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10月月考卷教学提纲
2022-2023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题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
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
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
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
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
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
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
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
“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
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
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
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10月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直接批评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女性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这一时期许多漫画家会把女性描绘得比较强悍,男子比较弱势,这就跟目标读者是女性有关,女性作为读者算是一种(1)。当然画师里也有女性,作家也有女性,这就是一个(2)。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杂志,比如说《玲珑》,反而是要塑造一种比较淑女型的、准备做良家妇女的女性,这种区别也很有意思。
①文汇报:您在《摩登图释》中用12个词串讲“上海摩登”的报刊图像,帮助大家了解现代女性的由来。百多年前,上海的都市现代景观兴起之际,女性是否其中最直观的表现者?
②陈建华:这本书主要是通过图像来讲故事,里边有比较多的线索:语言、图像、时尚,或者是上海,但女性的确是一个比较贯穿的主题,因为不光像“西方美人”“丝厂女工”,还有其他像“时尚”“时装”“时髦”“摩登”等大部分词条,都跟女性有关。至于是不是一个直接的表现者,这里就牵涉到,谁在表现?
⑤文汇报:“摩登”这个词也很有味。您在书里提到,它最早的来源并不是“modern”?
⑥陈建华:“摩登”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起因却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剧。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摩登伽”一词源于佛经,指游民,跟我们现在说的摩登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尚小云在演出时把自己的造型弄得非常洋化。“摩登”这个词,后来很快就被跟英语的modern连接起来,而且一发不可收。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上海的一种杂交的文化,所以它的流行有其内在的逻辑。
高中语文月考试卷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已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卷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的翻译、赏析,名句默写。
2. 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信息筛选、概括文章主旨。
3. 写作:作文写作技巧,作文审题、立意、构思。
4. 语文基础知识:字词、成语、病句修改、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学期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 介绍本次月考试卷的题型、分值和考试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1. 古诗文翻译:讲解翻译技巧,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2. 古诗文赏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名句默写:复习已学过的名句,要求学生进行默写。
(三)现代文阅读1. 阅读理解:讲解阅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2. 信息筛选: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 概括文章主旨:讲解概括主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写作1. 作文写作技巧:讲解作文写作的步骤、注意事项,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 作文审题、立意、构思:引导学生审题、立意、构思,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语文基础知识1. 字词:讲解字词的读音、书写、用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2. 成语: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3. 病句修改:讲解病句的类型、修改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4. 文学常识:讲解文学常识,让学生进行练习。
(六)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次月考试卷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鼓励学生认真复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5届湖北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湖北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
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相去不远了。
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它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有人据龙的鳞认为它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
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统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
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
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
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围腾不同的只是,现实世界上并无真正的龙而已。
告诉我们这一事实的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发掘。
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红山,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种猪头龙身的玉器,其形体正好作上文所引的“龙”字的第一形;而值得注意的是,离红山不远的内蒙古,也出土了一种龙头龙身的玉器,形体恰同上述猪头龙身玉器相似,只是龙头代替了猪头。
以上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启示我们,“龙”是一种原始崇拜物。
龙在原始社会即已有之,既然在龙身上可以出现猪头,那么至少说明龙是一种与猪之类动物有类型学上相似之处的动物:既然甲骨文中的“龙”字与考古出土的龙或“猪头龙”形制如此相似那么上文中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必然是“龙”字所写之龙而并非他物。
由此看来,披在龙身上的神秘纱巾已经被揭开。
尽管咱们至今还无法细说端详,但是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确实是无法怀疑的事实。
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 版.doc
2019阶段性总结高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朝境内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突出表现,是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新内涵。
这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环伺紧逼,以致宋朝一再面临存亡继绝的现实威胁息息相关。
而新儒学的形成与确立,则构成其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
宋儒强调“四夷不服,中国不尊”(欧阳修:《本论》),以期“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胡安国:《春秋传序》),确立民族自信,力图夷不乱华,进而用夏变夷,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
推及与诸民族政权的外交关系上,宋朝在军事失利委曲求和时,宁可接受交纳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而拒绝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
这一民族主义基调在各个文化领域都有不同凡响的回声,而南宋远比北宋高亢。
《春秋》学因发挥“尊王攘夷”大义而再度跃居显学,士大夫论兵也成为风尚,不啻是民族主义主旋律在经学与军事学上的反映。
诗词散文等主流文学,都有由爱国主义基色构成的绵延不绝的作品,“表白了他们这种久而不变、隐而未申的爱国心”(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这种民族主义也融入市民文艺的叙事性作品。
在宋学鼓吹下,民族大义逐渐成为全民共识,“尽忠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已是上至将相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
民族主义自觉并不限于宋朝汉族政权内部。
在大宋史视野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与宋并峙的民族政权,一方面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另一方面却自觉坚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
金亡之际,金朝将帅履践“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金史》)的信念,拒绝失节降敌,也印证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气节的接纳与认同。
今人在重新评价民族战争与统一大业的复杂关系时,自应秉持民族平等的价值观。
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一方面既要放在历史条件下评断每次战争各方的是非曲直,另一方面也应从中华民族通过长期冲突与融合方始形成的历史大趋势中去评判。
元朝再次完成统一大业,无疑是大宋史时段各民族冲突与诸政权互动的历史性结局。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三语文10月大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三语文10月大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经典的弱传播还体现在标语、歌曲与戏剧上。
新的阶层、新的政治力量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制造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
当时的红军没有大众媒体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
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红军的标语充分表现出与弱势群体的连接:“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房屋森林农具,分给贫苦的农民”……在红色经典的传播中,歌曲发挥了它不可比拟的传播作用,因为即使认不得字的人也会唱歌。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
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
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这种“被动语态传播法”将送别红军的情感表达得千回百转。
人民群众成为弱传播的主体,特别是“送别”这个场景,让这首歌超越时代、经久传唱。
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不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作吗?它怎么是弱传播呢?其实,以是否有力量、是否柔和来判断是不是弱传播,曲解了舆论的弱定理。
弱者在舆论中的表达恰恰是有力量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会成为舆论中的强势群体的应有之义。
弱定理提醒我们的是,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的强传播,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舆论是靠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
那种以势压人的强势传播得不到认同,所以没有舆论力量。
而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
2025届常州市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常州市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
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
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
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
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
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
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年级10月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年级10月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小壹同学在网站上查阅“批判性思维”相关资料时,读到了布鲁克菲尔德这本《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图书目录、试读内容以及读者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第一章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挽救了我的生活发现假设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批判性思考哪些假设需要批判性思考假设不分对错,只论是否适宜小结第二章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不同学科的共同之处五大思想渊源小结第三章如何学习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如何示范批判性思维具体经验困境迷惑循序渐进小结试读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这一说法出现在大部分问卷中。
约80%的学生声称,小组学习中那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他们受益最深。
似乎当同伴指出来的时候,学生更能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
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被同伴提问一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时的情形,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提出的不同角度当中,他们学到了很多。
不论是从它的预测性还是反复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发现都值得引起注意。
一节又一节,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学生不断地告诉我,正是通过小组学习中的同伴交流,才让有时十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血肉,更容易让人理解。
考虑到通过深度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假设和世界观有多难,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了。
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没有几个人能靠自己未完成,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这就像一条狗试图咬住自己的尾巴,抑或一个人试图在壁镜里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囚徒,被困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被我们的思维左右看。
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肯定这些假设是正确的,最后形成一个自我肯定的循环。
高三语文10月月考考试说明
27分
考查对古诗词内容 的理解,从形象/表 现手法/语言风格/情 感四个考点去设题
20分 9分 60分
高考高中必背9篇古 诗词,均为理解性 默写
综合语段(成语/语 意连贯/病句)
任务驱动型作文 (非应用文体写作, 800字)
3道选择题 2道翻译题
古诗词
(一首诗,一首 词,两首诗或词
3道选择题 3道主观题
10道题
语言文字应用
作文
写作
3道选择题 1道
分值/任务分配
15分
范围
小说(人物/情节/ 环境/主题)
19分
1.课外文言文 2.高考题型(包括断句、 文化常识、内容概括与 分析三道选择题,2道
高三语文10月月考考试命题形式及范围
本次集团校语文统考采用高考全国卷 题型结构,试卷分为四部分:现代文阅 读(15分) 、古诗文阅读(66分) 、 语言文字运用(9分) 、写作(60分)
10月月考考试时间:10月29-30日
项目
题型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 文本
古诗文 阅读
文言文
题量
1道选择题 2道主观题
高中语文月考试卷讲解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教材:《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对月考试卷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试技巧。
3. 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1. 试卷中的重点知识点讲解2. 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3.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教学难点:1. 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2.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缺乏技巧和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学期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月考试卷。
2.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试卷分析1. 分析试卷结构,讲解各部分分值分布。
2. 总结试卷中的重点知识点,如文言文、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等。
三、讲解重点知识点1. 文言文:讲解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技巧,如断句、翻译、分析文章结构等。
2. 古诗词:讲解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如理解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等。
3. 现代文阅读:讲解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如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等。
四、答题技巧指导1. 重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 注意时间分配,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3. 仔细阅读选项,排除错误选项。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讲解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分析学生答题情况1.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三、讲解典型错题1. 教师挑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错题进行讲解,分析错误原因,提供正确答案。
2. 学生总结错题原因,提高警惕。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2. 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五、布置作业1.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川省遂宁市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驾驭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志向的效果,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实行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学问型阅读与探讨型阅读两种。
探讨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学问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探讨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全部著作应当持有的看法。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探讨实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全部的学术探讨不外乎发觉问题与解决问题,发觉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觉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全部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问题假如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宝。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学问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学问的精确性与牢靠性,读者就必需细心选择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学问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简洁形成盲从的缺陷。
其实我们相识事物,常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探讨型阅读也是如此。
例如对比西晋郭象、东晋支遁与南宋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说明,我们就会发觉支遁的说明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说明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探讨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
在学问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学问的须要,读者常常将学问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至于它们之间原委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
2025届山东省名校高三语文(上)10月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山东省名校高三语文(上)10月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
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
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
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
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
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
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
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钗、黛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
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
2024-2025学年忻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忻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
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
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六一诗话》)极确。
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
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
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高三语文10月份月考月考做题步骤归纳总结
小说整体做题步骤:一、读题干与选项,“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一段情节”,“猎人形象”二、带着问题读文本。
1、标写自然段。
2、批注问题相关词句。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术语”,分点作答《优化设计》76页,情节作用85页,形象特点文言文整体做题步骤一、读题干与选项(心中有数),特别是“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借此读懂文本)。
二、通读文本,不求每个字都理解,要了解大概意思。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断句(标志词+语法)2、文化常识(积累+上下文猜测)3、内容分析与概括(对照原文+逻辑推理)4、翻译(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古诗词阅读做题步骤一、标题,作者,注释二、通读全诗(词),找形象(景、事、人),锁定情感词(孤,独,悲,伤,哀,愁,乐、思,凄凉等)三、借选择题理解诗词。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术语”,分点作答1、综合性选择题P197-198设错方式:①错解词、句义②错解主旨③错解典故④错解情感2、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P203-207步骤:①翻译字句②手法③作用(描物、造境、写人、抒情)3、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做题步骤:①是什么②怎么用③何效果P209-2154、情感(律诗尾联词下片)①情感是什么②结合诗句、背景进行分析。
5、形象(景、事、人)P199-202做题步骤:①点特点②析例句③明作用默写做题步骤:一、找关键词。
二、检索句子,写在试卷上检查。
三、誊写在答题卡上。
功在平日:1、勤背诵名句2、理解性默写3、仔细批改,订正综合语段做题步骤:一、成语(积累、比较记忆)二、病句(勤做题,归纳常见语病)三、语义连贯(结合上下文判断)作文。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具体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式、修辞手法、文学体裁等。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等。
(3)提高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撰写结构清晰、语言流畅的文章。
(4)掌握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特点,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通过范文赏析、写作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通过模拟考试、真题演练等,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1. 课堂讲解与互动:教师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
2. 阅读训练: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写作指导: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模拟考试:定期组织模拟考试,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5.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6. 评价与反馈: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模拟考试成绩:通过模拟考试,了解学生的应试能力,为高考做好准备。
高中语文月考试卷讲评教案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分析月考试卷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教学重点:1. 分析试卷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月考试卷的整体情况。
2. 提问:同学们在这次月考中,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二、试卷分析1. 分析试卷的优点:a. 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如字词、语法、修辞等。
b. 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分析作者观点。
c. 写作水平较高,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2. 分析试卷的不足:a. 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如错别字、病句等。
b. 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如对文章细节把握不准确,对作者观点理解不深入。
c. 写作水平有待提高,如结构不够清晰,语言表达不够流畅。
三、改进措施1. 针对语文基础知识,加强字词、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2. 针对阅读理解能力,多阅读各类文章,提高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3. 针对写作水平,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文章结构清晰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1. 强调本次月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
2. 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五、作业布置1. 针对试卷中的不足,制定个人改进计划,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每天阅读一篇优秀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每周进行一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月考试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高中语文月考试卷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试卷中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试卷中的错误,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试卷中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
2. 分析试卷中的错误,找出自己的不足。
三、教学难点1. 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学期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2. 介绍本次月考试卷的特点和重要性。
(二)分析试卷1. 分组讨论试卷中的各种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阅读题、作文题等。
2. 各组代表分享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解题训练1. 学生独立完成试卷中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 教师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四)试卷讲评1. 学生展示自己的试卷,教师逐一讲解和分析。
2. 针对试卷中的错误,找出学生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强调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月考试卷中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解题能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准确率、速度和技巧。
3. 自我反思:学生对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的认识和改进措施。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2025届佛山市高三10月名校联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5届佛山市高三10月名校联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
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
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
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
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讲评教案
教学目标:1. 通过对月考试卷的讲评,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 分析月考试卷中的错误,找出原因。
2. 总结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3. 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技巧。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个月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收获和困惑。
2. 介绍本次月考试卷的题型、分值和考试范围。
二、试卷讲评1. 分析选择题(1)讲解每个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针对学生易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改正。
(3)总结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2. 分析填空题(1)讲解每个题目的答题技巧。
(2)针对学生易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改正。
(3)总结填空题的答题技巧。
3. 分析阅读题(1)讲解每个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针对学生易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改正。
(3)总结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4. 分析作文题(1)点评作文的整体结构、语言表达和内容深度。
(2)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总结作文写作的技巧。
三、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月考试卷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引导学生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提高语文成绩。
四、布置作业1. 针对月考试卷中的易错题,进行练习巩固。
2. 阅读一篇课外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一篇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提高了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对学生易错题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改正。
2. 总结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10月试卷语文2018. 10注意:本试卷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列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作为的“黑马”球队,克罗地亚从小组赛头名杀到世界杯决赛,同样也是实力大于运气的写照。
克罗地亚队的真正优势是中场,布罗佐维奇统领全局的调度、莫德里奇对于节奏的、拉基蒂奇精细的串联进攻,三人且默契十足,引领着克罗地亚队在攻守转换之间维持着平衡。
A.当之无愧掌握各行其是B.名不虚传掌控各行其是C.名不虚传掌握各司其职D.当之无愧掌控各司其职2.下列俗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弹打出头鸟A 强扭的瓜不甜B.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C.半路杀出个程咬金D.化干戈为玉帛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互联网+交通”处于排头兵位置。
,,,。
,,没有一个能进行集合信息、做出决策的“城市交通大脑”。
①形成了局域网孤岛②没有数据之间的相互打通融合③停留在“局域网+”就相当于缺乏神经中枢④然而,目前交通领域的“互联网+”建设面临着一个问题⑤即把“局域网+”当作“互联网+”,各自为战⑥如果把“互联网+交通”比作一个人A.④⑤②①⑥③B.②⑥⑤④③①C.②③①④⑤⑥D.④⑥⑤①②③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特别是人口的迁移,土著和移民原来所用的方言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至分化为不同的方言,产生新的方言。
同一方言的人口迁入不同地区后,即使当地完全没有土著人口,只要他们之间互不来往,年深日久后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方言,因为代际传承也会发生变异。
所以,所谓标准的方言只能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和特定的地域。
A 人口迁移是导致方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
B.所谓标准方言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也会因时因地而变。
C.如果同一方言的人口迁入不同地区后长期互不往来,就必然产生代际传承的变异。
D.从语言演变的角度看,方言的形成与变异是一种历史必然。
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景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A.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B.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C.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D.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朱伺传①朱伺,字仲文,安陆人。
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
及为将,遂以谦恭称。
②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与同辈郴宝、布兴合众讨之,不克,乃与钦奔武昌。
后更率部党攻灭之。
转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
伺部曲等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逆,逆顺有嫌,求别立县,因此遂割安陆东界为滠阳县而贯.焉。
③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署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
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
敏、恢既平,伺以功封亭侯,领骑督。
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
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
”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
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
”珉大笑。
④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
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加明威将军。
随侃讨杜弢,有殊功。
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
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
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
诸军寻至,贼溃,伺追蒲圻,不及而反。
加威远将军,赤幢曲盖。
⑤建兴中,陈声率诸无赖二千余家断江抄掠,侃遣伺为督护讨声。
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
求遣弟诣侃降,伺外.许之。
及声去,伺乃遣劲勇要声弟斩之,潜军袭声。
声正旦并出祭祀饮食,伺军入其门方觉。
声将阎晋、郑进皆死战,伺军人多伤,乃还营。
声东走,保董城。
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
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
又以平蜀贼袭高之功,加伺广威将军,领竟陵内史。
⑥时王敦欲用从弟暠代侃为荆州,侃故将郑攀、马俊等乞侃于敦,敦不许。
攀等以侃始灭大贼,人皆乐附,又以暠忌戾难事,谋共距之。
遂屯结涢口,遣使告伺。
伺外许之,而称疾不赴。
攀等遂进距暠。
既而士众疑阻,复散还横桑口,欲入杜曾。
时朱轨、赵诱、李桓率众将击之,攀等惧诛,以司马孙景造谋距暠,因斩之,降轨等。
(选自《晋书·朱伺传》有删节)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伺外.许之外:表面上B.遂割安陆东界为滠阳县而贯.焉贯:同“惯”,习惯。
C.伺逐水上下以邀.之邀:阻截D.晓.作舟舰晓:精通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伺有胆识,但不善言谈,不知诗书,及至做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
B.王敦打算让其堂弟暠代替陶侃,朱伺与郑攀等商量共同抗拒.C.陈敏作乱时,朱伺善于水战,配合陶侃,大败陈敏,立下战功。
D.朱伺多次立下战功,他认为取胜的关键在于“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
(4分)(2)及声去,伺乃遣劲勇要声弟斩之,潜军袭声。
(5分)9.第⑤段中,为了打败陈声,朱伺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太常引①[元]陈孚短衣孤剑客乾坤,奈无策,报亲恩。
三载隔晨昏。
更疏雨、寒灯断魂。
赤城②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
蒲醑③谩④盈尊。
倩谁写、青衫泪痕?【注】①本词作于母亲生日之时②赤城:山名,在天台县北,常以此代指诗人所在的家乡台州。
③蒲醑:用蒲草炮制的酒。
④谩:徒然。
10.简析“赤城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的表达效果。
(6分)11.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青衫泪痕”的原因。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2)皇览揆余初度兮,▲ 。
(屈原《离骚》)(3)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琵琶行》)(4)▲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5)▲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6)床头屋漏无干处,▲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
(《老子》)(8)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左传》)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胭脂扣郭凯冰①午后的阳光曲曲折折穿过窗前那株滴水观音宽大的叶片,安静地落在竹椅中端坐的女子身上,那月白上衣,便也有隐隐的绿萦着。
女子抬抬眉毛,得到允许,方缓缓站起,适度地伸几下胳膊,踱到旁边欣赏起画室里的几幅油画。
②严画家此刻很愿意坐在藤椅里,舒展一下疲惫的神经。
温和的阳光、古朴的藤椅甚至眼前的女子,都萦绕着严师母的气息,温婉舒适,悄无声息。
眯了眼睛,泻在女子腰身间的阳光似乎使时光流动起来,流着流着,眼前就有十八岁的严师母,正惊奇地在画室里顾盼。
记忆,像从背后斜射进来的阳光,将当初没有留意的微尘映射出来。
③严画家那时还只是美院的学生,为寻找模特完成毕业作品苦恼不堪。
父亲从当年插队两载的清水湾,带回房东留下的孤女,使所有的寻觅就此停止。
④这个清水湾的小姑娘,被严父送去复读,考上大学。
毕业后,被分配到她所喜欢的地质院。
那时严画家已凭创作的系列油画“清水湾女子”一举成名,借这个优势,一步跨入省美协。
⑤那时严画家眼里再没有别的女子,面对其他模特儿,笔下毫无神采。
这个清水湾的女子像一枚晶莹剔透的玉,捧在严画家手里,还怕或冷或暖,伤了她。
每次月末回严家,严画家坐在画架前的苦恼和无助,甚至那眼神里的祈求,都看在她的眼里。
她觉得背后的目光越来越沉,终于辞了工作,成了严画家的专职模特儿,一年后又成了严师母。
严师母很贤惠,知道严画家作画时最喜欢怎样的光线,知道他最喜欢的画笔放在哪个画箱里,更知道哪些色彩颜料是严画家喜欢用的,甚至许多深深浅浅的紫色静物衬布,也是严师母的眼光。
只是当初穿来的月白上衣在结婚前一夜装进箱子后,任丈夫百般喜欢,再也没有穿过。
那一次严画家问急了,她便幽幽道,穷家破业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珍惜呢?严画家被妻子的神情吓住,便不再提起。
⑥想着死去的妻子,眼前袅袅婷婷的女子便让严画家多了一份心思:“你跟我妻子一样,最适合做油画模特儿。
你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女人。
怎么样,留下吧?”女子回头笑笑,没说什么,踱步到另一幅画前。
⑦这是严师母最后一张画像。
严画家清楚记得,正是妻子三十六岁那年的秋日,她拿了当年的月白上衣在秋阳下晾晒。
院里的菊花刚开过,有零落的金黄散在藤椅上下。
妻子稍显瘦弱的身子斜倚在藤椅中,左手托着旧衣,右手抚弄着靛青胭脂扣,举止间有一抹秋阳般的忧伤。
严画家并没有太在意这伤感。
他站在门边,呆呆看着眼前,几乎屏了呼吸:零落的黄花,古朴的竹椅,安静的妇人,在秋日晴空下绝妙组合着,幻化出一幅绝世之作。
他的心怦怦跳着,预感自己将会有更成熟的作品问世,甚至还没动笔,就已经想好了以《秋阳》为题。
当他踉踉跄跄拿出画架,举笔在画布上留下第一抹颜色时,手还忍不住抖。
断断续续画了十天,定稿后严师母爱不释手。
那时她身体已有些病弱,严画家顾及妻子的身体,更不忍拂了她的意,便将画挂在她的卧室里。
⑧看着这幅得意之作,严画家突然有了兴致,很想在这愉快的午后问一个以前没怎么在意的问题。
因为他想起当初妻子病着的时候,常常用瘦弱的双手编织一枚枚靛青色的胭脂扣,编好却又一一解开。
严画家就说,何苦来,难道编来就是为了解开?再说,怎么老是编这种靛青色扣子?胭脂扣,胭脂色才对。
严师母不说什么,只低敛了眉目笑笑。
此时想起,便问眼前的女子道:“我妻子也是你们清水湾女子。
她走之前,非要我给她穿一件靛青胭脂扣的月白上衣。
你们那里女子去世有这样的讲究?”⑨女子吃惊地回了头,很迷惑的样子。
复又转回去,盯着画框里的严师母细细审视。
好一阵,转身看着严画家静静地说:“我们清水湾风俗,未嫁人的女子去世,才可以穿戴月白上衣配靛青胭脂扣的。
”⑩画室里好一阵静得出奇。
之后严画家呆呆望着女子起身离去,她脚步里的决然踏碎一室昏黄而安静的阳光。
⑪一年后,严画家举行他的最后一次画展,开展时间定在一个秋日阳光温和的午后,画只有一幅——《胭脂扣》:十八岁的严师母穿一件月白上衣,孤独地坐在阔大的红木靠背椅中,双手抚定胸前的靛青胭脂扣,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严师母的思想性格。
(6分)14.分析文中年轻女子的作用。
(4分)15.请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加点字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