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形态特征观察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五地下害虫田间调查及种类鉴定

实验五地下害虫田间调查及种类鉴定

实验五 地下害虫田间调查及种类鉴定(综合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地下害虫的调查方法;查明当地地下害虫的种类、 数量、优势种群及不同生境中的分布规律,以便准确掌握虫情,制定 合理的防治计划。

2. 掌握地下害虫的鉴别方法, 并能识别主要种类的形态特征; 识别各类地下害虫的为害 状。

二、用具手持扩大镜、直尺、采集盒、广口瓶、记载本、铅笔、小铲、铁锨、标签纸等。

、调查方法和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每组 5〜6人,每组一套用具。

1•调查时间:秋季。

2. 调查方法:常用的地下害虫调查方法有挖土调查法、灯光诱测法、食物诱集法、目测 法等,其中挖土调查法最常用。

3. 地块选择:按不同土质、地势、茬口等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别进行调查。

4. 取样方法和数量:取样方法取决于地下害虫在田间的种类和分布型,如蛴螬、金针虫 多属聚集分布,以“ Z ”字形或棋盘式取样为宜。

取样量一般1hm 2以内地块取8点,1hm 2以上每增加1hm 2,样点增加2个。

每点挖土 50cm x 50cm ,深度30cm ,边挖土边检查,土 块要打碎。

5•记载内容:地下害虫种类(对一时辨认不清的个别种类应单独存放,写好标签,带回 实验室镜检)、数量、形态特征和危害状,所调查地块的土质、地势、茬口等。

6•统计项目:①蛴螬、金针虫、蝼蛄三大类群各占比例:②对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地下害虫均作如上分析,得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群,求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每平方米中地下害虫的数量, 折合每亩的虫口密度及 各类所占比例。

四、种类鉴定(一)蝼蛄类:直翅目,蝼蛄科1•为害特征每类所占比例(%)二 该类虫数三大类群总虫数 100%以成虫、若虫在土壤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幼根和嫩茎,将茎秆咬断或扒成乱麻状,使幼苗萎焉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特别是在土壤表层活动时,它们来往串食,造成纵横隧道,使种子架空,幼苗吊根,失水而死。

2. 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全世界已知蝼蛄约40种,我国记载有6种,其中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和东方蝼蛄G.. orientalis 分布最广,危害最重,二者成虫的主要识别特征见表5-1和图5-1。

常见农业地下害虫观察报告纸

常见农业地下害虫观察报告纸

常见农业地下害虫观察报告一、观察目的1.掌握常见农业地下害虫的基本种类及形态特征,并能够对其简单识别;2.了解常见农业地下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学习防治农业地下害虫的相关知识。

二、观察要求1.自备笔记本和笔,认真做好观察记录;2.观察期间,服从安排,有序捕捉观察昆虫,不随意毁坏田间作物。

三、观察时间2022年5月四、观察地点学校农作物试验田五、观察记录地下害虫是指活动为害期或主要为害虫态生活在土中的一类害虫。

经过挖掘和观察,我发现了蛴螬和蝼蛄这两种地下害虫,此外,我还发现了食粪金龟甲,蠼螋,蛹期的棉铃虫,粘虫幼虫等虫体。

1.蛴螬:蛴螬是金甲虫的幼虫,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

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

蛴螬体型肥硕,整个身体弯曲成“C”型,呈乳白色,少数带点黄色,头部为黄褐色,头大并且呈圆形,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

身体柔软有稀疏的毛。

幼虫取食作物的幼根、茎的地下部分,常将根部咬伤或咬断,危害特点是断口比较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

2.蝼蛄:蝼蛄为多食性害虫,身体狭长,头小,呈圆锥形。

它的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具有强端刺,便于开掘。

蝼蛄在我国的分布很广。

蝼蛄成虫和若虫喜欢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或将幼苗根、茎部咬断,使幼苗枯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

蝼蛄在地下活动时,会将表土穿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透风和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因失水干枯致死,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使作物大幅度减产。

六、观察结果通过对部分农业地下害虫的观察,我也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的害虫防治措施。

对于防治农业地下害虫,我们需要根据虫情,因地制宜,做到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幼虫结合治,田内田外选择治。

对此,我得出了以下几点防治措施:1.药剂拌种:用辛硫磷乳油倍液拌种,堆闷几个小时,待种子八成干时播种。

有效期约为一个月,可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2.灌水灭虫:在春播前对农田实施浇灌,可使土壤的温度、湿度发生变化,使得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生存不利,从而导致其繁殖力降低,病害虫减少。

地下害虫(农业昆虫实验课)

地下害虫(农业昆虫实验课)

在肾纹外边有1个尖端向 外的楔形黑斑,与2个尖向 内的楔形黑斑相对
前翅前缘从 基部到2/3处
为褐色
肾纹、环纹和剑纹 明显,且围有黑褐 色细边,
பைடு நூலகம்15
小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幼虫区别之一(体表)
黄地老虎
小地老虎
暗褐色,表皮粗 糙,密布大小不 一的黑色颗粒
大地老虎
黄褐色,表 皮多纵纹
黄褐色,背线、亚 背线明显
12
(三)地老虎类
13
6.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7.大地老虎 Trachea tokionis (Butler) 8.黄地老虎 Holotrichia sauteri Moser
14
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成虫区别




老 虎
老 虎
黄 地


曲的短毛;
28
作业
用1-3条特征区别下列标本
1.华北大黑鳃金龟、 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成虫 2.东 方 蝼 蛄与单齿蝼蛄成虫 3.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成虫
谢谢大家!
头部前顶 毛每侧3

头部前顶毛 每侧1根
头部前顶毛每 侧8根
华北大黑鳃金龟
暗暗黑黑鳃鳃金金龟龟
铜绿丽金龟
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幼虫区别之二
华北大黑鳃金龟
暗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臀节腹面,刚毛 前缘呈双峰状
臀节腹面,刚毛 前缘呈单峰状
臀节腹面具刺毛列,多 由13-14根长锥刺组成
(二)蝼蛄类
16
小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幼虫区别 之二(毛片)
小地老虎

害虫种类的鉴别

害虫种类的鉴别

短额负蝗
雌成虫体长31-33毫米,前翅长27-29毫米。体淡绿或褐色 (冬型成虫),有淡黄色瘤突。头尖,颜面斜度大,与头形 成锐角;颜面中间有纵沟;触角剑形,雌性短于雄性。前翅 超过后足腿节端部的长度;后翅略短于前翅,基部呈玫瑰 色。
年发生1代(华北)或2代(华东),以产于土中的卵块过冬。卵 呈倾斜状排列并有3-5行,且为胶质丝绕裹着。若虫期共 脱皮4次,5龄。随着龄期的增长,后胸上的翅芽也不断加 长。初孵若虫常多只集结于叶背表面,啃食叶肉;3龄后则
四、实验内容
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所提供标本的典型形态特征
五、作业 列表比较针变化很大,发生量少是体色较 浅,大发生是体呈黑色。头淡黄褐色,沿 蜕裂线有呈“八”字形的褐色纵纹。体背 有5条纵线,又称五色虫。幼虫一般6个龄 期。 成虫:体色呈淡黄色或淡灰褐色。前翅中 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较 大。其下方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 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
大青叶蝉( Green leafhopper )
成虫体长7.5-10毫米。身体青绿色,其中头部、前 胸背板 及小盾片淡黄绿色; 头的前方有分为两半的褐色皱 纹区,接近 后缘处有一对不规则的长形黑地。前胸背板的 后半呈深绿色。 前翅绿色并有青蓝色光泽,前缘色淡,端 部透明,翅脉黄褐色, 具有淡黑色窄边。后翅烟黑半透明。足橙黄色,前、中足的跗 爪及后足腔节内侧有黑色细纹, 后足排状刺的基部为黑色。
三、蝼蛄类(mole crickets)
1、为害特征 被害状特点:蝼蛄是最活跃的地下害虫,食性杂特别 喜
食刚发芽的种子,咬食幼根和嫩茎,扒成乱麻状或丝状, 使
幼苗萎焉死亡,造成严重缺苗断垄。特别是蝼蛄在土壤表层 窜行为害,造成纵横隧道,使种子架空,幼苗吊根,导致种 子不能发芽,幼苗失水而死。 苗床、谷苗、麦苗最怕蝼蛄窜,一窜就是一大片,损失非常

农业昆虫学实验:实验四 甘蔗和地下害虫

农业昆虫学实验:实验四 甘蔗和地下害虫
实验四 甘蔗和地下害虫
1
一、目的
❖ 通过实物标本的观察,加深对甘蔗害虫及 地下害虫的形态牲及其为害状的认识。
二、材料
❖ 蔗螟(条螟、二点螟、黄螟和白螟等)、 绵蚜、蔗长蝽、蔗蓟马、甘蔗粉蚧、蔗扁 角飞虱、蔗龟等液浸、生活史和为害状标 本以及挂图。
❖ 蝼蛄类、蟋蟀类、地老虎类、白蚁类、金 针虫类、金龟子类的实物标本和挂图。
40
41
暗褐鳃角金龟成虫:体长17mm~22mm,
宽9.0mm~11.5mm,窄长卵形,被黑色 或黑褐色绒毛,无光泽。前胸背板最 宽处在侧缘中部以后,前缘具沿并布 有成列的褐色边缘长毛,前角钝,弧 形,后角直,后缘无沿。小盾片呈宽 弧状三角形。鞘翅伸长,两侧缘几乎 平行,靠后边稍膨大,每侧4条纵肋不 显。前足胫节具3外齿,中齿显近顶齿。 爪齿于爪下方中间分出与爪呈垂直状。 腹部腹板具蓝青色丝绒色泽。
❖ 苗期:为害心叶,使心叶枯黄,重者枯死; ❖ 伸长期:主要群集在叶鞘的内侧,使甘蔗生长不良,
糖分下降。 ❖ 卵成块产在叶鞘的内侧。
14
❖ 蔗长蝽
15
蔗蓟马
16
蔗龟
17
心脏形坑斑
地 下 害 虫
东方蝼蛄
华北蝼蛄
18
两种蝼蛄的形态特征比较
虫 比较特征 东方蝼蛄 态
体长
体长30mm-35mm,

体色
虫 前胸背板形状
前胸宽6mm-8mm 浅茶褐色 卵圆形
与斑纹
心脏形坑斑明显
前足腿节下缘
平直
后足胫节内上 方
有刺3个

体色
灰褐色

前后足
2-3龄以上同成虫
华北蝼蛄
体长36mm-55mm, 前胸宽7mm-11mm 黄褐色或灰色

地下害虫的发生动态与治理研究进展

地下害虫的发生动态与治理研究进展

• 。
• 多数种类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成虫在地上部 为害,幼虫是一类重要的地下害虫。少数种类的 成虫和幼虫均为粪食性或腐食性 • 蛴螬金龟子的幼虫取食作物的幼根、茎的地下 部分,常将根部咬伤或咬断,危害特点是断口比 较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大豆、甜菜、高粱受 害较重
二、形态特征
(一)东北大黑腮金龟
习性
沟叩头甲的生活史
⒉细胸金针虫
多两年完成一代,也有一年或3、4年完成 一代的,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20~40厘米处 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出土,为害返青麦 苗和早播作物,4~5月为害最盛,成虫昼伏 夜出,有假死性,对腐烂植物的气味有趋性, 常群集在腐烂发酵气味较浓的烂草堆和土块下。 幼虫耐低温,早春上升为害早,秋季下 降迟,喜钻蛀和转株为害。
• ④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50%对硫磷或 20%异柳磷药剂与水和种子按:30:400~ 500的比例拌种;用25%辛硫磷胶囊剂或25 %对硫磷胶囊剂等有机磷药剂或用种子重量2 %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衣,还可兼治其它 地下害虫。
• ⑤毒饵诱杀。每亩地用25%对硫磷或辛硫 磷胶囊剂150~200克拌谷子等饵料5千克, 或50%对硫磷、50%辛硫磷乳油50~100 克拌饵料3~4千克,撒于种沟中,亦可收 到良好防治效果。
四、综合治理方法
1、农业防治
(1)除草灭虫,杂草是地老虎早春产卵的主要 场所,是幼虫向作物迁移为害的桥梁。因此, 在春播前,进行春耕、细耙的整地工作,可消 灭部分虫卵。在作物幼苗期或幼虫1-2龄时结合 松土清除田间杂草,可消灭大量卵和幼虫。
(2)水旱轮作,有条件的烟区可实行水旱轮作, 能消灭多种地下害虫。
成虫羽化后经3-5天交尾,第二天开始产卵,卵 多散产于低矮(多3cm以下)叶密的杂草上,卵期随 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而异,这主要是由于温度高低 不同所致。

地下害虫调查

地下害虫调查
及田间为害程度的调查方法,了解当地地 下害虫的发生种类。
2、调查方法
(1)取样方法 每点取样面积以1平方米为准。15亩以上的田块,
采用棋盘式取样法,至少20个样点,15亩以下采用5 点取样法。挖土深度30~50厘米。每块地采用对角线 或棋盘式取样,选择5-20个点,,每点1米×1米,挖 土深度30厘米。翻土进行详细调查,记好各种虫害数 量,推算亩虫口密度(每亩虫量=平均每样点虫量 ×667)。
实训二
地下害虫
的识别与调查方法
主要内容
一、地下害虫的定义 二、地下害虫的主要种类
蛴螬 蝼蛄 金针虫 地老虎等 三、地下害虫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一、什么叫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指,那 些整个生命周期全部或 者一个阶段,生活在土 壤下面,危害植物根系 的一大类害虫的总称。
二、地下害虫的主要种类
(四)地老虎
(2)核心分布 是不均匀的分布,即病、虫 在田间分布呈多数小集 团,形成核心,并自核 心作放射状蔓延。
(3)嵌纹型 不均匀分布,病虫在田间的 分布呈不规则的疏密相间状态。
2、调查内容
(1)病虫发生及为害情况的调查:
了解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病虫种类、发生时间、发生数量及危害 程度等。
(2)病、虫、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
百株虫数

调查总虫数 调查总株数
100
3、病情指数 在植株局部被害的情况下,各受害单位的受害程 度是不同的。可按照被害的严重程度分级,再求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
(各级调叶查数总叶 各数级严最重严度重等的级等)级的数总
和 100
(二)加权计算 一般统计调查数据时,多用常算法计算平均数,如果
所调查的资料变数较多,,则可以改用加权法计算比较简便。加权计

农业昆虫实验材料

农业昆虫实验材料

实验一、地下害虫识别(一)一、目的要求:识别害状,以便对症下药进行防治,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地下害虫的形态特征。

(以下各实验的要求与此相同)。

二、实验材料: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宽背金针虫、华北蝼蛄、非洲蝼蛄。

三、实验用具:扩大镜、双筒解剖镜、镊子、拨针、培养皿、剪子等。

四、实验内容及方法:(一)金针虫类:(鞘翅目叩头甲科)1、主要种类: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宽背金针虫,。

2、为害方式:以幼虫期为害作物根部,不把主根完全咬断从茎的一侧蛀入,蛀口的相对一方茎皮相连末断,拔起呈毛刷状,受害苗慢慢枯死。

3、形态特征:表1 三种金针虫幼虫的形态区别表2 三种叩头甲成虫形态的区别(二)、蝼蛄类(直翅目蝼蛄类)1、主要种类:华北蝼蛄、东方蝼蛄。

2、为害特征:以成、若虫为害作物根部,被害部分呈纤维状,由于它的前足在土中开掘前进,能把幼苗吊根,以致失水枯死。

3、形态特征:识别以成虫为主,从身体大小,体色,前足腿节下缘形态及后足茎节外侧上方刺的多少区别之。

表3 几种主要金龟子形态特征比较表表4 华北蝼蛄及东方蝼蛄的区别作业:1、绘华北蝼蛄与东方蝼蛄前足或后足特征图;2、绘宽背金针虫,细胸金针虫与褐纹金针虫尾节特征图;实验二、地下害虫识别(二)一、目的要求:识别害状,以便对症下药进行防治,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地下害虫的形态特征。

(以下各实验的要求与此相同)。

二、实验材料:大黑金龟、阔胸金龟、黄褐丽金龟、黑绒金龟、小地老虎、警纹地老虎。

三、实验用具:扩大镜、双筒解剖镜、镊子、拨针、培养皿、剪子等。

四、实验内容及方法:(一)金龟子类(鞘翅目金龟甲科)1、主要种类:华北大黑金龟甲,阔胸金龟甲,黑皱金龟甲,黑绒金龟甲,黄褐丽金龟甲。

2、为害方式:以幼虫为害多种作物和苗木,咬断主根及地下茎,断口整齐,被害苗迅速枯死,为害须根时,严重影响禾苗发育,为害薯块,啃成凹入的坑洞,为害林果木的根时,啃剥皮层取食幼嫩部分,残留木质部。

3、形态特征:金龟的子幼虫统称蛴螬,种类很多,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头部黄褐色,体白色,一对大型的上颚,体背多皱纹,体弯曲呈(c)字形,种类鉴定主要依据肛腹板上刚毛排列的形态和数目和头部前顶刚毛的数目。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农学专业《昆虫实验指导》

农学专业《昆虫实验指导》

宁夏大学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郝丹青编2011年8月目录实验一昆虫体躯构造的观察实验二昆虫各发育阶段的观察实验三昆虫分类(一)实验四昆虫分类(二)实验五地下害虫识别实验六麦作、水稻害虫识别实验七玉米、经济作物害虫识别实验八蔬菜害虫、贮粮害虫识别第一篇昆虫学基础知识实验一昆虫体躯构造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掌握昆虫体躯构造的基本特征;2、了解各种附属器官着生位置、形态和构造;3、了解节肢动物门主要特征;二、实验材料针插标本:蝗虫、蟋蟀、步行甲、象甲、菜粉蝶、沙枣蝽、胡蜂、螳螂、蜜蜂、蝼蛄、地老虎、食蚜蝇。

玻片标本:昆虫复眼、触角、口器玻片、蓟马。

二、内容和方法(一)、昆虫体躯的观察躯蝗虫一头,从侧面观察,体躯为外骨骼包被,由体节组成,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具有口器,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个单眼,胸部有三对足,二对翅;腹部由10节组成,第一腹节具听器,末端具有外生殖器和尾须。

(二)、头部与感觉取食器官的观察1、头壳的分区,观察蝗虫的头壳,头的前方叫额,额的下方为唇基,上方叫头顶,两侧部分叫颊,头顶之后叫后头。

2、单眼和复眼:观察蝗虫头部的两侧上方有一对圆形凸起的复眼,其内侧有三个单眼,显微镜下观察复眼切片,区别单、复眼构造的异同。

3、触角:触角是一对分节而可以活动的附肢,着生在额区可以感触。

取蜜蜂的触角区别梗节和鞭节,其中鞭节变化最大,形成不同类型的触角,是分类学的重要依据。

取昆虫触角类型玻片标本,观察各种类型的触角。

4、口器:(1)咀嚼式口器:用镊子把蝗虫口器的各部分取下来放在载玻片上,在解剖镜下观察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的基本构造,并体会各部分的取食功用。

(2)刺吸式口器:取班衣成虫,观察上唇形状和下唇延伸形成的喙管;并用拨针挑出由上颚和下颚各一对形成的四根口针,进行观察。

(3)虹吸式口器:取小地老虎或白粉蝶成虫,由侧面观察,由外额叶及度延长合成一条中空的管子,卷曲在头部下方,这就是虹吸式口器的主要部分—喙管。

地下害虫调查

地下害虫调查
实训二
地下害虫的
识别与调查 方法
主要内容
一、地下害虫的定义 二、地下害虫的主要种类
蛴螬 蝼蛄 金针虫 地老虎等 三、地下害虫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一、什么叫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指,那 些整个生命周期全部或 者一个阶段,生活在土 壤下面,危害植物根系 的一大类害虫的总称。
二、地下害虫的主要种类
(四)地老虎
(2)核心分布 是不均匀的分布,即病、虫 在田间分布呈多数小集 团,形成核心,并自核 心作放射状蔓延。
(3)嵌纹型 不均匀分布,病虫在田间的 分布呈不规则的疏密相间状态。
2、调查内容
(1)病虫发生及为害情况的调查:
了解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病虫种类、发生时间、发生数量及危害 程度等。
பைடு நூலகம்
(2)病、虫、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
表1-1 地下害虫调查记载表
年月日
调查者:
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
6、调查资料的计算
(一)调查资料的计算
1、被害率 在病害方面,有病株率、病果率、病叶率等; 虫害方面则称为被害率或有虫株率、白穗率、卷叶率等
发 病率(或被 %) 害 发 调 率 (病 有 查 ) 虫 )单 单 (位 位1数 总 00数
1、蛴螬
分类地位: 鞘翅目金龟甲总科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通
称。
2、蝼蛄
分类地位: 直翅目蝼蛄总科 是典型的土栖昆虫,我国主要有
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台湾蝼 蛄等。
3、金针虫
分类地位: 鞘翅目叩头甲科 是叩头甲科幼虫的总称,
我国主要有细胸金针虫、沟金 针虫、褐纹金针虫等。
4、地老虎
分类地位: 鳞翅目夜蛾科 我国主要有小地老虎、大地老
(二)加权计算 一般统计调查数据时,多用常算法计算平均数,如果

观察昆虫专题实验报告

观察昆虫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其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基本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明显的身体分节和头、胸、腹三个主要部分。

昆虫的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繁殖、栖息地等。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蝗虫、蚂蚁、蜜蜂、蝴蝶等昆虫标本或活体。

2. 实验工具:解剖刀、放大镜、镊子、解剖盘、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1)观察昆虫的整体结构,包括头、胸、腹三个部分,注意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比例。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了解其功能。

(3)观察昆虫的足、翅等运动器官,了解其运动方式。

2. 解剖昆虫内部结构(1)用解剖刀将昆虫解剖,观察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

(2)使用放大镜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观察昆虫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食性,记录其食物种类。

(2)观察昆虫的繁殖方式,记录其繁殖过程。

(3)观察昆虫的栖息地,了解其生活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部形态观察结果(1)蝗虫: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咀嚼式,足为跳跃式,有翅。

(2)蚂蚁:头部较大,触角较短,复眼较小,口器为咀嚼式,足为爬行式,无翅。

(3)蜜蜂:头部较小,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嚼吸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4)蝴蝶:头部较大,触角较长,复眼较大,口器为吸管式,足为爬行式,有翅。

2. 内部结构观察结果(1)蝗虫: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2)蚂蚁: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3)蜜蜂:消化系统为直管式,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排泄系统为马氏管,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2. 昆虫分类实验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四、实验步骤1. 采集昆虫标本,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2.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4.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昆虫体型大小不一,有微小昆虫,也有体型较大的昆虫。

- 昆虫颜色多样,有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

- 昆虫翅膀有膜质和鳞片两种,部分昆虫无翅膀。

- 昆虫触角形状各异,有丝状、锤状、棒状等。

2. 昆虫分类结果:- 鞘翅目:甲虫类,如蚂蚁、甲虫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如蝴蝶、蛾、蚊等。

- 双翅目:蚊、蝇类,如蚊、蝇、蜻蜓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类,如蜜蜂、蚂蚁等。

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结果:- 食性:昆虫食性多样,有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

- 繁殖方式:昆虫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幼虫生、蛹生等。

- 栖息地:昆虫栖息地广泛,有陆地、水域、空中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昆虫观察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同时,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实验心得1. 观察昆虫时,要注意细节,如昆虫的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分类昆虫时,要熟悉昆虫的分类特征,以便准确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第2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提高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校内昆虫观察实验。

实验实训二十一 地下害虫及其危害状观察

实验实训二十一 地下害虫及其危害状观察

实验实训二十一地下害虫及其危害状观察
一、目的要求
识别并掌握常见金龟子、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的成虫及其幼虫(若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危害表现。

二、材料
铜绿、苹毛、黑绒、华北大黑鳃、小青花、白星金龟子成虫及其幼虫标本(干制及液浸标本);华北蝼蛄、东方蝼蛄(液浸标本);细胸金针虫和沟金针虫成虫和幼虫标本(干制或液浸);大、小、黄地老虎成虫及幼虫标本及危害状标本。

三、用具
解剖镜、手持扩大镜、镊子等。

四、方法步骤
(一)几种金龟子成虫及其幼虫的识别
1、铜绿金龟子――体铜绿色,有光泽。

唇基褐绿色,前胸背板侧缘黄色。

鞘翅具不明显隆起纹。

前足胫节外侧具2齿。

其幼虫肛门成一字形横列,其前方散生许多刚毛,中央有2行纵列刺状刚毛,两列刚毛刺尖大部彼此相遇或交叉。

2、华北大黑鳃金龟――体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泽。

前胸背板宽为长的2倍。

每一鞘翅上有3条纵隆起纹,前足胫节外侧有3个齿。

其幼虫肛孔呈3射裂缝状,前方着生一群扁而尖的钩状刚毛,向前延伸到肛腹片后部1/3处。

3、黑绒金龟子――卵圆形,腹末不外露,黑色或黑褐色,密被绒状短毛。

前足胫节外侧具2齿。

其幼虫肛腹区密布刺状稍弯的刚毛,刚毛群分布呈双峰状,峰尖向体前方,终止于肛腹区中间。

肛腹区后缘有14-26锥状直刺,列成横弧状。

4、苹毛金龟子――头、胸、背铜色。

鞘翅茶褐色,鞘翅半透明,可透视出后翅折叠的“V”字形纹。

腹部两侧具黄白色毛。

1。

实验实训二十二 地下害虫调查及防治

实验实训二十二 地下害虫调查及防治

实验实训二十二地下害虫调查及防治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常见的地下害虫的危害特点和形态特征,熟悉各种地下害虫的调查及防治方法。

二、实验实训材料
1、材料蛴螬、地老虎、蝼蛄
2、工具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等。

三、方法步骤
1、地下害虫蛴螬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
金龟甲属鞘翅目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通称金龟子。

成虫体粗壮;鳃片状触角,末端3-8节呈鳃片状;前足开掘式,跗节5节;腹部可见5-6节。

幼虫寡足型,体成“C”形弯曲,肥胖,多皱褶,俗称蛴螬。

蛴螬成虫和幼虫均能对林木造成危害,且多为杂食性。

蛴螬主要在苗圃及幼林地危害幼苗的根部,除咬食侧根和主根外,还能将根皮剥食尽,造成缺苗断条。

蛴螬是土壤害虫,一生多在土壤内度过,有时潜土很深,防治技术很难奏效,必须根据蛴螬周年活动规律,找出薄弱环节,制订控制对策。

(1) 林业技术措施
①苗圃地必须使用充分腐熟的厩肥作底肥,追肥时尽量避开蛴螬活动盛期。

否则,极易生蛴螬。

②在蛴螬分布密度较大的宜林地,造林前应先整地,以降低虫口密度。

据调查,长期生活在荒地的金龟子,在土壤含水量为20%左右时虫口密度大,17%以下就很少发生。

(2) 人工控制措施
当蛴螬在表土层活动时,适时翻土,随即拾虫。

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在盛发时期,人工捕杀成虫。

金龟子成虫一般都有假死性,可利用人工振落捕杀大量成虫。

观察蛴螬的实验报告

观察蛴螬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蛴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观察蛴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3. 探讨蛴螬的生态适应能力。

二、实验材料1. 蛴螬若干只2. 实验箱(透明塑料箱)3. 土壤4. 水盆5. 温度计6. 记录本三、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箱,放入适量土壤,并将蛴螬放入土壤中。

2. 观察蛴螬在土壤中的活动情况,记录其活动规律。

3. 设置不同环境条件,如光照、水分、温度等,观察蛴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4. 定期更换土壤和水分,观察蛴螬的生长发育情况。

5. 记录实验过程中蛴螬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以及死亡情况。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蛴螬从土壤中取出,放入实验箱中,准备土壤、水盆、温度计等实验材料。

2. 实验观察:将蛴螬放入土壤中,观察其活动情况,记录其活动规律。

3. 环境设置:设置不同环境条件,如光照、水分、温度等,观察蛴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4. 数据记录:定期更换土壤和水分,观察蛴螬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数据。

5.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蛴螬在土壤中的活动规律:蛴螬在土壤中活动较为频繁,主要以挖掘、翻土为主,活动时间集中在早晨和傍晚。

2. 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1)光照:在光照条件下,蛴螬活动较为活跃,生长发育较快。

(2)水分:适量水分有利于蛴螬的生长发育,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影响其生长。

(3)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蛴螬的生长发育,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3. 蛴螬的生态适应能力:蛴螬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发育。

六、实验结论1. 蛴螬在土壤中的活动规律为早晨和傍晚较为频繁。

2. 蛴螬在适宜的光照、水分和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较快。

3. 蛴螬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发育。

七、实验讨论本次实验通过观察蛴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揭示了蛴螬的生态适应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关注以下几点:1. 实验环境设置应尽量模拟自然条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常见地下害虫的种类,掌握当地
主要害虫的识别特征,为今后预测、诊断和防 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 1、对比观察大、小地老虎幼虫臀板特征; 2、观察小地老虎成虫特征; 3、通过放大镜观察蛴螬腹部末节腹面特征; 4、对比观察两种蝼蛄的特征。
三、作业 1、绘小地老虎幼虫臀板特征图; 2、绘蛴螬腹部末节腹面特征图并做标注 (铜绿金龟子幼虫); 3、简绘华北蝼蛄或非洲蝼蛄后足特征图。
补充说明:绘图出现的问题 (1)修饰太多
(2)没有图示
(3)阴影部分做点标准太低
线条(长线)的绘制:
(1)底部垫平;(2)用力均匀; (3)顺势运笔;(4)分段描绘; (5)巧妙连接
点的绘制:
作业绘图说明
1、小地老虎幼虫臀板: 中间的两条深色纵带有点密集 组成。
2、铜绿金龟子幼虫腹部末节 腹面:钩毛、刺毛要绘制清晰 、特征到位(有区分)。 3、蝼蛄后足:表现出特征, 比例要协调。
实验要求:
1、认真、独立完成;
2、字迹清晰、字体端正;
3、整个作业版面设计合理;
4、生物绘图时落笔轻缓;线条要求清晰、粗细得当、 线条流畅连贯;图片中不要出现过多的美术修饰; 注意图片整体比例合适;要求图片大小适中;图片 上标注按照标准进行标注;
5、每个作业按要求完成;
6、完成老师交代的其他相关内容(实验器材的领取 和上交,实验材料的整理,教室清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