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学》名词与简答1[1]

合集下载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青年脱盲。

5、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二、简答题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

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界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处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衽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徇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樗之一。

现在世界上有近1/3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学校教育学》名词与简答1[1]

《学校教育学》名词与简答1[1]

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和专门化活动,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以教学为主,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

**3、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可能发展水平(未来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区域。

具体指的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4、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P49)5、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6、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

**7、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8、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现行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一般包括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三种类型。

9、教育案例: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0、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11、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

教育学 名词解释 简答题

教育学 名词解释 简答题

教育学自己整理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希望对即将考老师的同学有所帮助。

祝各位同学都能考上教师~~名词解释:一、广义的教育:二、狭义的教育:三、学制:。

四、学校文化:五、教育目的:。

六、课程计划:。

七、课程标准:八、班级授课制九、德育:十、狭义的德育:十一、班级。

十二、班级管理:十三、校本课程:简答题:第一章:无第二章: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五、学校文化的特性和功能:六、学校文化的形成:第三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分别是什么意思:二、遗传因素及其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四、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五、教育目的的作用:第四章:一、五育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一、教师的作用:二、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三、教师的职业素养:四、师生关系:第六章:一、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二、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三、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七章:一、教学过程的规律: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三、教学原则:四、上好一堂好课的要求: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第八章一、德育过程的规律:二、德育的原则:三、德育的方法:第九章一、如何建设一个班集体:二、一个好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三、班主任应该如何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四、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教育学名词解释:九、广义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十、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十一、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十二、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1.教育学:概括地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3.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4.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5.个体社会化:个体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的个性的过程。

6.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7.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三、简答题1.教育的基本要素:答:(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2)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影响的依据。

2.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答:(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简述教育目标的分类:答:(1)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定理、定律等;(2)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审美能力、体育运动能力技术技能等;(3)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

4.简述教育适应个人发展的规律答:(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简述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答:(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的质量;(2)教育对人口的作用: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手段之一;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人口”观;教育可以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智育:智育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美育也称审美教育。

它是以陶冶情感、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依据既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定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就是在于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的的达成。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义务教育的特点:1.民族性(义务教育的灵魂)2.公共性3.强制性4.免费性课程:广义的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学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以及课外活动,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幼儿园课程等;狭义的指某一门学科。

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课程的类型《学科、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指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其关注点是社会需要,主张教育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不足之处是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社会发展需求,较少考虑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能力。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

它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教材为中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这种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称为教学。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全题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都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遗传素质:是人在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3、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教育制度:是批一个国家各级种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5、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的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首先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称师德。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聘用制度。

12、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3、显示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14、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它是在学校情境中由隐性的校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

小学教育学考点汇总(名词解释+简答)

小学教育学考点汇总(名词解释+简答)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

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

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心理特征。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教育学 名词解释、论述题一

教育学   名词解释、论述题一

教育学真题名词解释论述题一、1、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义务教育是一招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3、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定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品德发展。

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缺点在于容易舒服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较多地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

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究语言艺术;注意与其他教学法配合使用5、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二、简答题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是: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身教育受到的普遍重视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为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4、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是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七、论述题论述“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并联系一下实例来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1、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

教育学(名词、简答、论述)

教育学(名词、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倡导者是杜威和克伯屈。

3、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4、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杰克森1966年提出隐性课程。

5、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6、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景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7、教师的“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为具有教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的地位,是我国对教师角色最为关注的一项。

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

这个角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

8、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

9、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现象。

11、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填空题。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教育理论,解释教育问题,改造教育实践和提⾼教师素质。

4教育学的产⽣发展,⼤致经历了萌芽,独⽴形态和蓬勃发展三个基本阶段。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春秋战国后期的《学记》,⽽西⽅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6独⽴形态的教育学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于1632年的《⼤教学论》。

7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8.在教育学蓬勃发展阶段,形成的主要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实验教育学,⽂化教育学,实⽤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9.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法是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献法和⾏动研究法。

10现在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三种专业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科学精神和⼈⽂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两翼。

11.在学校教育⼯作种,要树⽴以⼈为本的教育观。

12.教育的理想是为了⼀切的⼈和⼈的⼀切:教育的最⾼⽬标是唤醒真正的⼈性和使⼈彻悟⼈⽣。

13.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与教育资源14.理想教育的实践追求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学⽣和理想⽗母。

15理想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体现在:⼀是关注⽣活,⼆是关注发展,三是关注⽣命。

16.教育的意义体现在社会意义,个⼈意义和⽂化意义三个⽅⾯。

17.对个⼈意义来说,通过教育,可以发现⼈的价值发掘⼈的潜能发辉⼈的⼒量发展⼈的个性提⾼⼈的素质,从⽽使⼈更好从事社会。

18.教育⽬的功能是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三个⽅⾯。

19.教育⽬的的体系结构有教育⽬标,培养⽬标,课程⽬标和教学⽬标四个层次。

20.个⼈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化本位论和⽣活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的观的不同理论流派。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一)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案要点】“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xx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意义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2)环境及其作用(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遗传及其作用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及其作用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学校教育及其作用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观察。

教育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教育学1.1四、名词解释题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从狭义上说,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3.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它是与显性功能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1、名词解释题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六、简答题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参考答案】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参考答案】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2.2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六、简答题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试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学名词解释 简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 简答

名词解释1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2 校园文化: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的教育活动顺序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3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4 教学策略: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育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育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的意义。

5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问题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7 班级管理: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 教育目的: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9 德育: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10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演,讲解三种形式11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12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期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是学生。

教育活动方式: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动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是人类历史追求的真正目的。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课程方案: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课程设计: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名词解释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必修课:指所以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3、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

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4、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广义的)身心结构与功能,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

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6、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7、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8、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9、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简易版)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简易版)

二、名词解释1、P47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

2、P50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关系。

3、p132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4、p143-145(1)、德育:及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堆学生施加系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并指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活动、体验、身体力行,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智育:即智能教育,是指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即身体素质教育,是指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即美学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和文明的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亦称生产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并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形成劳动习惯,从而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劳动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6)、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引导学生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5、p165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

6、p214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或规范。

7、p215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和专门化活动,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以教学为主,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

3、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可能发展水平(未来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区域。

具体指的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4、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P49)5、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6、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

7、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8、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现行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一般包括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三种类型。

9、教育案例: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0、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11、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

12、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

13、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心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

14、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15、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16、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

17、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教研活动。

18、整合课程:是一种采用各种机会整合的形式,使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19、分科课程:以科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强调将学科分解到单一知识系列,以获得教学内容的清晰性和教学效率的高效性。

20、校本课程: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1、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22、课堂教学:在一个特定的场所或环境中,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一个双主体活动。

二.简答1、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什么?第一,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2分)第二,敬爱苏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2分)第三,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2分)2、一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要点:第一,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2分)第二,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2分)第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即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2分)(P39)3、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什么作用?第一,教师通过“活动中的反思”反馈互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因果关系;第二,反思的双重身份有利于教师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的桥梁;第三,通过经验的反思来达到教师的成长;第四,帮助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4、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点: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丰富性:与课程的深度、课程作为意义的载体、课程的多种可能性或解释有关。

循环性: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需要通过多次思考和提供多次机会才能掌握。

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系列关系;二是文化方面,要在一个旁大的文化网络中构建课程。

严密性:作用在于改变了课程避免还如某种“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唯我主义的怪圈。

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各种假设,并协调这些假设之间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5、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要点:第一,目标: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内容: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实施: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评价: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6.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有哪些?第一,确立校本教育宗旨,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第二,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建立课程行动研究协作队伍是关键;第三,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也不例外;第四,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第五,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7、新课改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一,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首先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赋予新的内涵,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三是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态度、价值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体现为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第三,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重视设计与编制,而且改革的著力点还要放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相关反馈与评价中;第四,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制定有关政策实现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

8、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一,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凡是的教学理论研究;(2分)第二,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为的目的观,“知识-接受”的教学过程观,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2分)第三,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2分)9、学校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一,具有明确目的的教学;在学校里,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活动;第二,具有周密计划的教学;表现在从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结构、教学计划的安排到课时计划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活动之中;第三,是基于预成课程的教学;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第四,是高速度高效率的教学,在学校中不仅知识教学是高效的而且以直接经验为内容的教学同样具有高效性。

10、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是什么?第一,多元教学目标;第二,整合的课程内容;第三,建构的知识学习;第四,互动式的教学活动;第五,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第六,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第七,发展性的教学评价11、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第一,趣味性原则,教学环节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第二,灵活互动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主体间互动,表现为对问题的问和答;第三,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正确对待个体差异,既要照顾个别学生的特点又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第四,研究性学习原则,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研究;第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原则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心里特征。

12、布鲁纳认识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第一,学习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第二,认知学习过程包含着同时发生的三个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第三,学习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第四,发现学习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13、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不是机械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各种方法;第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接受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第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14、发生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第一,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二,学生的概括水平,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第三,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学生接触到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学习迁移就此发生,只有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迁移作用;第四,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同等条件下每个人迁移的效果是有差异的,这和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关;第五,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里准备状态,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15、三维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第一,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老师教学要有目标意识,要弄清楚自己这节课要干什么,要求达到什么要求;第二,教学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无非是从教学参考到答案,照抄照搬,教师在教学中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第三,教师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教学不是完整意义的教学;第四,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国语笼统和空泛,以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和落实,偏离教学目标。

16、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第一,有利于教育改革,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成为以个研究者,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新思想、新课程和新方法;第二,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行家必须通过研究获得获得不断成长;第三,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不仅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将能够有力的推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17、低效能学校的病态特征有哪些?要点:第一,缺乏改进工作的基本能力,第二,教师把自己的缺点投射在学生身上;第三,对现行实践方式以外的政策和策略缺乏认识;第四,害怕向外界寻求协助和意见;第五,教职员之间、教职员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