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谈
摘要:教学模式只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但在教学中没有唯一的、绝对有效的教学结构;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不能丧失课堂讨论的主导权,把握好导的方向,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正道时,教师不能信马由缰,应及时巧妙地将讨论牵回正道,当学生的讨论卡壳,“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水到渠成地把讨论引向深入,与学生一起共赴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时具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要与时俱进
1.加强整体把握,重视精读教学,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
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体把握”之后,人们对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格外重视。在教学模式的建构中不能淡忘整体、割裂文章只抓重点。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更要根据语境揣摩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这才能体现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内涵和价值。在对文本正确整体把握的同时,注重部分教学,加强精读教学。精读教学中要选准训练点,进行范例教学。选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和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内容,抓点带面、点上用力、点上突破。选准的范例要抓住不放“打井出水”,其余的则可以简约了解、自读自悟。这样感悟积累、品味情韵、形成学法,并向略读和浏览推广应用,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
2.开展综合性学习,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模式的重构中要“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课内外的结合体,综合性学习的结合体,因此要开拓和开发利用课堂资源,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3.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保证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
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有的新课改下的课堂却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学生似是而非、甚至曲解文本本意,不敢把握阅读导向,以为会妨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这样不仅不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不能保证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究其根本是不能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
4.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模式的重构中要处理好预先设计和课堂生成的关系,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教师应在因势而导、交流互动、顺学而导的过程中,注重生成,建设一种充满活力、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课堂讨论的调控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之我见
1.课堂讨论,教师别走开
课堂讨论,教师不能走开。因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将会出现散漫状态,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当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个平等的首席参与者。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俯下身子聆听学生的讨论,适机解决学生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情绪抵触的“焦点”,这样既有利于讨论活动继续开展又为总结点评捕捉到信息。
2.允许“自由补充发言”
在我的课堂讨论实践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如此说:“汇报时,有了其他学生的补充,我就不会感到害怕了。”因此,我提倡“自由补充发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时代表说完后其他组员可以补充,而组与组之间可自由提问,开展“辩论”,如此一来,可以减少学生个人心理压力,也扩大了合作范围,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学会思考、合作和表达,增强课堂的“民主氛围”。
3.有效组织不可缺少
成功的课堂讨论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策略:
(1)捕捉和创设讨论契机。教师要在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及时捕捉讨论的契机,如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或学生提出普遍关心的问题时开展讨论。同时教师还可以创造讨论的契机,如学习重难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或知识的关键处。
(2)采用机智的诱导和点拨。在课堂讨论这个动态生成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朝着目标一步一步深入讨论,就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能力,或旁敲侧击、或牵线搭桥、或相机辅助、或适当补充。
(3)授予深入讨论的方法。追溯法:寻根追源,穷追不舍;辩驳法:反驳别人,见缝插针;补充法:互找遗漏,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创新法:别出心裁,争当例一。
4.水到渠成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机把讨论引向深入。
(1)趁热打铁。学生在取得一定的讨论成果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引导,以激发学生继续讨论的欲望。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经过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得出了“更羸知道这是只受过伤的鸟”时都停止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成果并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很快学生又明白了:更羸之所以能只拉弓就射下大雁是因为他在长期的打猎过程中练就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本领。大雁之所以掉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惊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了“惊弓之鸟”的含义。
(2)画龙点睛。当学生讨论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可以锦上添花,捅破隔纸,使目标一步到位。如我在教学《火烧云》时,学生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明白了火烧云即在天空出现的绚丽多彩的云霞,但课文为什么没有以“红霞”之类的词为题?我运用课件先让学生欣赏火烧云的有关图片资料,再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所见的夕阳西下时云彩发生的变化。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终于明白“红霞”之类的词强调了“红”这种颜色,单调而不真实,而火烧云中的“烧”是
个动词,写出了火烧云从生成、发展到消失的种种变化过程,进而体会到了火烧云与众不同的特点。
5.评价,让讨论不断增值
教师应对课堂讨论组织有效地评价,这样才能放大讨论的功能。
(1)如果是那种以结论为中心的讨论形式,教师就应该坚持一元性评价,当然并不意味着断然否定,最好是根据具体情况引导个体反思或群体讨论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
(2)如果是那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形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表达观点是第一位的,这时教师应该采取保护学生情感、个性、态度和自信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