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探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刊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21期
四川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探讨
鄢毅岳昌桐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内容提要:四川的地质灾害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四川省的经济发展。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四川地质灾害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发育分布特征,研究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诱发原因和发展趋势,结合地质灾害的危害首次划分了重力型、降雨型、人工型、复合型四种成灾摸式,同时根据四川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提出了行政、技术、综合治理的防治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重力型降雨型人工型复合型
0 前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加之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使四川的地质灾害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据不完全统计,省内具有一定规模、造成过危害的滑坡、崩塌多达3000多处,泥石流沟2000多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之多,个别年份上亿元。(1981年全川发生泥石流1000多处,灾害性滑坡、崩塌6万多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严重制约了四川省的经济发展。
1基本概况
四川省位于我国地势划分的自西向东的巨大梯级的第一、二级之间,地势西北部高而东南部低,西北部的高原大部分海拔在3000-4000m以上,东南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只有400-500m。
四川省属暖湿的亚热带东南季风和干湿季分明的亚热带西南季风交替影响地区。气候的区域性、过渡性和复杂性特征突出。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上70%以上降水量都集中在6—9月,而12月至次年3月的降水量仅占降水量的10%左右。连续四个月最大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由东部边缘的55%递增到西部边缘的80%。
四川省内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明显,主要表现形式为区域性的抬升,局部沿活动断裂的差异性升降及地震活动。但相对老构造运动,在表现形式上,分布的地域上均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在不同的升幅区内,地壳的稳定性略有差异。
省内出露地层齐全,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
四川省为地震多发区,近百年来,有记载的地震达167次之多。地震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展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据2001年底的统计资料,全省总面积48.5×104km2,总人口为8436.6 ×104人,占全国人口数的9.53%,人口平均密度为174.0人/km2。
2地质灾害
四川省地质灾害的发育历史长远,从古至今其发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地质灾害的类型
也较多,规模也较大,危害严重,其主要的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坑道突水、瓦斯爆炸等。据资料统计,全省地质灾害点共5770处,其中仅滑坡、崩塌、泥石流就达5310处,占地质灾害总点数的92%。
2.1地质灾害的分类
由于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的影响,地质灾害的类型多样且分布发育特征各异。
2.1.1.滑坡
按滑体的物质组成可将四川省的滑坡划分为基岩滑坡和堆积层滑坡两大类。
2.1.1.1基岩滑坡
该类滑坡的形成主要与岩层遇水软化的软弱岩层有关,出现的滑体规模一般均较大,多发生在大江大河谷坡地段,且与沿谷坡的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基岩切层滑坡的发生往往还受到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
2.1.1.2堆积层滑坡
堆积层滑坡发育在各种不同成因的堆积层中,包括崩积、坡积、残积、冰水堆积、崩坡混杂堆积以及冲积、洪积、冰碛等堆积物形成的滑坡,其滑动面多为下伏的基岩面,也可沿内部的结构面形成,滑坡体规模一般以大中型为主。
2.1.2崩塌
2.1.2.1崩塌分类
四川省范围内的崩塌按其发展进程和受灾方式,可将其分为滑移式崩塌和倾倒式崩塌两类。
1)、滑移式崩塌:该类型崩塌初始于滑坡,当滑体脱离滑床后,以高速翻滚的方式跌入沟谷或河床。
2)、倾倒式崩塌:此类崩塌一般具备岩性软硬相间的组合特征,经历其漫长的地质风化作用,加之岩体本身具备的节理裂隙发育,在下伏软弱层形成崖腔,硬层悬空在重力卸荷等作用下形成倾倒式崩塌;
2.1.3泥石流的分类
四川省的泥石流类型很多。按地貌形态划分为:河谷型和山坡型;按成份可分为泥石流、水石流、泥流;按流态划分可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
2.1.4、其他地质灾害
地裂缝及塌陷在绝大数地区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地裂缝的出现往往还是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奏。矿坑涌水和弃渣堆放泥石流时有发生,草地沙化在阿坝州较为突出。
3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
3.1地质灾害的形成、诱发因素
由于四川省的地域广,地貌单元格局和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样。所处的地貌位置各异,地形差异起伏大,经历的地质构造变动程度不一,因而地质灾害的类型众多,分布和发育程度也不一致。
3.1.1滑坡、崩塌、危岩
四川省滑坡、崩塌、危岩的分布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除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有关外,还与易滑地层的分布有关。
3.1.1.1滑坡的发育受地形坡度控制。80-90%的滑坡发生于地形坡度20-50度的斜坡上。
3.1.1.2由于断裂带受构造作用影响,岩石破碎,构造裂隙发育,第四系崩坡积土体分布较多,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3.1.1.3堆积松散的土层和软弱的岩层为主要易滑地层。在以上地层分布的地区,加上
断裂构造影响,地层岩体更加破碎,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往往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或形成大面积的危岩体。
3.1.1.4暴雨触发滑坡、崩塌、危岩的发生
四川省近年来区域性的滑坡、崩塌和危岩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繁,主要是由大的暴雨过程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引起的,一次大的降雨不仅造成洪灾,而且诱发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等的发生和形成。四川省全年平均降雨量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反映了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强度的趋势。
就2000年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发展除受四川省独特的自然地理因素控制外,与降雨天气密切相关。从川西南的攀枝花、凉山、到川南的宜宾、泸州、乐山和川中的南充、川北的绵阳,受时空气候的变化影响,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降雨天气,诱发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7月28日晚至29日晨,平武县大桥镇银厂沟持续近10小时的降雨,在该地区发生40余处滑坡泥石流,造成5人死亡、6人受伤的危害。
据统计,2000年,89.43%的地质灾害均为降雨所影响,因此,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3.1.1.5采矿活动对滑坡、崩塌和危岩的影响
四川省的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地的采矿活动频繁,同时不科学地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给矿山和当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物质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采矿形成的弃土、弃渣的任意堆放,又为暴雨激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在如宝兴县锅巴岩大理石矿区由于不科学的采矿,形成大面积的崩塌,沿沟堆放的弃渣达百万立方米以上,河道淤塞、电站失效;在雅安地区内由于花岗岩石材开采所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也时有发生;攀枝花地区的钒钛磁铁矿、煤矿等的开采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由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在四川省各地是较为普遍的。
在地震活动带,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规模也较大。
3.1.2泥石流
全省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于川西山地和盆地边缘区,这些地区由于山高坡陡,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岩石破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川内大的断裂带和活动断裂带,成为泥石流的主发育带和活动带。在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地壳活动最强的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雅安五个地、州泥石流沟的发育据不完全统计即达成1906条,占全省泥石流的93.8%。
四川省的泥石流多为降雨激发,尤其是强度大的暴雨(最大日暴雨量一般为200—300mm,年暴雨日数1—4日,局部可达6日以上),特别是每年的6-9月份是西部地区降雨集中而又强度大的季节,这一时段的降雨量往往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而这一时段发生的泥石流达全年的90%以上。经常出现连日大雨和短历时的大暴雨。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在干季也有偶然出现的局地短时暴雨,引起突发性泥石流灾害。由于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泥石流发育,所以作为激发因素的暴雨强度临界值远比东部的地区低,大约100—300㎜/d、30—50㎜/h的暴雨便易于引起灾害性泥石流发生。
四川省的地质灾害除受自然地质环境的控制和暴雨激发外,还有部分是与人类活动影响有关的因素影响形成的,主要表现在森林砍伐、采矿弃渣、道路、水利水电、厂矿等工程建设活动。如川西北地区,特别是岷江上游地区近年来发生了大量的泥石流危害,据中科院山地所的调查,该地区的泥石流沟达1682条,其中不乏由于砍伐森林引起的。
随着四川省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力度的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特别是地质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灾害也更加严重。由于大量建设的挖方、填方,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边坡失稳,触使滑坡、崩塌、危岩的发生和形成,并导致老滑坡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