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相关文献中综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途径,以期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指高校在学生学习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相关文献中,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其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开始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
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再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从课程设置到实践活动,从导师指导到学生自主发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路径。
这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尽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在相关文献中,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一些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仍然停留在过去。
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
其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都不尽相同,但是目前的就业能力培养往往是“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和差异化,导致一些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再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及适应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及适应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适应挑战。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建议。
一、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2. 就业岗位不匹配: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增加。
3. 就业环境不确定性:社会经济形势不稳定、政策调整频繁等因素都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焦虑感。
二、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和处理,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承受就业压力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
2. 就业能力下降:过大的就业压力可能使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自信心和求职能力,进而影响到就业的顺利进行。
3. 社会适应困难:就业压力过大会使大学生在社会中感到无助和迷茫,影响其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三、青年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策略为了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他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参加实习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 积极调适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坚强,寻求心理辅导和支持。
3. 多渠道求职:不局限于传统的求职渠道,多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等渠道寻找就业机会,扩大求职范围。
4. 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和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其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匹配度教育背景与专业匹配度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匹配度越高,就业质量就越高。
专业匹配度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对口程度上,还包括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了解程度。
教育背景与专业匹配度的提高可以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二、实习经历与职业素养实习经历是毕业生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习,毕业生可以在校外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研究表明,具有丰富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优质工作机会,实现顺利就业。
职业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毕业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三、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源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拓宽就业渠道。
同时,社会资源的获取也能够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提升工作表现。
研究表明,拥有丰富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的毕业生更容易实现就业目标,获得更高的就业质量。
四、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
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是毕业生在职场中展现自我实力的重要依据。
综合素质则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是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的基础。
研究表明,具备优秀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涉及教育背景、专业匹配度、实习经历、职业素养、人际关系、社会资源、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大学生就业目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所期望达到的就业状态和职业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目标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与实现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受到个人因素、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因素会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个人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个人对于职业的认知和期望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就业目标的选择。
2. 家庭背景: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的经济状况、教育背景、职业观念等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3. 教育背景: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其就业目标的重要因素。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会存在差异,教育水平和学习经历也会对就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4. 社会环境:社会的发展水平、就业政策、行业需求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也会更加多元化。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作者:XXX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近年来,教育界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一定研究,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关键词:教育就业经济人才需求。
一.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规模不断上升,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金融危机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经济发展模式、大学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正文【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人学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连续快速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压力,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
【3】2、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虽然国家和各省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就业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全社会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很好的衔接。
【3】3、人才需求信息难以整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高。
网络资源开发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远未完善。
【4】4、许多学生在大三就开始为工作做准备,到处联系工作单位,而理论上这一年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业至关重要。
学生不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可能会因为专业知识不牢靠而对以后的就业再成障碍。
【4】5、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就业概念的界定、就业现状调查、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就业对策建议等方面对目前就业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纵深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的大事。
笔者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这些论文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就业概念的界定、就业现状调查、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就业对策建议等方面,具体综述如下。
一、概念界定“就业”是本研究需要界定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于“就业”,学者们有多种解释。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
戚新总结就业主要概念为:就业指的是“处于受雇用或自我雇用(自己从事有收入的工作)”的状态。
就业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就业前的身体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准备阶段、劳动力的实际使用的直接就业阶段、就业者就业能力的恢复和增强及企业雇用能力的再生及发展过程的就业后阶段。
二、现状调查关于就业现状研究主要是专业部门研究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不同层次、学科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统计报告,2009~2010年大学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1.0%、85.4%。
2010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2%、83.9%、86.4%和84.8%;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为70.8%、85.7%、76.4%、78.4%、82.6%、74.2%、80.5%、88.9%、79.8%、77.9%、86.1%、86.8%。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201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1.5%)略高0.1个百分点。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对最近几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方面的9篇学术论文的典型观点进行综合梳理。
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分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情关怀。
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分析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这成为当下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1.选取论文的时空分布本小组于2013年5月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就业并含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等关键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上万篇学术论文。
经过小组成员细心浏览,我们小组抽取出其中的9典型性论文进行梳理归纳,并进行了综述分析。
这9篇论文之中有7为期刊论文,2篇为硕士学位论文;有7篇为文科类的论文,1为理科类的论文。
这9篇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从2005年到2011年。
2.文献典型观点的梳理归纳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1]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2]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首先从层次分析法入手,构建了专业设置模型,得出了就业对专业设置影响的权重;然后介绍了多种预测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以及组合模型,以留京就业率和考研率为例讲述了这些算法在北林就业预测中的应用,并对这些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分析,预测结果达到了理想的精度;论文根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优化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这一观点。
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文献综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
然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育体制问题教育体制问题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只注重应试,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导致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另一个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导致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
例如,一些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而一些新兴专业却供不应求。
这就使得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不对口的问题,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传统阶段,无法及时调整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
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
四、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在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毕业生无法准确了解到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也无法准确了解到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意愿,导致了双方在信息沟通上的障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五、社会竞争压力大社会竞争压力大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包括同行业竞争、跨行业竞争等。
这就要求毕业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
六、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就业观念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指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
它涵盖了对职业选择、就业机会、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认知和看法。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良好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方面,有研究聚焦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机制,探讨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年代、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差异和共性。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尽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较为功利化,过分追求高薪、高职位,忽视了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个人兴趣爱好。
其次,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缺乏对职业前景的清晰认识,导致就业选择盲目和不理性。
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过分依赖传统就业模式,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注重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就业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家庭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对就业的期望、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支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或者选择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此外,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支持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的期望和支持可以激励大学生更加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个人的性格特点、职业规划、自我认知等都会对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性格外向、乐观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而性格内向、谨慎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工作岗位。
此外,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也会对就业意愿产生重要影响,有清晰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的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教育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背景、专业选择、学习成绩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教育背景较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此外,专业选择也会对就业意愿产生影响,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而选择冷门专业的学生可能面临就业压力。
学习成绩也是影响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的学习成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四、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社会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社会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社会竞争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
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二、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
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
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1.前言1.1大学生就业取向概述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分析,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6)调查发现“我们看到的现象是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而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1]。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直线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2就业取向的概念的界定就业取向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选择。
许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政府官员,有很多学生非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不去。
对于求职,大学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
目前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个人因素、高校、政府等各方面。
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理性地做出客观选择,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是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2.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研究现状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孙明亮(2009)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2]。
何渊(2006)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教育,艺术事业的,要比选择制造服务的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以其稳定性和高福利依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外,外资企业是很多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民营、私营、个体非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并不受在校生青睐[3]。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大量的文献可供参考,其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一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主观原因,另一部分人认为主要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客观原因引起的。
辽宁大学仲夏教授的文章《从主观原因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办法》指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更多的是应该从主观去寻找原因,其中,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有:1.目标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目标;2.专业不过硬,缺乏核心能力;3.对社会缺乏了解,没有任何社会经验;4.对自己认识不清,对职业期望过高;5.就业自主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最后,作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注意挖掘自己的潜力,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客观原因引起的。
其中,武汉大学舒服华教授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一是社会机制亏欠大学生就业市场,又包括就业市场不够完善、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二是学校教育脱离大学生就业市场。
同样的,江汉大学的教授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一文中更多的是从高校这个客观原因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他指出,高校存在的以下两个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第一,1. 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 确立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
第二,2.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当然,还有学者从政府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一方面,大学生自身注意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转变培养模式,政府畅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将会达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2200字文献综述题目大学生创业姓名汪传坤学号20xx213990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献类型电子文献检索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信息源NoteExpress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姓名:汪传坤学号:20xx213990【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xx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规模不断上升,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影响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当今不少学者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对文献观点进行梳理,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变量。
并指出目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二、正文1、大学生就业现状2011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比例下降,读研比例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
有9.3%的人处于未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在毕业半年后调查时有约499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有近10万人自主创业,近57万人处于未就业状态。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3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策略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策略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种压力,制定合适的适应策略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影响以及适应策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指个体自身的特点,如就业观念、自身能力等。
外部因素则是指社会环境、经济形势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对就业压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大学生对就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找到一份高薪、高福利的工作,这种理想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
另外,个体的自身能力也是影响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增加就业压力。
其次,外部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原因。
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另外,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也会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心理方面,就业压力过大会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生理方面,长期的就业压力也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问题,影响到个体的身体健康。
行为方面,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可能会出现逃避、消极等行为,这些行为会影响到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三、大学生就业适应策略针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制定合适的适应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适应策略来缓解就业压力。
首先,调整就业观念。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理性对待就业问题,不要过分追求高薪高福利的工作,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选题缘由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高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我国教育改革、社会稳定以及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首先,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改革开放稳定大局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直接左右着无数家庭的悲喜。
再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
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在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人才相对饱和,而基层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到基层就业应当成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主流选择。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国家对人才的宏观调控,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现今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通过分析文献,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1、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8年为559万,到2012年突破680万。
在就业方面,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6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而到了2010年也仅为72%,而后公布的数据2011年就业率大抵与上年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历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当年毕业时均未达到80%,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前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
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
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
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主题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市场就业环境: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
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
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究型人才。
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
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二、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
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
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旨在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许多学者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中,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研究角度多元。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研究,包括政策层面、教育体制、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
他们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研究,深入分析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研究方法多样。
在研究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学者们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
这些研究方法不仅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也为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路。
再次,研究成果丰富。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如加强职业指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就业政策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和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改善毕业生就业环境,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学者们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业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无法获取到准确的就业信息,导致错失就业机会。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其次,职业指导不足。
当前,虽然高校开展了一些职业指导工作,但仍存在指导内容单一、指导方式陈旧等问题。
毕业生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容易迷失在就业的迷雾中,影响了就业效果。
大学生就业取向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1.前言1.1大学生就业取向概述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分析,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6)调查发现“我们看到的现象是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而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1]。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直线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2就业取向的概念的界定就业取向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选择。
许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政府官员,有很多学生非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不去。
对于求职,大学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
目前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个人因素、高校、政府等各方面。
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理性地做出客观选择,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是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2.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研究现状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孙明亮(2009)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2]。
何渊(2006)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教育,艺术事业的,要比选择制造服务的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以其稳定性和高福利依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外,外资企业是很多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民营、私营、个体非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并不受在校生青睐[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XXX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近年来,教育界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一定研究,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关键词:教育就业经济人才需求。
一.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规模不断上升,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
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金融危机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经济发展模式、大学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正文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人学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连续快速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压力,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
【3】
2、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虽然国家和各省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就业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全社会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很好的衔接。
【3】
3、人才需求信息难以整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高。
网络资源开发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远未完善。
【4】
4、许多学生在大三就开始为工作做准备,到处联系工作单位,而理论上这一年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业至关重要。
学生不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可能会因为专业知识不牢靠而对以后的就业再成障碍。
【4】
5、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学科专业不尽合理,课程内容落后,专业知识陈旧、技能欠缺,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导致就业困难.【5】
6、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还不能适应就业工作的需求,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贯通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低。
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人都存在“双高”现象。
【5】
7、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盲目攀高。
造成“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
【5】
【就业现状成因】
第一,随着大学扩招的政策的推行,大学生供给的质和量增长速度的不统一,速度加快而就业质量跟不上。
大学生供给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
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水平的下降,特别是生源的水准降低,加之各种不定的因素,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局面,直接造成大学生就业力的增加。
第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产生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与和高校学科建设之间的矛盾,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作为教育投资的成果,其培养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年限,高等教育对于剧烈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既高校在接到市场新的需求信号后,来不及培养与之完全适应的人才。
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激烈变化,而现在人才的培养的观念和机制,以及科学建设却远远滞后,导致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
第三,国内宏观经济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质后明显过剩。
一是国家实施文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二是由于多种因素,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
第四,我国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及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是阻碍流动就业的壁障。
由于城乡,东西二元结构的存在且当前小城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物资资本的缺乏,导致大学生区域性就业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在大城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工资高、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人口缺乏流动性,这些都刺激大更多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把一次性就业作为首要选择。
【12】
【大学生能力如何强化】
首先: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
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
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
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我们应该全面回顾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并与本班同学做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
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
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
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1】毕业生在快要毕业的时间里,一方面要搞好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广泛地涉猎人才市场和就业指导中心及中介机构,收集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使自己选择单位心中有数,不至于到处盲目奔波。
有的用人单位需求人数少或受种种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但可把需求信息告诉毕业分配部门。
用人单位一方面把需求信息上报,另一方面去毕业生分配部门查询毕业生的情况,以便有放矢地做出选择。
【2】
总结: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大学生本身和市场两方引起的共同矛盾,但是无论如何,能力是就业的最主要保证,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
再接着才是方正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选择工作,了解工作,进行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琳娜。
大学生就业指导[M]。
2、高校就业生毕业改革研究优秀论文集[C]。
3、霍振元等。
大学生就业指导[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李贞涛等。
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
青少年研究。
2005
5、杨邦勇。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N]。
2005
6.黄桂芝。
大学生就业指实务[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7.(作者不明)就业技能的基础指导[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8.徐柱。
梦飞岁月——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实例选编[M]。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9史广政。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J]。
经济日报出版社。
10.蒋胜祥。
大学生就业指导[M]。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1.李小鲁。
毕业生就业概论[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2.杨宜勇。
大学生问题成因及其对策[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