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 族 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 化的摇篮 、海岱民族 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江汉民族 苗蛮集 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 头,
二、奴隶制文化 ──传统文化的雏型期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说的 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 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 皆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格物致知,穷理灭欲,并以伦理观 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 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理为本的天人 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 相补充,朱熹著作甚丰,且致力于讲学授徒,所注释的 四书五经成为此后历朝的科举教材,实现了对儒学有功 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四、近代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开 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 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从鸦 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 统文化既受到严重冲击,又 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化 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 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 征,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ZHOU),宗教唯 心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萌发,殷商奴隶主利用 和改造原始宗教,(ZHOU)代以德 损益天 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 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 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 - 爻和 - 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 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春秋战国 即先秦 时期,产生了强烈的 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 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 观,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
墨产生于西周宣王时期。 东周时期,墨已经被广泛用于文字书写,且人工墨因质量优于天然墨而逐渐被认知 和推广。秦汉时期,松烟墨成为书法家们的最爱。 到了魏晋时期,松烟墨的生产已走向全面成熟。 隋唐时期,一种被称为“易墨”的墨一枝独秀。 宋元时期,“徽墨”又代之而起。明清时期,墨的发展突飞猛进,最引人注目的就 是不用研磨又有同等效果的墨汁的诞生。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章 书法绘画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书法艺术
第一节
绘画艺术
第二节
象外之意
第三节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书法艺术
汉字的书写对中国人来说,能够表达许多 不能用语言所表达出的、较字面意义更为丰富 的东西。不像文学作品需要许多文字才能表达 作者的思想,对书法而言,单从书法风格就能 反映书写者的内心。这种强烈的神秘主义,在 传统文人看来就成了一种个人修为和品行的见 证和表征。既然书法能够“一字见心”,而儒 家道统又特别注重个人的修为与品性,甚至将 修为与品性当作为官、为士的必然要求,那么 书法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一门提高修为与品性的 独特艺术。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 代表作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 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历来为 书家所重。
12
(三)书法字体的演变
3.楷书 楷书又称为正书。 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
发展,到隋朝开始融合,唐朝时发展成熟, 并作为正体字一直流行到今天。与隶书相 比,楷书的点、画形式更加丰富,且出现 了新的笔画。
18
所谓意态,包括体势和神态两部分,两者都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得以体现。 字的体势和神态都是结构的表现。 书法无论是节奏还是结构,都能表现出独特的意态美。 欣赏书法作品,必须懂得欣赏字的体势和神态所表现的独特韵味。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名称: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中华文明的起源2. 古代文化的演变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二章:儒家思想1.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2. 孟子的民本思想3.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第三章:道家哲学1. 老子的道德经2. 庄子的逍遥游3. 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第四章:佛教文化1.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2.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3. 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古代文学艺术1. 古代诗词的魅力2. 散文的发展历程3. 古代戏曲与小说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材2. 参考书籍:关于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及古代文学艺术的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网站、视频资料等4. 实践活动资源: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博物馆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九、教学总结: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本文为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一、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点1.人类文明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3.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二、第二章:中华儒学的源流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孔子及其思想3.道家、墨家和法家思想三、第三章: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1.中华文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2.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变革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流四、第四章:唐宋的大飞跃1.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2.唐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3.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五、第五章:元明清的政治经济变迁1.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六、第六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1.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七、第七章:近代中华的命运与振兴1.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奠基2.晚清政治改革和群众运动3.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华的出路八、第八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发生和背景2.主要战斗和决策3.抗战胜利和国共关系九、第九章: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曲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3.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十、第十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改革的背景及其基本路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发展3.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十一、第十一章:新时代的兴起和发展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2.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3.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全球合作十二、第十二章: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展2.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与发展十三、第十三章:封建经济的特点与发展1.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贡献3.封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和启示十四、第十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1.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及其文化价值3.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十五、第十五章: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新1.现代科技的先进性和特点2.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3.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十六、第十六章: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治理1.城市的本质和发展历程2.现代城市的理念和特点3.城市治理的意义和方法十七、第十七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内涵2.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和体现3.中心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十八、第十八章:全球治理与全球化1.全球治理的概念和意义2.全球化的内涵和特点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十九、第十九章: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1.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同点2.文明交流和互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文明交流与现代世界的和谐共处二十、第二十章: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1.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2.文化输出的目的和策略3.中国文化输出的实践与启示二十一、第二十一章:丝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丝路经济带的构想和实践2.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特点3.丝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贡献二十二、第二十二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1.中国梦的提出和内涵2.复兴进程的阶段和实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二十三、第二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1.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意义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3.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和发展趋势二十四、第二十四章: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1.文化兴国的重要性和实践2.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贡献3.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和互动。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第十章(讲义)
第七章中国古代教育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它往往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节实现。
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政策1.我国在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和学校教育。
2.商周时期的教育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学校和教育为官府所垄断,不仅地点设在官府,而且教师也就是官员,教育对象仅局限于奴隶主贵族子弟。
3.秦朝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上采纳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治国之道,并实施专制统治。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即“书同文”。
秦朝还“颁挟书令”,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诸子的著作;“禁私学”,禁止民间办学。
4.汉代在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表现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儒学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注重儒家倡导的礼乐之教,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选派名师大儒为官学的老师。
5.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设立了国子学、太小,但有名无实,官学、私学时办时停。
6.唐太宗未即位时就开设了文学馆;即位后又在“揠武修文”的治国方针下,积极推行崇儒学的文教政策。
7.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改革派认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内容空洞无物、流于形式主义,主张在变法政治的同时改革教育。
主张德才并重,以“经世应物”为原则,培养有政治才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并且提倡凡“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内容。
8.明朝确立了“治天下以人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第二节古代的学习教育体制一、官学所谓“官学”,就是古代由各级官府兴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1.西周学习均为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王都或诸侯国的都城,而乡学则属于地方学校。
国学依据程度的深浅,又有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乡学根据其规模的不同,被冠以庠、序、校、孰不同的名称。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
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件创办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官立学校,叫“稷下学宫”。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本课程学时:72 学分:4学时分配: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一、传统和文化释义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五、拂教的基本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第三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特点。
必修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必修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变迁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事件或人物。
第三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2. 让学生学会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2.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与途径3.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3. 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
第四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差异与联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差异与联系。
2. 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定义与区别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联系与相互作用3. 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的方法与途径【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差异与联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的方法与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件 第7章 中国传统文学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主要章节: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与基本特色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意义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 传统文化历经了3000多年从未断裂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学所形成的 辉煌成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块光芒四射的瑰宝。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元明清时期
明代的长篇章回小说达到了高潮。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长篇 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除此之外还有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西游 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明代戏剧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周朝俊的《红梅记》,高濂的《玉簪 记》,李开先的《宝剑记》,粱辰鱼的《浣纱记》等。
还体现在佛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渗透与影响上。如著名诗人王维 ,不仅本人信奉禅宗,而且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淡、空、寂这三 种境界正是禅宗的追求。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与基 本特色
一、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
(二)中国传统文学是注重理趣的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注重理趣的文化性格,也还因其深受道家自然主义 思想的影响。在道家看来,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有其自身的原 因.非人力所能左右。因此,自然天道是宇宙天地的基本规律,也 是人必须遵循的最高生存原则。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主要包括诗化的文学、注重理趣的文 学和强调意境的营造;基本特色包括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关注现 实的理性精神,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另外,中国传统文学还具有 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凝聚、审美教育等具有现代意义的功能。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类型和特点
2、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民本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 尚书》 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本固邦宁”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左传》 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天生民而树之 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 君,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 老子: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修 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 响和制约, 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中拥有无形却强大 的影响力, 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 种比法律更重要、 种比法律更重要、更有效 的统治手段。 的统治手段。
2、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 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 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 3、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鼓舞人们自觉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 节。 4、伦理政治型文化的消极影响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独创性、悠久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独创性、 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重 德精神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强大的生命力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实例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忠诚、孝顺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影响和传承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影响和传承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采用观看视频或实物展示法,让学生欣赏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程度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创作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意义和庆祝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传承和演变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意义和庆祝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传承和演变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庆祝方式4.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理解程度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一种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内容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影响和传承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内容和价值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影响和传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影响和传承5.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理解程度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解程度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现代传承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如婚礼、丧葬、节日庆典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来源和意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现代传承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惯的现代传承7.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的理解程度第八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现代传承8.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如食材、烹饪方法、餐具使用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现代传承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采用观看视频或实物展示法,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的魅力8.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的理解程度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9.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瓷、木雕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采用观看视频或实物展示法,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作品9.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理解程度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例子和影响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10.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例子,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的创新表演等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影响和意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例子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10.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创新的理解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补充说明: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这些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延安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延安大学第一章测试1.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应该是从有了观念形态意味的天命神权思想开始,即就是()。
参考答案:殷商时期2.周代统治者宣称要得“民心”,就必须施行“德政”,因而提出了“敬德”的思想,具体内容有()。
参考答案:保民;敬天3.()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
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4.强调重人道而非天道的学派有()。
参考答案:法家;儒家5.()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后世以儒为主的文化模式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
参考答案:董仲舒6.明清之际,以()为代表的一批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参考答案: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7.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史前开始的。
参考答案:错8.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5个阶段,即萌芽期、奠基期、定型期、发展期和转型期。
参考答案:对9.五行学说最早见于《春秋》。
参考答案:错10.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姓”的造字结构反映的是汉族先民的()风俗。
参考答案:群婚2.在古代,“姑”不可能包括对下列哪种人的称呼?()参考答案:侄女对伯母的称呼3.“昏”是“婚”字的古字形,这个字的本义是()。
参考答案:黄昏4.在魏晋以前,()穿裙装。
参考答案:男人和女人5.古代有所谓的“右衽”和“左衽”,右衽就是()。
参考答案:左领压住右领6.探究汉字,可以发现许多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参考答案:对7.“姓”的形体结构记录了女性在维系宗族血缘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答案:对8.“娶”的形体结构暗示了在古代婚姻中,女子通常是作为战利品被战胜国的成员掠夺来作为妻子的。
参考答案:对9.《韩非子 ·六反》:“天饥岁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可见“嫁妻”不是“卖妻”。
参考答案:错10.襦是汉代百姓的日常下身服饰。
参考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中国节日文化的形成与下面选项不符合的是()。
传统文化
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称“大文化”。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4、什么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文体。
基本内容有:一、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商周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导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掌握:1、文化的含义(广义、狭义)2、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几个阶段)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5个方面)4、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要求掌握:1、中国传统哲学经历的几个时期2、每个时期的代表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董仲舒的主要思想4、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的特点5、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6、名实之辩的概念7、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要求掌握:1、孔子“仁”的含义2、管仲的“四维”3、董仲舒的三纲五常4、传统道德规范的含义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6、中国传统道德对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的现代意义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要求掌握:1、中国传统宗教的主要的崇拜形式2、道教、佛教主要教派、学说3、四谛说4、儒教的基本思想5、中国传统宗教的特征第五章中国传统教育要求掌握:1、蒙学2、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第六章中国传统史学要求掌握:1`、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历程2、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3、《史记》、《汉书》、《史通》、《通典》、五代宋元民族史著作4、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5、《明儒学案》6、编年体7、《通典》8、纪传体史书有何特点9、传统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学要求掌握:1、先秦散文的代表、屈原2、《史记》3、古文运动4、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别称5、“北宋四大家”、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6、唐古文运动7、楚辞8、司马迁9、诗界革命10、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11、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精神包括那些内容第八章中国传统艺术重点掌握:1、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第九章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要求掌握: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高峰、第二高潮2、《汜胜之书》3、隋唐至元的农学著作4、十进位记数法5、《周髀算经》6、日食、月食记录、《授时历》7、《本草纲目》、《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8、活字印刷9、造纸术10、《齐民要术》11、《九章算术》12、《金刚经》13、我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14、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展望重点掌握:1、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那些方面2、分析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性迟滞的原因。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如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艺术中国画、书法、京剧、民间艺术等代表性艺术形式的学习和欣赏。
3. 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
4. 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性哲学流派的思想内容和影响。
5. 第五章:中国古代民俗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质量,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的考试内容,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八年级传统文化》教科书,作为主要的学习材料。
2. 辅助读物:推荐相关的辅助读物,如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史书籍等,供学生自主阅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文化网站、在线视频等,提供更多学习素材和信息。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古代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和了解。
7. 第七章:中国古代建筑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城池等代表性建筑的特点和建造技艺。
8. 第八章:中国古代宗教道教、佛教、儒家、基督教等代表性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9. 第九章: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事件、文学艺术作品、思想观念的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分类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组研究和展示。
4.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小组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
2. 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3. 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2.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3. 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介绍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的介绍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
3.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案】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教案】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学科领域:人文社科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1.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2.1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2.2 道家的“道法自然”2.3 佛家的“因果报应”第三章:中国的语言文字3.1 汉字的演变与特点3.2 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3.3 中国书法艺术第四章:中国的传统艺术4.1 绘画艺术4.2 音乐、舞蹈艺术4.3 戏曲艺术第五章: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5.1 春节5.2 端午节5.3 中秋节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创新意识。
3. 课后作业:收集和整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传统文化》2. 参考资料: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艺术、节日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3. 网络资源: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六、中国的传统建筑6.1 古代建筑的类型与特点6.2 宫殿建筑:如故宫6.3 宗教建筑:如寺庙、塔七、中国的传统思想7.1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7.2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7.3 佛家思想:因果报应、禅宗思想八、中国的传统科学与技艺8.1 古代数学与天文学: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8.2 中医与中药: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8.3 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九、中国的传统文学9.1 诗歌:如唐诗、宋词、元曲9.2 散文:如《庄子》、《孟子》9.3 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十、中国的传统哲学与道德观念10.1 儒家哲学:仁爱、礼治、中庸之道10.2 道家哲学:道法自然、无为而治10.3 佛家哲学:因果报应、缘起性空10.4 传统道德观念:孝道、忠诚、诚实、宽容教学内容安排:第六章:中国的传统建筑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与特点,重点讲解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的例子,如故宫和寺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为核心,融合了众多的民间信仰、宗教信仰以及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礼俗习惯等,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是一国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独特存在。
第三章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手段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后代,并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世经典、经典诵读、家庭教育、文化教育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
同时,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第四章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形态。
例如,在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建筑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等。
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保持其本来面貌,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鲜事物,保持活力。
第五章传统文化的挑战与保护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西方文化的冲击、快餐文化的盛行等。
因此,保护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加强立法,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六章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节日,不仅要保持其传统风貌和庆祝习俗,更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让节日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笔记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物质环境,如建筑、器物等;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宗教等。
2.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可以从文化元素、文化集丛、文化模式和文化区域四个层次来理解。
文化元素是最基本的文化单位,如语言、风俗、信仰等;文化集丛是相互关联的文化元素的集合;文化模式是特定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文化区域是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地理范围。
3.文化分类:文化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族和地域等。
常见的文化分类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城市文化等。
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思想、道德、艺术、科技、教育、风俗等各个方面。
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它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等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1.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上。
2.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上。
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代”以来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分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创造主体:创造主体主要体现在华夏族和四夷的交流与融合上。
远古文化族团分布、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其重新组合、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4.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政治环境主要体现在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古代政治制度上。
中国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 史舞台。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3、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4、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5、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 术集团的兴起。
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四、昌盛的秦文化
1、在科技方面:
蔡 伦
《周髀算经》
张 衡
《九章算术》
2、在医学方面:
华佗的“五禽戏”
《黄帝内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3、在史学方面:
司马迁著《史记》
班固著《后汉书》
4、在文学和艺术方面:
马王堆汉墓帛画
秦始皇兵马俑
5、在体育运动方面:
秦汉时的体育活动日益丰富,我国 是古代足球的故乡,春秋战国时代称为 “蹴鞠”。另外,击剑、秋千等运动也 都在民间或军队里流行。
(二)道家文化
道家的学派特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本体论”,其学派特征有以下几个方
面。 (1)“道”是万物之本源。在老子眼里,“道”就是宇宙和 自然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2)“有”与“无”的辩证统一。 老子哲学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有”与“无”的关 系。老子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有”就是天地万物 的理由。“道”涵“有”“无”,即“有”有待于“无”,“无” 有待于“有”,是“有无相生”,万物以成。 (3)“无为而治”的思想 (4)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一)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 “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 位。 (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 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 的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 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 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 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 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 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唐文化的宏大气魄
1、唐文化体现出了一种无所畏惧、无所 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1)在文化政策上,唐代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比 较开明,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化。 (2)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创造开放的 氛围。
2、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三、唐朝是一个世界性帝国
学术界往往爱将秦汉与隋唐类比,并将“汉唐” 连称,但“汉唐”实际上差别很大。汉朝还没有强大 的威慑力和文明魅力足以建立对周边诸国的宗主权, 仲裁权,唐朝则以强盛的国力建立了皇帝在国内至高 无上的地位,而且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各国首领前来贡 拜。 唐朝的世界性还表现在,对外族和外国人,允许 入境居住,参政作官,法律地位平等,保护通商贸易, 允许通婚联姻,文化开放互融,外来留学人员云集。 唐朝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国家。
纵观以上儒道两家学说,比较其异同
1、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2、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3、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4、儒家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道家醉 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三)法家文化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 子产,集法家之大成者是韩国的韩非子。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言行峻罚,在文化政 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 行文化专制主义。
讨论:法家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分别
1、古代法家的法律是由国君所制定,而国君的权力大 多来自武力侵夺。现代民主国家的法律则是由议会制 定,议会是由民主选举所产生。 2、古代法家的法律是国君的意志,现在的法律则是公 民的意志。古代法家的法律是国君的政治手段,现在 的法律是保护公民。 3、古代法家的法律,国君不受其约束并且可以酌情处 理案件,现在的法律不允许有任何人不受法律约束。
原始彩陶——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盆
四、原始社会组织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几个 阶段。 (1)血亲杂交 (2)血缘群婚 (3)族外婚 2、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我们知道,在中华大地上大量发现了上古时期的文化遗址。 依据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可以将其划归为三个文化集团: 华夏文化集团、东夷文化集团和苗蛮文化集团。
当时已经出现了两三层的楼房。 战国初期的鲁班是杰出的建筑师。
4、独立的绘画艺术:
5、围棋盛行:
春秋战国时 期,绘画成 为一门独立 的艺术。围 棋也开始流 行,围棋名 手有弈秋。
围棋"鼻祖"弈秋
6、“钟鼓之乐”流行:
以编钟与鼓为主,称为“钟鼓之乐“。湖 北随县出土的编钟,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已经发 展到较高的水平。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1、先进的天文历法:
春秋时, 鲁国的天文学 家多次观测到 日食,公元前 613年7月,他 们观测到一颗 哈雷慧星掠过 北斗,留下了 关于哈雷慧星 最早的记录。
2、高超的医术:
齐国人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 医,他精通各科医术,发明了望、 闻、问、切四种诊疗方法。
3、建筑技术的进步:
墨家的学说思想
兼爱非攻 天志明鬼 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 非乐非命
(五)阴阳家
比起儒、道、墨、法等家,阴阳家的影响 要小的多。其代表人物是邹衍,主要贡献是 “深观阴阳消息”,即“阴盛则阳衰,阳盛则 阴衰”,说是阴阳相克。 他们提出的“阴阳五行说”,对道教的形 成有潜在的影响,另外,阴阳五行说还是中医 学说的理论核心。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 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 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众诸侯会盟,兴兵灭商。 周代的文化维新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 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2、确立了礼制。主要见于《周礼》一书。周礼的内容 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
2、在医学方面: 西晋太医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现 存第一部脉学专著。 3、在文学方面: 魏晋的文学被称为“魏晋风骨”,可见, 其成就是相当有名的。建安诗人(包括曹操父 子和建安七子)、陶渊明都为后代留下了不可 磨灭的光辉篇章,代表了当时文学上的最高成 就。
4、在书法艺术上: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东晋 的王羲之,楷书、行书、草书无不擅长,代表 作有《兰亭序》,后人尊之为书圣。北魏时刻 在石碑上的书法,称作“魏碑”,也是流传千 古的艺术作品。 5、在绘画艺术上: 宗教画在此时占了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山 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东晋的顾恺之, 擅长人物画。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部落原是一个活动在山东半岛渤海湾的从事畜 牧业生产的部落。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长期流动不 定的商族多次迁都。到盘庚(商代第十代君主)在位 时,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历史上又 称商王朝为殷商。 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 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商周之际以神为本的文 化开始了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一、玄学崛起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
三、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化成就
1、在科技方面: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 部完整的农书。 三国时的刘徽,是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最早提出了 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四)墨家文化
在周代,天子,诸侯,封建主都有他们的军事专家, 当时军队的骨干是由世袭的武士组成,随着周后期封建 制度的解体,这些武士专家丧失了爵位,流散到各地, 谁雇用他们就为谁服务,并以此为生,这些人被称为“游 侠”。《史记》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巳诺必 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及 其门徒与普通的游侠有两点不同。 (1)普通游侠只要得到报酬,或是受封建主的恩 惠,那就不论什么仗他们都打。墨子及其门徒则不然, 他们强烈反对侵略战争,所以他们只愿参加自卫战争。 (2)普通的游侠,只限止信守职业道德的条规,无 所发挥,可是墨子却详细阐述了这种职业道德,论证其 合理性、正当性。
4、“行同伦”。统一教化。在全国各地设置专掌
5、“地同域”。统一版图,将东至大海,西达陇
三、汉儒学独尊与经学的兴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提法。从 此后开中国两千多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经学是汉代至 清代的官方哲学。西汉时汉武帝立有“五经”博士,即 《诗》、《书》、《礼》、《易》、《春秋》。东汉时, 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唐文宗时发展 为十二经。宋代时,《孟子》也上升为经书,这样,“十 三经”便正式形成了。自汉代自清代,“十三经”一直是 私塾学生必修经典著作,政府也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 制度。
编钟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设问]: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在哪些 方面? 1、是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 旋律。 2、是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1、“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2、“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定车宽以六尺为
制,六尺宽的车可通行全国。同时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在中国 修建了许多道路。道路畅通,促进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3、“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把秦 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教化的乡官,实际是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官吏,目的是统一 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统一文化心理。 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秦国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