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第三单元单元归.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是永恒发展的PPT
• 1.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 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 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 了重要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表明
()
• ①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 ②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 ③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 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总结
发展
特征:普遍性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实质:事物的 前进与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谢谢!
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2.我国全面步入4G 网络时代,还有很多手机用户没有感 受到,5G 又来了。这表明 ( ) ①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 和上升 ③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 ④后出现的事物才 是真正的新事物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新
旧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事
物
错误标准之二:现状标准
判 断
※ 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 标
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准
误
错误标准之三:名称、旗号标准 区
※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 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课件
通过理解发展观,个人可 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 和不足,明确发展方向和 目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意义
强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引导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观强调资源的节约和 循环利用,有助于引导人 们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 源。
增强环保意识
主题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 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0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 任感。
02
重点难点
03
04
重点: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 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 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不同 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 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 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 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 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 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 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 的。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发展观强调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的团结和凝聚 力,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01
02
03
激发进取心
发展观鼓励人们不断追求 进步和发展,有助于激发 个人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意义
强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引导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观强调资源的节约和 循环利用,有助于引导人 们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 源。
增强环保意识
主题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 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0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 任感。
02
重点难点
03
04
重点: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 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 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不同 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 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 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 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 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 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 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 的。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发展观强调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的团结和凝聚 力,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01
02
03
激发进取心
发展观鼓励人们不断追求 进步和发展,有助于激发 个人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 。
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2)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 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 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3)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 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4-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4-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2.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1)从本国本民族文化角度: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 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 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 繁荣作出了贡献。 (2)从世界发展角度: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判一判文化交融就是不同文化走向趋同。 提示:错误。文化交融就是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借鉴别国别 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的过程。
-13-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随堂训练
提示:(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 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 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 属于整个世界。
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10-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12020年4月6日,英国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 的诗人》。BBC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将杜甫介绍给西方世界, 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部纪录片( ) ①推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传播 ②有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 的差异与隔阂 ③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折射出中 华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 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4-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4-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2.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1)从本国本民族文化角度: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 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 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 繁荣作出了贡献。 (2)从世界发展角度: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判一判文化交融就是不同文化走向趋同。 提示:错误。文化交融就是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借鉴别国别 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的过程。
-13-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随堂训练
提示:(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 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 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 属于整个世界。
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10-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12020年4月6日,英国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 的诗人》。BBC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将杜甫介绍给西方世界, 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部纪录片( ) ①推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传播 ②有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 的差异与隔阂 ③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折射出中 华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共26张PPT)
A.敢于摒弃传统,不断推陈出新 B.善于面向世界,不断否定自身 C.敢于破旧立新,做到雅俗共赏 D.善于博采众长,做到中西合璧
[解析] 旗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服装设计师在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 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新式时装。旗袍的设计思路说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 界、博采众长,做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D符合题意;A中 “摒弃传统”说法错误;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B排除;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知识拓展】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具体做法
①要具体分析外来文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②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民 族文化自信。 ③要坚持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例题2: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 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 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 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 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 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点评: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 “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二、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
2.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 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 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解析] 旗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服装设计师在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 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新式时装。旗袍的设计思路说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 界、博采众长,做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D符合题意;A中 “摒弃传统”说法错误;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B排除;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知识拓展】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具体做法
①要具体分析外来文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②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民 族文化自信。 ③要坚持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例题2: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 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 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 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 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 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点评: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 “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二、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
2.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 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 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高中政治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课件 新人教必修4
【巩固提高】
2010年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联 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使原来的量变发生中断。 ③量变与质变发生的原因相同。二者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推动的结果
答案:
(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16分)
B
【例】(2008·海南单科·2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010年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联 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使原来的量变发生中断。 ③量变与质变发生的原因相同。二者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推动的结果
答案:
(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16分)
B
【例】(2008·海南单科·2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
想一想只要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错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同时,也需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7-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答案:C
-14-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议题一
议题二
议题三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情境导引 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 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 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 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 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 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 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 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 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3.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 上走过的独特历程,了解中华文化源
化的基本内容。 3.四项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当代价值。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搜集有关资料,寻找并讨论最能体 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增
4.五个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特点。
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6-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提示:错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同时,也需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7-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答案:C
-14-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议题一
议题二
议题三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情境导引 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 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 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 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 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 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 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 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 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3.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 上走过的独特历程,了解中华文化源
化的基本内容。 3.四项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当代价值。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搜集有关资料,寻找并讨论最能体 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增
4.五个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特点。
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6-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八课学习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ppt课件部编版必修4
答案:B
2023年4月20日是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多国举办中国传统文 化展、文艺表演、“汉语桥”中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迎 接联合国中文日。这有利于( ) ①坚守中华文化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 ②展示中华文化 深厚底蕴,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 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增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文化理解和认同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 合作,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 然珍宝,这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①④符合题意;各国文化交相辉映, 促进世界文化发展,②错误;③否认了文化的多样性,排除。
4.从前提上看 各文化主体之间须有很强的文化生产力,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须 有文化自主权。此外,文化入侵现象、强势文化压制弱势文化现象, 都不是文化交流的表现。文化交流须有起始点和机会平等。顺从、 勉强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义。 5.从交流的途径上看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与人员交往、教育是主要的文化交流途径。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是否 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材料聚焦】材料一中“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的友谊之路”说明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并未阻碍文化 的发展,反而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不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 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 动力。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2023年4月20日是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多国举办中国传统文 化展、文艺表演、“汉语桥”中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迎 接联合国中文日。这有利于( ) ①坚守中华文化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 ②展示中华文化 深厚底蕴,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 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增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文化理解和认同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 合作,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 然珍宝,这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①④符合题意;各国文化交相辉映, 促进世界文化发展,②错误;③否认了文化的多样性,排除。
4.从前提上看 各文化主体之间须有很强的文化生产力,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须 有文化自主权。此外,文化入侵现象、强势文化压制弱势文化现象, 都不是文化交流的表现。文化交流须有起始点和机会平等。顺从、 勉强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义。 5.从交流的途径上看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与人员交往、教育是主要的文化交流途径。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是否 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材料聚焦】材料一中“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的友谊之路”说明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并未阻碍文化 的发展,反而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不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 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 动力。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3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知识整合梳理
•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 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 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 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 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 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 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 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
• 2.方法论:(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 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 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 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 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 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 3.反对:既要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 成,盲目乱干;又要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
•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 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 •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 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 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三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1
体 系 构 建
2
原 理 整 合 探 究 提 示
3
4
方法技巧点拨
体 系 构 建
原 理 整 合
•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 ,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 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 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 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9课第2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pptx课件部编版必修4
保存、流传并发扬光大。
2.善于融通一切文明资源,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融通结合”是重要的创新方式。实践的客观性和历史的承续性决
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但其创新的方式绝不是割断历史、
否定历史的“独断式”创新,而只能是“综合式”创新,只能是理论与
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其基本形式只能
秀文化等资源。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
人类
国计民生
关系 ____________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
_______
前途命运
_______________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趋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趋同
D.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世界文化的作用
【答案】B
)
【解析】保持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融合发展,但不是根
源,A错误。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2023年央视春晚
上,10个国家的10首与花有关的歌曲,汇聚成节目《一带繁花一路
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立足时代之
基,回答时代问题。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的社会文明,体现时代特征,
反映时代风貌,要在新时代弘扬网络空间的新风正气,各政府部门加强
整顿网络生态不良现象。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网络文化创
作者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发展民族
化,④不符合题意。
2.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央视2023年兔年春
晚舞台上,中国、印度尼西亚、希腊等10个国家的10首与花有关的歌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复习(共33张ppt)
3.一些典型设问分析
(1)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谈谈你对“手稿依然有生命力”的理解(2022北京真题)
分析:本题为理解型主观题,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可从文化的功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联系、 认识的发展等方面考虑
(2)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发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 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22山东真题)
法律保障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知识结构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1.时代精神的精华 (什么是哲学)
2.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辩证的唯物主义) 3.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法-唯物的辩证法)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4.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6.实现人生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内涵 内容 区 性质 别 作用
文明
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 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
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
促进
联 ①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系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化与 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①标准: ②途径: ③目标:
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及核心?集中体现/新时代内涵 2.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意义) 3.时代性特征(发展)4.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4.如何弘扬培育(要求)
对待传统文化(中医药/习俗)-态度+外来+双创要求+实践+人民+科技+大众传媒+体制机制(针对性)
(1)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谈谈你对“手稿依然有生命力”的理解(2022北京真题)
分析:本题为理解型主观题,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可从文化的功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联系、 认识的发展等方面考虑
(2)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发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 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22山东真题)
法律保障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知识结构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1.时代精神的精华 (什么是哲学)
2.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辩证的唯物主义) 3.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法-唯物的辩证法)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4.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6.实现人生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内涵 内容 区 性质 别 作用
文明
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 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
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
促进
联 ①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系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化与 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①标准: ②途径: ③目标:
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及核心?集中体现/新时代内涵 2.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意义) 3.时代性特征(发展)4.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4.如何弘扬培育(要求)
对待传统文化(中医药/习俗)-态度+外来+双创要求+实践+人民+科技+大众传媒+体制机制(针对性)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ppt课件部编版必修4
(2)表现: ①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 建党 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 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 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 长征 精神、遵义会议精神、 延安 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 坑美援朝精神、 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 弹一星”精神等。
任务二:明确民族精神的内涵 材料二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委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 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 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伟大 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 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一成不变的吗?请 说明理由。
答案:不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4)结合材料,联系教材,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 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 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 神、长征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 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抗 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 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 等。
高中政治人教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共29张PPT)
“发菜”与“发财”谐音,饭 桌上受到人们喜欢。但“桌上一盘 发菜,沙化几亩草地” 。以内蒙古 草原为例,3年内,约有190万农牧 民进区搂发菜,他们涉足的2.2亿 亩草原中,1.9亿亩已遭严重破坏, 其中6000多万亩重度沙化,失去利 用价值,占受破坏草原的31.6%。
(二)联系的基本特征:
2、联系具有客观性
知识小结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决定
方法论
这就要求人们 用联系的观点 想问题、办事 情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用孤立的 观点来看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联系着;每一事物 决定 内部的各个部分、 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 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思考:姓“裴”,就一定不能赚钱吗?
“ 发 菜 ”
喜鹊报喜, 乌鸦报丧……
讨论: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 种联系是客观的吗?生活中还有类 似的事情吗?
(二)联系的基本特征:
2、联系具有客观性
(1)含义: (2)分类: (3)方法论要求:
A、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议一议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 联系无能为力呢?
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雾霾天气
人类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外部) (内部)
5
思考:哲学上的联系与具体联系有什么关系?
物质与具体物质的关系
?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上讲的联系是对万事万物具体联系的抽 象与概括,是一种抽象联系。 它与具体联系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或共性 与个性的关系。
1、改变事物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 条件与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消灭了事物自身固有 的联系。 2、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 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才能成功。
(二)联系的基本特征:
2、联系具有客观性
知识小结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决定
方法论
这就要求人们 用联系的观点 想问题、办事 情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用孤立的 观点来看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联系着;每一事物 决定 内部的各个部分、 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 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思考:姓“裴”,就一定不能赚钱吗?
“ 发 菜 ”
喜鹊报喜, 乌鸦报丧……
讨论: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 种联系是客观的吗?生活中还有类 似的事情吗?
(二)联系的基本特征:
2、联系具有客观性
(1)含义: (2)分类: (3)方法论要求:
A、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议一议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 联系无能为力呢?
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雾霾天气
人类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外部) (内部)
5
思考:哲学上的联系与具体联系有什么关系?
物质与具体物质的关系
?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上讲的联系是对万事万物具体联系的抽 象与概括,是一种抽象联系。 它与具体联系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或共性 与个性的关系。
1、改变事物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 条件与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消灭了事物自身固有 的联系。 2、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 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才能成功。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单元整合课件部编版必修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元整合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法的科学内涵: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用以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社会规范。 (2)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 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3)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 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内容:完备的法律规 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 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 体建设。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基本要求):着力推进科学立 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我们党除了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 导,目的是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可持续地不断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的民主权利。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一方面,依法治国的实质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 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宪法和法律,运用宪法和 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另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 党员干部又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模范遵守宪 法和法律。
(4)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 会主义法。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法的科学内涵: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用以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社会规范。 (2)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 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3)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 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内容:完备的法律规 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 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 体建设。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基本要求):着力推进科学立 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我们党除了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 导,目的是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可持续地不断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的民主权利。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一方面,依法治国的实质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 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宪法和法律,运用宪法和 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另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 党员干部又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模范遵守宪 法和法律。
(4)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 会主义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优质课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23张PPT)
D 练习1.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②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③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④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课件:7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23张PP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二、联系的特点
事物之间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1.联系的 事物内部 普遍性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
表现
【原理】
整个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普遍联系的 统一整体
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课件:7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23张PP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偶然联系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因果联系 必然联系 整体和部分联系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课件:7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23张PP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理解1、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 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 所处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联系是有条件的,离开了条件,联系 就不能产生;联系的条件不同,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就不同。因 此,联系的条件性决定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 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如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 “8=发 4=死?” 主观臆造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主观想象的联系
客观存在的联系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课件:7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23张PP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3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围绕这一问
题,本单元共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
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
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 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 ”,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 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 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
•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 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唯 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
• 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用 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 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 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 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 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 一、本单元的地位 • 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 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 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本单元侧 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 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 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 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 辩证法的范围。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 第二单元的续篇。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3单元 综合探究【教学课件】《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能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当然也就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4
第三单元 综 合 探 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4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 承认矛盾,承认事物内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否认矛盾,承认事物变 化原因是外部力量推动
联系的根本内容 普 客 多 遍 观 样 含 性 性 性 义 辩 证 法 构成 含 实 趋 状 义 质 势 态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4
地位是否变化 普 特 主 主 内 含 遍 殊 次 次 外 义 性 性 矛 方 因 盾 面 原因
结论: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不仅不可缺少,而且有时甚至还 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外因能不能撇开内因而起作用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4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实现内因对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的决定作用
② 能够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到加速和延缓作用。
辩证法部分知识结构
这一态度说明了: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尊重事物之间的联系;三 是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4
唯物辩证法 发展
联系
根本内容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自主学习
【学新知整合】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___对__立___和___统__一___关系 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__立__统__一__。
2.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__互__吸__引__、_相__互__联__结_的属性和趋势。 ②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__互__依__赖__,一方的存在以另 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 _相_互__贯__通__,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__互__转__化__。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__互__排__斥__、相 __互__对__立__的属性。它 体现着对立双方相__互__分__离__的倾向和趋势。
【对点训练】
训练 2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仍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不再是高速度增长,而是高质量发展。这一认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 用
(1)矛盾的普遍性主要强调要承认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一分为 二地看问题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强调共性与个 性的关系。分析时,若材料中涉及利弊、成就与不足等信息,可以用 矛盾的普遍性回答;若涉及先试点再推广、抓典型总结经验、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等事例时,可以用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回答。
①搞好试点,推广先进经验 ②居安思危 ③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 ④唇亡齿寒 ⑤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⑥树立道德模范典型
3.说一说:(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上述说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图示蕴含了哪些矛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