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人称的选择及作用

合集下载

人称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

第三人称的作用
记叙文中第三人称的作用: 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 如。 缺点:不如第一人称叙述那么亲切自然。
记叙的人称
人称的变化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 分析人称时,从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两方面切入。
例题:
灯火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 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 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 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 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 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 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例题: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 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 原来一直响着。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
第二人称的作用
记叙文中第二人称的作用: 1.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 2.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劣势:一般只是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
例题:
溜索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 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 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 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 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 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 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2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2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模块名称】记叙文阅读第2讲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一、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一)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1、“我”是见证人。

如《孔乙已》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二)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

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用来直接抒情或议论。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

(三)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便于叙事和议论。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

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

二、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一)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二)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1.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优点: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自己。

纪实文字中“我”就是作者。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示例:第一问:文章以第人称叙事。

第二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便于直抒胸臆;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微阅读之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微阅读之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 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 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 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 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 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 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 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
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 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 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 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 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 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 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 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 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 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 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 “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 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 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 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 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 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 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 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 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 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 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 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记叙文人称

记叙文人称

(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进行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

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

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孙振兴【技法讲解】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

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

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

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

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

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记叙文人称转换的作用

记叙文人称转换的作用

记叙文人称转换的作用人称转换在记叙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还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吸引读者的兴趣。

本文将通过探讨人称转换的作用,解释为什么它在记叙文中如此重要。

1. 增加身临其境感通过人称转换,文中的人物可以直接与读者进行互动,使读者们更容易沉浸到故事中去。

通过使用第一人称,作者能够将读者带入到自己亲自经历的故事中,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例如:我站在悬崖边,望着远处的日落。

那一刻,我感到无尽的宁静和自由,仿佛时间停止了一般。

通过使用第一人称,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 增强读者共鸣人称转换还能够增强读者与故事之间的共鸣。

通过改变人称,读者可以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的角色,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共情。

例如:你走在狭窄的街道上,周围是陌生的建筑和人群。

你心中充满了紧张和兴奋,因为你将要展开一场全新的冒险。

通过使用第二人称,作者将读者变成了故事的主角,读者们在阅读时会有一种亲身参与的感觉,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3. 创造审美效果除了以上的作用,人称转换还可以用于创造一种特定的审美效果。

通过改变人称,作者可以控制故事的情感色彩和口吻。

例如:他们站在街头,目睹着整个城市在夜幕下的璀璨。

他们感受到了城市的脉搏,那种充满活力的感觉让他们无法自拔。

通过使用第三人称,作者可以提供客观的、中立的观察和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和体验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4. 增强故事效果最后,人称转换能够增强故事的表达效果。

通过合理应用人称转换,作者可以突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情感。

例如:她回头望了望他,眼中闪烁着一丝迷茫和不舍。

她知道他的离开是不可避免的,但她还是心碎了一地。

通过使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转换,作者尽可能地展示了女主角的内心纠葛和矛盾,从而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情感冲击力。

总之,人称转换在记叙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以增加身临其境感,增强读者共鸣,创造审美效果和增强故事效果。

记叙文中的人称及作用 (3)

记叙文中的人称及作用 (3)

分析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考点解说: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变换使用多种人称。

“分析记叙的人称及作用”常见的考查方式:判断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试结合文章分析运用第几人称的作用。

方法技巧:1、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所使用的人称在表达上的好处。

一般说来,用第一人称:即用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真实可信;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直抒胸臆;用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地自由叙述。

2、有的文章前后有人称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析时要紧扣这两个方面。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袁隆平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

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

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

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

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

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

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记叙文阅读训练两篇(人称作用)

记叙文阅读训练两篇(人称作用)

记叙文阅读训练1.人称作用及叙述视角(1)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叙述经历、见闻,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来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利于交流感情;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利于直接抒情,表达感情。

第三人称:以“他”“他们”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直接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

(2)叙事中人称变化的作用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构成多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表现形式)作用: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3)叙述视角①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或特定人物):能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②有限视角:儿童视角:使我们见到的往往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

童年视角:运用童年视角叙事,可以增添真实感,从而丰富了小说意蕴。

成人视角:审视、反思、批判往事、揭示主题。

2.内容概括(分条罗列)(1)标题扩展。

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

(2)要素串联。

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3)段意合并。

概括段意,根据文意取主舍次,用过渡词语串连关键句。

(4)句段摘录。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性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

(5)关键词提炼。

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词语。

模板:(六要素)什么人十什么时间十什么地方十做了什么事十结果怎么样。

一粒稻米的一生王婉霞①我是一粒稻米。

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被吃进嘴里,进入生物的食道肠胃,通过消化转变为生物的能量来源。

③金秋八月,万物皆满,我变得饱满灿黄。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1.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优点: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自己。

纪实文字中“我”就是作者。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示例:第一问:文章以第人称叙事。

第二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便于直抒胸臆;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二)记叙类文章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写作方法(手法),也叫表现手法(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3)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4)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记叙人称的作用

记叙人称的作用

要点二
风格表现
不同的人称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第一人称 可以给人更加亲切和真实的感觉,而第三人称则可以更加 客观和冷静。
读者群体的考虑
年龄段
根据读者群体的年龄段,选择适合的人称。例如,对 于儿童和青少年,第一人称可能更加适合,因为他们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主人公的情感和经历。
阅读习惯
根据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选择适合的人称。例如, 一些读者更喜欢阅读客观描述的第三人称,而另一些 读者则更喜欢阅读主观感受的第一人称。
自我反思
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 思,展现出角色的自我反省和成长变化。
增强真实感
亲身经历
第一人称叙述者通常描述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因此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细节描写
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更加细致地描述自己的感受 和观察,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
情感共鸣
由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 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结合
创新叙事方式
使用第二人称可以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拉近读者与 故事的距离,使读者更深入地参与到故事中。
强调个体体验
通过第二人称叙述,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个体经验、感 受和思考,使故事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化。
补充第三人称视角
与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展现事件和人 物,同时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和细节。
03
第二人称的作用
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使用第二人称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故事 中的主角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增强故 事的亲近感和真实感。
引发共鸣
通过第二人称的叙述,可以让读者更 加深入地了解主角的内心世界,从而 引发共鸣,产生情感共鸣。

中考语文手法复习----人称作用+专练

中考语文手法复习----人称作用+专练

中考语文手法复习----人称作用+专练一、人称分类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

二、含义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

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

三、作用讲解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汇总模板第一人称:“我”“我们”,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你”“你们”,亲切自然,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多角度描写,便于冷静分析事物。

五、实战演练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一】我就是它使人亲近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有的从头至尾都是第一人称,有的部分使用第一人称,这是依据节目内容而设置的。

第一人称贯穿全片起到了串联作用,部分使用增强了故事张力。

在《出走的母狮》中,母狮曼雅丽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新狮王杀死,带着它们离家出走,曼雅丽的心理活动是以第一人称呈现的,“我要保护我的孩子!”在自己身负重伤,眼看着孩子们走入新狮王有可能出没的地区,她拼命呼叫“孩子们回来,那里危险”。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三—— 明确人称的作用(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三——  明确人称的作用(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三明确人称的作用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在阅读时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人物情感,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

▲命题形式本文使用第×人称有什么好处?▲解题思路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之分。

第一人称是指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常用代词“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与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常用代词“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常用代词“他”她”他们”等。

▲答题格式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直抒胸臆。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3.第三人称: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爱处无声安宁①自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几乎不开口说话了。

一场大病将他的听力完全毁掉。

他自己又是个极自尊的男人,便唯有这样一年年沉默下来。

②记得小时候,我走在他的身边,常有淘气的男孩子在后面跟着高喊“哑巴”。

他当然听不见,照例大踏步地往前走。

我被他的大手紧紧拉着,想停下来跟那些男孩子拼一架连时间都没有。

那时候的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保护他的欲望。

③后来我读了中学,他每隔两天就送我最爱吃的饭菜到宿舍传达室,留下字条,告诉我下次他再来时将换下的衣服放在楼下就好。

他知道一开口就会给我丢面子,所以他宁肯不见我,只给我一张张面孔与他一样严肃冷淡的字条。

我是很少给他写什么字条的,有什么事能自己做的,就尽量地不去依靠他。

我不知道他是否心里难过。

听朋友说,他们在叛逆的年龄,常常会和父母大声地吵闹,我有时候会美慕他们这样的经历。

其实读书时的我,与他们一样,想把郁积在心里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可是站在我对面的父亲,却是什么也听不见。

记叙文中人称作用

记叙文中人称作用

一、掌握表达的角度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表达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即是第一人称的表达。

依照“我”在事件表达时地位的轻重,经常表现为:1.“我”是目睹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目睹人。

2.“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土》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

如日志、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表达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志》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表达。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 “你们”来表达,就是第二人称的表达。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表达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即是第三人称的表达。

二、理解各样人称的好坏1.第一人称表达:2.第二人称表达:3.第三人称表达:【例题解说】零点降生的女孩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好运的,未来必定会出类拔萃,业有所成。

村庄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敬羡的对象。

人们一提及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

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好运儿的有力例证。

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

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存亡由命,成败在天。

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实用。

我变得对全部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遣下,整天无所作为,随声附和,听凭母亲怎么劝告也不回头。

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不由得狠狠责备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嘴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分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母亲怔住了。

夜晚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

这些年妈向来没有说出来,是由于你太浮气,怕他人的好话捧坏了你。

可是, 你要知道,即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其实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

记叙人称及作用

记叙人称及作用

1.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对主要的情节起衬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3.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
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察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4.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第八节 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作用

第八节  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作用

第八节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作用一、考纲解读1.写作顺序:考查记叙的顺序,也是对记叙文阅读中基本结构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

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

掌握记叙的顺序,最重要的是抓住"时间"这个要素。

记人叙事的文章,无论是采用顺叙、倒叙、插叙中的哪一种顺序,依据的都是"时间"这一要素。

2.人称作用:记叙文的人称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即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

有的文章中运用第二人称,这样好像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二、思维导图三、满分秘籍1.记叙顺序的作用:顺叙: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内容上,补充交代了……,丰富了情节,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文章中心,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

2.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好处是,事件的目击者和亲历者。

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可信度、亲切感,增加感染力,便于直抒胸臆,是文章的线索,同时承担着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第二人称:作者和读者对话,拉近距离,亲切自然,带读者进入文章情境;作者和文中人物对话,则便于抒发特定的情感。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

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四、题型预测(一)雨夜的灯光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

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

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

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

中考 记叙人称及视角

中考 记叙人称及视角

记叙文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为主线,通过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描绘地点和环境等来展现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记叙文的人称和视角,是指在叙述事件时所采用的主体角度和叙述方式。

下面是关于记叙文的人称及视角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作者以自身的角度出现在故事中,通过“我”的身份来叙述事件的发生。

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可以使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例如: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山村里。

每天早上,醒来后,我爬上山顶,俯瞰着整个村庄…2.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是指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他”、“她”、“他们”等称谓来叙述事件的发生。

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地描绘事件的发展,展现多个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她静静地坐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夕阳,思绪万千。

窗外传来一阵风声,她轻轻地叹了口气…3.描述性的视角:描述性的视角是指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现事件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在记叙文中,使用描述性的视角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感和细节。

例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微风吹过,带来一阵清新的气息。

小鸟欢快地歌唱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4.内心独白的视角:内心独白的视角是指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独白来叙述事件的发生和主人公的感受。

使用内心独白的视角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我站在舞台上,紧张的心情涌上心头。

我回忆起自己为这一刻所做的努力和付出,不禁流下了欣慰的泪水…综上所述,记叙文的人称和视角在叙述事件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择不同的人称和视角,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无论是第一人称视角还是第三人称视角,无论是描述性的视角还是内心独白的视角,都要根据故事的需要来选取合适的人称和视角,以展现事件的真实性和情感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6.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

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6讲:记叙的人称及作用【考点】1.人称的分类及判定。

2.不同人称的作用。

【常见题型】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

2.文中能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皇城其他人称吗?为什么?3.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到XX处却换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从某段起,对XX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由“你”变成了“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题技巧】1.人称的分类:(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①“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②“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

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标志语是“他”、“她”、“它”、“他们”。

2.不同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的作用: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作者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局限是:受“我”的限制,只能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的作用: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便于和读者对话,亲切自然。

(3)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

局限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真实,很难表达比较浓烈的情感。

可以记得更简单一些:第一人称显真实;第二人称显亲切;第三人称最自由。

【技法点拨】1.如果第二人称用“您”,就要考虑“尊敬”的意思。

2.人称代词“它”“她”的变化,往往代表着作者感情的变化,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原来是什么感情,现在是什么感情”。

3.读懂文章,把握中心。

答题时不忘考虑中心。

【典题例析】2017年宁波中考题《蜕变》附文:蜕变(蔡澔淇)她用胖嘟嘟的小手紧握着婴儿床的栏杆坐着,舌尖不住地舔着刚长出的两颗门牙,灵澈的眼珠子骨碌地转动,四处张望。

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了点点金圈。

一片葡萄叶摇曳着飘下,落在她的脚跟前。

她挪动一下圆滚滚的胖腿,好奇地望着那片落叶。

一个黑点在树叶边缘晃动,过了一会成了一条肥厚的黑线,滑过树叶表面,不声不息地直朝她游动。

带毛的黑线爬上了她白嫩的脚踝,小腿肚,膝盖……她觉得一阵刺痒,那肥厚的黑线直往上爬,越来越近,毛茸茸的身躯越来越大。

转眼间一团黑毛已附在她肩上,黑团中有两粒小眼直盯着她。

“达达﹣﹣,达﹣﹣达﹣﹣”她惊慌地尖叫,小手死命地挥舞,重心一个不稳,躺卧下来。

那黑团又开始移动,逐渐逼近,逐渐庞大……“你还好吧?”交往快两年,未曾牵过手的他紧紧搂住她的双肩,焦急的望着她。

她虚弱地点点头,深吸了口气:“我从小就对毛虫敏感,减了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

刚才昏过去多久了?”“大概一两分钟,把我吓坏了,”他将她扶正,轻声补上,“奇怪,这么晚了,怎么会有毛虫出现?”她紧依着他,相偎坐着。

见到毛虫引起的疙瘩已消尽了,代之的是满脸燥热。

她瞥了他揽着她肩膀的手一眼,偷偷抱怨:这么晚出现,再半小时宿舍就要关门了。

“妈咪﹣﹣妈咪﹣﹣”最断人肠的呼喊将她手中的蚂蚁上树炒出锅外。

她慌忙跑过去,小女儿蜷缩在婴儿床的一角,满脸诧异地哭叫着。

一条毛虫肆无忌惮地在婴儿床的栏杆上爬行,她一阵昏花,用了四十年的心脏几欲罢工。

小女儿挣扎着想爬起来,令人心碎的哭泣成了啜搐。

她咬咬牙,解下围裙往栏杆用力一挥,毛茸肥圆的毛虫滚落于地。

她抬起脚,闭起眼重重一踏,觉得脚下一阵瘫软。

“不要怕,”她强抑住胸腹的翻腾,轻抚着女儿泪水纵横的苍白面颊,“不要怕,毛虫并不可怕。

”她坐在摇椅内小憩,枯皱的手握着身旁婴儿床的栏杆。

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点点金圈。

“奶奶,”是小孙女清稚的童音,“那是什么?”她朝小孙女圆胖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条肥厚的黑线正由阳光下往阴影处滑动。

日光下鲜明的黑线掀开了她人生的相簿,一组组幻灯片在眼前跳动。

她深吸口气,咧开干瘪的嘴,露出仅剩两颗门牙朝小孙女笑笑。

“那是蝴蝶的幼虫。

”她说。

【题目】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用“她”来代替。

请说说作者的意图。

【答案】作者隐去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名字在这篇小说中并不重要。

用同一人称代词指代不同的人,意在启发读者思考:“她”不仅仅是一个人,还代表着不断成长蜕变的一类人。

这样更能突出全文的主旨,耐人寻味。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写作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题要读懂小说内容,结合小说的主旨分析作者的意图。

【典题例析】2017年昆明中考题《钟霄的第九年》附文:钟霄的第九年(王璐琪)①我们画室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大家只有17 岁的时候,他已经26岁了。

②所有的人都在准备美术高考,他也在准备,据说,这已经是第9年了。

在艺术生的群体中,他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③他曾经在墙上画了一幅画,只处理了一半画面,另一半像是被人撕掉了,还卷着纸边,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幅贴在墙上的残破画。

那天老师来的比较晚,他到画室后巡视了一圈,然后生气了。

“昨天的值日生是谁?怎么这里还贴着一幅破……”他抬起手摁住墙的一瞬间愣住了,手指放在上面很久没有拿下来,再回过头的时候,老师目光直视着他,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当画室老师,做我的副手。

”④全班目光齐刷刷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

他没有回答,依然专注地挥舞着手里的画笔。

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块颜色画歪了。

谁都知道他要考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因为他不肯将就别的。

关于那所北方的美术学院,大部分人是不敢奢望的,包括我。

⑤我们画室在一栋破旧的七层高的居民楼里,那段时光非常快乐,一群孩子肆意地在残破的墙上涂鸦。

一栋即将被拆除的旧楼,被我们装点的犹如“卢浮宫”,格外美丽。

⑥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这栋楼的天台,几个伙伴常常三三两两在天台眺望月亮,谈论着明天的梦想。

在我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一定要带着一个速写本,把我们的形态画在纸上。

只有提起那所梦想中的美术学院时,他才会插上一两句话。

⑦美术高考前夕,画室里只听得见笔划过纸面时的沙沙声。

忽然有一位同学喊到,“钟霄,外面有人找你。

”那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头发几乎全白了,脸晒得土黄,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背着一个布兜。

看见钟霄出来,老人黯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灯。

他们站在画室门口,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老人几次把布兜交到他手里,钟霄都不接,硬推回去。

这样僵持了一会儿,老人生气了,一跺脚,他才勉为其难地接了过来。

⑧待他回来后,我问他,“那是你爷爷?”他面无表情地说:“是我爸,他知道我明天要考试,给我送庙里求来的馒头,说是吃了耳聪目明,一准儿能考上大学。

”后来,我转身拿铅笔时,发现他正在默默地流泪,我同情地看着他。

⑨这一年,他没有参加考试,做了老师的副手。

他坚持了九年,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我很吃惊。

而这一年,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他梦想的那所美院的录取通知书。

所有人都过来祝贺我,他也不例外,那张单薄的纸,被他摩挲了好多遍,“真羡慕你,真的,羡慕你。

”他复读机一样,反复讲,反复说,像是在对我说,也像是在对他自己说。

⑩“你为什么不再试一试呢?”我问他。

他为难地笑笑:“我怕今年考上了,家里拿不出学费。

任性考了那么多年,是该给家里挣点钱了。

等攒够了钱,我再考。

”我想尝试着安慰他,却发觉自己词穷了。

11 高考后,画室被拆除了,我们的“卢浮宫”倒塌了。

12 再去看他时,他气色好了很多,已经成了老师的合伙人。

他邀请我去画室看一看。

上了顶层后,我震惊了:顶层的墙壁上,全是孩子们的涂鸦,极像当年我们的“卢浮宫”,尤其是天台。

他站在一片彩绘前对着我笑,既像从前那个执著的青年,又像一个全新的人。

“虽然没有考上那所美院,可美院现在会请我讲课,也值了……”他谈起自己的事业,开始滔滔不绝。

不远处有学生喊他,他去学生那里指导了。

13 我沿着彩绘墙慢慢地走,忽然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幅残破的速写画,走近一看,我笑了,又是他的恶作剧,让人误以为是贴上去的。

可是当我看完速写画和画旁边的彩绘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那是六、七个少年坐在天台上看月亮,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半空,唯独他,一手拿着画笔,两只眼睛却看向我们。

速写画旁边,有那么一个真人比例大小的彩绘,是个蓝色的阿凡达。

她手持长矛,满脸警戒的神情,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们的潘多拉星球,以及我们曾经的“卢浮宫”。

(原文有删改)【题目】22、文霄写的是—段钟霄的人生经历,作者却以“我”的口吻来写,请问“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案】(1)“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贯串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2)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来亲切自然,真切生动。

(3)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答案解析】第一个得分点,扣住“线索人物”这一要素来答。

第二个得分点,从第一人称在叙述上的优势来答。

第三个得分点,考虑文章中心和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学生失分原因解析】1.读不透文章,弄不懂主题,不能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来答。

2.思考不够全面,遗漏了一些角度。

要根据分值,考虑答题有几个角度。

3.表述不清晰、不准确。

【真题练习】《继父》(张亚凌)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