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

合集下载

农村社会治理的农村法治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的农村法治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的农村法治建设农村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法治建设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

本文将从农村法治的定义、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农村法治的定义农村法治是指在农村地区,根据法律规范和程序,通过法律手段实施社会治理。

它旨在通过法制化措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地区农民面临土地权益、住房权益、劳动权益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农村法治能够提供有力的保障,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2. 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农村社会治理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等问题,法治建设能够提供科学、公正和规范的管理手段,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水平。

3.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会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村法治建设能够为解决矛盾提供一个依法行事的平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 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社会治理需要的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2. 公法与私法结合:农村社会治理既涉及公共利益,也关系到个体权益。

农村法治建设应注重公法与私法的结合,既保障公共利益,又保护个体权益。

3. 法律意识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对法律的了解和遵守程度,培养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

4. 依法决策机制建设:完善依法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合法性,落实科学、民主、法治的决策原则。

5. 法治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农村法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高农民对法治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推动法治观念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6. 专业化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法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农村法治队伍,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支持。

新时代中国农村依法治理现状问题与新路径探索

新时代中国农村依法治理现状问题与新路径探索

新时代中国农村依法治理现状问题与新路径探索
摘要:新时代中国农村依法治理的现状问题主要包括法律意识不够,法治宣传力度不够,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不完善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包括强化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完善农村法律体系,推进农村自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等。

一、现状问题
1. 法律意识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农民在法律知识和意识上存在薄弱环节,容易陷入法律纠纷。

2. 法治宣传力度不够: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力度相对较弱,缺乏针对性的法律宣传活动,导致农民普遍对法律知识了解不深,不了解自身权益的保护和法律的适用。

3. 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不完善: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相对薄弱,法律人才较少,导致农民在法律问题解决上存在困难,维权渠道不畅通。

二、新路径探索
1. 强化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培训、讲座和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3. 完善农村法律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的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和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 推进农村自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发挥农村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民参与决策和治理,推动农村自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治理机制。

三、结语
新时代中国农村依法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新的探索路径。

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建立健全农村法律体系和推进农村自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依法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在法治的指引下,农村地区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

我国农村法治的现状及法治路径的选择

我国农村法治的现状及法治路径的选择

我国农村法治的现状及法治路径的选择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工作。

鉴于此,本文旨在对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农村法治主体,农民法治意识落后,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缺陷,健全农村法治机制,加强司法救济以及司法公正现象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出法律思考。

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

我国的农村法治化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新农村的法治建设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法治社会要求我们探寻着走出农村法治实施的困境途径,期望更多人士能关注并参与到中国农村法治进程中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出力。

一、我国农村法治的基本内涵新农村的法治建设在法治背景下首先应当致力于秩序的构建,依法治国为目标取向,在农村社会领域建立起一种法的规则和秩序。

同时应当致力于理念的提升,新农村应该凝聚着法治、平安、和谐理念,以农村干部群众法治观念的普遍增强为契机,以农村祥和稳定为追求,并力求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农村与乡镇、城市的协调。

第三,应当致力于法治治理模式的转变,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以法律为主,道德、宗教为辅助调整手段,且法律、政策与各种村规民约相一致的农村治理模式,应当努力改变依靠行政手段或道德约束进行调节和治理的现状。

第四,应当致力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政治民主是农村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要求,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走在农村政治、文化发展之前的,致使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本身处于一种非均衡的状态。

2023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2023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2023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2023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1一、实践背景及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法律文明的重点也将从以普及法律知识为基础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转变。

城乡法制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具有直接参与的特点。

这次我以隆尧县城及其所辖下的毛尔寨村作为缩影点。

通过对隆尧县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状况的调查,了解现今隆尧县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状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隆尧县城乡居民的居民法律意识,减少法盲。

通过这次调查,使得法律知识得到普及,隆尧县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也在提高,进而使城乡居民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法律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以此推动隆尧县的法制化发展的进程,推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二、问卷分析与总结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二百份一共回收了二百份,回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经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城乡居民的法律素质总体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绝大多数居民法律意识薄弱,法律知识匮乏与以前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整体而言仍然是很薄弱的。

现实生活,相当一部分居民对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不够全面,不习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居民们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权,有的人屈从于权威,忍气吞声,而有些人“以暴制暴”。

在抽样调查中,设问“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维权”时,回答“经常”的占29.5%,回答“很少”的占64.5%,回答“没有”的占6%。

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很少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反映我国城乡居民法律意识薄弱。

在回答“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时,回答“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占9.5%,回答“用武力解决”的占33%,回答“通过关系解决”的占38%,回答“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的占19.5%。

农村工作的农民法治意识和法制宣传教育

农村工作的农民法治意识和法制宣传教育

农村工作的农民法治意识和法制宣传教育一、农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法治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对于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来说,培养法治意识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农业生产中的合作关系需要法治意识来维护,保障各方的利益;其次,法治意识能够加强农民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促进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最后,法治意识有助于农民合法维权,提高自身权益的保护。

二、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针对农村工作中的农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农民可以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自身权益的保护途径,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和参与社会管理。

三、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工作中,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制宣传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的法律知识相对薄弱,容易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产生困惑;其次,由于农民工作繁忙,他们的时间相对有限,无法全面接受法制宣传教育;最后,由于乡村法治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深入,法律信仰较为薄弱。

四、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引导方式针对存在的问题,农民法制宣传教育需要采取相应的引导方式。

首先,可以通过制定简明易懂的法律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手册等,让农民能够迅速了解法律法规;其次,可以在农村定期组织法治讲座、法制知识讲解等活动,使农民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最后,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农民传递法律信息。

五、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针对不同农民的需求和特点,法制宣传教育也需要注重针对性。

例如,对于年轻一代农民,可以通过开设法律知识培训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老年农民,可以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解答他们在法律问题上的困惑。

六、行政部门的角色行政部门在农村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行政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其次,行政部门应当完善乡村法治机制,提高对农民的法律服务水平;最后,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工作中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并依法进行处理,以起到震慑作用。

农村治理法治化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

农村治理法治化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

农村治理法治化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作者:曹益平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7年第6期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通过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所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思想、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的总称。

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的目标是让法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方式,不仅需要基层公共权力部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也要求普通农民要提高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由于农村社会更多地沿袭传统,农民对伦理道德和乡村习俗的遵守和自觉维护已经形成习惯,而对国家法律却相对陌生,表面上看国家法律已深入乡土社会,实际上农民还远未形成适合于农村治理向法治化转型的各种观念,培育农民法律意识仍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超越“淡薄”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简单地以“淡薄”二字来表述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事实上,随着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制普及和公众媒体法制宣传的不断深入,农民对法律的认识逐渐增多,运用法律解决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淡薄”二字已不适合于用来概述当前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了。

为了解目前普通农民的法律意识,笔者在“关于益阳农村法治建设的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了100 份由农民填写的问卷进行统计。

受调查者男性76 人,女性24人;小学学历53 人,初中学历33 人,高中或中专学历12 人,大专学历2 人。

此次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一)农民法律需求日益增多,但对法律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农民的法律需求日益增多。

在回答“你是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时,81%的农民选择“非常希望”,17%的农民选择“有需要时就学一点”,只有2%的人选择“没必要”。

有73%的农民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27%的农民认为法律的作用不大。

在回答“您认为自己了解法律吗?”时,有25 人选择“比较了解”,66 人选择“了解一些,不太多”,有9 人选择“不了解”。

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已认识到法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十分渴望了解法律知识,也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

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试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制约其进程的关键环节。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法治的建设就不可能有法治国家的实现,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然而我国社会新农村法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笔者拟对我国社会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的逐步完善,有力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为农村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农村法治建设距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广大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从一九八六年开始中央做出实施五年普法决定,至今四个五年普法教育规划已经完成,“五五普法”正在进行,农村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逐渐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也日益增强。

但是农民的法律意识仍然与现代法治建设进程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阻碍着农村法治建设。

一是缺少权利意识。

广大农民受“人治”思想影响,对法律权威认识不深,认为执行法律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有绝对的权力,对自己权利受分割时只是采取“拉关系走后门”而亲近权力执行者,很少采取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虽然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但是广大农民对参政议政仍然缺少应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选举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甚至拉票贿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村务管理方面,只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少集体感和大局意识,缺乏参与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侵害集体利益,坑害群众。

(二)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缺陷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村法治的重要载体,在农村法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治村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农村政治民主程序从制度上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取得了一定成功。

乡村振兴的法治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的法治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的法治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振兴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

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法治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的法治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

一、培养法治观念乡村振兴的法治建设首先需要培养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只有全体村民都具备了法治观念,才能够依法行事,遵守村规民约。

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教育是关键。

我们应该在学校加强法治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尊重法律,遵纪守法。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相关政策法规需要明确规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提供具体的支持政策。

同时,还需加强执法力量,让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组织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依靠健全的基层组织,加强与农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

通过农村自治组织的建立,可以促进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强法治建设的有效性。

四、完善乡村权益保护机制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力度完善农村居民的权益保护机制,建立起依法维护农民利益的渠道和机制。

同时,还应加强对地权、农民工等重点问题的法律监督和保护。

五、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之一。

乡村土地是农村居民的重要财产,必须建立健全的土地权益保护制度。

应当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民收入增加。

六、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农村社会治理必须加强对农村社会治安的管理。

要完善农村治安综合管控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巡防和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同时,要加强对非法经营、盗窃、故意伤害等犯罪行为的打击,维护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

七、促进农民法律意识的普及乡村振兴需要农民具备法律意识,主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法律知识的普及,让农民明白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且掌握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方法。

八、加强乡村争议解决机制建设乡村振兴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争议。

农村法律意识的论文2篇

农村法律意识的论文2篇

农村法律意识的论文2篇农村法律意识的论文1农民的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精神因素,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素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不容乐观,据统计,约58%的农民缺乏法律常识或者根本不懂法;27% 的认为在被逼上绝路的情况下才会寻求法律帮助;只有15% 的农民表示在利益遭受侵害时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可见,农民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

虽说家庭承包责任制一定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粗放型的小农经济并没有走出自给自足的局限。

简单的经济基础抑制着农民对法律的需求,也降低了农民对法律学习的欲望。

(二)文化方面。

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墨守成规和盲目的排外思想已经在农民的脑中根深蒂固,想要转变过来绝非易事。

更有一些农民认为读书无用,即使考上大学顺利毕业还不一样出来打工,那还不如现在就去打工。

所以说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任重而道远。

(三)制度方面。

1. 立法环节。

一是目前我国农村工作的立法工作脱离了农村实际生活,没有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制定好的法律没有落到实处,很多法律农民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寻求法律帮助。

2. 执法环节。

第一,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缺乏法律素养,执法过程中存在经验主义的不好现象。

第二,执法人员执法方式不当及态度不友好,缺乏服务意识。

2007 年5 月,广西某乡村环卫工人蔡某按规定来每户收取垃圾清洁费,王某因下个月就要搬走为由拒交垃圾清洁费。

第二天凌晨蔡某就把一车垃圾倒在王某的店铺门口,致使王某无法开门做生意。

蔡某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既不能解决问题,又破坏了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

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而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上去,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2024年乡“法律进村”活动实施方案

2024年乡“法律进村”活动实施方案

2024年乡“法律进村”活动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乡村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乡村法治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为了进一步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2024年将在乡村开展“法律进村”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素质和法律自觉意识。

2. 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3. 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三、活动主要内容1. 法律知识宣讲通过宣讲法律知识的形式,向农民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法规,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提高法律意识。

2. 法治示范村建设选取一批典型的法治示范村,全面提升村民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

在这些示范村开展法律培训、法律咨询等活动,帮助村民解决法律问题,引导他们依法行事。

3. 法律援助实施组织律师、法律服务人员等专业人员进驻乡村,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通过法律援助,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为他们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支持。

4. 法律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法律文化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宣传展览等。

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农民对法律的兴趣和参与度,使法律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5. 法律宣传推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法律宣传推广活动。

将法律知识传播到每一个农民家庭,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四、活动实施方式1.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各项任务和活动内容。

2. 成立活动组织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活动的实施工作。

3. 设立活动宣传推广部门,负责策划和组织各类宣传推广活动。

4. 配备专业的培训师资力量,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和培训活动。

5. 管理村级法律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

6.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7. 注重与农民的互动和参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法律活动。

五、活动保障措施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活动经费的到位。

2.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为法律进村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困境、成因及培育路径

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困境、成因及培育路径

民 日常 生活息 息相关 但 又显示 一定层 次 的行为 和法
律现 象 , 如婚 姻 家庭 关 系 、 邻 关 系 、 出 务工 过 程 相 外 中发 生 的劳动关 系等 。从 调查结 果 看 出 , 首先 , 由于 婚姻 家庭关 系 是农 民最 为 熟 知 的社会 关 系 , 因此 在 对婚姻 家庭关 系中 的权 利 和义务认 知 问题 上较 为令
市 场 化 程度 , 快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 导 新 型 政 治 文 化 , 弃 落后 观 念 , 展 农 村 教 育 , 化 农 民 素质 , 强 法 制 宣 传 , 加 倡 摒 发 优 加 坚 持“ 法下 乡” 是 农 民法 律 意 识 培 育 的 重 要 路 径 。 送 , 关 键词 : 民 ; 律 意 识 ; 农 法 困境 ; 因 ; 径 成 路
面构 建社会 主义 和谐农 村 的必然选 择 。
中国农 村 社会 农 民法律 意 识 的现 状究 竟 如何 ? 我们 只有 走进农 村 , 入 调查 , 能获 得 “ 一 手 材 深 才 第
料 ” 才能 找 出农 民法 律 意识 现 实 困境 的产 生 原 因 , ,
体上 呈负相 关 , 明农 民对 于法 律 名 称 的认 知仍 然 说
较少 或较 为模糊 。
才能找 到解 决 问题 、 出 困境 的对 策 与 实施 路径 。 走
为 此 ,0 7年 年 初 , 们 深 入 河 南 农 村 , 过 调 查 问 20 我 通
( ) 民对权 利 义务 的认 知 状 况 有所 改善 , 二 农 而
旧 观 念 和 落 后 文 化 的 影 响 依 然 深 刻
结 果 显 示 农 民 对 法 律 的 了解 是 有 限 的 。 虽 然 所 填 法

2024年依法治乡实施方案

2024年依法治乡实施方案

2024年依法治乡实施方案1.背景和目标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依法治国和法治文化建设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乡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乡村。

2.主要内容和措施(1)加强农村法律宣传教育。

组织开展农村法律宣传教育月活动,在乡村广场、学校、农民工承包地等场所设置法律宣传牌和宣传栏,发布风险提示、法律常识等信息。

开展法律讲座、庭审观摩等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2)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加强乡镇法律服务站建设,配齐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等服务设施,提供法律咨询、公证、法律援助等服务。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熟悉农村法律和乡村事务的专业队伍。

(3)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村委会决策制度,推进村委会决策透明化和规范化。

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理事会,加强基层民主,促进村级事务的公开、公平、公正。

加大对涉农纠纷的调解工作力度,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4)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

依托村委会和村民自治组织,建立农村基层法治工作机构,设立基层法治工作岗位,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法律事务的专业化。

加强基层农村法治干部的培养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律水平和专业素养。

(5)加强农村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工作。

在农村地区选取一批社区、村庄作为基层法治示范单位。

示范单位要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法治机制,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3.政策保障(1)加大农村法治建设经费投入。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农村法治建设经费的落地和使用。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农村法治工作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更多的农村干部和农民参与到依法治乡的工作中。

(3)加强农村法治队伍建设。

加大农村法治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工作能力。

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律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方法与经验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方法与经验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方法与经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法治建设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实现农村的稳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法治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经验,以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在农村推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法律宣传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推动法治建设的基础,因此,应该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工作。

可以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此外,可以利用大众媒体、网络平台等途径,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增加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

二、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农民在面临法律问题时,往往因为地域限制、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无法及时解决。

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通过成立农村法律援助中心、派驻法律工作者到农村等方式,提供法律咨询、调解、代理等服务,解决农民的法律问题。

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法律援助。

三、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农村基层治理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提高其法治运作能力。

可以通过组建农村法律顾问团队,加强对村级法律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提高村民自我管理的法治素养。

四、加强农村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建设农村社会矛盾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加强农村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建设,有助于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矛盾调处机构、培训调处人员等方式,提高矛盾调处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公正、及时地解决农村社会矛盾。

五、建立健全农村法治建设考核评价机制为了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落实和深化,建立健全农村法治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和考核指标,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促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推动农村法治建设取得更加实质性的进展。

六、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宣传报道媒体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农村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体裁作文、议论文、字数作文、记叙文、高中作文、初中作文、小学作文、祝福语、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genre essays, argumentative essays, word count essays, narrative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blessings, experienc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农村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

农村法制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法制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法制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法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在法制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一、调查背景农村法制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普及程度、农村执法和司法状况等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发放了问卷,并对部分农民、村干部和法律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同时还对农村的法制宣传设施和执法司法场所进行了实地观察。

四、调查结果(一)农民的法律意识1、大多数农民对法律有一定的认知,但认识程度较浅。

他们知道法律的存在,但对具体的法律条款和法律程序了解不多。

2、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而通过法律培训和法律咨询获取法律知识的比例较低。

3、在遇到纠纷时,部分农民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依靠家族力量或传统习俗。

(二)法律普及程度1、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工作存在不足,宣传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贴近农民生活实际。

2、法制宣传的频率较低,不能满足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3、部分农民反映,法制宣传资料难以理解,影响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农村执法状况1、农村执法力量相对薄弱,执法人员数量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执法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执法程序不严格、执法不公等。

3、部分执法部门对农村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村司法状况1、农村司法资源相对匮乏,基层法庭数量少,法官工作压力大。

2、农民在诉讼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诉讼成本高、诉讼周期长等。

如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如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如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农村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较低。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并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一、加强农民法律教育农村地区的农民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相对有限。

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首先需要加强农民的法律教育。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施:1. 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组织专门的法律知识讲座、宣传片播放等活动,向农民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识。

在农村的集市、村委会等公共场所张贴法律宣传海报,提高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

2. 举办法律培训班。

邀请专业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到乡村开展法律培训班,教授农民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操作技能。

通过实际案例的解析和互动交流,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

3. 制作法律教育材料。

针对农村特点,编写一些图文并茂、简明易懂的法律教育材料,如手册、小册子等,便于农民随时学习和查询。

二、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农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因为缺乏法律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保护,导致权益受损。

为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需要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让农民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1. 设立法律咨询中心。

在农村地区设立法律咨询中心,向农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这样,农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增加对法律问题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2. 加强法律援助力量。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招募更多的法律援助人员,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同时,加强法律援助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加强法治宣传引导法治宣传引导对于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宣传引导,让农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和依法行事的意识。

1. 组织法治教育活动。

在农村广场、村庄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法治教育活动,组织农民参与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演讲比赛等,增强农民对法治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022关于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2022关于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2022关于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

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结构。

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是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盛行。

虽然我国早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有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

笔者在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

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三是权利意识淡薄。

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比较浓重,而忽视了法律维护农民权益这一功能。

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

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

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

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

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

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浅谈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浅谈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上述现象呢?当前社会上已存在明显的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大众传媒的灌输与影响。随着农村广播、电视等的普及以及农民渴望法律意识的增强,各种传播媒介诸如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为农民提供了接触法律的有效途径,使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了法制观念,增强了依法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一些村民甚至养成了定期订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习惯。
其二是自学。据2002年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重庆有一为叫里裕芬的老太太,因为儿子18年前被派出所抓去,仅仅8个小时便不明不白死亡,公安的尸检报告只说死者因精神失常“服毒自杀。”为此,她自学了一大摞《法医学》、《尸体解部学》、《精神分折学》.等大学专业书籍。18年间,除了写申诉、上访,她从不间断学习,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太太硬是啃完了这些大学教科书籍。支撑她如此顽强地十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是为了弄清真相.洗刷冤屈。无独有偶,也有媒体披露,一位农民因为官司久拖不决,便自学法律,最后竟然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2]除了农民个人自学法律知识之外,平时应经常相互动员学习法律,并在本村从事普法活动。如有的上访者利用晚上、农闲的时间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浙江省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他还自费掏钱复印有关法律宣传资料在村里四处张贴。应该说,这可以算是农民自己组织的普法教育[3]。经过这样的学习农村农民的回答几乎众口一辞:“通过学法,干部们知道的法,我们也知道;干部们不知道的法,我们想方设法去知道。这样以后如果上访或同干部打官司,我们的腰杆子更直了,说话也更有底气了。跟谁对话、上法庭,我们都不会怕了!”
(四)执法、司法的公正和体制的完善。法律生活中对农民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国家机关的执法、司法状况。农民的法律认知、观念、情感最直接地来自于执法、司法机关的具体行为。可以说,农村基层的执法、司法关系着千家万户,反过来,千家万户都会通过它的状况来认识我国的法和法治。必须要下决心解决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权力运用”的合法性问题,必须注重解决法律在农村的运作路径与运作体制问题。只有改善目前农村执法、司法的状况,才能在农民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法律形象。

农村工作的农民意识与法治观念建设

农村工作的农民意识与法治观念建设

农村工作的农民意识与法治观念建设一、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工作不仅关乎广大农民谋生生活的基础,更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工作尤为重要。

二、农民意识的重要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与农村工作的重要参与者。

建设农村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农民的意识。

农民意识的培养,既是农村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

三、农民意识的内容农民意识包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对农村工作的理解、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等。

农民意识的培养应以提升农民的社会责任感、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为核心。

四、法治观念建设的必要性法治观念是国家法律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民的法治观念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推进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五、农民法治观念的内涵农民法治观念建设包括对法律的认知、对法治社会的期望以及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等方面内容。

农民应当充分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和适用性,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六、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农民缺乏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匮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工作的发展,也使得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七、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法治观念,需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民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和意识。

八、建设法治示范园区在农村中建设法治示范园区,能够提供给农民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农民亲身感受法治成果,增强法治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九、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向农民讲解法律、政策等相关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以及应对法律问题的能力,为农民维权提供帮助。

十、总结农村工作的农民意识与法治观念建设是农村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加强农民的意识与观念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有助于推动农村工作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
内容提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已步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而我国农村也经历着由传统农村发展为现代农村的重大变革,农村法治化成为这一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法治化进程存在明显差距,农村法治化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也成了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因。

因此,努力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快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已成为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工作重心。

本文针对当前农民法律意识和农村法治化进程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从法律社会学专业角度提出几点综合性建议。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化原因建议
一、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随着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在农村实施多项措施,以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

但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及小农经济封闭性等因素影响,总体情况却仍不容乐观。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权利意识淡薄
我国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基本权利,而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则是社会民主意识的重要体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法治化进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农民权利意识普遍不强。

尤其是在中西部广大偏远山区,这一情形更为严重。

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2002年主持的“公民宪法意识调查”中显示:接受调查的农民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题目的答对率极低,少数问题的答对率仅有11%。

深受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权利意识十分薄弱。

这一现状使得广大农民在村民自治选举以及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正确行使或是直接放弃行使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二)、诉讼意识淡薄
我们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当我们的正当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寻求法律保护,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当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农民往往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或是采取“私了”的方式,而非法律手段。

在广大农民眼里,打
官司不仅不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手段,反而是一件丢脸的、不光彩的事情。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甚至觉得去打官司的都是“刁民”。

伴随着这些观念的影响,农民的诉讼意识相对淡薄。

(三)、“情大于法”现象严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以家庭、家族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其内部的规章对人民的影响甚至大于当时的法律。

时至今日,虽然已是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生活上沿袭了传统社会的方式,使得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农村群体能够继续存留下来。

以家庭、家族为纽带的农村社会关系使得广大农村依旧是一个熟人社会,相较于高高在上的国家法律,他们更习惯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

在广大农民的观念里,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情”相较于法律更具约束力、号召力。

“情大于法”的现象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

(四)、“人治”思想浓厚
“人治”、“法治”之辩由来已久,而随着当代社会法治进程不断发展,法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主流。

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法治国、法律至上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相反,广大农民受文化传统影响,依然信奉“人治”。

相比于探讨涉及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是否科学合理,他们更关心当地的干部是不是好官,是不是青天老爷。

这种浓厚的“人治”思想也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体现。

二、原因分析
针对广大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这一问题,我们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深入剖析这一问题。

(一)、小农经济的影响
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改文革时期落后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这也使得存在于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得以继续存在。

小农经济固有的稳定性、生产操作的简单性和自给自足性,使得广大农民较少涉及法律问题,减少了农民接触法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小农经济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农村法治建设的不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采取多种方式、多重措施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相较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法治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

农村法治建设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三个环节上。

1、立法工作
当前,我国关于三农问题的立法文件有很多,这些立法主要涉及农村管理工作层面,但一些具体涉及农民生产生活以及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仍旧有待完善。

这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备,使得广大农民失去了了解法律,掌握法律的动力,不利于提升农民理解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立法过程中,部分法律法规与农村实际相脱节,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广大立法工作者在制定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时,应当深入农村当中进行实地调查,在掌握民情,吸收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出合乎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以增强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性,真正做到立法为民、立法利民。

2、司法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社会固有的稳定性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农民经济纠纷逐渐增多,财产案件、婚姻案件也频发不断,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农村司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但当前我国农村司法资源普遍不足,司法制度不健全,司法机构不完整,办案经费不足,司法程序繁杂且效率底下。

农村司法案件频发与当前司法资源不足这一“供需矛盾”的存在,使得广大农民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不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而是采取“私了”,甚至当个别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当事人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处理,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

3、执法工作
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部分执法人员素质较低,在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办案技巧的掌握上存在不足,没有具备一名合格执法者的基本素养。

由于部分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不过关,使得执法不公、以权谋私、越权执法等行为大量存在于农村地区。

这些不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执法人员的形象,造成广大农民对执法人员、对司法机关、甚至对法律产生了不信任,进而对法律避而远之。

基层执法工作者最贴近广大农民,他们中间部分人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三、对农村法治化进程的建议
(一)、努力完善相关立法工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的基础,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广大农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立法工作中应当加快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真正使法律贴近农民、为民所用,而不是一纸空文,缺乏操作性。

同时,在法律修订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参照并吸收农民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使法律规范更加符合农村的社会实践,切实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二)、推进农村普法工作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在农村开展普法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应当加以肯定。

在今后工作中,应当加快步伐、深入推进,进一步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

首先,要丰富普法工作的形式和手段,多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让广大农民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其次,在普法内容上,应当更有针对性、地方性。

要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抓住农民近期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普法工作,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三)、改善农村法律工作者执法水平
基层法律工作者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对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农村法治化进程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针对当前广大农村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水平有限的现状,大力健全农村司法体系,提升执法者执法水平是农村法制工作的重点之一。

要建立健全农村司法体系,开展对法律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努力提升农村执法人员队伍的素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减少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有损法律形象的行为,真正做到取信于民,使广大农民恢复对法律的信心,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

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综合各方力量、长远持久的系统性工程。

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信勇《法律社会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3、郑永流《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马怀德《法律的实施与保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孙笑侠《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7、肖扬《当代司法体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