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及修辞手法
柳永《雨霖铃》中的音乐表现手法分析
![柳永《雨霖铃》中的音乐表现手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ed0d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a.png)
柳永《雨霖铃》中的音乐表现手法分析1. 背景介绍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和音乐家,他的作品《雨霖铃》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瑰宝。
本文将对《雨霖铃》中柳永运用的音乐表现手法进行详细分析。
2. 题材与情感表达《雨霖铃》以写秋天枯萎时节、思念之情和忧伤心境为题材,通过歌颂美好回忆、抒发琵琶声韵以及描写自然景物等方式,展示了作者深沉的哀思和离愁别绪。
3. 韵律与押韵技巧柳永在《雨霖铃》中运用了丰富的韵律和押韵技巧,使整首词流畅优美。
他采用了平仄交错、声调起伏等手法,配合悲怆的音调,增强了词曲之间的共鸣。
4. 象征意义与修辞手法在《雨霖铃》中,柳永巧妙地使用了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以增添词曲的美感和艺术张力。
例如,运用对比、借物抒情等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互映衬,使整首词更具深度与内涵。
5. 音调变化及其意义柳永在《雨霖铃》中灵活运用音调变化,通过高低起伏、明暗转换等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
这种音调变化既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又营造了一种温婉悲凉的意境。
6. 旋律特点与节奏处理《雨霖铃》的旋律特点独具匠心,结合了中国古典乐器琵琶的独奏技巧和旋律走向。
此外,在节奏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通过加速或减缓的节奏转换,传达出不同情感状态之间的交替与冲突。
7. 形式结构与整体效果《雨霖铃》由若干首句清唱组成,并结合间奏乐段。
这样的形式结构使整部作品更具层次感和连贯性。
整体效果上,《雨霖铃》给人以旋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享受。
8. 影响与价值柳永的《雨霖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而且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研究的重要对象,也启发了许多后来的词人和音乐家创作。
以上是对柳永《雨霖铃》中音乐表现手法进行的简要分析。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柳永在这首词曲中所融入的丰富元素和精湛技艺,进一步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雨霖铃》阅读理解答案赏析
![《雨霖铃》阅读理解答案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2cc70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e.png)
《雨霖铃》阅读理解答案赏析《雨霖铃》阅读理解答案赏析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
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
这是第三层。
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雨霖铃》修辞浅析
![《雨霖铃》修辞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9ab4c031126edb6e1a1081.png)
《雨霖铃》修辞浅析《雨霖铃》修辞浅析柳永的词往往用铺叙的手法,通俗的语言,写羁旅行役,城市生活。
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高中语文第六册《雨霖铃》即是其代表作。
该词善于捕捉物侯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夏敬观《手评乐章集》)该词在修辞上有三点尤值得我们学习。
一、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多情自古伤离别”,在“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情形下,作者特别选取一些与离别之情相适应的“景”来突出离情之悲之苦。
我们仅看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三句粗看似乎看不出其中所寓的深情,可三种景种一旦结合起来,则分明让人觉得:“寒”点出节令(深秋),显出凄清,渲染气氛;“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美人迟暮”的感慨;“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送别之“泪”。
“长亭”是送别之地,从来就是“天下伤心处”。
这里,虽是写景,却无处不有人的感情在,正有物我双合,情景交融之妙。
词中的这种写法,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即先有“我”之情,再选取合于表达“情”的“景”,使得情景交融。
二、情景相生,善用“点染”刘熙载《艺概》中论词有“点染”之说,举的正是柳永这首词。
他说:“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本是画家的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
我们这儿借指有些地方“点明”,有些地方“烘托”,点明后再用景物烘托,更有意味。
如先点“伤离别”,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故说“更那堪”。
下文再用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景物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
这儿连用了两重渲染,更觉色彩郁情,离情难堪。
再如点明“去去”,用“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三种阔大景象来渲染烘托,把无形的愁思化作具体的形象,以见相别之远,相思之深,衬出离人内心的寂寞空旷。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ac9a3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5.png)
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婉约美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词牌特点:《雨霖铃》的词牌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意象分析:词中的关键意象和其寓意。
2.3 情感解读:柳永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难点3.1 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2 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柳永的生活背景和词的社会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雨霖铃》全文及其注释。
4.2 参考资料:柳永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
4.3 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播放柳永的其他著名词作品,引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兴趣。
简介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5.2 新课内容展示:朗读《雨霖铃》全文,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词的结构和韵律。
5.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关键意象,如“寒蝉凄切”、“长亭外”等。
分组讨论意象的寓意和作用,进行分享和讨论。
5.4 情感解读: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从“留恋处,兰舟催发”到“何事苦淹留”。
引导学生体验词人的情感,感受其真挚和婉约。
5.5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分析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创作。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解读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5.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柳永的其他词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晏殊的《浣溪沙》等,与柳永的《雨霖铃》进行比较。
从《雨霖铃》探究虚实结合的妙处及解题技巧
![从《雨霖铃》探究虚实结合的妙处及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417a73de53a580216fcfec2.png)
小结
“”
虚 天上神仙等虚幻世界和梦境
的 表
曾经发生过的事或历史事件
现 形
未来之境
式 借助想象,从对方起笔生情
虚写的精妙之处 “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虚实结合 的
解题技巧
1.写出表现手法
2. 指出虚景与实景并描绘,能说 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好
3.进行概括总结
作业
• 邯郸冬至夜思家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 还酹江月。
B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何人说?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 设想相逢是实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时的悲凉, 属虚写,后写梦醒时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入虚,由虚转实,充分表达苏轼对 亡妻的思念之苦。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请鉴赏诗中三、四两句运用的表达技巧
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入溪
眼眉儿
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 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 春山。
分析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上片实写眼前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渲染 出凄凉的氛围,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下片是想象联想 的虚景。“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想象此刻在家
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
![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4cf41d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c.png)
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柳永雨霖铃表现手法【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简析】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
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这首词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境大体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词写的是盛夏的清晨,而孟浩然写的是“春晓”。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
作者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晚色,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上四句是第一层。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17162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8.png)
柳永《雨霖铃》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宋代音乐和词的关系,以及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解释《雨霖铃》的词牌背景和创作背景。
1.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词人身份。
强调柳永在词坛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和词牌特点2.1 诗歌结构分析《雨霖铃》的整体结构和段落分布。
解释词牌的格律要求和用词特点。
2.2 词牌特点探讨《雨霖铃》词牌的音韵特点和节奏感。
强调柳永在词中运用声韵和谐和意境创造的手法。
第三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1 主题思想分析《雨霖铃》中的主题思想和主题表达方式。
探讨柳永通过词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2 情感表达解释柳永在《雨霖铃》中运用情感和意象的手法。
强调柳永通过词来表达对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情感体验。
第四章:意象和修辞手法4.1 意象分析《雨霖铃》中的主要意象和意象运用。
解释柳永通过意象来创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的手法。
4.2 修辞手法探讨柳永在《雨霖铃》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强调柳永通过修辞手法来增强词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第五章:词的风格和艺术特点5.1 词的风格分析《雨霖铃》的词风特点,如婉约、豪放等。
解释柳永在词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塑造独特风格的手法。
5.2 艺术特点探讨《雨霖铃》的艺术特点,如意境创造、情感表达等。
强调柳永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来展现词的独特魅力。
第六章:诗歌的语言特色6.1 语言风格分析《雨霖铃》的语言风格,如清新、华丽、朴实等。
解释柳永在词中运用词汇和句式来表现独特的语言风格。
6.2 语言特点探讨《雨霖铃》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用词精准等。
强调柳永通过语言的运用来提升词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第七章:诗歌的审美价值7.1 意境美分析《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艺术境界。
解释柳永通过词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来创造独特的意境美。
7.2 情感美探讨《雨霖铃》中的情感美和情感表达。
强调柳永通过词的情感表达来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
赏析宋词《雨霖铃》
![赏析宋词《雨霖铃》](https://img.taocdn.com/s3/m/af52f43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e.png)
赏析宋词《雨霖铃》
《雨霖铃》是宋代文学家柳永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我将从词的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1.内容方面:《雨霖铃》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词。
词人通过对离别时的天气、环境、离别者的情感和心情等方面的描绘,将离别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词中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烟波江上”等景象,为离别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2.艺术手法方面:《雨霖铃》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使得词句优美、富有韵律感。
同时,词人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离别的情感融入到了自然景象之中,使得词作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
3.情感表达方面:《雨霖铃》通过对离别情境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情的深深眷恋和无奈。
词人通过对离别者的情感刻画,展现了离别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同时,词人还通过对离别者心境的描绘,传达了一种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总的来说,《雨霖铃》是一首描绘离别之情的杰作,词人通过对离别情境的描绘,展现了离别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传达了一种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雨霖铃》古诗解析
![《雨霖铃》古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e2245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4.png)
《雨霖铃》古诗解析江淹先生(原名杨时)的《雨霖铃》是一首感慨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诗。
本文将从诗的结构、意境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雨霖铃》进行解析。
一、结构与体裁《雨霖铃》共计七十二句,分为十个八句的段落,采用的是七言绝句的体裁。
整首诗情感紧密且连贯,句句寓意深刻。
二、意境描绘诗人以雨霖铃声抒发离愁别绪,着力描摹人生的无常和离别之苦。
全诗以清新细腻的语言,展现了作者面对离别的痛楚和思念之苦。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通过形容蝉声的凄切以及夜晚里长亭的寂寥,与骤雨的突然停歇,表达出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深沉感慨。
接下来几句“都门帐饮无绪,方亭委曲,秋雨叶凋时。
”写出了主角在都门帐饮中心事已被打乱,委曲求全的心态,透过秋雨中飘落的叶子,进一步表达了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主题。
接着的“铁马冯·唐突处”写出主角深夜长啸的场景,以及在短暂的啸声中包含的无尽哀怨。
而铁马和唐突则以象征的方式揭示出岁月无情,人生易逝的真实。
诗的后半部分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开头,进一步阐释了人世间的离合和阴晴圆缺的现实。
最后以“此事古难全”一句巧妙地点明了人生的苦短与无奈,传达了作者对离别之痛的深切认知。
三、语言运用诗中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情感真挚且富有表现力。
例如,对比手法在描绘离别之情上起到了极好的烘托作用。
“都门帐饮无绪,方亭委曲”中的对比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纷乱和无奈。
此外,诗中以“雨”和“铃”的意象为主线,穿插运用了描写自然景观、感知情感的手法,使作品富有声、色、味的感官形象。
四、主题意义《雨霖铃》以对离别之痛的深沉感慨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生琐事的描绘,展示出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哲理。
在离别之痛和对流转不息的世事的反思中,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奈和悲凉的体悟。
综上所述,《雨霖铃》是一首以离别之痛为主题的感伤之作。
通过结构紧凑、意象描绘入微以及语言运用巧妙的手法,诗人成功传达了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情感和思考。
《雨霖铃》 讲义
![《雨霖铃》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503cab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c.png)
《雨霖铃》讲义《雨霖铃》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以其深情哀怨、意境凄美而流传千古,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地解读一下这首词。
先来看词的上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篇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寒蝉的叫声凄惨悲切,傍晚时分,在长亭边,一阵急雨刚刚停歇。
这里的“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都给人一种忧伤、离别的感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却没有心情畅饮。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却催促着出发。
这几句写出了离别的无奈和仓促,明明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走。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整首词中最为动人的一句。
两人紧紧握着对方的手,泪眼相对,竟然悲伤得说不出话来。
这种无声的悲痛,更让人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之深。
再看下阕。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这一去,行程遥远,千里烟波浩渺,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天空辽阔无边。
这里通过对路途遥远、景色迷蒙的描写,烘托出内心的迷茫和孤独。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
这句直接抒发了离别的悲伤,将情感进一步升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晚酒醒之后会在何处呢?大概是在杨柳依依的岸边,吹着清晨的微风,面对着残缺的月亮。
这几句想象了分别之后的孤独情景,让人感到无比的凄凉。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雨霖铃》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比如,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等,都为离别的悲伤增添了色彩。
再如,细节描写非常生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离别的瞬间刻画得淋漓尽致。
还有,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有眼前的分别场景,又有想象中的分别后的孤独。
在情感表达上,《雨霖铃》真挚深沉。
柳永把自己与恋人分别时的痛苦、不舍、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都融入到了词中,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和离别的伤痛。
柳永《雨霖铃》的艺术表现手法
![柳永《雨霖铃》的艺术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e0e026b783e0912a2162a33.png)
柳永《雨霖铃》的艺术表现手法柳永《雨霖铃》的艺术表现手法觅得好诗枕前读柳永《雨霖铃》的艺术表现手法口安徽合肥/王海涛宋初诗文沿袭五代余风,词也未能例外。
但新的时代契机在缓慢地推动着词风的转变。
由于当日寸都市经济的繁荣,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出现了以描写都市风貌见长的词人,柳永便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柳永在艺术表现上自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以白描见长;凡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大都层次分明,语意刻露,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又大量吸收口语入词,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
江湖流落的感受是柳永词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的《雨霖铃》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此词主要写别情,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的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阒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收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炼而形成的。
一、以秋景渲染词的意境词的开头,作者便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寒蝉”来渲染氛围。
“寒蝉”的“凄切”之声透示了秋意.令人感到凄凉、冷落。
在这种秋风萧瑟的背景下.蝉声哀怨,声声惊心,离人愁云满面,满腹心事,欲诉不能。
蝉声本无意,秋色本无声,而却赋予了它们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将读者深深置于一个愁苦悲怨的氛围中,使读者与词中男女主人公一样感到无奈与彷徨,这种情绪与凄切的寒蝉融为一体,“寒蝉凄切”简单的四个字透露出无尽的感伤。
词的开头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描写。
本是平常之景,却因溶入了无尽的离别之愁,将景化为情了。
文学艺术不单是客观世界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主观表现。
因为作品中的景物其实是客观事物的心灵化,作者主观感情的对象化。
在的笔下,情感是该词写作的出发点,也是终点。
二、以特定的景物衬托情怀词的上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愁云惨淡、泪眼迷蒙的离别场面。
而在词的下阙,通过“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特定的景物,描写别后词人孤立寂寞的落魄情怀。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寒蝉凄切 修辞手法
![雨霖铃·寒蝉凄切 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59f491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5.png)
雨霖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设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拟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象征:晓风残月“残月”是亲人分离的象征。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能够通过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虚实相合话离别——柳永《雨霖铃》赏析
![虚实相合话离别——柳永《雨霖铃》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d3826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f.png)
虚实相合话离别——柳永《雨霖铃》赏析摘要: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想象和联想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进而在此基础上,对诗歌主题的烘托和升华起到必要的推动作用。
纵观古人诗歌写作,我们可以发现虚实交融、虚实相生是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只有运用巧妙技巧将虚实相生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在诗歌中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境。
关键词:虚实结合;离别;《雨霖铃》一、虚实相和的定义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对虚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虚”,指的是一种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景象,它是一种心灵上的存在,通过诗人的感受和描述,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空灵境界的感觉。
这种“虚”包括了梦境、想象和回忆、设想之境等三种类型。
从梦境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从想象和回忆中升华出来的特别情感,以及从设想之境中发掘出来的未来设想,都是通过虚的表达来呈现的。
而“实”,则指的是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景象。
它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摸索、感知的存在,通过对实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具有可观性、可感性的直观感受。
在诗词中,实可以是山水、花鸟、人物等客观存在,也可以是季节变换、社会风尚、民间传统等人类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通过虚实的交错组合,诗人们创作出了无数精美的诗篇,呈现出深邃的思索和感悟。
诗人们通过对虚实的表达,把自己内心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诗意。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诗人们通过虚实的运用,让读者在心灵上得到了丰富的启迪和感悟。
虚与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但是二者之间的结合却可以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境界。
诗人们通过将虚与实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创造出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丰富意象、提升意境,还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
将虚境与实景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虚实结合的境界,营造出了独特的诗意。
对于读者来说,通过欣赏和感受诗词中虚实相生的魅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诗人们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雨霖铃诗歌解读
![雨霖铃诗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46814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2.png)
雨霖铃诗歌解读
《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人极具影响力的一首诗歌。
它由唐代
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而闻名于世。
这首诗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题,通过描绘雨中的铃声,表
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爱情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倚遣千行泪,各随风与雨”,通过借
喻雨滴与眼泪的相似之处,来表达作者心中的伤痛和离别之苦。
此外,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作者在描绘雨声的同时,也揭示了雨滴触碰大地的声音对他的启示。
他认为雨露滋润大地,使万物生机盎然,正如人们在困境中遭受磨难,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类比,展示了
作者批判观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总体而言,《雨霖铃》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深情
和对人生的思考的优秀诗作。
它通过诗人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
方式,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另外文章中提到不引用不可查证内容,根据规则,我无法在此引用文化解释来支持上述观点。
可是《雨霖铃》的出现和影响广泛证明了其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位置。
雨霖铃简析
![雨霖铃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58be2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d.png)
雨霖铃简析《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七言绝句。
本文将从诗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等方面对《雨霖铃》进行简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雨霖铃》的背景。
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
当时,柳宗元因言论得罪了宰相杜如晦,被贬谪到黔州(今贵州都匀市)。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柳宗元感到了巨大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雨霖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雨霖铃》的意境。
整首诗以“雨霖铃”为主题,通过描述铃声和细雨,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描绘了逐渐显露出来的景色,表现了一种温暖的春天氛围,也暗喻了他心中的思乡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黄昏时的雨声,表现了作者远离家乡的孤寂和寂寞,既有忧伤的情绪,又有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雨霖铃》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运用了二八字诀。
诗的前四句是春天景色的描写,后四句是黄昏雨声的描写,通过这种对比,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是运用了对比手法。
诗中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景色,与作者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作者的思乡情感。
再次是运用了形象描写。
作者通过雨声、鱼儿和燕子等形象的描述,使诗歌显得生动具体。
最后是运用了音韵手法。
柳宗元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押韵和疏密的结构,使整首诗的语言韵律和谐,更加协调美妙。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雨霖铃》这首诗的特点。
《雨霖铃》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优秀作品,通过对春天景色与内心孤寂的对比描写,以及对雨声和昆虫动静的形象描写,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诗歌运用了二八字诀、对比手法、形象描写和音韵手法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艺术性。
整体而言,《雨霖铃》既展示了柳宗元的才华,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022c8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7.png)
柳永《雨霖铃》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宋代词人柳永以及《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解释《雨霖铃》在宋代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1.2 作者简介简述柳永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词风特点。
强调柳永对后世词坛的重要贡献。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词牌《雨霖铃》的由来和特点解释词牌《雨霖铃》的起源和音乐特点。
分析《雨霖铃》在词坛上的独特地位。
2.2 诗歌意境与意象分析《雨霖铃》中的主要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
探讨这些意象在表达词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3.1 韵律与节奏分析《雨霖铃》的韵律特点,如平水韵的运用。
讨论韵律在表达词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3.2 修辞手法分析《雨霖铃》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第四章:词人情感分析4.1 离愁别绪分析词人在《雨霖铃》中表达的离愁别绪。
探讨这种情感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4.2 怀旧与感伤分析词人在《雨霖铃》中表达的怀旧与感伤。
探讨这种情感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教学目标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5.2 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鉴赏法等。
5.3 教学步骤5.4 拓展与延伸提出与《雨霖铃》相关的文学、历史、音乐等方面的拓展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
6.2 理解与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对《雨霖铃》诗歌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6.3 创作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写作关于《雨霖铃》的评论文章的能力。
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材与参考书推荐适合教学《雨霖铃》的教材和参考书目。
7.2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词人作品集、音乐作品等。
7.3 视听材料推荐相关的视听材料,如诗词朗诵、古代戏曲表演等。
雨霖铃简析
![雨霖铃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a53a3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7.png)
雨霖铃简析
《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心情,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文章以雨夜为背景,运用雨声、风声等自然元素进行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
同时,柳宗元以雨露滋润的草木比喻人生的辛酸与苦楚,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痛苦和无奈。
文章中出现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人世间的纷繁复杂和人情世故。
柳宗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融入了哲学思考与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通过对“琴瑟在御楼”的描述,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文章中的句子“但梦见、周郎、七纵之乐,旦复何及”,以典故展示了一代豪杰的英勇与豪迈,但又道出了人世间的虚幻和无常。
《雨霖铃》以简洁、深入的文字描写了秋雨的孤寂和人生的拷问,给人以悲凉、深沉的感受。
它通过表现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传达了作者对命运和世态炎凉的反思与思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雨霖铃及修辞手法
![雨霖铃及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cc97ee856a561252d36ff7.png)
• 四、总结:
•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 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 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 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 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 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 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 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 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 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 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 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 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 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 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 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 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
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 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
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题。(2006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 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例2: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例2: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例2: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
• 此句中的“丝”既指“蚕丝”,又跟 “思”是同音,因而又指“思念”。
雨霖铃柳永写作手法
![雨霖铃柳永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9001ef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6d.png)
雨霖铃柳永写作手法雨霖铃柳永写作手法雨霖铃柳永写作手法是怎么样的?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雨霖铃柳永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
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
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 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 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 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 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 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 情于景,意在言外。
• “杨柳”、“风”“月”这些 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 人曾予以特殊意义, “杨柳”
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 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 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 “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 之情。
真题演练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问:两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逐句赏析下片
• (5)多情自古伤离别,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 别
•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 以……为伤。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 天。
•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 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 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 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 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 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 了主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2)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溪渡”比作 “交 情” 、“水上风波”比 作“人生波折”,
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 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 主旨。
• 小结: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 下片,离别后悲愁:
•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 --------虚写离思
• • 伤、那堪---杨柳、晓风、
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 三、写作特色
•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 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 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 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 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 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 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 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例1: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郞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例1: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郞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双关。 “晴” 既指“晴天” 的 “晴”,也指“有情”的“情”。
• 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 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 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 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 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 句。
• (6) 今宵酒醒何处? •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
风和残月
• 晓: 早晨。
•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 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 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 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 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 “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 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 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
•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 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 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 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 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 “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 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 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 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 说”, 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 • 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 • 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 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 • 问世。
•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 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 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 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 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 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 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 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 事、抒情融为一体;
• 小结: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 心情。
•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 上看,上阙扣住“别”字, 由出行到“帐饮”,到“催 发”,到“执手”,到“遥 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 离别的痛苦。
• 上片,离别中悲痛:
• 饯别景----饯别宴 -- -饯别情 ----饯别景
• 寒蝉、长亭、骤雨---帐 饮---泪眼、凝噎-- 烟 波、暮霭
• 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 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 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 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 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 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 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 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 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 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
•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 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 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 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 动读者的心弦。
•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 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 笔,思绪又转入新的意境。
• (7)此去经年 •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即使是) 良辰好景(也该是)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
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 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
两个比喻的运Leabharlann ,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题。(2006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 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问:两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 简要分析。
答:拟人修辞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 “背西风”,尽显“荷”的哀婉之态,含有诗人 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而杨诗的“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 四、总结:
•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 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 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 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 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 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 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 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 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 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 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 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 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 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 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 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 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
• 此句中的“丝”既指“蚕丝”,又跟 “思”是同音,因而又指“思念”。
• 互文:
• 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或两个语句看似在 说两件事,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件事,前后 互为补充,而且前后有些词语可互换位置;
•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
• 此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这样理解: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再一起上船。
• 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 出发
•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 绪”,写“兰舟催发”, 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 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 合里, “骤雨”是“留
恋”的短暂时机;而“初 歇”是“催发”的缘由;
• 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 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 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 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 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 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 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 呢?
• 五、作业 背诵 •
•886
1 修辞手法
表 达
2 表现手法
技
3 表达方式
巧
4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
修辞手法鉴赏
的诗 修歌 辞中 手常 法用
1、比喻;2、比拟; 3、借代;4、夸张; 5、对偶;7、设问; 8、反问;9、双关 10、互文;11、反复;
• 双关:
• 利用近音字或同音字使某个词语既有 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的修辞方法;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
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总结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步骤 一)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 法。(步骤二)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 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步骤三)
•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 的心情。
• (4)念去去、千里烟波,
•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 里烟波
• 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 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 暮霭沈沈楚天阔。
• 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 烟雾笼罩
•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 绵绵。这里,一个“急”字, 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 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 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 “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 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 上有结有领。
•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 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 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 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 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 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 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 呢?