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合集下载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演奏中的整体感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演奏中的整体感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演奏中的整体感引言即使李斯特的其他作品都被大火付之一炬,仅凭《B小调奏鸣曲》这部巨作就足以使他位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列。

李斯特将他创作于1852-1853年间的这部巨作题献给舒曼,作为对后者赠与其《C大调幻想曲》的答谢。

《B小调奏鸣曲》不仅为李斯特钢琴作品之最,甚至可以被列为继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之后最伟大的奏鸣曲。

然而,这样一部恢宏的巨著却对它的演奏者们提出巨大的挑战。

与演奏中小型作品不同,面对一部大型作品时,演奏者首先需要以宏观视野来诠释作品,而不能将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

如果说中小型作品由于篇幅相对集中,结构较易把握,因而在演奏上往往是由“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么对大型作品的演奏则更应该是“纲举而目张”,即首先需要抓住主要的环节,以此来带动其他细节的处理。

1、曲式结构演奏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从而在演奏中把握好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对一首大型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文本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可是由于李斯特本人的沉默,使得《B 小调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历来都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各家的说法莫衷一是。

威廉・纽曼(William Newman)最早提出该作品具有“双重功能” (double-function)的特征,即作品以单乐章的奏鸣曲式写成,但同时又具备了多乐章的奏鸣套曲的性格。

这个观点受到了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同。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里的结构图表对“双重功能”的展示可谓一目了然:对于演奏者来说,曲式结构分析是一个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框架。

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对这部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但重要的是,演奏者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弹奏的乐句、乐段位于整部作品的什么位置、在结构上又起了何种功能作用。

如同夜航时的指路灯塔,一个个精确的“定位点”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坐标系”。

试想在演奏这样一部长达半个小时的长篇巨著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些“坐标系”作为前后左右的参照,演奏者必然会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S178简介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S178简介
第一次听到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时,马上联想到作文中老生常谈的基本技巧--起、承、转、合,这是作文最基本的格式,也是紧扣读者思虑以及增加说服力的好方式。我想每个作曲家首要掌握的,就是将聆听者的情绪紧扣在音乐之中,跟写作一样。所以,作曲者才要让音乐的表情有多重变化,像是快与慢、明与暗,都是作曲中十分适合使用,也是很好运行的素材。旋律部份,在此曲充满快意的,如奔洪的风格之中,仍会在音乐碎片的连贯处出现一段甜美,紧扣心弦的浪漫絮语。节奏方面,李斯特更在谱上注明了速度:十分缓慢/有活力的快板/威风凛凛/陈述的乐句/持续的慢板/近似慢板/有活力的快板/速度转快/(迅速的)近似急板/急板—最急板/持续的慢板/中庸快板/十分缓慢。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即能塑造如此迂回曲折的情绪起伏,实在令人佩服!
由于其新颖的写作手法,此曲刚发表时曾遭受猛烈的批评,然而随着时间流转,在古今众多的钢琴奏鸣曲中确立其独特地位,成为世人一致推崇的艰深技巧与深邃内容完全融合的杰作,曲中抒情而豪壮的情调,获得世人的热爱。
传统的奏鸣曲分成三乐章,每乐章总是规矩的奏鸣曲式--呈式、发展、再现。但是,从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Wanderer-Fantasie in C major,D760)出现之后,这样的格式似乎不一定被作曲家们遵守。舒伯特这首长达二十分钟的曲子可分成四个部份,没有停顿,必须持续演奏,这样特别的乐思深深影响了李斯特,也造就了这首伟大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S178)的诞生。这首奏鸣曲长达三十分钟,可分成四部份以及十三种节奏,技巧艰深、曲风华美,对演奏家而言是一大挑战。
聆听此曲时请注意第一部分时所出现的主题旋律 ??,因为接下来三十分钟的庞大发展他会持续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三十分钟的聆赏时,可以试着在音乐之中找出这段经过多重变化的主题旋律 ??,这会是很有趣的探险游戏!

浅析李斯特 b 小调钢琴奏鸣曲

浅析李斯特 b 小调钢琴奏鸣曲

浅析李斯特 b 小调钢琴奏鸣曲作者:金咏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2期摘 ; 要:李斯特的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是他对欧洲各地的旅行之后,和在基辅偶然相遇的母女卡洛琳母女相偕回到魏玛近郊阿尔登堡(1846年的时间)。

直到1861年为现身教皇前往罗马的这十五年期间,经过了许多艰辛、积累的李斯特并创作了《但丁》《浮士德》两大交响曲为首的十二首交响诗,两首钢琴协奏曲,《超凡练习曲》《诗情宗教曲》等多数杰出乐曲,并尝试了别人未曾有过的尝试。

这首奏鸣曲正是在这段时间所产生的作品。

关键词: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中图分类号: J624.1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6-0111-01维也纳评论家爱德华.汉斯里克认为:有史以来,从未听过如此将支离破碎的要素狡猾而又大胆地连接起来的乐曲。

同时也从未听到有人对所有音乐作如此混乱而又狂暴残忍的斗争,开始的时候我不禁为此愕然,接着是惊愕的目瞪口呆,最后忍不住是滑稽可笑,这都是由它细微得几乎无法听到的音,和过分夸大的音而来。

如果说有人听了它竟然会以为是相当杰出的乐曲,这人一定无药可救。

这一批评与瓦格纳给李斯特的一封信上所说:“超越了所有的概念,至美、至善、深刻而又高贵”正好相反。

我们用自己的耳朵去辨别吧。

如果,这首乐曲是幻想曲,即使支离破碎也没什么,但它从主题设定法来看的确是奏鸣曲的形式,也就是说,以c小调来呈示,然后以b小调来再现的,又以D大调做呈示,经过发展性的处理之后,降D大调来再现的威风堂堂的样子。

还有,接着所承接的,在根据既出主题而进行的发展部的后半,先以升F大调出现,再以下属音B大调再度奏出的持续的行板。

这在此单一乐章中相当于徐缓乐章。

由此推想,这首乐曲不妨也可以解释为由稍大的奏鸣曲形式所成,而且是一首内涵有徐缓乐章要素的奏鸣曲是应该可以的。

虽然在呈示与再现时,以及在第二主题的调性关系上稍微会成问题,但是如果将此视为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调的调性观念而来的话,应该是不会成问题的。

十大钢琴家简介及唱片选粹

十大钢琴家简介及唱片选粹

十大钢琴家简介及唱片选粹1.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生于波兰罗兹,5岁即在华沙举行演奏会,后至柏林接受音乐训练。

10岁时由约阿希姆指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此后在欧洲各地演出,名声日增,1937年起定居美国。

鲁宾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尤其在演奏肖邦作品方面,有着不朽的地位。

唱片选粹:RCA 0902661443-2贝多芬:四首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告别RCA RCD 1-7156肖邦:四首谐谑曲、四首叙事曲RCA 5612-2-RC肖邦:七首波罗乃兹RCA 5614-2-RC肖邦:五十一首马祖卡RCA RCD 1-5492肖邦:十四首圆舞曲RCA 09026-61262-2格里格: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团/华伦斯坦)RCA RCD 1-4934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狂想曲(芝加哥交响乐团/莱纳)RCA 5666-2-RC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费城管弦乐团/奥曼第)2.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5)生于德国的特博格,师从H?巴尔特和R?卡恩,1916年,21岁的肯普夫便已初享钢琴大师声望,20年代曾担任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

肯普夫正好活到一百岁,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贝多芬和舒伯特钢琴音乐的演奏者之一。

唱片选粹:DG 巴赫:众赞歌前奏曲等DG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DG 贝多芬:奏鸣曲全集DG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DG 贝多芬:鬼魂三重奏、大公三重奏DG 舒伯特:最后五首奏鸣曲DG 舒曼:钢琴协奏曲、童年情景、狂欢节(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3.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生于乌克兰基辅,1921年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同年在波兰哈尔科夫首次登台演奏。

1928年后定居美国,娶了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女儿。

40年代霍洛维茨与托斯卡尼尼合作录制的协奏曲唱片(RCA),迄今仍为爱乐者珍视。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展开部音乐内容浅析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展开部音乐内容浅析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展开部音乐内容浅析作者:谢丽莎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2期[摘要]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可列为贝多芬奏鸣曲以后最伟大的奏鸣曲。

通过分析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音乐内容为今后从事这部作品的研究,丰富李斯特作品的演奏曲目,扩宽教材选用范围,加深对李斯特面貌的完整了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李斯特 B小调奏鸣曲音乐内容第一部分音乐内容分析(205-330小节)展开部一开始就在音乐情绪上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强大的有力的拍打声融和着逐渐累进的紧张情绪。

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又是发生在主部第一主题所发出的愤怒和螺旋下降形式的句子之中的。

随着紧张感的不断增强,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积累的强烈情感的某种发泄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音乐展开的不断升级,紧张、不安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和声上的不稳定性、力度的增加使音乐达到高潮。

高潮似乎没有出现既定的主题,而是被引子主题取而代之,引子主题在这里获得了新生,他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深入的展开部从引子的邪恶的主题开始——即最初的违背教规的罪恶的主题。

如果企图尝试把将要发生的事渗入到理想的内容中,则可能会造成一种无出路的失望的感觉。

从开始奏鸣曲就有一种个人的压抑情感承担了展开部的开始作用。

其余所有的主题都尝试着使其内部力量以及不稳定但却存在的东西变成一种稳定的状态,而在这些主题中又出现了令人害怕的形象。

行为停止了,从一方面来看是没有出路的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有出路的。

人是不幸与被损害的,他的心灵和行为是黑暗的,他的呐喊和诅咒也是无力而又得不到回答的,但是上帝却听到了他的祈祷。

突然在上出现了和声(Andant sostenuto),其音调的紧张令人费解——时而它被处理成重升F,时而又被处理为G,但是由这种小调色彩形成的黑暗只是转瞬即逝的过程,并且新主题(我们把这个主题叫做祈祷主题)的第一个句子的完成为我们展现了它的调性——升F大调,这一主题得到了升华,它清醒而又平静。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艺术价值、演奏版本浅析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艺术价值、演奏版本浅析

1 李斯特 b小调奏鸣 曲创作 的背景
做《 浮 士 德 奏 鸣 曲》 。 b 小调 奏 鸣 曲 比较 注 重 菲 斯 特 这 种 恶 魔 的 阴 险 毒 辣 、 不择手段、 趁 演 奏 此 曲 , 且 留下 录音 的钢 琴 家 就 有 3 0 0 多 对人物 内心情感的 刻画 , 将 对 故 事 情 节 的 人 之 危 的 形 象 ; 三是, 将 主 旋 律 以 单 音的 形 名 。 笔 者 通过 对 这 3 0 0 多 名 钢 琴家 的录 音 进 叙述放在 了次要地 位 , 通过使 用不 同的曲 式 高 高 地 挂 在 高 音 区 来 表 达 玛 格 丽特 这 位 行 搜 集 、 归纳 , 由于权威版本太 多, 这 里 我 式来反映 人物大起 大落的情绪 。 在 作 品 不 姑 娘 的 美 丽 动 人 、 温 柔 典雅 , 让 听 者 感觉 非 将 以 下 一 些年 代 比 较 新 , 录 音 技 术 较 好 的 同的章节 里 , 人 物 的 内 心 情 感 有 着 非 常 大 常 的 美好 和 纯 洁 。 将 其 分 为四 个 系 列( 版本) , 而 不 局 限 于 一 张 的差异 , 充 分 显 示 了 类 似 于 浮 土 德 精 神 的 2. 2 实现 了音 响 交响化 张 单 独 解析 。 具 体如下 : 第一 , 教 科 书 系 矛盾性 , 主 人 翁 有 时 候 对 光 明 的 生 活 充 满 直以来 , 人们都坚定不移的认为 , 钢 列 。 这 一 系列 的 代 表 人物 是 齐默 尔 曼 , 他 花
体 育 与 艺术研 究
C h l n a E d u c a t i o n l n n o v a … I t 1 o n H …【 e r a l 口 d
李斯特 b小 调奏 鸣曲艺术价值 ◆演奏版本浅析

世界著名钢琴家介绍

世界著名钢琴家介绍

世界著名钢琴家介绍2009-2-101.波利尼生于意大利米兰,9岁首次公演,1959年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次年参加第六届华沙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夺得第一,由此蜚声国际乐坛。

波利尼并不以此为满足,又拜米开朗杰里为师,继续深造,乃至成为20世纪后期最出类拔萃的钢琴大师,演奏浪漫派作品或是现代音乐都游刃有余。

唱片选粹:◎ DG 415371-2巴托克: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39770-2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 DG 431596-2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巴多)◎ EMI CDM 7643542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克雷茨基)◎ DG 413794-2肖邦:练习曲◎ DG 427322-2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DG 413793-2莫扎特:第十九、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 DG 423249-2勋伯格:钢琴作品集◎ DG 447451-2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C大调幻想曲2.阿格丽姬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便登台演出,被誉为“女神童”,先后师从斯卡拉穆萨、顾尔达、利帕第夫人、马加洛夫、米开朗杰里和阿什肯纳齐。

16岁时(即1957年)接连获得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两项冠军。

1965年在第七届华沙国际肖邦钢琴大赛中再次夺冠,更是名扬四海。

唱片选粹:◎ DG 449719-2肖邦/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19859-2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国家交响乐团/罗斯特罗波维奇)◎ DG 419055-2肖邦:第二、三奏鸣曲◎ DG 447438-2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加斯帕/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39420-2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皇家爱乐乐团/迪图瓦)◎ DG 447430-2“阿格丽姬的名演奏”3.科瓦塞维奇亦称毕晓普—科瓦塞维奇,南斯拉夫裔,生于洛杉矶,1948年起师从肖尔,1951年在旧金山首次演出。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简介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简介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简介乔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GeorgFriedrichList,1789~1846),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保护贸易论倡导者。

他首创了交响诗,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1841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问世,数月之内发行3版。

1846年在去奥地利、匈牙利的旅行途中,因贫病交迫而自杀。

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

1820年拜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为师学习钢琴演奏。

1826-1851年创作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1828年在巴黎定居,在住处教授音乐。

1831年帕格尼尼来到巴黎,他极大地启发了李斯特的想像世界和音乐世界。

1830年出席聆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并将其改编成钢琴曲。

1833年在肖邦的巴黎寓所中邂逅了玛丽·达古伯爵夫人。

俩人去日内瓦同居。

1837年创作《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玛丽在意大利科摩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科西玛。

1840年结识罗伯特·舒曼和理查德·瓦格纳。

1842年与玛丽的关系终止。

1847年到基辅演出时,邂逅卡洛琳·冯·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

1848年创作《前奏曲》。

1851年创作《玛捷帕》。

1852年创作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55年创作《但丁》交响曲。

1865年加入圣方济修会,并取得了神父的头衔。

1869年他的学生奥尔加成为他的新情人,这段恋情很快便结束。

1875年匈牙利李斯特学院创立。

1886年7月31日深夜,在拜罗伊特去世。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幼年即为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

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

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演出(受到英王乔治四世接见)。

李斯特其它钢琴音乐创作

李斯特其它钢琴音乐创作

·文艺之窗·163李斯特其它钢琴音乐创作楚雄师范学院 曾 颖李斯特在钢琴音乐史上是最杰出、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钢琴在他的眼中,不亚于任何管弦乐队,在他的手中,宛如征服世界的利器。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数百首、种类多样的钢琴改编曲,其中有自己的作品、有乐队作品、也有许多前人和当时著名作曲家的优秀音乐进行创作收纳、改写的音乐作品。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对优秀作曲家器乐曲的改编:在这个类别中首推的是他根据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独奏随想曲》其中的6首改编的钢琴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其次是根据巴赫《6首管风琴序曲及赋格》、《g 小调管风琴赋格幻想曲》改编的同名钢琴曲;根据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大卫的24首为钢琴和小提琴创作的“风格小品”(charaetel 一 5pieces)中的6首改编的同名钢琴曲等1。

第二大类是对交响乐和管弦乐曲的改编曲。

管弦乐曲的恢弘气势在他的钢琴改编曲中,不仅保持了原有的音乐特色,而且突出了钢琴的表现魅力,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是贝多芬的9部交响乐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第三大类是对艺术歌曲的改编。

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像舒伯特、舒曼、罗西尼威尔第等创作艺术歌曲的杰出作曲家。

同样的,李斯特也不会错过让钢琴“歌唱”的机会,再次表现出优美的人声般的旋律质感的钢琴曲。

这类的作品有根据舒伯特的《美丽的磨房女》、《冬之旅》、《天鹅之歌》三大歌集中的多首以及《小夜曲》、《魔王》、《水上吟》、《鱼尊鱼》、《流浪者之歌》《圣母颂》等19首歌曲改编的钢琴曲;根据舒曼《奉献》、•《春之夜》改编的钢琴曲;威尔第的《威廉退尔》序曲和门德尔松、罗西尼、拉森的艺术歌曲等2。

第四大类是对歌剧创作主题的改编曲。

这类作品有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钢琴改编曲;威尔第《弄臣》、《游吟诗人》歌剧改编曲;根据贝利尼歌剧《诺尔玛》片断改编的钢琴曲《回忆》;根据门德尔松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中的片断改编的《婚礼进行曲》;根据奥伯歌剧《波尔蒂亚的哑女》改编的钢琴曲《塔兰泰拉舞曲》;根据古诺歌剧《浮士德》中的《圆舞曲》改编的钢琴曲《圆舞曲》等等。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音乐结构分析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音乐结构分析

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2了柔化处理,此后在g 小调、b E 大调各自重复了一次,共同构成了模进关系并在A 音上终止。

3、连接部从第81小节起至第104小节。

调性方面,实现了d 小调-D 大调的转变,可将第81至86、87至92小节看做是引子主题的延伸性内容,而第93、93小节则可看做其压缩性内容,以单声部起,经模进、叠加处理变为了三声部。

行至第101小节再次变化了调性,基于引子主题并突出了左手部分,由此进入副部并为D 大调属七和弦做好了准备,不仅加强了演奏的连贯性,还凸显了乐曲的歌唱性。

对应的速度变化为慢-渐快-减慢,目的在于做好音乐情绪的准备工作,直至第104小节的重点都在左手低声部,经过了一个时值为两个小节的减七和弦。

4、副部副部主题建立在D 大调上,按照谱面要求,开始为3/2拍、Grandioso 演奏(风格宏伟、高贵的演奏),且这一部分为“二主题、三阶段”,可作分别讨论。

第一阶段从第105小节起,到119小节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开放性的段落,其中出现了第一主题,和声更为浑厚、气势更为恢宏,但问题在于这段旋律较为短暂,很快就表现出了矛盾,作者更是以问答句的方式凸显了力度的对比及音域的变化,和声在一小段的模进后停留在减七和弦之上,实现了和声色彩的改变。

第二阶段从第120小节起,至第152小节实现了主题性格的改变,此处的旋律基础为主部主题,故意游离于调性中心之外,为了在平稳的前提下进行抒情,李斯特还将节奏进行了拉宽处理,配合伴奏织体的削薄变化,展现出了魔鬼的温柔一面,为此,在演奏时既要自由的处理节奏,又要保证演奏的连贯性。

从第141小节开始了第一主题b 部分,直至第152小节其高音部分做了半音阶上行处理,而伴奏织体则做了反向渐强处理,以D 大调属和声为结尾,给人以一种柔和之感。

第三阶段从第153小节起,至第178小节出现了第二主题,这一主题的抒情性最强,可以看作是主部主题的变化性内容。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探究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探究

10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音乐氛围变得更为紧张。

短短7个小节,先后经历了c 小调-g 小调但调性并不明确,也正因为调性、调式非常模糊,这一作品的色彩才更为朦胧、更为戏剧,主题之深刻值得后世深究。

(二)呈示部(8-204小节)1、主部(8-81小节)主题为英雄与魔鬼主题出现了“Allegro energico ”(活泼的快板)这一标记,通过连续的、强有力的跳进处理,使得旋律的起伏更为明显,同时也使得节奏更为紧凑,给人一种紧张感,实现了从一开始的坚定到结尾的怀疑,也正因为存在对立的元素,使得音乐表现力及戏剧性增强,从组织结构、节奏、力度来看,仿佛是一段内心独白。

呈示部可分为三部分进行分析,表现形式彼此独立:其一为8-31小节,主题的陈述从第8小节起,且从第18小节起便是对主题的模进,旋律部分为大二度上行而伴奏部分则做了下行处理,主题短暂地移至E 大调,随即马上过渡至b 小调属音;其二为32-55小节,主题在b 小调上进行并出现了对应因素,在主题上方四度模进联合和声模进后,调性再次变得模糊,随后加入二度分解和弦,实现了半音阶上行,配合左手切分音符、力度增强,主题落在了b B 大调之上;其三为56-81小节,以明亮的音色再次陈述主题,可谓是动力再现,调性由小变大,力度由p 到ff,原本结构内的音程关系发生变化,以双手同时演奏八度主题,将音乐推向高潮,但主题部分的终止意义不明确。

2、连接部(82-1-4小节)连接部沿用了主部织体,同时将固定A 音充作和声背景,律动也较主部更为明显,旋律再次呈现引子材料,但音调更为明确,同时在力度上进行了改变,进而实现了从齐奏到卡农曲的转变,随后经D 大调属七和弦变为D 大调减七和弦,调性也再次模糊。

3、副部(105-178小节)副部主题落在了D 大调之上且共有2个,分析时可从三个阶段入手:其一,105-119小节,李斯特以浑厚的和声衬托第一主题,气势恢宏,情感方面的不确定性极强,重点并不在于对精神世界的描述,而是保持怀疑的态度,作者希望以问答句的形式展现音域的变化、力度的强弱和声的色彩,实现了连续的动机模进;其二,120-152小节,音乐开始向第二主题迈进,转瞬即逝的停顿停在了减七和弦上,给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仿佛是主部主题再现一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其三,153-178小节,副部第二主题的抒情性极强,可以看作是主题第二主题的变形处理,虽然从现代音乐审美来看设计过于复杂,但在当时极为普遍。

探究李斯特《超级练习曲·热情》的演奏特点

探究李斯特《超级练习曲·热情》的演奏特点

124 Northern Music探究李斯特《超级练习曲·热情》的演奏特点刘蕴浩(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摘要】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首创了交响诗这种体裁,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被世人称为“钢琴之王”。

他的《超级练习曲》不但在音响方面丰富多彩、富有生机,而且在情感方面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首创性;超级练习曲;演奏特点【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李斯特生平及创作介绍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出生于匈牙利的雷丁小镇。

1821年全家迁居维也纳,师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作曲。

李斯特在巴黎曾受到法国革命思潮和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与作曲家肖邦、柏辽兹等人密切交往,并吸收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李斯特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为训练学生演奏技巧写下了《超级练习曲十二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六首》。

他还著有《匈牙利狂想曲十九首》,反映出匈牙利当地吉普赛最原始音乐的热情奔放性格。

李斯特一生中只创作了一首奏鸣曲——《b小调奏鸣曲》,它虽然是单乐章,但其内容表现幅度广阔,表现手法显示出李斯特的独创个性。

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中钢琴与乐队并重,风格接近于他的乐队作品,交响性很强。

李斯特的钢琴演奏和钢琴音乐创作大大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

二、创作背景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巴黎成为全欧洲思想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一些充满激情的音乐家对艺术表现的意向、热烈的情感非常着迷。

李斯特在柏辽兹之后以“交响诗”的形式,给予音乐新的血液,将自己对音乐的热情与钟爱融入在自己的创作之中,以展现自己的无限想象和表达人民对生活热切的希望。

浅谈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主题构建与结构构成

浅谈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主题构建与结构构成
他人的区别 :
表 二
理 论 家 埃 格 特 塞 尔 隆耶 尔 沃 特 森 沃 克
主题数量





以 上列 举 了 作 为 钢 琴 家 和 作 为 理 论 分析 者 的 对 主 题 数 量 的 不 同看 法 。其 中科 尔 托 、 德 尔 、 密 尔 顿 等钢 琴 家 将 主 题 数量 和 音 乐 的标 题 布伦 汉 性 联 系 在 了一 起 。 笔 者认 为 在 讨论 主题 的数 量 时 , 一 个 需 要 讨 论 的 问题 就 是 主 题 的 有 构建 与结 构 的 关 系 。古 典 主 义 时 期 的 奏 呜 曲 讲 究 结 构 的严 谨 , 着 自 己 有
一—飞 ——

张 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0 0 ) 5 0 1

浅 谈 李 斯特 《 小 调 钢 琴 奏 鸣 曲》 b 的主 题构 建 与 结构 构 成
(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 学院 贵州 贵阳
摘 要 :李斯特整体性 结构的构思是 采用主题与主题 变形的手 法加 以凝聚、 统一贯 穿的 , 笔者对李斯特 的《 b小调奏鸣曲》的主题 、 主题 变奏和整部作品的结构进行探讨 ; 同时与古典作 曲家、 李斯特同代及之后 的作 曲家作品进行相应的 比较 , 从历 史的角度来审视李斯特 《 b小 调 奏 呜 曲》 主 题 变 奏 与 结构 构 建 的创 作 技 法 。 的 关键词 :李斯特 ; 主题 ;结构 中图分类号 : 5 3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0 9 2 1 0 17 9 2l 0 0) 8—0 2 0 3 0— 2 白12 70年到 15 9 0年左右 的两 百多年 里, 主调音乐创作 占据 着重要 的地 位 。而 主 题 则是 音 乐 创 作 的 关 键 之一 。 主题 是 一 个 在结 构 上 相 对 完

展开性变奏:李斯特钢琴作品曲式结构探微-2019年文档资料

展开性变奏:李斯特钢琴作品曲式结构探微-2019年文档资料

展开性变奏:李斯特钢琴作品曲式结构探微展开与变奏在作曲理论之中原本是两个独立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变奏是种种展开手法的一种,展开手法包含了变奏。

展开性变奏(Developing Variation)把展开二字用作为变奏的定语,来修饰变奏,变奏是中心词。

许多作曲家都常常用到展开性变奏这种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是的主题更加的鲜明,具有矛盾的统一性。

弗朗兹?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一生中写了许多的钢琴曲目,如《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等一些著名的交响曲,他有着“钢琴王子”的美誉。

展开性变奏是许多作曲家乐曲创作时的重要的一种曲式结构,作为“钢琴王子”的李斯特,展开性变奏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有很突出的表现。

我们就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来探析以下展开性变奏方式在钢琴曲中的应用。

一、展开性变奏简单介绍所谓变奏就是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听起来和演奏起来更多变,有利于乐曲更好地表现其感情。

变奏曲这种曲式是由民间音乐演变而来。

在创作变奏曲时需要先创作出来一个主题,然后再根据所确定主题的旋律等一些因素,来进行其他的变化,与之前的旋律有着鲜明的变化。

原来,展开和变奏在作曲中是两个相互独立但是又有一定联系的词语,变奏就是展开的一种形式。

展开性变奏的重点还是在于变奏,变奏是展开过程当中的主线。

展开性变奏的对象可能会主题的动机,也可能是乐曲的发展。

有时候一个作品中可能会有很多个主题,主题之间的联系可能没有那么紧密,乐曲需要一条线索来加强主题之间的联系,对于几个重要的部分进行展开性的变奏,这样不仅是主题更加的鲜明,也使得整个曲子更有层次。

如果,为了凸显重要的主题,而对主题进行不断地重复{1},就会使得作品比较俗,不够新颖。

二、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展开性变奏在西方的作曲家中,李斯特是第一位将展开性变奏较多的运用到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家。

在李斯特看来,只有将变奏与动机和主题相结合,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不同演奏比较分析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不同演奏比较分析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不同演奏比较分析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风格和特点都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演奏版本的差异来分析这首曲子。

首先,我选择了Vladimir Horowitz的演奏版本。

这个版本的演奏特点是快速而充满感情。

在第一乐章中,他用明亮、轻快的钢琴演奏奏鸣曲主题,强调了这首曲子的浪漫主义特质。

在接下来的乐章中,他使用大腕式的旋律,展现其强大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在第三乐章中,他通过慢速和柔和的弹奏来表达出深刻的内心感受。

在第四乐章的高潮部分,他再次使用大腕式的旋律和技巧,使整个曲子达到了高潮。

与之相比的是Shura Cherkassky的演奏版本。

他的演奏更加注重音乐的细节和表现出优美的音色。

在第一乐章中,他选择了恰到好处的演奏速度,并通过音乐风格和技巧强调了整个曲子的意境。

在第二乐章中,他的演奏强调了音乐表现力,充分展现了曲子的柔美和温暖。

在第三乐章中,他强调了简单的旋律,以营造一种宁静和深刻的感觉。

在最后一个乐章中,他的演奏更加着重于音乐的高潮部分,秉持着流畅和强烈的演奏方式。

综合观察这两个演奏版本,在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方面都有所不同。

Vladimir Horowitz的演奏更加注重技巧和音乐效果,强调华丽的旋律和高潮部分。

而Shura Cherkassky的演奏更加注重音乐的细节和愉悦的表现方式,强调柔美和温暖的气氛。

总体而言,这两个演奏版本都有它们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b小调奏鸣曲》属于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得到了许多音乐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和喜爱。

探究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特点

探究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特点
性和 紧张感。
副部主题在主调 b小调 的平行大调 D 大调上发展 ,展现给大家 的是神圣 的上帝主题和 明快抒情的玛格丽特主题。饱满
的 音 响 、拉 长 的 节 拍 ,生 动 地 刻 画 出上 帝 气 势 恢 宏 的 形 象 和 宽 广 的 胸怀 ;由梅 菲 斯 特 主 题 变 化 而 来 的玛 格 丽 特 主 题 ,此 时 变 得 美 丽 动 人 、柔 情 似 水 ,成 为全 曲最 抒 情 的主 题 。副 部 主 题 不 再 像 主 部那 样 不 安 定 ,而 是变 得 宽广 、祥 和 。
们 就 来 具 体 的分 析 一 下 : 呈示 部 中 主题 与副 题 的鲜 明对 比 :主 部 主 题 在 主 调 b小 调 上 呈 示 ,是 英 雄 的 浮 士 德 主 题 和 魔 鬼 的 梅 菲 斯 托 主 题 。速 度 与
节拍 的改变使 主题 刚劲 有力,个性鲜 明,伴 随着连续 的跳进 ,形成 了有起伏的旋律线 ,突出的节奏特 征使 主题 显示出不 稳定
・1 5 8・
于 红
《 探 究 李斯 特 ( b / J , 调 钢 琴 奏 鸣 曲> 曲式 特 点 》
第 二 点 ,主 题 “ 个 性 化 ”的展 现 。作 品 总 体 来 讲 是 由三 个 不 同 性 格 的 主 题 发 展 而 成 :浮 士德 主题 、梅 菲 斯 特 主 题 、圣 母
恐 怖 的形 象 表 现 的淋 漓 尽 致 。 而 这 一 主 题 到 了副 部 主 题 时 , 作 者 通 过 改 变 内部 节 奏 关 系 的 手法 将 原本 八 分和 十六 的音 符放 大
成 四分和八分音符 ,使其变 的舒展 、妩媚起来 ,这时展现 出来的则是一位柔美 、纯真 的美女玛格丽特的主题( 见谱例、 。可见 , 这些原本 出 自 “ 同门 ”的主题 ,在经过李斯特变形手法 的运用后 ,都发生 了变化 。李斯特把一个主题 的不同侧面 ,不 同音乐 性格 ,不 同音 乐形 象揭 示出来,音乐的发展出 自同一主题 ,却展 示出不同面貌 。使整 首作 品保持 了严格 的逻辑性 、统 一性 与 完整性 ,做 到了技 巧与艺术 的统一 ,形式与 内容 的统一 。

肖邦与李斯特作品比较

肖邦与李斯特作品比较

肖邦与李斯‎特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两人出生年‎代相近,肖邦生于1‎810年,李斯特则比‎他小一岁。

人们说,浪漫主义音‎乐之所以延‎续了上百年‎的时间正是‎因为民族性‎音乐的不断‎融,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输入‎,使得浪漫主‎义音乐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在这样一个‎德奥音乐占‎据统治地位‎的年代,波兰人肖邦‎、匈牙利人李‎斯特虽然都‎达到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高峰,成为钢琴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但是两人好‎像是两座遥‎遥相望的两‎座高山,虽然都很高‎,但彼此永远‎都走不到一‎起。

肖邦与李斯‎特都到过巴‎黎,特别是肖邦‎,巴黎几乎成‎为了他第二‎个故乡。

这一经历成‎了他们艺术‎成就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他们不但实‎现了作为钢‎琴家的演奏‎梦想,而且听众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他们都能很‎好地吸收德‎奥传统,努力开拓,同时融入自‎己民族的音‎乐精华。

从音乐各要‎素来看,无论在和声‎、复调、曲式方面,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语汇几乎‎是德奥式的‎(虽然民族风‎格浓郁),特别是对于‎民族风格的‎融汇,肖邦做得非‎常出色的,他的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等一些乐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李斯特的诸‎多《匈牙利狂想‎曲》也让我们对‎其民族性的‎表现有一大‎概印象,(虽然李斯特‎误把吉普赛‎音乐当成自‎己匈牙利民‎族的音乐)。

然而,“钢琴诗人“肖邦与“炫技大师“李斯特在创‎作风格上的‎个性突出,迥然不同的‎。

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其每一首乐‎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无论是黑白‎键的分配及‎音域的限度‎还是一些精‎致的装饰音‎与轻巧玲珑‎的快速走句‎都体现了这‎一点。

很难想象在‎钢琴以外的‎乐器上奏出‎同样的风格‎,肖邦注重钢‎琴音色的发‎挥,因而它的作‎品诗意很浓‎,回味无穷。

比起肖邦,李斯特则偏‎向于运用交‎响乐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个主题,他们依次地陈述和总结了作曲家完整但却冲突的内心世界。我感到这是一个伟大的结尾,富于力量。阴暗和明朗相互交织,似乎有一种力量始终在与作曲家作着斗争,甚至在745小节的地方让一种类似遥远的天堂的声音代表着理想中的单纯来回避了那个一直纠缠在作曲家内心的问题。最后他自己虽然找到了答案,但却并没有战胜自己,而是陷入了新一轮的迷惘中。开头引子的主题在结尾中再次出现,仿佛揭示了命运的不可回避。
第三个主题是从连接以后出现的副部1主题,很壮阔,充满了英雄的意味,有人说有点瓦格那的感觉。但很快便过渡到了主部中那个主题变形产生的副部2主题,这次是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好象开始歌唱,丰富的表情。至此,我感到作曲家似乎进入了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
毫不间断地,作曲家把音乐进行到了展开部,也就是我先前说的那个庞大的发展了的主部主题。若从单乐章的奏鸣曲结构来看,这个展开部除了对主部主题的展开以外,还有一个插部。这个插部堪称一个完整慢板乐章,在此,第四个主题在#F大调上明朗地出现了,我们几乎可以把它看作是这个慢板乐章的主题,而在经过了变形的第二主题之后,它再次出现即可理解为这个慢板的主题再现。
在主部开头出现的乐曲第二个主题是在全曲中出现次数和变形最多的一个主题,尤其在发展部中似乎变得十分得庞大,这让我感觉是作曲家一直在试图表达的中心意思,或者在追求的样子。他对这个主题了解和理解得十分透彻,似乎是与他最心心相印的和最能够表达他心路历程的一个标志,以至于在CODA 中甚至以FUGUE的形式出现。很怪。但是我又感到它并不是烦琐的,而恰恰是简练的。可是尽管它很明确,但是仍是尖锐和矛盾的,因为主和弦始终闪烁在7和弦中,它完全没有象传统的奏鸣曲那样赋予主部明确的调性,并在开始不久就进行了频繁的模进转调。这就让人深切而又清晰地感觉到作曲家在陈述之外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或许是他思想斗争的一个过程,或是两种矛盾心理互相冲突的产物。
对于这样一个哲学的问题,作曲家在一个乐章里深刻地表现是令人叹服地。“it shows an extraordinary sense of economy to have been able to create such a large and varied structure from such a limited amount of material”.那几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感受,在我看来,它所承载的厚度和重度代表了那一个时代。而它又丝毫不是做作的,而是极其自然的。因为,这种创新和突破绝不是为了创新而去创新,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然而然就创造了的。在这个非凡的结构中,我们也能看出李斯特的确在卓越地追求曲式的连续性,并且做得十分伟大。 (作者:LuLu)
10-12 November 1986
Producer(s)
Brian Couzens
Sound Engineer(s)
Ralph Couzens
Philip Couzens [Assistant]
这是一部宏伟的作品,不论是在情感的表述还是在结构的建筑上,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深度和广度与贝多芬的那种是不一样的,因为贝多芬大多是为了表达一种更为重大、普遍的问题,而李斯特则是着重于人性矛盾的探究,因此,这是两种不同层面的深刻。由此两人所采用的音乐手法也是大相径庭的。贝多芬力求用雄壮、英雄的笔触表达他对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而李斯特则处于一种矛盾的,胶着的状态中,他(至少在这部作品中)代表着浪漫主义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普遍的一种怀疑心态。他们有着坚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但却又不知道如何确定它,因此他们往往力求在作品中表现出他们自己来。“虽然李斯特没有把b小调奏鸣曲称作‘我一生的奏鸣曲’,但是我们在奏鸣曲中很清楚地感觉到了他的世界观” 一开始是一个引子,模糊的调性和和不稳定的调式是这个引子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这种不明确的印象给我们的感觉既不是悲剧性的也不是戏剧性的,它离感情的因素很远,几乎是哲学性的。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引子的主题贯穿在整个奏鸣曲中,分别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之前,CODA,以及乐曲的最后明显地出现了5次。有人把这个引子称为命运主题,似乎是象征了一种宿命的,作曲家难以逃循的结局。它一次又一次地把作曲家从理想或英雄的状态中拉了回来,从开始到最后的结束,下了一个结论,好象又回到了开头。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CD编号:CHANDOS 8548
发送图片到手机
Franz Liszt
1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178 30:06
Three Concert Studies S144 22:01
2 No. 1 in A flat - Il Lamento [10:53]
从460小节开始,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在降b小调上出现,这就是那个FUGUE,尽管他在此用了陈述的语气,而并非展开分裂的手法,但是531小节处,调性才重新回到了b小调,所以这个地方才再现的真正开始。不过也有一些曲式书把从460小节的地方就看成再现的开始。可是我觉得这个FUGUE则有点奏鸣套曲中的第三乐章,比较轻松和谐谑的那个乐章。而若在这个单乐章的奏鸣曲中,仍可理解为展开的一个部分。
3 No. 2 in F minor - La Leggierezza [05:02]
4 No. 3 in D flat - Un Sospiro [06:06]
Louis Lortie piano
Recorded in: Snape Maltings Concert Hall, Suffol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