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 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人与病原体相互斗争的过程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操作或病理损害轻微,临床上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
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
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机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显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变态反应而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复发:病人进入恢复期,于体温正常1-3周后,发热等症状再现,血培养阳转称之。
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度出现称之。
重型肝炎:黄疸迅速加深,肝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
肝功能异常,多数患者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
起病两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病史、体征和肝功能损害,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携带状态是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持续存在,但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此时病人可向体外排菌,称为~。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称为~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和垂直传播-母婴。
大流行:若某种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过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复发: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次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症状再次出现者。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 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 2感染(infection) 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 3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达到互相适应、互相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4. 4机会性感染(oportunistic infection) 某些因素导致共生状态被打破,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5.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引起相互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其表现亦不一样,称为感染谱。
6. 首发感染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7. 重复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8. 混合感染机体同时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9. 重叠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10. 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11. 感染结果:病原体被清除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把病原体清除出体外。
1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犯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午任何症状、体症,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意义扩大免疫人群1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14.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特点无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是重要的传染源。
a带毒带菌带虫 b急性慢性恢复期健康携带15. 潜伏性感染(latant state)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寄生在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仅能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能将其清除时,病原体长期潜伏,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的名词解释医学
传染的名词解释医学传染,作为一个常见的医学名词,是指疾病通过接触、飞沫、空气或其他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个体。
这是许多人对传染的理解。
然而,传染的概念远不止于此,还包括了一系列与疾病传播相关的重要信息。
首先,要了解传染的基本机制。
传染病通常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比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存在于感染者的体内,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到其他人或个体中,引发感染。
这些途径既可以是直接接触,比如通过握手、接吻或性行为等方式,也可以是间接接触,比如通过被感染的物体、空气中的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病原体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完成传递,形成了一个传染链。
其次,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传播方式。
例如,肺结核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流感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艾滋病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一些可能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此外,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些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流行病。
例如,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在2003年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迅速传播,造成了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
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快速传播,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戴口罩、勤洗手以及避免拥挤场所等。
此外,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疾病。
通过研究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医学界能够发展出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
例如,百年前,人们对于细菌传播的认识相对有限,这导致了大范围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染疾病,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水源和食品卫生的挑战。
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传染病传播方式的了解,相关的预防措施如水质检测、严格的食品加工和储存标准逐渐被制定和应用,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很多疾病的传播。
此外,疫苗的研发和广泛应用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是一种有效预防疾病的方法,通过向人体注射病原体的一部分或者衍生物,可以激发免疫反应,从而让人体形成免疫力。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沾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必定前提下可造成风行的疾病.2.沾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感化的进程.组成此进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情况三个要素.首发沾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沾染.反复沾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沾染的基本上再次被统一种病原体沾染.3混杂沾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沾染.4重叠沾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沾染的基本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沾染.5机遇性沾染:当某些身分导致宿主的免疫功效受损或机械毁伤使寄生物分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毁伤,称为机遇性沾染.6.隐性沾染:又称亚临床沾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引诱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稍微的组织毁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转变,只能经由过程免疫学检讨才能发明7.显性沾染(临床沾染):又称临床沾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诱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经由过程病原体本身的感化或机体的变态反响,而导致组织毁伤,引起病理转变和临床表现.8埋伏性沾染:病原体沾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因为机体免疫功效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沾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消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埋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效降低时,则可引起显性沾染.9病原携带状况: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产生和中断时光的长短可分为埋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配合的特色,即无显著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滋生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很多传染病中,如伤寒.风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主要的传染源.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发展.滋生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沾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沾染动物.11.传播门路:病原体分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门路称为传播门路.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少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必定程度,若又有传染源和适合的传播门路时,则很轻易产生该传染病风行.13. 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经由过程必定的方法到达新的易沾染者体内,即为传染性.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目,毒力,易感者免疫状况等有关.是传染病的根本特点.14.传染期:指沾染者或病人有能利巴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光是针对传染病而言的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期具有不同的特色15.埋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端消失临床症状为止的时代.16. 人兽共患病(天然疫源性传染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天然传播的.由配合的病原体引起的.风行病学上又有联系关系的一类疾病.15. 三区两通道:指传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别区域和通道,三区即干净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16. 消毒:是指杀逝世病原微生物.但不必定能杀逝世细菌芽孢的办法17.隔离: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临时避免与四周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经由过程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规模,削减传染病传播的机遇.如传染病风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破坏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效极端低下的易沾染者置于根本无菌的情况中,使其免受沾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18. Dane颗粒:是指完全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沾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焦点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焦点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焦点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19.乙肝窗口期:急性HBV沾染时,当HBsAg已消掉,而抗—HBs尚未消失之前的时代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另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沾染的独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20. 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掉而抗HBe产生21. “三痛”征:是指头痛.腰痛.眼眶痛22. 高血容量分解征:风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水钠储留引起血容量升高,表现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大,心音亢进,此时易消失肺水肿.充血性心力弱竭.脑水肿等.是肾分解征出血热的轻微并发症.23.艾滋病窗口期:从沾染HIV到抗体反响消失前的这段时光,约2 ~6周,3个月阳性率90%阁下,6个月阳性率99%以上.体内有HIV;沾染者有传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24. HIV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进程中被HIV沾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沾染可能性的情况.25.标准预防:是指以为病人的血液,体液,渗出物,渗出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显著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全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资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26.慢性伤寒杆菌携带者:27.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固退热一段时光,因为体内埋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滋生至必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消失,称为复发.28.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因为埋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滋生,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消失的情况.29.“三管一灭”:对消化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甲由),留意小我卫生.30.Herxheimer reaction:钩体病患者在接收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光内大量钩体被杀逝世而裂说明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响,常见高热.寒噤.血压降低,称为赫氏反响.产生后尽快运用沉着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打针氢化可的松处理.31. 疟疾的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是以,四种疟疾都有产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可多次消失.32. 疟疾的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33. 溶血性尿毒分解征(黑热尿):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消失腰痛,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轻微者可消失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产生急性肾功效衰竭. 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科学领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学名词的解释。
1.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例如,流感、肺结核和艾滋病都是传染病。
2. 病原体(Pathogen):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病毒或其他致病因子。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3.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指传染病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病媒传播(例如蚊子传播疟疾)等。
4. 感染(Infection):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并繁殖引起疾病的过程。
感染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发生。
5.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身体的一种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外来病原体并产生抗体或细胞免疫应答来消灭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6.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原因和控制的科学。
流行病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危险因素以及防控措施。
7. 隔离(Isolation):将已经感染的人或动物与健康的人或动物隔离开来,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隔离可以通过将患者单独安置在特定场所,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来实现。
8. 感染控制(Infection Control):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这包括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环境卫生措施(如清洁消毒)和疫苗接种等。
9. 疫苗(Vaccine):一种由病原体的部分或全体制成的制剂,用于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疾病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以预防感染该病原体。
10. 抗生素(Antibiotics):一类抗菌药物,能够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然而,抗生素仅对细菌有效,对病毒等其他病原体无效。
11. 预防措施(Preventive Measures):为了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采取的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接种疫苗、正确使用抗生素等。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学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医学传染的名词解释
医学传染的名词解释一、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麻疹、痢疾等。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可以是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二、病原体病原体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因素。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
它们侵入人体后会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导致人体产生异常反应,进而引发疾病。
三、疫苗疫苗是一种通过引入被选定的病原体或其部分、代表物质,来引发免疫反应,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并预防某种传染病的方法。
疫苗可以包含已经失活的病原体、弱毒化的病原体、病原体的蛋白质等。
通过接种疫苗,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以应对未来真正的感染。
四、免疫力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感染入侵的能力。
它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形式。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而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先前感染、疫苗接种等途径获得的特定抗体来对抗某种病原体。
五、消毒消毒是针对物体表面、环境或手部等进行杀灭病原体的行为。
通常采用物理方法(如高温、紫外线照射等)或化学消毒剂来进行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阻止病原体在环境中传播,从而保护人们的健康。
六、隔离隔离是将疾病的患者与健康的人分开,以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隔离可以是对疾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和观察,也可以是对有疫情地区进行封锁隔离。
通过隔离,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保护公众的健康。
七、病例病例是指某个疾病在人群中的个体表现。
病例通常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史回顾来确认。
疫情中,对病例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以制定相关的防治策略。
八、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影响的科学。
通过对人群中特定疾病的发病率、传播途径、风险因素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以制定和实施预防和干预措施。
流行病学也是疾病预警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九、防控防控是指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防控措施可以是个人防护措施(如洗手、戴口罩等),也可以是社会公共卫生干预(如隔离、消毒等)。
传染病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感染:是病原体突破人体的防御机制,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又称传染。
感染过程: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WHO 将其命名为严重性呼吸综合征。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动物为主携带的不同型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和鸟类的传染病.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疱疹病毒引起的不同表现的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脑膜化脓性炎症。
细菌性痢疾:简称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的一种强烈的肠道传染病。
毒血症: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其产生的毒素或代谢产物不断进入血流,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中毒性病理变化,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肌肉关节酸痛等,称为毒血症。
菌血症:细菌从局部侵入血液循环,但不在血液循环中繁殖,称为菌血症。
细菌在内脏中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持续时间较长的,称为第二次菌血症(中毒症状较明显)。
败血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后,在血中繁殖,称为败血症。
败血症患者中毒症状较严重,可有寒战、高热、皮疹、肝脾肿大等表现,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寄生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称为传染源。
传染源名词解释
传染源名词解释传染,又称为传染病或传染性疾病,是由某种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而导致的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食物、空气、水或体液(如血液)传播,从而潜伏在潜在病毒携带者体内,引发疾病。
传染源是传播传染病的潜在源头。
这些传染源可以根据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进行细分。
例如,生物传染源是传染病的自然来源,其中包括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植物和细菌以及其他有性繁殖的有机体。
非生物传染源由化学物质、机械物体(如衣物或玩具)、电磁辐射等非生物病原体引起。
传染源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传染源是所有传染性疾病的原始来源,其中包括病原体携带者或病原体本身。
继发性传染源指传染病毒通过继发渠道(如人体传播或物体传播)在人之间传播所产生的新感染,例如潜伏期病毒传染源。
病毒属于最常见的病原体,并可以通过气溶胶、食物或水源传播而潜伏在潜在病毒携带者体内,引发疾病。
病毒的病原力一般较弱,但严重时可引起生命危险的病症。
例如,禽流感病毒可引发人类的致死性疾病,而流感病毒可导致严重的寒冷发热。
细菌是另一种常见的病原体,可以通过食物、水源、空气或体液传播,潜伏在潜在病毒携带者体内,引发疾病。
细菌引发的疾病常常比病毒更加致命,如白喉病、肺结核和霍乱等。
多种细菌也可以在人体潜伏并引发感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以及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肠炎。
真菌是常见的病原体,可以通过食物、水源、空气或体液传播,潜伏在潜在病毒携带者体内,引发疾病。
真菌引发的疾病常常比病毒更加致命,如黑热病、肺炎、疱疹和癣等。
寄生虫是另一种病原体,可以通过水源、空气、食物或体液传播,潜伏在潜在病毒携带者体内,引发疾病。
寄生虫一般侵入人体内部进行养殖,并从宿主身体中吸取营养,从而导致疾病。
例如,蛔虫可引发腹泻、贫血、消化不良和生长发育延迟等疾病,同时还可导致神经系统受损。
传染源是传染病的潜在来源,由生物传染源、非生物传染源和人体传染源组成。
生物和非生物传染源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传染源,而普遍存在的传染源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C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C,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极期
流行:当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
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的清除作用),亦可由事先存在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大流行:若某种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过国界或洲界时称为~
复发: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次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症状再次出现者。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
回归热: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但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病史、体征和肝功能损害,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携带状态是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持续存在,但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此时病人可向体外排菌,称为~。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称为~
散发性发病:当某种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称为~
传染的名词解释
传染的名词解释传染是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接触污染物等途径传播给健康人,导致其感染和患病的过程。
传染病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传染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对于保护健康、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方式。
直接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接触或近距离飞沫传播的方式传播。
例如,当一个感染了病毒的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气溶胶飞沫,携带着病原体,如果接触到飞沫的人会受到感染。
间接传播指病原体通过介质(如空气、水、食物、物品等)传播给健康人。
例如,一些病原体可附着在面巾纸、杯子、餐具等物品上,如果接触到这些物品,就有可能感染病原体。
其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病原体种类、疾病发展阶段等因素有关。
有些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结核杆菌;有些病原体主要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如霍乱的弧菌;有些病原体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蚊子传播登革热病毒;还有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再次,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切断传播途径。
首要的方式是个人卫生的保持和加强。
包括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遮挡口鼻、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另外,定期进行环境卫生的清洁和消毒,如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清洗表面、排水设施的定期清理等也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最后,应重视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和隔离患者的工作。
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患者,要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指导接受治疗。
在诊断确认之前,应采取隔离措施,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
临床上,也常使用疫苗预防传染病。
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避免病原体侵入,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传染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接触污染物等途径传播给健康人,导致其感染和患病的过程。
传染病的广泛存在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了解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的名词解释
传染病的名词解释传染病,又被称为传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导致的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能够感染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传染病的定义中,关键的概念是“传染”。
传染指的是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等)或直接接触(如触摸、飞沫传播等)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最终引发疾病。
正因为传染的特性,传染病在人群中往往会呈流行态势,迅速传播开来。
传染病的症状因病原体的种类而异,有些传染病可能轻微,只表现为轻微不适或暂时的不适,而有些则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麻疹、肺结核、艾滋病、疟疾等。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包括基础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合理净化环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
此外,疫苗接种对于预防一些传染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苗通过引入适量的病原体或其部分,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从而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传染病的防治除了个体层面的预防措施外,也需要借助公共卫生系统的干预。
公共卫生部门在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疫情暴发时,卫生部门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疫情报告、疫苗接种、隔离患者、采取清洁消毒措施等,以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在传染病控制的过程中,医学科研机构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医学研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传染病的病理机制、病原体特性以及传播途径等,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此外,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探索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来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这将在未来对传染病的防控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传染病的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染病具有突然性、多样性和高传染性的特点,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此外,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更是具有挑战性。
全球化和高度联通的世界使得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一个小小的传染源很容易通过航班和火车等交通工具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作者:
————————————————————————————————日期:
ﻩ
传染病学名解&简答
【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21、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23、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形成的条索状肝细胞坏死。
24、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传染的名词解释
传染的名词解释传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名词,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
它是描述疾病如何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化,我们对于传染疾病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传染的定义、传染疾病的种类、传染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传染疾病。
1. 传染的定义传染是指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在人类或动物群体之间传播的过程。
传染源可以是感染了疾病的人或动物,也可以是一些带有致病性的微生物,比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传染通常涉及接触、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途径,其中最常见的是经由空气或直接接触传播。
2. 传染疾病的种类传染疾病可以分为多种,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和病原体,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2.1 空气传播疾病空气传播疾病是指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传播的疾病。
这些微小颗粒中含有病原体,如飞沫、粉尘等。
常见的空气传播疾病有流感、肺结核和麻疹等。
2.2 接触传播疾病接触传播疾病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体液或粪便等接触染上的疾病。
例子包括感冒、腹泻和性传播疾病等。
2.3 水源传播疾病水源传播疾病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污染的水源而感染的疾病。
这些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比如霍乱、腹泻疾病和肝炎等。
2.4 食物传播疾病食物传播疾病是指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料而感染的疾病。
常见的食物传播疾病有沙门菌感染、食物中毒和肉毒杆菌中毒等。
3. 传染途径与预防控制为了防止传染疾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其传播途径:3.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疾病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包括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遵循正确的食品处理方法等。
3.2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传染疾病的有效手段。
例如,人们可以接种流感疫苗、麻疹疫苗和肺结核疫苗等,以增强免疫力。
3.3 保持社交距离在某些传染疾病流行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降低密集接触可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减缓疾病传播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的疾病。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共生状态(commensalism)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或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 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不习惯寄生的部位,平衡被打破而引起宿主的损伤。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互相之间的作用,即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也各异,产生了不同的临床表现。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 infection)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病原体入侵,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可能向体外排出,但无临床症状。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把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以一定方式侵入易感者,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p 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自然疫源性疾病(zoonosis)又称人兽共患病,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脊椎动物和人类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相互关联的疾病。
散发性发病(sporadic occurrence)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
流行(epidemic)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一般水平。
大流行(pandemic)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
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与一个短时间之内。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到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的部分免疫力增长至一定限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
再燃(recrudescence) 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但体温未恢复至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在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relapse) 患者进入恢复期,稳定退热一段时间,体内残存的病原再度繁殖,临床症状再度出现。
后遗症(sequela)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血清转换(serocongversion)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转换过程通常意味着机体由免疫耐受转为免疫激活,此时常有病变活动的激化。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
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降低,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
肝肺综合征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改变,统称肝肺综合征,表现为低氧血症和高动力循环症。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由汉坦病毒(HV)引起,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白喉(diphtheria)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瘫痪。
白喉假膜(diphtheria pseudomembrane)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白喉性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细菌等凝结形成。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等严重并发症。
伤寒细胞(typhoid cell)吞噬了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细胞及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
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又称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的小结节。
玫瑰疹(rose spots)半数以上伤寒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
直径2~4mm,压之退色,多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内变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
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又称囊虫病,是猪带绦虫幼虫(即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为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人因吞食猪带绦虫卵而被感染。
活瓣综合征(又称布伦斯综合征,Bruns syndrome)囊尾蚴悬于脑室壁,呈活瓣状,当患者头位急速改变时,囊尾蚴突然阻塞脑脊液通道而致颅内压骤增,患者出现突发眩晕、头痛、呕吐,甚至因突然循环呼吸衰竭而猝死。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是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赫氏反应(Herxhermer’s reaction)是一种青霉素治疗钩体病后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后半小时至4小时发生,是因大量钩体被青霉素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当青霉素剂量较大时,容易发生。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
疟疾(malaria)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以大汗后缓解为特点。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syndrome)亦称黑尿热(black water fever)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于甲类传染病。
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干性霍乱(cholera sicca)一种罕见的爆发型或称中毒型的霍乱类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