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的策略

【摘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求知欲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爱好特长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在同一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兴奋点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五个方面的结合的探索,将有助于“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源头活水

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取,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教师无不是把课堂、课本作为最主要的途径。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书本中,成了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法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吗?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的原因

其一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要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提出了“大语文”观,这正如一位美国教育家指出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他们都道

出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的理念。

其二是文学创作的规律所决定。课本中的课文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它所反映的主题思想符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规律,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存在的。要真正的理解与把握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就必须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即“还原生活”,即实现与作者对话。

其三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这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是开放的,开放的语文课程则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人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有机联系,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课程改革专家指出:教师应该用课本去教,而不是去教课本;学生应该用课本去学,而不是去学课本。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不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通过“例子”这“扇门”,打开一扇“窗”。这里的“窗”指的“生活之窗”。这都说明,课本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形式,它给师生留下了许多可创造的空间,要求师生有弹性地利用好课本(教材)。从前面所述的选文要求来看,无论是选取文内容,还是体裁的多样性,教材自身就显示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其四是母语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汉语文作为一种

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就有它的特点:它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一个汉民族人口约占90%的国家,无处不是学习汉语的优越环境。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提高语言能力的各种条件,让学生自然或不自然的锻炼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的策略

根据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笔者提出五个策略:

(一)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结合起来

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联系。课文反映的内容,如果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教学《初冬》一文时,学生对初冬的景象有所了解,教师如果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初冬景物的材料(初冬景物的特征或描写初冬的一些片断等),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然后再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这种教学方法便实现了教师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也体现了学生不只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去学。如果课文反映的是学生不熟悉的生活情景,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由于课文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时空跨度大,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在的难度。教师可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通过查资料,访前辈等形

式了解红军长征中相关的战斗生活故事,来正确理解“飞”与“夺”的惊险与必然,从而感受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这是一种间接的“还原生活”方式,也是“回归生活”的体现。

(二)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求知欲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生活情景,创造享受生活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要善于设置生活的情景,使之进入情感的体验之中;或创设条件,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地开展语文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就会形成。学生就会把学习语文当作生活的需要,变成自觉的行动。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可放一段哀乐,为学生设置一种思念亲人的氛围,进入角色后,再来教学,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捞铁牛》时,教学的难点是“捞”的过程及理解“运用水的浮力”,如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全班进行交流后,难点就容易得到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学生的兴趣也会增强。

(三)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爱好特长结合起来

爱好、特长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得到某一方

面的培养、锻炼而形成的某种兴趣和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如有的学生善于表演,在教学《荷花》课文时,不妨让学生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用舞蹈的形式将其感受表现出来。如有的学生擅长画画,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作画的方式来表达其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理解。如有的学生寓于语言表达,可以让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或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让学生人尽其能,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在同一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兴奋点结合起来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是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思维时机,常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当学生知道了“通过叙述周总理让降落伞的事情,赞扬了周总理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的思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问“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待学生发挥想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时,教师又问“别人为什么不会这样做,而周总理会这样做?”这会将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思维的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学生去捕捉周总理的一些不平凡的事例,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体会“伟人”不平凡的一生。

(五)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