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与中药外敷内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合集下载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与机制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及大脑供血不足或缺血导致的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较为综合的治疗方法,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一、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1. 心肌梗死的治疗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冠心病心绞痛颗粒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疼痛,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心肌细胞。

2. 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医药在其治疗中的疗效被广泛研究。

一些中药制剂具有降压作用,如天麻降压片、茶多黄降压胶囊等,可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心脏负荷,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 中风的治疗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急性事件,中医药在中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康复中,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运动和语言能力。

二、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机制研究1. 抗氧化应激作用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人参中的皂苷类化合物等,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2. 抗炎作用慢性炎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而中医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

例如,当归等药材中的挥发油类成分、金银花中的黄酮类成分等,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3.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血液供氧能力。

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制剂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结论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其疗效机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孙思邈奇效治疗中风(脑血栓)的方剂和用法

孙思邈奇效治疗中风(脑血栓)的方剂和用法

孙思邈奇效治疗中风(脑血栓)的方剂和用法方名:孙思邈“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唐代号称药王的孙思邈自己中风以后,完全不能动,他就口述一个方子,让徒弟帮他磨成粉,做成“煮散”,什么叫煮散?就是一副中药,打成粉,分成若干个包,一天几包,放到水里边煮开了,然后连汤带药喝下去,那个叫“煮散”。

这个比汤剂稍微慢一点,但是比那个丸剂又快。

孙思邈一天吃四服,吃了十天十夜,第十一天的时候他自己起床了,这证明"大小续命汤"在治疗中风范围这个病,那绝对是久经考验的。

组成: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90克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高丽参防风各60克透明生石膏150克生白术120克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用法: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

连饮7-10日。

加减法:1、口眼歪斜。

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2、失语。

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

主治:1、中风急重症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3、风痱(原因不明之瘫痪)特别说明:1、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邈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有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

大小续命汤也是我十几年来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没有任何副作用。

2、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

3、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

中风以后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就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康复。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以心脏、脑血管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中风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常用药物及治疗技巧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理论与方法中医药秉持着“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理念,认为心、脑、血管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为“心藏神,脑主神明,气行血运”等观点。

基于中医的理论,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从整体出发,努力寻找病因、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中医药常使用针灸、推拿、中药等多种方法。

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起到舒筋活络、疏通经络的作用。

推拿则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相应的穴位、腧穴,从而改善血液循环、舒缓症状。

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病情的不同阶段和体质状况,中医医生会开具针对性的中药方剂,通过温通、活血、化瘀等功效,起到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二、常用中医药药物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备多样性和个体化的特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机及体质等综合因素选择相应的药物。

1.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祛瘀活血的功效,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丹参可以改善血液流动,减少血液凝聚,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血气不畅证。

川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脑血管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

3. 三七:具有活血止血、凉血止血的作用,对于中风后引起的脑血栓、脑出血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三七可以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流情况,减少脑部损伤,促进患者的恢复。

三、中医药治疗技巧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除了药物的选择外,还应重视治疗技巧的运用。

1. 针刺穴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常用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穴位包括“内关”、“神门”、“足三里”等。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学习学习岐黄名家岐黄名家偏⽅偏⽅秘⽅⼤全秘⽅⼤全中风⼜称为急性脑⾎管疾病,是⼀种⾮外伤性⽽⼜发病较急的脑局部⾎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神经性损害。

因其发病急骤,故也称为卒中或脑⾎管意外。

⼀般分为出⾎性和缺⾎性两类。

属脑出⾎、脑⾎栓形成、脑栓塞等范畴。

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事,并伴有⼝眼⼝喝斜、⾆强语謇、半⾝瘫痪、⽛关紧闭或⽬合⼝张、⼿撒肢冷、肢体软瘫等。

重者可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陷⼈昏迷、⼤⼩便失禁等。

中医学认为,脑溢⾎⼤体属于中脏中腑范畴,脑⾎栓、脑栓塞为中经、中络范畴。

乃因患者平素⽓虚⾎亏,⼼、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或招受外邪或内伤七情⽽致病。

三七粉治中风【⽅剂】三七粉5-10克。

【⽤法】上⽅为1次量,温开⽔冲服,不能⼝服者予以⿐饲。

【功效】⽌⾎活⾎,⾏瘀化瘀。

【主治】中风【验证】李某,男,60岁。

因头痛、呕吐(呕吐物为咖啡⾊)、左侧偏瘫3⼩时。

经头部CT 检查为右侧内囊区出⾎。

⼼电图提⽰:急性⼼肌缺⾎。

对病⼈予以常规抢救治疗,但病情改善不明显。

遂改投三七粉10克,置于冰镇⽔150毫升中予以⿐饲,2⼩时后再次使⽤。

此后,病情逐渐稳定。

次⽇意识渐清,排⿊⾊⼤便1次。

继给三七粉10克,2次⿐饲。

第三天,能吞咽饮⾷。

停⽌⿐饲,改⽤三七粉7.5克,每⽇2次冲服。

经2个⽉治疗,病愈出院。

⽔蛭娱蚣治中风【⽅剂】⽔蛭、⼭药各15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全蝎6克,丹参24克,川芎⽢草各10克。

【⽤法】每⽇1剂,⽔煎,分2次⼝服,10剂为1疗程。

【功效】活⾎化瘀,补益肝肾。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治疗惠者26例,平均治疗45天,痊愈1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地龙蕊根治中风【⽅剂】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红花(后⼊)15~20克。

【⽤法】每⽇1剂,⽔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功效】祛风化痰,⾏瘀通络。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加减共治86例,治愈44例,占51.2%,显效30.2%,好转10例,占1.7%,⽆效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

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配方

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配方

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配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配方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有效性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等因素。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中药配方,仅供参考:1.丹参饮片丹参饮片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之一,其主要成分是丹参。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是将丹参饮片煎煮后口服,每天1-2次,每次2-3片。

1.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等中草药组成。

该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肢体麻木、肌肉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一起煎煮后口服,每天2-3次,每次1-2袋。

1.脑心通胶囊脑心通胶囊是一种中成药,由丹参、三七、红花、赤芍等中草药组成。

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为口服,每天3次,每次2-4粒。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配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等因素都需要考虑。

在使用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盲目用药。

同时,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注意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饮食清淡等,以辅助药物治疗。

此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预防重于治疗。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控制体重,增加适量的运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如果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症状,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总之,中药配方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和运动,以辅助药物治疗和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非常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

中风中医护理措施

中风中医护理措施

中风中医护理措施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

以下是一些中风中医护理的常用措施。

中药治疗
通过中药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川芎、丹参等,这些中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对于中风患者,针灸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衰退的情况。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的疗法。

对于中
风患者,推拿按摩可以帮助恢复肌肉和神经的灵活性,并缓解肌肉
的疼痛和僵硬。

饮食调理
中风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

建议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
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

同时,限制高油脂、高盐分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糖。

心理疏导
中风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上的困扰和抑郁。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
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增加自信心,并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以上就是中风中医护理的常用措施。

请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护理方式。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包括冠心病、脑梗塞、中风等。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1. 中医疾病辨证论治法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脉象、舌苔等症状,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常用的辨证论治法包括“攻邪养正”、“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等。

比如,对于冠心病患者,中医常会辨证施治,主张疏肝理气,以舒缓情绪、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减轻胸闷、心痛等症状。

2. 中药治疗中医药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治疗以中草药为主,通过合理的配方和煎煮方法,发挥草药的药效,调和脏腑功能,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桑叶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功效,山楂可促进血液循环,桑叶有清热降血压的作用。

这些中药可通过不同的配伍和煎煮方式应用,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用针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取穴于手太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等。

针灸可以调节心脏和脑血管的功能,减轻胸闷、头晕等症状,同时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药中的一种传统疗法,也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手法的按摩、推拿等手段,刺激经络穴位,活血化瘀,调节心脑血管的功能。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总之,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是多样且独特的,包括疾病辨证论治法、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推拿按摩疗法。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调理患者的身体,促进病情的好转。

然而,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经验的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并遵守治疗计划,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丹参滴丸是外用药还是内服药?

丹参滴丸是外用药还是内服药?

丹参滴丸是外用药还是内服药?一、丹参滴丸的药物特性与用途丹参滴丸,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

它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风、胸痹等症状。

丹参滴丸可作为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种用法。

1. 丹参滴丸的外用药特性:丹参滴丸外用于疗效更为显著的痤疮、湿疹、手脚冻疮等症状。

外用时,可将丹参滴丸用温水研磨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2-3次,坚持使用可有效改善皮肤问题,并减少炎症反应。

2. 丹参滴丸的内服药特性:内服丹参滴丸可调理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心肺功能。

适用于心脏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内服时,每次服用2-3粒,每日2-3次,饭后服用,进食过量会影响药效。

二、丹参滴丸的功效及相关研究1. 丹参滴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丹参滴丸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心肌供血,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具有抗凝血、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 丹参滴丸对中风的治疗作用:丹参滴丸可通过增加脑循环、改善脑缺血情况、减轻脑损伤,对中风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丹参滴丸中的有效成分丹参酮可以抑制脑梗死的形成,并促进脑细胞再生和修复,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

三、丹参滴丸的使用注意事项1. 在使用丹参滴丸前,应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确保适合个人病情和身体状况。

2. 内服丹参滴丸时,不要过量,遵医嘱按照剂量进行服用,过量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3. 外用丹参滴丸时,应注意个人皮肤过敏反应,如出现红、痒、肿等情况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4.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丹参滴丸,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四、结语丹参滴丸作为一种中药制剂,既可以外用,又可以内服。

它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等症状。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用法,并根据个人情况咨询医生的指导。

明智的用药才能发挥丹参滴丸的最佳效果,为健康保驾护航。

中西医结合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大脑以及其他供血管的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综合性医疗模式,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中西医结合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将中医和西医知识和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模式。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而西医则注重病因病机的研究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治疗可以调整人体气血流通,舒展经络,增强机体自身抵抗力;而西医则可以利用先进的医学技术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综合利用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势,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指标,以及病史和临床症状等信息,从而判断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可以提供疾病的整体把握,为西医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参考。

2.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主要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如心电图、血液检查、超声检查等,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程度。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提供精确的诊断结果,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1. 药物治疗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作用改善患者的血流状态,减轻心脑血管疾病带来的不适。

同时,西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比如,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

中西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

同时,针灸还可以缓解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如头痛、胸闷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相关治疗除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外,中西医结合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还可以运用其他治疗方法,如心理疏导、运动治疗和营养指导等。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到你。

中风后遗症中药方剂地龙60克,全蝎60克,炮山甲60克,黄芪90克,水蛭60克,土鳖虫30克,蜈蚣30克,蝉蜕30克,白花蛇30克,川红花30克,丹参90克,赤芍60克,三七粉60克,葛根90克,益母草60克,沙参60克,黄精60克,川芎30克,钩藤90克,天麻60克,茯苓30克,白芍90克,桂枝15克,石菖蒲15克,郁金30克,全当归60克,龙骨60克,牡蛎60克,炙甘草15克。

功能补益肝肾,养血熄风,化瘀祛痰,解痉除挛。

主治中风后遗症,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痰瘀内阻,风阳时扰者,症见中风(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病急性发作半月或一月后,病情稳定,但却遗留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疲软无力,或僵硬痉挛,或麻木不仁,或抬举受限,或头时眩晕,甚或二便失禁,神识时清时昧等。

用法精选上药,各自烘干,研极细末,全部和匀,装瓶备用。

每日3次,每次10克,熬水或加入米粉煮糊内服;亦可炼蜂蜜或白糖或黄糖等为丸,每次1丸(每丸内含原生药材10克),日服3次,用白开水送下。

若病情较重者,药量可在此基础上每次增加30%~50%。

1月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天,一般服2~3个疗程。

主治中风后遗症,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痰瘀内阻,风阳时扰者,症见中风(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病急性发作半月或一月后,病情稳定,但却遗留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疲软无力,或僵硬痉挛,或麻木不仁,或抬举受限,或头时眩晕,甚或二便失禁,神识时清时昧等。

用法精选上药,各自烘干,研极细末,全部和匀,装瓶备用。

每日3次,每次10克,熬水或加入米粉煮糊内服;亦可炼蜂蜜或白糖或黄糖等为丸,每次1丸(每丸内含原生药材10克),日服3次,用白开水送下。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大脑及周围血管出现病理性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中医学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痰湿内蕴、瘀血阻滞等病理因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中医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血气疗法、脑脉疗法、痰湿疗法等。

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药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缓解病情。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白芍、桃仁等。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由中医师进行个体化的方剂调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三、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医强调调整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情绪稳定等,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即阴阳平衡、气血平衡、情志平衡等,这些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食疗食疗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物的作用,合理的饮食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帮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应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同时注意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以保持心脑血管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包括针灸疗法、中药治疗、中医养生和食疗等。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缓解病情。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持续的治疗。

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调理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以心血管系统为主要受损器官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中风等。

中医学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所致,因此,中医在治疗与调理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治疗方法和养生调理等方面探讨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调理。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不足、湿热内蕴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以“调气血、活阳养阴”为治疗原则,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1. 调补气血:中医强调气血充盈对于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运用中药、针灸或按摩等手段,可以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2. 清除湿热:湿热内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清除体内的湿热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3. 调整情志:情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重要影响。

中医通过调整患者的情志,使其情绪稳定,减少心理压力,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调理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山楂、黄芪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的微循环,增强心脑血管的供血能力。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传统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少血脂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或经络,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起到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三、养生调理除了治疗手段外,中医还强调日常的养生调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1. 合理饮食:中医推崇“五谷为养,菜果为助,鱼肉为益”的饮食理念。

合理搭配食物,食用高纤维、低脂肪、低盐的饮食,对于控制血压、降低血脂等有积极的作用。

加味归脾汤加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

加味归脾汤加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

加味归脾汤加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加味归脾汤加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发病因素是脑血管痉挛或阻塞,导致脑部受损。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然而,即使是在治疗成功的病例中,许多患者仍然面临着失眠等症状的困扰。

为了探索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开始运用加味归脾汤加穴位敷贴的中医治疗方法。

加味归脾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炙黄芪、炙白术、炙茯苓、秦皮、白芍、黄连、川寻、枳壳、炙甘草组成。

此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清热除湿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失眠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后失眠与脾胃的功能紊乱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能转化吸收水谷精气,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养分。

因此,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影响脑部神经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失眠等症状。

加味归脾汤中的黄芪、白术等成分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此外,中医治疗中风后失眠还注重穴位疗法的应用。

穴位敷贴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恢复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穴、颔强骨穴、百会穴等。

按摩这些穴位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放松身心,进而改善失眠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加味归脾汤加穴位敷贴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一些脑血管疾病后出现失眠的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小规模研究调查了50名缺血性中风患者。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了加味归脾汤加穴位敷贴的中医治疗,另一组则接受常规治疗。

治疗周期为4周。

结果显示,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在失眠程度、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

虽然这项研究结果仅仅是一个初步的阶段,仍然需要更多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但这个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以便在中风后处理失眠问题。

针对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的治疗,中医治疗方法是一个有前景的选择。

通过加味归脾汤加穴位敷贴来改善脾胃功能,调节气血运行,对于缓解失眠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风心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丹红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治疗该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

丹红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由黄芪、当归、红花、全蝎等中药组成。

丹红注射液具有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对中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风是中风心脑血管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丹红注射液能够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再生,增加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神经肌肉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丹红注射液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除了对中风的治疗作用,丹红注射液还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丹红注射液能够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从而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

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能够降低血脂,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血管系统。

三、丹红注射液的适应症和用药注意事项
丹红注射液适用于中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

用药时应按照医嘱,并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1.对丹红注射液过敏者禁用。

2.孕妇禁用。

3.肾功能不全者应注意用药。

4.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头晕、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停药。

总之,丹红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中风心脑血管病的药物,能够对中风、心血管系统提供有效的保护作用。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医嘱,并注意用药的注意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观察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分析

观察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分析

观察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2-09-14T06:14:18.97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赵研[导读] 观察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分析。

赵研(通辽市中医医院内蒙古通辽,028000)摘要:目的观察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分析。

方法抽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疗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和观察2组,各30例。

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联用中药汤剂益气活血汤。

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

两组间的不良反应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结合患者需要及时应用。

关键词:中西药结合;缺血性脑中风;临床疗效缺血性脑中风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此病是多种因素作用所致的脑部缺氧、缺血,此病发展快,患者预后差,治疗不及时就会危及患者生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且此类患者更容易发生多种后遗症[1]。

目前对患者治疗时,临床所运用的主要是常规西药治疗的方法,但常规西药整体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结合患者需要采用中药治疗,便成为加强患者疗效的重要保证。

鉴于此,此次研究将围绕着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见下:1资料方法1.1研究资料抽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疗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和观察2组,各30例。

纳入标准:①均经CT及MRI诊断确诊;②患者及家属知晓内容,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重症疾病;②确切药物禁忌及过敏;③精神疾病;④研究资料不完整。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下限35岁,上限75岁,平均年龄(54.66±6.57)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下限36岁,上限76岁,平均年龄(55.09±6.15)岁。

临床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研究

临床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研究

临床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研究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选取了中风、风湿病、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五种中医优势病种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中医治疗在这些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疗效。

针对中风病,我们采用了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在风湿病治疗方面,我们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和推拿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风湿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降低炎症指标。

对于肿瘤治疗,我们采用中医药辅助化疗、放疗等西医疗法。

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辅助治疗肿瘤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我们采用中药内服、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糖尿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功能。

针对心血管疾病,我们采用中药内服、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本研究还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患者对中医治疗方案的满意度较高,认为中医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

本研究证实了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中医药在治疗中风、风湿病、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然而,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等。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研究设计,扩大样本量,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風患者与中藥外敷內服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如果中風患者飲酒過多的話,乙醇有直接導致心律失常,可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病,以心房顫動最常見。

乙醇引起的心房顫動和心肌病可使心臟排出的血量減少,造成附壁血檢形成,引起心源性腦栓塞。

乙醇還可引起強烈的血管反應,造成血壓變化無常。

酗酒引起的血管麻痹,使其舒綜功能障礙,導致血壓急劇變動,如果血壓下降過多過快,容易造成心臟和腦部供血不足,加上酒後定向障礙和步態蹦珊,容易暈倒造成顱外傷,使得腦血管破裂。

酗酒也會交感神經興奮,可使新陳代謝增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容易引起血管破裂,酗酒的急性酒精中毒還可使體內凝血機制啟動,促使血小板聚集而血液濃度增高,血流速度減慢,容易誘發血栓形成,如果飲酒者同時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疾病以及伴有吸咽這一危險因數存在,則中的發病率將會大大提高,而且發病也比不飲酒者返早。

所以節制飲酒則可降低中風的危險性。

但適宜飲用藥酒,又可促使申風後遺症能早日康復。

----------------------------------------------------------------------------------
中藥外敷內服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是當今社會中老年朋友最常見最易發生的疾病之一,它有緩慢性型和快速型、急性型的讓我們措手不及,而緩慢型的遷延難好,痛苦萬分。

筆者用外敷內服治療幾例效果極好,現介紹如下:
一般資料
以下病例都經拍頭顱CT而確診,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齡43 歲一例,65---80歲4例,從性別看男性多於女性,患者大多數伴有高血壓。

治療方法
一、外敷藥方:紅內消獨活白芷望見消赤勺藥草烏南星軍薑肉桂共研末用馮了性藥酒拌均炒熱趁熱敷在大腦動脈及分支處。

二、內服中草藥方:根據患者不同症狀,辯證用藥。

1、腦血栓形成:伴高血壓肝風內動為主者,認平肝熄風滋陰潛陽為主,可用鎮肝熄風湯和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鉤屯龍骨牡蠣白芍石決明代赭石元參玉米須有肝膽濕熱者加黃苓膽草柴胡。

有痰者加半下竹茹南星;動脈硬化氣虛血滯者宜益氣活血通絡,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方:當歸黃芪桃仁紅花赤芍川芎地龍,據證可酌用熄風,豁痰清熱藥。

2、腦栓塞、心臟病所致的腦栓塞宜培補心脾,活血去瘀通絡,可用歸脾湯合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黨參黃芪白術山藥桂枝遠志茯神菖蒲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黃花倒水蓮臭馬丹。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顯著療效,經治療後,頭昏眼花、頭部脹痛的症狀明顯降低,雙腿也明顯有力。

典型病例
患者:女,68歲,2012年3月20日初診,主訴頭昏頭暈、全身無力、不能畏寒、手足麻木,曾昏倒去醫院搶救,住院十多天,醫院經CT 拍片診腦梗塞伴高血壓。

我診脈,脈洪、肝風內動為主,給予鎮肝熄風湯和天麻鉤屯飲加減,天麻15g 鉤屯lOg 龍骨lOg 牡蠣l0g
白芍lOg 石決明l0g 黃苓l0g 下枯草l0g 玉米須5g 當歸15g 黃芪15g 桃仁l0g 紅花8g 赤芎15g 川芎10g 地龍10g 黃花倒水蓮15g,二劑煎服並用補敷藥:紅內消30g 獨活20g 白芷15g 望見消10g 赤芍20g 制草烏20g 南星(制)l0g 軍薑20g 肉桂8g 共炒幹研末用酒攔均炒熱,熱敷在大動脈及分支處。

四天后復診,各種不症狀都說減輕了許多,能夠不需倍同自己來復診。

仍然用原藥方內外兼施,月餘。

再診時,患者說要到外面帶小孩去了,身體覺得己無異樣了。

患者:男,79歲,2012年6月5 日初診。

主訴頭昏眼花、失眼已多年,曾住院無數次,治療均療效差,這次也是住院剛回,可症狀還是原樣,飲食無味,住院二十多天,雙手臂肌萎縮,CT 診確為動脈硬化並栓塞。

看情況不妙,特出院來我處診治。

患者來時柱著拐杖,行動不便,頭昏雙腿麻木並小腿有點腫,臂部肌肉收縮利害,飲食無味,食欲差,診脈:脈弦、脾胃脈弱,證為濕困脾陽而導致的肝脾地不合,肝陽上亢,治以平肝潛陽,健脾利濕。

處方: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l0g 山藥15g 蒼術l0g 厚補L0g 陳皮l0g 薏仁l0g 柴胡10g 菊花10g 草決明8g 山查10g 砂仁10g 竹茹8g二劑,並外敷中草藥方,三天復診飲食有味,頭昏目花明顯消失。

原藥的基礎上再加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15g 黨參10g 白術10g 山藥15g 蒼術10g 厚補10g 山查10g 陳皮10g 砂仁10g 當歸15g 川芎10g 桃仁8g 紅花8g 茯神10g 柴胡10g 菊花8g 草決明8g 甘草5g 桂枝8g 黃花例水蓮15g 夏枯球10g 玉米須3g, 8劑煎服外敷照常,7月
2日再診,症狀大好,行動自如,上方繼續5劑以固療效。

隨仿一年,無其他症狀。

醫按:
心臟血管的發病是有各種病理病因的,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病灶多發生在大腦動脈及其分支點上,按中醫的角度上看,均屬中風的範疇內,它的形成無非是與風、痰、火、血有關,風是由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引起的肝風、肝風內動。

氣血痰隨風逆而生阻滯不通,血瘀內積。

火是由陰虛內熱所生,痰是熱煎津液而生,總而言之,其多與肝腎不足,心脾兩虛和氣血虧損關係密切,西醫治療針對遠期療效不佳,中醫通過內服外敷合治,雙管齊下,內外兼施,或扶正祛邪,或活血化瘀,溫經通絡,從內到外,辨證施治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外敷能讓藥物因數滲透到大腦皮質病灶可使血管快速疏通,活血化瘀內外兼施,硬化或堵塞的經絡肯定比單方面治療要快通暢得多。

加上內服可從根本上調解五臟六腑的生理機能,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內外施為,說不定確是一種治療的好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