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1. 引言1.1 海绵城市概念简介海绵城市是指利用城市内部和周边的土地、水体资源,通过系统工程控制技术,使城市内部和周边土地具备类似海绵的功能,达到降雨径流控制、洪水峰值削减、城市冷热岛效应缓解、水质净化及生态保护等综合效果的城市。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建设具有涵养水、排放水、自净水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理念源于荷兰,随着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海绵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雨水资源,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园林绿化可以有效吸收化工污染物和粉尘,改善空气质量,净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园林绿化还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气温,改善城市微气候,提升城市的适宜度和韧性。
园林绿化还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园林绿化还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
园林绿化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是指将海绵城市概念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原则应用于园林绿化领域,通过改变城市绿化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城市绿化效果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简介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
渗井
• 渗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
• 雨水通过渗井下渗前应通过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预处理
渗透塘
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 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径流排放系统。
渗管/渠
• 渗管/渠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 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 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 石等材料组合而成
• 渗管/渠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及 公共绿地内转输流量较小的区 域
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 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
划北 设京 计土 研人 究景 院观 规
刘波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 会议《关于科学利用 与管理城市水资源的 提案》中提出“建设 海绵体城市,提升城 市生态还原能力” 天津---桥园公园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迁安---三重河生态廊道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2012低碳城市与 区域发展科技论坛 》中“海绵城市” 概念首次提出
•将既有管网排水能力从1-2年一 遇提升至3年一遇 •暴雨内涝发生频次降低50%
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建设项目绿化浇洒、景观用水 全部使用收集的雨水 •全区收集利用的雨水量,替代 10%以上的自来水用水量
政府、社会资本相结合力
海绵城市参考资料
俞孔坚 车伍 李俊奇 任南琪
北京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技术设施实景图
植草沟
透水铺装
生物滞留带
下沉式绿地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建设“海绵”式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将城市的排水、雨水和污水等“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等过程最大化地还原为自然过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的排水负荷,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建设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河道、湖泊、湿地、绿地、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态廊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的雨水、污水、废水等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净化和回收,同时还能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减少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等。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化雨水管理系统、智能化灌溉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等,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总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和实践,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概述范文
海绵城市概述范文海绵城市是指一种以海绵为模型,将城市设计和规划中的自然水循环系统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
其目的是通过采用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措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并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是模仿自然,利用城市内的绿色间隔和建筑物表面的可渗透区域,将降水导入土壤,形成蓄水区,最终通过滞留、渗透、蓄水和再利用等手段,将降雨水资源尽可能保持在城市内部。
同时,海绵城市也强调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收集和净化雨水,再利用于灌溉、景观水池等用途,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利用,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
海绵城市的实施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海绵城市可以显著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
由于城市呈现强烈的硬化化和人为地表排水系统的普及,城市的自然水循环系统被破坏,导致降雨过程中的水无法有效地渗透和蓄存于土壤中,而是集中排泄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当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能力时,就容易引发洪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地和可渗透面积,增加了水的渗透路径和蓄水容量,可以更好地缓冲和分散降雨的冲击力,从而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海绵城市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模拟自然,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等自然元素,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
这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多样性,还能够促进城市的气候调节,减缓热岛效应的发生。
同时,通过收集和再利用雨水,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减轻城市对降水的依赖。
此外,海绵城市也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注重城市的宜居性,通过增加绿地和水体,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宜人。
同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性,也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然而,在实施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海绵城市需要综合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等,因此需要建立多学科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构。
此外,海绵城市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维护成本,这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是一个挑战。
海绵城市概述
➢ 在城市开发中保护自然系统 ➢ 保护水质 ➢ 将雨水处理与景观相结合 ➢ 降低雨水径流量和峰流量
4.国内海绵城市发展简介
国内海绵城市发展情况简介
国内海绵城市发展历程
1980s
• 国内开展面源污染研 究
1980s-2010s
•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开展城市面源污染研 究
• 大伙房水库、滇池等 地展开农业面源污染 研究
为何年年防涝年年涝,一到雨季 就举国“看海”?
海绵城市背景和现状
城市径流污染
2016年中国环境公报:长江、黄河、珠江、 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浙 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1617个国 考断面中,Ⅴ类、劣Ⅴ6.3%、 9.1%,其中, 海河流域污染尤为严重,水质中劣Ⅴ类及Ⅴ 类合计占比 49.7%。
是多层次,全过程的控制系统,将水的质量,
水的流量和环境的舒适度综合考虑来解决雨
水的排放问题。
主要宗旨:从可持续的角度处理城市的水质
和水量,并体现城市水系的宜人性。
设计原则:
➢预防控制,包含在场地管理规划中,利用好的场地
设计和场地管理措施,防止径流污染并对其进行利 用; ➢源头控制,在径流产生的源头利用绿色屋面、渗透 铺设等方式,控制径流量及其污染;
对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 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治理 水污染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 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增加 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定义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 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 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 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
海绵城市详细阐述
海绵城市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_图文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_图文海绵城市给城市敷上“保湿面膜”组员:许学鸿王剑煌陈志华index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的建设人工海绵VS天然海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大气降水水汽蒸发地表径流1.1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
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2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1.2建设的主要条件2.海绵城市的建设读右图可知,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重点:“排”的问题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现状、降雨量、气候条件等历史资料,测算年径流量和入渗量,从而得到可利用的雨水资源量根据城市地表水水质现状、集中式污水厂排放量,测算潜在可利用的污水资源量和所需要的生态补给淡水资源量0301根据城市给水厂供水量、各产业和居住生活用水量,测算可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等措施可减少的淡水资源使用量022.1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根据可利用的雨水资源量、污水资源量、生态补给量等结果确定需要收集利用的雨水资源总量,确定城市水资源分配结构评估各类水资源利用策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0406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排水基础设施等现状资料,确定实施雨水收集利用、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自来水使用结构优化或节水等技术措施的区域、地点及规模052.1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按照这样的步骤确定的工程措施才有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才能是坚实有效“完善的合流制,完整的分流制”的排水体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2.2排水方案设计完整的分流制要求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的结构完整,不可漏、缺。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海绵城市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多种手段减少城市雨洪滞留、减缓洪峰泄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
它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洪水调蓄与调理、城市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城市水体和绿地系统的布局,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日本出现了频繁的城市水灾,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在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海绵城市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兴起。
202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排水与雨水利用技术规范》,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快速发展。
海绵城市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首先是城市规划与设计。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注重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导致城市水系被破坏,水资源不能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则注重保护和巩固原有的水系统,合理规划水体和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
其次是雨水管理与排水系统建设。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通常是基于快速排水的原则设计的,导致雨水直接排入排水管网,容易造成雨洪滞留和排水系统的过载。
海绵城市强调将雨水纳入城市的自然系统中,通过雨水花园、湖泊、湿地等方式,实现雨水的慢排和蓄洪,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韧性和治理能力。
再次是生态修复与建设。
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恢复和建设城市的自然环境,通过建设湿地、绿地、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是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海绵城市强调水资源的保护和回用,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对地下水和水库的依赖,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海绵城市利用绿地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土壤来净化污水,实现水的自净和水质的改善。
什么是海绵城市
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5.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 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 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 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6. 雨水湿地(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 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 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6. 渗管/渠(1)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
(2)渗管/渠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
(3)渗管/渠的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的要求。
海绵城市课件
规划布局
区域布局
景观布局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 ,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制定 相应的规划布局。
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等因素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景观,提高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设施布局
在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 雨水收集、处理、排放等设施,确保 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专项规划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保护 意识。
监测与评估
监测指标
建立海绵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包 括水质、流量、土壤湿度等,对
海绵城市效果进行实时监测。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 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与反馈
定期对海绵城市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
绿色屋顶设计
通过种植植物、铺设滤料等措施,增 加屋顶的雨水滞留能力,减少雨水径 流。
雨水径流控制
采用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措施, 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对下游水 体的冲击。
下凹绿地与雨水渗透
下凹绿地设计
将绿地设计成下凹式,使绿地能够自然渗透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雨水渗源。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取综合施策的方法, 结合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的海 绵性能和生态环境质量。
0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规划目标与策略
目标
通过规划设计,实现城市雨水自 然积存、渗透、净化与回用的目 标,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 进可持续发展。
策略
以生态优先、低影响开发为原则 ,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水文条件 、排水系统等因素,制定相应的 规划策略。
英国伦敦市
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海绵城市体系,实现了城市雨水的自然渗透、滞蓄和净化,提高了城 市生态环境质量。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海绵城市的“前因”-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的问题“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2.海绵城市的“后果”-LID让城市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针对传统城市开发模式的遗留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二、海绵城市详细解读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简介及建设方法课件
01
02
03
环保法规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国 家相关的环保法规,如《 环境保护法》、《水污染 防治法》等。
城市规划法规
海绵城市建设需遵循城市 规划法规,如《城市规划 法》、《城乡规划法》等 。
防洪法规
海绵城市建设还需符合防 洪法规,如《防洪法》、 《河道管理条例》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与规范
建设标准
规划设计是关键
01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开始,结合城市地形、
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
02
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水文等条件,选择适合的生态技术和
设施。
公众参与和政策支持
03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同
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予以支持。
05
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海绵城市简介及建设方法课 件
目 录
• 海绵城市简介 • 海绵城市建设方法 • 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 •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 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过程,建设具有吸 水、蓄水、渗水、净水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资源利用的能力 。
2014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标志着海绵城 市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近年来,海绵城市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方向之 一。
海绵城市的作用与意义
提高城市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通过吸纳和利用雨水,减轻了城 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了城市在雨季发 生洪涝灾害的风险。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简介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下垫面粗糙及高大建筑阻碍气流穿过城市,使得城市小区域容易产生涡流,加之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污染物质形成水蒸气凝结核,造成城市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较高。
并且,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主要采用地面排水与管道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地面多为不透水的水泥等硬质地面,降雨土壤入渗率低,导致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等“看海”现象。
同时,也造成我国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导致我国尤其北方的城市居民用水短缺。
为解决城市降雨与城市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水雨水,并将雨水蓄积、下渗到土壤层下补充地下水,通过植物净化水体,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便是减少洪涝灾害的同时,改善现有水资源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又称为低影响开发模式,类似的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理念。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河湖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合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城市“海绵体”,实施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有效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涵养城市水资源。
“这是一种建设理念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是改造自然,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传统城镇化建设热衷大马路、大广场建设,大面积的硬质铺装,让水无处可藏;填湖造地、围湖建楼,让水无家可归,切断了水与土壤之间的生态链;拦水造坝,让活水变死水,切断了上下游生态链。
”这些不当的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生态本底,扰乱了水文规律,带来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至今,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其中西方的现代雨洪管理技术功不可没。
海绵城市介绍课件
可持续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沟
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建设自然排水沟,通过植被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净化雨 水径流。
生态排水设施
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如植草沟、渗井等,通过自然方式将雨水排入地下或河流 中,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03
CATALOGUE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新加坡雨水收集系统
美国波特兰雨水花园
利用地势和植被,将雨水引入地 下,通过自然净化作用,减少径 流污染,同时为地下水补充水源 。
生态湿地与水系修复
生态湿地
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 物的净化作用,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 ,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水系修复
对城市水系进行修复和保护,保持水 体的自然状态,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创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创新,实现 最佳效果。
成功经验与教训
•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参与 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成功经验与教训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措施
01
海绵城市建设需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方法。
长期监测与维护
02
海绵设施建成后需长期监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新加坡通过建立集水区,将雨水引入 大型地下水库,用于冲厕、灌溉和消 防。
波特兰通过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和 绿色屋顶,促进雨水渗透和减缓洪峰 。
德国汉堡雨水管理
德国汉堡采用分散式小型湿地、植被 缓冲带等措施,净化雨水并补充地下 水。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上海世博园区海绵城市建设
上海世博园区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措施,实现 雨水的自然渗透、滞蓄和净化。
海绵城市亮点词汇
海绵城市亮点词汇一、什么是海绵城市?1.1 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用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功能模拟和水文过程调控措施,以提高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解决城市水问题、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水环境问题,并减缓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 特点•集约发展:最大程度减少土地的占用和资源的消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综合治理:综合考虑水环境、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形成多级、多层面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安全可靠: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能够快速应对,并减少灾害风险。
•生态保护:保护和恢复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二、海绵城市亮点2.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将各种功能性单元进行组合,形成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模块,以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需求。
比如水文模块、生物模块、景观模块等,这些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装,实现灵活、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2.2 绿色交通海绵城市注重发展绿色交通,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等,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
同时,还可以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引导交通流动,减少拥堵和排放。
2.3 雨水管理在传统城市中,雨水排水系统往往是单向的,会导致雨水无法得到循环利用,同时还会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善雨水管理系统,采用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的回收和利用。
这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2.4 自然保护海绵城市注重保护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可以提供人们的休闲空间,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如保持水质、调节气候等。
2.5 智能系统海绵城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智能系统来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和环境。
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水体、气候等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控。
海绵城市总结
海绵城市总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水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城市化带来的水泥化和水库建设导致径流损失等问题,都使城市面临着严重的内涝和水资源短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理念,将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与生态系统相结合,通过合理利用、保护和再生水资源,以及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水”,即合理调整城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将城市建设考虑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合理控制雨水的径流、回收和存储,改善城市内涝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建筑屋顶和道路上设置绿化、雨水花园和排水系统,将雨水引导到雨水花园中进行净化和滞留,在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雨水的透水和回收利用。
这种“雨水花园”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能起到防洪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除了雨水利用,海绵城市还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利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保护和再生。
例如,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和膜技术将污水处理成可供植物、公园绿化和灌溉用水的水源。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下水、雨水和降雨污水等资源,实现城市的多源水供应。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城市水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海绵城市还强调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城市面临的气候变化日趋复杂和严重,而海绵城市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诞生的。
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湿地和绿色屋顶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储存和净化水资源,提高城市的抗洪、抗旱能力,缓解了城市面临的气候灾害。
尽管海绵城市的概念在理论上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试点和实践,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技术问题,包括如何确定合适的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方法,如何控制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等。
其次是管理问题,如何协调城市各个部门的工作,加强各方的合作和沟通,共同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简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一、相关概念1.地表径流: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汽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
这种水流称为地表径流。
2.径流系数:一定汇水面积内总径流量(毫米)与降水量(毫米)的比值,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
也是市政工程雨水排放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3.降雨重现期:指某量级的洪水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俗称“N 年一遇”。
百年一遇洪水,表示当地发生这一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
一般排水管道在计算管径时首先要确定降水重现期,我市道路排水管道一般重现期选2年。
近年来标准有所提高,如二环西路、二环西路南延排水管道雨水重现期按照要求提高至P=3年,径流系数取0.7。
4.低影响开发(LID):简单的讲,就是开发后与开发前水文条件基本相同。
开发前有多少雨水形成径流排入河道,开发后也应有多少雨水形成径流排走,而不显著增加。
1990年美国率先提出,2005年在中国有关资料上首次出现,2013年12月份,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后,各地各部门加大贯彻力度,并且写入了建设领域的相关制度、规范。
低影响开发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
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
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
一般情况下,绿地(如开发前的济南南部山区)的年径流总量外排率为15%至20%(相当于年雨量径流系数为0.15至0.20),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至85%。
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 一般为 100-200 mm 。
(2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 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 50-100 mm 。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主要的海绵技术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
此外步行街 、人行道、自行车道及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公共 交通区域,都采用透水性地砖,加速了雨水渗透。市区周边的河道弯 弯曲曲的,通过不断扩大滩涂 、河边的湿地和绿地,来提高涵养水的 能力。河岸少用钢筋混凝土而多用石块等砌筑,更有利于生态防洪。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德国海绵城市建设
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 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 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
2019/8/9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主要的海绵技术
渗透塘
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 化
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适用性 渗透塘适用于汇水面积较大(大于 1 hm2 )且具有一定空间条件 的区域,但应用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 或岩石层小于 1 m 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 3 m (水平距离)的区域时,应 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优缺点 渗透塘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建设费用较低,但对场 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对后期维护管理要求较高。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主要的海绵技术
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 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
200 mm 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 蓄容积 (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 容 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 渗透塘、湿塘、 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水多—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水少—严重缺水(南水北调)、水脏(雨污分流)
海绵城市系统性解决以上问题,是解决当下城市病的一剂良方。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二、海绵城市概念内涵
澳大利亚学者最早使用海绵城市的概念来隐喻城市对周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应, 此后逐渐变成城市与水文的研究。人们用海绵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一、城市与水的关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该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暴雨给人们带来的困难 与无奈,而这种苦难和无奈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 并没有彻底消退。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每 到7-8月份的雨季,不少地区的下水道等排水系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水漫金山时有出现,有人将其调侃为“看海模式”/望“洋” 兴叹。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主要的海绵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对比了 各种海绵技术实现的功能、目标和景观效果,并指出了各种海绵技术适用 的功能区。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三、国际经验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主要的海绵技术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
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 般为 2%-6%,宽度不宜小于2 m 。
适用性植被缓冲带适用于道路等不透水面周边,可作为生物滞留 设施等低 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也可作为城市水系的滨水 绿化带,但坡度较大(大 于 6% )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 优缺点植被缓冲带建设与维护费用低,但对场地空间大小、坡度 等条件要 求较高,且径流控制效果有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应对城市雨水污染等环境 问题 ,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构建。
时间 1970年开始
1989年 1990年初期
2006年
2019/8/9
国家
采用的概念
研究焦点
美国
最佳管理措施(BMPS) 绿色基础设施、
低影响开发(LID)
非点源污染
德国
优化生态环境、保持生 雨水利用技术、
美国海绵技术的应用起源于温带的北部地区,发展于西南部炎热 的干旱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对海绵设施的选用具有很 大的挑战。针对不同气候特点对海绵技术的选用各有侧重。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渗入能力为宗旨,强调与植物、 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进行生态设计,如植被缓冲带、植 物浅沟、湿地等,大量使用由屋顶蓄水或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 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功效。
低影响开发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确实充分考虑了洪水控制, (2)注意可能引起结构性损坏的地方不能采用渗透技术;(3)减少 铺筑路面时必须考虑安全性和便利性;(4)一些非可持续性的最佳 管理措施需要通过其他手段维持其可持续性。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美国海绵城市建设_海绵技术选用情况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主要的海绵技术
雨水湿地指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
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 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 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
适用性 雨水湿地适用于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 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 优缺点 雨水湿地可有效削减污染物,并具有一定的径流总量和峰 值流量控制效果,但建设及维护费用较高。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环境设计/ 经典“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日本海绵城市建设
日本约一半的人口四分之三的财产集中在占国土总面积仅十分之 一左右的冲积平原 ,即所谓的洪泛区之上。因气候等原因洪涝灾害 频发。同时,日本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因此非常注意节 水蓄水 。
“最佳管理措施”(BMPS)核心理念为非点源污染控带和雨洪径 流管理。工程措施包括增加湿地或植被缓冲区以降低水地表径流速度 ,从而拦截、降解、沉降污染物。非工程措施包括雨洪规划、环保教 育等形式。
“低影响开发”(LID)主要理念是减小开发对雨水的影响,一般 通过尽可能地模仿当地或工程的自然水文循环和径流循环来实现,主 要通过贮存、渗透作用和地下水补注、蒸发和蒸腾、滞留等手段。
研究—以长三角地区试点城市为例”; (2)南京市社科重点“南京强化城市老旧小区精细化治理研究”; (3)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南京市老旧小区海绵花改造居民参与
治理研究”; (4)东南大学社科项目“江苏省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研究” (5)南京安居集团“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层方案比选方法与软件” (6)南京市市政府质检站“基于价值工程的透水铺装方案选择”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暗渠
雨水下水道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德国海绵城市建设
(2)滞蓄工程
滞蓄工程是指通过雨水利用或者雨水渗透使得降水得到滞留、贮存 以降低向排水系统输送的压力。
德国立法规定 在建筑规划之初不管是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都 要设计雨水滞蓄工程设施,如铺设绿色屋顶 、设立地下储水器,否则 必须缴纳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很多德国家庭都安装了雨水 利用设施,经初步过滤的水流入蓄水罐再次经过自然沉降 则 用 来 洗 衣 服 洗 车、浇 花 园、冲 厕 所 等等。
态平衡
水法政策导向
澳大利亚
水敏性城市建设 (W施、城市处理工
程技术
新加坡
ABC计划(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 program)
水体排放功能和 供水、景观感官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美国海绵城市建设
美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早、发展快、分布广、影响大,且美国的 气候带分布与我国极为相似,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选用及组合经验 对我国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2019/8/9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主要的海绵技术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
水泥混凝 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 石、碎石铺装等也属 于渗透铺装。
适用性 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 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 场、人行 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 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 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 透水 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 道。
(3)工程传播 工程传播是指通过宣传手段向民众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普及雨水利用、污水治理、城市给排水运作等知识 。
为了普及知识和方便民众监督城市给排水系统,近年来给 排水工程传播在德国的柏林、汉堡、慕尼黑、科隆等大城市 运行得很有特色,慕尼黑等地的下水道已经变成了免费的景 点。这也是当地政府为促进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而出台的 一个新举措。与其他地区的水道博物馆旅游不同,这里展示 的是仍在运行之中的给排水系统。在德国下水道中并没有公 众所担心的臭味 ,扑面而来的是暖湿的气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