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南乡子春闺》赏析

合集下载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南乡子·南北短长亭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

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赏析相传为李白所作《菩萨蛮》写行人归意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本词起首即由此借来。

“短长亭”,短亭、长亭,为古时设在大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因此作者谓之“无情”。

路程本身距离的长与短,实为人的感觉,谓其“无情”更是人的情感的投射,所以这“行路无情”实在是“人有情”的表现,以“无情”衬“有情”更显出其“情”的强烈与深刻。

接下来作品又从时间长久的角度来进一步写这“年去年来”的羁旅之苦。

作者在另一首《南乡子》中写道:“游子绕天涯,才离蛮烟又塞沙。

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

”这几句可谓这年复一年的“鞍马”行旅生活的注脚。

令作者不堪的还不仅是这没有休止的漂泊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而生命虚耗的憾恨,一语“何成”,已见词人憾恨之深;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

长路漫漫,归期遥遥,匆匆行旅间,鬓丝已染霜雪而事业却无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就这样一层层地被推向了极致,弥漫于词中。

下片着重描写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怀。

首二句述其寒夜读书的情景。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似为词人所本,不过词中所写当为作者生活实情的描述。

其中“灯”的意象是耐人寻味的。

它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

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

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

檠,灯架,烛台,这里用作量词。

2019年甘肃省中考语文总复习十二【古诗词鉴赏类】专题精练及解析

2019年甘肃省中考语文总复习十二【古诗词鉴赏类】专题精练及解析

参考答案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意近即可)
第二类 边塞军旅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3 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
,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

答案边塞诗 高适(岑参)
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参考答案借代;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导学号 94264074〛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2 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3 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朱雀桥、乌衣巷是东晋贵族聚居游乐的地方,王谢即王导、谢安。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马作的卢飞快,弓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参考答案可怜白发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 (一腔悲愤)之情。〚导学号 94264072〛

李珣《南乡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珣《南乡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珣《南乡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

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

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1。

【注释】
1.窈窕:美好、娇艳。

【译文】
乘着美丽的船舫,轻快地驶过莲塘。

歌声惊起了睡梦中的鸳鸯。

游女们互相依偎着嬉笑,身上散发着缕缕清香。

一个个比着赛着看谁窈窕漂亮,纷纷折起圆圆的荷花,遮挡那晚照的夕阳。

【赏析】
近人李冰若评此词“竞折团荷遮晚照”为“生动入画”,其实,何止“入画”,其“折”、其“遮”的两个动词的连用,连带前面的“过莲塘”“惊起睡鸳鸯”及“带香偎伴笑”的一系列画面,已使这首小词变成了一部小品,一段电影电视镜头,一组蒙太奇,或者不如说,这是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场生动活泼、魅力颇具的生活实景,其声可闻,其香可嗅,其形可见。

南乡子译文及赏析

南乡子译文及赏析

南乡子译文及赏析南乡子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保留较为完整的文人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其悲凉、婉约的情感表达和妙趣横生的艺术表现方式,深受读者的喜爱。

下面将为您带来南乡子的译文及赏析。

南乡子辞君去九重,江南忆久别。

初日照红妆,曲江柳泪垂。

朝云乍拂地,酒旗背黄旗。

歌思苏子行,诗思刘伶醉。

折柳寄前川,莲间待晚晞。

忍书思夜雨,防书唱晓莺。

百花认公子,和露湿青青。

且向金门寺,莺啼寒更清。

译文:告别君王,离开九重宫阙,我怀念着江南的日子,那是我们分别已久。

初升的朝阳照在我的红装身上,曲江的柳树上也有泪水低垂。

朝云像是初次触地,酒旗上字迹已经褪色。

我唱起了苏子的歌,写下了刘伶醉驾的诗。

我折下的柳枝寄往前川,莲花池中等待夜晚的露珠。

我忍不住想写信给你,却担心被夜雨打湿。

我留心着信使,希望他听到黎明时莺鸣的歌声。

百花都认同你是公子,和露湿润着青草。

我要去金门寺,那里莺鸣的声音更加清脆。

赏析:南乡子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和意象的运用,让读者产生了直观而深刻的感受。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初日照红妆和曲江柳泪垂来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和留恋之情。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诗人的感情变得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通过描述朝云乍拂地和酒旗背黄旗来表现出作者对别离的无奈和痛苦,并以苏子和刘伶为形象化的代表,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对往事的留念。

诗人还通过折柳寄前川和莲间待晚晞等手法,将自己情感的寄托和希望付诸于物,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远离故土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期待。

最后两句“百花认公子,和露湿青青。

且向金门寺,莺啼寒更清。

”展示了诗人对别离之后的自我安慰和寄托,在金门寺中寻找寄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将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深情而哀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别离的思念和对将来的期待,展示了温庭筠优美的诗才和对爱情的诠释。

南乡子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佳作。

冯延巳《南乡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冯延巳《南乡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冯延巳《南乡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南乡子原: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细雨泣秋风,金凤花残满地红。闲蹙黛眉慵不语,情绪。寂寞相思知几许¤玉枕拥孤衾,挹恨还闻岁月深。帘卷曲房谁共醉,憔悴。惆怅秦楼弹粉泪。 诗词作品:南乡子 诗词作者:【唐代】冯延巳 诗词归类:【离别】

南乡子翻译与赏析

南乡子翻译与赏析

南乡子翻译与赏析第1篇:南乡子翻译与赏析【原词】:南乡子欧阳炯嫩草如*,石榴花发海南天①。

日暮*亭春影绿②,鸳鸯浴,水远山长看不足。

【注释】:①石榴花:落叶灌木,叶子长圆形,花多为鲜红*,果实内红*粒可食,又称安石榴。

海南天:泛指*南方。

②春影绿:指春景映于水中而成碧*。

【翻译】:南方的春景真美啊,无边碧草像轻*一样,似火石榴花开得火红。

天*暗了下来,*边亭子边春天景物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水中鸳鸯戏水。

绵延的青山,修长的流水,这样的南国春景真是看不够啊!【赏析】:这首词描绘了*南生机蓬勃的春日风光。

开头两句,视野开阔,无边碧草,似火榴花,写景明丽,指时含蓄;海南点明地域。

十一字将时、地、景写出,而又浑然无迹。

日暮两句,时间、视线都收缩了,如摄影中缩小了光圈,境界深化了,着眼于海南天的日暮*享的一个近景。

这里的一个春字,用得十分巧妙,既是春末夏初之春;又是万物生机蓬发之春。

故作者没有写春水绿,而写成春影绿,一字之易,点铁成金,五月水深澄碧,倒影如画,满眼繁华,全在这三字之中。

然后缀以鸳鸯戏水这一特有的海南风物,更使画面活跃。

最后一句是对全章的总结,也是对海南*天的无限赞叹,到此,可谓气足神完。

第2篇:《南乡子·送述古》翻译赏析《南乡子·送述古》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前言】《南乡子·送述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

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

【注释】⑴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

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秦观《南乡子》鉴赏

秦观《南乡子》鉴赏

秦观《南乡子》鉴赏秦观《南乡子》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观《南乡子》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秦观《南乡子》鉴赏原文《南乡子》秦观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

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词。

首句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即是高明肖像画师手画的崔徽像。

“徽真”即崔徽的写真像。

崔徽真的来历,据元稹《崔徽歌》题下注云:“崔徽,河中府娼也。

裴敬中以兴元幕使蒲州,与徽相从累月。

敬中使还,崔以不得从为恨,因而成疾。

有丘夏善写人形,徽托写真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

‘发狂卒。

“《歌》中云:”有客有客重丘夏,善写仪容得恣把。

“此即”妙手写徽真“所指。

苏东坡曾有题为《章质夫寄崔徽真》的诗,诗中写画中崔徽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发)垂耳,亭亭芙蓉秋水”,十四个字只作大略形容。

对此,少游仅这首词的第二句用“水剪双眸点绛唇”七个字概括,写她的眼睛和嘴唇,给人的印象便自不同,如工笔画之于剪影,精细得多了。

由此可见,诗词表达上的不同。

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明珠点绛唇”,是其用语所本。

眼睛和嘴唇是最能显示美人神采和情韵的部位。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继续实现这幅写真的画面,透露出所画的是半身像,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一段文字来增加情趣。

《赋》中说,宋玉东邻的女子私慕他,登墙偷望他有三年之久。

这个情节自然与崔徽本事无关,不过是由于画像是半身的而想到邻女窥宋,墙头半遮玉体的形象。

“疑是”者,非是而似是也。

“似是”言二美姿色之近。

《赋》中如“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云云,宋玉所借以盛称邻女之美色者,也不妨加之于崔徽,以补充上句的不足。

苏轼《南乡子·春情》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南乡子·春情》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南乡子·春情》原文译文及赏析《南乡子·春情》这首词构思的独特,想象丰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阔大,气势豪迈。

表现了词人旷达宽广的襟怀,抒发了浓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词的相关介绍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南乡子·春情宋代:苏轼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译文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

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

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

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注释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

双调平韵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另有五十八字体。

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⑵晚景:指夕阳之景。

景,日光。

琼杯:玉杯。

⑶照眼:耀眼。

翠作堆:形容绿色之盛。

⑷岷峨(mín é):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峨眉山傍其南。

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

⑸渌醅(pēi):美酒。

蒲萄:即葡萄。

此处与“渌醅”均喻江水澄澈碧绿。

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赏析上阕写词人在临皋亭上看到的黄昏景致。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起首两句新奇突兀,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

放眼望去,傍晚的云山显得苍翠欲滴,夜色与山色交相辉映,倒映在琼杯一样的江中,仿佛将满江春水都染成了绿色。

阔大的“晚景”落在精致的“琼杯”里,比喻与夸张两种手法双管齐下,营造出新颖生动的意境。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作者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见到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竟认为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

苏轼的南乡子 赠妓 原文 注释 译文

苏轼的南乡子 赠妓 原文 注释 译文

苏轼的南乡子赠妓原文注释译文《南乡子·赠妓》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原文、注释和译文:《南乡子·赠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词语注释:1. 南乡子:南乡是宋代时期苏轼流放至岭南地区的地名,这首词以南乡为标题,但内容与地点无关。

2. 白日:指白天。

3. 依:停留。

4. 黄河:亦称为“大河”,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河流,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黄海。

5. 入海:指流入大海。

6. 欲穷千里目:苏轼运用夸张手法,表示自己想要去看的风景多得数不胜数。

7. 更上一层楼:表示要再进一步,追求更高更美的风景。

译文:白天逐渐落下,黄河水流入大海。

欲要览尽千里风景,就要再上一层楼。

文章:《南乡子·赠妓》是苏轼在岭南流亡期间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妓女为对象,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甘于平庸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追逐。

词的开头,苏轼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绘画出一幅自然景色的图景。

这两句词,以恢宏的气势描绘了白天的结束和河水注入大海的壮丽场景,也为词后面的追求更高层次、更美好景色的愿望作了铺垫。

苏轼接着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他对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他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己想要看的风景多到无法穷尽,所以必须要再上一层楼,以便追逐更高更美的风景。

这里的“一层楼”不仅仅代表楼层的增加,更是一种象征,是对追求美好事物的追逐和执着的表达。

通过《南乡子·赠妓》,苏轼展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也表达了对于平凡生活的不甘心态。

他用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巧妙地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了美感和思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苏轼的追求美好的精神。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永不满足于现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自然的美景,去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悲凉,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

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

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

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

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

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

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

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

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⑶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南乡子》古诗词鉴赏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乡子》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1《南乡子》(清:纳兰性德)何处淬吴钩。

一片城荒枕碧流。

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

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

跃马横戈总白头。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

多少英雄只废丘。

注释:(1)淬(cuì):浸染,此处犹言“血染”。

吴钩:兵器,形似于刀,古时吴地以善于铸造这种锋利的兵器闻名,诗词中常以“吴钩”泛指锐利的兵器,犹言“宝刀”、“宝剑”;(2)龙战地:比喻群雄逐鹿天下的战场;(3)废丘:废弃的坟丘。

赏析:此为边塞词。

上片写景,由荒凉凄冷的塞外之景联想到当年此处正是群雄逐鹿、硝烟弥漫的战场,那时的“龙战地”曾是何等喧嚣、何等豪迈。

歇拍又跌入“塞草霜风”的荒凉现实。

下片抒情,转入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慨。

过片“霸业等闲休。

跃马横戈总白头”两句,道出词人真实内心:青丝会被时间染成白发,英雄壮志会被岁月磨灭,当年横戈跃马、气冲斗牛的豪情最后只能变成英雄末路的老迈。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

”大好的年华、短暂的人生,不能在追名逐利中虚度。

拜相封侯,那都不过是表面的辉煌。

君不见,多少功业彪炳一时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也只是一座座废弃的坟丘。

如果说少年时期性德亦曾有过横戈跃马、建功立业的壮志,那么侍卫生涯的身不由己让性德渐生厌倦,年华老大,昔年壮志却无一实现,从雄心勃勃的少年壮志,到升任侍卫、丧失自由后的怀疑与茫然,官场的历练并没有让性德变得世故圆滑,反而让他更清醒地意识到:用牺牲自我的个性作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仕途显达,对于他的人生追求而言是多么的虚幻。

性德曾对朋友如此感叹:“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

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

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此言大是。

读苏轼的《南乡子》: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读苏轼的《南乡子》: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读苏轼的《南乡子》: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号东坡居士,他的作品题材十分广阔,而且清新豪放,他擅长用夸张和比喻,可谓是别具风格。

接下来,笔者跟大家分享的是他的《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头一望,只看见乱山纵横,却看不见城里的人,映入眼帘的只有杭州城。

想要知道谁能像临平山上塔那样深情和笃定呢?总是高高地挺立着,欣然地迎接客人,怅然送客人远行。

归去地路途只有我一个人,晚风中多了几分凄清。

夜里睡觉也是在思念,睡也睡不着,梦夜梦不成。

料想夜已经深了,灯光也残了,只有微光莹莹。

窗外秋雨已经停歇,但离情和泪水却不会停止。

这首词作者从人生当中的聚餐展现出的特定环境中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送别之词,牵扯到送行和被送行的人,联系双方感情的是作品好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只有存在与双方感情深厚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完美的艺术手法把它表现出来,不仅仅是应酬而已,苏轼说的更多的是与朋友的友谊。

这首词从回顾苏轼与友人在一起共事的美好时光,那时候他们还在杭州城,虽然这是即景之笔,却在这里拟写出一回首想到的无限美好回忆,心中不免多了几分惜别之情。

“居人”二字含蓄委婉地反映出以前在杭州上任的时候他们实行的一些爱民措施,还有离去时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当然还有眷顾。

这样一种从眼前之景落笔从而展开来写,由景至情,不仅会让读者感到十分亲切,还会增加这首词的深度。

紧接着,作者些写了临平山上的塔,还是从眼前景来写的,实际上是用客观无知的事物来衬托词人主观上的情感。

“谁似”二字既包含了词人不能像那耸立不倒的塔,可以目送友人离去,心中的遗憾,有反映出词人不能无动于衷地送客人来送客人走,毫无感情的做法词人是做不到的。

他看到友人离开,从此便陷入了无尽了哀伤之中。

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迎接友人和送别友人的现实。

下阙承接上阕,用塔的无情来衬托自己送别友人时的深情,然后词人从正面和实处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古诗《南乡子·春闺》赏析

古诗《南乡子·春闺》赏析

古诗《南乡子·春闺》赏析南乡子·春闺[宋代]孙道绚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来忺。

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

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

注释南乡子:词牌名。

因用此词调者多咏江南风物,故名。

此调为双调,上下片各五句,共五十六字。

上下片除第三句外,其余句句押韵,均用平声韵。

晓日:早晨的太阳。

斗帐:形如覆斗的帐子。

忺(xiān):适意。

春山:指女人眉毛。

挦(xián):取。

拈:用两三个手指头夹。

陌上:田间小路上。

恹恹(yān yān):精神不振的样子。

译文东日初升,飞檐斗翘,早晨起来,还觉春寒,很不惬意,也懒得梳洗、画眉。

闲来无事,把绣丝寻找,做做女红,可是金针倒拈,心不在焉。

远游的爱人到底回不回来呢?思念爱人几乎都病了。

时已暮春,杨花满院,也不愿卷帘去看。

赏析升起的红日,压着一层层的屋檐。

阵阵料峭的春寒而至,这是一个困人的天气。

她感到浑身慵懒无力,起床的时候,还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

她简单地梳洗完毕,走到了妆台前。

对着镜子,她只是草草地画了一下眉毛。

陈廷焯曾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起句“晓日压重檐”中的一个“压”字,就首先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沉郁的氛围。

“天气困人梳洗懒”,作者把无精打采的神情和不满的情绪,全都责怪在周围的环境和天气上了。

李清照曾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宋朝四川的歌妓僧儿也写过:“愁烦,梳洗懒,寻思陪宴,把月湖边。

”还有温庭钧笔下所描写的女子:“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这些女子在心思不定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懒于梳洗,不愿化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

这一句,就写得特别有意思。

那是她打开小巧精致的针线盒,拿出针线原本想刺绣出一幅鸳鸯图的。

可她居然把绣花针给拿反了。

作者这样写,也并非夸张,正说明了她当时该是多么的心不在焉。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论词》书中说:“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

南乡子·春闺原文及赏析

南乡子·春闺原文及赏析

南乡子·春闺原文及赏析南乡子·春闺原文及赏析原文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来忺。

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闲把绣丝袴,认得金针又倒拈。

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

注释①斗帐:形状如斗的帐子。

②忺(xiān):适意。

③春山:指女子的眉。

④挦(qiān):摘取。

⑤恹恹:有病的样子。

赏析升起的红日,压着一层层的屋檐。

阵阵料峭的春寒而至,这是一个困人的天气。

她感到浑身慵懒无力,起床的时候,还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

她简单地梳洗完毕,走到了妆台前。

对着镜子,她只是草草地画了一下眉毛。

陈廷焯曾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起句“晓日压重檐”中的一个“压”字,就首先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沉郁的氛围。

“天气困人梳洗懒”,作者把无精打采的神情和不满的情绪,全都责怪在周身的环境和天气了。

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

孙夫人「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还有倒拈」,可谓看朱成碧矣。

”看朱成碧是指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极度思念之时,把红色看成了绿色。

红和绿,本是两种反差很大的颜色,一个人能产生这样视觉上巨大的偏差,不是魂不守舍,那是什么?不是心不在焉,又会是什么?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的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结句的“满院杨花不卷帘”,道出了女子细腻而敏感的心思。

杨花就是柳絮。

春寒之际,柳絮飘飞。

她心里特别清楚,外面院子里的柳絮,此时是怎样一副漫天乱飞的景象的。

在古人眼里,柳絮是温柔多情的。

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同时,古人还认为柳絮一旦落入水中,在经过一夜后就会化作浮萍。

如苏轼《再和曾仲锡荔支》:“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

”而这种浮踪不定的柳絮,更像是那些出门在外四处飘泊的.游子。

陈子龙《浣溪沙》:“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

怜他飘泊奈他飞。

”“陌上游人归也未?”原来,这一句才是真正解开谜团的答案。

她之所以心情不好,状态不佳,那是由于她心有所盼,心有所系而造成的,与天气其实是毫不相干。

南乡子原文及翻译注释

南乡子原文及翻译注释

南乡子原文及翻译注释南乡子原文及翻译注释《南乡子》表达了词人在出川归乡途中既急切思归又怕归的矛盾心情,真实地表现了词人当时的复杂心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乡子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南乡子》原文南乡子归梦寄吴樯①,水驿②江程去路长。

想见芳洲③初系缆④,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⑤。

愁鬓点新霜⑥,曾是朝衣染御香⑦。

重到故乡交旧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南乡子》注释①吴樯:归吴的船只。

②驿:古时传送文书者休息、换马的处所。

这里泛指行程。

③芳洲:指鹦鹉洲,在武昌东北长江中。

④缆:靠岸后固定船只所用的铁索或粗绳。

⑤武昌:即今湖北武昌。

⑥新霜:新添的白发。

霜:指白发。

⑦朝衣染御香:谓在朝中为官。

朝衣:上朝拜见皇帝的官服。

⑧交旧:旧交,老朋友。

《南乡子》原文翻译归梦寄托在开往吴地的船上,一站又一站的水路前面的途程还很长。

想见初到鹦鹉洲旁系缆停留的时候,斜阳里望见烟树错落的江城武昌。

愁多鬓边新添了白发,想过去也曾身穿朝衣上殿见君王。

如今重回故乡旧友稀少不胜凄凉,却怕他乡要胜过故乡了。

《南乡子》作品介绍《南乡子·归梦寄吴樯》是陆游在淳熙五年(1178)二月自蜀地东归江行途中所作。

这首词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达了词人在出川归乡途中既急切思归又怕归的矛盾心情,真实地表现了词人当时的复杂心境。

此词语言也富有特色,简洁明净,言少意丰,耐人寻味。

《南乡子》创作背景此词,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据陆游《诗稿》卷十《头陀寺观王简柄碑有感》诗自注“庚寅过武昌”,定为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由四川东归江行途中作。

时陆游五十四岁。

他四十六岁入川,在蜀诗篇流传都下,孝宗念其久处于外,召东归。

在蜀九年间,时常怀念故乡,渴望回归;而今获召东归,却又生出许多愁绪。

九年光阴流逝,人已步入老境,朝中情况怎样,故乡旧友还剩下谁,常在念中;在它乡多年,一旦离去,也有些依依不舍。

盼回乡,怕回乡,这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词中。

《南乡子》赏析起调写东归之路。

南乡子苏轼词鉴赏

南乡子苏轼词鉴赏

南乡子苏轼词鉴赏南乡子苏轼词鉴赏南乡子苏轼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词作鉴赏】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系作者黄州临皋亭所作。

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

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

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

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

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

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

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

但是,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的逻辑。

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

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

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逻辑。

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

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

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

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_冯延巳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_冯延巳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_冯延巳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_冯延巳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_冯延巳1南乡子·诸将说封侯朝代:宋代作者:黄庭坚原文:诸将说封侯。

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

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

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

白发篸花不解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

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

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注释①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入“黄钟宫”。

二十七字,两平韵,三仄韵。

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与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③金络头:精美的马笼头,代指功名。

④簪(zān)花:簪花是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用作首饰戴在妇人头上。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

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

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

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

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

“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

南乡子十首

南乡子十首

南乡子十首《南乡子》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代表作,其内容讲述的是一个高尚的士大夫拜祭他的死去的父亲,以及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对兄弟情谊的郑重宣言,历史上也多次引用。

《南乡子》共十首,第一首:重帷深下莫愁堂,却看妻子惜别离。

涕泗满面叹息声,春风不度门归。

”这首诗启示中,白居易表达了他的悲哀之情:重帷深下,侧面反映了士大夫拜祭父亲的场景;妻子惜别离,也暗示了他的家庭情况;涕泗满面叹息声,表明了士大夫对父亲的离世深深的悲伤之情;春风不度,也说明白居易内心深处抑郁不已。

第二首:“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闷。

美人帐前坐,空把明月怜。

”首诗描述了白居易内心的苦楚:夜深了,士大夫还不能脱离寂寞之悲哀;妻子坐在帐前,把明月怜,也表现出他的痛苦。

第三首:“千金买骨肉,无复梦里逢。

山河知何处,落日满屋梁。

”居易通过这首诗,言犹在耳,表达出他对父离去之后,家族再也不能重聚的悲痛:千金买骨肉,也无法回复父亲;无复梦里逢,也无法再聚到一起;山河知何处,落日满屋梁,句句深情,传达着无穷的思念。

第四首:“东风吹雨路青杏,西楼望月有新愁。

凭谁问,今宵稀缺,一曲离歌满酒楼。

”为了祭奠父亲,士大夫在酒楼里点一曲离歌来歌颂他的父亲,让更多的人分享其心中所怀有的悲伤,但却又感到痛苦,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在酒楼里独自哀歌,这代表着他毫无助力可以解除悲伤。

第五首:“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清茶苦。

”首诗强调了男女之间的距离,士大夫住在长江头,妻子住在长江尾,每天都思念着对方,可是却无法再次会见,最后只能在长江的水里共饮苦茶。

第六首:“江水清且流广泛,故乡多少桃花红。

我从离居从容去,谁知那儿又恐慌。

”居易用这首诗,描述他临别前,想到故乡又感到恐慌,因为他很清楚,等他回去,故乡依然是满目苍凉,而他也不能回到从前。

第七首:“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高堂春色满,玉楼月映轩。

”论士大夫多么渴望,也无法召回父亲的灵魂,只能依靠乡书的传达,家中的高堂仍然是春色满满,玉楼上也有着清澈被月光照耀的环境。

南乡子赏析

南乡子赏析

南乡子赏析
南乡子赏析
南乡子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简析】
此篇写怨妇,其中的'高楼拥衾、对镜伤神,以及以草长喻怨深,均不足称奇。

所可称奇者,在首句细雨湿流光。

不同于深碧的夏草之色印更不同于枯黄的秋草之色衰,春天的草,轻盈青翠,清光流泛。

蒙蒙细雨,虽能沾湿春草,却终不能掩抑流光。

词人深见及此,奇才也。

更奇者,这雨中的春草,正是怨妇的象征:情郎不至,怨矣,犹春草之见濡;虽则有怨,痴盼犹存,一如流光之依然闪动。

词下片,便在证实这一点,寝前,她虽心事茫茫,梦中,她却任意驰想,直睡至杨花浮满绣床。

她虽恨杀薄悻,那门儿却未紧闭,依旧为他留了半扇。

王国维称能摄春草之魂。

其实,此词并非咏草之作,摄草之魂,正是为摄怨妇之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XX春闺》赏析
XX春闺
[宋代]xx道绚
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来忺。

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

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

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

因用此词调者多咏江南风物,故名。

此调为双调,上下片各五句,共五十六字。

上下片除第三句外,其余句句押韵,均用平声韵。

XX:早晨的XX。

斗帐:形如覆斗的帐子。

忺(Xi a)n:适意。

春XX:指女人眉毛。

捋(Xi d)n:取。

拈:用两三个手指头夹。

陌上:田间小路上。

恹恹(y a n y巾n精神不振的样子。

译文
东日初升,飞檐斗翘,早晨起来,还觉春寒,很不惬意,也懒得梳洗、画眉。

闲来无事,把绣丝寻找,做做女红,可是金针倒拈,心不在焉。

远游的爱
人到底回不回来呢?思念爱人几乎都病了。

时已暮春,xx 满院,也不愿卷帘去看赏析
升起的红日,压着一层层的屋檐。

阵阵料峭的春寒而至,这是一个困人的天气。

她感到
浑身慵懒无力,起床的时候,还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

她简单地梳洗完毕,走到了妆台前。

对着镜子,她只是草草地画了一下眉毛。

陈廷焯曾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起句“晓日压重檐”中的一个“压”字,就首先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沉郁的氛围。

“天气困人梳洗懒”,作者把无精打采的神情和不满的情绪,全都责怪在周围的环境和天气上了。

李清照曾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宋朝四川的歌妓僧儿也写过:“愁烦,梳洗懒,寻思陪宴,把月湖边。

”还有温庭钧笔下所描写的女子:“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这些女子在心思不定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懒于梳洗,不愿化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

这一句,就写得特别有意思。

那是她打开小巧精致的针线盒,拿出针线原本想刺绣出一幅鸳鸯图的。

可她居然把绣花针给拿反了。

作者这样写,也并非夸张,正说明了她当时该是多么的心不在焉。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论词》书中说:词号称诗
余,然而诗人不为也。

孙夫人「闲把绣丝挦,认得金针又倒拈」,可谓看朱成碧矣。

”看朱成碧是指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极度思念之时,把红色看成了绿色。

红和绿,本是两种反差很大的颜色,一个人能产生视觉上这样巨大的偏差,不是魂不守舍,那是什么?不是心不在焉,又会是什么?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的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结句的“满院杨花不卷帘”,道出了女子细腻而敏感的心思。

杨花就是柳絮。

春寒之际,柳絮飘飞。

她心里特别清楚,外面院子里的柳絮,此时是怎样一幅漫天乱飞的景象的。

在古人眼里,柳絮是温柔多情的。

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同时,古人还认为柳絮一旦落入水中,在经过一夜后就会化作浮萍。

如苏轼《再和曾仲锡荔支》:“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

”而这种浮踪不定的柳絮,更像是那些出门在外四处飘泊的游子。

陈子龙《浣溪沙》:“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

怜他飘泊奈他飞。


“陌上游人归也未?”原来,这一句才是真正解开谜团的答案。

她之所以心情不好、状态不佳,是由于她心有所盼、心有所系而造成的,与天气其实是毫不相干的。

絮一直飞,气氛不算融洽。

寂寞的屋檐下,她渐渐感到心在变化。

她的丈夫始终没有归来,她显得非常的惶恐不安。

她怕帘外的飞絮,再次撩拨起自己的情思,故迟迟不敢卷起珠帘去看。

这个过程,是一种煎熬,更是矛盾而痛苦的。

宋代诗人盛世忠《倦妆图》一诗中写有:“料应春事关心曲,怕见杨花不卷帘。

”朱淑真也怕卷帘,她在《谒金门》中写道:“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还有《生查子》中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这些诗词中写的“不卷帘”,都属于同一个意思。

这首《南乡子》以景开篇,又以景结情,首尾呼应,手法娴熟,故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欢。

明朝作家沈鲸的昆剧剧本《双珠记》和清朝手抄话本小说《锦绣衣》中,都曾引用过这一首词。

不过,小说《锦绣衣》一书里却把这首词误写为唐朝孙夫人所作。

另在清朝诗词家舒梦兰编写的《白香词谱》中,对此词亦有记载。

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在他写的剧本《萧淑兰情寄菩萨蛮》中,更是将这首词诠释得细腻动人,深情而缠绵:
“伤春病染,郁闷沉沉,鬼病恹恹。

相思即渐,碧窗唾渍稠粘。

几缕柔丝空系情,满院杨花不卷帘。

髩軃楚云松,懒对妆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