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下愚,最愚笨的人。
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的人。
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
神器,帝位。
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
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⑤戒,革除,消灭。
以,用。
⑥凡百,所有一切。
元首,指帝王。
⑦景,大。
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
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
⑧克,能够。
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
高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被动句 ) 译文: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下面的意见。
1
2
3
4
5
6
7
6. 将下列有关本课文化常识的内容补充完整。 (1)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 (2)疏:原本是 疏导、开通 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
高考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原文呈现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 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 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 ⑥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织⟫) 代词,你的。
1
2
3
4
5
6
7
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名词作动词,统治。 (3)不念居安.思危. 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5)必固.其根本 使动用法,使……牢固。 (6)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动用法,使……端正。 (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动用法,使……安定。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意动用法,以……为乐。 (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动用法,以……为忧。
1
2
3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课文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课文谏太宗十思疏高中课文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注释[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域中,天地间。
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疏文,用以谏诤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臣闻天下之治,莫善于太宗,然太宗有十思之疏,臣竭忠谏之,以为陛下之忧,亦臣之忧也。
一思天下苦,二思社稷危,三思宗庙弃,四思社稷贫,五思士民疾,六思官吏独,七思诸侯异,八思子孙负,九思贤良少,十思天下老。
陛下之所以忧者,皆在此十思之中。
愿陛下勉之,无使天下之苦,复归于此十思之上也。
《谏太宗十思疏》是韩愈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对太宗治国策略的反思。
下面我会对每一思进行简要的赏析:一思天下苦:韩愈指出天下百姓所受的苦难,包括战乱、灾害、赋税等。
他希望太宗能够关注人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减轻他们的负担。
二思社稷危:韩愈警示太宗,国家的安危是最重要的,如果社稷危险,就意味着国家的灭亡。
他希望太宗能够时刻警惕外患,保卫国家的安全。
三思宗庙弃:韩愈提醒太宗,宗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宗庙被忽视或废弃,将会导致国家的道德沦丧。
他希望太宗能够重视宗庙的祭祀和教化作用。
四思社稷贫:韩愈指出国家贫困是社稷的一种危机,他希望太宗能够采取措施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思士民疾:韩愈关注到士人和百姓的困苦,他建议太宗重视士人的培养和百姓的福利,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六思官吏独:韩愈批评官吏的专权和腐败现象,他希望太宗能够选拔廉洁能干的官员,加强监督,以保证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七思诸侯异:韩愈提醒太宗,各地诸侯的异心可能会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希望太宗能够密切关注并妥善处理与诸侯的关系。
八思子孙负:韩愈关注到太宗子孙的行为和品德,他希望太宗能够教育子孙,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继承者,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九思贤良少:韩愈建议太宗注重培养贤良之士,给予他们机会展示才华和参与国家事务,以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十思天下老:韩愈提醒太宗,老年人是国家的智囊和传统的守护者,他希望太宗能够尊重老年人,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使国家更加稳定和有序。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翻译《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翻译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而想要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的一篇奏议。
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魏徵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
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是有其功的。
魏徵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
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
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投唐后,先事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才成为太宗的得力助手。
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隋炀帝却不能善终,“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骄奢纵欲,徭役无已,邪恶的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土分崩”(《贞观政要》卷一)。
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
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根基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当帝王的在天下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戒骄戒奢,从长远考虑,那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水源却希望水流长远一样。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忧心忡忡而又谨慎小心的,但创业成功之后,意志就渐渐松懈了,在安逸的环境中,就忘记了当初创业的艰难。
大概人的品德会随着环境的安逸而改变,所以能坚持到底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当初唐太宗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臣民,臣民们刚开始能够忍受,是因为他们还怀着对太宗的敬畏之心。
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就不再害怕了,怨恨也就随之产生了。
即使唐太宗用严刑峻法来镇压,百姓也只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并不服气。
臣民们心怀怨恨而皇帝却不知道,这就像火在柴草下面燃烧,自己却还没有察觉,这样的情况是很危险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容纳百川一样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以此为限度,不耽误政事;担心自己懈怠懒惰,就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忧虑自己受到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思”,弘扬这“九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个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对照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本文是关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第一段: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
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谏太宗十思》一文有丰富的哲理和内涵,有高超的劝谏艺术,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注释[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唐]魏征【作者小传】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
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题解】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谏太宗十思》一文有丰富的哲理和内涵,有高超的劝谏艺术,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注释[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谏太宗十思疏》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第一段: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
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⑨,承天景命⑩,莫不殷忧⑪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⑫繁,能克终者盖寡⑬,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⑭。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⑮,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⑯。
虽董⑰之以严刑,振⑱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⑲,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⑳,可畏惟人㉑;载舟覆舟㉒,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㉓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㉔则思知止以安人㉕,念高危㉖则思谦冲而自牧㉗,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㉘,乐盘游㉙则思三驱㉚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㉛,虑壅蔽㉜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㉝则思正身以黜恶㉞,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㉟,简㊱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㊲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㊳之寿,鸣琴垂拱㊴,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㊵之大道哉!【作品注释】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⑥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课文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课文原文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深扎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会极力推崇至高无上的皇权,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好比)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 从比喻入手呢?
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 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 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 容易为人君接受。
【听读正音】
求木之长(cháng) 浚( jùn)
殷(yīn )忧 黜(chù)恶 垂拱( gǒng)
谗(chán)邪 谬( miù)赏 壅(yōn)g 蔽
塞( sè)源
载( zài )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构助词,取消句子 独立性。 长(cháng):长高。 固: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浚(jùn)疏通。 德义:恩德,恩义. 义:仁义
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简析
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 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2 .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 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3 .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 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 他让鹞zx子xk 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 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 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 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 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 憋死在怀里。
见的奏疏。
【作者简介】
魏征(繁写体为“徵”),
(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
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
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
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
降唐学科,网 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
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
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喻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
第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一
↓ 学.科.网
对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
段
↑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比排
→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 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 易守之难乎?
注释:当:通“掌”主持,掌管。 神器:帝位,语出《老子》:“天下神 器,不可为也”。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势。 域中:天地间。大:形 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 险,早做准备。 念:考虑。 戒:戒除。 以:第一个是动词,用。第二 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翻译: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 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 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 盛,阻塞水的源头高中却语文希必修三望《谏水太宗流十思疏得》 长远一样啊。
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
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
20卷 。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
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
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
不高中以语文逢必修时三改《谏节太宗,十思不疏》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
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背景介绍】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 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 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 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 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 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 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 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 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 上四疏,以陈得失”高(中语此文必为修三第《谏二太宗疏十思)疏》,太宗猛醒,还写了 《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 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 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 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 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 况于明哲乎?
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 进连词。 望,求。思:指望。 于:介词,对。 厚: 丰厚。 下愚:最愚笨无知,自谦。 况:何况。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
思考题:
1 .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研读第一段: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解题】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 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十思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 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
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
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
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
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
人呢?
高中语文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