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优化组合

合集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以
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龙鹏飞;傅凡;张苗苗;王珏
【期刊名称】《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8)6
【摘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内部空间结构对其防灾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以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构建轴线、凸空间、视域三种模型,选取整合度、选择度、连接度、协同度和视线深度为量化指标,分析公园内部空
间结构在疏散道路空间组织、避险功能空间布置、空间视觉感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发现:浣花溪公园防灾避险空间的空间结构整体呈现“西部空间可达性高,北部
次之,中部最低”的格局,公园一、二级防灾通道均具有较高的通达性;公园的整体空间与局部空间协调度不高,公园内部空间系统呈多核分散分布的状态,空间整体聚集
能力较低,需进一步优化;浣花溪公园虽然在防灾避险空间布局上总体满足应急防灾
需求,但部分防灾空间组织方式不利于高效率开展防灾救援活动,有待调整和完善。

【总页数】11页(P20-30)
【作者】龙鹏飞;傅凡;张苗苗;王珏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2
【相关文献】
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要点研究——以淮南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为例
2.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现状与分析——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3.动态景观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及设计研究r——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4.基于功能适宜性评价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以河北迁西防灾避险绿地体糸规划为例
5.地域性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质量评价--以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
摘要 以成都 市锦 里古街 ( 期 ) I 为例 , 里 古街 的项 目背景 入手 , 从锦 介绍 了项 目区位 环境 以及设 计构思 。从街 道类型 、 空间序 列 、 比例 尺 度、 节点景观 4个方面分析 了 里古街 的街 道 空间形态 , 锦 并通过 分析建 筑特征 、 建筑与街 道的组合 方式来解析锦 里 古街 的建筑形 象和 空 间层 次 。归纳 出锦里 古街 空 间形 态设 计特征 , 以期为城 市特 色步行街 的保护和 开发提 供参 考。 关键 词 锦 里古街 ; 空间形 态; 筑形 象; 建 空间层 次 中图分类号 S 8 . ;U 8 .8 113 T 9 4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0 1 6 1 (0 2 1 — 6 2 — 4 5 7— 6 1 2 1 ) 1 0 6 2 0
Ab t a t B u yn o srcin b c g o n f ce t il S e t h n d i 。 o a o n i n n n e ine n e  ̄ o ep o sr c ys d i gc n t t a k ru do i ni t e i C e g u C t lc t ne vr me t dd s o c p f h r— t u o An n J r In y i o a g t ic ee it d c d S a a o f r t n o n in il Sr e a n lz df m te p rp c v so e t p ,s mi s q e c ,rt c l e tw r r u e . p t c nomai A ce t ni t t sa ay e o e e t e f t e e p M u n e a os a no i l o f J e w r h s i s r y t e i e a d ln s a e n d . ro e , rh tc rli g d s a a ir rh f h t e ee itr rtd tr u h a ay ig a c i c r h re n d c p o e Mo e v r a c i t a a eu ma ea p t l e ac y o esr t r e p ee o g n z rht t a e aa — n i h t e w n h l n eu l

优化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能级

优化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能级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作者:陈婷婷来源:《先锋》2022年第12期【采访专家】肖金成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成都提出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本刊特邀请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就成都如何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大力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更好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对于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检验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匹配度的原则或核心指标有哪些?肖金成城市功能概括为五方面。

第一,集聚功能。

集聚更多的产业和人口。

城市具有集聚效应,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现代城市之所以有百万人千万人,是产业集聚带来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第二,服务功能。

人集聚到城市,要生存,不像农村能够自给自足。

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得更好。

上海世博会上有一句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健全的城市服务功能。

第三,文化功能。

除了物质生活之外,城市里的人需要相互交流,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

第四,生产功能。

城市要生产出很多产品,实现更大区域的商品交换。

包括工业产品、服务产品还包括文化产品等,这个功能具有财富积累的性质。

第五,生态功能。

人集中到一起,生态就变成一种需求,因为人口太多太密集,规模太大,建设面积占自然空间的比例加大,所以需要生态功能。

城市无论大小,这五个功能都要具备,是基本功能。

城市功能与城市规模高度相关。

其一,从空间结构来看,如果城市常住人口超过300万或者500万,城市功能就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完全不同。

空间结构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1万人的城镇,前店后厂的空间布局是合理的;常住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就需要功能分区,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贸区、文化区、生态区、行政区,各种功能区间隔一段距离,相互不干扰,但不能离得太远。

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 本文着重于探究两个问题,即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
·16·
城市发展研究 27 卷 2020 年第 0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7 No.01 2020
舒天衡等: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大 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政策研究(17ZDA062)
* 通讯作者:申立银(1959-),男,博士,重庆大学可持续建设国 际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建设等。E-mail: shenliyin@.
可见,尽管已有文献对城市消费活力的测度及其空间分布 在不同层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在城市消费活力的深 入刻画上,尤其欠缺对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 素方面的研究。此外,已有文献对于城市消费活力研究的尺度 多为宏观城市层面,对于大型城市内部消费活力空间格局的研 究仍然较为欠缺。实际上,对大型城市内部消费活力空间异质 性的深入把握能够帮助认识城市空间消费现象及消费设施的集 聚或分散格局,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疏解消费活动及消费设 施过度集聚带来的区域社会压力,同时促进大型城市消费薄弱 区的发展,避免经济社会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城市消费活力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因 式为:
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基于采集的 POI 数据, 利用核密度分析手段刻画城市的消费活力,并且展示其在城市
(1)
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另一方面基于文献分析以及研究区域的具 体情况,挖掘城市消费活力空间异质性的潜在驱动因素,并结 合 POI 数据和统计数据准确量化表达这些驱动因素。最后,利 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分析潜在驱动因素对城市消费活力空间异 质性的解释程度,从而得出结论,本文的研究路线图如下所示。

成都市二圈层发展策略与空间整治

成都市二圈层发展策略与空间整治

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成都市二圈层的介绍 (1)1.3.1成都市二圈层的概念 (1)1.3.2成都市二圈层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圈层结构理论 (3)2.2 城乡一体化 (3)2.3 新都市主义 (3)2.4 城市郊区化 (4)2.5 产业集群化 (4)3 成都市二圈层现状分析 (5)3.1 成都市二圈层经济现状 (5)3.2 成都市二圈层在城市结构中的作用分析 (5)3.3 成都市二圈层存在的问题分析 (6)3.3.1城镇化进程问题分析 (6)3.3.2城乡一体化问题分析 (6)3.3.3城市郊区化问题分析 (7)3.3.4资源与生态问题分析 (7)3.3.5产业问题分析 (8)3.3.6交通联系问题分析 (8)3.3.7城市空间问题分析 (10)4 成都市二圈层的发展策略 (11)4.1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1)4.2 发挥门户优势 (11)4.3 资源和环境优势 (12)4.4 利用在圈层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12)5 成都市二圈层的空间整治 (14)5.1 产业结构与布局整治 (14)5.1.1总体规划,各司其职 (14)5.1.2发挥自身优势 (14)5.1.3政策导向 (15)5.2 交通联系整治 (16)5.2.1各圈层之间的联系 (16)5.2.2二圈层内部的联系 (16)5.2.3二圈层对外的联系 (16)5.3 空间整合 (17)5.3.1土地资源空间整合 (17)5.3.2旅游资源空间整合 (17)5.3.3城区环境空间整合 (18)6 结论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开始又一次飞跃的发展。

由于主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已开发程度较高,城市从中心向四周地不断扩张,城区中心范围也不断扩大,经济活跃地区也逐渐由城市拥挤狭小的第一圈层逐渐向第二圈层蔓延转移,第二圈层地区必然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成都市域内的经济热点和焦点,在整个成都市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成都市老旧封闭社区边缘消极空间优化研究

成都市老旧封闭社区边缘消极空间优化研究

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笔者想要寻找以激发社区活力带动更新的方式,这样社区就可以不断自我进化,有利于提高老旧社区更新的效率。

首先老旧社区需要获得发展动力,这个动力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力量刺激或者内部力量刺激,但一般情况下待更新区域的内部力量都会比外部力量薄弱一些,所以如何从外部城市环境获得更多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旧社区环境中,一些场地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日常行为模式和心理惯性,导致景观割裂、空间消极[1]。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也印证了老旧社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割裂关系真实存在,并且形成了空间屏障,严重阻碍了外部城市环境对老旧社区的有利影响。

因此对这些空间屏障进行研究分类,以及提供一些破壁建议,对于老旧社区的更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相关概念1.1 老旧封闭社区封闭社区是老旧社区中的典型代表。

封闭社区的概念来源于美国的“禁社区”(gated community),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可防卫居住模式。

布莱克利(Blakely)和施耐德(Snyder)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美国封闭社区的研究专著,将封闭社区定义如下:用围墙、栅栏或绿化隔离带包围起来的、将空间私有化并限制他人进入的居住区[2]。

现阶段成都的老旧封闭社区的封闭性对社区更新发展是不利的。

新政策下的封闭社区发展策略应从其社会效应着手,发挥其积极效应,并通过加强居住空间整合、丰富公共空间、合理布设服务设施等方式改善其消极影响[3]。

1.2 边缘空间边缘空间的内涵“边缘”,即一个物体沿边的部分,是靠近界线的部分。

本文所指的边缘,来源于凯文·林奇(Kevin Lynch)提出的城市意象边界这个元素[4]。

边缘空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实体在邻接时,由于性质、形态、结构等的差异,使得它们相互作用的空间产生一定摘要 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旧社区的边缘空间是连接社区与城市的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带上又存在许多消极空间,使老旧社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割裂关系,导致老旧社区的更新无法受到外部城市环境的有效刺激,难以提高社区的更新效率。

2023年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简答题

2023年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简答题

六、简述题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合, 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 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人口增长, 自然就规定增长食物, 进而规定增长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长。

总之,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 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

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运用率。

2.简述土地经济供应的影响因素影响土地经济供应的因素很多, 其中基本的因素有:各类土地的自然供应;运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运用计划;土地供应者的行为。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 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 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运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 市场配置无能为力;(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4.土地市场的运营机制是什么土地市场的运营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重要涉及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 经济的运营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 这就是市场机制。

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 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应、需求来决定。

同时, 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 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 使市场处在均衡状态。

在这种市场中, 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 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的, 通过各种计划方式, 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营进行规范、调节和控制。

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的为依据, 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但缺少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

在市场中, 计划机制重要是保证土地资源运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农业土地的集约运用①增长复种指数, 提高全年光能运用率②增长单产, 提高作物光能运用率③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④多层次运用光能空间, 进行立体开发, 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运用率(2)非农用土地的集约运用就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

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

一导则意义二概念界定与类型划分三剩余空间利用设计总则四剩余空间利用设计总体指引五剩余空间利用设计分类指引六新建项目设计指引七政策保障目录Catalogue1. 挖掘城市价值空间以适应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义2. 探索更加精细的空间治理方式以支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图1-1 纽约著名口袋公园:佩雷公园图1-2 公园社区中的微小空间营造效果图 3. 贯彻人性尺度的设计理念以实现生活空间的连续美好体验图1-3 精细营造后的街角空间4. 营造更加精致的城市品质以迎接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图1-4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pancras 广场定与类型划分1.剩余空间的定义位于城市建成区中,容易被忽视、未被充分利用、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引导的空间。

2. 剩余空间的分类基于学术研究对于空间的类型划分和案例中的主要实践对象,为实现更好的实操指导性,将主要类型提炼为桥下空间、街旁空间、地下空间、基础设施周边空间、屋顶空间、滨河空间、低效用地等7大类。

桥下空间高架桥下空间在高架桥、跨线桥下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立交桥下空间立交匝道之间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路基隧洞贯穿高速路路基、空间品质较低的隧洞街旁空间街角地块由于用地不规整等原因产生的、位于街道两侧的未充分利用地块建筑退距空间未被充分利用的建筑退距空间道路交叉口道路切角过大,可以进一步挖潜利用的道路交叉口地下空间地下过街通道空间品质不高的地下过街通道单建式人防工程功能复合利用潜力较大、现状利用状况不佳的单建式人防工程基础设施周边空间铁路两侧空间位于路堤式铁路两侧,景观、功能与周边环境缺乏融合的空间邻避设施周边空间由于垃圾转运站、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的邻避效应而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人行天桥空间位于重点区域但景观形象效果不好的人行天桥空间屋顶空间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具备挖潜利用条件但未被充分利用的文体类、商业商务类公共建筑的屋顶空间车辆段上盖空间现状已建成但未进行上盖一体化综合开发的车辆段的上盖空间滨河空间主要河道两岸空间位于城市主要河道两侧,未被合理利用设计的滨河带状公共绿地、点状广场空间一般河渠两岸空间位于城市一般河渠两侧,未被合理利用设计的滨河带状公共绿地、点状广场空间低效用地短期暂不开发土地景观品质较差、维护状态较差的短期暂不开发土地低效工业仓储与规划不符,或产业门类低端,或产出效率不高的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低效商业指城市中需调迁的商品市场、空置率高的商务办公楼、经营不佳的零售商业用地类型细化:将空间进行细分为18小类,并明确各类空间定义。

促进代际融合的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

促进代际融合的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

设计方法
空间规划
合理规划室内外空间,使空间 布局符合人的生活习惯和人体
工程学。
色彩与材料
运用柔和的色彩和温暖的材质 ,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 氛围。
家具与设施
考虑不同代际的需求,配置适 合各年龄段的家具和设施。
艺术与文化素
将当地的艺术和文化元素融入 设计中,使各代际能够更好地
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
促进代际融合的城市集合住 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2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现状及
问题 • 代际融合的内涵与重要性 • 城市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
计策略与方法 • 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 • 结论与展望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01
中国老龄化趋势加速
03
代际融合的内涵与重要性
代际融合的内涵
不同代际人群的相互理解
交流平台的搭建
代际融合不仅仅是不同年代人群之间 的相互理解,更包括对彼此的尊重和 包容。
为不同代际人群提供多种交流方式, 包括面对面的沟通、线上交流等。
空间使用的多元化
集合住居空间应满足不同代际人群的 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学习、娱乐、交 流等。
结合新型材料、绿色技术等,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集合住居空间环境的品 质与适应性。
扩大实践范围与影响力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更多城市和地区的集合住居项目,观察并评估优化设计对代际融合的 促进作用,为更多家庭带来实际价值。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集合住居空间环境优化设计有助于促进代际融合
通过优化设计,创造适合不同代际群体的居住环境,有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 动,增强代际间的理解与和谐。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分析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形态的组成和分布,包括道路、建筑、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功能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当前,随着人口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城市的规模和建设密度越来越大。

但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分布不合理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建筑密度过高城市建筑密度过高会导致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的产生。

当前,大量高层建筑的兴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趋势,但这也带来了城市“峡谷效应”的出现,即两边高楼之间形成的狭窄空间容易造成空气流动不畅,使得污染物积聚造成污染。

2. 交通拥堵随着城市交通工具的流动性的提高,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中的突出问题。

城市交通网络的构成缺乏条理和规范性是导致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

3. 缺乏生态空间城市缺乏生态空间不仅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城市的人居环境。

城市绿地面积不足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土壤掩埋等问题。

同时,城市缺乏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这也会对城市文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二、城市空间优化的建议1. 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交通网络架构能够优化城市交通。

其次,在实际交通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交通运输的速度和效率,还需要兼顾交通出行的流畅性和交通网络的绿色化。

2. 适度增加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和公园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污染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绿化墙、屋顶花园等新型绿化手段的运用能够带来更加有益的生态喜悦。

3. 优化城市建筑密度当下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对于城市建筑密度的合理化规划具有一定挑战。

城市建筑密度的规划必须要兼顾城市环境和公民的安全和因而要严格把握。

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核心 , 其他 三个 片 区为次 级 中心 的组 团式 城市 空 间形 态 。
5、 1 7 ~ 00 9 8 2 0年 ,改 革 开 放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时 期 , 州 城 市 兰
的确 立 可 以带 来相 关产 业 的 联动 发展 , 时 , 业 的联 动 发 展 带动 同 产
了产 业 结 构 向高 级 演 变 , 使 城 市 功 能 的 不 断 提升 和城 市 空 间的 促


2 。产业 结构对城 市空 间结构的 影响 ( 1)通 过 影 响 要 素 来 影 响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城 市 化 过 程 需 要
两 大要 素 : 地 和 资 本 。 地 为 城 市 化 提 供 了 发 展 的 空 间 , 土 土 资本 则
影 响城 市 空 间发 展 的 水平 。 产 业 结 构 可 通 过 影 响 要 素 在 市 场 上 的 回报 率 来 更 城
俺 譬
}} ^ ; {
城 市 产 业 结 构 与 空 间 结 构 优 化 研 究
以 兰州 市 为 例
口 华中科 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石丹
产 业 活 动 和 空 间 结 构 是 城 市 构 成 的 重 要 载 体 ,它 们 之 间 存 在 着 内 在 的 关联 。 本 文 以 兰 州 市 为 例 , 分 析 了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空 间 结 构 演 变 之 问 的 关 系 ,总 结 产 业 结 构 演 变 的 一 般 规 律 , 并 分 析 产 业 结 构 对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影 响 。
域 吸 收知 识 的能 力 , 加 个 人在 城 市 中的 生 存 能 力, 而促 进 城 市 增 从
商 贸 城 战 略 使 第 三 产 业 比 重逐 渐 上升 , 二产 业 开 始 下 降 。特 别 第 是 在 产 业 结 构 退 二 进三 的 大 调 整 和 市 中心 经 济 成 本 过 高 的 引导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与活力协调度研究——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滨水公共空间为例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与活力协调度研究——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滨水公共空间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087-04 收稿日期 2023-07-17摘 要 作为代表城市形象活力和空间品质的典型区域,滨水公共空间可能存在活力与空间品质不匹配的问题,与城市的发展不协调。

该文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为例,从游憩服务品质和空间环境品质两方面,构建滨水公共空间品质评价体系,进一步分析活力与空间品质的协调程度。

初步研究结果验证了研究区内空间品质与活力存在局部失衡,揭示了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品质营造对人群活力的供容和承载能力不足。

最后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为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活力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滨水公共空间 品质 活力 耦合协调度Abstract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as representative areas reflecting a city's vitality and spatial quality, often exhibit a mismatch between their vitality and spatial quality, which is not aligned with the overall cit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unan River area in Chengdu's Second Ring Road as a case study and develops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quality, focusing on recreational service quality and spa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analysis reveals a local imbalance between spatial quality and vitality in the study area,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inadequate supply and capacity for quality enhancement to support the population's vitalit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argeted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vitality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and to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improvement efforts.Keywords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Quality, Vitality,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与活力协调度研究——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滨水公共空间为例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Quality and Vitality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The Case of Funan River Within the Second Ring Road of Chengdu秦轲垚 | Qin Keyao 严 祥 | Yan Xiang 熊杰熙 | Xiong Jiexi 罗 隽 | Luo Jun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公共空间建设关注的重点也转向品质提升。

成都“北改”之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驷马桥片区为例

成都“北改”之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驷马桥片区为例

成都“北改”之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驷马桥片区为例胡昂;牟燕川【摘要】成都“北改”因条件局限,大面积拆旧建新式的旧城改造方式难有作为,必须探索以城市更新为主导的旧城改造新模式.以驷马桥片区改造策略研究为例,结合史料收集与现状调研,在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精神、建设放心与安全都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等更新理念的指导下,从梳理城市肌理、打造城市轴线,优化空间结构、延续空间形态,撬动更新的经济杠杆,推行微循环改造模式等方面提出适用的城市更新策略.【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4页(P177-180)【关键词】城市更新;放心与安全都市;PFI;BOT;微循环改造【作者】胡昂;牟燕川【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近年来成都市区大体上呈现向城东和向城南发展的态势,城北的建设相对滞后。

一方面,因火车北站的存在,众多专业批发市场以及物流公司聚集城北,产业业态低端。

加之城北道路格局支零破碎,路面坑坑洼洼,停车设施缺乏,造成整个城北地区人货混杂、交通拥挤、治安混乱。

另一方面,由于城北的建筑多建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建筑形态老旧、建筑密度大且年久失修,居民区生活配套设施缺乏。

昔日繁华的城北如今满目疮痍,其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地运转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阻碍。

在此背景下,成都市于2012年启动北部城区老旧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城市业态)改造工程(简称“北改”工程),规划涉及金牛、成华、新都三个区,共212km2土地,150万人口。

作为成都“北改”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金牛区,“北改”中涉及85km 2土地和85万人口,其改造工作可谓困难重重。

金牛区“北改”规划结构为“四轴八片”,其中“四轴”是金牛区的四条出城道路,即老成灌路、交大路沙西线、人民北路、川陕路和解放路,“八片”则几乎覆盖了整个区域。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方向研究——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方向研究——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方向研究——以成都平原经
济区为例
代鑫;刘前媛;唐鹏;朱直君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22(46)10
【摘要】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研究,提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一般包括“增长型-点轴型-网络型-流动型”4个时期,并详细阐释了具体特征。

其次,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通过对夜间灯光影像的研究,发现其已具备迈入“网络型城市群”的基础,继而从“网络型城市群”的3个特征入手,构建一套可相互比较的网络化特征指标体系,并与国内网络化特征较为显著的,上海大都市圈进行对比,判识出成都平原经济区正处于“点轴型城市群”向“网络型城市群”过渡的阶段。

最后,从强化点轴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市升级、培育网络节点、促进各类要素高频次流动两个方面,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空间结构提出优化建议。

【总页数】11页(P104-114)
【作者】代鑫;刘前媛;唐鹏;朱直君
【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四川省四大城市群为例
3.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4.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5.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市中优规划方案

成都市中优规划方案
3.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成都市中优区域,具体范围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2.规划期限:2023年至2035年。
四、规划内容
1.空间布局优化
(1)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心”: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提升城市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生福祉。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加强就业创业服务,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五、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产业发展规划
(1)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条。
依托区域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2)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发展动力。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政设施:加强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政设施覆盖率。
4.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加强生态湿地、森林等生态保护与恢复,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环境保护: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5.民生改善
-公共服务: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福利水平。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阚逸群,刘锟(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摘要】通过对成都锦里古街的现状调研,分析其空间形态及场所精神。

指出影响锦里古街空间形态的因素,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可能性。

【关键词】锦里古街;空间形态;因素【中图分类号】TU-024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要素在城市土地上的投影,它受着自然地貌、资源分布、交通情况、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1]响。

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形态。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包括街道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形态、广场空间形态等。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属于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历史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久形成的独特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魅力。

笔者在本文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分析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

1 成都锦里古街概况1. 1区位锦里古街处于成都市市区交通发达地段,位于武侯祠东侧,占地面积1. 1 hm2,街道总长350 m,总建筑面积8 000 m2。

古街呈南北走向,北邻锦江沿江景观带,东望彩虹桥。

古街位于武侯祠大街中段,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

古街附近有3个公交车站及20条公交线路,便利的交[2]通条件提高了锦里古街的可达性。

1. 2规划背景锦里古街所属区域属于三国文化区。

三国文化是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侯祠是三国文化的具象载体。

锦里古街作为武侯祠旅游产业的延续,同样承载了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

锦里原本就是西蜀历史上最为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这一区域历来也是成都人举办各种节庆民俗活动的场所。

锦里古街由旧民房改造而来,成都政府于2003 年确立了锦里古街与武侯祠博物馆一体规划,以蜀汉三国文化为背景,川西民俗为内涵,明清建筑风貌为外表,并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创造独特的旅游形态,形成体现成都特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休闲街区。

内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以四川省为例

内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以四川省为例

内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以四川省为例罗浩轩1,2(1.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2.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提要:内陆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通常按照“核心—边缘”模式演化。

通过对要素禀赋结构、规模经济和区域发展考察发现,作为全国首位度最高的成都市,尽管相较于周边市(州)展现出了更快的资本深化水平和更强的规模经济,但城市间要素禀赋结构趋于收敛,且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

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周边市(州)到成都市的距离与其城市劳动生产率呈现类似U形的“W”曲线关系,出现了以川南经济区为第二增长极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

成都市展现的良性经济集聚驳斥了“一个省养一座城”的观点,带来的启示是内陆省域可通过经济制度改革获得改革红利,应改革以地区经济总量为指标的考核方式,鼓励非中心城市融入区域“核心—边缘”结构,在打造第二增长极时以市场潜力为参考标准。

关键词:内陆区域;“核心—边缘”结构;经济集聚;区域平衡;四川省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21)01-0010-09 DOI:10.13483/j.cnki.kfyj.2021.01.002 一、引言经济总量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大规模转移[1],加之在工业文明时期地理变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因而经济发展多表现为大量要素向区域城市集聚。

历史经验表明,由于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经济集聚趋势不仅不会变弱,还会继续自我强化形成锁定效应(lock-ineffect),并继续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主导力量[3]。

基于中国实践,国内经济地理学界在“核心—边缘”框架下对沿海中心城市群与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方面展开了有益的探讨,但对内陆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经济结构关系关注相对不足[4-5]。

由于内陆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通常按照“核心—边缘”结构的模式演化[6],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也多围绕这个逻辑展开。

成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优化组合

成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优化组合

成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优化组合【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合理的引导经济要素流动,从而使得城市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立足于空间结构理论,分析了目前成都市的空间机构现状,指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且指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结构; 环状+放射;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指主要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围绕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通过城市间的联系开展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城市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点、线、面”结合的有机联系系统,也是低于经济活动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

①从横向的构成要素来看,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节电、轴线、域面。

“节点”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得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而形成的中心;“轴线”是指连接节点之间的线,如交通线、江河沿线等;“域面”是指经济活动的范围,一般作为经济活动的“底盘”存在。

空间结构就是这些点、线、面的不同组合的表现形式。

从纵向的构成层次来看,城市空间大致存在三个尺度的空间状态。

一是建成区空间,这是城市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实体,它的演化与发展最能反映城市的本质现象和趋势;二是都市区空间,包括建成区、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以及城市边缘的乡村等,它反映了城市的生长及可能的演化方向;三是城市群空间,是指一个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共同构成的空间体系,包括了城镇空间与区域基质空间在内的一个地域系统,它所反映的是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更为宏观的关系。

一、成都市空间结构现状根据研究需要,文章对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即研究的空间构成尺度界定为成都市建成区范围。

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包括成都四环路以内的用地范围。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成都市空间结构的现状主要是按照“环状”+“放射”的发展格局。

“环状”主要是有四环组成,四环线以市中心为中心,围绕中心由三环及外环组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知识图谱分析
赵濛;康文露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4(21)7
【摘要】人类与传染病毒的斗争是艰难且长期存在的。

规划在应对疫情防控方面倾向于政策体制领域,而对空间结构层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文章以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936篇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使用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 5.8版,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内容分析,并从发文趋势、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等角度梳理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领域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该领域的研究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现有研究成果表现出地域分布不均的特点,且研究热点分类相对分散;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可结合多中心模式,探索新的理论范式,以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总页数】5页(P121-124)
【作者】赵濛;康文露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国内近十年城市绿地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
市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4.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国内外城市公园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5.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近20年国内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优化组合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合理的引导经济要素流动,从而使得城市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立足于空间结构理论,分析了目前成都市的空间机构现状,指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且指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结构; 环状+放射; 多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主要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围绕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通过城市间的联系开展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城市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点、线、面”结合的有机联系系统,也是低于经济活动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


从横向的构成要素来看,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节电、轴线、域面。

“节点”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得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而形成的中心;“轴线”是指连接节点之间的线,如交通线、江河沿线等;“域面”是指经济活动的范围,一般作为经济活动的“底盘”存在。

空间结构就是这些点、线、面的不同组合的表现形式。

从纵向的构成层次来看,城市空间大致存在三个尺度的空间状态。

一是建成区空间,这是城市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实体,它的演化与发展最能反映城市的本质现象和趋势;二是都市区空间,包括建成区、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以及城市边缘的乡村等,它反映了城市的生长及可能的演化方向;三是城市群空间,是指一个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共同构成的空间体系,包括了城镇空间与区域基质空间在内的一个地域系统,它所反映的是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更为宏观的关系。

一、成都市空间结构现状
根据研究需要,文章对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即研究的空间构成尺度界定为成都市建成区范围。

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包括成都四环路以内的用地范围。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成都市空间结构的现状主要是按照“环状”+“放射”的发展格局。

“环状”主要是有四环组成,四环线以市中心为中心,围绕中心由三环及外环组成。

“放射”主要是连接城市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各条交通通道,主要包括成渝、成绵、成雅、成乐、成灌、成南等几条放射状高速公路。

二、成都市空间结构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成都市目前的空间结构属于典型的“摊大饼”式同心圆模式,从空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属于点轴式的空间结构。

从主城区中心向外拓展,而且是呈现均衡的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而从成都市的城市功能分区②来看,成都市的功能分区基本上与空间结构一致,呈现“同心圆”分布,从主城区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它功能分区散布其间,各功能分区交叉分布。

基本上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

而从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布来看,成都市北部和东部的空间功能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东部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大量的土地用作工业用地,发展到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技术落后,而且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的功能不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发展滞后,重复建设严重,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北部地区是成都市火车站的所在地,大量的客货流在此集散,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大量的人流在此,导致成都市北部社会治安混乱,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

从成都市目前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来看,城市中心区作为商业中心,加之采取了“环状+放射”状的空间结构战略,这样的发展格局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活动聚集在主城区中心,成都市作为西部唯一的超大城市,人口的大量集中必然带来大量的经济活动的聚集。

这种经济活动的聚集,在开始的时候能够产生极化效应,最大限度的吸收经济要素,使得经济中心获得极大的发展。

但是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疏散中心的经济活动,过度的集聚就会带来一系列“城市病”。

如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城市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社会问题严重等等。

从成都市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中心已经存在发生“城市病”的潜在危险性,所以如何合理的调整成都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引导主城区的经济活动向周围分散流动,不仅可以使得经济中心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而且可以发挥主城区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三、成都市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策略
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2020年)》规定,中心城的布局形态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心城逐步由现在的单中心结构发展为多中心结构,形成由市中心-副中心-大区中心-居住区中心构成的城市结构③。

同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进一步指出,要逐步改善“环状+放射型”布局形态,突出双轴线发展定位,形成南北展开的带状布局形态,南北轴线重点发展,东西轴线辅助发展。

最终形成“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所以,今后成都市主城区的主要发展导向就是打破单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模式,打破主城区的均衡向外拓展的发展形势,通过新的经济活动中心的发展,逐步向外转移中心城区过度拥挤的经济活动。

按照符合城市规划的原则,今后成都市主城区的发展主要是按照近期重点发
展南北轴,构建新都和华阳两个区域发展中心;远期主要是发展东西轴,构建龙泉、双流、温江、郫县等几个区县级经济中心,最终形成依托交通干线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解决目前成都市主城区由于单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模式导致的经济活动过度集中,从而导致经济活动的不可持续发展。

今后,根据近期和远期的空间结构调整,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对于不同的经济中心,要确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的职能,从而整合经济中心的不同功能,疏散中心。

突出主城区整体发展效益,按各组团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开发模式,实施长期规划引导,采用非均衡建设管理手段,逐步形成带状组团式多中心布局结构。

注释
①张沛. 《区域规划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
②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因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的现象,活动的聚集导致了用地地块、建筑、道路、设施等的聚集。

功能分区一般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各功能分区之间并没有明晰的界线,每种功能分区大多以某种功能为主,同时兼有其他功能.
③《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2020年)》.
④《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
参考文献
[1] 曾九利. 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06年4月.
[2]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2020年)》.
[3] 尹强, 顾京涛. 项目简介——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张樵, 曾九利. 对成都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 规划师. 200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