化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2024年经营主体深化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2024年经营主体深化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3.28•【字号】晋政办发〔2024〕13号•【施行日期】2024.03.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2024年经营主体深化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24〕1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2024年经营主体深化年行动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3月28日山西省2024年经营主体深化年行动方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开展经营主体深化年活动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质量1.深入推动“个转企”。

建立“个转企”培育库,进一步激发个体工商户“转企”意愿。

健全“个转企”培育机制,优化并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完善后续配套措施。

建设“个转企一次办”模式试点,降低转换成本。

(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税务局、人行山西省分行)2.稳步拓展“小升规”。

推动中小微工业企业上规升级,建立完善全省规下工业企业基础信息库,动态更新“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

优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纳入“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范围,实施重点帮扶、精准服务、专业指导。

开展常态化入企服务,助企达产升规。

到2024年底,力争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净增600户。

(责任单位:省民营经济发展局)3.持续推进“规改股”。

重点突出发展势头良好的“四上”企业,加大培育帮助力度,指导企业规范提升,引导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性好的企业,加快规范化股份制改造。

开展股改专题培训会。

帮助完成股改的企业对接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强化管理、提质增效。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

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

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

“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

“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晋发[2016] 50号各市、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为进一步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开发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开发区在全省转型综改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精神及省委、省政府推进转型综改的系列要求,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开发区作为转型综改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引擎,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

(二)加强对开发区的统一归口管理。

为避免政出多门、令出多人,按照部门分工服从于专项分工的原则,将全省各类开发区统一归口商务部门主管,其他有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做好配合,形成合力,为开发区的设立、升级、扩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对外开放提供服务。

二、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三)加快开发区统筹规划布局。

在符合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全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开发区数量、规模和布局,提升存量,培育增量,做大总量,按照占全省国土面积2%左右来规划布局开发区建设,着力改变我省开发区数量少、规模小、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局面,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绿色生态、用地集约、区域平衡的开发区发展格局。

(四)在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为开发区留足发展空间。

各市、县政府要抓紧修订或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将开发区的设立、扩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在本轮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为开发区设立、扩区留足空间,新增建设用地应最大限度地向开发区倾斜。

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

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

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范名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范名单北京市:延庆县、密云县北京市:河北省:张家⼝市、承德市河北省:⼭西省:临汾市西⼭⽚区(乡宁县、吉县、蒲县、⼤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神池县⼭西省:内蒙古⾃治区:呼伦贝尔市、四⼦王旗内蒙古⾃治区:吉林省:⽩⼭市、通榆县吉林省:⿊龙江省:⼤兴安岭地区、通河县、富锦市、海林市⿊龙江省:上海市:淀⼭湖地区上海市:浙江省:开化县、淳安县、浙南⼭地重点⽣态功能区(庆元县、景宁畲族⾃治县、⽂成县、泰顺县)浙江省:安徽省:安徽省:岳西县、⾦寨县、霍⼭县、黄⼭市福建省:泰宁县、武夷⼭市、永泰县、永春县福建省:江西省:江西省:遂川县、万安县、莲花县、永新县⼭东省:临朐县、⼭亭区、肥城市⼭东省:河南省:信阳市、卢⽒县河南省:湖北省:⼗堰市、五峰县、利川市、浠⽔县湖北省:湖南省:张家界市、⽯门县、江华瑶族⾃治县湖南省:⼴东省:清远市⼴东省:⼴西壮族⾃治区:⼴西壮族⾃治区:巴马瑶族⾃治县、天等县、凌云县海南省:海南岛中部⼭区热带⾬林⽣态功能区海南省:重庆市:巫溪县、城⼝县、武隆县、⾣阳县重庆市:四川省:⽢孜藏族⾃治州、万源市、南江县、天全县四川省:贵州省:荔波县、册亨县贵州省: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治州、⽟龙纳西族⾃治县云南省:西藏⾃治区:藏东南⾼原边缘森林⽣态功能区西藏⾃治区:陕西省:安康市、周⾄县、志丹县陕西省:⽢肃省:张掖市、⽢南藏族⾃治州⽢肃省:宁夏回族⾃治区:泾源县、彭阳县、盐池县宁夏回族⾃治区:新疆维吾尔⾃治区:新疆维吾尔⾃治区:阿勒泰地区、特克斯县、博乐市新疆⽣产建设兵团:北屯市、图⽊舒克市新疆⽣产建设兵团:江西省、湖南省、⼴东省、⼴西壮族⾃治区:南岭⼭地森林及⽣物多样性⽣态功能区江西省、湖南省、⼴东省、⼴西壮族⾃治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
山西省政府据根据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将全省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规范各区域内的开发秩序。在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和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框架。
(一)优化开发区域指省内自然和社会条件优越的地区。太原是山西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在近二十年来,省内各县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承接了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省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名城等,山西的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山西人文的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世界文化遗产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涌现出一批风景区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六批共271处,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太行山大峡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云冈石窟/悬空寺、绵山、永乐宫。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列有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大同、平遥、祁县、新绛、代县、太原。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多不胜数,按照省内规划要求。以“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县城”为目标,根据“十一五”计划,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功能和区域道路的改造升级,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镇供热、供气、工程建设,完善城区道路框架,重点实施城区和街道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旧城改造,新建楼房小区代替原旧城区平房,提高省内各地区土地使用率。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优化结构,扩大总量,拓宽领域,规范市场,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同时积极培有壮大优势产业规模,深入挖掘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批文化精品,逐步把山西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经济发达,具有独特风格的政治文化中心。
(二)重点开发区域 主要是一些工业园区,比如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富士康工业园区、朔州经济开发区、绛县经济开发区等。以绛县开发区为例:山西绛县经济开发区(原山西省华信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7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备案、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4.9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0万人,企业职工3万人。开发区以国家特大型企业--中信机电公司(原五四一军工企业)为依托,拥有冶炼、铸造、锻造、冲压、机加等雄厚的工业基础,固定资产原值28亿元。立足作为我省传统的机械制造和铸造优势,开发区近年提出建设“山西省汽车零部件基地”的目标,这里还是新型光电原材料(砷化镓)生产基地,也是全国七大碳黑生产基地之一。山西绛县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战国为晋国京畿之地,西汉为名相周勃的封邑之地,唐代郭璞在此讲学研经,境内有东华山、太阴寺、晋文公墓等数十处人文景观。 山西绛县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东临煤乡晋城,南倚中条山跨黄河与河南相邻,西连关公故里运城,北靠有着旱码头之称的侯马。开发区交通便捷,自备铁路专线与南同蒲铁路相连,东(镇)济(源)高速从境内穿过,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距离最近的运城关公机场仅80公里,离侯马海关30公里。开发区水电充足,库井布局成网,双套配置,区内大电全面覆盖,同时还拥有自备电厂。
(四)禁止开发区域 根据禁止开发区域的规划,禁止工业开发,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资源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行为,保护人文自然资源。该区域要重点发展旅游资源,逐步完善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自然资源发展服务业。
对于优先开发区域,积极培有壮大优势产业规模,深入挖掘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批文化精品,逐步把山西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经济发达,具有独特风格的政治文化中心。
对于禁止开发的区域,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
三、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作用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区域调控水平、增强区域宏观调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二、对于各功能区的开发
对重点开发区域,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比较强,还有一些发展空间的地区,主要是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综合考核经济增长、吸纳人口、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
对于限制开发区域的两类中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是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经济增长收入的考核。对于另一类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强化它对于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他并解释,过去认为生态地区不生产产品,但实际上它提供的生态就是一种产品,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来购买指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划的指导原则:区域统筹;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集约开发、持续发展; 客观实际、操作规范。出于兼顾环境承载和转变经济增长观念的考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国土空间将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
创建经济开发区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打造地区特色品牌,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
(三)限制开发区域 主要是山西内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表现在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经济条件一般,人口不集聚,但有可开发利用资源,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不同规模的生态公益林。根据这些特点,限制开发区域的规划,对其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政策,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和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该区逐步成为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要发展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必须以环境容量为标准,区域开发必须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建立在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本区域发展要依托自有自然资源,沿南北旅游及工业大道重点开发,工业经济以发展石材加工,矿产开发为主,石材加工,矿产开发过程中要做到边开发,边保护,边恢复。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发矿山、石材,规范小石材厂,对危害山体,可能造成山体滑坡,河道拥堵的小石材厂、小采矿点要进行关停,并对山体进行恢复,做到即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环境。 丘陵地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推广农作物绿色无公害种植,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形成品牌推向市场,增加农民经济效益。同时保护林地资源,推进退耕还林,扩大林地覆盖率,使生态环境更加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