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是以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这批词人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由于时代的剧变,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他们的前半生,是在徽宗朝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前辈词人周邦彦、贺铸等的光芒所遮掩,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靖康之难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倾向。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并日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第一节李清照

南渡词坛虽然未出现堪与苏轼、周邦彦并驾齐驱的大词人,但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却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别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

憾。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世界分为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醉花阴》此词作于宣和二年(1120),当时赵明诚出守莱州,而清照仍居青州。它抒写了词人独守闺房的寂寞凄清之感和对丈夫的刻骨思念之情。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

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下面仅从几处修辞的角度具体作细细的体会。

一、多处衬托

“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宇,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侧面写词人独自一人的寂寞无聊。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上片不言相思,尽用相思之物、景来衬托。下片的“酒”“西风”也无不都起了衬托的作用。下片的“酒”、“西风”也无不都起了衬托的作用。“举杯销愁愁更愁”,面对良辰美景,词人所独自啜饮的确是相思的“苦酒”,潇潇的西风则只能吹得自己心“冷”。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举杯销愁愁更愁”,面对良辰美景,词人所独自啜饮的确是相思的“苦酒”,潇潇的西风则只能吹得自己心“冷”。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二、四处暗引

词中四处暗暗化用了四句诗词,丰富了词的内容。①佳节又重阳。

②东篱把酒黄昏后。③有暗香盈袖。④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两处双关

“薄雾浓云”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词人心境的写真。独居的无聊,相思的痛苦,词人的心情就如同这阴郁的天气。“半夜凉初透”这一个“凉”字,也不仅仅是秋风的凉爽,更是词人心情的反映。面对佳节美景,本应该与丈夫共度,可两人却相隔万里,凄凉心情自然而生。

四、一个比喻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均不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足见此句的妙处。

总之,这首词移情入景,以环境烘托渲染闺阁孤愁,对丈夫相思之情。字后藏情,弦外有音,情凄婉而意含蓄,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人生

命运的剧变,也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失去了丈夫,她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意义和亮色。往日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如今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从前见菊花,虽人比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而今黄花憔悴凋零,则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声声慢》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由实而虚,暗寓作者的怀乡思亲之情。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