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差异

合集下载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文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在南渡前后的词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在表现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南渡前后是李清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南渡前期开始到南渡后期结束,约长达五年时间。

南渡前期,李清照还没有离开北方,生活在一片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之中,这对她的感情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渡后期,李清照来到了南方,此时,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词作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种背景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新的影响。

二、思想感情的表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很大差异。

南渡前期,李清照写的词大多表现出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悲愤,如《如梦令》中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了她对北方战乱的厌倦和绝望。

还有《如梦令》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她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助感。

这些词作充满了较为激烈的情感,表现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悲愤。

南渡后期,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表现则更多地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如梦令》中“白露未晞梧叶稀”,《点绛唇》中“莺啼燕语绮楼前”,《声声慢》中“深院静,只闻钟鼓声,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描绘,赋予作品以极致美感。

此外,李清照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也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如《如梦令》中“凄凄别后两应同”,《如梦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生命的瞬息感和珍视生命的态度。

南渡后期的李清照词作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哀思,但却不失秀雅和平和之感。

三、艺术风格的变化南渡前后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变化。

南渡前期,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简练、雄浑,节奏明快而悲壮,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充满了豪迈和悲壮。

而南渡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多地追求细致入微、柔和清雅的效果,如《如梦令》中“对影成三人,伤离别,身虽在,心长在”,《点绛唇》中“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表达了她更加精细的艺术表现力。

浅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论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摘要:宋词的繁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出现的又另一个文学高峰。

清照的词在当时文学词坛上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她的词是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她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幸福生活,容上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与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

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后期词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与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

她的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艺术手法上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

其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关键词:清照易安词词风格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浑厚,向称诗歌的王国。

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伟大成就的标志的话,那么,宋词的繁荣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其中有位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早在她少年时代,便已众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这就是我们要论述的主人公——清照。

一、清照生平介绍清照是两宋之交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她的一生可谓是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其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清照与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并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明诚病死于建康(今),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接着在清照孤寂之时,汝州为骗取清照钱财,对她百般示好。

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汝州。

婚后,二人却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清照发现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爱情题材为主,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矛盾的心境,而在南渡前后,她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痴迷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例如《如梦令》一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虚幻、如梦如幻的感觉。

在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由于南渡后的生活环境与以往截然不同,使得她的作品更加直接和真实。

例如《鹧鸪天·洞房昨夜停红烛》一词:“唱弄晚妆初睡,犹冷却无寒食。

蓬门引无限春色。

”她用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欢愉和人生的希望。

她所处的环境给予了她新的创作灵感,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在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她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更加强调离愁别绪和人情世故,展示了她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第二,她的语言表达更加直接和真实。

南渡前的词作常常使用隐喻和意象,给人以虚幻和梦幻的感觉。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平实和真挚,用更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有所变化,南渡前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而南渡后的词作更加直接、真实,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

她的词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迁,也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无论是南渡前后,李清照都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才华横溢的词作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和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也各有特点,对于研究她的词作以及宋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文学环境以及词作风格等方面来探讨她的词作变化。

我们需要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

南渡是指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渡江南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南宋初年,也是李清照词作风格发生变化的重要节点。

南渡之前,李清照生活在北方,她的词作风格更加豪放洒脱,秋风萧瑟,庐山谁秀发自天然。

而南渡之后,她来到了江南,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直接影响了她词作风格的转变。

南渡前后的文学环境也对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南宋初年,文学盛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文学环境十分浓厚。

南渡之前,李清照生活在北方的文学氛围中,受到了北方文人的影响,她的词作风格也更加豪放大气。

而南渡之后,她来到了江南,文学环境不同于北方,江南的文学风格更加细腻柔情,这也直接影响了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变化。

我们来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变化。

南渡前的李清照,她的词作风格更加豪放洒脱,具有北方的豪气和大气,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种豪放的气势在她的词作中十分明显。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她的词作风格变得更加细腻柔情,如《如梦令》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种柔情细腻的情感在她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她的生活背景、文学环境以及个人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渡前的豪放洒脱与南渡后的细腻柔情,展现了她词作艺术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也体现了她作为女词人在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对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她的词作和宋代文学的发展。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

惜花伤春常成为历代作家的一种思想寄托,也总是孕育着作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整首词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清晨起床后的一个生活片段。

前两句是回忆昨夜发生的事情――风声雨声,因为牵挂风雨中花儿的命运,无心睡眠,只好喝酒解愁。

一夜都在担忧此事,所以早早起来,尽管残酒还未消,就急忙问屋外的海棠花如何了,丫鬟说“海棠依旧”,原来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 ,现在存词近50 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清丽、婉约、含蓄、秀丽而著称,被誉为"南宋四大名妓"之一,其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与南渡前的创作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以柔婉、婉约、含蓄为主,她在词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比如《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里描述了作者在舟中迷失了归路,被藕花深处的美景所吸引,情感真挚,婉约动人。

这种柔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而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转变明显,她的词作更加深沉、激昂、豪放。

南渡后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也更加敢于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例如《浪淘沙令》中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里的风格已经不再是柔婉婉约,而是豪放深沉,表达了对敬亭山的敬重和对自由的向往。

南渡后的词作中表现出了更加自由、豪放的创作风格。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以抒情、婉约的情感表达为主。

她在词中往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婉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比如《点绛唇》中写道:"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里的李清照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女子的羞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抒情、婉约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南渡前李清照词作的主要特点。

而南渡后的词作中,李清照的创作风格更加坦率、坚定,她的词作中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的词作中并不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更加细腻地描绘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比如《如梦令》中写道:"长记平山堂,夜深砧杵残。

梦回山枕黄梁细,旧时心事,只好残。

"这里李清照表达了对旧时心事的怀念和对生活的追求,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更加坦率的心声。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揭示了她在南渡后生活和情感经历的影响。

本文将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以展示她独特的诗词风格及其在南渡后所发生的变化。

南渡前的李清照以豪放、豪情、词锋犀利、辞藻华丽著称。

以《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绿杨烟外晓寒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描写手法和清丽的意境表达了她内心的狂放豪情。

《声声慢》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落”“庭前昨夜共酒,吹灯微醉一相对”则以华丽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她的伤感与愁苦。

整体而言,南渡前的李清照所写词作风格独具特色,虽以豪放、豪情为主,但仍有清丽细腻的一面。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风格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她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热情与深情,词作表现出更多的柔情、深情和愁思,其中情感的厚重和悲凉感更为浓烈。

以《一剪梅》为例,南渡后的李清照用简单明快的语言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将自己的深情和愁思化为最真实的表达。

整首词虽以简单清丽而著称,但其中蕴含的悲凉感却是南渡后李清照词作的特点之一。

这种深情与厚重的情感在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得到了更为完美的表达。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也有更多的牵挂和回忆的情感。

以《浪淘沙·北戍弦歌》为例,其中包含了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其词作中情感的真挚和深切程度也较之南渡前有了显著增强。

可以看出,南渡前后的李清照词作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以豪放、豪情为主,清丽细腻的一面并不明显;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注重内心的热情与深情,更多地表现出柔情、深情和愁思,其中情感的深厚和悲凉感更为浓烈。

整体而言,南渡前后的李清照词作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她独特的诗词风格及其在南渡后所发生的变化。

她的词作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于世,成为中国古代词坛的瑰宝。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中国宋代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其清雅豪放、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她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更是引人关注。

本文将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探讨她在南渡前后的生活变迁和情感体验对她词作风格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李清照南渡前后生活环境的变迁来解读她词作风格的变化。

李清照是北方人,她的词作大多在北方创作,南渡后,她的创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南方的气候、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都与北方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种环境的变迁不仅对李清照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也对她的词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渡前的李清照,其词作以豪放洒脱、抒情慷慨为主。

她的词作大多描绘北方的风土人情,表现了她豪放奔放、率真直接的性格特点。

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以及《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句都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热情和豪放。

此时的李清照擅长以率真直接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她的词作风格鲜明而直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渡后的李清照,其词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南渡后的李清照深受南方文化的影响,她的词作更加注重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她的词作开始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浣溪沙》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及《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些词句都表现了她对自然景物的深刻体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此时的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变得更加细腻和含蓄,情感更加真挚而深沉,给人留下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印象。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她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她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使她的词作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例如《声声慢》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及《浣溪沙》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词句都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清照的词作创作时间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后的词作风格与南渡前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意境描写、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进行试论。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较为含蓄,语言简练,意境深沉。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中,常采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小写意,多进一步思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以《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晚归时沉醉忘返的情景,语言简练,情感真实,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语言更加直白,情感更加直接。

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简单地表达了作者对爱人不变的思念之情,语言直接而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从意境描写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注重意境的构建和表达,以意境优美、情感抽象为主,给人以意境超脱、卓尔不凡的感受。

比如《武陵春·春晚》:“山暝笛声残,疏花漠漠暗飞阑。

多少泪痕莫相干。

”这首词的意境清新,以对山水、音乐的描写建构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深情的意境。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意境描写更加注重情感直观表达,并采用了更多的直接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以《如梦令·一条简·东篱乌夜啼》为例:“千王别后情多少?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首词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之情,意境简洁而深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之情。

从主题思想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主题多样,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和社会风貌。

其中既有对家庭生活、亲情的描写,如《如梦令·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又有对世态人情、官场风貌的反思,如《浪淘沙·乱红飞过秋千去》。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生平跨越了南北宋两个时期,其中,南渡成为了她人生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在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用词差异,揭示其词风转变的内在动因和深层含义,以期对李清照的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南渡事件对她的影响。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从用词选择、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其词风的转变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挖掘李清照南渡后词作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社会意义,以揭示其词作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对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这一研究对于理解李清照文学创作和宋代词坛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李清照南渡前词作风格分析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代女词人,其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清丽,深受后人喜爱。

南渡前,她的生活相对安逸,主要居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她的词作多反映闺中生活、离愁别绪以及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快,情感细腻。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著称。

她的词作中,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爱情、生活的感悟。

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溪亭日暮为背景,通过描绘词人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展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还表现出对离愁别绪的深刻体会。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影响深远,在宋代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的创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题材、语言风格以及情感表达上。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题材有所不同。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主要以婉约之风闻名,词中描绘的是幽情、离愁、别离等美好而忧伤的情感。

《声声慢》中的“只有相思无尽处,只有情话不知疲”一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情的爱恋。

而南渡后,李清照的词的题材扩展,不再局限于内心的私人感受,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她以直观的文字描绘自然景色,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句,表达了对景物的赞美与追忆。

她也写了一些对家国兴亡的关注和思考,如《如梦令》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一句,反映了祖国的危亡以及自身为之努力的决心。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语言风格也有所改变。

南渡前,她的词语言简练、清丽雅致。

她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意象和含蓄的表达,使词的意境更加优美。

《如梦令》中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一句,通过烟柳的形象来表达深情的离愁。

而南渡后,李清照的词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更贴近生活的现实。

她使用更为通俗的词汇,表达真实的感受。

如《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富有动感的描写了思念之情和生活中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在题材、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南渡后,她的词的题材更加广泛,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情感表达更为平和。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李清照词人形象的发展和成熟,也反映了她对社会和现实的深度思考。

李清照的南渡后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词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为宋代词坛的代表作,被称为“南渡前后词”。

这些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美学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们来分析一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在南渡前后的两个阶段,李清照的词风格有了一些不同之处。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以其清新、含蓄、细腻、婉约的风格而著称。

她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深情而又细腻的情感。

在词的形式上,她不拘泥于传统格律,运用自由度大、押韵丰富的韵律,使得她的词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这种风格的词作品,清新脱俗,且凝聚了词人对生活的深情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其风格则呈现出与以往略有不同。

她在词中加入了更多的现实情感和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这些词作品更显浓烈、激情,但同时也显得更加深刻、感人。

她的词中体现了更多的悲凉和苦闷之情,显示了词人在经历了一些苦难和磨难之后,对人生的更深刻理解和感悟。

这些词作品以其生动、真挚、感人之情,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誉。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又有些微的变化。

这些词作品以其清新、婉约、含蓄、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就必须谈到她的写作题材和艺术手法。

首先是写作题材。

李清照的词以女子的人生体验为主题,她以女子之情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女子在家庭、婚姻、情感关系中的痛苦和忧伤。

她的词题材广泛,涉及到家庭生活、自然风光、社会风情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她对人生百态的感悟和思考。

其次是艺术手法。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手法上,注重以意境渲染、以情景抒发,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真情实感、生动自然的特点。

她擅长用对比手法,以及运用比兴、寓情于景,使得她的词作更加具有鲜明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我们要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还必须谈到她对词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贡献。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词人之一,其词作为宋代文学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的词,展现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这种差异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从情感色彩上来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有明显的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追求的是深情浓意,流露出浓烈的爱情情感。

例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描绘了词人内心深处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南渡后的词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土离别的惋惜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声声慢》中的“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海上花已向秋阴”,表达了词人对离乡背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从用词和构思上来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

南渡前的词作语言简练,用词质朴,意境明快。

例如《钗头凤·红酥手》中的“忍把浮名,换了灯花柳巷,拚取闲愁消瘦”,表达了对名利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渴望。

而南渡后的词作更加细腻入微,用词典雅华丽,构思繁复深沉。

例如《如夜雨晚霞·无眠》中的“新雁初嗷嗷,千江暮雪,未明朝又至,断肠人在天涯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还体现在对古典文化的运用上。

南渡前的词作受到了传统古文化的影响,融汇了古文词的特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例如《如梦令》中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到天明。

东方晓阮籍殪。

楚乡云雨成由罢”,运用了典故和修辞手法,展现出了独特的词人才情和才思。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呈现出了更加真实和生活化的情感表达。

例如《如夜雨晚霞·无眠》中的“窄草街、长巷陌,此是南边旧时小屋”,通过对街巷和屋舍的描写,展示了词人对故土的怀旧之情。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南渡前后创
作的词,展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首先,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以清新脱俗、雅致唯美为主要特色。

她以深情的笔触,
将自己的心情娓娓道来,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怀旧、忧伤、清丽的意境。

比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其中,“浓睡不消残酒”,“海棠依旧”这些细节,把读者带入了感受细腻、美好的心灵盛宴中。

其次,李清照南渡后,创作风格逐渐走向成熟。

她的词作更加深刻、含蓄,起承转合、婉转动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在描
写景色的同时,传达出作者的心情和情感。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道出了青春
易逝、时光飞逝的感慨。

而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采用了破音插句、
托物抒情的表现方式,将诗情融入了自然之中,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各有千秋,但都表现出她高超的文学才华和
对生活的细致感受。

无论是清新雅致还是深刻含蓄,她的词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彰显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差异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差异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差异摘要: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她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闺中的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

而南渡后,生活的苦难及社会的变化,是指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词风趋于消极,哀愁苦痛。

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绘人生变化、展现心灵路径的伟著,从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生活和思想上的巨大转折,从她的词作中,我们逐渐推断出生活和爱情的双重悲剧是造成李清照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那个风云不定的动乱年代必然会改变作者的词风。

关键词:婉约派语言风格意象题材艺术表现形式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出生于宋代,自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她的词被称为“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其独树一帜的“易安体”,从宋代文坛流传至今。

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

李清照的词作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遭遇是分不开的。

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困苦流离。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词风格的演变。

前期,李清照的词一般描写的是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语言欢快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可见当时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后期,她遭遇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或贴激情豪迈,词的内容多为家国之痛、身世之幽。

其悲凉凄苦的感情基调,是那个时代现状实情的艺术体现。

寻着诗人南渡前后不同思想境界的行走轨迹,我们能逐步感受到李清照的词风由清丽婉约到沉郁激昂的变化过程。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南宋时期杰出的女词人。

她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深沉的情感在词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古代词坛的巨星。

在她的创作中,有着南渡前后明显的风格变化,表现出她人生经历的转折和心境的变化。

南渡前的李清照的词作延续了北宋词人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创新与超越。

她的词作追求简洁明了,以笔力雄健著称。

她将自然景物与人情并置,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对忧愁和离别的感叹。

例如《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句词语简练,表达了词人在夕阳下愁思缠绵的情感。

李清照的词作中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她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使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

《醉花阴》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显示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孤独。

南渡后的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却有了明显的转变。

南渡后,李清照的创作更多地表现出她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局势的关注。

她的词作中不再只局限于描绘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表达了对时局的痛心和对家园的思念。

《如梦令》中写道:“人未幾,惟故知音,隐者不尽爲儿孙。

”这句词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南渡后的李清照的词作更加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她开始关注人伦关系,并通过描写家庭生活表达出对家庭温馨与幸福的向往。

《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这句词中融入了诗篇般的意境,意味深长,给人以启示。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有明显的差异。

南渡前的李清照作品写景深远,情感深邃,表现出她对个人情感的强烈抒发。

南渡后的李清照作品更注重社会现实,表达了她对时局和家园的关心。

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李清照:中国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1、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2、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贴激情豪迈,作品变成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情调低沉。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

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

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善良,自弹琴写诗,为后人赞誉。

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体风格也有所变化,今文就试论其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期,她的词作平淡中见精湛,词风清新脱俗,与词人辈出的北宋词坛有所区别。

她的词不仅形式简练清丽,而且含意深刻,具有诗意。

其词多为抒发哀思,感慨生命短暂,以及对生活的感知。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惜时感怀,抒发诗人的感叹之情。

这首词意境表现深刻,诗人真实感情,引人深思。

又如《如梦令》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歌咏的领域是追遥挽回不可目睹的青春,所脱发出深深的思恋之情,令人感伤。

李清照南渡后期,词偏重于描写个人情感、生活喜悦和家国情怀,语言热烈、朴实、自由。

如《声声慢》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都门桥下游冶处,爱君刘阮故相逢。

” 委婉的描写情意,以及对故人深挚的思念,词情酸婉。

这首词体现出了词人的朦胧美和花间派的特色。

又如《如夜雨声》中“断不信韶华红粉,空负年华,偷将烟火寄微茫。

”以简单的笔法,铺陈出作者浓郁的情感和激昂的心情,风格自然而然。

这首词写尽了她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深深关切。

总的来说,李清照南渡前期的词,意境深远,感情浓郁,词体清新脱俗,具有诗性;南渡后期的词,语言热烈自由,追求朦胧美,突显个人情感以及家国情怀,不仅具有词人的风范,还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李清照南渡前后,不断地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是李清照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差异
摘要: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她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闺中的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

而南渡后,生活的苦难及社会的变化,是指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词风趋于消极,哀愁苦痛。

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绘人生变化、展现心灵路径的伟著,从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生活和思想上的巨大转折,从她的词作中,我们逐渐推断出生活和爱情的双重悲剧是造成李清照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那个风云不定的动乱年代必然会改变作者的词风。

关键词:婉约派语言风格意象题材艺术表现形式
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出生于宋代,自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她的词被称为“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其独树一帜的“易安体”,从宋代文坛流传至今。

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

李清照的词作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遭遇是分不开的。

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困苦流离。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词风格的演变。

前期,李清照的词一般描写的是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语言欢快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可见当时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后期,她遭遇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或贴激情豪迈,词的内容多为家国之痛、身世之幽。

其悲凉凄苦的感情基调,是那个时代现状实情的艺术体现。

寻着诗人南渡前后不同思想境界的行走轨迹,我们能逐步感受到李清照的词风由清丽婉约
到沉郁激昂的变化过程。

李清照前后期所作之词在语言风格、意象、题材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来浅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差异。

一、前后期语言风格的差异
前期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用闲愁点缀。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其母王氏亦擅长文章。

这让李清照获得了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另外,家庭氛围的开明宽松,使她的性格和心灵率真自然,发挥了极大的天赋,由此她的的文学创作风格也趋于独立自由。

例如《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运用白描写法,回忆的是在溪亭一次尽兴的游玩,其意境优美怡人。

溪亭、暮日、荡舟、花藕、鸥鹭…美不胜收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惊起”寥寥几词,却传神地写出了少女的快乐天真、妩媚浪漫。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末句用比兴写法,道出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有对白,李清照化用了孟浩然《春晓》的意境,灵巧有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句,婉约凄凉、形象具体、简洁生动。

李清照借少女对海棠花对春天消逝的感伤,隐晦地倾诉出深闺寂寞之情。

在前期,这样的词有很多,如《点绛唇》等。

偶尔与夫小别,小带相思,也会写一些非常美丽的思夫词如《一剪梅》、《满庭芳》、《玉楼春》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末句的比兴,写出了相思人愁,已成传世名句。

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了许多,如“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永夜恹恹欢意可,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等句都描绘出了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在李清照的一生中,最传神地表达出她暮年心境的非《声声慢》(寻寻觅觅)莫属。

这首词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后凄凉的处境和充满愁思的内心,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词用十四个叠字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情并茂,堪称独举。

继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则更进一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即“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意思,将十四个叠字之愁,酒销不去之意,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轻点出来,似淡却浓。

在下阕,词人继续描写孤独与愁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盖用浅俗的话语,传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这个“黑”字,是险韵,且极难韵,在这里却押得既稳妥又自然,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词人有意用这种声调来表现“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意境,读来让人心碎。

“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点点滴滴”再次叠用,与前面的十四个叠字映照呼应。

” 此词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二、前后期意向的差异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的不同。

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

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意待消谁与共”、“东篱把酒黄昏后”、“酒后明皇倚太真”等等,其中酒意,除了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来无聊的散愁闲情。

而后期词则大相径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此中再无之前的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思苦闷,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能片刻止息。

“雪”在词人的作品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意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后期却是“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

前期有“年年雪里”,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再也难以提起游兴,只任“香消雪减”去了。

词人并非不爱雪,只因愁情满怀,什么事都很难提起兴致了。

意向上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
异。

三、前后期题材的差异
由于心境极大的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选取的题材是有很多不同的。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为题材,《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

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往,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在杨敏如先生看来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并且说是一首豪放词,“有苏辛之风”。

这个观点笔者不能苟同。

这首词从意境上来看显然是一首后期词。

陈祖美先生指出《渔家傲》作于李清照47岁时,显然属于后期作品。

作品中写“仿佛梦魂归帝所”,显然是怀念故人于地下。

“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非常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词人到了后期才有这样的心境。

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写出了词人消极思隐的心境,却有苏轼《西江月》中的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心意。

《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感受,用“星河”、“帝所”、“天语”、“篷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词前后期的差异绝不是个人化作品与社会化作品的差别,而是在个人化作品的前提下,由于自己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导致感情基调、语言风格等诸方面的变化,只要准确把握了李清照词的分期标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

四、其他因素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特别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特别的,李清照词作前后形成不同风格的其他因素,还在于她对不同文学样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观念而产生的,她的身世经历,找到了词这种最佳表现形式,并且达到了一个高峰。

所谓词“别是一家”,是对李清照词风不同风格的又一合理解释。

综上对李清照身世经历及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比较,从总体情况来说,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因她在南渡前后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绘人生变化、
展现心灵路径的伟著,从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生活和思想上的巨大转折,从她的词作中,我们逐渐推断出生活和爱情的双重悲剧是造成李清照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那个风云不定的动乱年代必然会改变作者的词风。

无论怎样,不得不说李清照是一位悲苦的受害者,却当真一位伟大的词人。

参考文献
[1] 《白雨斋词话》,陈廷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2] 《李清照评传》,陈祖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3]《李清照诗词评注》,候健、吕智敏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
[4]《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