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美术泥塑知识点总结
美术泥塑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美术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即已开始使用泥土进行塑型,并且在以土为原料的艺术品上施以烧制的方法,形成了众多美术泥塑作品。
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古代等都有着泥塑文化的传承。
泥塑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其在不同民族和地域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古代埃及,人们常使用泥土制成的泥塑来制作面具,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祈祷。
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泥塑在宗教、建筑和雕塑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成为当时艺术的代表之一。
而在中国,泥塑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传统,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庆典和宗教仪式之中。
在现代艺术中,泥塑被更多地运用于装饰、雕塑和展览等领域。
不仅如此,泥塑艺术家们还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尝试,开发了许多新的材料和工艺,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艺术作品,使得泥塑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技术要点1. 材料的选择:泥塑最重要的材料就是泥土,而不同的泥塑作品所用的泥土也有讲究,一般来说,要选择黏性好、易于塑形和干燥后不易变形的泥土。
2. 制作工具:泥塑作品的制作需要用到一些工具,如刻刀、泥刀、扶正工具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对于泥塑的成型和雕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成型技巧:对于泥塑的成型来说,首先需要将泥坯揉捏成想要的形状,然后再进行雕刻和修饰。
4. 烧制和上釉:对于部分泥塑作品来说,需要进行烧制和上釉的工序,这样才能确保作品的质地和色彩更加美观和持久。
5. 装饰和涂色:在泥塑的作品完成后,可以进行一些装饰和涂色的处理,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
三、艺术应用美术泥塑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雕塑的一种形式,能够塑造出各种生动的形态和形象,表现出作家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意图。
同时,泥塑作品也可以用于室内装饰,能够带来一种自然和原始的感觉,使得空间更加富有生气和魅力。
此外,泥塑还可以作为展览和装置艺术的一种形式,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泥塑的起源和发展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 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 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 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 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 县、淮阳以及北京。
身材匀称,皮肤被涂成橙红色。所有陶俑都没有 双臂,最不可思议的是,陶俑一个个赤身裸体, 一丝不挂。人体的所有器官,包括生殖器、肚脐、 孔窍,样样俱全,都被真实细致地雕刻出来。
据介绍,事实上,现在我们看到的汉代裸俑, 当初入葬时都穿着各式衣裳裙甲,只是由于年代 久远,那些丝棉织物均已腐朽不存。另外,这些 裸俑出土时缺少双臂,只在双家。为当世 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 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 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泥塑菩萨头像品 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 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 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史前陶俑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 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 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猪的文物, 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 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 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明当年应是安装了木质臂膀的,只不过出土时已 朽烂无踪。
文景之治:一个被后世称颂了两千年的和乐 盛世;西汉景帝:一代偃武修文、与民休息的太 平皇帝;景帝阳陵:以大量裸体陶俑的出土震惊 了考古界;这些裸俑在告诉我们景帝不为人知的 一面?在向我们揭露汉宫秽乱的冰山一角?或者 是另有隐情,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泥塑的历史
泥塑的历史简介泥塑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用泥土或粘土雕塑成各种形状的人物、动物或物体。
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带您了解泥塑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泥塑的起源泥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人类社会。
早期的泥塑作品主要是用粘土或泥土雕塑成简单的人物或动物形象,以供祭祀或宗教仪式使用。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信仰。
泥塑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文明中,许多文化都有自己的泥塑传统,如中国的泥塑艺术、印度的泥塑工艺和埃及的泥塑技术。
这些文化都对泥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泥塑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泥塑作品以传统民俗和宗教主题为主题,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泥塑艺人通过手工雕塑、上色和烧制等工艺,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印度,泥塑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印度泥塑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主,常见的有印度教的神祇和佛陀的形象。
泥塑艺术在印度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常常与建筑和雕刻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景观。
埃及的泥塑技术在古代文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埃及人将泥塑用于建筑装饰和雕刻,创造出了许多气势恢宏的作品。
这些泥塑作品不仅反映了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还记录了古代埃及的历史和社会生活。
泥塑的特点泥塑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
首先,泥塑是一种手工艺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精心的雕塑才能完成。
艺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观念,通过手工雕塑和塑造技术,将泥土或粘土打造成想要的形象,给作品赋予生命。
其次,泥塑作品常常以写实的形式表现,力求将对象的形态和特征还原到最大程度。
通过雕塑和上色,泥塑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细节和层次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此外,泥塑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在古代,泥塑常常被用于祭祀、仪式和装饰等用途。
传统手工艺品泥塑
传统手工艺品泥塑泥塑,是一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
它以泥为材料,经过精心塑造、干燥、修整、上色等工艺制作而成。
泥塑在中国的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宋代,至今仍然广泛存在于各地。
泥塑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道瑰丽风景。
一、泥塑的起源与发展泥塑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土家神话有关。
相传,上古时期,人们崇拜土地神,将黏土塑造成土地神像供奉,这便是最早的泥塑。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逐渐发展成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艺品。
在唐宋时期,泥塑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皇宫和庙宇中不可或缺的装饰物,深受贵族和寺庙信徒的喜爱。
二、泥塑的制作工艺泥塑的制作工艺源于陶瓷的技法,但与陶瓷不同,泥塑更注重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
泥塑常用的材料主要是黏土和石膏粉,黏土质地柔软易塑,石膏粉能增加泥塑的韧性和耐久性。
泥塑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粘合与塑造:制作泥塑的第一步是将黏土揉捏成团,然后用手慢慢塑造成想要的形状。
对于比较复杂的作品,可以使用模具进行辅助塑造。
2. 干燥与修整:塑好的泥塑需要晾晒一段时间,使其逐渐干燥。
在这个过程中,泥塑师会进行一些细节的修整,使其更加精美。
3. 上色与装饰:泥塑干燥后,可以使用彩绘进行装饰。
彩绘需要选用颜料和刷子进行,使用细腻的笔触进行精细描绘。
4. 固化与保养:泥塑完成后,可以采用喷涂保护剂进行固化,增加其耐用性。
尤其在潮湿的气候中,固化处理可以更好地保护泥塑。
三、泥塑的魅力与价值泥塑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首先,泥塑能够表现出丰富的艺术形式。
通过不同的制作技法和塑造手法,泥塑师可以准确表达出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形象特征。
无论是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还是生动活泼的动作造型,都能够让观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其次,泥塑作品可以承载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泥塑常常作为礼品或装饰品赠送给亲朋好友,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和情感交流。
同时,泥塑也成为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元素,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1年11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国家邮政发行《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分别为“扁方壶”、“阿福”和“渔庄秋霁图”。
扁方壶和阿福都是泥塑工艺品,其中“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著名作品,在无锡举行集邮展览,发行无锡特征的惠山泥人,使邮票更具有原产地的现实意义。
泥塑,也称“彩塑”、“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塑雕工艺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当代泥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观赏玩耍的小型泥塑,如案台塑像和儿童玩具,以人物、走兽、飞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庙宇场所的大、中型泥塑,常为寺院宗教佛界造像。
中国泥塑历史悠久,据我国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期就普遍存在,表现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均约在六、七千年之前。
两汉墓葬中发现的众多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陪葬品,则可以确切地认定是当时年代的产物。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寺院还保存有许多历代的泥塑造像,并且成为当代的游旅观光朝拜圣地。
探索与研究泥塑的由来,首先可以认为: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泥猪、泥羊,陶马、车船,在特定的古代环境里,是一种图腾文化现象。
“图腾”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即作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图腾往往为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则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
”(《辞海》1979年版,第777页)出土的泥猪、泥羊有着超生忌杀的寓意,长期湮没和沉睡于华夏大地也就理所当然。
其次是古代社会认为:亡灵犹如人生在世,有同样的物质需求,在丧葬习俗中使用大量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陪葬品。
泥塑在殡葬方面,起着适应、替代、变异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以土塑人”、“以泥代物”,以陶俑替代活人陪葬,既满足殡葬的传统需求,也保存了各类生物的生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泥塑技艺特点
泥塑技艺特点一、泥塑的概念及历史泥塑是一种以黏土为主要材料,通过手工捏塑、雕刻等方式创造形象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泥塑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一门独特而丰富的民间艺术。
二、泥塑技艺的特点1. 材料丰富多样泥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各种黏土,如黏土、陶土等。
这些材料质地柔软,易于捏塑和雕刻,并且容易附着在一起。
此外,泥塑还可以加入其他辅助材料如纸张、木棒等,以增加作品的稳定性。
2. 手工制作泥塑是完全依靠手工制作的艺术形式。
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手指、工具等进行捏塑、雕刻等操作。
这种手工制作方式赋予了每个作品独特的韵味和个性,使泥塑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
3. 艺术表现力强泥塑技艺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家可以通过捏塑、雕刻等手法,将各种形象、动物、人物等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泥塑作品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4. 主题广泛多样泥塑技艺的主题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到生活、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
例如,民俗泥塑常常以农民、工匠等普通人物为主题;宗教泥塑则可以表现佛教、道教等宗教形象;历史题材的泥塑可以描绘古代皇帝、名将等。
5. 形式多样化泥塑技艺在形式上也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捏塑和雕刻外,还有模压、拓印等制作方式。
这些不同的形式使得每个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6. 民间传承泥塑技艺一直以来都是由民间传承的。
在中国各地,有许多泥塑技艺的传统工艺村落,这些村落中的人们世代相传,将泥塑技艺保持了下来。
他们通过口述、示范等方式将泥塑技艺传授给后代,使得这门古老的手工艺能够得以延续。
三、泥塑技艺的应用1. 艺术品泥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品创作领域。
许多泥塑作品成为了博物馆、画廊等场所的收藏品,并且往往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2. 建筑装饰泥塑在建筑装饰中也有重要应用。
在古代,许多宫殿、庙宇等建筑中都使用了泥塑作为装饰元素。
泥塑非遗文化介绍
泥塑非遗文化介绍
泥塑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在中国,泥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用泥土塑造成各种形象的一种艺术。
中国民间泥塑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主要制作区域。
山东的“鲁山泥猴子”、山东的“大柳河泥”、河北的“张北泥狮子”、内蒙古的“乌拉特泥羊”,这些都是中国泥塑中的优秀代表。
泥塑艺术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创造了彩陶和原始雕塑。
汉代时,经过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发展,泥塑艺术在全国各地开始流行。
到了宋代,随着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民间手工艺人们大量地创作出以人物、花鸟为主的传统泥塑作品。
山东“张北泥猴子”是中国泥塑艺术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它造型夸张、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有趣。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酷似人面而又神似动物的“眼睛”,不仅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而且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小猴子们长着一身乌黑发亮的毛发和一双灵活可爱的小手,有的在挠痒痒,有的在抓耳朵,还有的在摘果子呢!
—— 1 —1 —。
民间泥塑知识点归纳总结
民间泥塑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泥塑的历史渊源泥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黏土制作陶器,这就是泥塑的最早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工艺逐渐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作品。
在中国历史上,泥塑工艺一直都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手工艺品,在民间家庭、寺庙、庙堂等地都能看到泥塑作品的身影。
尤其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泥塑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表达喜庆和祈福的重要途径。
二、泥塑的材料与工具1. 材料:泥塑的主要材料是黏土和泥土,黏土质地柔软,易于塑形,而泥土则比较坚硬,适合用来做底座或支撑。
2. 工具:制作泥塑时,需要使用一些专门的工具,如捏泥工具、镂刻刀、刷子、筷子等。
不同的工具能够帮助艺人完成各种不同的塑造和加工工作。
三、泥塑的制作工艺泥塑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筹备材料:将黏土和泥土清洗干净,并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和揉捏,使其成为柔软且均匀的泥条。
2. 塑造形状:根据设计图纸或构思,将泥条捏成所需的形状,如人物、动物、植物等。
3. 雕刻细节:用捏泥工具、镂刻刀等工具对泥塑进行细节雕刻,如表情、纹饰等。
4. 等干定型:将泥塑作品放置在通风的地方自然风干,使其表面逐渐干燥,保持形状和结实度。
5. 收尾润饰:对已经干燥的泥塑进行修整润饰,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6. 精装点缀:根据需要,可以在泥塑上刷上颜色、增加装饰或添置配件,突出其艺术效果。
四、泥塑的类型和应用泥塑根据造型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泥塑、动物泥塑、器物泥塑等多种类型。
在民间,泥塑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宗教仪式上,泥塑可以作为供品或装饰物;在农村生活中,泥塑常用于民俗庆典和祭祀活动;在现代社会,泥塑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用于雕塑、园林景观、民俗文化展示等方面。
五、泥塑的保护与传承由于泥塑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保存和展示时需要特别注意保护。
民间泥雕知识点总结
民间泥雕知识点总结一、历史发展1. 民间泥雕的起源民间泥雕起源于中国北方农村地区。
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就有泥质陶器的雕刻工艺,这为后来的泥雕艺术奠定了基础。
古代民间工匠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黏土资源,发展出了泥雕工艺。
2. 民间泥雕的发展历程在古代,泥雕主要是为了制作祭祀用品、宗教用品和民俗工艺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泥雕逐渐被用于建筑装饰、雕塑艺术和民间工艺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泥雕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3. 民间泥雕的现状和未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民间泥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甚至有些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然而,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泥雕艺术也在得到新的发展和传承。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民间泥雕会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艺技术1. 选材泥雕的材料主要是粘土,好的粘土应该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可塑性,容易成型和干燥后不易变形。
不同的粘土含量、黏土混合物和其他辅助材料的使用,会对泥雕的成品质量和成型难度产生显著的影响。
2. 成型成型是泥雕制作的第一步,包括着手模制、铺泥、镂空、添塑、修整等工序。
工匠在进行成型时,需要根据雕塑的大小、结构和细节来设计模型,并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成型。
3. 雕刻雕刻是泥雕制作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作品的艺术品质。
雕刻过程需要精细耐心,力道和角度的掌握都需要经验和技巧。
泥雕作品的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雕刻的精湛程度。
4. 精修精修是泥雕工艺的收尾阶段,包括表面修饰、刻线、打磨和润色等工序。
通过精修可以使泥雕作品更加精美、光滑,使其具有艺术感和观赏性。
5. 烧制烧制是泥雕作品固化的过程,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是影响泥雕作品成色和质地的关键。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作品产生不良影响。
三、艺术特点1. 艺术表现形式泥雕作为一种立体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泥雕作品可以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人物形象、风景景物、动植物等各种客观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泥塑的调研报告
泥塑的调研报告泥塑是一种古老的工艺,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由于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泥塑在各个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泥塑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现状发展,以及对泥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的调查。
一、泥塑的历史渊源泥塑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起源于中国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泥塑作品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个地区的影响,泥塑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如四川泥塑、陕西泥塑、山东泥塑等。
二、泥塑的制作工艺泥塑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塑型、烘焙和上色等环节。
首先需要将泥土进行精心的挑选和筛选,以保证泥塑的质量。
然后,艺人根据塑型的需求,使用手工或模具将泥土逐步塑造成所需的形状。
接下来,将塑造好的泥塑放入烘焙炉中进行烧制,以保证泥塑的硬度和稳定性。
最后,艺人会使用颜料进行上色和装饰,以增加泥塑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泥塑的现状发展由于现代的科技和工艺的不断进步,泥塑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升。
传统的手工制作和模具制作相结合,让泥塑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提高。
此外,现代泥塑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还融合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元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泥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针对一线城市的市民群体进行,共有200名受访者。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对泥塑艺术比较熟悉,其中60%受访者曾亲自参与或观摩过相关活动。
关于泥塑的应用现状,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泥塑在民俗活动和文化节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0%的受访者认为泥塑在建筑装饰和景观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泥塑作为一种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目前,泥塑的制作工艺和应用领域正不断发展和拓展。
相信在未来,泥塑艺术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推崇。
民间泥塑知识点总结
民间泥塑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起源民间泥塑艺术起源于古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开始制作简单的泥塑作品。
随着历史的演进,泥塑艺术在中国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古代,泥塑艺术常常与宗教、民间信仰以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尤其在民间传统节日和宗教仪式上,泥塑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泥塑作品不仅在形态上栩栩如生,还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古代人民表达信仰和祈愿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泥塑艺术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走向了更加民间化的方向。
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间泥塑艺术。
二、制作工艺1、材料准备民间泥塑的材料主要包括粘土、泥土、水和一些脱模剂等。
其中,粘土和泥土是泥塑艺术的主要原料,它们质地细腻,黏附性强,易于塑造。
同时,为了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艺人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一些天然色料,如石粉、红泥等,来使泥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2、制作工艺制作泥塑的工艺主要包括捏、脱模、晾晒、烧制等步骤。
首先,艺人需要将准备好的粘土或泥土搓成一定的形状,然后通过捏、搓、切等手法将其塑造成所需的形态。
在制作的过程中,艺人需要掌握一定的造型技巧,保持作品的比例和协调性。
在完成泥塑作品后,艺人需要进行脱模处理,以便于作品干燥和后续的加工。
待作品干燥后,还需要进行烧制,以确保作品的硬度和耐久。
3、技法民间泥塑艺术具有丰富多样的手工技法,包括捏塑、切割、揉搓、涂抹等多种手法。
其中,捏塑是最为基本的技法,通过手掌和手指的运用,将泥土塑造成各种形态。
而切割则是用刀具对泥土进行切割,以便于精细的雕刻和修饰。
揉搓和涂抹则是常用的处理手法,用来调整泥土的湿度和光滑度。
三、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艺术的多元融合,民间泥塑艺术在中国依然保持着活跃的发展状态。
在一些贫困地区,泥塑已经成为了当地民间艺人的重要生计来源,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同时,泥塑艺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得到了学术界和市场的认可。
泥塑文化起源
二、泥塑的起源与发展
从考古资料看,华夏先民用泥土塑造各种 形象的历史由来已久。泥塑起源于中国古 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天 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 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 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 时间约为7千年前。这些出土的文物可以确 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聂家庄: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 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 ,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 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
六、天津泥人张
源起: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 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 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
特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 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 敷彩,典雅秀丽。
题材:草帽老虎”、“猴头燕尾、四不 象”、“歪嘴斑鸠”、“甩尾连鱼” 、“猴骑猫”
九、北京兔儿爷
北京的泥塑脸谱是久负盛名 的,泥玩“兔儿爷”是老北 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是 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说 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 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 ,其它部位更象人脸。
艺术价值:民间艺人别具慧 心的创造,表现出北京人的 浪漫心性和乐观幽默性格。
二、江苏苏州泥塑
分类:苏州泥塑分为“捏像”和“泥玩具” 两类,艺人多集中在虎丘山一带,所以又称 “虎丘泥人”。
发展:宋时苏州泥塑“专作泥美人、泥婴孩 及人物故事,其他如泥神、泥佛、泥鬼、泥 花、泥树、泥果、泥禽、泥兽、泥虫等。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捏像,也称“塑真”、“捏 相”。苏州捏像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盛 极一时。
特点:
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两百年 间罗汉堂几次受水 灾侵袭,罗汉满堂 漂,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可见雕 塑工艺之高超。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1年11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国家邮政发行《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分别为“扁方壶”、“阿福”和“渔庄秋霁图”。
扁方壶和阿福都是泥塑工艺品,其中“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著名作品,在无锡举行集邮展览,发行无锡特征的惠山泥人,使邮票更具有原产地的现实意义。
泥塑,也称“彩塑”、“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塑雕工艺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当代泥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观赏玩耍的小型泥塑,如案台塑像和儿童玩具,以人物、走兽、飞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庙宇场所的大、中型泥塑,常为寺院宗教佛界造像。
中国泥塑历史悠久,据我国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期就普遍存在,表现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均约在六、七千年之前。
两汉墓葬中发现的众多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陪葬品,则可以确切地认定是当时年代的产物。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寺院还保存有许多历代的泥塑造像,并且成为当代的游旅观光朝拜圣地。
探索与研究泥塑的由来,首先可以认为: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泥猪、泥羊,陶马、车船,在特定的古代环境里,是一种图腾文化现象。
“图腾”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即作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图腾往往为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则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
”(《辞海》1979年版,第777页)出土的泥猪、泥羊有着超生忌杀的寓意,长期湮没和沉睡于华夏大地也就理所当然。
其次是古代社会认为:亡灵犹如人生在世,有同样的物质需求,在丧葬习俗中使用大量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陪葬品。
泥塑在殡葬方面,起着适应、替代、变异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以土塑人”、“以泥代物”,以陶俑替代活人陪葬,既满足殡葬的传统需求,也保存了各类生物的生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民间艺术的传统泥塑
民间艺术的传统泥塑泥塑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它以泥土为主要材料,经过塑造、雕刻等手工艺制作而成。
泥塑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泥塑的起源和发展泥塑作为中国古老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有了使用泥土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技艺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流派。
二、泥塑的表现形式泥塑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了无数人的注目。
它可以创造出各种立体形象,包括人物、动物、景物等。
泥塑的表现手法多样,可以雕刻、塑造、描绘等等。
每一种手法都展示了不同的技艺和风格,从而使得泥塑作品产生了无数的变化和创新。
三、泥塑的文化内涵泥塑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追求,更是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表达。
泥塑作品往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传说、信仰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可以通过形象、动作、服饰等来表达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观念,从而成为文化的载体和传递者。
四、泥塑的艺术价值泥塑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它不仅展示了民间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还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深厚的底蕴。
泥塑作品的精细程度和艺术品味使其成为了具有收藏和展览价值的艺术品。
五、泥塑的保护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泥塑艺术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鼓励泥塑艺术家的创作和传承。
其次,社会各界要加大对泥塑艺术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泥塑作品的关注和认知。
最后,支持相关的研究和学术机构,加强对泥塑艺术的研究和培训,培养更多的泥塑艺术人才。
六、结语民间艺术的传统泥塑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关注。
保护和传承泥塑艺术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责任,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并为后人所享受。
泥塑的教学发展历程
泥塑的教学发展历程泥塑是一种通过捏、塑、刻等方式,以黏土或泥土为材料创作立体造型艺术品的技艺。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泥塑、近现代泥塑以及当代泥塑三个阶段。
古代泥塑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泥塑作品主要是祭祀用的陶偶,用于表示人类对神灵的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逐渐发展成为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
在唐代,泥塑技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泥塑作品成为王朝贵族墓室中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时期,泥塑受到诗人、书法家的喜爱,进一步发展壮大。
明清时期,泥塑艺术逐渐走向民间,成为庙堂和寺庙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
19世纪末,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泥塑逐渐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进入了近现代泥塑阶段。
在这一阶段,泥塑艺术家开始注重对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艺术品的形式以及主题多样化。
西方的雕塑艺术也对泥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泥塑艺术家们开始学习西方的艺术理论和手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近现代泥塑作品的创作中,雕塑手法以及题材更加多样化,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到社会底层人民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
进入21世纪以后,泥塑艺术进入了当代泥塑阶段。
在这一阶段,艺术家们开始注重结合当代艺术语境,将泥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探索出许多新的创作方式。
例如,有些艺术家将泥塑作品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3D打印技术也被应用于泥塑创作中,加速了泥塑艺术的发展速度。
当代泥塑作品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表达,反映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的诉求。
总的来说,泥塑的教学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泥塑、近现代泥塑和当代泥塑三个阶段。
从最早的陶偶到现代的多种创作方式,泥塑艺术在中国发展得十分繁荣。
随着时代的变迁,泥塑艺术不断发展,其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在进行相应的变化。
可以预见,未来泥塑将继续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蓬勃发展,更多的艺术创新也将涌现出来。
春节的传统泥塑
春节的传统泥塑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中国人民开始庆祝这一喜庆的时刻。
而在春节期间,泥塑艺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春节传统泥塑的艺术魅力和其背后的历史内涵。
一、泥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泥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黏土制作各种形状的物品。
从古代的陶俑到现代的泥塑艺术,泥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壮大。
二、泥塑艺术在春节的意义1. 寓意丰富:泥塑艺术作品通常与春节的吉祥寓意相结合,如金鸡报晓、福到春来等,象征着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吉祥如意。
2. 传承文化:泥塑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多取材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如中国古代仙侠人物、民间故事等,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弘扬民俗:泥塑艺术作品往往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如耕田、放牛等,这有助于弘扬民俗文化,传递着中国农耕社会的独特氛围。
三、泥塑艺术的制作工艺泥塑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挑选泥料、捏塑造型、晾晒等多个环节。
艺术家们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手艺,将黏土捏塑成各种生动逼真的形象,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泥塑艺术的现代发展在现代社会,泥塑艺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艺术家们结合了当代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具有艺术价值的泥塑作品。
许多泥塑艺术展览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参观和欣赏。
结语:春节的传统泥塑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通过泥塑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春节的喜庆氛围。
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传统,让泥塑艺术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对泥塑的认识
对泥塑的认识
泥塑,又称陶土雕塑,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它是用黏土为主要原料,通过雕刻、捏塑、拼接等手法制作出各种形象和作品的艺术。
泥塑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泥塑的创作过程包括选材、制土、揉泥、造型、雕刻、上色等多个环节。
选材时,通常选用质地细腻、黏性强、干燥收缩小的黏土;制土是将黏土反复揉搓,去除杂质,使其更加柔软易塑;揉泥是为了使黏土更加均匀,提高其可塑性;造型是通过捏、拉、压等手法将黏土塑造成所需形象;雕刻是在造型的基础上,用刀具对细节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上色则是为了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展现泥塑的美感。
泥塑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等。
这些作品既有具象的表现,也有抽象的寓意,既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也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泥塑作品的造型生动传神,线条流畅优美,色彩鲜明和谐,充分展现了泥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泥塑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
不同地区的泥塑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如山西晋祠泥塑、陕西凤翔泥塑、河南浚县泥塑等。
这些泥塑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信息,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泥塑的研究报告
泥塑的研究报告泥塑的研究报告引言:泥塑,是一种以泥土为原料,经过雕刻、塑造、干燥所制成的艺术品和装饰品。
在中国古代,泥塑技艺被广泛应用于陶器、彩塑和作为墓葬陪葬品等领域。
本报告旨在对泥塑的历史发展、制作流程和现状进行研究和总结。
一、历史发展:泥塑技艺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制作。
在汉朝、唐朝、宋朝等时期,泥塑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
宋朝时期,泥塑技艺在艺术创作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诠释美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到了明清时期,泥塑技艺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上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
二、制作流程:泥塑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形体塑造、干燥、上色和修饰等几个步骤。
1. 原料准备:泥塑使用的原料主要是柔软的黏土和一些植物纤维,这些材料可以保证塑造出的泥塑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
2. 形体塑造:首先,泥塑师会根据自己的创作构思和效果要求,捏制出基础形体,如人物和动物的主要轮廓。
然后,再逐渐将细节进行雕刻和塑造,包括面部表情、动作和服饰等。
3. 干燥:完成泥塑的形体塑造后,需要将其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慢慢风干,以确保泥塑能够保持稳定的形状。
4. 上色和修饰:泥塑干燥后,可以进行上色和修饰工作,以突出艺术效果和增加观赏性。
上色主要使用天然颜料,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和涂抹技巧,使泥塑更加生动逼真。
三、现状:目前,由于现代工艺和材料的不断更新,泥塑已经在一些地方失去了传统的制作技艺和魅力。
然而,在一些民间和艺术家的努力下,泥塑技艺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泥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在一些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中得到了展示。
而且,一些专业的泥塑工作室和学校也应运而生,为有志于学习和传承泥塑技艺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此外,一些机构和团体也致力于推广泥塑文化,开展相关的培训、比赛和交流活动,激发了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结论:泥塑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泥塑
中国传统泥塑中国传统泥塑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泥土为材料,通过雕塑的手法表现出各种形态的人物、动物或物体。
泥塑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且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们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丽。
一、泥塑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泥塑作品多以神像为主,用以祭祀和崇拜。
在古代,泥塑也被用于陶俑的制作。
到了唐朝,泥塑艺术逐渐成熟,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泥塑作为一种民间工艺,风靡全国,成为了家庭和庙宇的装饰品。
二、泥塑的制作工艺泥塑的制作主要包括选泥、调泥、造型、修饰、干燥和上色等步骤。
首先是选泥,需要选用质地细腻、易于塑造的黏土作为制作材料。
接下来是调泥,将黏土加水搅拌均匀,使其具备一定的可塑性。
然后是造型,艺人根据设计的要求,使用手工或模具的方式塑造出所需的形象。
在塑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结构的稳固性和形态的逼真性。
之后是修饰,通过雕刻、抹光等手法使作品更加精致。
完成后,需要将作品晾晒,等待其自然干燥,以保证作品的质量稳定和持久。
最后是上色,艺人可以根据需要给泥塑上色,使其更加生动鲜艳。
三、泥塑的艺术表现形式泥塑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它可以表达人物形象、动物形态,也可以展现器物、景观等。
在人物形象方面,泥塑可以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态、举止和服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动物形态方面,泥塑作品可以生动地再现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动态风采,使人们享受到与自然界亲近的乐趣。
而在器物、景观等方面,泥塑可以以精湛的工艺再现出各种古代建筑、器物、山水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泥塑通过雕塑的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四、泥塑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泥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由于现代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和审美价值的变迁,传统泥塑的市场逐渐萎缩。
然而,一些热爱泥塑艺术的人士不断努力,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他们将泥塑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融入创新的元素,并尝试在公共艺术的领域开展泥塑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1年11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国家邮政发行《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分别为“扁方壶”、“阿福”和“渔庄秋霁图”。
扁方壶和阿福都是泥塑工艺品,其中“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著名作品,在无锡举行集邮展览,发行无锡特征的惠山泥人,使邮票更具有原产地的现实意义。
泥塑,也称“彩塑”、“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塑雕工艺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当代泥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观赏玩耍的小型泥塑,如案台塑像和儿童玩具,以人物、走兽、飞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庙宇场所的大、中型泥塑,常为寺院宗教佛界造像。
中国泥塑历史悠久,据我国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期就普遍存在,表现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均约在六、七千年之前。
两汉墓葬中发现的众多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陪葬品,则可以确切地认定是当时年代的产物。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寺院还保存有许多历代的泥塑造像,并且成为当代的游旅观光朝拜圣地。
探索与研究泥塑的由来,首先可以认为: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泥猪、泥羊,陶马、车船,在特定的古代环境里,是一种图腾文化现象。
“图腾”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即作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图腾往往为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则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
”(《辞海》1979年版,第777页)出土的泥猪、泥羊有着超生忌杀的寓意,长期湮没和沉睡于华夏大地也就理所当然。
其次是古代社会认为:亡灵犹如人生在世,有同样的物质需求,在丧葬习俗中使用大量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陪葬品。
泥塑在殡葬方面,起着适应、替代、变异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以土塑人”、“以泥代物”,以陶俑替代活人陪葬,既满足殡葬的传统需求,也保存了各类生物的生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再次是用于祭祀、朝拜的寺院彩塑,也是中国泥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缘由。
寺院泥塑属大型泥塑,有直接用粘土塑雕的,也有内置架构、外敷粘土的,多为佛教、道教、神话及民间崇拜名家造像,沿用发展至今,并且还在起着一定的观赏、传承和教化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三》有记述《苏秦谏阻孟尝君》的故事云: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
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
”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
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不然。
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
”其中桃梗与土偶对话,揭示了土偶之奉献精神,也就成为泥塑得以存在和繁荣的思想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泥塑制品在寺院彩塑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
据寺院彩塑资料,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彩塑佛像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吸取外来雕塑艺术精华,使中国造像艺术更具东方文化艺术神韵。
南北朝时期,甘肃省麦积山和敦煌造像,是中国传统造型和外来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
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塑像3000余尊,其中圆塑像2000余尊,壁塑浮雕1000余尊,均属泥塑彩绘,以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技法成型,用点、染、刷、描、涂等方法施彩的泥塑精品。
唐代是中国彩塑造像鼎盛时期。
画家吴道子、周昉的彩塑造像,气势雄伟、形象健劲、面容饱满、肌体丰腴,分别突出佛像的庄严与典雅、菩萨的亲切与端详、弟子的容忍与豁达、天王力士的勇猛与威严、供养者的虔诚与唯诺,描绘着佛国的理想境界。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彩塑,形体写实沉厚,栩栩如生。
敦煌莫高窟以唐代塑像为最多,制作最为精美优雅,姿态比例匀称,面部丰腴,双手纤巧,充分地显示着佛像的温柔与妩媚,堪称中华彩塑的瑰宝。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有宫女塑像40余尊,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维护彩绘。
宫女塑像平均高度1.6米左右,形态各异,丰满俊俏,脸形清秀圆润,眉目传神。
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十一面观音泥塑”,塑像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面露微笑,衣带飘洒,自然生动。
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
山东长清县灵岩寺的40尊罗汉塑像,把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展观得淋漓尽致,塑像袒露的胸骨、锁骨和青筋脉络清晰可见。
艺术大师刘海粟题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山西大同华严寺内有31尊菩萨塑像,面容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如。
塑像全部赋色,面部和冠上贴金,双手合掌,露齿含笑,上身微侧,体态窈窕,肩披璎珞,腰束长裙,色彩华丽,金碧辉煌,造型生动传神,增加了菩萨华贵端庄与妩媚秀丽的神采风姿。
明清两代的彩塑造像,由于佛教、道教和儒家三位合一,更为丰富多彩,出现许多刻意求精的宗教彩塑造像,形成中国古代彩塑发展的新高峰。
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2000余尊佛像彩塑,大多属明代初期的作品,有圆雕、浮雕、壁塑和各种装饰性雕塑,其中以千佛殿和菩萨殿的悬塑最为著名,数以千计,姿态各异,风格独特。
江苏苏州紫金庵内的18尊罗汉塑像,重彩描绘,色泽古朴明快,服饰塑造精致,远看疑似丝绸,近看才知彩塑。
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佛教故事》的500罗汉和“十神王”像,众罗汉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中,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构思精巧,塑工细致。
随着宗教寺院大型佛像泥塑的普及应用,小型玩具泥塑也蓬勃发展,并且有着许多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混沌天地,只有日月山川;人是伏羲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生。
也有传说人是女娲用黄泥塑捏出来的(《辞海》1979年版,第1096页),是天地哺育的精灵。
据说有一天,女娲来到黄河岸边(今河南淮阳地方),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用岸边河泥捏成泥人,放在地上,竟都成为活人,并在世上繁衍后代。
当地人崇拜女娲,称她“人祖姑姑”,建筑“人祖庙”,仿制泥人,以示祭祀。
淮阳,曾称“宛丘”、“淮宁”,是古“陈州”府治,是中国历史传说“三皇五帝”——伏羲氏建都之地。
淮阳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举行“人祖庙会”,庙会上叫卖一种“泥泥狗”泥塑。
这种泥塑造型奇异,古色古香,称是女娲留传下来的。
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造型与上古的图腾崇拜有关,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信仰制品,是中原早期文化的艺术结晶。
“泥泥狗”,又称“陵狗”,是淮阳泥塑玩具的俗称,当地说它是看守伏羲、女娲陵庙的“神狗”。
淮阳泥塑用胶泥(黄土高原粘土)捏制而成,有孔可吹,声音悠扬远亮;造型古拙、怪诞,色彩沉稳,以黑色垫底,再施五彩纹饰,多为奇禽异兽和人兽同体,如“人面猴”、“人面兽”、“猴头燕”、“九头鸟”和“多头怪”等。
其中“人面猴”又称“人祖猴”,造型神圣、肃穆,充满虚幻和超脱的神秘,散发着浓烈的乡土芬芳,可见所谓原始图腾的“人祖”、“神狗”,无论是“人面猴”还是“人祖猴”,客观上存在着一些唯物主义的特征,体现着人类进化的实质。
北宋时东京盛行泥塑玩具,著名的有“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平民百姓祈求“乞巧”,达官贵人也竞相供奉玩耍。
“磨喝乐”是指一种塑捏的泥娃,也称“泥孩”、“泥偶”,有一对的,也有五至七个为一组的,“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以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田氏创作的为最佳,姿态各异,名扬天下。
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
在《跋嵩山景迂集》中有诗云,鄜州泥偶“莫言无妙丽,土雏(指‘磨喝乐泥娃’)动金门”。
还在诗后加注:“盖鄜州善作土偶儿,精巧虽都下莫能及,宫禁及贵戚家,争以高价取之”,可见当时追捧之极。
有史料记载,宋代杭州也是捏塑泥孩盛行的地方,泥塑制作集中于“砖街巷”,产品多为泥娃。
砖街巷由于盛产泥娃,后来改名为“孩儿巷”,沿用至今。
杭州泥娃,当时称“摩睺罗”,据说,摩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
农历七月初七,孩童们多穿半臂荷叶短袖衫,一手持摩睺罗童稚时的泥塑形象,一手持荷叶,上街游行嬉耍。
现在的杭州孩儿巷,虽不再捏塑泥孩,但人们还依然留恋着手持“泥娃”玩耍游乐的美好记忆之中。
宋代之后,小型泥塑制品盛传不衰,遍及全国各省,其中著名的是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和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等泥塑产品。
目前,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行誉称“中国三大泥人”的还有“浙江泥人”。
“泥人张”是指天津泥人张长林开创的泥人流派。
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强调神似。
其子孙张兆荣、张景桔传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祖籍浙江,清道光六年出生于天津民间泥塑人家。
张明山爱好传统艺术,对寺庙神像、碑文、石刻、楹联及陶瓷器皿上的装饰图案和古籍中的绣像有深刻的研究与比较;他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运用到泥塑创作中。
张明山擅长塑造戏剧人物,经常携带泥巴,深入剧场观察演员动作和表情,抓住瞬间,即时成型。
他塑捏的戏剧人物,比例匀称得体,曾为当时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等塑捏戏装肖像,展放于“同升号”菊坛,被人们誉为“泥坛绝艺”。
长期的彩塑艺术生涯,形成张明山的泥塑风格: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体结构写实准确,性格特征展示明朗。
他塑造的古代仕女,生活气息浓厚,造型健康、鲜活。
在彩塑用色上,简雅明快,将粉色和重色结合使用,以重色衬托粉色,使作品产生端庄厚重的艺术效果。
他强调运用固有色,以鲜丽而又和谐的色彩使作品产生“胜如真人,强于真人”的鲜活效果。
张明山中年成立“塑古斋”彩塑作坊,从事泥人的专门研究和创作,许多外国人慕名远道来天津,用重金购买他的作品,带到国外,陈列在异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提高了张明山以及中国民间彩塑的国际知名度。
“泥人张”的第二代传人是张玉亭。
张玉亭(1863—1954),名兆荣,排行老五。
10岁从父学艺,早期作品工整写实,和父相似,中年以后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在造型上强调总体效果,揉进夸张手法,重点刻画人物的社会与性格特征,给作品注入人的深刻内蕴。
彩塑《老渔翁》,充分反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脸部刻画细腻,衣纹起伏概括,敷色朴素简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张玉亭有许多取材于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泥塑作品,他为名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创作的戏装像,他的《花木兰》,塑造了一个整装待命的巾帼英雄,神形毕肖;他的《花袭人》身穿浅色花袄,披黑色坎肩,围红花腰裙,系刺绣飘带,面目娟秀,体态俏丽,较好地体现了袭人的身份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