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介绍
河南海绵城市导则
河南海绵城市导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原则和特点1. 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使城市具备更好的自然水循环能力,减少城市水logging和urban水logging 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城市。
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更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2. 海绵城市的原则:海绵城市规划应遵循“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将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市民参与等多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实现城市水logging和urban水logging问题的全面解决。
3. 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具有多功能绿色空间、多元化雨水利用、多种城市生态系统、多元化水环境治理等特点。
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实现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建设,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河南海绵城市导则的编制1. 河南海绵城市导则的背景:河南省作为中国内陆省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水logging和urban水logging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开展河南海绵城市导则的编制工作。
2. 河南海绵城市导则的编制目的:河南海绵城市导则的编制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提高城市水logging和urban水logging 的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河南海绵城市导则的编制内容:河南海绵城市导则主要包括海绵城市规划原则、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城市雨水利用规划、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规划等方面内容,全面指导河南省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1. 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河南各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海绵城市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城市水logging和urban水logging管控措施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方案,切实解决城市水logging和urban水logging问题。
2. 推进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河南各城市应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空气质量的提升。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下渗
>80%
<40%
下渗减排
集蓄利用
蒸发(腾)
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
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
海绵城市: “渗、滞、蓄、净、用、排
排放
降雨
降雨
蒸发(腾)
排放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传统模式: "快排"
4.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径流总量不变:渗透、存储等 峰值流量不变:渗透、调节等 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措施 峰现时间不变:滞留、调蓄等
—
人工土壤渗滤
●
○
○
●
—
○
○
◎
—
√
高
中
75-95
好
注:●——强 ◎——较强 ○——弱或很小;
三、深化海绵城市〔LID五项展望
1.引入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适应新环境,遭遇灾难后快速恢复,而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 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
○
○
●
○
○
○
●
○
—
√
高
中
—
—
转输型植草沟
◎
○
○
◎
●
◎
○
◎
√
—
低
低
35-90
一般
干式植草沟
○
●
○
◎
●
●
○
◎
√
—
低
低
35-90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建设“海绵”式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将城市的排水、雨水和污水等“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等过程最大化地还原为自然过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的排水负荷,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建设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河道、湖泊、湿地、绿地、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态廊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的雨水、污水、废水等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净化和回收,同时还能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减少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等。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化雨水管理系统、智能化灌溉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等,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总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和实践,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概述范文
海绵城市概述范文海绵城市是指一种以海绵为模型,将城市设计和规划中的自然水循环系统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
其目的是通过采用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措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并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是模仿自然,利用城市内的绿色间隔和建筑物表面的可渗透区域,将降水导入土壤,形成蓄水区,最终通过滞留、渗透、蓄水和再利用等手段,将降雨水资源尽可能保持在城市内部。
同时,海绵城市也强调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收集和净化雨水,再利用于灌溉、景观水池等用途,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利用,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
海绵城市的实施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海绵城市可以显著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
由于城市呈现强烈的硬化化和人为地表排水系统的普及,城市的自然水循环系统被破坏,导致降雨过程中的水无法有效地渗透和蓄存于土壤中,而是集中排泄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当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能力时,就容易引发洪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地和可渗透面积,增加了水的渗透路径和蓄水容量,可以更好地缓冲和分散降雨的冲击力,从而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海绵城市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模拟自然,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等自然元素,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
这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多样性,还能够促进城市的气候调节,减缓热岛效应的发生。
同时,通过收集和再利用雨水,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减轻城市对降水的依赖。
此外,海绵城市也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注重城市的宜居性,通过增加绿地和水体,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宜人。
同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性,也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然而,在实施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海绵城市需要综合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等,因此需要建立多学科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构。
此外,海绵城市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维护成本,这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是一个挑战。
海绵城市详细阐述
海绵城市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海绵城市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多种手段减少城市雨洪滞留、减缓洪峰泄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
它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洪水调蓄与调理、城市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城市水体和绿地系统的布局,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日本出现了频繁的城市水灾,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在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海绵城市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兴起。
202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排水与雨水利用技术规范》,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快速发展。
海绵城市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首先是城市规划与设计。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注重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导致城市水系被破坏,水资源不能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则注重保护和巩固原有的水系统,合理规划水体和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
其次是雨水管理与排水系统建设。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通常是基于快速排水的原则设计的,导致雨水直接排入排水管网,容易造成雨洪滞留和排水系统的过载。
海绵城市强调将雨水纳入城市的自然系统中,通过雨水花园、湖泊、湿地等方式,实现雨水的慢排和蓄洪,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韧性和治理能力。
再次是生态修复与建设。
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恢复和建设城市的自然环境,通过建设湿地、绿地、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是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海绵城市强调水资源的保护和回用,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对地下水和水库的依赖,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海绵城市利用绿地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土壤来净化污水,实现水的自净和水质的改善。
什么是海绵城市
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5.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 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 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 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6. 雨水湿地(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 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 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6. 渗管/渠(1)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
(2)渗管/渠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
(3)渗管/渠的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的要求。
海绵城市课件
规划布局
区域布局
景观布局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 ,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制定 相应的规划布局。
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等因素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景观,提高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设施布局
在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 雨水收集、处理、排放等设施,确保 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专项规划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保护 意识。
监测与评估
监测指标
建立海绵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包 括水质、流量、土壤湿度等,对
海绵城市效果进行实时监测。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 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与反馈
定期对海绵城市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
绿色屋顶设计
通过种植植物、铺设滤料等措施,增 加屋顶的雨水滞留能力,减少雨水径 流。
雨水径流控制
采用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措施, 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对下游水 体的冲击。
下凹绿地与雨水渗透
下凹绿地设计
将绿地设计成下凹式,使绿地能够自然渗透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雨水渗源。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取综合施策的方法, 结合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的海 绵性能和生态环境质量。
0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规划目标与策略
目标
通过规划设计,实现城市雨水自 然积存、渗透、净化与回用的目 标,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 进可持续发展。
策略
以生态优先、低影响开发为原则 ,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水文条件 、排水系统等因素,制定相应的 规划策略。
英国伦敦市
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海绵城市体系,实现了城市雨水的自然渗透、滞蓄和净化,提高了城 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修订稿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修订稿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基于生态系统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整合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水体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海绵城市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要素:洪水管理、水污染控制和城市热岛效应减缓。
这些都是海绵城市政策的核心内容。
一、洪水管理: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和人工设施通常会阻碍雨水的入渗,导致水体的迅速排放,进而引发洪水。
而海绵城市通过建立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一种自然的、可持续的洪水管理解决方案。
这些自然系统能够有效地吸收、储存和排放降水,缓解城市洪峰流量,减少洪水的发生和对城市的影响。
二、水污染控制:海绵城市还通过推行低冲击开发、雨水收集利用、植物过滤等技术手段,减少城市排放物、病原体和其他污染物进入水体,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例如,海绵城市可以在城市中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降水收集起来,用于公园景观灌溉、冲水马桶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和自来水的消耗。
三、城市热岛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比周边乡村高出2℃以上的气温差异。
在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大量的建筑、道路和人工表面会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能量,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而海绵城市通过建立绿色屋顶、绿色墙体、湿地公园等绿色空间,提供了一种自然的、可持续的城市热岛效应减缓方法。
这些绿色空间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建筑和道路的表面温度,降低城市的环境温度,并提供自然凉爽的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还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手段:1.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通过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城市降水收集起来,用于景观灌溉、冲水马桶、消防供水等非饮用用途。
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还能够减少排放,节约水资源。
2.绿色屋顶和绿色墙体技术:通过在建筑物的屋顶和立面使用绿色植物和土壤,可以提供降温、保护建筑物、减少雨水径流等多种功能。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海绵城市的“前因”-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的问题“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2.海绵城市的“后果”-LID让城市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针对传统城市开发模式的遗留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二、海绵城市详细解读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介绍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特点: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释放雨水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利用系统、雨水排放系统等。
与传统城市比较
传统城市:以硬质路面为主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容易造成内涝和污染
国内案例
深圳: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深圳湾公园、深圳国际 会展中心等。
武汉:武汉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武汉东湖绿道、武汉中央商 务区等。
青岛:青岛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世博 园等。
成都:成都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锦江绿 道等。
成功经验与教训
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成功经验: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生态 墙等
教训: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 行
案例:中国上海虹桥商务区
成功经验: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墙等
教训: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参 与度
海绵城市的发展前
05
景
技术创新方向
绿色屋顶技术:通过种植绿色植物提高城市绿化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减少 内涝和污染
传统城市: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
海绵城市:通过雨水收集和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浪费
传统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环境舒适度低
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地和植被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环境舒适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新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基本概念:1.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河岸带和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建设湿地、绿地、景观河道等生态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补给能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多模态交通:海绵城市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如步行和自行车),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量。
同时,建设支持可持续交通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电动车充电桩等。
4.生态水利工程: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水岸景观、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于家庭、酒店、商业和公共场所的冲洗、冷却和灌溉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提高城市的雨水滞留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周围空地上种植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4.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被格栅和雨水花园等,促进雨水的地下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5.绿色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轨道交通等,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环境。
6.抗洪设施:通过建设河岸带、防洪墙、堤坝等,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图文
05
或节水等技术措施的区域、地点及规模
06
评估各类水资源利用策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按照这样的步骤确定的工程措施才有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海 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才能是坚实有效
2.2排水方案设计
“完善的合流制,完整的分流制”的排水体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完整的分流制要求雨水排水系统和污 水排水系统的结构完整,不可漏、缺。 事实上,目前在分流制排水系统中雨污 混接的现象很普遍,例如,居民装修新 居时常把阳台改造为厨房或在阳台放置 洗衣机,生活污水经阳台排水管源源不 断地进入了雨水排水系统,很多地方的 街巷小吃店直接在雨水口附近洗菜洗餐 或倾倒污水,这些现象就是排水系统的 源头缺位。防止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分 久必合”,就必须实施污染源的精细化 管理,确保真正雨污分离,同时可以采 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物滞留、雨水花 园、立体绿化等技术,净化初期径流, 增加环境容量。
读右图可知,海绵城市 建设主要重点:“排”
的问题
2.1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现状、降雨量、气候条件等历史资
01
料,测算年径流量和入渗量,从而得到可利用的雨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资源量
根据城市给水厂供水量、各产业和居住生活用水量,测算可
02
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等措施可减少的淡水资源使用量
根据城市地表水水质现状、集中式污水厂排放量,测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 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 复杂性和长期性。
1.2建设的主要条件
1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 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 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海绵城市介绍课件
可持续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沟
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建设自然排水沟,通过植被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净化雨 水径流。
生态排水设施
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如植草沟、渗井等,通过自然方式将雨水排入地下或河流 中,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03
CATALOGUE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新加坡雨水收集系统
美国波特兰雨水花园
利用地势和植被,将雨水引入地 下,通过自然净化作用,减少径 流污染,同时为地下水补充水源 。
生态湿地与水系修复
生态湿地
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 物的净化作用,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 ,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水系修复
对城市水系进行修复和保护,保持水 体的自然状态,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创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创新,实现 最佳效果。
成功经验与教训
•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参与 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成功经验与教训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措施
01
海绵城市建设需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法。
长期监测与维护
02
海绵设施建成后需长期监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新加坡通过建立集水区,将雨水引入 大型地下水库,用于冲厕、灌溉和消 防。
波特兰通过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和 绿色屋顶,促进雨水渗透和减缓洪峰 。
德国汉堡雨水管理
德国汉堡采用分散式小型湿地、植被 缓冲带等措施,净化雨水并补充地下 水。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上海世博园区海绵城市建设
上海世博园区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措施,实现 雨水的自然渗透、滞蓄和净化。
海绵城市亮点词汇
海绵城市亮点词汇一、什么是海绵城市?1.1 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用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功能模拟和水文过程调控措施,以提高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解决城市水问题、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水环境问题,并减缓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 特点•集约发展:最大程度减少土地的占用和资源的消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综合治理:综合考虑水环境、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形成多级、多层面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安全可靠: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能够快速应对,并减少灾害风险。
•生态保护:保护和恢复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二、海绵城市亮点2.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将各种功能性单元进行组合,形成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模块,以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需求。
比如水文模块、生物模块、景观模块等,这些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装,实现灵活、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2.2 绿色交通海绵城市注重发展绿色交通,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等,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
同时,还可以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引导交通流动,减少拥堵和排放。
2.3 雨水管理在传统城市中,雨水排水系统往往是单向的,会导致雨水无法得到循环利用,同时还会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善雨水管理系统,采用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的回收和利用。
这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2.4 自然保护海绵城市注重保护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可以提供人们的休闲空间,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如保持水质、调节气候等。
2.5 智能系统海绵城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智能系统来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和环境。
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水体、气候等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控。
海绵城市总结
海绵城市总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水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城市化带来的水泥化和水库建设导致径流损失等问题,都使城市面临着严重的内涝和水资源短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理念,将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与生态系统相结合,通过合理利用、保护和再生水资源,以及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水”,即合理调整城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将城市建设考虑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合理控制雨水的径流、回收和存储,改善城市内涝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建筑屋顶和道路上设置绿化、雨水花园和排水系统,将雨水引导到雨水花园中进行净化和滞留,在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雨水的透水和回收利用。
这种“雨水花园”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能起到防洪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除了雨水利用,海绵城市还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利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保护和再生。
例如,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和膜技术将污水处理成可供植物、公园绿化和灌溉用水的水源。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下水、雨水和降雨污水等资源,实现城市的多源水供应。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海绵城市还强调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城市面临的气候变化日趋复杂和严重,而海绵城市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诞生的。
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湿地和绿色屋顶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储存和净化水资源,提高城市的抗洪、抗旱能力,缓解了城市面临的气候灾害。
尽管海绵城市的概念在理论上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试点和实践,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技术问题,包括如何确定合适的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方法,如何控制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等。
其次是管理问题,如何协调城市各个部门的工作,加强各方的合作和沟通,共同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海绵城市报告
海绵城市报告一、背景介绍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推崇的一种城市防洪水安全措施,它将城市排水系统转变为具有水保、渗透、蓄水等多重功能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通过仿效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城市雨水一个自然有序的处理过程。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内涝、排水管网过载等问题,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增强城市韧性,达到生态环保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1. 自然排水原则。
建立和健全基础设施,采用适当的自然溢流,实现不管天晴阴雨,雨水都有自然排放的功能。
2. 堵截优先原则。
即优先在源头堵截雨水,并通过开展散段虹吸雨水收集技术等手段,从根本上降低洪涝病害和污染物危害的发生。
3. 综合利用原则。
通过吸纳理念,将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起来。
将雨水、洁净淡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海水等各种水资源适宜的多渠道安排,充分利用水资源。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四项基础1. 生态绿地系统。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优化构建绿地系统。
这样可以达到增加城市的蒸发能力和降低城市地表温度等效果。
2. 雨水排水系统。
建设雨水处理站、设置过渡性系统,减少雨水的污染。
3. 天然湖泊和水系系统。
结合自然水系与城市排水,做到统筹规划。
4. 再利用水资源系统。
包括广泛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水处理、水储存、水循环利用等工程。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应用实践深圳湾货物站区的改造,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节约了空间,展现出海绵城市的艺术魅力和技术性。
五、结尾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水循环系统、城市景观系统、治理系统等均需要海绵化处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保水平。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但重要性显著,而且必须引起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概要介绍及案例分析课件
2传统Βιβλιοθήκη 市◦ 改造自然 ◦ 利用土地为主 ◦ 改变原有生态 ◦ 粗放式建设 ◦ 地表径流量大增
3
海绵城市
◦ 顺应自然 ◦ 人与自然和谐 ◦ 保护原有生态 ◦ 低影响开发 ◦ 地表径流量不变
4
案例----当雨水流过城 市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花园
5
6
7
◦ 绿地生态水渠: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 ①利用现状截 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 ②在山坳处设置 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 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 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28
29
◦ 道路渗滤沟: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 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 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 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30
31
32
雨水净化系统
◦ 土壤渗滤净化: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 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 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33
◦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 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 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 提升到山地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 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海绵城市概要介绍 及案例分析
1
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
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1.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
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2.为什么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介绍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
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
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