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合集下载

动物营养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动物营养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3、吸收方式
已消化的各种养分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养分吸收机制(方式):
胞饮吸收 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
1)胞饮吸收

胞饮吸收是细胞通过伸出伪足或与物质接 触处的膜内陷,从而将这些物质包入细胞 内。
如: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2)被动吸收

被动吸收是通过滤过、渗透、简单扩散和 易化扩散(需要载体)等几种形式,将消 化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第一节 第二节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目 的 要 求
1.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 动物的对饲料养分的消化和吸收 特点。 2.掌握饲料消化率概念及其影响 因素?
第一节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一、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有机成分以不溶解的大分子 形式存在,这些物质必须分解成较简单的化合物 , 才能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分解 过程称作消化。 已消化的养分通过消化道黏膜的过程称为吸收。 动物消化道结构
2)细胞内的消化


肠粘膜细胞内:将从肠道腔内吸收的养分 进一步消化分解。 如,小肽分解成AA,双糖分解成单糖等。 原生动物酶的消化主要是细胞内消化。鞭 毛虫和草履虫,吞噬食物后形成食物泡, 再分泌溶酶体进行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表2-4 消化道的主要酶类P18

来源 酶 前体物 唾液 唾液淀粉酶 胃液 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 胃液 凝乳酶 凝乳酶原 胰液 胰液 胰液 胰液 胰液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羧肽酶 氨基肽酶 胰脂酶 胰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原 羧肽酶原 氨基肽酶原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思考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思考题

绪论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 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

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3、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和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一、填空:1、饲料的养分概括为:(1)蛋白质,(2)碳水化合物,(3)脂肪,(4)维生素,(5)矿物质(6)水,等六类。

2、饲料养分对动物机体的一般功能概括为:(1)(作为建造和维持动物体的构成物质),(2)(作为产热、役用和脂肪沉积的能量来源),(3)(调节动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或动物产品的形成),(4)(养分的附加功能:如产乳、产蛋)等。

3、养分的一般表示方法为:(1)(%)。

(2)(PPm),(3)(mg/Kg)等。

二、判断正误:1、饲料中的能值主要取决于其脂肪含量的高低,脂肪含量越多,则其能值越高。

(√)2、动物的饮水量等于采食干物质量。

(×)3、动物机体内的水分亦同饲料植物一样含量变化很大。

(×)4、动物性饲料本身不含CF(√)四、单项选择:1、调节动物动物生长、生产、繁殖和保证动物健康所必需的一类为量营养物质称为(D)A、氨化物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2、绝干物质的指干物质状态在(D)A、90%B、98%C、无水D、100%三、问答:(一)饲料的概略养分(二)动植物体在化学组成方面有何差异?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消化的概念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的变化等)。

2、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1)单胃动物:主要是酶的消化,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2)反刍动物:前胃(瘤胃、网胃、瓣胃)以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胃内进行。

皱胃和小肠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的消化(3)禽类: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哺乳单胃动物的消化3、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微生物三种。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 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 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
通过滤过、渗透、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需要载 体)等几种形式,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不 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主动吸收
消耗能量,依靠细胞壁“泵蛋白”完成,逆电化学 梯度的物质转运形式
高等动物胞饮吸收来自31消化吸收总结
水分
碳水化合物
脂肪
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

脂肪酶

单糖 脂肪酸和甘油 氨基酸和短肽
胞饮 作用
鸡消化道结构
没有牙齿,唾液腺不如猪的发达,对消化食物基本没有作用 嗉囊:储存食物,不分泌消化液,分泌少量黏液软化食物, 嗉囊内表面有细菌(乳酸杆菌)附着,有一定微生物消化 腺胃:分泌盐酸,激活蛋白酶原形成胃蛋白酶; 肌胃:沙砾和强大肌肉将食物磨碎 大肠:两根盲肠,结肠不发达,对粗饲料的消化很有限 泄殖腔:三个开口,粪尿不分
化学性消化
消化液、酶
微生物消化
瘤胃、盲肠和大肠 、嗉囊 酶
动物消化方式
方式 部 位
物理性 口腔 消化道
化学性 消化道
微生物
瘤胃 大肠
工具
作用
牙齿
磨碎、增加表面积
肌肉收缩 和消化液混合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1)物理性消化
动物种类特异性
种类 牛、羊 禽 猪 马
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视为 可消化营养物质
1. 吸收的特点
各种动物口腔和食道内均不吸收营养物质 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小肽和水 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发性脂肪酸,其余
三个胃主要是吸收水和无机盐 各种动物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在
——小肠
2.吸收机制
被动吸收
一些分子量低的物质,如简单多肽、各种离子、 电解质和水等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磨碎、增加表面积 和消化液混合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化学性 微生物
大肠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1)物理性消化
10
表2-2 动物种类特异性
动 物 营 养 学
种类
牛、羊 禽 猪 马


作用程度
大 大 小 较大
口腔(反刍) 肌胃(石头) 口腔 口腔
(2)化学消化
动 物 营 养 学
32
(1)饲料的加工调制 猪对不同粉碎粒度大麦的消化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NFE 整粒 中等粉碎 磨细
33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 物 营 养 学
3.饲养管理技术 (2)饲喂水平 猪 影响小 草食动物 影响大
复习思考题
动 物 营 养 学
(2)年龄与个体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 物 营 养 学
31
2.饲料 (1)种类 (2)化学成分 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 反刍动物 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 平提高而提高 猪、禽 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 不明显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3.饲养管理技术
动 物 营 养 学
11
动物 猪
牛羊

部 位 口腔 胃 小肠 口腔 胃 小肠 腺胃 小肠
养 分 作用程度 淀 粉 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 强 淀粉 极弱 蛋白质 中 CP、NFE、EE、MCP 强 蛋白质 弱 CP、NFE、EE 强
消化道的主要酶类
12
来源 唾液 胃液
酶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 凝乳酶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 单宁为多酚类化合物,分为两类,缩合单宁和可 水解单宁。缩合单宁为抗营养因子,高粱中的单 宁为缩合单宁,一般能水解,可溶于水,与蛋白 质生成不溶性的复合物,也可与金属离子等结合 形成沉淀。可水解单宁为毒素,主要存在于枥属 植物中。
➢ 酚酸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香 草酸、咖啡酸和介子酸。酚酸中的酚基也可和蛋 白质结合形成沉淀。
碎,其中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 未消化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 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 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 吸收部位:各种动物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在小 肠。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 小肽和水。但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 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 盐。

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

2)瘤胃pH

3)渗透压

4)瘤胃温度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三)微生物消化
▪ 反刍微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瘤胃,其次 在盲肠和大肠;
▪ 草食单胃动物的微生物消化主要在盲肠和 大肠。
▪ 瘤胃微生物种类复杂,主要为嫌气性的纤 毛虫和细菌两大类群,也含有酵母类的微生 物和噬菌体。

微生 物分
纤维素、多 糖、淀粉、
挥发性脂 肪酸、微

泌的
糖、脂肪、
生物蛋白

蛋白质(尿
质、B族
素)
维生素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二)化学性消化

胃液与酸
蛋白质 脂肪
胃蛋白酶 脂肪酶 蛋白胨、多肽 高级脂肪酸与甘油
肌胃(禽类)

动物营养学重点

动物营养学重点

第一章化学组成水:游离水(自由水、初水):存在于细胞之间,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

结合水(吸附水、束缚水):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难以挥发。

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CP%=N%×6.25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CF)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饮作用单胃草食动物(猪)消化道特点◆切齿呈铲状,臼齿连续排列,顶端扁平,下颌左右移动范围大,咀嚼肌发达;◆嗅觉和味觉发达,唾液腺分泌淀粉酶和脂肪酶;◆胃分泌大量盐酸和酶,体积适中;◆小肠≈13-15倍体长,容积相对较大,吸收能力强;◆后肠具有一定的发酵能力;◆胃肠发育较均衡,整体消化吸收能力强。

反刍动物(牛)的消化特点◆唇和舌灵活,切齿发达;◆反刍行为;◆胃分化为四部分;◆肠道长;◆大肠中微生物发酵能力较强。

单胃草食动物(马)消化道特点◆切齿发达;◆胃壁薄,胃容积相对较小;◆小肠相对较短;◆盲肠和结肠发达,体积大,微生物活跃。

消化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 食入养分*100%第三章水的营养水的来源:饮水,即需水量,主要来源饲料水,变幅大,饲喂青绿饲料,可保证其来源。

代谢水,三大有机物在动物体内氧化分解或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能满足动物需水量的5%-10%,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

水的流失:肾脏,以尿液形式随体内代谢废物一起排出皮肤,以汗液形式散发体内产生的过量的热呼吸,意蒸汽形式随CO2排出消化道,以粪的形式随未消化物质一起排出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 二者均用消化率来表示
饲料可消化某养分 =食入饲料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量
饲料中某养分消化率(%)
=饲食 料入 中饲 可料 消某 化养 某分 养分 100
❖ 饲料中某养分真消化率(%)
= 食入某 食 (粪 养 入 中 分 饲 某 代 料 养谢 某 分性 养 )1养 分 0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 蛋白分解菌 ➢ 产氨菌 ➢ 产甲烷菌 ➢ 脂肪分解菌 ➢ 维生素合成菌等
瘤胃环境
➢ 养分和渗透压 ➢ 温度 (超过体温1~2℃,38.5~40℃ ) ➢ pH值 (5.0~7.5 )
瘤胃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1.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降解, 实质上也属化学(酶)消化过程, 是微生物释放出各种酶来实现对各 养分的消化降解。 ➢ 不同的微生物不底物(营养物质) 有一定特异性,如全毛原虫就不能 释放消化淀粉和纤维素的酶。
磨细 84.6 84.4 75.5 30.0 89.6
表 不同饲养水平对饲粮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
1L
2L
3L
阉牛
69.4
67.0
64.6
绵羊
70.0
67.7
65.5
※ L 示动物维持饲养水平
二、化学性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消化,实质上指酶 的消化过程。
1. 口腔的酶消化 2. 胃内的酶消化 3. 小肠内的酶消化
三、微生物的消化
瘤胃微生物
嫌气性的纤毛原虫 细菌
0.2~2.0×106个 / ml瘤胃液 0.4~6×106个 / ml瘤胃液
少量的酵母类 型的微生物和 噬菌体
瘤胃细菌
➢ 纤维素分解菌 ➢ 半纤维素分解菌 ➢ 淀粉分解菌 ➢ 利用糖类细菌 ➢ 利用酸细菌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绪论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2.营养学:是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3.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资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饲料:动物的食物2.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3.粗灰分:是饲料样品在550~600°C高温炉中,有机物质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4.粗蛋白质(CP):是指饲料样品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5.粗脂肪(EE):是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6.粗纤维(CF):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7.无氮浸出物(NFE):饲料有机物中除去脂肪和粗纤维的无氮物质8.酸性洗涤纤维(ADF):植物材料或含有植物材料的饲料中,不溶于酸性洗涤剂的碳水化合物9.中性洗涤纤维(NDF):植物材料或含杠物材料的饲料中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那部分物质10.概略养分分析法: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

分别为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和粗灰分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1.消化: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把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经过动物消化道的无力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3.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能力4.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第三章蛋白质营养原理1.蛋白质周转代谢:蛋白质降解的氨基酸进入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库,一部分又被重新用于蛋白质的合成,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2.必需氨基酸(EAA):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能够合成满足需要,不需要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4.限制性氨基酸(LAA):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ber Mat
Gas Pocket
Esophagus
Rumen
Liver
Fluid Fraction
S.I.
Resident Microbial Population
. Bacteria Protozoa
Fungi Viruses
一、消化方式
2)瘤胃微生物 厌氧细菌,1011个/ml,二类: 一类可利用纤维素、淀粉、葡萄糖等 二类可发酵第一类细菌的代谢产物
0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牛、羊 猪 马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对玉米籽实的消化率比较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牛、羊 猪 马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2)年龄与个体
年龄 : 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随年龄 增加而增加
个体: 以猪为例:瘦肉型与脂肪型对干 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为 一般混合料 6 % 谷物籽实 4 % 粗饲料 12-14 %
2.消化道结构 (图2-1、2-2、2-3、2-4和2-5)
图2-1 猪消化道结构
图2-2 鸡消化道结构
图2-3 马消化道结构
图2-4 牛消化道结构
图2-5 兔消化道结构
一、消化方式
3.消化方式
表2-1 动物消化方式 方式 部 位 工 具 作 用 物理性 口腔 牙齿 磨碎、增加表面积
消化道 肌肉收缩 和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 消化道 酶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微生物 瘤胃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
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 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 化率的诸因素。
内容
第一节 饲料的消化性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
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第一节 饲料消化性
一.消化方式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一、消化方式
1.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 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 的变化等)。
原生动物,106个/ml,吞噬食物和细胞颗粒, 并可利用纤维素
细菌作用 > 原生动物
一、消化方式
3)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重要性:
消化饲料中7085%DM
和50%以上的CF
一、消化方式
(4)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消化的异同
相同 化学性消化 酶 微生物消化 酶
不同 酶来源于动物 酶来源于微生物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3、禽类
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 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食物在腺胃停留时间很短,消化作用 不强,主要在肌胃内进行,肌胃内的 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禽类 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 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 消化都比猪的弱。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 料的可消化性

小肠 CP、NFE、EE、MCP 强
腺胃
蛋白质

小肠 CP、NFE、EE 强
一、消化方式
化学性消化在肠道中的部位
1)消化道腔内——大分子的降解,
如:蛋白质
氨基酸 、小肽
脂肪
甘油、脂肪酸 淀粉
双糖、单糖
2) 肠粘膜细胞内——进一步降解,如:
小肽
氨基酸 双糖
单糖
一、消化方式
(3)微生物消化
动物 部位 养 分 作用程度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 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衡量指标
饲料某养分消化率 =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100%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动物
(1)动物种类
动物消化道容积(%)
80
70
60
50

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1、非反刍动物
2、反刍动物
主要是酶的消化, 前胃(瘤胃、网胃、瓣胃)
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
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的
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
要是酶的消化。
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瘤胃微生物消化具有两大优点:
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 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 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 ; 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 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宿主利用。
1、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瘤

2、主要吸收方式:
(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 高浓度梯度 低浓度,主要养分 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 各种离子等;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2)主动转运——逆 浓度梯度进行、耗能, 主要养分单糖、AA等;
(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 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 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2.饲料
(1)种类
(2)化学成分 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 反刍动物 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 平提高而提高 猪、禽 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 不明显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大肠 粗纤维

蛋白质

牛、羊 瘤胃 NFE、CP、CF 大
大肠


嗉囔 CF

大肠 粗纤维

蛋白质


大肠 粗纤维、CP 大
一、消化方式
瘤胃内环境 1)内环境特点
—食物稳定地进入,提供微生物作用底物; —唾液NaHCO3不断进入,维持pH在6-7; —通过与血液间的离子交换使渗透压接近 血浆水平; —通过发酵产热使温度维持在38-42℃。
40

30

20

10
0 胃
小肠
盲肠
大肠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消化道长度(%)
90
80
70
60
50
猪 牛
40

30

20
10
0
小肠
盲肠
大肠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粗饲料 差异大 牛 > 羊 > 猪 > 家禽
精饲料 差异小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对干草的消化率比较
70 60 50 40 30 20 10
大肠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一、消化方式
(1)物理性消化
表2-2 动物种类特异性
种类 部 位 作用程度
牛、羊 口腔(反刍) 大

肌胃(石头) 大

口腔


口腔
较大
一、消化方式
(2)化学消化
动物 猪
牛羊

部 位 质

小肠 CP、NFE、EE 强
口腔
淀粉
极弱

蛋白质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猪年龄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100
90
2.5
80
4
70
6
60
8
50
10
40
12
30
20
10
0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瘦肉型与脂肪型猪消化率比较
90 88 86 84 82 80 78 76 74
干物质 粗蛋白 干物质 粗蛋白 干物质 粗蛋白
瘦肉型 脂肪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