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

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

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摘要作为我国重要的苗族聚集地,重庆苗族的文化特色长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苗族文化的保存现状更是让人关心。

本文尝试从重庆地区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和饮食等角度去分析其文化特色。

同时,基于这种特色去分析重庆苗族文化的现状。

最终得出结论,该地区的苗族文化主要有银饰文化、蜡染文化、吊脚楼文化和糯米文化等。

同时得出结论,如今该地区的苗族文化亟待保护。

关键词:苗族;文化;重庆;服饰引言我国是一个民族多样、文化纷繁的国家,在我国境内有55种已识别出来的少数民族,另有数十种未被识别的民族族群。

在我国大陆地区,民族分布最为分散的地区便是西南地区,而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一版的重庆,亦是民族种类繁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所显示的数据,目前重庆有193万少数民族人口,而其中,苗族是该地区第二大少数民族。

苗族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庞大的民族,在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丰富璀璨的文化。

一、彭水县鞍子镇概述鞍子镇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是镇级行政单位,其上级单位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在地理方面,该镇大致坐落于东经108.16、北纬29.29度,全镇地貌多山且地形复杂,全镇的海拔大约位于600到1000米之间,在鞍子镇境内,间杂分布有地山丘陵、高山和盆地、谷地等地形。

在民族人口方面,鞍子镇以苗族为人口主体,同时也分布有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

而其中,苗族人占有了绝大多数人口,据统计,全镇的苗族人口为15501人,占比全镇人口比为93%。

这样的民族人口分布,也决定了鞍子镇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特点。

其他方面,鞍子镇全镇共有9个村庄,主要的经济形式以农业为主,但同时该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石磨风光等旅游资源和糯米糍粑、苗族民歌等文化资源。

二、重庆苗族文化特色彭水县是重庆市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样的民族人口特点也就造就了该地区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特色。

彭水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彭水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一、彭水少数民族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彭水是位于重庆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有苗、汉、土家等12个民族,其中以苗族、土家族人口最多。

就全国而言,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彭水也不例外。

彭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自从九黎部落在涿鹿战败后,便向南方流徙,来到彭水定居成为现在苗族的先民;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彭水为巴国的一部分,巴人为土家族的先民[1]72。

所以,作为彭水县的少数民族是由来已久,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创造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

彭水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到2001年底,彭水共有6222万人,其中苗族为27万余人,土家族为9万余人,少数民族的总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9.5%。

可以说,少数民族遍布了彭水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辛勤劳作之时、农闲休息之时、喜获丰收之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就来源于这无数的民间文化之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一)蔡伦造纸技艺1.现状及原因分析。

竹板桥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然村落,距县城有70多公里。

竹板桥的造纸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注人新的元素,县、乡政府也在给予大力的支持,但如今的造纸术依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村中现已还剩下两家还在做纸,眼看该技术就要失传了。

其主要原因有:土纸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限制了更新发展的空间;受市场和经济收入效益的影响,后继乏人,生存困难;政府的拨款迟迟未到,这使得村中的人对政府有些迟疑,都不愿意再从事造纸的行业。

2、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刘氏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保留了当年蔡伦造纸的传统72道工序而成纸的工艺。

原始的造纸工序大致有打浆、调料、上浆准备、流送布浆、脱水成形、压榨脱水、烘干成纸、表面处理。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以彭水县鞍子乡苗族生活习俗为例摘要: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常常在特定的文化仪式和符号中进行。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民族的习俗在不断的消亡,民族的特色风情也在不断地削弱。

在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习俗的传统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以彭水苗族为例,调查苗族的社会生活习俗及文化的发展、传承、逐渐消亡,以此来呼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彭水;苗族;生活习俗一、彭水苗族的起源苗族是彭水自治县的主体民族,2006年年末人口2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梅子垭乡,鞍子乡,诸佛乡、新田乡、靛水乡、乡润溪乡等地。

蚩尤是苗族世代相传的祖先。

彭水苗族先民最初有三支,一支来自蚩尤部落在琢鹿战败后,向南流徙,其中驩兜部落到彭水后,开发盐业,采丹,成为红苗的发祥地;一支来自湖南的盘瓠部落,其被东汉王朝镇压后,部分迁到彭水;一支来自巴国"属"中的"共人",即板楯蛮中的龚姓。

元明时期,彭水多次发生"赶苗(蛮)拓业"的事件,境内少数民族群众或迁居深山老林,或背井离乡,使得人口锐减,男女人口不足万人,出现了"十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的悲惨景象。

经过明代的"湖广填四川"及清朝招抚四川流民回原籍开垦,迁入了部分苗族后裔。

迁入的苗族部分是原彭水"赶苗拓业"时迁出的,一部分是从江西、湖北、湖南迁入的三苗、九黎的后裔。

但是由于他们对赶苗事件心有余悸,都讳言苗族,而自称汉族,习汉语,学汉文,着汉装,只在风俗上还保留一些苗族的传统。

彭水的苗族没有苗语传承和苗族文字的记载。

彭水苗族文学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彭水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

苗族调查报告,鸟居龙藏

苗族调查报告,鸟居龙藏

苗族调查报告,鸟居龙藏苗族图腾苗族图腾苗族的图腾主要有水牛、黄牛、野猪、鹰、猴、燕?、凤、鱼、犬、竹、枫树等等,因为苗族也经历了无数的迁徙和融合,其图腾的来源也是多源的,所以苗族的图腾分为外来型与原有型两类。

黄牛、凤等图腾是由于东夷族融入三苗之后带来的,而竹图腾是苗族在汉代以后进入现在的贵洲地区以后与当地的民族通婚、融合才具有的。

苗族每一种图腾,都有相应的图腾神话,这些图腾神话同样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谜团。

融水苗族图腾崇拜之文化与风情——深度广西旅游寻找苗族踩塘的奥妙发布人:石勋旺信息来源:大花光发布日期:2004-4-27 15:46:34[ 字体:缩小正常放大| 双击自动滚屏] 请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选择颜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紫色蓝色褐色墨绿深蓝赭石粉绿淡绿黄灰翠绿综红砖红淡蓝暗红玫瑰红紫红桔黄军黄烟灰深灰灰蓝一、前言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旅游观光,不能仅仅是看看热闹、拍几张照片便可以说‘到此一游’。

其实,当你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等等作一个了解之后,你才发现他们身上每一动作、每一件器皿、社区里的每一根柱子等等都包含了这个民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来深邃的内涵。

让我们抛弃都市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慢慢走进那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历史森林、、、、、、苗族是一个厉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她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记载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给我们今天研究苗族史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苗族是在特定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领域里形成的民族,由此而产生的?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使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成为维系其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图腾崇拜,便是这种纽带之重要一环。

因此,我们可以从苗族图腾中?找到一把了解我们自己的原始时代的钥匙?。

关于苗族的图腾崇拜问题,目前看法尚不一致,主要有盘瓠说、枫木说、蝴蝶说、竹王说、老虎说、龙凤说等。

笔者带着这个课题,在动笔论证之前,对当地苗族社会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查阅资料和对区外部分苗族地区作了了解,得到的印象是:苗族图腾崇拜龙。

苗 族 调 查

苗 族 调 查

苗族调查——以湖北省第一苗寨官坝村为例曹啸随着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政策,湖北省紧接着提出建设“百镇千村”以来,作为湖北省建设“百镇千村”的明星村和恩施州的“清江百里文化长廊”的终点的官坝村格外引人注目,加之2003年官坝村被评为“湖北省第一苗寨”。

有着众多苗族兄弟住居,独特的民族文化,鬼斧神工的地貌自然环境的官坝村这块未经开发但却寓于着独特开发价值的处女地吸引了众多猎奇的目光,今天有幸和湖北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的老师们一起踏入这块神秘的土地,有幸略其动人风采。

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官坝村位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咸丰县东大门,距咸丰县城约24公里,杨官大道与忠建河横穿贯全境,北与宣恩县小关乡白沙溪村、张官村接壤,东与平地坝相连,南邻宣恩县小关乡大山村和本县马河村,西与本县芭蕉村交界。

2、地貌特征:村内山峦起伏,沟壑从横,最高海拔点位于十盆水约为1334.7m,最低海拔点位于草坪干沟溪约为619m,全村南面高,中间低,形成忠建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3、气候特征:村内地形复杂,相对高度差较大,小气候变化明显,平均气温在16.6—20。

2℃,平均降水量约为1500mm,无霜期长,雨量充沛。

4、土壤特征:受成土母岩和生物气候等条件影响,以忠建河为界,南边以石灰岩为主,北以页岩为主,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和黄壤为主,土质较肥沃。

5、植被情况:村内总面积3612.7m2其中农业用地为2677.48m2疏林用地为96.9 m2灌林用地1511.7 m2耕地940.22 m2森林覆盖达66.5%。

二、社会(区)状况:1、社区组成:现官坝村由原来的官坝村,龙坪村,牛栏界村,泡桐村四个行政村为适宜发展要求在“连村自治”的原则上组建起来的。

现官坝村共有28个村民小组。

2、人口状况:解放前此地只有几百人,而且以陆姓和腾姓为主,其他杂姓很少由于当时的卫生条件很差,较高的出生率和较高的死亡率致使人口增长缓。

解放后,由于新中国对医疗卫生的重视,当地的人口增长明显增快,人口规模也大副度的提高。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哎呀呀,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苗寨做田野调查啦,哈哈,这可真是太好玩啦!
一走进苗寨,嘿呀,我就被那些特别的房子吸引住啦。

它们好漂亮呀,和我平时看到的都不一样呢。

我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觉得一切都好新
奇呀。

在苗寨里,我还看到了好多穿着漂亮苗族衣服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哎呀,他们的衣服可真好看,上面还有好多漂亮的图案呢。

我还试
着穿了一下苗族的小裙子,嘿嘿,感觉自己可美啦。

我们跟着大人们去拜访一些苗族的人家,他们都好热情呀,给我们拿好吃的,还跟我们聊天。

哎呀,我虽然有些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但还是
觉得好有意思呀。

我还在苗寨里看到了好多小动物呢,有小鸡、小鸭,还有小狗。

我追着它们跑呀跑,哈哈,可开心啦。

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我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学习,虽然我不太懂,但还是努力地听着看着。

哎呀,感觉自己也像个小调查员呢。

这次在苗寨的经历真是太棒啦,我都不想走啦,嘿嘿!。

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报告总结

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报告总结

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报告总结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且独特,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等方面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传承苗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活动。

经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我们对苗族文化宣传的现状和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苗族文化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广大苗族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苗族文化在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宣传。

一些苗族文化艺术团体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工作。

苗族文化的宣传途径多样化,包括书籍、音像制品、展览、演出等形式。

然而,苗族文化宣传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宣传渠道不畅。

尽管苗族文化宣传的渠道多样,但很多信息无法深入到乡村和偏远地区。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传播局限,一些苗族地区的居民了解和接触到的苗族文化宣传相对较少。

其次,宣传内容不够丰富和准确。

一些宣传机构和团体在传播苗族文化时过于简单化,只停留在“民俗奇特”、“神秘神奇”等表面现象,缺乏对苗族文化深刻理解和准确解读。

最后,传承机制不完善。

苗族文化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但目前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和挑战。

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面临年龄老化和传承后继的问题,这不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播和宣传。

为了更好地宣传苗族文化,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宣传渠道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覆盖,使苗族文化宣传能够延伸到每个角落。

其次,提高宣传内容的质量。

宣传机构和团体应该加强对苗族文化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深度,让苗族文化的特色在宣传中得以充分展示。

最后,加强传承机制的建设。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并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

总之,苗族文化宣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苗族文化宣传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渠道建设、提高宣传内容质量和加强传承机制的建设,我们可以更好地宣传苗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苗族文化。

少数民族习惯法调查——以重庆彭水县罗家坨苗寨为例

少数民族习惯法调查——以重庆彭水县罗家坨苗寨为例

子继承制 , 即年纪较长的儿子外出打工 自 出路 , 谋 女儿 出嫁后算夫家人丁, 留下最小的儿子和父母一起生活。 幼子负责继承父业、 赡养父母 , 并在父母去世后 自然地
继 承父 母 的遗 产 。这 是 由苗族 人 民在财 产继 承上 的偏
袒幼子制 的习俗所决定的 , 苗族财产继承制上轻长 子、 重幼子 , 长子不如汉族传统 中那样在家族 中有重要 的地位 和特权 。

中做了亏心事的一方必定会在短时间内灾祸降临或者
罹患重病( 严重者甚至死亡) 由此来对两人 的争执进 ,
5 ・ 7
当然 ,在对待国家法和民族 习惯法的态度上 , “ 较为明 智的做法是促进它们之间达成一种宽容、 重叠和互动 , 而不应采取任何刚性的、 国家法取代 习惯法或用习 用 惯 法 去 取 代 国家 法 。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达 致 两 者 的 共 荣。 罗家坨苗寨对于家庭财产继承的习惯法 , ” 与我 们现行 的民法法律规则有很多不 同之处 , 虽然至今 尚
县 政府 已把 罗家坨 苗寨 定 位为旅 游开发 项 目。这对 增
为某事争执不下时, 中一人便会 约定另一人改 日 其 一 起到村寨人 口处的石碑( 石碑雕刻 的内容为罗 氏先祖 的族谱 ) 前或罗氏祠堂 内, 杀鸡拜神祭祖 , 赌咒发誓 自
己一方 占理 , 若另一人也 同意赌咒 , 则咒语成立 , 两人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34 2 1 ) -06 3 17 -4 X(0 2 1 5 - 0 0
作者简 介: 王晶晶(9 2一) 女 , 18 , 湖北襄 阳人 , 硕士研 究堪 , 研究方向为法文化 。 王 刽 (9 1一) 男 , 18 , 湖北恩施人 , 博士 , 究方 向为 民俗 与区域 民族 文化 。 研

苗族特色实践报告

苗族特色实践报告

苗族特色实践报告引言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饮食和民俗文化,其中的一些特色实践对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苗族的特色实践,包括苗族传统服饰、苗木盆景、苗族民歌舞等。

苗族传统服饰苗族传统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在于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苗族男子通常穿着黑色上衣、短裤和头巾,而女子则常穿着上衣、长裙、发饰和银饰品。

苗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复杂,常使用手工编织、刺绣和染色等技术。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苗木盆景苗木盆景是苗族人民在生活中的一种特色实践。

苗木盆景以当地山区的树木为基础材料,运用剪枝、造型、盆土等技术,将树木修饰成各种奇特的形状。

苗木盆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

苗木盆景制作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呵护,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苗族民歌舞苗族民歌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以歌舞来祈福、庆祝丰收、纪念先祖和表达对自然的敬仰。

苗族民歌舞的特点在于舞蹈动作优美、舞步独特,歌曲悠扬动人。

苗族民歌舞通常伴随着打架花鼓、踩竹马等乐器,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结论苗族特色实践是苗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也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苗族传统服饰、苗木盆景和苗族民歌舞等实践都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些特色实践,传承苗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苗族的独特魅力。

以上是本报告对苗族特色实践的介绍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并对其价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感谢阅读本报告。

*注:本文档所述内容仅为参考,如有需要,建议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彭水县少数民族人文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发展摘要:彭水位于渝东南门户,是一个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处“乌江画廊”精品段中心,民族文化鲜明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文化丰厚。

关键词:彭水县人文历史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彭水是一个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所属重庆市。

彭水县位于渝东南门户,处“乌江画廊”精品段中心,民族文化鲜明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供观赏者达80余处且多集中在汉葭、郁山两镇。

青山绿水和丰富的动物资源,造就了门类齐全的自然景观,其中风景名胜多集中在乌江、郁江和芙蓉江两岸,山水风光与人文价值相映成辉,极具开发价值。

“十二五”时期,将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统筹城乡改革和创新发展模式为动力,努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实施生态立县、水电强县、矿产富县、旅游兴县“四大战略”,建设绿色、畅通、人文、平安、快乐“五个彭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努力把彭水建设成特色农业示范区、能矿产业增长极、生态旅游集散地、水陆联运支撑点、低碳经济先行县,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一:彭水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及其地位价值概述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彭水地区资源丰富,开发较早,历史悠久,民族杂居,历史、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其主要的文化及其价值是:(一)辉煌的盐丹文化彭水郁山镇伏牛山有丰富的盐泉,是古代巴渝大地两大盐泉之一。

郁山盐曾经是武陵地区重要的盐源,它东以济楚,南入武陵,夜郎。

郁山盐业自春秋战国时起,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结束。

早在巴立国以前这里就诞生了以“郁山盐丹文化”为内核的“黔中文化”。

这一文化与巫溪巴文化和荆楚文化同时发展,是乌江中上游的母文化。

正因为有了盐丹文化,才为后来彭水成为西南中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

(二)古老斑斓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总和。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个人小结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个人小结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个人小结一、自然环境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

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

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

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

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椿树等。

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

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

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

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

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

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

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

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坜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

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

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

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

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

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

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

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

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塥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田野上的苗寨时光。

哇!这雾,简直像是从画里飘出来的。

一走进苗寨,我就被眼
前的景色震撼了。

那些木楼,好像都长着脚,自己跑到山谷里来了。

青石板路呢,弯弯曲曲的,带我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阿婆,这衣服好漂亮啊!”我忍不住赞叹。

阿婆笑得合不拢嘴,说,“这啊,都是我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我看着她手里的
针线,心想,这哪里是一针一线,分明是一部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啊!
“走走走,带你看看我们的银饰!”一个苗族大哥热情地拉着我。

哇,那些银饰闪闪发光,看得我眼花缭乱。

大哥得意地说,
“这都是我们自己打的,纯银的,漂亮吧?”我连连点头,心想,
这手艺,简直可以和现代工艺品一拼了!
晚上,苗寨变得热闹非凡。

大家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好像整
个寨子都变成了一个大舞台。

我也被感染了,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真正的苗族人,融入了这片土地,
融入了这份欢乐。

这次苗寨之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听到了不一样的故事,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

我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让我们走出舒适区,去体验、去感受、去成长。

田野调查研究报告

田野调查研究报告

田野调查研究报告农用土地面积累计4793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农户为310户。

从以上数据我们能够看出,现在广外村仍然是旱地为多,水田少局面,不光是广外村,在陇川很多景颇族村寨现在甚至有经济出现了倒退现象。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农耕经济汉族老大哥走了20多年历史进程,到建国早期已经走到资本萌芽阶段,而景颇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说刚刚进入刀耕火种农耕经济状态,或说才处于封建社会早期,商品经济观念根本没有形成过,在这么状态下,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同时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景颇族一样也跟着共产党走社会道路,从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景颇族和其它民族之间贫富差距就越来越远,景颇族普遍贫穷这一社会矛盾就不可避免暴露出来了,这是历史原因之一,因为景颇族思想观念,社会阅历还比较肤浅,商品经济思想意识还没有根本形成,认识还比较淡薄,在这种情况下,要跟着社会发展时尚,同其它民族一道迈入市场经济浪潮肯定会迷失方向,不知东西南北,这是历史原因造成;其次是政策原因造成景颇族相当一部分农户倒退落后,因为,中央、省、州所制订政策全部是一刀切,尤其是在体制改革政策上全部是一刀切。

没有合适考虑有些少数民族地域是否能够接收和适应,全国一盘棋,对大多数民族来说是有用,是能够启发、引导、鼓感人心,用好、用活、用足这些政策来促进发展,脱贫致富,不过对景颇族来讲,就是有点难以适应。

自主权下放,自主经营,各显神通,开始一两年有些见效,伴随时间推移,相当一部分农户就把握不住了,不会自主经营迷失方向,政策又没有出台象这一类能够采取和借鉴,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施土地承包到户,还是发展不起来,反而出现倒退现象,这是能够说是政策一刀切造成景颇族经济发展缓慢原因。

教育广外村小学现在已划归为清平乡中心学校,于是,我就景颇族教育相关问题到清平乡中心学校和杨恩秋校长作了访谈:清平乡中心学校坐落在漂亮南宛河畔,距县城章凤44公里。

苗族调研报告

苗族调研报告

苗族调研报告苗族调研报告1. 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保留了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并且有独特的风俗、习俗和语言。

为了更好地了解苗族,进行了此次调研。

本报告旨在介绍苗族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2. 调研内容2.1 苗族的历史和起源通过对历史书籍、民间故事和苗族长者的口述,了解到苗族起源于古代的蛮夷部落,经过多次迁徙定居在现今的地区。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2.2 苗族的文化特点苗族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音乐、舞蹈、服饰、风俗等。

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充满激情和动感,通常在庆祝节日、婚礼等重要场合表演。

他们的服饰以彩色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3 苗族的生活方式苗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

同时,他们还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比如织布、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也成为了他们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家庭生活中,男女分工明确,男性主要从事田间劳动,而女性则负责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

2.4 苗族的社会组织苗族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础,家族成员互相帮助和支持。

村落是苗族社会组织的重要单位,村民们共同主持村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苗族社会还有族长制度,族长负责领导和管理族群,重要的决策都需要他们的批准。

3. 调研结果分析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苗族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这些传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苗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 结论苗族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组织,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苗族的特点和贡献。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性,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

5. 建议针对苗族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建议加强对苗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2篇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2篇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2)精选2篇(一)《苗族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苗族文化的传统特点、发展现状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为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选择苗族聚居地,与苗族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其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音乐舞蹈等。

2.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报告等,获取苗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变迁等信息。

3. 专家访谈:与苗族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苗族文化的见解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苗族的起源与历史:苗族是中国汉族以外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后迁徙至现今的贵州、云南等地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2. 苗族的生活习俗:苗族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热爱自然,崇尚生育。

苗族人民普遍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如苗年(农历正月的第一天)是苗族人民的新年,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苗族服饰,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芦笙舞会、赛马、射箭等。

3. 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苗族人民非常重视新米节,这是苗族人民表达对大地的感恩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另外,苗族还有清明节、儿童节、腊八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4. 苗族的传统音乐舞蹈:苗族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音乐以芦笙、木鱼、锣鼓等乐器为主,歌曲多以山歌为代表,歌词唱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喜悦和哀思。

苗族舞蹈形式多样,如大芦笙舞、舞龙舞狮等,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欢快。

5. 苗族文化的现状与保护: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城市化进程对苗族村落的冲击等。

苗族文化保护工作正在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苗族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苗族风俗调研报告

苗族风俗调研报告

苗族风俗调研报告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本篇调研报告将围绕苗族的风俗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苗族人口众多,据统计,苗族有约800余万人口,他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注重和谐相处。

在族群中,社区生活和村落风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有着独特的节日庆典和生活习俗,使其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首先,苗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苗族的“大寨会”是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活动之一。

每年的“大寨会”活动举行时间在农历五月间,是苗族社区聚会的重要场合。

在这个日子,人们会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在村庄中集会并举办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和活动,例如歌舞、击鼓、打铜锣等。

其次,苗族的婚姻习俗也是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在苗族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着独特的仪式和规矩。

在苗族,年轻人一般会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双方是否有意结婚。

然后,双方父母会进行一系列的交流和磋商,包括彩礼、日期等等。

最后,在婚礼当天,苗族人会盛装而至,载歌载舞,庆祝喜事。

婚礼期间,男方家庭还要为新人准备丰盛的贺宴,以示喜庆和对新人的祝福。

此外,苗族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风俗习惯。

比如,苗族女性非常重视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手工艺制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女性善于织布,他们用手工纺织和染色的方法制作出色彩斑斓的苗绣。

而苗族男性则以打造民族乐器的技艺闻名,如木石琴、口弦、芦笙等。

这些不仅在苗族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总结来说,苗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在传统节日、婚姻习俗和手工艺制品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这些风俗习俗不仅丰富了苗族的文化,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风俗的调研,我们更加了解苗族的历史与文化,也更加尊重和珍惜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苗族文化1. 背景信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省份。

苗族人口约为900万人,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习惯。

2. 语言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族。

尽管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汉语,但许多老一辈的苗族人仍然能够流利地讲苗族语。

3. 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具有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的长衣和长裤,头上戴着蓝色的头巾。

女性则穿着蓝色的上衣和黑色的裙子,手工绣花和银饰是其特点。

苗族女性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服饰,称为“蝴蝶衣”,形状酷似蝴蝶。

4. 风俗苗族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

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苗年,苗族人会穿着传统服饰,进行舞蹈、音乐和赛龙舟等活动。

苗族婚礼也非常庄重,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5. 音乐舞蹈苗族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表演。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木琴、扬琴和口弦等乐器,并以鼓舞和花灯舞蹈最为有名。

苗族的舞蹈动作独特,舞者身穿鲜艳的服饰,跳动的节奏非常明快。

6. 传统工艺苗族人民擅长手工艺品的制作。

他们熟练地雕刻木头,制作陶器和编织竹器。

苗族的银饰也非常有名,苗族女性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婚礼上佩戴各种精美的银饰。

7. 宗教信仰苗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

一部分苗族人信奉传统的苗族巫教,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可以保护他们免受邪恶的侵害。

另一部分苗族人信仰基督教、佛教等宗教。

综上所述,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其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习惯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了解和保护苗族文化对于维护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田野调查研究报告

民俗文化田野调查研究报告

民俗⽂化⽥野调查研究报告民俗⽂化⽥野调查研究报告 为弄清楚⼀个事件或⼀个情况,我们有必要弄明⽩问题情况,最终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调查报告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民俗⽂化⽥野调查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民俗⽂化⽥野调查研究报告1 ⼀、前⾔ 我于20xx年2⽉27⽇⾄3⽉12⽇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

再研究,通常是对他⼈的调研点进⾏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原先的调研点做⽥野⼯作,以期与先⾏研究进⾏学术对话。

简单⽽⾔,所谓⼈类学再研究就是⼀位⼈类学者对另⼀位⼈类学者先前的⽥野⼯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

⽬前,中国著名的⼈类学/社会学⽥野⼯作点,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乎都已经有⼈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

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野⼯作点的学术⽣命,对滇西少数民族⽂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搜集到⼤量的第⼀⼿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原北部,传说为“⽊转省腊崩”(今青海省⽇⽉⼭⼀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黎贡⼈”见诸于汉⽂史籍,⾃元、明、清⾄新中国成⽴前,⼜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等名称。

新中国成⽴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有四个⽀系,即:景颇、载⽡、勒期、浪峨,景颇⽀系的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

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州境内。

其余的景颇族⼈⼝散居于怒江傈僳族⾃治州的⽚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译,“德”为下⾯,“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

“有⼀个美丽的地⽅,傣族⼈民在这⾥⽣长。

密密的寨⼦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啊碧波荡漾……”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州。

苗族饮食文化调查报告1500字

苗族饮食文化调查报告1500字

苗族饮食文化调查报告1500字摘要:本报告着重针对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苗族的饮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苗族饮食特点、苗族传统饮食习惯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苗族饮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

本次调查发现,苗族饮食具有独特的食材与烹饪方法,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苗族饮食正在逐渐融入当今中国的餐饮文化当中。

一、苗族饮食特点苗族属于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而闻名于世。

在饮食方面,苗族人民养成了以酸、甜、辣、咸为基调的独特风味。

苗族饮食以清淡为主,且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1. 食材独特苗族饮食的食材独特,除了一些常见的材料如鸡肉、鸭肉、猪肉、牛肉等之外,还有着一些特殊的野生植物和动物。

比如,苗族喜欢食用一种叫做“千层菜”的野生蔬菜,这种菜有着脆嫩的口感和独特的味道。

此外,苗药也是苗族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苗族人民通过食用苗药来养生、强身健体。

2. 烹饪方法多样苗族烹饪方法多样,其制作手法精湛,口味独特。

例如,苗族有一道叫做“酸汤鱼”的特色菜肴,将淡水鱼用新鲜的酸汤和一些草药烹制而成,口感鲜美,令人垂涎。

苗族还有着一种特殊的烤肉方法——用火枪烤制,这种方法可以使肉类更加鲜嫩可口。

二、苗族传统饮食习惯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1. 饮食习惯苗族传统饮食习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经常会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制作美食。

家庭中主食多以米饭、玉米饭、蒸馍、米粉等为主,配以各种野菜、腌制的肉类、豆腐等。

此外,苗族还有着一种传统的饮食方式——将各种佐料和调料捣碎后拌在米饭中食用,这种饮食方式被称为“拌饭”,在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 文化意义苗族饮食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下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苗族喜欢饮用酒,对苗族人民而言,酒是一种文化载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传统的苗族酒“喜盈门”作为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当今苗族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苗族饮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苗族饮食正在逐渐融入当今中国的餐饮文化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以彭水县鞍子乡苗族生活习俗为例摘要: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常常在特定的文化仪式和符号中进行。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民族的习俗在不断的消亡,民族的特色风情也在不断地削弱。

在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习俗的传统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以彭水苗族为例,调查苗族的社会生活习俗及文化的发展、传承、逐渐消亡,以此来呼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彭水;苗族;生活习俗一、彭水苗族的起源苗族是彭水自治县的主体民族,2006年年末人口2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梅子垭乡,鞍子乡,诸佛乡、新田乡、靛水乡、乡润溪乡等地。

蚩尤是苗族世代相传的祖先。

彭水苗族先民最初有三支,一支来自蚩尤部落在琢鹿战败后,向南流徙,其中驩兜部落到彭水后,开发盐业,采丹,成为红苗的发祥地;一支来自湖南的盘瓠部落,其被东汉王朝镇压后,部分迁到彭水;一支来自巴国"属"中的"共人",即板楯蛮中的龚姓。

元明时期,彭水多次发生"赶苗(蛮)拓业"的事件,境内少数民族群众或迁居深山老林,或背井离乡,使得人口锐减,男女人口不足万人,出现了"十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的悲惨景象。

经过明代的"湖广填四川"及清朝招抚四川流民回原籍开垦,迁入了部分苗族后裔。

迁入的苗族部分是原彭水"赶苗拓业"时迁出的,一部分是从江西、湖北、湖南迁入的三苗、九黎的后裔。

但是由于他们对赶苗事件心有余悸,都讳言苗族,而自称汉族,习汉语,学汉文,着汉装,只在风俗上还保留一些苗族的传统。

彭水的苗族没有苗语传承和苗族文字的记载。

彭水苗族文学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彭水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

1984年,由苗民口述,收集出版了《彭水民间传说》、《彭水谚语》、《彭水民歌》等。

彭水民族音乐,在唐代就有记载,有最原始的有劳动号子,打薅草锣鼓,青年男女传情达爱的盘歌,姑娘出嫁时的哭嫁歌,居丧的孝歌,以及平时唱的山歌,最著名的苗歌是鞍子的"娇阿依",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时,彭水盛行"红裳舞"。

古时的彭水苗人以"跳月为婚"。

跳月,即在春天农闲时,父母携带成年未婚的子女,来到野外,选一个开阔的平地,青年男女按男左女右分列两边,男青年将所蓄长发换成髻,悬在前面,插上鸡毛,缠上苗帨,穿着不长过腰的袄子和短不过膝的裤子,裤袄之间用锦带束起来,手执芦笙;女青年发髻上也插鸡毛,一尺来长的簪子,一寸长的耳环,衣服裤子都绣花边,手执用竹片编成的绣笼,上面以红布装饰起来。

跳月开始时,且歌且舞,歌声每尽一曲,后面以三叠慢音作结。

跳舞时转腰回头,眉目传情。

最后,男女青年大都选中了情人,男青年便背一个中意的女郎去山间幽会,女方大都解下身上的锦带作为信物,赠给男方。

父母则在山头上用火烤事先射杀的野兽肉,用竹管吸食咂酒,谈笑取乐。

现彭水民间常见的苗族舞蹈是跳花、龙舞、狮舞及摔手辑。

彭水主要是苗族和土家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随着长期的杂居,两个民族之间的生活习俗也在不断地融合,甚至在某些生活习俗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方还保留有苗族的生活习俗气息,如服饰、节日、还有苗族的山歌等等。

二、服饰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

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

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

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

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而彭水县的苗族是属于红苗的一支,在服饰上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以银片为装饰。

山歌最为普遍的是鞍子的“娇阿依”。

三、生活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

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姓。

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

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言语歌声探情示爱。

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

苗族男子喜欢佩刀。

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

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锻打一次。

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彭水苗族的这些习俗都已经不存在,已经和汉族文化融为一体。

也不能从根本上区别汉苗民族之间的习俗问题。

四、居住彭水,“古谓之蛮蜒聚落”。

蛮,号指苗族先民,居山地;蜒,即蜒民,多居水边平地。

这种古代的聚落,是从原始形态的村社共同发展演变而来的。

村社共同体之间为森林茂密的隙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立地带或隔离地带。

那时,彭水这块地方,居民少。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建涪陵县(辖境包括今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石柱南部、武隆东部以及贵州思南以北的大片地区)时,因人口不足1万户,所以不设县令而设县长。

按现在各县面积测算,面积约为4万平方公里,以1万户计,约为每平方公里1户居民。

这就成为这种村社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经历了300多年,到东汉建安六年(201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从渔猎社会,走向半农半猎社会,生产力也提高了,人们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结束了。

人与人之间为土地、财产的争讼也增多了。

由于宋末、元代及明代多次“赶苗拓业”苗族被迁出境外或赶入深山老林,“赶苗”以后,各个家庭的家兵们,又重新编成“部曲”,寓兵于农了。

时间一长,这些部曲,便隔入了当地,习其语言,从其风俗,互通婚姻,自己也变成少数民族了。

但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仍按古代聚落的模式构筑,仍为聚族而居,住房外面为棘闱或石墙,围墙外面为田地或树木。

他们住的地方,名为“X家营”,这些地名周围的田地,多为这些赶苗军队及其子孙开垦出来的。

明清以来,以“棘围”为单位的聚落,已经逐渐被以地域为范围的“村落”所取代,但仍保留了聚落的风俗。

这些聚落,是由一家人分家后就近造屋形成的,寨子里都有老房子、新房子、朝门户、阳沟户、当头户、坎上、坎下、沟边、岩脚之类的名称。

也有原为一姓居住,将部分住宅卖给外姓,或让至亲好友就近造屋,或某家有女无子,让人入赘而形成的多姓杂居。

解放前的单家独户,多为从外地迁入定居,或地方为耕种远离住宅的土地给佃户建的。

解放后,由于社会安定,人们的家庭观念相对淡薄;而多家聚居的村落易遭火灾,所以,子女成家后,大多分出去另建住宅,不与原住地相接,形成分散居住的格局。

但是,无论大寨子或是单家独户,姓,无论大姓还是小由山地自然条件(多以山梁为界)形成的聚落内聚力非常明显;住地的风水树,寨子或祠堂寺庙周围的树木不准砍伐;水井不准喂牲口,不准洗衣服,以免污染;桥梁、道路、河堤不准损坏或侵占;坟山不准开垦,坟山上的树不准砍伐---虽无明文规定,早已约定俗成,成为聚落内居民必须遵守的制度。

聚落内的居民,不论是否同族同宗,是否亲戚,有无前嫌,凡有红白喜事,都要前往祝贺(吊唁)、帮忙(砍柴、挑水、煮饭、洗菜、借还东西----不要代价),形成团结和睦的风气。

如遇火灾,则前往扑救,致伤了也不要受灾户治疗。

灾后,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树木出树木,有力出力,帮助受灾户重建新居。

解放前,如遇外侮(如土匪抢劫之类),只要一打锣或一吹牛角,丁壮便执刀荷矛。

倾刻齐集,听从调遣。

内部有了纠纷,由聚落内部族长或德高望重者出面调解,说了算数,一般不找政府解决。

木瓦结构的房子,大多有吊脚楼,即在楼下以木柱支撑木楼的建筑,这种建筑,以彭水最为普遍。

彭水的吊脚楼(彭水人称为“虚楼”),可分为三种:1.在山坡上建房,把厢房或下厅伸出,为使厢房或下厅与正房在同一平面上以利居住,便在坎下或坡下以木柱支撑,上面住人,下面建猪牛栏圈或堆放柴草杂物;2.在平地建房,有在正房一侧建猪牛栏圈,外支木柱,上面住人的。

这种吊脚楼,一般比较矮小;3.有些集市,如解放前的老郁山,便建在一面陡坡上,一律以木柱支撑房屋,走马岭建在山梁上,右边便以木柱支撑房屋。

民居的吊脚楼上,一面、两面或三面,有挑伸出,与悬柱相接,铺以楼板,装以栏杆。

富裕之家,还在悬柱和挑上,饰以木刻浮雕,栏杆也以吉祥图案装成。

五、寿庆闲生彭水人把闲生读作“hán生”,指家庭成员除整十生以外的生日。

成年人的闲生,一般只有至亲。

嫡戚前来祝贺,不另外请客。

未成年人的生日,家中弄些好吃的,或缝制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子等以示庆祝。

整十生彭水农村各族人民一般50岁起开始整生十酒。

50为半百,60为满旬,70、80、90便要大庆。

这种整十生,男性要提前一年,即70岁生日,69岁时整酒;女性则延后一年,即70岁生日,71岁时整酒,有“男整进、女整出”之说,因“十”与“死”音近,所以避开严“整十”时整酒。

届时,亲友要送寿匾,寿联。

有钱人之家,匾、联为黑漆退光,以朱砂或金粉涂字;中等家庭则用红纸或红绸书写对联相赠。

也有送寿屏(以木刻黑漆退光涂金字,或在绸子上绣花鸟图案或绣制寿字、寿序等)、送寿幛或《八仙上寿图》等。

至亲的晚辈则要送寿衣、寿鞋,还要赠送糖酒肉蛋等礼品及现金。

生日的头天晚上要拜寿。

让寿星(或夫妇)坐在堂屋正中的椅子上,如长辈健在,也要请来接受朝贺;如有兄弟,也来陪坐,接受朝拜。

儿女子孙按长幼、尊卑、亲疏的顺序叩头行礼,有礼生喊礼。

礼生由家族中有名望的成年人担任,寿星要给拜寿者封赠一些吉言。

拜寿时,同样要设香案,供柑子,以昭告祖宗。

送礼时,主人以寿碗相赠。

晚餐有酒菜,但不煮饭,只吃面条,以面条长瘦与“长寿”同音,所以,称为“吃寿面”。

第二天早饭,才办席,称为“寿席”或“寿宴”。

有些地方则不留宿,祝寿和吃寿面以后,客人便各自散去。

百岁酒满97岁便可整百岁酒,因为加上闰月,实际上已有100岁了。

气氛自然更加隆重一些。

同样祝寿、吃寿面,只是寿碗称为“百岁碗”,客人以为吉物,十分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