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
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含答案)
![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bc130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9.png)
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2021·娄底中考)在元朝9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 ) A.明太祖 B.明成祖C.康熙帝 D.乾隆帝2.图一到图四是我国古代行政体系的变化,其变化反映了(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A.中央机构逐步精简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3.有学者认为,正是郑和下西洋为16—17世纪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作了海上交通上的准备。
传教士所带来的海外世界的新内容,也为明清中国人重新理解世界、认识海洋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A.直接导致西方列强对华的武装侵略B.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C.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D.增强了明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4.(2021·北部湾中考)“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左宗棠收复新疆5.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其中,提出“均田免赋”口号,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的是( )A.陈胜 B.吴广 C.黄巢 D.李自成6.(2021·绍兴中考)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D.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7.清朝前期,出现了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
这反映出当时( )A.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农业生产受到制约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地方人口增长迅速8.“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并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限制。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43de69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6.png)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自1368年建立以来,其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朝廷政治的发展,还深刻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明朝初期,中央统治体制主要是建立在太祖朱元璋的个人威望和权威基础上,太祖通过设立中书省、东厂、西厂等机构,对朝政进行严密控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随着明初皇帝的更替,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接任皇位,建立了后宫和内阁制度,加强皇帝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明成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设立大学士、设立部丞,把军民分开,提出了“王治则”、“明君县”等治国理政的思想。
至明朝中期,由于明英宗重用宦官和外戚,导致了内阁制度的瓦解和宦官与外戚的勾结,使中央统治体制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此时,朝廷实行了“靖难之役”,对宦官和外戚进行清洗,重新确立了内阁制度,明正统皇帝还试图提高地方官员的政治素质,实行任人唯贤的政策。
到了明朝晚期,中央统治体制再次发生了变革。
在明嘉靖、万历时期,朝廷强调言官和兵部的作用,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提倡文官主政,加强官员选拔和任用的公正性,促使官员廉政自律。
明朝还试图通过“四夷考试”等措施,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控,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
从最初的太祖个人威望和权威统治,到后来的设立内阁制度和强调官员廉政自律,再到晚期的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控,明朝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篇示例:明朝建立后,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政治措施,确立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他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设立了三法司和六部,以及太监宦官监察皇帝的行为,形成了尊皇精神。
研究报告明朝监察制度研究
![研究报告明朝监察制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789f0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a.png)
明朝监察制度研究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明朝监察体制的组织系统及其职责,弄清楚明朝监察制度的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变,机构的构成,人员的组成和每个组织机构的具体职责所在。
其次在大的方面分析了明朝监察制度的具体特点,最后再分析了下明朝监察制度日益衰败的原因。
关键词:明朝监察制度绪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监察历史,传说在轩辕皇帝时代就有明台之议。
两千多年前秦朝改革古代的史官制度,首创由皇帝直接领导的、以御史大夫具体负责的监察制度。
自那以后,监察制度经过二千多年的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严密的监察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成为中华文明的制度文化中一份珍贵财富。
明朝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政治转化的关键时期。
明在中央废除了中书省和巫相制,六部升格,各自独立,直属皇帝,同时设立内阁,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嘉靖以后,内阁独立,成为中枢机构。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皇权达到了空前的膨胀。
在极端君主专制的皇权制约下,监察制度必然成为皇帝独裁的御用工具。
明代监察制度的变革主要是强化对上下百官的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监察制度设置严密完备,监察手段运用严苛残忍,监控重叠防范森严。
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了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赋予了更多的职能,以强化监察、服务皇权,由此开创了与众不同的监察体制明代的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是最完备的,它纵横交错,把明代所有官员,包括监察官员本身,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
同时它对明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包括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
本文章意在仔细梳理明朝监察制度,从而对明朝的监察制度作出一个准确的评价为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特别是检察法制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对明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对明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fae70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2.png)
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对明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朱元璋的领导与贡献。
作为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在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成就。
本文将探讨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对明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朱元璋对法制建设的重视1. 法律体系的建立朱元璋重视法律的作用,并认识到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于国家稳定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他下令编纂《大明律》和《大明令》,将过去各朝代的法律规章进行整合,并制定了适应明朝国情的法律体系。
这一法律体系为明代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2. 司法改革的推进为了确保法律的执行力和公正性,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
他设立了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等机构,负责对官员和人民进行监察,严惩贪污腐败和不法行为。
这种严明的司法制度使得法律的执行更加公正,为社会稳定和法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法制建设对社会稳定的促进1. 维护社会秩序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使得明代社会的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
他严惩各种犯罪行为,如盗贼、强盗等,为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
这种秩序的维护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明代社会的发展。
2. 保护人民权益朱元璋的法制建设注重保护人民的权益。
他规定了土地制度,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规定了对于奴婢的保护措施,提高了低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这些措施让人民感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增强了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社会稳定对明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 经济繁荣明代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交通和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明代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法律环境,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2. 文化繁盛社会的稳定也促进了明代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和法律稳定的环境下,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朱元璋注重教育的普及,推行了多种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明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朝管理制度完善
![明朝管理制度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ce3df0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1.png)
明朝管理制度完善一、明朝政治管理制度的完善1. 中央政权的建立明朝政治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中央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开始了对政权的整合和建设。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宰相制度,设立东厂、西厂等间谍机构,直接掌握朝政,巩固了中央政权。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严格的官僚体系,设立了六部,分别是吏部、兵部、礼部、工部、刑部、户部,管理了各种政务。
并且设置了东厂、西厂等监察机构,对朝廷内部和外部进行监察。
同时,地方行政也是明朝政治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明朝实行了郡县制和州府县县制,设立了巡抚、道员、知府等地方行政官员。
这些措施使得明朝政治体系逐步完善,政权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管理。
2. 职官制度的建立明朝建立了严格的职官制度,规定了官员的任用和晋升标准。
明朝通过举孝廉、乡试、会试等考试形式选拔官员,设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和晋升标准,使得官员能力逐步得到保证。
此外,明朝实行了巡按制度,派遣巡按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确保了各地政务的顺利进行。
3. 统一的法律制度为了整合社会秩序,明朝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法律制度。
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大明律》,后来逐渐完善了刑律、兵律、户律、兵律等各种法律条文。
这些法律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利,保障了社会治安和秩序,推动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明朝军事管理制度的完善1. 分防制度明朝实行了分防制度,将全国分成十四个军区,设立都督、提督等军事官员,分别管理各地的军事事务。
这样的安排使得军队分工明确,指挥得力,对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起到了巨大作用。
2. 募兵制度明朝实行了募兵制度,通过军务、镇守等方式,吸收了大批民间壮丁,组成了明朝强大的军队。
此外,明朝还规定了各地驻军的人数和装备,确保了各地安全和稳定。
三、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1. 设立户部明朝设置了户部,专门管理国家财政。
户部对财政和经济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规定了税种征收标准,确保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各种专门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各种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论述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
![论述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d0b0f2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9.png)
论述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与成就。
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皇权、内阁、官制、地方政府等多个方面,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来说,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皇权是至关重要的。
皇帝是统治者,权力的核心所在。
明代皇帝采用了“一朝一人”制度,即一朝一位君主的统治。
皇帝对国家政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他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和领导权,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是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代设立了内阁,内阁由丞相、副丞相、侍郎等官员组成,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内阁在明朝的国家治理中起着枢纽作用,它是政府的核心机构,参与决策、领导政府部门的运行。
内阁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一种协调与制衡的关系,保障了政府的正常运作。
再次是明朝的官制。
明代设立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实现了官员制度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明朝的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科、两府(东厂、西厂)、地方官等不同等级和部门。
官员在政府中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地位,有着严格的职官等级制度,保障了政府的稳定性和正规性。
最后是明朝的地方政府。
明代实行了分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省、直隶、经略、巡抚等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在区域内承担管理、治安、税收等职责,负责维护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地方政府在明朝的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了地方社会的发展和统一。
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相对完善、规范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管理能力。
皇权、内阁、官制、地方政府等多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为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虽然明朝在后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弊端,但它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成就仍然值得我们肯定与借鉴。
【以上所述,以本文讨论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2000字为限】。
第二篇示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具有独特特点的。
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历时276年,期间经历了明初、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整个治理体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41a7eabfd0a79563c1e72ef.png)
明代政治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历时277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 —1398年)于1328年10月21日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个赤贫的佃农之家。
他从未经历过中国那个安定的农业社会的正常环境,直到他统治这个帝国并指导它的恢复工作。
明王朝诞生于半个世纪的扰攘纷乱中;在这个一切遭到破坏的年代,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进行日益直接诉诸于暴力。
贫苦出身的农民皇帝朱元璋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来了统一的汉族王朝,并且不断的巩固直至整个政治体制的建立,太祖朱元璋做出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必定使明朝政治制度有其特殊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
一、建朝伊始,制度的变迁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明朝的政治制度,仍沿元朝旧制。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
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
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
"凡事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
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
大都督府为最高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生性多疑,权力欲望极重,在统治基本稳定以后,朱元璋即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
洪武九年(1376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并把北平布政使司升为北京与南京并为两京,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
其所属机构有理问所、司狱司、仓库使、杂造局、宝泉局、织染局、军器局等部门。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主要责任为传布朝廷政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
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诸事。
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cd6145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f.png)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自1368年建立以来,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体制方面,明朝初期创立了明君专制的政治体制,即地方官吏都是中央派遣,不设巡按使评理,凡是地方遇到大事没有权力的话只有请命于中央,但是至明中叶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开始设立了巡按使等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
在官制方面,明初设立了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执行中央政策为使命,但是经过朱棣改革,东厂、西厂被撤废,而设立了东阁,将秘密情报和监察职能合并,改善了中央集权程度。
明初还设立了警察局,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取消了警察局,以减轻人民负担和加强地方自治。
在行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省县制,后来明太祖朱棣废除了道府县三级制,改为二级制,即设立省和县,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财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均田制和民田继制,但是在朱棣改革之后,废除了民田继制,实行了官田制,加强了中央对土地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军事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八旗制和千户制,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改革,废除了八旗制,建立了闽粤制和蓟镇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军事力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不断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变化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示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许多变化。
明朝建立后,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主要包括皇帝权力的加强、官僚体制的完善、地方行政体系的调整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方面。
明朝建立后,皇帝权力得到了加强。
在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削弱宗室势力和加强皇权,确立了皇帝的绝对统治地位。
明朝的官僚体制与皇权控制
![明朝的官僚体制与皇权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2009713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8.png)
明朝的官僚体制与皇权控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王朝,其官僚体制与皇权控制是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核心。
这一时期,明朝的官僚体制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完善,旨在维护皇权的稳定与扩张。
首先,明朝的官僚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
皇帝担任最高权力机构的头衔,并由其任命官员。
官员的晋升与降职完全由皇帝决定,这体现了明朝官僚体制中的皇权控制。
同时,明朝的政府机构由六部、九卿等组成,这些机构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相互牵制,以确保皇帝对朝政的掌控。
其次,明朝的监察机构也是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设置了诸多监察机构,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其中,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被用于监视官员和平民百姓,确保皇权在社会各个阶层的贯彻。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都察院、锦衣卫等专门的监察机构,以防止官员的腐败行为,保障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然而,官僚体制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明朝的官僚体制过于庞大,导致了财政的负担。
官员薪俸的支付、机构的维护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官僚体制还存在着权力滥用的问题。
有些官员利用权力对权力下属进行打压,侵害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问题在明朝的后期尤为严重,也是导致明朝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官僚体制和皇权控制在整个明朝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政府通过严密的官僚体系和皇权控制机制,实现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控制。
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严格按照皇帝的要求进行,有利于实现法治和秩序的稳定。
同时,官僚体制的存在也保证了皇帝对朝政的绝对掌控,为整个政权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明朝的官僚体制和皇权控制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为明朝政权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官僚体制与皇权控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演变。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001545844769eae109ed18.png)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明朝前期,明太祖和明成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朝经济在前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此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喜欢直观有趣的史实。
但是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少,逻辑思维尚待发展。
因此,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难以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
因此,在课堂上要贴近他们的实际状况,创设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情境,以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导他们去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道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史实。
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探讨其利弊,逐步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认识到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皇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专制制度是明王朝政治腐败的根源,并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难点:八股取士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活动:猜猜他是谁?出身贫农,从小就是一个放牛娃;为了活命被迫剃度为僧;因为闹饥荒,被迫云游化缘;为了改善生活,参加起义军造反;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
以小活动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和教学主题中。
将制衡思想运用到监察体系,看明朝朱元璋的智慧
![将制衡思想运用到监察体系,看明朝朱元璋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944cc15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4.png)
将制衡思想运用到监察体系,看明朝朱元璋的智慧前言:在明朝,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六科给事中们都要到内阁拜见内阁大臣,由于内阁大臣们的官职品阶和年龄都要高于给事中们,给事中们进门要对内阁大臣们作揖,所以这项制度被称为会揖制度,拆开来看就是会面、作揖的意思。
会揖制度是明朝独有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会揖,我们就要从朱元璋建立的监察制度说起。
监察制度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齐、秦、赵、韩等过皆设置御史一职。
带了秦汉时期,设置了御史大夫一职,作为丞相的副手。
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设置了规模不等的监察机构,到了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创制的监察制度集历代之大成,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纵横交错、上下交叉、内外互控的检查网络: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提刑按察使司。
都察院朱元璋在明初照元制设立御史台,作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
后来撤销御史台而创设了都察院,完成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
都察院的主要职能是“专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不仅如此,都察院还与吏部共同决定官员升降,与大理寺、刑部共同会审重大案件,即所谓“三法司会审”:“三法司曰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
”都察院的具体职权可分:1.肃爪纲纪,纠察百官。
纠察百官是都御史的首要职务,也是皇帝赋予并反复强调的权利。
2.辨明冤枉。
“大狱重囚会鞠于外朝,偕刑部、大理漱平之”。
每年天气炎热之时,与刑部、大理寺奉旨审录罪犯。
3.提督各道。
包括参与监察御史出任的选拔和审查,监察御史出巡的提名,监察御史回京的述职和考评,以及提出监察御史升降的初步意见等四方面。
4.考察百官。
明代都察院参与决定百官的“考满”和“考察”。
“遇朝觑、考察。
同吏部司贤否陆黜。
”即都察院长官不仅参与考核百官贤能、政绩,还有权参与决定官员的升迁和罢黜。
5.以巡抚或总督名义,代表皇帝处理地方的重大军政问题。
六科给事中朱元璋又担心都察院独揽检察大权,暗中蒙蔽视听,于是他在都察院外设立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长官。
明朝的建立与朱元璋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与朱元璋的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ef97087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3.png)
明朝的建立与朱元璋的统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的建立与朱元璋的统治密不可分。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与朱元璋及其统治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明朝的建立和朱元璋的统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明朝的建立源于朱元璋所领导的农民起义。
朱元璋出身贫寒,年轻时参加了红巾军的起义,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天赋。
1368年,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当时的元朝政权,建立了大明王朝。
明朝的建立则是农民起义的胜利,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建立者后,出色地负责着皇帝的角色,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英勇的统治手段。
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他规定州县设官、府治、乡镇村设官,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行政体制,有效地限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同时,他大力提倡农业生产,推行平田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社会的稳定。
此外,他还重视军事建设,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在朝廷治理方面,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打击贪污腐败,提倡贤能重用。
他任用了一批有能力、有德行的官员,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重视经典教育,提倡儒家思想,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朱元璋的统治也对明朝的外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采取了开疆拓土的政策,先后征服了南方的云南、广西等地,扩大了明朝的疆域。
同时,朱元璋也重视与外邦的外交交往,与邻近国家建立互利的友好关系。
朱元璋的统治给明朝带来了繁荣与稳定。
他的经济政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拓措施,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他还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然而,朱元璋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实行了高压政策,限制了人民的言论自由,导致了社会上的思想单一化,缺乏创新和进步。
此外,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也过于集中,给后来的明朝统治者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1《明清帝国的兴替》同步练习(含答案) (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1《明清帝国的兴替》同步练习(含答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2a9e900bce2f0066f433226a.png)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明清帝国的兴替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7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16 分,共 2 题)1. (8分)我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2. (8分) 例2 读图,回答问题。
(1) 图一中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他于哪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在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2) 图二中所示是锦衣卫的飞鱼服,锦衣卫是个什么样的机构?明朝类似这样的机构还有什么?它的设立标志着什么?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3. (5分)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被百姓称之为“闯王”的是()A. 张献忠B. 李自成C. 高迎祥D. 努尔哈赤4. (5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
以下属于皇太极所为的有()①推翻明朝②统一女真族③改族名为满洲④改国号为清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5. (5分)后金和清朝的关系类似于()A. 隋朝和唐朝B. 北宋和南宋C. 契丹和辽D. 蒙古和元朝6. (5分) 下列有关明清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B. 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C. 1636年,皇太极在北京称帝,改国号为清D. 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中国的统治7. (5分) “康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出现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
这一时期在位的皇帝不包括()A. 康熙帝B. 雍正帝C. 乾隆帝D. 道光帝8. (5分)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
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_______在位时期。
()A. 李世民B. 李自成C. 朱元璋D. 乾隆帝9. (5分) 明朝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其中政治上的措施有()①废除丞相、创内阁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③奖励垦荒、轻徭薄赋④改革赋役制度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10. (5分)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明朝建立②元朝统治结束③明朝统一全国④李自成起义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①③④②D. ①④②③11. (5分) 推翻明朝统治的是()A. 吴三桂B. 皇太极C. 李自成D. 努尔哈赤12. (5分) 明成祖为了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将都城迁到()A. 北京B. 东京C. 南京D. 西安13. (5分)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有()①明朝日趋衰败②统治者对后金用兵③连年天灾④商品经济发展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4. (5分)朱元璋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的主要目的是()A.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 加强专制皇权C. 提高政府效率D. 便于政令畅通尝试运用(总分 24 分,共 3 题)15. (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代的政治与经济
![明代的政治与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0a5be78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a.png)
明代的政治与经济1. 政治的背景与特点1.1 政权的建立与明太祖明代政权的建立源自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明太祖以强力的集权统治为基础,确立了政治体制,奠定了明代政治的基础。
1.2 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明代采用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朝廷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和内阁,而地方政权则由地方官员掌握。
中央官僚体系成为明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严格的选拔制度和监察机制使得官僚体系相对高效。
1.3 考试制度与社会流动明代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考试规则,使得社会流动成为可能。
这一制度使得人才得以进入官僚体系,从而为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2. 经济的发展与特点2.1 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升明代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2.2 商业与海外贸易的兴盛明代商业相对繁荣,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起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明朝政府积极推动海外贸易,大力发展海洋航运业,并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2.3 工艺制造业的发展明代的工艺制造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瓷器、丝织品等工艺品的生产与出口。
这一发展为经济带来了显著的贡献,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3.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明代政治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政治的稳定与有效的管理决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政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持。
明代政府通过实行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来华贸易。
这不仅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财富,也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工艺制造业的发展。
政府还鼓励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为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的繁荣使政府能够从商业税收和贸易收入中积累财富,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力,从而增加了政府的军事力量和官员的工资。
明代中央国家权力结构演变过程浅谈
![明代中央国家权力结构演变过程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bb58e5c649649b6648d747f6.png)
明代中央国家权力结构演变过程浅谈作者:陈志刚内容提要:本文力图在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明代中央国家权力的演变历程,即宰相负责制—七大部门分工负责制—监阁体制的演变历程,以及监阁体制本身在明代中后期的演变历程作一下新的细致的评述和分析,发现皇权至上、分权制衡是中国古代中央国家权力演变的基本规律,它内在地决定着中央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走向,进而决定着一个王朝的兴衰。
关键词:中央国家权力立体监察体系七大部门分权制衡军权分配体制监阁体制一、洪武到永乐:中书省被废和七部门分权制衡的确立1、洪武时期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的政权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仍设中书省作为佐助皇帝综理政务的机构。
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后改名丞相),秩正一品,左、右丞,秩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其属官有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检校,照磨,管勾,还管领参议府、都镇抚司、考功所。
当时中书省权力极大,总领百官,助理万机,一切命令及章奏,均由中书省呈转颁发,否则即属违法。
除了人事任免权、决策权、行政权、监察权、财政权,中书省还掌管军权、军务,洪武元年起,中书右丞相徐达就一直是军中的最高指挥官,直到17年以后他死在北平。
中书丞相更是位处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之上,当时的六部长官下辖于中书省,恂恂若其属吏。
在明朝建国初期,宰相是皇帝在朝廷上的最重要的助手,二者相辅相成。
没有得力忠诚的宰相辅政,皇帝就不可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天下大事,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处理全国大小政务。
然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宰相凭借权力重大和明敏干练得以辅正,又因为权力重大和明敏干练使皇帝的意愿难以任意实施,甚至威胁皇帝本人的权力和地位。
这是中国历史上数见不鲜的事情,更为元代的历史所证明,这是朱元璋内心深处最大的忧虑。
朱元璋所以设置宰相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是朱明政权刚刚建立,百废待兴,首先要做的是尽快结束战争,安集人民,恢复社会经济,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创建一套新的制度颇为不易,需要反复斟酌,需要在局部试行以观其效,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只有待到以后再说;二是当时天下未定,对元朝残余势力的战争仍在大规模进行,对新附地区的统治也需要加强,事务及其繁重,国家正在用人之际,设立中书省授大臣以重权,能使其便宜从事,灵活处理各种政务应对危机,同时也表明皇帝对大臣的高度信任利于结集稳固其心,共成大业;三则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时间还不长,随着统治区域的急剧扩大,原有的统治经验已显出不足,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在和大臣共商国政,以进一步吸取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他还无力单独有效地处理所有国家事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e605d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8.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页)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识框架】【知识框架】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 【重点梳理】【重点梳理】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背景背景 (1)(1)元朝末年元朝末年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不聊生(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然后向北进军明朝建立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他就是明太祖 推翻元朝元朝随后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结束了元朝的统治2.朱元璋强化皇权朱元璋强化皇权原因巩固统治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强化皇权 措施 (1)(1)在地方在地方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驻守各地,,监控地方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巩固皇室(2)(2)在中央在中央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了军事大权(3)(3)厂卫制度厂卫制度厂卫制度::为监察官民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中国古代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以及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以及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a1a4778f242336c1eb95e38.png)
中国古代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以及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我国古代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始终是封建政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惮思竭虑地设计并推行了多种监察地方的方案和措施,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中也不乏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
本文试就古代对地方监察的几种主要形式,分别进行考察,并比较其利弊,以期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一、任用行政长官监察地方官吏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六年,秦国南郡的郡守腾给本郡各县、颁发了一部文告——《语书》,其中说:“今且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
有(又)且课县官,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
”〔1〕课为考核;闻即上报。
说明当时秦国对县一级长官令、丞的监察由郡守负责,郡守所遣之人,当是身边行政官员无疑。
他们可能是最早有史料记载的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
由于当时只在局部地区实行,影响不大。
西晋王朝建立不久,晋武帝即全面推行以行政长官监察地方官吏的制度。
秦始四年(268年)六月,晋武帝颁布诏书,内称:“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若长吏在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者,及身行贪秽,谄黩求容,公节不立,而私门日富者,并谨察之。
扬清激浊,举善弹违”〔2〕。
由于武帝重视,监察活动在当时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西晋历史不长,到了东晋,地方监察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泰宁二年(324年)十月,江州刺史应詹上疏说:“汉朝使刺史行部,乘传奏事,犹恐不足以辨彰幽明,弘宣政道,故复有绣衣直指。
今之艰弊,过于往昔。
”〔3〕寥寥数语,披露了地方监察失灵的状况。
宋代加强了对地方官的监督,实行以监司为主、通判为辅的监察系统。
北宋初设立十五路,每路设转运司,对地方财政进行监督。
转运使无固定任期,一般以朝臣充任,“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4〕。
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
![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https://img.taocdn.com/s3/m/1f431bc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d.png)
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
关汉华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即对政制进行重大变革,监控体制属其中重要一环,它对清明吏治、维持明朝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起着重大作用.朱元璋的监察思想,实与其自身的特殊经历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明代监控体制的特色与创新性,充分体现在监察机构的高定位、科道并举的双轨制、监察运作的规范化及赋予民众一定的监督权力等方面.这一体制蕴含着丰富的"权力制衡"理念,其经验教训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关汉华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广州,21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互洽共生——明代商人、商业与国家体制关系探研》介评 [J], 梁曼容;田宗莹
2.《互洽共生——明代商人、商业与国家体制关系探研》介评 [J], 梁曼容;田宗莹
3.云泽生明月彤管溢春芳──评张薇《明代的监控体制》 [J], 吴量恺
4.监察与谏议制度新说──《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评介 [J],
王雪华
5.六科给事中制及对明代政治体制的监控和调节 [J], 张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朝实行什么管理制度
![明朝实行什么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2b8768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4.png)
明朝实行什么管理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明朝在政治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置官职制度,并建立三藩体制等。
首先,明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立册府和东厢都指挥使等中央机构,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同时,他还取消了冗散的官职,压缩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对于明朝的统治至关重要,它保证了朝廷的权威和稳定,使得整个国家能够有效地进行统一管理。
其次,明朝设置了官职制度,官职制度是明朝管理制度的核心之一,它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保障了政府的正常运转。
明代的官职制度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文官分为九品,武官分为七品,各级官员通过科举考试和官员升迁来晋升,保证了官员能力和品德的优秀。
另外,明朝还设立了诸司兼统一辖区的监察官员,用来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杜绝腐败,保证政府的高效运转。
此外,明朝还建立了三藩体制,这是明代的一个重要政治制度,用来处理地方官员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三藩体制将整个国家划分为三个藩,每个藩由一个亲王领导,地方官员服从亲王的指挥。
这种体制既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尊重了地方官员的权力,使得整个国家的管理更加协调和有序。
总的来看,明朝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经济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明朝在经济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明代实行了农业经济为主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推行均田制,增加农民的土地收入。
同时,明朝还设立了瓦肆,进行商品交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此外,明代还推行了盐铁专营制度,由朝廷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另外,明朝还进行了海外贸易的开拓,实行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以防止外国商品的流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
同时,明朝还设立了驿传制度,加强了国家的通讯网络,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的品秩较监察御史还低, 洪 武 二 十 四 年( !"’! 年 )定 制时, “都给事中正八品; 左、 右给事中从八品; 给事中正
# + ! 九品” 。但六部尚书、 都 御 史 这 些 属“ 九 卿 ”之 列 的 二 品
高官, 都要接受给事中的监察和驳议。顾炎武尝称: “明代 六科给事中, 掌封驳之任, 旨必下科, 其有不便, 给事中驳 正到部, 谓之科参。六部之 官 , 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故给
在这里, 朱元璋把监控机 构 与 执 掌 国 家 军 政 最 高 权 力 的 中 书省、 都督府相提并论, 甚至强调台宪官员的作用较之辅 弼大臣、 统军将帅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 明代国家监控机构 自诞生之日起, 其定位就相当高。 这种定位, 又为明代实施 “以小制大” 的有效监察机制提供了合法依据。 考明代宪台长官的品 秩 , 在 洪 武 期 间 起 伏 幅 度 很 大 , 初置御史台时, “设左、 右御史大夫, 从一品; 御史中丞, 正 ,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设 二 品 。 ”洪 武 十 五 年( !"%& 年 ) 监察都御史八人, 秩正七 品 ” 。“ 十 七 年 升 都 御 史 正 二 品 ,
体制, 就是为肩负 “正纲纪” 这一历史使命而建立。 朱元璋 曾明确指出: “纪纲法度, 为治之本, 所以振纪纲、 明法度 者, 则在台宪。凡揭纪纲法度以示百司, 犹射者之有正鹄
* 由此可见, 朱元璋自身的特殊经历, 对于明代监控 也。”
体制的强化确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二, 为了制衡明初 统 治 集 团 内 部 不 同 派 系 之 间 的 激
# " ! , 正反映 嫡系, 所谓 “马上短衣多楚客, 城中高髻半 淮 人 ”
家立三大府, 中书总政事, 都督掌军旅, 御史掌纠察。朝廷
# & ! 其后, 又着重指出: 纪纲尽系于此, 而台察之任尤清要。”
“论道经邦, 辅弼之臣; 折冲御侮, 将帅之职; 论思献纳, 侍
# ’ ! 从之任; 激浊扬清, 台察之司。此数者, 朝廷之要职也。”
# " , 监察” 。可见其监控范围相当广泛。
二
朱元璋的监察思想以 及 具 体 措 施 , 具 有 鲜 明 特 色 , 极 富创新性。他考虑问题着 重 于 宏 观 把 握 , 即全力专注于制 度建设和完善立法上。其 涵 括 范 围 相 当 广 泛 , 对诸如监察 的性质、 任务、 权力、 地位、 架构、 法例以及运作规范等等, 均有较详尽和精辟的论述 。 他“ 详 考 旧 典 , 参以时宜” , 既 承继前代成功的经验, 亦面对时代变迁而变革创新。可以 这样说, 朱元璋重视监察的 程 度 , 是超越历代封建帝王的, 其特色也是多方面的。 首 先 是 对 国 家 监 控 机 构 的 定 位 。 早 在 吴 元 年( !"#$ 年) 始建御史台时, 朱元璋 即 对 御 史 大 夫 汤 和 等 人 说 : “国
一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及 其 自 身 的 特 殊 经 历 , 对他的监察 思想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其一,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对于元末政治腐 败、 官吏贪暴给下层人民 带 来 的 灾 难 有 着 切 肤 之 痛 。 他 亲 身参与并领导了元末农民 大 起 义 , 对于元王朝如何走向溃 灭, 更有切实的体会, 并从中吸取了应有的历史教训。因 此, 朱元璋对于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监控体制, 其认知程
$ 事实上他从元朝承袭过来的是吏治极端腐 危亡者矣。”
败的政治遗产, 官场积弊甚深, 已成痼疾, 虽经起义冲击, 亦难一朝清除,故朱元璋在立国后仍不时感叹说: “所任
% ; “此弊不革, 欲成 之人, 不才者众, 往往蹈袭胡元之弊” & 。而可行之法, 除了厉行 “重典惩贪” 的 善政, 终不可得”
" 又说: “朕向在民 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 罪之不恕。”
明代的统治长达二百 六 十 七 年 , 这在中国历代封建王 朝中并不多见,其政权的 稳 固 性 可 与 两 汉 和 盛 唐 相 媲 美 , 考其原因, 显然是与朱元 璋 在 立 国 之 初 所 奠 立 的 各 项 政 制 分不开的。关文发先生曾经指出: “千百年来, 历代政治制 度的承袭、 演变、 发展、 创新, 虽然并不排除有因人而异的 因素, 但最主要的还是因时而异。 时势变了, 政治制度就必 然会出现一番与当时时势 相 适 应 的 因 革 与 创 新 , 并在权力 分 配 上 着 眼 于 制 衡 与 均 衡 两 个 方 面 。 ”!朱 元 璋 对 政 制 的 大幅度变革, 则是因人、 因时而异两者兼而有之, 其变革的 准则, 正是在权力分配上 着 眼 于 制 衡 和 均 衡 两 个 方 面 。 在 政治机制中, 如果缺乏必要的和完善的制衡, 就必然导致 政治失控, 从而使政权陷于崩溃。 至于均衡, 其含义就是制 衡的合理化, 因为制衡失当, 同样也会走向反面。 国家监控 体制就是为了实施相应的 权 力 制 衡 和 均 衡 而 建 立 的 , 它具 有修明政治、 严肃法纪、 整饬吏治、 纠劾官邪、 封驳谏议等 功能, 不断调节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 使之能持续正常和 有效地运转, 成为治国安民、 反腐倡廉的锐利武器。 朱元璋 正是有鉴于此, 对于监控体制的奠立着力甚深, 其中更蕴 含着相当丰富的制衡与均 衡 的 辩 证 关 系 。 因 此 , 对朱元璋 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 立 作 一 考 察 , 从中总结可供借鉴 的经验教训, 在今天仍大有裨益。
# * ! 。又如六科给事中, 得直言无避, 有大政, 集阙廷预议焉”
其三, 当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时候, 中国封建社会已 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 展 历 程 , 开始步入了它的末期阶 段, 社会经济结构正产生深刻的变化,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 基础上,部分地区与部分行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 芽。尽管这种新的经济因 素 还 十 分 幼 弱 , 发展速度亦极其 缓慢, 但它毕竟显示着中国封建社会, 正沿着社会形态新大深化, 新的社会矛盾, 尤其是封建统治者与城市工 商阶层的矛盾也在凸现。 总之, 时代在变, 朱元璋亦因时应 变, 他对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所作的重大变革, 无不是围 绕着强化皇权这一政治轴心进行,而监控体制的高度强 化, 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 % ! 挟公以济私。苟或如此, 不惟负朕委任, 亦失其职守矣。”
如果说, 都御史因属二品高官, 他们拥有重大权力本 属自然; 但值得注意的是, 那些实际执行监察任务的十三 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 , 他 们 的 品 秩 最 高 不 过 正 七 品 , 但他们的监控对象与范围, 却从来不受级别的限制, 如监 察御史便拥有监察二品大员的法定权力, 其 职 责 是“ 主 察 纠内外百司之官邪, 或露章面劾, 或封章奏劾” ; “而巡按 御史则代天子巡狩, 所按藩 服 大 臣 、 府州县官诸考察, 举劾 尤专, 大事奏裁, 小事立断” ; “凡政事得失, 军民利病, 皆
# $ ! 。 总之, 为 朱元璋说过: 胡若任相, “譬之驾, 惧其偾辕也”
并成为定制。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 ……凡大臣奸邪、 小 人构党、 作威福乱政者, 劾。 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 劾。 凡学术不正、 上书陈言变乱成宪、 希进用者, 劾。 遇朝觐、 考 察, 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 狱 重 囚 会 鞫 于 外 朝 , 偕刑部、 大
是 由 于“ 内 之 奸 臣 乱 政 , 外之强将跋扈, 典兵者祟空名, 牧 民 者 无 善 政 …… 庶 绩 不 凝 , 四 民 失 序 …… 事 无 纪 统 , 民无 定志, 一 遇 凶 荒 而 乱 者 四 起 ”(。 其 根 源 就 在 于“ 纪 纲 不
) 国家监控 立” , 所以他强调: “建国之初, 首在正纲纪。”
# ,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在监 事中之品卑而权特重。”
察领域里实施 “以小制大” 的特色。 第二, 建 立 了 一 套“ 科 道 并 举 ” 、 “相互制衡” 、 多层 , 朱元 次、 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体制。洪武十三年 ( !"%( 年) 璋藉左丞相胡惟庸案发, 对中央机构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 革, 在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职 位 后 , 又罢御史台, 将唐宋以来 的台院与察院职能合并, 于洪武十五年改置都察院。所谓 “都” , 实 含 有“ 总 领 ”之 意 , 因而都察院便成为有明一代 “主察纠 中 央 监 察 机 构 的 一 大 主 干 , 其 编 制 多 达 !!( 人 , 内外百司之官邪。……在内 两 京 刷 卷 , 巡视京营, 监临乡、 会试及武举, 巡视光禄、 仓场、 内库、 皇城、 五城。 在外巡按、 清军、 提督学校、 巡盐、 巡漕。 师行则监军纪功, 各以其事专
间, 尝见官蠹政害民, 靡所不 至 , 遂至君德不宣, 政事日坏, 弱者不能聊生, 强 者 起 而 为 盗 。 ”#朱 元 璋 这 些 话 的 着 眼 点, 显然是为了避免民间起义之再发, 以确保朱明王朝能 长治久安。所以他说: “所畏者天, 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 不当, 上违天意, 下失民心, 驯至其极而天怒人怨, 未有不
江汉论坛
!""#$"%
&’
烈斗争, 也促使朱元璋采取措施, 强化国家监控体制。 应该 指出, 这种派系斗争在明朝立国前就潜伏着; 立国后由于 外部制约因素的消失, 便不可避免地激发起来。其中既有 新旧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 , 也有以地缘集结的不同政治派 系之间的矛盾, 还有文臣和 武 官 之 间 的 矛 盾 , 相互交织, 错 综复杂。 其中又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同以刘基为首的 浙东集团的斗争最为激烈 。 淮 西 集 团 的 代 表 人 物 , 大多与 朱元璋同乡, 又是起义初期倚重的骨干, 可说是朱元璋的
方针外, 就是尽快建立和健全国家监控体制, 使之成为一 支强有力的制衡力量, 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至于对元亡的历史教训, 朱元璋的认识也是深刻的。早在 即吴王位时他就对李善长、 徐达等人说: “元氏昏乱, 纪纲 不立, 主荒臣专, 威福下移, 由是法度不行, 人心涣散, 遂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