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盒检验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本标准由江苏天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出并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于第一次发布、实施。
接线盒检验标准
1. 目的:验证该型号接线盒对classⅡ标准的符合性,寻找改进的机会。(物理性能)
2. 范围:模块化接线盒(包括粘结胶、灌封胶、二极管和适当长度的导线)。
3. 抽样
从同一批或几批产品中,按GB/T2829规定的方法随机地抽八个(如需要可增加备份)组件用于鉴定试验。这些组件应由符合相应图纸和工艺要求规定的材料和元器件所制造,并经过制造厂常规检测、质量控制与产品验收程序。组件应该是完整的,附带制造厂的贮运、安装和电路连接指示,包括系统最大许可电压。
如果不能接触到标准组件中的旁路二极管,应准备一个特殊的样品来做旁路二极管的热性能试验(5.9),旁路二极管的安装应与标准组件相同,并将5.9.2要求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二极管上。该样品不需要进行图1所示程序的其他试验。
如果被试验的组件是一种新设计的样品而不是来自于生产线上,应在试验报告中加以说明(见第8章)。
4. 试验程序
4.1 一般说明:本试验程序是基于公司现有的试验条件对试样所做的一般定性判定,有些显而易见的项目,如某些目视检查的项目未列入其中。
4.2 一般检查
用于试验的接线盒组件包括:
a.成套注塑件接线盒、接线端子和旁路二极管。
b.灌封用胶。
c.粘接用胶
d.电缆(每个接线盒应配正负极电缆各500mm)。
e.备用接线盒结构图纸和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4.3 目视检查
4.3.1 接线盒应具有以下不可擦除的标识:
a. 产品型号
b. 制造材料
c. 电压等级
d.输出端极性
e. 导线截面
f. 警示标识
g. IP防护等级
4.3.2 接线盒盖连续开合三次,应无损坏,保证在工作位置再次打开时仍需借助工具。
4.3.3 爬电距离和绝缘距离:
不同电位带电体间的距离(最近不穿越绝缘体)≥8mm;
带电体距与盒子外壁间直线距离≥2mm;
4.3.4 压接牢固度:
4.3.4.1 目视入线口出压接无明显间隙,手持转动外引线,导线压紧部分无松动,拉动引线串动。4.3.4.2 摘除接线盒内接线端子固定端,使电缆接头在接线盒内处于浮动状态,沿电缆轴线方向施加100N的外力,电缆无明显串动如图1。
图1
4.4 试样制作:
4.4.1 按图2所示,模拟实际的组件,底板由背膜(PET·PET·PET·SiOx)
→EV A胶→碎电池片→EV A胶→玻璃组成。在接线盒引线孔相对处的背膜上开有引线孔,四条汇流条一端与接线端子焊接,一端压于两层EV A之间(与碎电池同处一层)如图3。层压板经固化后将接线盒安装到位,接线盒与背膜间的粘结胶,使用以下三种中的两种。
a.北京天山1527(UL HB 级)
b.SS611 硅酮耐候密封胶
c.汉高改良硅烷。
图2
图3
4.4.2 接线盒内部按正常使用焊接旁路二极管三只,型号为(扬州虹杨10A10或GSA1607),引出电缆美国LAPP或日本YUKITA,按合格产品要求压接和焊接。
4.4.3 灌封胶:
a. 德国汉高双组分聚胺脂A组分(CR612):B组分(CR4300)重量比85:15,充分搅拌1分钟,
抽真空1分钟后灌胶,充分固化8h待用。
b. 天翼双组分橡胶,比例1:1(重量比)混合搅拌30秒抽真空45秒后灌封,充分固化8h待用。
c. RH938双组分胶(胺目前工艺),充分固化8h待用。
4.5 材料的防火性能要求
4.5.1 接线盒本体、接线盒盒盖材料应是PPO树脂,UL防火等级应好于94V-0级。
4.5.2 灌封胶的UL防火等级应好于94V-0级。
4.5.3 粘结胶的UL防火等级应好于HB级。
4.6 绝缘和耐压试验
4.6.1 湿绝缘强度试验
将接线盒浸入水中,两条引出线高于水面且不沾湿。如图4所示。用500V兆欧测量表引出线和介质水间的电阻值,应大于50MΩ
图4
4.6.2 高压测试检验
如图5,用单面粘接的铝箔包裹在接线盒外部,将6000d.c.跨接在接线盒引出线和铝箔间,其漏电流增长值≤50uA为合格。
图5
4.7 接线盒粘接牢固度试验
4.7.1 使用指定的粘接胶将接线盒与试验用模拟组件粘接,并用指定的灌封胶灌封,室温放置48小时后按图6试验粘接强度。
图6
物重W质量为10Kg,缓放。持续时间1分钟,接线盒无脱落或损坏为合格。
4.7.2 按照4.6.1做湿绝缘强度试验,应合格。
4.8 湿热老化试验
4.8.1 将样品放入烘箱,温度90℃,相对湿度90%以上,168小时(7天),然后试验。
4.8.2 高压耐压试验,按照4.6.2将铝箔贴于灌封胶上,做高压测试合格。
4.8.3 绝缘强度试验按4.6.1做。
4.8.4 粘接强度试验按4.7做。
4.8.5 在接线盒最不利位置上施加20N的力,盒盖不能松脱。
4.9 旁路二极管热性能试验
4.9.1 目的:评估二极管热设计的充分性和相对的长效可靠性。这些对组件的抗热斑性能有影响。
4.9.2 装置
a) 能加热组件75℃±5℃的装置。
b) 测量和记录组件温度的仪器,准确度为±1℃。
c) 测量组件提供的任何旁路二极管温度的装置,应注意尽量减少对二极管特性或热传导途径的改变。
d)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组件通以等于标准测试条件下短路电流1.25倍电流,并监测通过组件电流的仪器。
4.9.3 程序
a) 将组件中隔离二极管短路。
b) 从商标或说明书中确定组件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额定短路电流。
c) 做好试验过程中测量旁路二极管温度的准备。
d) 采用制造商推荐的最小规格的导线连接组件的输出端,按制造商推荐的方法与接线盒相连,盖上接线盒盖。
注:有的组件安装有重叠的旁路二极管,此时需要一连线以确保电流只流过一个二极管。
e) 加热组件到75℃±5℃,对组件施加等于标准测试条件下短路电流±2%的电流,1h 后测量每个
旁路二极管的温度。利用二极管制造商提供的信息从测量的壳温及二极管消耗的功率,利用下
列方程计算结温:
D D
THjc case j I U
R T T ⋅⋅+=
式中: Tj :结温; Tcase :壳温; R THjc :热阻 U D :压降
I D :电流
注:如果组件包含特殊的二极管散热设计来降低二极管的工作温度,本试验可在散热片在1000W ·m -2
辐照度下达到的温度进行,无风的环境温度为43℃±3℃,而非75℃。
f) 增加通以组件电流到标准测试条件下短路电流1.25倍,同时保持组件的温度在75℃±5℃,保
持通过组件电流1h 。 g) 验证二极管仍能工作。 4.9.4 最后试验
重复4.2,4.3及4.6的试验。
4.9.5 要求: a. 无目测到的主要缺陷(定义在第7节中的)。 b. 最大输出功率衰减不超过试验前的5%。 c. 绝缘电阻应满足初始测量时的要求。
d. 二极管的结温不应超过二极管制造商提供的最大结温
e. 在结束试验后二极管仍然工作。
4.10机械强度试验
4.10.1 将样品储存于冰箱冷冻室的环境中5小时以上,从冰箱中取出后马上进行6.10.3和6.10.4的测试。
4.10.2 按照图7进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