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的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题方法及格式
![初中语文阅读题方法及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078e995f7fd5360cba1adb58.png)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总结记叙文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1.人物描写的作用:(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3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4.侧面描写作用:(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5、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记叙文顺序,写法,人称(教学版)
![记叙文顺序,写法,人称(教学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612aa2d0d233d4b04e6925.png)
、叙述地人称以及作用:
第一人称:“我”.便于直接叙写见闻感受,使人感到亲切、真实.
第二人称:“你”.拉近距离,便于直接进行感情交流,使人感到亲切.
……
⑤父亲总是说,人地一生一晃而过,不需要处心积虑地积攒财富.财富也不一定能使人幸福.一定要善待周围地人,与他们好好相处,让他们因你而受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⑦晚上,三位老人住在附近地招待所里.父亲回到家后,正有一轮明月挂在空中.父亲站在小院里看了一会儿明月,他不知道他和他地老朋友们还能再看几回这样地明月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⑩一个人,在他年轻有为地时候,他是靠个人地能力来征服别人地;而在他衰老无力地时候,他是靠一生地品行来拥有真正地朋友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案: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空地限制,可以更全面地展开情节;同时,又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价人物,突出本文地主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手帕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地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地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地桅子花发出浓郁地香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地故事忘了,……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衔接:使诗文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地一种写作技法.主要作用是保持意义上地连贯、文句地流畅和行文地变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完整word版)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
![(完整word版)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22a687f242336c1eb95efa.png)
一、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孔乙己》)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给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二、记叙文的线索(一)线索有哪些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5.以某物为线索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6.以情感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 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 8.明暗两线(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例1: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
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2: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7d5f87941ea76e59fa0406.png)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1.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优点: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自己。
纪实文字中“我”就是作者。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示例:第一问:文章以第人称叙事。
第二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便于直抒胸臆;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5)人称及顺序的运用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5)人称及顺序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e83880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6.png)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5)人称及顺序的运用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5)人称及顺序的运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
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①使读者更好的了解故事情节。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主要事件,突出或拓展丰富主要内容和主题。
④辅助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丰富人物形象。
⑤特别提醒:准确把握倒叙的起止点,有助于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技巧:理解人称特别是第一第二人称的作用;明确文章记叙的顺序,特别是倒叙和插叙的作用。
(2019年福建中考)现代文阅读(一)火车上的见闻许锋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
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
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
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
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全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
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
初中阅读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的作用
![初中阅读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865b331be1e650e52ea99dc.png)
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
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顺叙”作用:由头到尾叙述事件,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高潮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发生在先的事。倒叙,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它跟顺序没有什么区别,还是按照顺序写的。作者采用倒叙,往往是出于对于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羚羊木雕》。
4、文章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3.记叙文人称、顺序
![3.记叙文人称、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961ee0ded5bbfd0a795673f0.png)
四、记叙顺序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叙事有头有尾,有条有理。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交代背景,丰满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模式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 慢慢地喝下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 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 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 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 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 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 点着头。
1、从第一段看,全文采用怎样的记 叙顺序。 2、第2~4段的顺序是什么?从文中 找出标致性的词语。 3、能否将第一段移至第四段后?这 样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三、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感人,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便于与读者直接交流、引起感情 上的共鸣、直接抒发情感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 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 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 灵活、自如。
如: 1、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 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2、你开始像竹笋一样长大。你开始 淘气、开始恶作剧…… 3、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 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了。
1、文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完整, 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 刻。 2、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 后叙述……,造成悬念,对情节起补充、 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 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 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 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 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 表现出来而已。
记叙文中的记叙顺序及人称(讲义及专题专练)
![记叙文中的记叙顺序及人称(讲义及专题专练)](https://img.taocdn.com/s3/m/897fd13d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c.png)
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顺叙的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倒叙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插叙的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注: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如《风筝》)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如《羚羊木雕》)四、补叙及其作用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考题形式:1.本文采用什么记叙顺序?2.本文采用这一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答题方法:1.分辨三种顺序的方法——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
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
2.三种顺序的作用(参照上面的讲解),再结合文章内容。
专题08记叙技巧之独特顺序及人称写作法-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满分妙招深度解析
![专题08记叙技巧之独特顺序及人称写作法-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满分妙招深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7dd57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3.png)
记叙技巧之——独特顺序、人称写作法【明确方法】今天展示的是记叙文写作中,如何运用独特的记叙顺序和独特的人称来让我们的作文焕然一新,令人眼前一亮。
关于记叙顺序,有三种记叙顺序是最常用的。
第一,正常的记叙顺序;第二,倒叙法;第三,补叙法;第四,插叙法。
这里主要展示倒叙和补叙。
关于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我们写作经常用第一人称,也就是“我”,那么今天我们主要展示第二人称“你”以及第三人称。
【增分技巧】1.增分技巧之——倒叙法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例文展示:有你,我的生活很甜五月时节,纤草初渥,枝头的串串洁白芬芳了记忆。
不经意间忆起儿时与你相伴的时光,刹那间,甜蜜漾上心田。
春风轻轻抚遍门前的老槐,酝酿了一冬的花事,在清晨活泼地盛开。
槐花开了,风起,清香四溢。
我穿着花衫裙,在树下跳来跳去,拖长了声音喊:“妈妈,妈妈,槐花开了呢,你快来看,快来看呀-”画眉在枝头啼啭,阳光透过层层绿叶,斑驳成透明的圆点,痒酥酥地洒在手臂上。
屋里的你拿来竹篮和剪刀,板起脸嗔怪:“臭丫头,谁像你这样成天调皮,一天到晚喊妈妈。
”一边却又笑着,踩在板凳上折下一根缀满白花的枝条,轻轻剪下一串槐花放入篮中。
我嚼着花朵,乖乖在一旁帮你扶着板凳,想着一会儿能吃到清甜的槐花饼,心里甜得开了花。
叶的影灵动成你裙上的花纹,阳光照在你的脸部,映出浅金的绒毛。
那双清澈的眼眸荡漾着树叶的绿意,你的笑是甜的,那藏在花蕊间的爱意像是要溢出来似的。
人称、记叙顺序、标题的作用教师用
![人称、记叙顺序、标题的作用教师用](https://img.taocdn.com/s3/m/c168e27e580216fc710afd28.png)
《人称、记叙顺序、标题的作用》学案年级:九年级课型:记叙文考点复习课主备人:审核人:考点目标:理解人称特别是第一第二人称的作用;明确文章记叙的顺序,特别是倒叙和插叙的作用;理解标题的作用。
学习过程学法能力一、透视目标,纲张目举理解人称特别是第一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以“我”、“我们”为视角叙事,便于直接抒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亲切感。
第三人称:以“他”“他们”“人物某某”为主体人物构成事件,写作者以旁观的身份叙述事件,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但同时,不便于人物的抒情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为文章结构的主体人物,与读者直接交流,如面对面的谈话,拉近空间时间和情感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但文章中仍然会出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作为与第二人称的交流对象。
二、重温经典,扎根课内1.《阿长与山海经》人称及作用:分析:①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②作用:第一人称更真实的反映了“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过程和亲切抒发了对长妈妈真挚深沉的热爱、赞颂和怀念之情。
第三人称比较全面客观的刻画了长妈妈的真实的形象。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人称和作用:分析:第二人称,如同直接面对巴特勒上尉,强烈的表达了对巴特勒和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愤怒,斥责,讽刺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再现中考,举一反三1.河北中考2010年2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 分)答案: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分析:文章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刻画的是第三人称形象,“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是第三人称形象的理解者。
四、透视目标,纲张目举明确文章记叙的顺序,特别是倒叙和插叙的作用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A-B-C-D):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2.倒叙(D-A-B-C):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结构严谨。
3.插叙(A-A-A): A表示与A相关的有联系的内容和事件穿插在A事件之中。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答案版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9eaf6dfd0a79563d1e7236.png)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叙述顺序及作用叙述顺序:1.倒叙: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到最后写,后发生的事情放到文章的前面去写。
2.插叙:正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插入另外一件事(当前的事件并没有讲完),另外一件事情讲完之后接着原来的事件继续叙述。
(多采用回忆的形式或者场景切换、时间转换等形式)3.补叙:由于情节发展或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将前面已经讲过的事情再用一两句话进行补充说明。
4.顺叙:也称为正叙。
就是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是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
5.平叙(了解即可):指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
(考试一般不会考到)考试考的较多的是倒序和插叙,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
无论哪种叙述方式,都有突出或者是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叙述顺序的作用:倒序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3.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的作用:1.突出文章的主旨。
2.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3.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作用:1.补充交代上文……的原因/结局2.深化文章的主题。
3.引人深思。
例文一:(一)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张莹①六月,花红柳绿。
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
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
“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初中记叙文顺序及人称
![初中记叙文顺序及人称](https://img.taocdn.com/s3/m/c9c5df4d0740be1e640e9a11.png)
初中阅读理解训练之记叙文人称及顺序的作用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一、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同一件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容的叙述方法。
(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二、考题形式:1、本文采用什么记叙顺序?2、本文采用这一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三、拓展训练:两条珍贵的白鱼这件事发生在我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那是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的工作。
老板出差,临走除了交待日常必要的工作以外,特别叮嘱我照顾好地的两条白鱼。
老板是人,来地投资办公司的时候,这座有29英寸电视大小的鱼缸放在大厅里最显眼的地方,里面水草丰茂,奇石鳞峋,一对白鱼浑身雪白,两只眼睛漆黑晶莹,游动的姿态极其傲慢但又极其优雅。
老板对人们说:这对白色是公司的吉祥物,曾给他频频带来好运。
我精心护理着白鱼,心想,自己初出道,一定要做好老板交待的事情。
可是,一次换水时,我想把假山投出来洗一洗,谁知假山被水浸过以后长了一层滑滑的东西,就在快搬出鱼缸的一瞬间,假山从我手中滑脱,随着“哗啦”一声巨响,玻璃碎片同水和鱼一起落地。
两条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白鱼在地上拼命跳跃……同事小晴从电脑室里跑出来,帮我取来塑料桶。
待打上水救起白鱼,我发现地上有雪白的鳞片。
小晴说,白鱼恐怕活不成了。
我的眼泪立刻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那一夜,我彻夜未眠,眼前一会儿是老板盛怒的脸,一会儿是同事们嘲笑的面孔,好像他们在说:这个人一点能力都没有!第二天中午,我饭没吃,觉没睡,花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鱼缸,把白鱼放进去,希望它们能活下来。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4ef1dc770bf78a65295497.png)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知识梳理】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顺叙的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倒叙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插叙的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四、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如《风筝》、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如、《羚羊木雕》、)【教学重难点】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2、顺序、倒叙、插叙的三种作用【特色讲解】温暖一生的假糖余华①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
②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我的店门前。
我一眼认出,她是我上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赶紧低下头,不想让她发现……③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
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
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
被划为“黑五类”的刘老师正蹲在地上,用手把窗下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
④看到这里,我内心不由一阵辛酸。
突然间,我想到了一颗糖,那是前一天下午,小伙伴军军送给我的一颗糖一“奶油太妃”。
记叙文常考八大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常考八大知识点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1748cc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0.png)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例2: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4)引用:记叙文中运用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例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例2: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5)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夸张:夸大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这个橘子酸的我的牙都快要掉了。
例2:太阳那么大,都快把我们烤糊了。
(7)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1:其真无马邪?例2:难道你没看过《哈利波特》吗?(8)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富有美感。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例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我今天看到一个红领巾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爷爷让座。
例2:我非常了解这只老狐狸,那是相当的狡猾!例3看,那个人果真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
(10)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
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作用是增强文采,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
例1:她的话听起来像蜜糖一样甜。
例2: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放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例3: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考查形式及答题技巧】①给出文中的一段话或者一句话,让你分析句子的特点。
②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此类题一般分值为2-3分,答题方法为先分析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原文分析一下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分析人称作用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分析人称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e3c16e758fb770bf68a5530.png)
模板揭秘三种人称的关键词及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你”“你们”,亲切自然,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多角度描写,便于冷静分析事物。
注意: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训练重点:分析插叙的作用母亲的菊花①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
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②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
我说:“妈,拍张照片吧。
”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
”我没敢再说话。
③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
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
我说:“妈,来张照片怎么样?”“再等等吧。
”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④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
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
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
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
“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
”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
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⑤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
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
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
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
记叙文顺序,写法,人称(学生版)
![记叙文顺序,写法,人称(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1ab041852458fb770b56d8.png)
记叙文顺序,写法,人称一、课堂讲解:1、叙述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时间或事情发展先后的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叙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倒叙(后发生的事提前写,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吸引读者;突出重点内容、人物和主题。
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对比的作用,丰富形象,情节完整富有波澜,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中心。
2、叙述的人称以及作用:第一人称:“我”。
便于直接叙写见闻感受,使人感到亲切、真实。
第二人称:“你”。
拉近距离,便于直接进行感情交流,使人感到亲切。
第三人称:“他”。
不受时空限制,可多角度、多方面自由叙述,使叙述更客观更全面。
3、写作手法的分类及作用:分类:(1)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引用等。
(3)结构手法:过渡、照应、详略、衔接、悬念、铺垫、伏笔、线索等。
(4)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类比、烘托、衬托、对比、扬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讽刺、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耐人寻味;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
(6)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完整版)第八节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作用
![(完整版)第八节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1f1b715ec3a87c24128c488.png)
第八节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作用一、考纲解读1.写作顺序:考查记叙的顺序,也是对记叙文阅读中基本结构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
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
掌握记叙的顺序,最重要的是抓住"时间"这个要素。
记人叙事的文章,无论是采用顺叙、倒叙、插叙中的哪一种顺序,依据的都是"时间"这一要素。
2.人称作用:记叙文的人称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即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
有的文章中运用第二人称,这样好像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二、思维导图三、满分秘籍1.记叙顺序的作用:顺叙: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内容上,补充交代了……,丰富了情节,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文章中心,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
2.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好处是,事件的目击者和亲历者。
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可信度、亲切感,增加感染力,便于直抒胸臆,是文章的线索,同时承担着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第二人称:作者和读者对话,拉近距离,亲切自然,带读者进入文章情境;作者和文中人物对话,则便于抒发特定的情感。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
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四、题型预测(一)雨夜的灯光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
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
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
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670f26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b.png)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知识梳理】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顺叙的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倒叙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插叙的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四、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如《风筝》、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如、《羚羊木雕》、)【教学重难点】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2、顺序、倒叙、插叙的三种作用【特色讲解】温暖一生的假糖余华①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
②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我的店门前。
我一眼认出,她是我上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赶紧低下头,不想让她发现……③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
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
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
被划为“黑五类”的刘老师正蹲在地上,用手把窗下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
④看到这里,我内心不由一阵辛酸。
突然间,我想到了一颗糖,那是前一天下午,小伙伴军军送给我的一颗糖一“奶油太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体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同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体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倒叙”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这样可以补充内容,使结构完整,情节紧凑。如:《山中避雨》、《心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⑧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柏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D.使文章的结构紧凑,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
记叙文人称作用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示例:站在领奖台上,我感动十分荣幸!在这里,我要感谢已经去世的珍妮芙太太!没有她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耀,我将永远怀念她!
插叙的作用:
A.使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的作用。
B.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以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C.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一对一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性别
年级
升初三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上课时间
第(7)次课
共()次课
课时:3课时
教学课题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作用
教学目标
掌握各种记叙文的顺序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插叙
教学过程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作用
考点分析: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包括三种:顺叙、倒叙、插叙。在这三种记叙顺序中,经常的考点是插叙的作用
第3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示例: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2.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加着重号(线)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答题模板:
A补充说明……|解释说明……
B衬托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为下文……做铺垫
D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套话)
【精题讲解】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①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淇儿”。
【精题讲解】
银行里的小男孩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②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前后衔接分明;
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插叙在一篇文章中往往可以反复出现。
例如《心声》,插入李京京回忆与乡下的爷爷和妮儿的快乐生活,插叙的仅仅是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的事件,并不影响整个故事开头、结尾和记叙的顺序,而《风筝》是由看到北京的风筝,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主体部分是回忆,故为倒叙。《羚羊木雕》开头就写妈妈问我把木雕去哪里了,然后再回忆木雕的去向。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珍妮芙太太。她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答案:
1.因为有了温丝菜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2.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1)运用拟人(或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草炫耀风姿的情景。(2)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菜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4.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2、便于直抒胸臆;
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
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的表现出来,条理比较清晰。顺叙是基本的叙述方法,在文章中,它与其它叙述方法经常配合使用。如《忆读书》。
(“顺叙”作用:由头到尾叙述事件,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高潮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发生在先的事。倒叙,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它跟顺序没有什么区别,还是按照顺序写的。作者采用倒叙,往往是出于对于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羚羊木雕》。
(1)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