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第2阶段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经济社会学》第四章至第六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集体层面的影响使()足以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A. 互惠交换
B. 再分配交换
C. 普遍性交换
D. 协商性交换
2.()中的给予、接受和共享组成了一种社会保障或保险形式。

A. 普遍性互惠
B. 平衡性互惠
C. 积极性互惠
D. 消极性互惠
3.()是在协商性价格下的权利转移,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学研究的焦点。

A. 操作性交换
B. 协商性交换
C. 决定性交换
D. 一体化交换
4. 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重会随着储蓄比重的增大而减小。

该假设属于()理论。

A. 生命周期理论
B. 持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C. 短期收入决定消费行为的理论
D. 边际效用理论
5. 子女的消费量在全家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的家庭类型是()。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特殊家庭
6. 长辈在家庭中拥有最大的消费决策权的家庭类型是()。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特殊家庭
7. 根据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观点,( )导致了制度的产生与“路径依赖”。

A. 效率
B. 理性
C. 进化
D. 信任
8. 根据新经济社会学观点,( )因素影响着制度的形成。

A. 权力
B. 组织
C. 社会关系
D. 文化
9. 根据新经济社会学观点,现实的经济秩序得以建立和维系的原因在于()。

A. 制度安排
B. 普遍道德
C. 社会关系
D. 信任
10. 被经济学与社会学所公认的制度变迁模型,是关于制度变迁的( )阶段说。

A. 三
B. 四
C. 五
D. 七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
1. 市场交换的亚形式分别是( )。

A. 操作性交换
B. 协商性交换
C. 决定性交换
D. 生产性交换
E.一体化交换
2. 以学术交流为例,如果甲和乙交换彼此研究的文章,是();任何两名或三名教授之间的合著关系则是();乙根据甲的要求评论其文章,后来乙收到了来自于甲的评论作为回馈是();甲评论了乙的文章,乙评论了丙的文章,而丙又评论了甲的文章,这就是()。

A. 协商性交换
B. 合作性交换
C. 生产性交换
D. 互惠性交换
E 普遍性交换
3. 根据社会交换发生的场域,将社会交换分为()。

A. 生产性交换
B. 再分配性交换
C. 网络性交换
D. 市场性交换
E.非网络性交换
4. 在以下家庭生命周期中,情绪型消费行为较多的是()阶段。

A. 单身阶段
B. 新婚阶段
C. 育儿阶段
D. 空巢阶段
E.独居阶段
5. 在以下家庭生命周期中,家庭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程度上较接近的是()阶段。

A. 单身阶段
B. 新婚阶段
C. 育儿阶段
D. 空巢阶段
E.独居阶段
6. 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都必须通过()和文化渗透的过程来完成,并且通过这些过程最终形成消费的需求和偏好。

A. 品味
B. 社会化
C. 符号化
D. 仪式化
E.品牌
7. 制度的自我增强机制主要由以下()效应。

A. 成本固定效应
B. 自我强化效应
C. 学习效应
D. 网络效应
E. 预期效应
8.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

A. 改进
B. 替代
C. 转换
D. 交换
E. 突变
9. 制度变迁可能受到以下()。

A. 潜在的利益刺激
B. 普遍道德提高
C. 人口变迁的压力
D. 观念、文化的影响
E. 国家的作用
10. 新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学在经济秩序上的()观点实质是一种社会化不足的观点;()观点则是过度社会化的观点。

A. 信任
B. 制度安排
C. 社会关系
D. 交易费用
E. 普遍道德
三、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对的打“√”,错的打“×”,不需要改错。


1.学术圈的交换如同库拉圈同属一种类型的交换——互惠性交换。

()
2. 普遍性交换存在着一个社会困境:搭便车行为。

()
3. 消费是一种确立社会群体差异的方式,它再生产着社会阶层结构和等级制度。

()
4. 人们的消费行动始终围绕着对自我的认同进行。

()
5. 经济学家和经济社会学家均认同: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的演变轨迹同样存在“路径依赖”。

()
四、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我国当前存在哪些主要的社会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社会阶层对消费的影响。

3. 为什么制度的变迁遵循“路径依赖”的变迁轨迹?
五、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 简述新经济社会学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的区别。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B
3、D
4、C
5、D
6、C
7、C
8、C
9、C 10、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1、ACE
2、ACDE
3、CE
4、AB
5、BD
6、BCD
7、ABCE
8、BCE
9、ACDE 10、BE
三、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2、√
3、√
4、√
5、√
四、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交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交换行为的含义有三种理论解释:首先是个体主义。

交换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将每一个进行交换的社会成员看作为个体的、利己的、理性的人,在交换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益最大化是行动的原动力。

其次是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者注重文化的、社会的、道德的、宗教的、价值的等外在因素对于交换行为的影响,这些因素彼此联系并形成在时间上相对稳定和持续的、且外在于个人的结构。

交换的对象也不单纯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包括非物质性的东西。

再次是社会资本理论。

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将资本看作交换对象,并指出正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导致了交换的形成。

他既避免了个体主义唯经济的狭隘性,又避免了结构主义无法将结构决定与个体理性选择有机结合的尴尬。

交换行为的类型:
A.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B.互恵、再分配与市场交换。

C.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和普遍性交换。

D.从社会互动的作用来看,交换行为可被分为四种类型: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冲突型。

E.根据社会交换发生的场域,将社会交换分为网络性交换(社会资本)和非网络性交换(理性)。

2. 社会阶层对消费的影响。

所谓社会阶层,就是按照人们的经济收入、身份地位、教育程度、职业、财富、价值观等变量,将社会中同质性比较高的成员一一归类,并依层次高低进行排列。

因此,如果把社会成员分成若干个阶层,就可以发现每个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共同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消费行为以及偏好与品味。

韦伯强调地位群体则是按照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来体现商品消费的原则的。

凡勃伦看来,炫耀性消费就是通过消费告诉别人他们处于上层社会。

布迪厄揭示了消费是一种确立社会群体差异的方式,它再生产着社会阶层结构和等级制度不同阶层成员间的社会交往的限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同一阶层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一般趋于赞成同一种行为,或持有相似的世界观。

如果只能经常与同阶层的成员接触,该阶层中的消费者在商店选择及对品牌的偏好等方面趋同。

不同阶层的人群的消费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他们的行为倾向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社会阶层对消费场所和品牌偏好的心理体验也是不同的。

社会阶层决定了消费者休闲的方式。

社会阶层决定了消费者消费的方向。

社会阶层决定了获取商业信息的渠道不同。

3. 为什么制度的变迁遵循“路径依赖”的变迁轨迹?
路径依赖最早是由戴维通过考察打字键盘的发展历史提出: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最有效率的技术并不一定胜出,因为在发展初期某种技术一旦锁定,它就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越的体系所取代。

“路径依赖”的观点得到了经济学家和经济社会学家的认同,他们都一致认为,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的演变轨迹同样存在“路径依赖”。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提出:制度的路径依赖与制度的自我增强机制分不开。

制度的自我增强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l)成本固定效应。

(2)学习效应。

(3)网络效应。

(4)预期效应。

通过自我增强机制,制度会产生路径依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收益递增,而收益递增反过来又加强了制度的自我强化。

社会学家的不同观点在于:经济学家所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和零交易成本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因此,路径依赖只是提供了一种制度的运行轨迹。

一旦制度安排被固定下来,配套的设施、培训、组织安排等措施会使它变得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是说制度的自我增强机制会使其变得有效而得以巩固。

五、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简述新经济社会学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的区别。

首先,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与新经济社会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强调经济制度是内在的市场经济机制自然形成(效率和进化);新经济社会学则将经济制度视为一种社会建构,是外在的社会结构嵌入经济的结构。

格兰诺维特把路径依赖发展理论应用于对组织和制度形式的研究上,并认为,通过社会网络对资源的动员,经济制度得以建构起来,而这种建构本身受到以前的背景—社会、政治、市场、技术等的历史发展的限制。

其次,新经济社会学深入地探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同主题——市场、企业、工业组织、契约等,提出具有充分解释力的社会学理论。

再次,新经济社会学超越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将以往的社会学命题,如信任、合作、认同、服从等引入经济制度研究;同时,又挖掘以往社会学忽略的经济现象,如货币、拍卖、金融市场、保险制度等。

总之,在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建构的共识下,新经济社会学主要从关系网络、人口生态学、制度组织理论、能动理论、政治一文化等方法、理论切入来研究经济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